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這位重要人物出場了。
楊堅(公元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因為是重要人物,所以出生和死亡的日期,在曆史上精確到以二十四個小時為一個單位的“天”來計算。
當然,要是更進一步精確下去,也就是這個人出生的那天,是幾點鍾,是不會有記錄的。
要是有,也是在以後。因為那個發明以太陽的影子變化來測算出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的人,是在這個人當了皇帝以後做成了這件事的。
最早的可靠記載見於《隋書.天文誌》: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
不過,有關於那天,卻有許多說起來難以精確事發生—
在一個叫馮翊地方的般若寺內,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的一個寺廟內,有一個孩子出生了,生孩子要到寺廟,這也是聞所未聞的事。
寺廟是和尚尼姑誦經的清淨之地,又不是產房,可見這是為了與佛祖掛上勾,而故弄玄乎。
但是,將生孩子事,與寺廟佛法相聯係,卻在“滅佛”事件發生後不久,其中也許隱含有它意,即周滅隋興,意在影射滅佛得罪了佛祖。
而所謂“滅佛”之事,發生在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
是因為一個四川的和尚,叫衛元嵩的,以一封群眾來信的方式,建議北周武帝滅佛引起的。
這位身為和尚者,這樣做的動機,是很令人費解的,大概是為了出名。
當時佛教之興盛,從北齊始,因皇家崇佛,老百姓差不多都快成了佛教徒,全國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
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是南朝,但這北朝的佛國景象,要更加壯觀得多。
但此種情景,卻明顯對皇權構成了威脅:許多良田成了廟產,大批勞力成了和尚。國家稅收流失,兵員減少,這讓身為天子的皇帝老大,感到從什麽時候起,多出個佛祖,這個外來的和尚,到似乎要到凡間來與自己分權,這是斷然不能答應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是漢化後的鮮卑人,也就是說,其雖有少數民族血統,但經過祖上幾代人和漢族通婚,到他時,已經差不多被中華血統吸收了。
宇文邕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原先也象他的兩位前任兄長三哥宇文覺,和大哥宇文毓那樣,剛開始時是虔誠的佛祖弟子,但後來發現要做點實事,也就不能隻為死後升天做準備。
在這點上,國產的儒教和道教,講生前可以做聖人和成仙,在某種意義上,與他身為皇帝要做點事的想法,有某種相通之處。
所以宇文邕收到來自和尚陣營的,這位反叛者寄來的這封信,象一根劃著的火柴,點燃了他心中的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根導火線,滅佛也就如同燃起了一場大火。
不過,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還與衛和尚一個有點玄的說法有關:
他在那封信中提到,說是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而所謂沙門,簡單說,是早期傳入中國的印度宗教,佛教是其中的一個派別。
也許是當時對盛行的佛教稱呼混亂,把佛教稱為沙門的緣故。
衛和尚之所以這樣說,來自於當時民間流行的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
恰好皇帝宇文邕,對這一套讖緯之學,很迷信,所以佛教徒們,才會有此滅門之災。
當然,這個說法,有可能是那些國產宗教派係的人,在背地裏搞的鬼。
雖然後來代周而立隋的楊堅,首創皇帝穿黃色龍袍,所謂黃袍加身的說法,即從此時開始。
但此皇帝卻在後來,又再重新倡興佛教,所以說,僅從衣服的顏色是黑是黃上看,是說不清楚的。
當然,滅佛的大火,把幾百年來官方和私人所修佛塔,“掃地悉盡”,被拆得一幹二淨。全國有的四萬座寺廟,被賜給王公做為府第,有三百萬和尚尼姑,該當兵的當兵,該當老百姓的,“還歸編戶”,即恢複原來的城市戶口或農村戶囗。
遇見這樣一個不怕死後下地獄的皇帝,宗教界已近毀滅。
正因為有前麵這些發生過的事,我們現在要說的,有一個孩子出生了,這件事,與此卻有某種隱匿的關係:
這孩子出生時,有紫氣充庭,紅光照室。
有一個尼姑,莫明其妙地來到,說是從河東來。
古時河東代指山西,也就是從山西來。
她說了一番話,意思是這個孩子的來處很奇怪。
這話本身就不著邊際,因為他不過是從娘胎裏來。
尼姑還說,這孩子不能放在凡間,並替他取一乳名——那羅延,梵語的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
要說孩子也真怪,一生下來就啼哭不止,見了尼姑就不哭,一離尼姑就啼哭不休,這家人無法讓這孩子不哭,隻有同意讓尼姑領去撫養。
這本身就有點說不通,寶貝兒子,如何會舍得讓陌生人領走,又不是一般百姓家,養不起,這家人可是大戶人家,也許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認為這孩子不是凡人,而這尼姑,也不是一般的尼姑。
而這事接下來卻說,這尼姑並沒有走遠,這家人拿了幾間房子做了尼姑庵,開一小門相通,讓這尼姑在這家人的眼皮子底下,親自喂養。
這種從後門進出尼姑庵的情景,讓人同樣有點莫明其妙。
不過,仔細去想,會發現這與當時滅佛,風聲很緊,把這尼姑藏在家中,如同掩護地下黨的情節,很有些雷同。
但是,北周武帝滅佛,始於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而那時,這位我們現在說起的人,其年齡已有33歲。可見這種為暗喻而有的曆史曲筆,是漏洞百出的。
尼姑肯定是沒有奶水的。
孩子他娘,後來因為我們現在說的這位當了皇帝。她被追尊皇後,卻是苦出身,這與我們前麵說的,這家人是大戶人家,是矛盾的,然而,這個看起來很矛盾的事,卻同樣隱藏著這家人有意而為的秘密,這也是後話。
這位當娘的,叫呂苦桃,她的苦出生,被後來的人隱瞞了,但是隱瞞了她的苦出身,卻不能隨便改她的名字,而這名字,一聽就知是苦出身,看來有些事是瞞不住的。
這位呂苦桃,自己生的孩子,伸出手去抱,卻忽看見他頭上長出了角,身上遍體生出鱗片,嚇了一大跳,這可不得了,而這裏的說書人的意思是,這孩子,是龍的樣子。
於是呂苦桃大娘,嚇得把孩子扔在地上,正好讓尼姑進來看見,更是嚇了一跳,囗中所說,卻是難懂:“已驚我兒”(怎麽會又變成了尼姑的兒子?),還說把孩子摔在了地上,會使他會晚得天下,如此等等。
當然,這是千古雷同的,皇帝的出生時的產房記錄。
記載此事的《隋書》,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飽學之士,被譽為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但卻在此種國家公文中,弄神弄鬼,目的就是蒙人。
而我們這裏要說的是,這位娘胎中出來的龍子,在一開頭就所起的出大事了的時候,還不是皇帝,所以這個時刻,對他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而在此時,他已有四十歲,就年齡而言,不算太晚,但肯定不算太早,也許這正應了那位尼姑接生婆所說的話。
在此以前,一位被人看出將來要當皇帝的人,是極其危險的。
雖然結果往往是有驚無險,但說這種故事的人,卻是從結果說開去,讓聽故事的人陷入其循環論證的圈套中,這個圈套的邏輯是:這人後來做了皇帝,所以他先前肯定不會一點破綻都沒有露出,而看出他後來皇帝要做皇帝的人,之所以斷無虛言,是因為他後來做了皇帝,當然,都是後來的人說的。
這位被後來者看出,他當時其實是龍的傳人,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
那時是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人,這鮮卑姓不僅說明他是少數民族出身,還可以聞名知人,證明他血統是高貴的。
其實他血統的高貴,並不隻是因為有少數民族的姓,主要是因為他那戰功卓著,聲名顯赫的父親,所造成的老子英雄兒好漢影響,這個影響容易讓人誤認,似乎他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
普六茹堅這位官二代,到也名副其實。
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卻從小顯得不太聰明。
他在專門貴族學校讀過書,成績不好,被證明不是塊讀書的料。
他自己說自己‘不曉書語‘,把書上的話和別的什麽話分開,看來並沒有把讀書當回事。
而這種從小顯得不太聰明的孩子,一般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智商不行,還有一種是情況是,他的高智商沒有顯露的機會和方式,他不把讀書當回事的話,隻能說明書對他來說,太容易了。
這是很可怕的,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位確實是曠古未有的高智商皇帝。
這到不是本人所說,而是後來的讀曆史的人,所給的大致相同的評價。
所以說,後來因為他而創立的那個短暫的朝代,就象它的創立者一樣,擁有天才和輝煌的成就,但卻是短命的。
天才者大概都是不用太認真地讀書的,所以他不久就做了驃騎大將軍。
再過不久,又封為大興郡公。
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普六茹堅,已做到了做了隨州刺史。
這種火箭似的升官速度,讓人想起他所說的“不曉書語”這句的後麵的意思是,原來他通曉的是官場語言。
要知道,當時北周把全國分成州、郡、縣三級行政區,雖說全國共有二百多個州,要比現在的省,小得多,但從級別上,這隨州剌史,卻相當於省長。
而隨州,位於現在的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比現在的隨州市行政區域要小,領有十二郡十六縣,雖說當時行政區劃混亂,亂設州郡,一個州,也就比現在的一個縣,大不了多少,但其位置特殊,因為東有北齊,南有陳國,西南則是其附庸小國梁的鄰居,這樣一種三角關係,是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尤其是在戰爭就象家常便飯的當時。
而這位不滿二十歲,嘴上無毛的小青年,就當了個省長,封疆大吏,雖說有老爺子的關係當上了,但當不當得下去,是否讓人放心,卻並不是他爹幫得上忙的。
六年後,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他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他,這就是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後。
所以,這位龍子,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到這宣皇帝差不多就隻是氣若遊絲,眼看就要燈枯油盡時,普六茹堅,已官至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前疑,封爵隨國公。
沒想到這個隨字,後來經他發明創造,改成了隋,成為其改換門庭,重新注冊公司的新字號。
而所謂柱國大將軍,在北周設置“八柱國”,也就是八大元帥。
楊堅(公元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因為是重要人物,所以出生和死亡的日期,在曆史上精確到以二十四個小時為一個單位的“天”來計算。
當然,要是更進一步精確下去,也就是這個人出生的那天,是幾點鍾,是不會有記錄的。
要是有,也是在以後。因為那個發明以太陽的影子變化來測算出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的人,是在這個人當了皇帝以後做成了這件事的。
最早的可靠記載見於《隋書.天文誌》: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
不過,有關於那天,卻有許多說起來難以精確事發生—
在一個叫馮翊地方的般若寺內,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的一個寺廟內,有一個孩子出生了,生孩子要到寺廟,這也是聞所未聞的事。
寺廟是和尚尼姑誦經的清淨之地,又不是產房,可見這是為了與佛祖掛上勾,而故弄玄乎。
但是,將生孩子事,與寺廟佛法相聯係,卻在“滅佛”事件發生後不久,其中也許隱含有它意,即周滅隋興,意在影射滅佛得罪了佛祖。
而所謂“滅佛”之事,發生在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
是因為一個四川的和尚,叫衛元嵩的,以一封群眾來信的方式,建議北周武帝滅佛引起的。
這位身為和尚者,這樣做的動機,是很令人費解的,大概是為了出名。
當時佛教之興盛,從北齊始,因皇家崇佛,老百姓差不多都快成了佛教徒,全國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
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是南朝,但這北朝的佛國景象,要更加壯觀得多。
但此種情景,卻明顯對皇權構成了威脅:許多良田成了廟產,大批勞力成了和尚。國家稅收流失,兵員減少,這讓身為天子的皇帝老大,感到從什麽時候起,多出個佛祖,這個外來的和尚,到似乎要到凡間來與自己分權,這是斷然不能答應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是漢化後的鮮卑人,也就是說,其雖有少數民族血統,但經過祖上幾代人和漢族通婚,到他時,已經差不多被中華血統吸收了。
宇文邕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原先也象他的兩位前任兄長三哥宇文覺,和大哥宇文毓那樣,剛開始時是虔誠的佛祖弟子,但後來發現要做點實事,也就不能隻為死後升天做準備。
在這點上,國產的儒教和道教,講生前可以做聖人和成仙,在某種意義上,與他身為皇帝要做點事的想法,有某種相通之處。
所以宇文邕收到來自和尚陣營的,這位反叛者寄來的這封信,象一根劃著的火柴,點燃了他心中的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根導火線,滅佛也就如同燃起了一場大火。
不過,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還與衛和尚一個有點玄的說法有關:
他在那封信中提到,說是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而所謂沙門,簡單說,是早期傳入中國的印度宗教,佛教是其中的一個派別。
也許是當時對盛行的佛教稱呼混亂,把佛教稱為沙門的緣故。
衛和尚之所以這樣說,來自於當時民間流行的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
恰好皇帝宇文邕,對這一套讖緯之學,很迷信,所以佛教徒們,才會有此滅門之災。
當然,這個說法,有可能是那些國產宗教派係的人,在背地裏搞的鬼。
雖然後來代周而立隋的楊堅,首創皇帝穿黃色龍袍,所謂黃袍加身的說法,即從此時開始。
但此皇帝卻在後來,又再重新倡興佛教,所以說,僅從衣服的顏色是黑是黃上看,是說不清楚的。
當然,滅佛的大火,把幾百年來官方和私人所修佛塔,“掃地悉盡”,被拆得一幹二淨。全國有的四萬座寺廟,被賜給王公做為府第,有三百萬和尚尼姑,該當兵的當兵,該當老百姓的,“還歸編戶”,即恢複原來的城市戶口或農村戶囗。
遇見這樣一個不怕死後下地獄的皇帝,宗教界已近毀滅。
正因為有前麵這些發生過的事,我們現在要說的,有一個孩子出生了,這件事,與此卻有某種隱匿的關係:
這孩子出生時,有紫氣充庭,紅光照室。
有一個尼姑,莫明其妙地來到,說是從河東來。
古時河東代指山西,也就是從山西來。
她說了一番話,意思是這個孩子的來處很奇怪。
這話本身就不著邊際,因為他不過是從娘胎裏來。
尼姑還說,這孩子不能放在凡間,並替他取一乳名——那羅延,梵語的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
要說孩子也真怪,一生下來就啼哭不止,見了尼姑就不哭,一離尼姑就啼哭不休,這家人無法讓這孩子不哭,隻有同意讓尼姑領去撫養。
這本身就有點說不通,寶貝兒子,如何會舍得讓陌生人領走,又不是一般百姓家,養不起,這家人可是大戶人家,也許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認為這孩子不是凡人,而這尼姑,也不是一般的尼姑。
而這事接下來卻說,這尼姑並沒有走遠,這家人拿了幾間房子做了尼姑庵,開一小門相通,讓這尼姑在這家人的眼皮子底下,親自喂養。
這種從後門進出尼姑庵的情景,讓人同樣有點莫明其妙。
不過,仔細去想,會發現這與當時滅佛,風聲很緊,把這尼姑藏在家中,如同掩護地下黨的情節,很有些雷同。
但是,北周武帝滅佛,始於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而那時,這位我們現在說起的人,其年齡已有33歲。可見這種為暗喻而有的曆史曲筆,是漏洞百出的。
尼姑肯定是沒有奶水的。
孩子他娘,後來因為我們現在說的這位當了皇帝。她被追尊皇後,卻是苦出身,這與我們前麵說的,這家人是大戶人家,是矛盾的,然而,這個看起來很矛盾的事,卻同樣隱藏著這家人有意而為的秘密,這也是後話。
這位當娘的,叫呂苦桃,她的苦出生,被後來的人隱瞞了,但是隱瞞了她的苦出身,卻不能隨便改她的名字,而這名字,一聽就知是苦出身,看來有些事是瞞不住的。
這位呂苦桃,自己生的孩子,伸出手去抱,卻忽看見他頭上長出了角,身上遍體生出鱗片,嚇了一大跳,這可不得了,而這裏的說書人的意思是,這孩子,是龍的樣子。
於是呂苦桃大娘,嚇得把孩子扔在地上,正好讓尼姑進來看見,更是嚇了一跳,囗中所說,卻是難懂:“已驚我兒”(怎麽會又變成了尼姑的兒子?),還說把孩子摔在了地上,會使他會晚得天下,如此等等。
當然,這是千古雷同的,皇帝的出生時的產房記錄。
記載此事的《隋書》,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飽學之士,被譽為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但卻在此種國家公文中,弄神弄鬼,目的就是蒙人。
而我們這裏要說的是,這位娘胎中出來的龍子,在一開頭就所起的出大事了的時候,還不是皇帝,所以這個時刻,對他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而在此時,他已有四十歲,就年齡而言,不算太晚,但肯定不算太早,也許這正應了那位尼姑接生婆所說的話。
在此以前,一位被人看出將來要當皇帝的人,是極其危險的。
雖然結果往往是有驚無險,但說這種故事的人,卻是從結果說開去,讓聽故事的人陷入其循環論證的圈套中,這個圈套的邏輯是:這人後來做了皇帝,所以他先前肯定不會一點破綻都沒有露出,而看出他後來皇帝要做皇帝的人,之所以斷無虛言,是因為他後來做了皇帝,當然,都是後來的人說的。
這位被後來者看出,他當時其實是龍的傳人,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
那時是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人,這鮮卑姓不僅說明他是少數民族出身,還可以聞名知人,證明他血統是高貴的。
其實他血統的高貴,並不隻是因為有少數民族的姓,主要是因為他那戰功卓著,聲名顯赫的父親,所造成的老子英雄兒好漢影響,這個影響容易讓人誤認,似乎他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
普六茹堅這位官二代,到也名副其實。
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卻從小顯得不太聰明。
他在專門貴族學校讀過書,成績不好,被證明不是塊讀書的料。
他自己說自己‘不曉書語‘,把書上的話和別的什麽話分開,看來並沒有把讀書當回事。
而這種從小顯得不太聰明的孩子,一般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智商不行,還有一種是情況是,他的高智商沒有顯露的機會和方式,他不把讀書當回事的話,隻能說明書對他來說,太容易了。
這是很可怕的,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位確實是曠古未有的高智商皇帝。
這到不是本人所說,而是後來的讀曆史的人,所給的大致相同的評價。
所以說,後來因為他而創立的那個短暫的朝代,就象它的創立者一樣,擁有天才和輝煌的成就,但卻是短命的。
天才者大概都是不用太認真地讀書的,所以他不久就做了驃騎大將軍。
再過不久,又封為大興郡公。
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普六茹堅,已做到了做了隨州刺史。
這種火箭似的升官速度,讓人想起他所說的“不曉書語”這句的後麵的意思是,原來他通曉的是官場語言。
要知道,當時北周把全國分成州、郡、縣三級行政區,雖說全國共有二百多個州,要比現在的省,小得多,但從級別上,這隨州剌史,卻相當於省長。
而隨州,位於現在的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比現在的隨州市行政區域要小,領有十二郡十六縣,雖說當時行政區劃混亂,亂設州郡,一個州,也就比現在的一個縣,大不了多少,但其位置特殊,因為東有北齊,南有陳國,西南則是其附庸小國梁的鄰居,這樣一種三角關係,是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尤其是在戰爭就象家常便飯的當時。
而這位不滿二十歲,嘴上無毛的小青年,就當了個省長,封疆大吏,雖說有老爺子的關係當上了,但當不當得下去,是否讓人放心,卻並不是他爹幫得上忙的。
六年後,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他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他,這就是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後。
所以,這位龍子,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到這宣皇帝差不多就隻是氣若遊絲,眼看就要燈枯油盡時,普六茹堅,已官至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前疑,封爵隨國公。
沒想到這個隨字,後來經他發明創造,改成了隋,成為其改換門庭,重新注冊公司的新字號。
而所謂柱國大將軍,在北周設置“八柱國”,也就是八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