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0年,農曆五月十一日。
北周宣帝,崩於天德殿。
不知道是誰,下了一道命令:周天元皇帝死亡的消息,暫時不得外傳。
本來天氣就很悶熱,因為有了道命令,就讓人更有一種出不來氣的感覺。
宣帝是頭天晚上到天興宮的,第二天說是喉痛,匆匆而回。
天興宮是離宮,也就是皇帝的別墅,遠在皇城以外。頭天去,第二天就趕回來,說明這病應該很嚴重。
當時有搞有天象記錄的,不是現在的天氣預報,說是在此兩天前,天空中有一顆很大的流星,墜入了南朱雀的翼星座,同時還伴有聲響,其聲響若風,竟然鼓動了幡旗。
當然,這種象是真有那麽回事的說法,隻不過是自古就有的,皇帝的訃告中,少不了的某一段落。
天上有沒有那麽大的動靜不知道,到是這座自西周時起,先後被做為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等,多個朝代的國都中,那座在人們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皇城禁宮裏,有了女人們壓低了嗓門的哭泣聲。
而此時的大小太監們,低頭勾腰,腳下象抹了油一樣,走得很快,卻不會發出任何聲響,這是功夫,如同那淩波虛步的上乘武功一般。
宣皇帝的貼身寵臣,小禦正劉昉,還有禦正大夫顏之儀,在第一時間趕到。
他們雖說上氣不接下氣,此時卻要保持鎮靜,腳下步子不能亂。
除了他們兩人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應該在這個重要時刻趕來。
但是,他還沒有到。
而那道嚴令說得很清楚,不許將現在發生的這件國家頭等大事,從皇宮中傳出去半點風聲。
雖然皇宮的層層大門,都是有門縫的。
先趕到的人,還有那些裏裏外外忙亂的太監、宮女們,都因為這道嚴令,而造成的神秘感和壓抑感,不免都有些膽戰心驚。
不過,似乎可以感覺到,那位躲在後麵,下這道嚴令的人,玩的正是心跳。
而這位劉昉兄,雖說平時為人狡詐,有計謀,在此時也感到有些緊張,因為他對自己要幹的事,並沒有把握。
當然,就在幾天前,這位仁兄和同來的這位顏書生,奉詔在宮內禁地,專門起草詔書的密室,準備接受皇上的召見。
但卻在到了以後發現,皇上並不在這裏。
有一個太監來傳旨領路,說是皇上在寢宮。
周天元皇帝把他呆的這個地方,命名為“天台”,是因為他是天元皇帝。
天上地下的皇帝都是他,所以睡覺的地方,自然要用天字來命令名。
這二位到了以後,眼前的所見,讓他們大驚失色:這位北周天子,一位掌管著數千萬人囗的龐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躺在龍榻之上,病入膏肓,已經說不出話來。
見得此景,這二人也一下子也都變得說不出話來。
不過,他們二人畢竟久曆官場,很快就明白:出大事了。
而此時皇帝召這二人到近前,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了這個帝國當前關鍵的人物。
對劉昉兄來說,這件突然降臨的大事,會讓他因此露臉於天下,且在後來為他帶來更大的榮華富貴,這都是他在一轉念中想到了的。
這個在動亂中拚殺,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它的前任統治者,那位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卻有了這麽一位不爭氣的兒子宇文贇,即現在這位快要咽氣的周宣帝。
因其行為實在太過荒誕,且以**和無恥著稱於世,身邊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麽值得用的人材,要不然也不會輪到象劉昉這位挖國家牆腳的人,有這樣的機會。
事實證明,那可不是一般的挖牆腳的,其所為之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直接用推土機拆房的古代房開商。
那時當然沒有推土機,但他們動作,確實可以稱得上具有開拓性,緊跟時代潮流。
不過,以向前看的眼光,這位吃裏扒外的劉房開,搞開發,納新吐故,也許並沒有什麽錯。
他因此可以說,是準備放開了手幹的。
當然,事情也沒有那麽簡單。
要搞房開,先要搞好拆遷。
對付被拆遷人,重要的是要看實力。
而實力的構成,在未進入實質階段前,首先就要看是否有拆遷人資質。
這位劉房開,官任吏部小卿正,官雖不大,卻是周皇帝的貼身親信,就憑這一點,他無疑是上路的正牌貨。
當然,這也是這位劉房開命裏有時終須有的事,雖然他隻官居“四命”。
北周仿效《周禮》六官之製,官的大小分為“九命”,“一命”最下、“九命”最尊。
這個官製中,以大塚宰卿為主官,官階“七命”,而小卿正中間還隔大塚宰以下的卿正上、中大夫,所以他官居“四命”,也隻能算個人事部副部長,不能算是命大。
和與他同來的禦正中大夫顏之儀相比,這位房開老板,實際上要官低一級。但他可以隻離皇帝一步遠,比顏卿正要多靠近了那麽兩步,這就夠了。
顏卿正雖然不能走在劉房開的前頭,但此時,他卻走在了其他所有大臣的前麵,不過,他的想法,與劉房開並不一樣。
在當時的北周,卿正的職責主要是起草詔令、參與決策,由於“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地位非常重要,要不然是不會讓他顏卿正,有如此顯眼的靠近皇帝身邊的機會。
在劉房開的想法中,這個重要的機會,實際上,事關一個重要的房開項目。
這是不是劉房開在這個短暫的時間內,以他非比尋常的、敏銳的商業腦袋,構思出來的,不得而知。
雖然後來他確承包了這個項目。
而那位已經說不出話來的現房東,其實正中了劉房開的意。
說不出話來最好,說不出來,就可以由別人來說,至於是否忠實於原話,那是無據可查的,所謂死無對證,就是這個意思。
這人怎麽會這樣?
這與劉昉的身世有關也無關。
其父劉孟良,為大司農,是掌管絹帛麻布和貢賦的官,屬六卿之一,並且是隨周太祖宇文泰創立北周的功臣。
因此,這位老兄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官二代,因此,他比起姓顏的來說,雖說官小一級,卻排位靠前的。
這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官場血緣定律。
而那位屈居第二的顏之儀(公元523年—591年),字子升,琅邪臨沂人,即今山東臨沂縣人。
雖然其是晉侍中顏含第九代孫,在晉以後,侍中曾相當於宰相,但要論做官的血統關係,實在是有點八杆子打不著。
要說靠得最近的,是其祖父顏見遠,曾任齊禦史治書,但那隻是主要負責糾察朝會遲到、穿錯衣服,不排隊等事的不起眼的官,因此祖上的這點顯赫,是不好拿到桌麵上來顯派的。
不過,這顏家盛產讀書人,其兄是大學者顏之推,若對此人不熟悉,那麽對在此以後的顏家後人中,那位有名的唐代書法大家,兼抗擊安祿山的英雄,文武全才的顏真卿,就不能說是陌生,因為現在小學生練書法,臨這位大書法家的帖,是必修課。
而要說顏見遠老人,此時當然沒有見遠到,幾十年後,他的孫子,這位顏書呆,官大一級,卻是氣短一分,跟在紈絝子弟劉昉老板的屁股後麵,被弄得滿頭是汗。
不過,世事難料,後來劉老板本來搞發了,卻很快就讓新房東看出他不是什麽好鳥。
其大難臨頭,要怪就怪他爹替他取的“昉”字這個名,沒想到成為害了卿卿性命的理由之一。
所以說現在有專門幫人取名字的生意,且以易經為根據,就是為了防止類似錯誤的發生。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是不是前幾天的那次皇上召見,才讓劉小卿決定搞房開的,不知道,轉出這個做生意的念頭,是有點來曆不明。
那次召見後,他們一起來出來時,對那位顏同誌,劉房開本來他想叫一聲同誌,但這人卻什麽話也沒說,先自走了,把他一個人丟下,這一走,看來同誌是叫不成了。
要說皇帝出事的那天,天氣實在太熱,這才五月份,是有點不太正常。
周宣帝宇文贇,也就是贇哥,讓太監們起了聖駕,前往他的夏宮,取名天興宮,避暑消涼。
卻不想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不了床了,說是病了。
誰也說不清楚昨天晚上,發生了什麽事,宣皇帝卻突然喉痛起來,於是隻能匆匆還宮。
而對於得了什麽病,大概隻有贇哥本人心裏最清楚。
他可能腦袋中閃過的念頭是:怕是大限到了。
於是召小禦正劉房開,中大夫顏之儀,同入臥室,說是要擬囑後事。
這樣的事,確實非同小可,當時就把這二人嚇得渾身哆嗦。
劉小卿正雖說玩世不恭,但在這種事麵前,卻是不敢怠慢。
因為他眼下的一切,都是贇哥給的,他們之間在很多方麵愛好相同,有共同語言,所以引為知己。
而在在這種時候,無論於情於理,都是他該出力的時候。
可事情偏偏不湊巧,當他們氣喘咻咻地趕到時,贇哥喉嚨痛,有聲無話,言不成語。
麵對此情此景,劉小卿正隻能一個勁地輕言細語,眼光中含著無限忠誠的眼淚,卻是不能哭,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要控製到不能掉下來,這無疑是需要功夫的。
這事來得突然,看樣子贇哥是不行了,但是一時半會,還是有些時間的。
看來是有大事要忙了。
這位被宣皇帝視為可信賴的人,他也以為自己本該做到士為知已者死,但現在卻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士為知己者忙。
這個變化,是因為劉房開換了知已。
他要忙的,不是為這位眼下奄奄一息者。
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出自於他的審時度勢。
隻是外麵的人看來,也許變得也太快了點。
不過,仔細去想,對眼前這事要拿主意,並不是僅靠劉房開耍點見風使舵的小聰明,就能辦的。
總之,發生這樣的事,其中有些地方,是有些不太對勁。
北周宣帝,崩於天德殿。
不知道是誰,下了一道命令:周天元皇帝死亡的消息,暫時不得外傳。
本來天氣就很悶熱,因為有了道命令,就讓人更有一種出不來氣的感覺。
宣帝是頭天晚上到天興宮的,第二天說是喉痛,匆匆而回。
天興宮是離宮,也就是皇帝的別墅,遠在皇城以外。頭天去,第二天就趕回來,說明這病應該很嚴重。
當時有搞有天象記錄的,不是現在的天氣預報,說是在此兩天前,天空中有一顆很大的流星,墜入了南朱雀的翼星座,同時還伴有聲響,其聲響若風,竟然鼓動了幡旗。
當然,這種象是真有那麽回事的說法,隻不過是自古就有的,皇帝的訃告中,少不了的某一段落。
天上有沒有那麽大的動靜不知道,到是這座自西周時起,先後被做為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等,多個朝代的國都中,那座在人們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皇城禁宮裏,有了女人們壓低了嗓門的哭泣聲。
而此時的大小太監們,低頭勾腰,腳下象抹了油一樣,走得很快,卻不會發出任何聲響,這是功夫,如同那淩波虛步的上乘武功一般。
宣皇帝的貼身寵臣,小禦正劉昉,還有禦正大夫顏之儀,在第一時間趕到。
他們雖說上氣不接下氣,此時卻要保持鎮靜,腳下步子不能亂。
除了他們兩人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應該在這個重要時刻趕來。
但是,他還沒有到。
而那道嚴令說得很清楚,不許將現在發生的這件國家頭等大事,從皇宮中傳出去半點風聲。
雖然皇宮的層層大門,都是有門縫的。
先趕到的人,還有那些裏裏外外忙亂的太監、宮女們,都因為這道嚴令,而造成的神秘感和壓抑感,不免都有些膽戰心驚。
不過,似乎可以感覺到,那位躲在後麵,下這道嚴令的人,玩的正是心跳。
而這位劉昉兄,雖說平時為人狡詐,有計謀,在此時也感到有些緊張,因為他對自己要幹的事,並沒有把握。
當然,就在幾天前,這位仁兄和同來的這位顏書生,奉詔在宮內禁地,專門起草詔書的密室,準備接受皇上的召見。
但卻在到了以後發現,皇上並不在這裏。
有一個太監來傳旨領路,說是皇上在寢宮。
周天元皇帝把他呆的這個地方,命名為“天台”,是因為他是天元皇帝。
天上地下的皇帝都是他,所以睡覺的地方,自然要用天字來命令名。
這二位到了以後,眼前的所見,讓他們大驚失色:這位北周天子,一位掌管著數千萬人囗的龐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躺在龍榻之上,病入膏肓,已經說不出話來。
見得此景,這二人也一下子也都變得說不出話來。
不過,他們二人畢竟久曆官場,很快就明白:出大事了。
而此時皇帝召這二人到近前,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了這個帝國當前關鍵的人物。
對劉昉兄來說,這件突然降臨的大事,會讓他因此露臉於天下,且在後來為他帶來更大的榮華富貴,這都是他在一轉念中想到了的。
這個在動亂中拚殺,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它的前任統治者,那位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卻有了這麽一位不爭氣的兒子宇文贇,即現在這位快要咽氣的周宣帝。
因其行為實在太過荒誕,且以**和無恥著稱於世,身邊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麽值得用的人材,要不然也不會輪到象劉昉這位挖國家牆腳的人,有這樣的機會。
事實證明,那可不是一般的挖牆腳的,其所為之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直接用推土機拆房的古代房開商。
那時當然沒有推土機,但他們動作,確實可以稱得上具有開拓性,緊跟時代潮流。
不過,以向前看的眼光,這位吃裏扒外的劉房開,搞開發,納新吐故,也許並沒有什麽錯。
他因此可以說,是準備放開了手幹的。
當然,事情也沒有那麽簡單。
要搞房開,先要搞好拆遷。
對付被拆遷人,重要的是要看實力。
而實力的構成,在未進入實質階段前,首先就要看是否有拆遷人資質。
這位劉房開,官任吏部小卿正,官雖不大,卻是周皇帝的貼身親信,就憑這一點,他無疑是上路的正牌貨。
當然,這也是這位劉房開命裏有時終須有的事,雖然他隻官居“四命”。
北周仿效《周禮》六官之製,官的大小分為“九命”,“一命”最下、“九命”最尊。
這個官製中,以大塚宰卿為主官,官階“七命”,而小卿正中間還隔大塚宰以下的卿正上、中大夫,所以他官居“四命”,也隻能算個人事部副部長,不能算是命大。
和與他同來的禦正中大夫顏之儀相比,這位房開老板,實際上要官低一級。但他可以隻離皇帝一步遠,比顏卿正要多靠近了那麽兩步,這就夠了。
顏卿正雖然不能走在劉房開的前頭,但此時,他卻走在了其他所有大臣的前麵,不過,他的想法,與劉房開並不一樣。
在當時的北周,卿正的職責主要是起草詔令、參與決策,由於“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地位非常重要,要不然是不會讓他顏卿正,有如此顯眼的靠近皇帝身邊的機會。
在劉房開的想法中,這個重要的機會,實際上,事關一個重要的房開項目。
這是不是劉房開在這個短暫的時間內,以他非比尋常的、敏銳的商業腦袋,構思出來的,不得而知。
雖然後來他確承包了這個項目。
而那位已經說不出話來的現房東,其實正中了劉房開的意。
說不出話來最好,說不出來,就可以由別人來說,至於是否忠實於原話,那是無據可查的,所謂死無對證,就是這個意思。
這人怎麽會這樣?
這與劉昉的身世有關也無關。
其父劉孟良,為大司農,是掌管絹帛麻布和貢賦的官,屬六卿之一,並且是隨周太祖宇文泰創立北周的功臣。
因此,這位老兄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官二代,因此,他比起姓顏的來說,雖說官小一級,卻排位靠前的。
這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官場血緣定律。
而那位屈居第二的顏之儀(公元523年—591年),字子升,琅邪臨沂人,即今山東臨沂縣人。
雖然其是晉侍中顏含第九代孫,在晉以後,侍中曾相當於宰相,但要論做官的血統關係,實在是有點八杆子打不著。
要說靠得最近的,是其祖父顏見遠,曾任齊禦史治書,但那隻是主要負責糾察朝會遲到、穿錯衣服,不排隊等事的不起眼的官,因此祖上的這點顯赫,是不好拿到桌麵上來顯派的。
不過,這顏家盛產讀書人,其兄是大學者顏之推,若對此人不熟悉,那麽對在此以後的顏家後人中,那位有名的唐代書法大家,兼抗擊安祿山的英雄,文武全才的顏真卿,就不能說是陌生,因為現在小學生練書法,臨這位大書法家的帖,是必修課。
而要說顏見遠老人,此時當然沒有見遠到,幾十年後,他的孫子,這位顏書呆,官大一級,卻是氣短一分,跟在紈絝子弟劉昉老板的屁股後麵,被弄得滿頭是汗。
不過,世事難料,後來劉老板本來搞發了,卻很快就讓新房東看出他不是什麽好鳥。
其大難臨頭,要怪就怪他爹替他取的“昉”字這個名,沒想到成為害了卿卿性命的理由之一。
所以說現在有專門幫人取名字的生意,且以易經為根據,就是為了防止類似錯誤的發生。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是不是前幾天的那次皇上召見,才讓劉小卿決定搞房開的,不知道,轉出這個做生意的念頭,是有點來曆不明。
那次召見後,他們一起來出來時,對那位顏同誌,劉房開本來他想叫一聲同誌,但這人卻什麽話也沒說,先自走了,把他一個人丟下,這一走,看來同誌是叫不成了。
要說皇帝出事的那天,天氣實在太熱,這才五月份,是有點不太正常。
周宣帝宇文贇,也就是贇哥,讓太監們起了聖駕,前往他的夏宮,取名天興宮,避暑消涼。
卻不想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不了床了,說是病了。
誰也說不清楚昨天晚上,發生了什麽事,宣皇帝卻突然喉痛起來,於是隻能匆匆還宮。
而對於得了什麽病,大概隻有贇哥本人心裏最清楚。
他可能腦袋中閃過的念頭是:怕是大限到了。
於是召小禦正劉房開,中大夫顏之儀,同入臥室,說是要擬囑後事。
這樣的事,確實非同小可,當時就把這二人嚇得渾身哆嗦。
劉小卿正雖說玩世不恭,但在這種事麵前,卻是不敢怠慢。
因為他眼下的一切,都是贇哥給的,他們之間在很多方麵愛好相同,有共同語言,所以引為知己。
而在在這種時候,無論於情於理,都是他該出力的時候。
可事情偏偏不湊巧,當他們氣喘咻咻地趕到時,贇哥喉嚨痛,有聲無話,言不成語。
麵對此情此景,劉小卿正隻能一個勁地輕言細語,眼光中含著無限忠誠的眼淚,卻是不能哭,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要控製到不能掉下來,這無疑是需要功夫的。
這事來得突然,看樣子贇哥是不行了,但是一時半會,還是有些時間的。
看來是有大事要忙了。
這位被宣皇帝視為可信賴的人,他也以為自己本該做到士為知已者死,但現在卻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士為知己者忙。
這個變化,是因為劉房開換了知已。
他要忙的,不是為這位眼下奄奄一息者。
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出自於他的審時度勢。
隻是外麵的人看來,也許變得也太快了點。
不過,仔細去想,對眼前這事要拿主意,並不是僅靠劉房開耍點見風使舵的小聰明,就能辦的。
總之,發生這樣的事,其中有些地方,是有些不太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