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北周全國實行府兵製,也就是中央軍和地方官員開府設置的地方雜牌軍,相結合的軍隊體製。
將全*隊劃分為歸十二個大將軍統領的二十四個軍府,相當於現在的各大軍區。而這十二個大將軍,又歸八柱國領導,不過,這種北周初建時的官製,後來的柱國變成立了榮譽稱號,沒有實際的兵權。
但這位普六茹堅的柱國大將軍,不隻是掛名的,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即為北周宣帝任命的“四輔”之一,也就是四位中央政局常委中的一位。
這還不算,使他能夠將其他三位常委:宇文盛,尉遲迥和李穆,擋在身後,而站到前台發言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僅自己擁有強大的民兵組織,還得到當時最重要的政治軍事集團,即西北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
還有就是,在他這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的那個女人,非同凡響。
這個女人就是大司馬獨孤信的七女兒。
而獨孤信做為朝中最大派係賀拔嶽、賀拔勝派係的第二代首領,同屬於西北關隴集團,因為這一層裙帶關係,他才可能成為普六茹堅政治上的堅強後盾。
不僅如此,這位叫獨孤伽羅的女人,才智過人,既為老公最可靠的政治搭檔,是出謀劃策的高手,又可稱之為曆史上最難得一見的閨閥。
她這方麵的本事體現為,讓她那位有幸娶了獨孤家的七小姐的丈夫,在新婚之夜發毒誓,永遠不和別的女人生孩子,這話有沒有被後人篡改,不知道,但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愛情神話。
但使人想不到的是,後來的普六茹堅,也確實惟命是從,忠貞不二,有過不止二房,但沒有和別的女人生,這的確是千古罕見的事,由此可見這位閨閥的生猛。
然而,這個愛情神話,作對普六茹堅忠貞不二的品德高尚的注解,是正確的,反之,卻有可什得商榷之處。
因為種種原因對於皇帝,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的事,不僅僅隻涉及是否有婚外戀的成果問題,而是係關今天後的皇位繼承的重大政治問題,那麽,難道說當初這位獨孤家的七小姐,新婚之夜,就看出她所嫁的這個男人,以後就要當皇帝?
說是看出,是不會讓人信服。
但要是說有這樣的打算,卻是極有可能,且是唯物主義觀點。
那麽,這就有點可怕了。
這使我們上麵所說的那個計劃的開始時間,要被大大地推前。
這越發讓人感到,一個陰謀的處心積慮,它開始於很早以前,而到了現在,其遍布的陰影,是這樣的龐大,無處不在。
在這裏,我們要說,唐人對這位未來的偉大君主,多有貶低,說他在奪取皇位的道路上,欺服周靜帝他們孤兒寡母,皇位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是隻看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
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無形的陰謀,在密不透風的包裹外麵,露出的一絲破綻之處是:普六茹堅兒童時代的密友郭榮,就曾在過去某一天的月光之夜,見這普六茹堅一臉從容,對他說,我看上觀天象,下察人事,這北周朝氣數盡,我將取代之。
這郭榮當時聽了,沒吭氣,後來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
後來普六茹堅大事已成,當了丞相,正準備下一步當皇帝時,想起了這位好友郭榮,召他入朝,見了麵,就笑著對他說,怎樣,我說的話果然應驗了吧?
這事記載於唐朝人寫的《隋書.郭榮傳》,至少是離得最近的唐朝人,也猜想得到,這樣大一件事,普六茹堅事前不會思想上沒有準備,行動上沒有體現。
因為雖然普六茹堅的直接目標,周靜帝隻有九歲,他的母親朱皇後朱滿月,原是在太**裏一個專門為太子管理衣服侍女,江南人,比周天元宇文贇年長十幾歲。因長得頗有幾分姿色,被籍沒(mo),即登記並沒收家產,而入北周東宮,卻被周天元看中,在楊麗華之後立為皇後。
可見在她爭寵方麵,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這種情況,要說他們孤兒寡母後來被欺服,看起來是那麽回事,但仔細分析,卻並不是那麽想當然。
因為要說她一個曾經是犯了官司,而被強行納入宮中的百姓人家的普通女子,沒有什麽支持她的政治勢力,那是當然的,但靜皇帝宇文闡,已經是皇帝,如何又會被隨便欺服,此說並不可靠。
其實,讓普六茹堅畏懼的,並不隻是眼前這個小朋友宇文闡,對付他們母子,確實也是相對容易的,而真正的對手,是那些和他一樣,有此企圖的人,這並不容易對付。
這事之所以讓後人看成是容易的,是因為他普六茹堅做起來,是容易的。
而這正是他的能力深不可測的表現。
在此,本人好象忽然明白了,為什麽後世對此皇帝的評價,稱之為古代智商最高的皇帝的原因。
普六茹堅除了這位枕頭邊的女能人外,還有一個更顯赫的身份,即隋國公爵號之外加國丈大人。
因為他的長女楊麗華,是當朝皇帝五個皇後之一。
楊麗華是曆史上出名的美人之一。
其他四位是朱滿月、陳月儀、元樂尚,還有那位十四歲被周天元強行臨幸的周宗室女子尉遲繁熾皇後。
這位尉遲繁熾皇後,因與周天元的關係涉及倫理問題,以及涉及普六茹堅的那個真正對手的出現問題,後麵還有出場機會。
當時宣皇帝周天元,其實就看出這位國丈將來會行不軌之事,軒此將他的女兒楊麗華冷落到一邊,並且多有羞辱之語相加。
但楊麗華性情柔婉,麵對周天元的喜怒無常,無辜大罵,並且時常會出現的欲加之於罪的危險,卻能表現出出奇的冷靜,不能不說與後來發生的這件事有關。
不過,有些話還是要先說,雖然這楊皇後讓普六茹堅當上了國丈,但她後來對父親大人卻表現出憎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父女關係是最近的血緣關係,在這件事發生以前,他們父女之間,是親密無間的。
周天元還因為她是楊堅的女兒,而對她的態度在後來發生了很大改變,近乎於虛待。
但是,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楊麗華卻一改過去對父親態度,惟一可以找到的解釋是,是因為她雖為楊堅之女,但同時是周天元之妻,對一個女人來說,有時後者會被看得更重。
也就是說,是因為其父之所為,損傷了夫妻關係,而且應當不是一般的損傷。
也就是她發現了其父對周天元所做的事。
造假
有大凡以上原因,這位普六茹堅,不幹出一番大事來,那才叫怪。
而我們在此,有了這番絮叨的鋪墊之後,還是言歸正傳。
要說的是,那位劉小卿正,劉房開同誌,召集六人政治局常委開會,對於這個會怎麽開,心中是有底的。除了對一個人,就是那位顏之儀,大夫顏正卿,心中不太有把握。
他們二人,雖說都是可以走到周天元皇帝身邊的人,但是奇怪,劉房開現在才發現,他對身邊這位,竟然不太了解。
這個看法形成於兩天前。
兩天前,他們六神無主地一起從宣皇帝的病榻邊離開,從那個充滿著嗆鼻的草藥味,還摻雜著怪異的陳腐氣息的房間出來,就在他前腳邁出,後腳還沒跟上時,顏書呆眨眼間就不見了。
看來顏卿正這人,不那麽好弄。
對付這樣的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會議可以不讓他參加,但對會議決定的有些事,卻是不能不讓他知道。
這是因為,對於宣皇帝臨終留下什麽遺言,隻召了他們二位近前。
雖然當時這位二十來歲的皇帝,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他們就這樣說出去,肯定是交不了差的。
所以即便是皇帝當時什麽也沒有說,他們也要把那個沒有說出來的話,用他們的話說出來,而這正是他劉小卿正所麵臨的挑戰,是挑戰也就同樣是機會。
而這樣做的話,卻離不開這位顏卿正。
因為他是負責草擬皇帝詔書的,並且,正式的詔書,要有他的簽字,才算數。
問題是,這位顏書呆,三歲就能讀《孝經》的神童,有一個不太好的遺傳基因,恐怕會壞事。
因為他的祖父顏見遠,原齊國的治書禦史兼中丞,在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後,竟絕食好多天而死,曾經轟動一時,成為天下人都知道的新聞。這事讓梁武帝很是痛恨,卻又罵不出囗,隻好說顏見遠何必如此。可見這顏家世代書香門第,出來的都是一根筋,所以不得不防。
劉小卿正這樣想,到確實是對的,因為事情果然如他所想的一樣。
還沒等他劉房開把話說完,顏卿正就跳了起來。聲色俱厲,先是把這幫人臭罵了一頓,然後表達了就是死,也不能同意當反臣的意思,和他那位先祖的表現相比,一點都沒有走樣。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到是有點讓人說不清楚。
首先是,這位顏正卿不願加入,隻好隨他去,但是有關宣皇帝的臨終遺言,要詔告天下,卻要有這位顏大人的簽字,現在看來到真是難辦。
這有點象現在立遺囑,如要有效,就要有兩位與遺產繼承無關的人在場,並在書麵遺囑上簽字證明。但是,事情的難度在於,要讓這位顏書呆當假的公證人,是不可能的。
因為宣皇帝沒有什麽遺囑,到了臨終時,已經說不出話來,作假做不來,一是一,二是二,是顏大人做人的原則,這說明當時宣皇帝沒有看走眼,讓他掌管印章,雖然他是前朝舊臣顏見遠的孫子。
但是,顏大人不願幹,這簽的字事,怎麽辦?
惟一的辦法,就是隻能模仿。
問題是,這字由誰來模仿呢?史書上都說是劉小正卿幹的,這從他自從辦了這事,到後來博得的罵名最多,就可以看出。
不過,要知道,顏家還出書法家,除了後來的顏真卿之外,顏之儀的父親顏協也是書法家,工於草、隸、飛白,想來這顏之儀寫的字,不會差,模仿起來,不是那麽容易的。
要幹的話,會很玄,但還是幹了。
想必是皇帝詔曰,隻是聽詔,詔書上是怎麽寫的,還有字跡怎麽樣等懸疑,當時隻能去猜,後來還是隻能猜,畢竟當地沒有筆跡簽定這門行業。
這事也就這樣了,但是,仔細一想,還是有問題。
按理說,這劉昉偽造詔書,是滅九族的大罪,但卻因此而讓楊堅登上皇帝寶座,做了重要的前期鋪墊,這對未來的新皇帝來說,可以稱得上是立了頭等的蓋世之功,就是從政治上來說,也因此事,而讓大隋朝橫空出世,完成了統一祖國的大業,要論頭功,非此人莫屬,因此,這件事或過或功,實在不好說。
隋史是後世的唐人所修,竟然將劉昉兄親手操刀,模仿顏之儀的字跡,簽署偽造的詔書這件事,寫得一清二白,其意在貶損這位為中華民族立有千秋之功的隋文帝。
然而,這樣的事,要不是這位劉昉兄在當時做得理直氣壯,毫不隱晦,也許不會成為街頭巷尾議論中的內容。
要是沒有街頭巷尾的議論,後世的唐人,就不會知道得這樣清楚。
說來奇怪,楊堅大權在握,卻好象是對這樣的事不加製止,他要是製止,是辦得到的,至少可以讓這段史實變成讓人去猜的謎。
然而他的做法卻好象是在說,既然這樣大張旗鼓在這樣做了,就不怕別人說。
對此,一方麵我們可以說,北周讓那位宣皇帝弄得實在不象個樣子,民心相背,楊堅想當皇帝,是順應了曆史潮流,雖然手段卑鄙了點,但畢竟目的是正當的。
但是,要是這樣說的話,普六茹堅本可以用同樣也是有點卑鄙的手段,先告述劉小卿正同誌,不要聲張。
其實不用告述,與此有關的人,都知道避諱。
但偏偏這事就敞了出去,是誰說的?
普六茹堅沒有追查,不但沒有追查,反而任由事態發展,一個句話,不怕別人說醜話,這倒是讓人挺納悶的。
因為至少從政治上說,謠言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當然,也有可能,把這事敞出去,是他的政治對手們幹的,但這事隻有幾個人知道,要是是這位顏之儀兄,不張開大嘴,到處亂說,政治對手們,是不會知道的。
但是看這位顏之儀兄後來的表現,又不太象。
因為後來普六茹堅發現少了了大印,也就是稱為符璽的那個等同於權力象征的東西,一問才知到,是這位顏之儀兄,藏起來了,派人去要,他不給,問題有些大了。
也許會有人對於未來的新皇帝,非要這個屬於前朝舊物的這個東西,很是迷惑不解。
皇帝都快當了,自己再刻一個不就得了,幹嗎要換湯不換藥似地守舊?
其實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因為朝遷中一般人馬,還有地方官,再就是那些統領府兵的大將軍們,做為這些廣大民兵組織的締造者和領導者,要他們聽命於這位未來皇帝的,還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這就是顯貴已接近九五之尊的楊堅,非要向這位顏之儀大人索要皇帝符璽的緣故。
然而這位隻有一根直腸子似的顏之儀,真不給想要篡位的這人麵子。
因為他認為,正義都站在他一邊。
所以正氣凜然,說出來的話,很難聽:這個東西是是皇帝的專用之物,你身為宰相,有什麽理由前來索取?
這擺明了是不買帳,且對這位準備當皇帝的想法,是一次沉痛的打擊。
於是普六茹堅大怒,命令將這位老是“滿擰”的強驢,推出斬首。
但這隻虛張聲勢而已。
將全*隊劃分為歸十二個大將軍統領的二十四個軍府,相當於現在的各大軍區。而這十二個大將軍,又歸八柱國領導,不過,這種北周初建時的官製,後來的柱國變成立了榮譽稱號,沒有實際的兵權。
但這位普六茹堅的柱國大將軍,不隻是掛名的,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即為北周宣帝任命的“四輔”之一,也就是四位中央政局常委中的一位。
這還不算,使他能夠將其他三位常委:宇文盛,尉遲迥和李穆,擋在身後,而站到前台發言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僅自己擁有強大的民兵組織,還得到當時最重要的政治軍事集團,即西北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
還有就是,在他這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的那個女人,非同凡響。
這個女人就是大司馬獨孤信的七女兒。
而獨孤信做為朝中最大派係賀拔嶽、賀拔勝派係的第二代首領,同屬於西北關隴集團,因為這一層裙帶關係,他才可能成為普六茹堅政治上的堅強後盾。
不僅如此,這位叫獨孤伽羅的女人,才智過人,既為老公最可靠的政治搭檔,是出謀劃策的高手,又可稱之為曆史上最難得一見的閨閥。
她這方麵的本事體現為,讓她那位有幸娶了獨孤家的七小姐的丈夫,在新婚之夜發毒誓,永遠不和別的女人生孩子,這話有沒有被後人篡改,不知道,但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愛情神話。
但使人想不到的是,後來的普六茹堅,也確實惟命是從,忠貞不二,有過不止二房,但沒有和別的女人生,這的確是千古罕見的事,由此可見這位閨閥的生猛。
然而,這個愛情神話,作對普六茹堅忠貞不二的品德高尚的注解,是正確的,反之,卻有可什得商榷之處。
因為種種原因對於皇帝,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的事,不僅僅隻涉及是否有婚外戀的成果問題,而是係關今天後的皇位繼承的重大政治問題,那麽,難道說當初這位獨孤家的七小姐,新婚之夜,就看出她所嫁的這個男人,以後就要當皇帝?
說是看出,是不會讓人信服。
但要是說有這樣的打算,卻是極有可能,且是唯物主義觀點。
那麽,這就有點可怕了。
這使我們上麵所說的那個計劃的開始時間,要被大大地推前。
這越發讓人感到,一個陰謀的處心積慮,它開始於很早以前,而到了現在,其遍布的陰影,是這樣的龐大,無處不在。
在這裏,我們要說,唐人對這位未來的偉大君主,多有貶低,說他在奪取皇位的道路上,欺服周靜帝他們孤兒寡母,皇位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是隻看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
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無形的陰謀,在密不透風的包裹外麵,露出的一絲破綻之處是:普六茹堅兒童時代的密友郭榮,就曾在過去某一天的月光之夜,見這普六茹堅一臉從容,對他說,我看上觀天象,下察人事,這北周朝氣數盡,我將取代之。
這郭榮當時聽了,沒吭氣,後來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
後來普六茹堅大事已成,當了丞相,正準備下一步當皇帝時,想起了這位好友郭榮,召他入朝,見了麵,就笑著對他說,怎樣,我說的話果然應驗了吧?
這事記載於唐朝人寫的《隋書.郭榮傳》,至少是離得最近的唐朝人,也猜想得到,這樣大一件事,普六茹堅事前不會思想上沒有準備,行動上沒有體現。
因為雖然普六茹堅的直接目標,周靜帝隻有九歲,他的母親朱皇後朱滿月,原是在太**裏一個專門為太子管理衣服侍女,江南人,比周天元宇文贇年長十幾歲。因長得頗有幾分姿色,被籍沒(mo),即登記並沒收家產,而入北周東宮,卻被周天元看中,在楊麗華之後立為皇後。
可見在她爭寵方麵,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這種情況,要說他們孤兒寡母後來被欺服,看起來是那麽回事,但仔細分析,卻並不是那麽想當然。
因為要說她一個曾經是犯了官司,而被強行納入宮中的百姓人家的普通女子,沒有什麽支持她的政治勢力,那是當然的,但靜皇帝宇文闡,已經是皇帝,如何又會被隨便欺服,此說並不可靠。
其實,讓普六茹堅畏懼的,並不隻是眼前這個小朋友宇文闡,對付他們母子,確實也是相對容易的,而真正的對手,是那些和他一樣,有此企圖的人,這並不容易對付。
這事之所以讓後人看成是容易的,是因為他普六茹堅做起來,是容易的。
而這正是他的能力深不可測的表現。
在此,本人好象忽然明白了,為什麽後世對此皇帝的評價,稱之為古代智商最高的皇帝的原因。
普六茹堅除了這位枕頭邊的女能人外,還有一個更顯赫的身份,即隋國公爵號之外加國丈大人。
因為他的長女楊麗華,是當朝皇帝五個皇後之一。
楊麗華是曆史上出名的美人之一。
其他四位是朱滿月、陳月儀、元樂尚,還有那位十四歲被周天元強行臨幸的周宗室女子尉遲繁熾皇後。
這位尉遲繁熾皇後,因與周天元的關係涉及倫理問題,以及涉及普六茹堅的那個真正對手的出現問題,後麵還有出場機會。
當時宣皇帝周天元,其實就看出這位國丈將來會行不軌之事,軒此將他的女兒楊麗華冷落到一邊,並且多有羞辱之語相加。
但楊麗華性情柔婉,麵對周天元的喜怒無常,無辜大罵,並且時常會出現的欲加之於罪的危險,卻能表現出出奇的冷靜,不能不說與後來發生的這件事有關。
不過,有些話還是要先說,雖然這楊皇後讓普六茹堅當上了國丈,但她後來對父親大人卻表現出憎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父女關係是最近的血緣關係,在這件事發生以前,他們父女之間,是親密無間的。
周天元還因為她是楊堅的女兒,而對她的態度在後來發生了很大改變,近乎於虛待。
但是,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楊麗華卻一改過去對父親態度,惟一可以找到的解釋是,是因為她雖為楊堅之女,但同時是周天元之妻,對一個女人來說,有時後者會被看得更重。
也就是說,是因為其父之所為,損傷了夫妻關係,而且應當不是一般的損傷。
也就是她發現了其父對周天元所做的事。
造假
有大凡以上原因,這位普六茹堅,不幹出一番大事來,那才叫怪。
而我們在此,有了這番絮叨的鋪墊之後,還是言歸正傳。
要說的是,那位劉小卿正,劉房開同誌,召集六人政治局常委開會,對於這個會怎麽開,心中是有底的。除了對一個人,就是那位顏之儀,大夫顏正卿,心中不太有把握。
他們二人,雖說都是可以走到周天元皇帝身邊的人,但是奇怪,劉房開現在才發現,他對身邊這位,竟然不太了解。
這個看法形成於兩天前。
兩天前,他們六神無主地一起從宣皇帝的病榻邊離開,從那個充滿著嗆鼻的草藥味,還摻雜著怪異的陳腐氣息的房間出來,就在他前腳邁出,後腳還沒跟上時,顏書呆眨眼間就不見了。
看來顏卿正這人,不那麽好弄。
對付這樣的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會議可以不讓他參加,但對會議決定的有些事,卻是不能不讓他知道。
這是因為,對於宣皇帝臨終留下什麽遺言,隻召了他們二位近前。
雖然當時這位二十來歲的皇帝,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他們就這樣說出去,肯定是交不了差的。
所以即便是皇帝當時什麽也沒有說,他們也要把那個沒有說出來的話,用他們的話說出來,而這正是他劉小卿正所麵臨的挑戰,是挑戰也就同樣是機會。
而這樣做的話,卻離不開這位顏卿正。
因為他是負責草擬皇帝詔書的,並且,正式的詔書,要有他的簽字,才算數。
問題是,這位顏書呆,三歲就能讀《孝經》的神童,有一個不太好的遺傳基因,恐怕會壞事。
因為他的祖父顏見遠,原齊國的治書禦史兼中丞,在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後,竟絕食好多天而死,曾經轟動一時,成為天下人都知道的新聞。這事讓梁武帝很是痛恨,卻又罵不出囗,隻好說顏見遠何必如此。可見這顏家世代書香門第,出來的都是一根筋,所以不得不防。
劉小卿正這樣想,到確實是對的,因為事情果然如他所想的一樣。
還沒等他劉房開把話說完,顏卿正就跳了起來。聲色俱厲,先是把這幫人臭罵了一頓,然後表達了就是死,也不能同意當反臣的意思,和他那位先祖的表現相比,一點都沒有走樣。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到是有點讓人說不清楚。
首先是,這位顏正卿不願加入,隻好隨他去,但是有關宣皇帝的臨終遺言,要詔告天下,卻要有這位顏大人的簽字,現在看來到真是難辦。
這有點象現在立遺囑,如要有效,就要有兩位與遺產繼承無關的人在場,並在書麵遺囑上簽字證明。但是,事情的難度在於,要讓這位顏書呆當假的公證人,是不可能的。
因為宣皇帝沒有什麽遺囑,到了臨終時,已經說不出話來,作假做不來,一是一,二是二,是顏大人做人的原則,這說明當時宣皇帝沒有看走眼,讓他掌管印章,雖然他是前朝舊臣顏見遠的孫子。
但是,顏大人不願幹,這簽的字事,怎麽辦?
惟一的辦法,就是隻能模仿。
問題是,這字由誰來模仿呢?史書上都說是劉小正卿幹的,這從他自從辦了這事,到後來博得的罵名最多,就可以看出。
不過,要知道,顏家還出書法家,除了後來的顏真卿之外,顏之儀的父親顏協也是書法家,工於草、隸、飛白,想來這顏之儀寫的字,不會差,模仿起來,不是那麽容易的。
要幹的話,會很玄,但還是幹了。
想必是皇帝詔曰,隻是聽詔,詔書上是怎麽寫的,還有字跡怎麽樣等懸疑,當時隻能去猜,後來還是隻能猜,畢竟當地沒有筆跡簽定這門行業。
這事也就這樣了,但是,仔細一想,還是有問題。
按理說,這劉昉偽造詔書,是滅九族的大罪,但卻因此而讓楊堅登上皇帝寶座,做了重要的前期鋪墊,這對未來的新皇帝來說,可以稱得上是立了頭等的蓋世之功,就是從政治上來說,也因此事,而讓大隋朝橫空出世,完成了統一祖國的大業,要論頭功,非此人莫屬,因此,這件事或過或功,實在不好說。
隋史是後世的唐人所修,竟然將劉昉兄親手操刀,模仿顏之儀的字跡,簽署偽造的詔書這件事,寫得一清二白,其意在貶損這位為中華民族立有千秋之功的隋文帝。
然而,這樣的事,要不是這位劉昉兄在當時做得理直氣壯,毫不隱晦,也許不會成為街頭巷尾議論中的內容。
要是沒有街頭巷尾的議論,後世的唐人,就不會知道得這樣清楚。
說來奇怪,楊堅大權在握,卻好象是對這樣的事不加製止,他要是製止,是辦得到的,至少可以讓這段史實變成讓人去猜的謎。
然而他的做法卻好象是在說,既然這樣大張旗鼓在這樣做了,就不怕別人說。
對此,一方麵我們可以說,北周讓那位宣皇帝弄得實在不象個樣子,民心相背,楊堅想當皇帝,是順應了曆史潮流,雖然手段卑鄙了點,但畢竟目的是正當的。
但是,要是這樣說的話,普六茹堅本可以用同樣也是有點卑鄙的手段,先告述劉小卿正同誌,不要聲張。
其實不用告述,與此有關的人,都知道避諱。
但偏偏這事就敞了出去,是誰說的?
普六茹堅沒有追查,不但沒有追查,反而任由事態發展,一個句話,不怕別人說醜話,這倒是讓人挺納悶的。
因為至少從政治上說,謠言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當然,也有可能,把這事敞出去,是他的政治對手們幹的,但這事隻有幾個人知道,要是是這位顏之儀兄,不張開大嘴,到處亂說,政治對手們,是不會知道的。
但是看這位顏之儀兄後來的表現,又不太象。
因為後來普六茹堅發現少了了大印,也就是稱為符璽的那個等同於權力象征的東西,一問才知到,是這位顏之儀兄,藏起來了,派人去要,他不給,問題有些大了。
也許會有人對於未來的新皇帝,非要這個屬於前朝舊物的這個東西,很是迷惑不解。
皇帝都快當了,自己再刻一個不就得了,幹嗎要換湯不換藥似地守舊?
其實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因為朝遷中一般人馬,還有地方官,再就是那些統領府兵的大將軍們,做為這些廣大民兵組織的締造者和領導者,要他們聽命於這位未來皇帝的,還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這就是顯貴已接近九五之尊的楊堅,非要向這位顏之儀大人索要皇帝符璽的緣故。
然而這位隻有一根直腸子似的顏之儀,真不給想要篡位的這人麵子。
因為他認為,正義都站在他一邊。
所以正氣凜然,說出來的話,很難聽:這個東西是是皇帝的專用之物,你身為宰相,有什麽理由前來索取?
這擺明了是不買帳,且對這位準備當皇帝的想法,是一次沉痛的打擊。
於是普六茹堅大怒,命令將這位老是“滿擰”的強驢,推出斬首。
但這隻虛張聲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