事實上,維護統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擊貴族力量。大隋王朝的父子兩代皇帝都為此殫精竭慮。因為擔心自己死後天下重新陷於分裂,楊堅晚年進行了幾次政治大清洗,對貴族勢力進行了殘酷的打擊。開國功臣被驅逐或殺戮淨盡,領導層幾次大麵積更換。由於楊堅猜忌過甚,手法粗糙,讓許多人感覺刻薄寡恩。上層貴族由此表麵噤若寒蟬,實際上卻湧動著不滿的暗流。楊廣明白父親的苦心。不過,在他看來,一個皇帝完全可以當得不這麽辛苦、陰沉、勞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完全可以更仁慈些、明亮些、優雅些。即位後,楊廣同樣在削弱貴族勢力方麵花了大量心血。與父親不同的是,他認為,最關鍵的措施應該是打破貴族對權力的壟斷。


    承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的餘韻,隋朝初年的貴族與平民,仍然是兩個世界。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注定要平步青雲。那些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著絕大部分政治資源,出身貧寒的英俊之士絕無進身之路。“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的情景比比皆是。在即位之初的大業元年,楊廣推出了他諸多政治發明中的最有名的一個:科舉製。科舉製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爭性,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現代、非常理性的產物。這一製度啟動了門閥貴族勢力消失的大門。大業五年,他又“製魏周官不得為蔭”,使那些無功受祿的關隴貴族的子孫不得再門蔭得官爵。相比父親,他的手段當然更隱蔽,也更有效。然而,打擊貴族還是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直接的後果是上層貴族分成了兩派。那些在新天子時代得到新天子重用的大臣們是堅定的保皇派,但是隋文帝時代的勳舊老臣及其子孫大多數已經成了楊廣的堅定反對者。因為不但他們舊日的經濟特權、政治特權被剝奪殆盡,並且子孫後代也失去了把家族的基業傳下去的可能。在社會上層暗暗醞釀著一股反對隋煬帝的勢力,並且隨著征高麗的失敗,如同種子找到了裂縫,一下子鑽出了地麵。這就是楊玄感造反的真正動因。


    最怕的事還是來了。楊廣對貴族的造反早就有心理準備,隻是沒有想到會在這個節骨眼上爆發。他的反應十分迅速。他一邊火速撤軍,一邊不斷發出種種指示,調動各地兵馬對楊玄感進行圍剿。


    在大業九年,楊廣的政治威信雖然已經因為征高麗失敗有了重大損失,然而和大業十幾年的情況還是不可同日而語。隋帝國的各路重臣得知楊玄感造反後,不待楊廣命令,即紛紛起兵討逆。雖然楊玄感吸引了近十萬各路農民軍前來投奔,但是這些農民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不足依靠。所以楊玄感起兵不過一個月,就被消滅,自殺身亡。


    二十六


    回到涿郡的楊廣看到驛報,心中的石頭算暫時落了地。平叛如此順利,使他甚至開始後悔自己班師太速了。如果早知道如此,他完全可以在遼東再堅持十天半月,那樣高麗此時也許已經被蕩平,千古偉業已經成功了!


    楊玄感的起兵雖然在軍事上威脅不大,在政治上卻意味著嚴重的後果。楊玄感公開宣稱楊廣是昏君,在起義誓師時宣稱:“主上無道,不以百姓為念,天下騷擾,死遼東者以萬計,今與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楊玄感羅列了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的種種失政之處,宣布要“廢昏立明”,這使他的統治威信又一次巨大下滑。而幾乎耗盡了舉國之力的高麗戰爭再一次失利,令隨軍的各國藩王又一次竊笑著而去,讓他上一次丟了一半的麵子這一次幾乎徹底丟光。更主要的,這是政治高層當著全國臣民和四境邊夷的麵的公開分裂。帝國的政治傷口袒露在世界麵前,必將給中國帶來巨大危險不習慣失敗的楊廣錯誤地理解了“愈挫愈奮”的意義。他內心的脆弱以堅強的形式表現出來。連續兩次挫折,使楊廣忘掉了其他一切,就像一個快輸光了的賭徒,一門心思都集中在如何翻本上。賭徒們的視野都是比較狹窄的,他們隻看得到賭桌大小的範圍,看不到金盆洗手後生活的其他可能性。雖然農民起義的烈火已經燒得大隋天下體無完膚,各地軍報在大殿的桌子上越堆越高,楊廣還是變本加厲地準備起第三次東征。如果他能仔細思考一下楊玄感對他的指責,那麽他的命運還有挽回的希望,因為楊玄感對帝國政治的病灶判斷得很準,然而楊廣卻根本不願意回想這個逆臣的那些狂悖之詞,他不相信別人會比他英明。他堅持自己的判斷,認為是征高麗失敗,才帶來這一切後果,因此隻有征服了高麗,他就能挽回聲望、挽**心、挽回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事實證明,第三次東征絲毫無益於楊廣的威信。


    連續的遠征使隋軍失去了銳氣。楊廣也感受到了身後這支龐大隊伍的疲遝。連他自己都感覺到這次東征的勉強,就像一個老男人麵對同一個夜晚裏的第三次*一樣。更令他難堪的是,這第三次還是他為了證明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一邊前進,他一邊擔心糧草供應問題,他知道,國家已經被他搜刮得差不多一幹二淨了。


    幸好高麗人也感到害怕了。畢竟兩次大戰已經把這個小國的國力消耗得近乎空竭。上一次那千鈞一發的險境更讓他們後怕不已。隋軍一到,他們就派人前去和談,希望能以一次認錯換來和平如果是在前兩次,楊廣絕對不會同意,他一定要躍馬大同江,踏平三韓地,才能心滿意足。然而,此時,聞聽高麗使者來求和,他心中卻不禁升起一絲暗喜。連他自己都為這絲暗喜感到羞恥。


    談判的結果是,高麗認錯,隋軍班師。


    整個大隋帝國終於可以開始準備那個期待已久的慶功儀式,然而所有的大臣都忙得麵無表情,因為都知道這個勝利是怎麽回事。金光門外盛大的凱旋式是大隋帝國開國以來舉行得最沒精打采的儀式。


    第三次東征的結果隻有兩個字:“難堪。”原來強大富庶的帝國被折騰得家底一空,元氣大傷,傷痕處處。老百姓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家徒四壁,一無所獲。


    然而,這似乎隻是一個開頭,“難堪”擠開了門縫,就一個接一個地湧了進來,讓楊廣目不暇接:


    在從涿郡(北京)回東都的路上,楊廣的禦駕遇到了農民起義軍的搶劫,精神渙散的禦林軍被農民軍衝散,天子禦馬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這群烏合之眾搶去四十二匹。


    就在凱旋式舉行了一個月之後,隋煬帝召高麗入朝,不料高麗根本不予答複,三征高麗徹底成了笑話。


    在楊玄感叛亂後,全國各地豪強及農民起義的烈火如同被澆上了一桶汽油,忽的一下子高漲了起來,幾乎達到了無郡無兵的程度,義軍們紛紛拋出檄文,對他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攻擊,這些檄文不脛而走,在帝國內廣泛傳播。


    天下大亂之際,強悍的草原民族也開始試探著挑戰隋帝國的權威。因為邊境不靖,楊廣在大業十一年八月再度出巡塞北,不料在山西雁門,遭遇突厥南下。猝不及防的十幾萬宮廷後妃及百官侍從被圍在雁門城裏,差一點成了突厥的俘虜。


    自從征高麗回來後,楊廣就像一個救火隊員,四處撲火。一連串的打擊讓楊廣有一些回不過神來。他不明白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正在興致勃勃建築著自己的大業金字塔的他,為什麽會在砌最後一塊磚時從金字塔頂失腳滑落下來,落入這樣難堪的境地?為什麽一直一帆風順、萬人愛戴的他現在變成了天下萬民嘲笑的對象?他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的為什麽是這樣一個結果?


    被圍在雁門、又一次在全國人麵前丟光臉麵的這一刻,楊廣第一次驚覺:自己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在皇帝排行榜上排第一還是第二的問題,而是帝國能不能在自己手裏保住的問題!他突然發現,那個從他出生起就一直伴隨在他身邊的幸運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永遠離他而去。那曲一直演奏得輝煌盛大的交響樂在一度轉成低沉壓抑之後,現在居然不斷滑音和跑調,使一場演奏會變成了滑稽戲,正襟危坐的觀眾們忍俊不禁。他原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沒想到上天對他如同對萬物一樣不過視為芻狗。他原以為他的幸運是上天無償的賜予,不想原來卻是利息沉重的債務,要他一一用不幸加倍償還。他原來一直以為上天賜給他的是古往今來最幸福的人生,哪知中途劇情驟轉,看來他的人生很可能變成一場徹底的悲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