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山,字珤嶽,河南洛陽人也,為鮮卑族人。


    祖父元燮,是北魏安定王。


    其父為元琰,宋安王。


    這人少年時就很氣度和過人的才幹。


    在北周閔帝時,就跟隨大司馬賀蘭祥,和吐穀渾打過多次仗。後來又與北齊戰於北邙(洛陽以北),斬獲首級多,說明戰功大。


    再後來又參加了北周武帝滅齊戰鬥,每次參戰,都有戰功,拜大將軍,最後被封為平原郡公,成為治亳州總管。


    該牛人搞政治也是一路風生水起,以作風強悍著稱。


    其治下有大盜王回洛、張季真,糾集眾人,打家劫舍,卻是前後多任地方官都搞不定。


    而這元景山不坐車,改騎馬,帶了捕快,親自追捕,一路追著跑,就是不放手。


    這二人被追到了江南,後跑出了國界,以為沒事,但這元牛人,搞的是跨國追捕。


    也不知那時他這樣的行動是否會引起了國際爭端,他反正是抓不到人,決不罷休。


    終於,這幫孫猴子再能跑,也跑不出這位牛人的魔掌。


    這幾百人被抓回來,都給殺了,於是,名聲大震,盜賊絕跡。


    陳朝的張景遵,以其管轄的淮南,投降北周,卻為陳朝名將任蠻奴所攻,連續攻破其數座大營,這牛人元,率兵援助,攻勢凶猛,蠻奴將軍扛不住,隻好退去。


    周宣帝繼位時,讓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但鄖州總管宇文亮,謀圖不軌,派輕裝的部隊襲擊了韋大名將。


    這宇文亮當然不是平白無故這樣做的,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因為周天元強占他兒子宇文溫的媳婦尉遲熾繁,這種醜事弄得天下人盡知。


    所以他本來是和韋孝寬征一起去征討陳朝的,但這種很隨意的詔命,不過是周天元新皇帝上任的三把火,簡直就是兒戲。


    所以宇文亮在打下了北齊的黃城(今山東省煙台市黃縣),把當地的老百姓搶劫了一番後,就草草收場,往回走。


    到豫州(今安徽省壽縣)時,卻是怎麽都咽不下心中這囗對周天元怨恨的惡氣,與他的參謀長杜士峻商量造反,理由是“主上淫縱滋甚,社稷將危。”


    而選擇的對象是就在眼前的韋孝寬。


    來者行動迅速,韋大名將事前得知此事,暗中設伏,卻未能將其殲滅。


    這宇文亮以撥老虎胡須的動作,采取偷襲加夜襲戰法,撿了便宜就跑,弄得韋大名將很狼狽。


    而這牛人元,不知麽得知消息,沒有誰命令他,就主動出擊,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追的精神,率鐵騎三百,追了上去,斬了宇文亮的首級,上報表功一件。


    但這事也有說是宇文亮手下有一個叫茹寬的國官,即國家安全局特務,知道了此事後,搶先快馬趕到韋名將住處,報告了這件事。


    所以這宇文亮襲來時,這邊已張開了囗袋陣,但這幫人輕裝輕騎而來,見勢不妙,扭頭就跑,後來被韋名將追上,殺了宇文亮。


    後麵的這個說法,有所不通的地方是,既然韋名將事前有準備,這宇文亮要逃,其隻有幾百人,見是一座空寨時,一聲炮響,韋名將的人馬四下殺來,應該是跑不掉的。


    還有一種可能是,那個叫茹寬的,話剛說完,這宇文亮就殺來了,韋名將同樣在倉促中,應該是很狼狽的。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宇文亮當時是跑了的。


    從一般情況上看,這牛人元,在此時殺來,不是沒有可能,但這種殺人越貨,偷襲營寨的事,一般都是很秘密的,牛人元要知道,應該是事後,也就是宇文亮跑了,韋名將派人去追,卻是這牛我元搶先追到手,幹跟蹤追擊這種事,他在行。


    以上解析,也可以說是為了圓古人的矛盾之說,所以說,讀書而求甚解,是很難的。


    從上麵這些例舉,可以看出,發生牛人元追擊陳朝接收大員樊毅的事,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而這牛人元追起人來,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應該每人至少要有兩匹馬才行,要不然,人不累死,馬也要累死。


    這次牛人元,是帶了輕騎五百馳赴之,看來這些兵卒,也都是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追,三不怕的是死,如此地凶狠,看來是兵如其將。


    當然,實戰中還有趕來的南徐州(今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刺史宇文弼,二人兵合一處,在漳口(今湖北省安陸縣境,漳水入處)追了上來。


    看來沒有牛人元辦不到的,隻有這樊毅想不到的,跑是跑不了啦,那隻有開打,一天連打三仗,牛人元三戰三勝,這種情況應該不叫打仗,而是一邊倒的起哄。


    這樊毅看來不想和這種見了有仗可打就抽瘋的人,一般見識,退進甑山鎮城牆後暫避一陣。


    而這裏是司馬消難所占的地盤,想來樊毅喘下一囗氣來,會說沒想到這接收的肥差,會變得如此驚險,二人見麵,都不好再說什麽。


    司馬消難出師不利,一件想好的事被搞成這樣,前途未卦啊。


    然而,上麵隻是局部情況,還有同樣是來自身後的,西南方向的戰況。


    在接到尉遲迥要求起兵響應的文書後,四川省軍政一把手王謙,讓司錄賀若昂,到京都朝廷去送奏章。


    這司錄也就是省政府秘書,所謂送奏章,也不過是日常公文,目的是打探在尉遲迥已弄出如此這般的動靜後,朝野上下,有什麽反應,下一步會怎麽辦。


    賀秘書打探得一番虛實後,從京都回來,把所聞所見也如此這般地向王老板描述了一通,王省長也就再也坐不住了。


    說起我王某人,世受皇恩,這是不假,將圖匡複,也就是因為楊堅當政,朝廷這棟大房子已傾斜,該出手時不出手,這是不對的。雖然他楊堅還未篡改,但有可能篡位,所以要“清君側”。


    王省長的話是不是這樣說的,不知道,但意思應該差不多。


    戰前動員,從古至今,都必不可少。


    但做這樣的決定,並不是聽了賀秘書的匯報,就拍案而起,起兵為國盡忠的。


    因為楊堅還是走在了前麵。


    楊堅是早在6月,就任命得力幹才梁睿,為益州總管的。


    梁睿前來赴任,是在一個月以後。


    要是再等新省長人到了,一切都晚了。


    下台省長王謙,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起不起兵,起兵後又該如何等事,先想好。


    因為身逢亂世,不當兵打仗,是做不了官的,所以曾以跟隨高祖周武帝從軍,力戰過好幾次,做了這封疆大吏,搞地方政治,還是蠻在行的,但要說打仗,從專業角度上講,還是難擋大風大浪的。


    這種時候,也有人會私底下說,他不過是沾了老子的光,才當了這樣的高官,軍事上還是不行。


    他當初設想的是,起兵後以蜀地的艱險,進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這個想法,現在看來,有些不靠譜。


    這新來的省長,是位能打的猛人,而身邊這些人,多是無用的。沒辦法,那是一個職業軍人吃香的年代。


    省政府秘書長,總管長史乙弗虔,還有成都軍區司令,益州刺史達奚惎,是身邊僅有的可以商量些事的人。


    他們也曾經建議,要最好就是據險觀變,這話其實不用說,因為就在下台省長王謙看來,他們也拿不出什麽象樣的玩意。


    據險,具體怎麽據,觀變,又如何觀?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大概乙弗虔和達奚惎這二位,也許就在此時,見領頭要反的人,這樣氣短,心中就有了另外的想法。


    而那位隆州(四川閬中一帶)刺史高阿那肱,做為響應起兵的積極分子,還為王謙大人謀劃了三策,上策是由你王大人親率精銳,直指散關(陝西省寶雞市)。


    散關為關中四塞之一,也就是有名的陳倉道,因路北端出入山口處,為秦漢的陳倉縣(今寶雞市東)得名。


    此處扼守南北相通的要道,高阿那肱勸王大人先搶占此要道,即繞過漢中,直下長安,與三國魏延向孔明諸葛所獻之計,即從漢中通向關中的小道子午穀進兵,拿下長安,有些雷同。


    且這高阿那肱還附加了其它理由,說是這蜀人都知道你王省長為國除奸,必然會擁護且出力,這是恭維話,但下台省長願意聽,因為他搞地方治理,還是有一套的。


    那麽中策呢?當然有其一,必有其二,首長願意聽的話,那就繼續講。


    中策就是出兵梁州和漢中(二者相鄰),占了此處要害之處,就可以取天下。


    事實證明,新省長也是在漢中下馬的,要是早一步的話,梁某人這新官是當不成的。


    這些都太鋒芒畢露。


    可起兵幹什麽?


    答:是為國除奸臣。


    但起了兵就坐在原地等,等奸臣自殺,那是不可能的。


    答:但可以等形勢朝有利於為國除奸方向發展,再動手不遲。


    這個回答是是起義軍總司令王謙給出的,也是隆州軍區司令高阿那肱的下策。


    不謀而合,雖為下策,也可謂平常人之所見,其實也是略同的。


    新省長接到任命後,即走馬上任,但走了很遠的路。


    行至漢川(今陝西省漢中市)下榻時,就聽說再往前走,就會遇見下台省長王謙的兵,他們已經反了。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說,這個王謙看來好對付,他本來應該先占據這裏的,然而梁元帥到沒有象那曹孟德一樣,大笑一聲,再罵一句孔明村夫,惹出個莽撞人張飛來。


    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這位前任,看起來誌大才疏。


    梁柱國也就梁元帥,應該是從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京地區,即涼州趕來,經此重地,南下四川。他在此之前,任西北重鎮涼州總管。


    漢中是南下進入四川的門戶。


    王謙要反,卻沒有先派兵占領此地,梁元帥因此可以先睡上一覺,等命令來了再說。


    命令應該是在下達後,快馬加鞭地送到的。


    這個命令是讓梁睿為行軍元帥,率領從利(治興安,今四川廣元)、鳳(治今甘肅鳳縣)、文(治今甘肅文縣)、秦(治今甘肅天水)、成(治今甘肅成縣西)等州,集結而來的步、騎20萬,進討王謙。


    等齊這些人馬趕到,是要花些時間的,而此時下省長王謙,已於8月7日,出動巴蜀軍隊10餘萬人,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劍閣),要擋新任益州總管梁睿的路,拒新官於四川大門之外。


    當然,此時在下台省長王謙的轄區內,已全麵點燃內戰煙火。


    由其所管轄有益(今四川省成都市)、潼(今四川省三台縣)十八州起兵,嘉(今四川省樂山市)、渝(今重慶)等十州宣布擁護。且王謙到是沒有派兵先占漢川,而是先占了始州(今四川省今劍閣縣)。


    這始州守劍門關險,為進出四川的最後關隘,卻比高阿那肱所建議的進軍至散關的上策,以及兵至漢中的中策,後退了兩步,實為全麵的退守之勢。劍門關也確實是險,完全達到所謂據險觀變的下策標準。


    其實,對司馬消難和王謙,將此二人稱之為馬後炮將軍,一點也不過分。


    因為楊堅早在6月10日,就開始調集北周在關中的軍隊,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宣布討伐尉遲迥的。


    而尉遲迥起兵,則是在得知楊堅已任命韋孝寬為新相州總管,並已在前來就任途中,即在5月28日以後。


    司馬消難和王謙這二位同誌,應當是在尉名將起兵前,就已收到攻守同盟書的,但一直是在考慮之中,其中慮的成分居多。司馬消難於差不多一個月後的7月24日亮出起義大旗,而王謙同誌則是在磨蹭了兩個月後的8月7日,加入同盟會的。


    有事前預謀,卻是謀而不合,步調查不一致,革命隊伍如何能勝利?


    這二位本來是打算先取觀望之勢,不料這楊堅的眼光可以穿越上千裏路,並不放過他們,是接任的新官到了,火燒屁股,才不得不由坐觀,改為出動。


    當然,一千多年前,有關時間的計算,我們還是要把路途上的消耗,算在內的,但這應當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對等的。


    因此,楊堅在這場較量中,還是因為能夠多看出兩步棋手,而占有先手。


    由於這幾位要想“清君側”的同誌,步調的不一致,讓他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先幹掉四股反動勢力中的一股,也就是正確運用了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消滅了敵人,從而保存了自己。


    楊堅要先打的,無疑是尉遲迥這股中堅力量,以此而可以達到瓦解敵方陣營,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6月10日楊堅宣布對尉名將動手後,實際戰事開端,除去迂回敵方後背的於仲文和楊素,提前動手外,韋孝寬大軍正式與尉名將開打,是在8月初。


    如前麵所說,本來楊堅智到謀到,乘敵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是最佳效果,但人算不如天算,這期間除去調查集關中兵馬需要花費時間外,還發生了一段插曲,耽誤了些時間。


    這段插曲將引出兩個個大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