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客離去後,楊堅知道了這事,把這李圓通叫來,沒說什麽,隻是讓人上了酒菜,慰勞了一番。


    這事過後,李圓通從此就被視為親信,且楊老板說了,以後可以委以大任。


    後來果然在楊堅當了丞相後,賜封他懷昌(今陝西西鄉縣西北)男爵,不久又當上了帥都督,即楊府各路兵馬的統領,進爵新安郡(今河南新安縣城關鎮)子爵,成為心腹之將。


    這裏說的應該是一個發生在封建社會的,從奴隸到將軍的真實故事。


    不過,這李圓通確實是稱職的近衛將領,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還有就是反應敏捷,他的長處就是把他當武夫使。


    由於他參予挫敗了宇文諸王的多次暗殺,楊堅後來十分感激,發展到最後,還讓他參予處理政治事務,他因此而成功轉型,直到隋煬帝時,還做過一段兵部尚書。


    當然,要說到在此之前的暗殺,應該與雍州(長安及其附近地區)牧,即雍州省的省長,畢刺王宇文賢有關。


    他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長子,五王的侄子。


    這雍州省,就是首都長安周邊地區,因此而拱衛京城,而宇文賢這個省長,還兼任雍州軍區司令,相當於如今的北京軍區司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宇文賢是大象初年,被周天元任命為進位上柱國、雍州牧和太師的。這個任命本身,應該建立在他和周天元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信任關係基礎之上的。


    並且他做為宇文毓的長子,而宇文毓又是北周太祖宇文泰庶出(即不是正配夫人所生)的長子,可謂是北周皇室血脈的正宗。說他擔心宇文家族的皇帝位,受到來自於楊氏一族的威脅,是可信的。


    他與五王密謀除掉楊堅,事情敗露,楊堅殺了宇文賢和他的三個兒子,而將五王參預密謀的事,暫時掩蓋了下來,沒有追究問罪。


    這個情況的可信,在於其它事實的映證,比如說,他在其他四王來京之前,就抓了陳王宇文純,但是沒有走漏風聲,否則這四王是不會到京城來的。


    還有就是,楊堅有次序地,象是按部就班地,一個個地殺這五王。


    六月份,因宇文招搞暗殺不成功,楊堅殺了宇文招、宇文盛及其子女。


    十月份,楊堅殺了宇文純。


    直到十二月份,最後殺了宇文達、宇文逌及其子女。


    楊堅這樣做,肯定不可能一次性地宣布這五王造反。


    秘而不宣,並不是為了給宇文家留麵子,而是一下子宣布,負麵影響太大。


    還有就是,政權基礎剛建立,下基腳的石料灰漿還沒有變硬,集中殺,顯得過多,也不好。


    再說,他楊堅最擅長的,就是看人,這宇文家,除了那個宇文純,費了點事,其他幾個的本事,他最清楚,翻不了浪的。


    貓捉老鼠的遊戲,也是一個個地來,而不是一下子就玩死了,那樣的話,叫沒戲。


    以下的事,有點血腥,還是簡略點說。


    公元581年農曆二月,已經當上了皇帝,開創了大隋帝國三十八年曆史的基業,但卻為後來偉大的唐朝289年輝煌曆史,免費搭好了舞台的楊堅,聽從內史監,即內史省的長官虞慶則的建議,把宇文家的皇族,全部滅絕,一個不留。


    內史省是隋中央軍國大政決策機構,職能為擬製章奏,出納詔令。大凡皇帝所欲發布的國政詔策,均由內史省草擬。內史省機構最初置內史監、內史令各一人共同主政。隋朝避諱“中”,可能因為楊堅父叫楊忠,而把中書省改為內史省。


    當時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高潁,是朝中第一號人物,而這位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的虞慶則,則是第二號人物。他曾是越王宇文盛的部將,且是得到過高潁的賞識而舉薦的。


    虞慶則這人,本為一能打的武將,文武雙全,本姓魚,祖上為匈奴鐵弗部赫連氏,家族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強。


    這人也是能帶兩鞬,左右騎射,箭不虛發,且能身披重鎧上陣。不過,他能達到如此顯赫的地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潁。


    在隋朝開國後,高潁及其一班人,從丞相府開府,到新政權成立的數月間,取代劉昉、鄭譯等禦正係統和內史係統出身的人,形成了為開皇初年權傾朝野的官僚政治集團,其中是以高潁為核心的。


    雖然虞慶則取代鄭譯成為內史監的具體詳情不清,但他能夠迅速攀升成為大隋帝國政權的二號人物,是因為高潁的提拔無疑。


    當初高熲討平南下的稽胡襲擾和,和越王宇文盛商議,要找一具備“文武幹略”的人,來住防石州,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因為該地區地勢險要,又是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且為抵擋稽胡為亂的邊區要衝。


    選中虞慶則,這是其首次得到高熲的賞識和推薦。


    而他在任上,幹得很出色。


    因其其恩威並施,稽胡不敢犯,境內因而安寧。


    並且還弄得稽胡傾慕其豪俠仁義,來歸降者有八千餘戶之多。


    高熲成為大司馬,統轄三省政府機構,虞慶則是因為有本事而得到這樣快速的提升。


    因此,這人不是奸臣,他出這個滅絕宇文家皇族的建議,本來楊堅也是要做的,大人物李德林還因為對此持反對態度,讓楊堅變了臉,斥責其為書生之見,沒有資格參予此事的討論。


    楊堅將將宇文氏子孫依次誅殺,等於滅種:


    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兒子,除了宋公宇文震、譙王宇文儉、冀公宇文通早先死了,衛王宇文直早先因犯罪被殺之外,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皆被隋文帝所殺,且一並殺了他們的兒子,一個不留,宇文泰的子孫因此幾乎絕種。


    北周閔帝的兒子宇文康早先死了,他的兒子宇文湜也被殺了。閔帝的子孫已殺盡。


    北周明帝子畢王宇文賢、酆王宇文貞皆被殺。


    並殺宇文賢之子宇文宏文、宇文恭道、宇文樹娘等;還有宇文貞之子宇文德文等。於是明帝子孫亦盡。


    北周武帝子漢王宇文讚、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皆被殺。


    並殺宇文讚之子宇文道德、宇文道智、宇文道義等;宇文贄之子宇文忠誠、宇文靖智、宇文靖仁等。而其他未被提及的,本無子。於是,武帝子孫也被殺盡。


    北周宣帝之子周靜帝,後為楊堅所害,其子鄴王宇文衍、郢王宇文術雖然僅為幼兒,也難逃被殺命運。北周宣帝之子,被殺光。


    皇族宗室中:宇文胄以起兵應尉遲迥被殺。


    還有又宇文洽、宇文椿及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鄰武及其子宇文禮獻等;宇文眾及子宇文仲和、宇文熟倫等,皆被殺。


    惟宇文洛因為幼年,得封介國公,為隋朝的賓客,但不久,也被殺。於是,宇文家皇室之宗族,被滅絕。


    宇文家的詩人宇文招有文集十卷,公開出版發行。至今好象隻有一首詩留傳下來:


    遼東烽火照甘泉,薊北亭障接燕然。


    水凍首蒲未生節,天寒榆芙不成錢。


    其詩確悲涼慷慨之氣,可見並不是好戰之人,隻可憐生於那個鐵血時代,毛筆是做不了匕首和刀槍。


    北周宣帝,周天元雖然荒淫且荒唐,但也有兩句打油詩,到是意真情切,準確形象地表達了他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自知身命促,


    把燭夜行遊。


    此君的把燭夜遊,是為了抓緊時間,及時行樂,世人隻見其極壞的一麵,殊不知他到是最明白自己處境的一個。


    所謂弱肉強食,他這塊弱肉,早晚要被楊堅這張強者的大囗吃掉,及時行樂,你可以說他是用不正確的方式,逃避甚至破壞現實,為的是避免那個可怕的未來的出現,但對於他來說,正確的方式又是什麽呢?


    拉票


    企圖阻擋楊堅走向皇帝寶座的內外反對勢力,已被基本清除,所謂曆史潮流不可阻擋,但何為潮流?


    簡單來說,就是民意所向。


    不過,古時候的人們,真正的勞苦大眾,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一方麵,他們是被壓迫階級,不會被當作選舉人;另一方麵,那時候還沒有想出現在有的,比如民意調查等方式,所以他們是沉默無聲的廣大一群,但是,這並不能說民意是不存在的,農民起義會時不時風起雲湧般地出現,就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


    而對於搞政治的人,最需要掌握的關鍵是,這個民意是什麽,和如何知道,其實是同等重要的。


    比如這周天元,上台才弄了一年多一點,其荒淫已到了這麽無恥的地步,搞選舉的話,不投他的票到是小事,人民群眾的唾沫,不把他淹死才怪。


    問題是,在萬惡的封建社會,選舉投票,聽都沒聽說過,皇帝的江山,都是打下來的,就象康熙皇帝,當了六十年的天之嬌子,一點都不累,還要想再活五百年,比起始皇帝贏政來說,到是少了許多,不過還是不能實現的。


    因為那樣,違反新陳代謝基本原理,也違反達爾文進化論。


    試想一個五百歲的老頭,也不是沒有,就象傳說中的彭祖,除了在山中繼續養老,還能幹什麽?


    更不用說,象那贏政,想讓這皇帝位置,比泰山還穩,要搞個千秋萬代,把這個皇帝這個天下第一肥缺,永遠占著,除非世人停止生育,要不然地球上,都讓人類給予站滿了,所以應該是天道不容,具體表現就是:人民群眾不答應。


    所以,改朝換代,常見,也不常見,象始皇帝隻傳到了秦二世,不用年紀太大,就可以看見,後來的本朝,隋朝,也隻有38年,也可以看見,而這周天元,隻當了一年多的皇帝,就消受不起這皇帝要享的福,比現在通行的國家領導人四年任期,要短得多,也不太符合規律。


    符合曆史規律的事要做,但是,難的往往是,這規律師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搞政治的人,一輩子都要在看人臉色,那其實就是在找這規律。


    規律有大有小,大的就是我們說的曆史規律,小的,比如個人所處圈子中,往往也有規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