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的這件事情就講完了,再看看它在曆史中的地位,在世界中的地位。乘勢兼借力,輕易得江山


    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關隴軍事集團的首領之一,在那個南北對峙、好戰尚武的時代,這樣的出身意味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推向政治舞台的巔峰。《隋書》上說楊堅個性極強,“沈深嚴重”,初入太學讀書時,就連最為親昵的人也不敢和他開玩笑。至於學習成績,現在能看到的正史一改吹捧之詞,全部集體失語。不過好在楊堅本人倒是很講誠信,承認“不曉書語”。


    不過,在那個沒有高考製度的年代,成績不好也不用發愁。楊堅年方十四就依仗父親的地位和功勳開始了官宦生涯。執掌西魏大權的宇文泰見到楊堅,說了一句頗為抬舉的話:“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後來宇文泰的子孫們取代西魏做了北周的皇帝,楊堅更是扶搖直上,襲父爵封隨國公(登基後的楊堅感到隨字有走字旁,不太吉利,便改為隋)。楊堅25歲時,北周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將其七女兒獨孤伽羅嫁與他為妻。這場政治聯姻不僅使楊堅又多了一個雄厚的靠山,而且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成為關隴軍事集團上層一顆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史評巨著《廿二史劄記》中很不以為然地給楊堅的奪權下了一個結論:“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之所以這樣講,原因其實很簡單。


    楊堅的前半生正值南北朝後期國家由分裂重歸一統的時代,當時由北周統一全國的趨勢已逐漸明朗化。北周也確實出現了一位能夠擔負起統一全國重任的領導人―武帝宇文邕。堪稱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是鮮卑族正牌皇帝中的最後一位天才,在短短六七年的親政歲月中,他幾乎預演了後來清朝康熙皇帝的很多事跡,如除權臣、平叛亂、征敵國等。他不僅於577年成功消滅北齊,統一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而且製定了“平突厥,定江南”的宏大計劃。但正在這關鍵時刻,曆史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578年,在出征討伐突厥的路上,年僅35歲的宇文邕一病不起,回到洛陽後即英年早逝。也正因為他的英年早逝,楊堅有了成為開國皇帝的機會。


    接著,宇文邕長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這時虎父犬子的怪圈效應顯現出來,宇文贇不但無能殘暴,而且極愛折騰,搞得內外恐懼,人心惶惶。最後,宇文贇因縱欲過度而死,楊堅勾結近臣劉昉、鄭譯作偽詔,取得輔政大臣之職,總攬朝政。他在鏟除異己成功後,於581年迫使北周靜帝禪位,成為大隋朝的開國皇帝。


    僅僅當上了皇帝還不足以青史留名,讓後人記住楊堅功勳的最主要事跡就是他在建隋8年之後平滅南陳,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全國性大統一。但在滅陳的戰役之前,南朝之中國勢最弱的南陳政權早已岌岌可危,失去了與北方抗衡的實力。與秦百年七世的不懈奮鬥方成就統一大業相比,如此成功來得太過容易。在楊堅身上,既找不到當年嬴政掃平六國時那堅忍剛毅的性格、敏銳迅捷的決斷力,也沒發現高瞻遠矚、富於實幹的精神,能完成這次大統一不過是坐享其成、順水推舟罷了,若非說他領導有方,亦不過是識人之明而已。立製賴他人,治世一庸主


    打下江山後的楊堅看起來確實像一個有道明君,他創立三省六部製、科舉製度和義倉製度,頒布《開皇律》,修建大興城(後來聞名天下的長安城)和廣通渠,采取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來鞏固政權,也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隋書》用這樣的詞句來讚美楊堅和他的開皇之治:“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不過,在輝煌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另外一些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足以讓這位所謂盛世明主的光輝形象大打折扣。


    其一,隋朝重大政策的調整都不是楊堅本人的思想,全局性的戰略部署多依賴高熲、楊素,提出官製改革的建議來自崔仲方,刑律修訂靠的是鄭譯、蘇威、牛弘,設立義倉的主意是長孫平出的,實際主持興修隋代首都大興城等重要工程者為“巧匠”宇文愷。雖說明君不需要事必躬親,但大政方針幾乎都要依賴旁人足以證明楊堅本人政治素質的低下和執政能力的有限。


    其二,做了皇帝的楊堅依然保持猜疑苛察的天性,曾經曆過他統治時代的唐代名相魏征說他:“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隋朝的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稍有罪過就被楊堅罷退或者誅夷,很少有善終者。梁睿、王世積、虞慶則、史萬歲等相當多的官員以被楊堅屠戮的悲慘結局一次次詮釋了韓信當年所說的“兔死狗烹”的正確性。


    其三,後世公認楊堅最大的美德是“節儉”,不過在楊堅看來,“節儉”也就是不過分講究吃飯穿衣,至於興修新都、建造行宮一類的事好像就與節儉無關了。594年,關中大旱,楊堅看到百姓的生存困境,率當地百姓到洛陽謀生路。有人提醒楊堅把堆滿糧食財物的國庫糧倉鬆一鬆,結果節儉演變為吝嗇,去洛陽的百姓為了皇帝的麵子隻好自己找飯吃了。


    其四,前麵提到過,“差生”楊堅不悅詩書,所以當了皇帝之後,他對學校和文教也沒什麽感覺,甚至在601年下令廢除天下郡縣除國子監以外的全部學校。相反,他倒是很迷信,不僅提倡佛道,而且對民間流行的山神、土地、龍王以至於妖怪也不懷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毀滅文化行徑的愚蠢,但楊堅對文化的藐視不也正是他本人庸碌虛弱的外在表現嗎?


    其五,開皇三年(583年)正月,楊堅曾下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及刺史,以“誌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這兩件事被後人看成是用科舉製代替九品中正製之始,也就是說,綿延一千三百餘年的“古代中國第五大發明”是在隋文帝時期創立的。正因為有此一說,哈特便據此判定楊堅做出了非同尋常的貢獻。


    其實,魏晉以來以門第出身選官的九品中正製早已因堵塞民間人才、妨礙中央集權而廣受詬病。楊堅為擴大隋朝的統治基礎,滿足沒有高貴血統的社會人士參與政權的要求,做出實行科舉考試的政策調整,實是順應潮流的明智之舉,的確值得肯定,但也不必誇大。因為楊堅隻是把這種做法當成臨時性的點綴,倒是被後人唾罵了千餘年的隋煬帝楊廣,才是使科舉製真正固定為持久性製度的關鍵人物。


    治家很無方,後果很嚴重


    儒家對君子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修身和治國不算有道、僥幸平了天下的楊堅在治家這方麵怎樣呢?魏征在史評裏很不留情地說他“唯婦言是用,廢黜諸子”。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北周重臣獨孤信家族在楊堅發跡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帶給楊堅極大利益的獨孤伽羅自然就左右了家政。獨孤伽羅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再加上她家原本的地位和權勢就比楊家高,於是獨孤伽羅就成了皇帝的皇帝,宮中合稱二人為“二聖”。


    雖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男尊女卑,但楊堅的老婆相當強勢,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裏。據說在新婚之夜,獨孤伽羅就讓楊堅發誓,終身不和別的女人生孩子。令人費解的是,後來貴為皇帝的楊堅還真一輩子信守承諾。從某種意義上看,楊堅做皇帝二十多年沒有走上荒淫之路,應歸功於獨孤伽羅。


    獨孤伽**預政治最大的舉措就是受次子楊廣的欺騙而大吹枕頭風,說服楊堅廢長立幼。後人議論紛紛,責備楊廣對兄弟骨肉相殘,其實造成這般悲劇的根源是楊堅教子無方!往大了說,結束二百餘年分裂、完成大統一的隋朝之所以短命,直接原因是隋煬帝的暴政,深層緣由則必須歸結於隋文帝楊堅的一係列錯亂的安排。


    於右任先生曾作詩雲:“風虎雲龍亦偶然,欺人青史話連篇。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靈數十年。”由是反觀楊堅的一生,如把後人所謂的正史中美化的水分擠幹,又能剩下什麽呢?“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製”。王夫之《讀通鑒論》中的這段話,讓我們記住了隋文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自他首著黃袍開始,後代中國皇帝都改穿黃色的衣服了。除了這個貨真價實的“第一”,這個才具平平的治世庸主又為當時和後世的中國百姓做了多少實在的貢獻呢?


    楊堅不過憑中人之姿得遇奇佳時運,最終得以顯赫一時,但終不能長久。


    公元581年農曆二月,已經當上了皇帝,開創了大隋帝國三十八年曆史的基業,但卻為後來偉大的唐朝289年輝煌曆史,免費搭好了舞台的楊堅,聽從內史監,即內史省的長官虞慶則的建議,把宇文家的皇族,全部滅絕,一個不留。


    內史省是隋中央軍國大政決策機構,職能為擬製章奏,出納詔令。大凡皇帝所欲發布的國政詔策,均由內史省草擬。內史省機構最初置內史監、內史令各一人共同主政。隋朝避諱“中”,可能因為楊堅父叫楊忠,而把中書省改為內史省。


    當時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高潁,是朝中第一號人物,而這位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的虞慶則,則是第二號人物。他曾是越王宇文盛的部將,且是得到過高潁的賞識而舉薦的。


    虞慶則這人,本為一能打的武將,文武雙全,本姓魚,祖上為匈奴鐵弗部赫連氏,家族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強。


    這人也是能帶兩鞬,左右騎射,箭不虛發,且能身披重鎧上陣。不過,他能達到如此顯赫的地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潁。


    在隋朝開國後,高潁及其一班人,從丞相府開府,到新政權成立的數月間,取代劉昉、鄭譯等禦正係統和內史係統出身的人,形成了為開皇初年權傾朝野的官僚政治集團,其中是以高潁為核心的。


    雖然虞慶則取代鄭譯成為內史監的具體詳情不清,但他能夠迅速攀升成為大隋帝國政權的二號人物,是因為高潁的提拔無疑。


    當初高熲討平南下的稽胡襲擾和,和越王宇文盛商議,要找一具備“文武幹略”的人,來住防石州,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因為該地區地勢險要,又是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且為抵擋稽胡為亂的邊區要衝。


    選中虞慶則,這是其首次得到高熲的賞識和推薦。


    而他在任上,幹得很出色。


    因其其恩威並施,稽胡不敢犯,境內因而安寧。


    並且還弄得稽胡傾慕其豪俠仁義,來歸降者有八千餘戶之多。


    高熲成為大司馬,統轄三省政府機構,虞慶則是因為有本事而得到這樣快速的提升。


    因此,這人不是奸臣,他出這個滅絕宇文家皇族的建議,本來楊堅也是要做的,大人物李德林還因為對此持反對態度,讓楊堅變了臉,斥責其為書生之見,沒有資格參予此事的討論。


    楊堅將將宇文氏子孫依次誅殺,等於滅種:


    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兒子,除了宋公宇文震、譙王宇文儉、冀公宇文通早先死了,衛王宇文直早先因犯罪被殺之外,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皆被隋文帝所殺,且一並殺了他們的兒子,一個不留,宇文泰的子孫因此幾乎絕種。


    北周閔帝的兒子宇文康早先死了,他的兒子宇文湜也被殺了。閔帝的子孫已殺盡。北周明帝子畢王宇文賢、酆王宇文貞皆被殺。


    並殺宇文賢之子宇文宏文、宇文恭道、宇文樹娘等;還有宇文貞之子宇文德文等。於是明帝子孫亦盡。


    北周武帝子漢王宇文讚、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皆被殺。


    並殺宇文讚之子宇文道德、宇文道智、宇文道義等;宇文贄之子宇文忠誠、宇文靖智、宇文靖仁等。而其他未被提及的,本無子。於是,武帝子孫也被殺盡。


    北周宣帝之子周靜帝,後為楊堅所害,其子鄴王宇文衍、郢王宇文術雖然僅為幼兒,也難逃被殺命運。北周宣帝之子,被殺光。


    皇族宗室中:宇文胄以起兵應尉遲迥被殺。


    還有又宇文洽、宇文椿及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鄰武及其子宇文禮獻等;宇文眾及子宇文仲和、宇文熟倫等,皆被殺。


    惟宇文洛因為幼年,得封介國公,為隋朝的賓客,但不久,也被殺。於是,宇文家皇室之宗族,被滅絕。


    宇文家的詩人宇文招有文集十卷,公開出版發行。至今好象隻有一首詩留傳下來:


    遼東烽火照甘泉,薊北亭障接燕然。


    水凍首蒲未生節,天寒榆芙不成錢。


    其詩確悲涼慷慨之氣,可見並不是好戰之人,隻可憐生於那個鐵血時代,毛筆是做不了匕首和刀槍。


    北周宣帝,周天元雖然荒淫且荒唐,但也有兩句打油詩,到是意真情切,準確形象地表達了他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自知身命促,


    把燭夜行遊。


    此君的把燭夜遊,是為了抓緊時間,及時行樂,世人隻見其極壞的一麵,殊不知他到是最明白自己處境的一個。


    所謂弱肉強食,他這塊弱肉,早晚要被楊堅這張強者的大囗吃掉,及時行樂,你可以說他是用不正確的方式,逃避甚至破壞現實,為的是避免那個可怕的未來的出現,但對於他來說,正確的方式又是什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