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幕人間悲劇隨即上演。據史書記載,楊勇的結局那是相當淒慘。皇帝將楊勇的管理和監護權劃歸新太子楊廣。
名義是看護,實際為囚禁。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史書上記載了這麽一個場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在嚴寒冰凍的長安城東宮的一個小院裏,楊勇衣衫單薄襤褸,神情落寞孤寂,麵容蒼白憔悴,踏著厚厚的積雪爬上一棵老槐樹上,朝西邊父皇楊堅的寢宮大聲呼號,伴著呼呼的北風聲,楊勇的呼喊淒厲而慘烈。史家著筆尤其惜墨。
能把這一事件以這樣形象的方式寫在通鑒這樣的正史中,那也是不多見的。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楊勇這種喊冤確實存在,否則不會把一個生活片段描述得如此詳細和形象;二楊勇真沒辦法了,他一切對外溝通交流的渠道完全被堵死,隻有爬樹喊冤這唯一途徑;三他是真冤啊,否則也不會如此不顧形象,如此精神亢奮以至有點瘋癲。
他想向父皇申辯,複位是肯定沒戲了,哪怕父皇能夠理解,能夠傾聽他的心聲對他來講也是莫大安慰。
伴著呼號的北風楊勇淒厲的呼喊偶爾也能夠飄進文帝楊堅的耳朵,他也會詢問情況,楊素向皇帝的解釋是楊勇已經神經錯亂,這是鐵案,堅決不能為了父子私情而壞了社稷大計啊。
史書上記載楊廣並沒有殺死老爹楊堅。隋書上隻字未提,楊堅同誌歸西的場麵是非常溫馨感人的。摟著何稠等大臣的脖子依依惜別,把太子楊廣托付給各位。
即使對楊廣非常痛恨和貶斥到極致的北宋,司馬光老先生在通鑒裏麵也沒敢直說,隻說外麵議論紛紛。但就是這句要命的議論紛紛,成了人們給楊廣挖坑下藥的最大推手!我會仔細分析!大家夥耐著性子先看!哈哈
什麽是真正的奸臣?真正大奸大惡之人從來都是以大忠大義的麵目出現的。曆史上這種人太多了。楊素的一番義正詞嚴和為老楊家的江山社稷著想的高尚情操讓皇帝都有點感動,甚至有點羞愧和汗顏。這一披著高尚道德外衣的偽君子終於可以行那齷齪之事了。
楊勇就這樣徹底玩完了,在這個以政治為生命的時代和家族中,政治勢力的倒台就意味著一切的結束。
讀這段曆史,會感覺強烈的落差和矛盾。一麵是宏圖偉業和江山萬裏,一麵卻是殘酷、血腥和猜忌。
包括楊堅自己,一麵勤政廉潔節儉自律,但同時殘暴刻薄和寡恩,如此強烈的反差矛盾集於一人和一個時期,給人內心的衝擊特別大。
這可能就是真實的曆史和真實的人物。曆史本來就是立體和多麵的。可能要成就偉業那就要冷血甚至嗜血。對幫助他奪取天下的功臣,隻要對他的帝位有一丁點的威脅(有時候是自己神經過敏),他也會毫不留情地拔掉。即使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他也特別薄情寡恩。
長子楊勇被廢,最後被楊約矯詔賜死。三子秦王楊俊,由於驕奢淫逸,在外包**,被悍妒的老婆崔氏下毒,楊俊由此染病,眼看著身體逐漸不行了,向父皇上表陳謝。寡恩的老爸並沒有關心兒子的身體健康,反而派使者責罵楊俊。
在羞愧恐懼之下,楊俊的病情急劇惡化。正在楊堅心煩意亂為楊勇廢黜之事焦頭爛額之際,三兒子楊俊駕鶴西去。
但聞訊後的父皇楊堅並沒有過分悲傷,僅僅幹嚎了兩聲,冠冕地以古聖先賢為例禁止為楊俊立碑,並不許楊俊的兩個兒子繼承爵位。
如此父子之情之寡淡也算世所罕見。四兒子蜀王楊秀依然是個驕奢淫逸的主,真搞不懂老楊家生的兒子都是一個類型,估計是基因的問題吧。都是驕奢淫逸,妄自尊大的,要麽就特別暴躁。
一個楊廣看起來還不錯,但後來才知道這位兄弟那都是裝的,那比他那四個兄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楊家的四小子,依然遺傳了家族中長得漂亮的優秀基因。史書上記載這位楊家的四王爺“英雄有膽氣”,但明顯從他的表現來看,用我們一句俗話形容這位王爺比較準確,那真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二哥楊廣奪嫡成功後,這位四弟明顯表現出不服貼的態度,楊廣正要整他立威,他直接送上門來,在楊廣的授意下,楊素的陰謀專案組立馬運作起來。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朝廷一紙詔書征蜀王楊秀入京,準備將楊秀與其黨羽一網打盡。楊秀很恐懼。腫麽辦?
造反吧?準備不足,而且本來就沒這個能耐和信心。楊秀在恐懼之餘加之又是草包一個,自身能量實在有限,人家朝廷那都是牛人紮堆啊,楊廣楊素還有老爹楊堅,那都是神一級的人物,防範不要太過嚴密。
思來想去沒辦法,隻得單騎入朝覲見父皇。文帝楊堅接見時,“不與語”,搞得楊秀更加恐懼。而且楊堅揚言要在鬧市斬了楊秀,以謝天下。最後楊秀運氣還不算太差,被囚禁一直到江都事變爆發,最後與楊廣一同被宇文化及弑殺。
小兒子漢王楊諒,從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溺愛。一般父母都這樣,對老幺特別照顧有加。這個楊諒長大後按照規定藩王是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的,楊諒就被任命為並州總管,掌管現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五十二州的軍事政治和民生,那基本相當於小半個北中國了哈,而且得到父親特別許可,可以便宜行事。
這位小王爺也是驕傲自大而且要命的是能力沒有,這樣的人越驕傲越危險,但現實中偏偏這種人仗著自己的身份譜還是擺得老大。
舉個例子,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於高句麗侵犯了大隋的遼西,文帝準備東征高麗。這時候宰相高熲就很反對。高熲認為打高麗那太不靠譜了,勞師遠征不說而且得之無益損之無害。
況且高麗當時國內很團結也沒有什麽大的災荒和瘟疫,另外關鍵師出無名。但文帝不這麽認為,他正被全國統一的大好形勢衝昏了頭腦,南朝被平了,突厥也被打服了,就剩下個高句麗。這麽小的彈丸之國我不拿下來怎麽說得過去?
這要是聽之任之的話我大隋的國威何在啊?很快皇帝任命高熲為元帥長史,全權負責軍事工作,率領水路大軍30萬伐遼。但問題是這次行軍打仗名義上的總指揮並不是左仆射高熲,元帥是人家漢王楊諒。
中間矛盾就出來了,具體負責工作的是高熲,但高熲還要受人家王爺的調遣,責任和權利完全不對等嘛。
而且漢王楊諒是獨孤皇後和皇帝最寵愛的小兒子,驕奢淫逸不說還特愛擺王爺和元帥的譜。
將行軍打仗看得如兒戲一般。那高熲是老臣加重臣啊,他怎麽能夠聽一個完全不懂軍事的毛孩子的瞎指揮呢?
這打仗又不是玩過家家,那是國之大事啊。所以高熲就在具體指揮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小王爺的指令辦事。又因大軍爆發疾疫,遇大風,大部分船隻沉沒,士卒死傷十之*。結果無功而返。小王爺回朝後,在文帝和皇後麵前哭訴高熲專斷,不聽從他的意見,把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高熲身上。
這下高熲可就倒了黴了,本來你就反對出兵,結果讓你打仗你就給我消極怠工貽誤戰機。這叫什麽,這叫欺君啊。
這就讓文帝和獨孤皇後對高熲更加不滿。後來開皇十九年高熲被銷職為民跟這個不是沒有關係。高熲的被免後來還牽扯到了太子楊勇的被廢。
大哥楊勇被廢,給楊諒以精神上極大衝擊,他看到朝廷的波詭雲譎和皇位的血腥爭奪,想到了為自己留條後路。
自己又有兵又有地,所以就以備突厥為名,在並州城大興工役、繕修城池、招兵買馬、收養死士並陰懷異圖。這樣一來,朝廷看出門道來了,這楊老五是要割據啊。那楊堅就發火了,他說我還沒死呢你就這樣啊,把他好好訓斥了一頓。後來楊秀被囚,這位小王爺就更加緊張了。
更加加緊備戰,做好跟朝廷攤牌的準備。等到這邊廂老爹一死,楊廣還沒即位那對楊諒的實力卻非常忌憚,害怕楊諒手握重兵起兵造反,所以立馬就以皇帝名義招其入京,目的很明顯嘛。
這楊諒一拿到皇帝哥哥的詔書就傻眼了。這去呢,還是不去呢?是個問題。那楊諒會回來嗎?會向哥哥楊秀一樣自投羅網嗎?
有能量的人什麽選擇都是對的。沒能量的人,最好的選擇也白搭!小弟我始終相信這一點。還真別跟我爭。不廢話了,那楊諒到底是來呢,還是沒來呢?還真沒有。
因為楊堅在生前似乎已經預感到楊廣和楊諒會有這一出戲。真是知子莫若父啊,但他也沒有好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皇位隻有一個。隻能這樣,讓楊諒有實力但不至於對哥哥楊廣造成威脅。
但他想得太過簡單,他太小看權力給人帶來的吸引力了,想象不到人類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會如此瘋狂和不顧親情甚至人性。
他跟小兒子楊諒有過一個約定,內容是如果是我的敕書征你入京,這個敕書上這個敕字旁邊一定會多一個點,如果敕書上麵沒有這個點,那敕書一定不是我的,一定是假的,你千萬不能來。所以這個楊諒一看到車騎將軍屈突通帶來的印有文帝玉璽的詔書,他什麽都明白了。
他盤問屈突通,屈突通閃爍其詞而回答不上來。於是,屈突通被打發回長安,楊諒起兵造反。按理說楊諒造反準備比較充分,跟他前幾個哥哥相比,起碼基礎是有的。
從物質上來講,他的並州總管,土地兵甲謀士糧草是樣樣不缺。皇位爭奪兵戎相見,以下犯上並成功上位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同樣是皇子爭奪帝位,大名鼎鼎的永樂帝明成祖朱棣也是叛亂並篡位的。
也是替父守衛邊疆,也是從邊境線上直接打到首都的。最後搶了侄兒建文帝朱允文的江山。但楊諒不是朱棣,他差遠了。
在戰場上人家朱棣不僅有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自己的嫡係部隊的。而且朱棣本人小時候由於母族卑賤而不受待見,所以能在那樣惡劣的宮廷鬥爭環境下挺過來,那是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選擇,能力自然超群。
反觀楊諒,楊諒首先缺乏的是能力,是整合自身擁有這些資源的能力。
還有,他缺乏信念,一種必勝之信念。
具體來說,有這麽幾條。
首先,師出無名,軍心渙散。首先一起起兵的人的政治信仰是有分歧的,鼓動他起兵的謀主王頍是王僧辯的兒子,另一位謀主蕭摩珂是南梁的後裔,他們都打著反對皇帝廢儲的旗號,名義上擁護漢王楊諒,私底下卻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另外,畢竟是以下犯上,是叛亂,在封建等級王朝,叛亂成功倒也罷了,失敗了可不僅僅是掉腦袋的問題,是要夷三族的。很多官兵將領的兄弟家眷都在長安為官,他們不能不考慮家族在朝中的身家性命。帶著沉重的心裏負擔在疆場上廝殺,能勝利嗎?
其次,他優柔寡斷,中途私自改變作戰計劃。
這是兵家大忌,不僅貽誤戰機給對手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另外更為關鍵的是己方會動搖軍心,自亂陣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跟朱棣相比,他的運氣實在太差。
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大隋當時戰神級的人物,帶兵的是尚書左仆射楊素。
楊素的能力是超群的,大隋王朝在他去世前,幾乎在領兵打仗方麵還沒有人能夠完勝他。
另外隋煬帝楊廣在調兵遣將方麵也充分發揮了他沉穩、淡定和多智的個性特點。幹淨利索毫無拖泥帶水之嫌,而且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指揮若定。
山西、河北多路出兵,根據作戰需要有守有戰。
雖然牛人長孫晟(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老爸)的兒子長孫行布在楊諒手下當差,但楊廣用人不疑,任命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征發崤山以東的軍隊由其與楊素推薦的猛人李子雄相機處理。
這個李子雄確實是個猛人。
他利用臨時招募的一千兵卒設計逮捕並直接繳了楊諒屬下幽州總管竇抗三萬馬步兵的械。
以此朝廷在河北那是兵威大盛。
山西這邊楊素一點不含糊,親率騎兵五千,先襲擊王聃、紇單貴據守的蒲州,很快小小的蒲州城被攻破。
乘勝率步騎兵四萬北上取太原。
這邊楊諒派趙子開守高壁,高璧山是天然天塹,地處於晉中盆地的南端靈石縣。
趙子開十萬精兵憑險據守,楊素隻帶了四萬馬步兵。
但牛人就是牛人,這種人不找借口隻找方法。
在那個亂世官場這位爺能夠扶搖直上成為皇帝最最倚重的重臣,那是有兩把刷子的。
楊素不愧是戰神,軍令嚴明且足智多謀,陣前正麵騷擾罵仗的同時派敢死隊側翼攀上霍山沿崖穀奇襲高璧山。
淩晨睡夢中趙子開的大營被開了花,大陣前麵有楊素的四萬雄師(他自覺的),麵前有漫山遍野不計其數的活閻王,趙子開是徹底暈了菜,稀裏嘩啦就完了。
楊諒得知高璧失守是大為恐懼,
名義是看護,實際為囚禁。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史書上記載了這麽一個場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在嚴寒冰凍的長安城東宮的一個小院裏,楊勇衣衫單薄襤褸,神情落寞孤寂,麵容蒼白憔悴,踏著厚厚的積雪爬上一棵老槐樹上,朝西邊父皇楊堅的寢宮大聲呼號,伴著呼呼的北風聲,楊勇的呼喊淒厲而慘烈。史家著筆尤其惜墨。
能把這一事件以這樣形象的方式寫在通鑒這樣的正史中,那也是不多見的。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楊勇這種喊冤確實存在,否則不會把一個生活片段描述得如此詳細和形象;二楊勇真沒辦法了,他一切對外溝通交流的渠道完全被堵死,隻有爬樹喊冤這唯一途徑;三他是真冤啊,否則也不會如此不顧形象,如此精神亢奮以至有點瘋癲。
他想向父皇申辯,複位是肯定沒戲了,哪怕父皇能夠理解,能夠傾聽他的心聲對他來講也是莫大安慰。
伴著呼號的北風楊勇淒厲的呼喊偶爾也能夠飄進文帝楊堅的耳朵,他也會詢問情況,楊素向皇帝的解釋是楊勇已經神經錯亂,這是鐵案,堅決不能為了父子私情而壞了社稷大計啊。
史書上記載楊廣並沒有殺死老爹楊堅。隋書上隻字未提,楊堅同誌歸西的場麵是非常溫馨感人的。摟著何稠等大臣的脖子依依惜別,把太子楊廣托付給各位。
即使對楊廣非常痛恨和貶斥到極致的北宋,司馬光老先生在通鑒裏麵也沒敢直說,隻說外麵議論紛紛。但就是這句要命的議論紛紛,成了人們給楊廣挖坑下藥的最大推手!我會仔細分析!大家夥耐著性子先看!哈哈
什麽是真正的奸臣?真正大奸大惡之人從來都是以大忠大義的麵目出現的。曆史上這種人太多了。楊素的一番義正詞嚴和為老楊家的江山社稷著想的高尚情操讓皇帝都有點感動,甚至有點羞愧和汗顏。這一披著高尚道德外衣的偽君子終於可以行那齷齪之事了。
楊勇就這樣徹底玩完了,在這個以政治為生命的時代和家族中,政治勢力的倒台就意味著一切的結束。
讀這段曆史,會感覺強烈的落差和矛盾。一麵是宏圖偉業和江山萬裏,一麵卻是殘酷、血腥和猜忌。
包括楊堅自己,一麵勤政廉潔節儉自律,但同時殘暴刻薄和寡恩,如此強烈的反差矛盾集於一人和一個時期,給人內心的衝擊特別大。
這可能就是真實的曆史和真實的人物。曆史本來就是立體和多麵的。可能要成就偉業那就要冷血甚至嗜血。對幫助他奪取天下的功臣,隻要對他的帝位有一丁點的威脅(有時候是自己神經過敏),他也會毫不留情地拔掉。即使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他也特別薄情寡恩。
長子楊勇被廢,最後被楊約矯詔賜死。三子秦王楊俊,由於驕奢淫逸,在外包**,被悍妒的老婆崔氏下毒,楊俊由此染病,眼看著身體逐漸不行了,向父皇上表陳謝。寡恩的老爸並沒有關心兒子的身體健康,反而派使者責罵楊俊。
在羞愧恐懼之下,楊俊的病情急劇惡化。正在楊堅心煩意亂為楊勇廢黜之事焦頭爛額之際,三兒子楊俊駕鶴西去。
但聞訊後的父皇楊堅並沒有過分悲傷,僅僅幹嚎了兩聲,冠冕地以古聖先賢為例禁止為楊俊立碑,並不許楊俊的兩個兒子繼承爵位。
如此父子之情之寡淡也算世所罕見。四兒子蜀王楊秀依然是個驕奢淫逸的主,真搞不懂老楊家生的兒子都是一個類型,估計是基因的問題吧。都是驕奢淫逸,妄自尊大的,要麽就特別暴躁。
一個楊廣看起來還不錯,但後來才知道這位兄弟那都是裝的,那比他那四個兄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楊家的四小子,依然遺傳了家族中長得漂亮的優秀基因。史書上記載這位楊家的四王爺“英雄有膽氣”,但明顯從他的表現來看,用我們一句俗話形容這位王爺比較準確,那真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二哥楊廣奪嫡成功後,這位四弟明顯表現出不服貼的態度,楊廣正要整他立威,他直接送上門來,在楊廣的授意下,楊素的陰謀專案組立馬運作起來。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朝廷一紙詔書征蜀王楊秀入京,準備將楊秀與其黨羽一網打盡。楊秀很恐懼。腫麽辦?
造反吧?準備不足,而且本來就沒這個能耐和信心。楊秀在恐懼之餘加之又是草包一個,自身能量實在有限,人家朝廷那都是牛人紮堆啊,楊廣楊素還有老爹楊堅,那都是神一級的人物,防範不要太過嚴密。
思來想去沒辦法,隻得單騎入朝覲見父皇。文帝楊堅接見時,“不與語”,搞得楊秀更加恐懼。而且楊堅揚言要在鬧市斬了楊秀,以謝天下。最後楊秀運氣還不算太差,被囚禁一直到江都事變爆發,最後與楊廣一同被宇文化及弑殺。
小兒子漢王楊諒,從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溺愛。一般父母都這樣,對老幺特別照顧有加。這個楊諒長大後按照規定藩王是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的,楊諒就被任命為並州總管,掌管現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五十二州的軍事政治和民生,那基本相當於小半個北中國了哈,而且得到父親特別許可,可以便宜行事。
這位小王爺也是驕傲自大而且要命的是能力沒有,這樣的人越驕傲越危險,但現實中偏偏這種人仗著自己的身份譜還是擺得老大。
舉個例子,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於高句麗侵犯了大隋的遼西,文帝準備東征高麗。這時候宰相高熲就很反對。高熲認為打高麗那太不靠譜了,勞師遠征不說而且得之無益損之無害。
況且高麗當時國內很團結也沒有什麽大的災荒和瘟疫,另外關鍵師出無名。但文帝不這麽認為,他正被全國統一的大好形勢衝昏了頭腦,南朝被平了,突厥也被打服了,就剩下個高句麗。這麽小的彈丸之國我不拿下來怎麽說得過去?
這要是聽之任之的話我大隋的國威何在啊?很快皇帝任命高熲為元帥長史,全權負責軍事工作,率領水路大軍30萬伐遼。但問題是這次行軍打仗名義上的總指揮並不是左仆射高熲,元帥是人家漢王楊諒。
中間矛盾就出來了,具體負責工作的是高熲,但高熲還要受人家王爺的調遣,責任和權利完全不對等嘛。
而且漢王楊諒是獨孤皇後和皇帝最寵愛的小兒子,驕奢淫逸不說還特愛擺王爺和元帥的譜。
將行軍打仗看得如兒戲一般。那高熲是老臣加重臣啊,他怎麽能夠聽一個完全不懂軍事的毛孩子的瞎指揮呢?
這打仗又不是玩過家家,那是國之大事啊。所以高熲就在具體指揮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小王爺的指令辦事。又因大軍爆發疾疫,遇大風,大部分船隻沉沒,士卒死傷十之*。結果無功而返。小王爺回朝後,在文帝和皇後麵前哭訴高熲專斷,不聽從他的意見,把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高熲身上。
這下高熲可就倒了黴了,本來你就反對出兵,結果讓你打仗你就給我消極怠工貽誤戰機。這叫什麽,這叫欺君啊。
這就讓文帝和獨孤皇後對高熲更加不滿。後來開皇十九年高熲被銷職為民跟這個不是沒有關係。高熲的被免後來還牽扯到了太子楊勇的被廢。
大哥楊勇被廢,給楊諒以精神上極大衝擊,他看到朝廷的波詭雲譎和皇位的血腥爭奪,想到了為自己留條後路。
自己又有兵又有地,所以就以備突厥為名,在並州城大興工役、繕修城池、招兵買馬、收養死士並陰懷異圖。這樣一來,朝廷看出門道來了,這楊老五是要割據啊。那楊堅就發火了,他說我還沒死呢你就這樣啊,把他好好訓斥了一頓。後來楊秀被囚,這位小王爺就更加緊張了。
更加加緊備戰,做好跟朝廷攤牌的準備。等到這邊廂老爹一死,楊廣還沒即位那對楊諒的實力卻非常忌憚,害怕楊諒手握重兵起兵造反,所以立馬就以皇帝名義招其入京,目的很明顯嘛。
這楊諒一拿到皇帝哥哥的詔書就傻眼了。這去呢,還是不去呢?是個問題。那楊諒會回來嗎?會向哥哥楊秀一樣自投羅網嗎?
有能量的人什麽選擇都是對的。沒能量的人,最好的選擇也白搭!小弟我始終相信這一點。還真別跟我爭。不廢話了,那楊諒到底是來呢,還是沒來呢?還真沒有。
因為楊堅在生前似乎已經預感到楊廣和楊諒會有這一出戲。真是知子莫若父啊,但他也沒有好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皇位隻有一個。隻能這樣,讓楊諒有實力但不至於對哥哥楊廣造成威脅。
但他想得太過簡單,他太小看權力給人帶來的吸引力了,想象不到人類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會如此瘋狂和不顧親情甚至人性。
他跟小兒子楊諒有過一個約定,內容是如果是我的敕書征你入京,這個敕書上這個敕字旁邊一定會多一個點,如果敕書上麵沒有這個點,那敕書一定不是我的,一定是假的,你千萬不能來。所以這個楊諒一看到車騎將軍屈突通帶來的印有文帝玉璽的詔書,他什麽都明白了。
他盤問屈突通,屈突通閃爍其詞而回答不上來。於是,屈突通被打發回長安,楊諒起兵造反。按理說楊諒造反準備比較充分,跟他前幾個哥哥相比,起碼基礎是有的。
從物質上來講,他的並州總管,土地兵甲謀士糧草是樣樣不缺。皇位爭奪兵戎相見,以下犯上並成功上位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同樣是皇子爭奪帝位,大名鼎鼎的永樂帝明成祖朱棣也是叛亂並篡位的。
也是替父守衛邊疆,也是從邊境線上直接打到首都的。最後搶了侄兒建文帝朱允文的江山。但楊諒不是朱棣,他差遠了。
在戰場上人家朱棣不僅有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自己的嫡係部隊的。而且朱棣本人小時候由於母族卑賤而不受待見,所以能在那樣惡劣的宮廷鬥爭環境下挺過來,那是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選擇,能力自然超群。
反觀楊諒,楊諒首先缺乏的是能力,是整合自身擁有這些資源的能力。
還有,他缺乏信念,一種必勝之信念。
具體來說,有這麽幾條。
首先,師出無名,軍心渙散。首先一起起兵的人的政治信仰是有分歧的,鼓動他起兵的謀主王頍是王僧辯的兒子,另一位謀主蕭摩珂是南梁的後裔,他們都打著反對皇帝廢儲的旗號,名義上擁護漢王楊諒,私底下卻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另外,畢竟是以下犯上,是叛亂,在封建等級王朝,叛亂成功倒也罷了,失敗了可不僅僅是掉腦袋的問題,是要夷三族的。很多官兵將領的兄弟家眷都在長安為官,他們不能不考慮家族在朝中的身家性命。帶著沉重的心裏負擔在疆場上廝殺,能勝利嗎?
其次,他優柔寡斷,中途私自改變作戰計劃。
這是兵家大忌,不僅貽誤戰機給對手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另外更為關鍵的是己方會動搖軍心,自亂陣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跟朱棣相比,他的運氣實在太差。
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大隋當時戰神級的人物,帶兵的是尚書左仆射楊素。
楊素的能力是超群的,大隋王朝在他去世前,幾乎在領兵打仗方麵還沒有人能夠完勝他。
另外隋煬帝楊廣在調兵遣將方麵也充分發揮了他沉穩、淡定和多智的個性特點。幹淨利索毫無拖泥帶水之嫌,而且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指揮若定。
山西、河北多路出兵,根據作戰需要有守有戰。
雖然牛人長孫晟(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老爸)的兒子長孫行布在楊諒手下當差,但楊廣用人不疑,任命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征發崤山以東的軍隊由其與楊素推薦的猛人李子雄相機處理。
這個李子雄確實是個猛人。
他利用臨時招募的一千兵卒設計逮捕並直接繳了楊諒屬下幽州總管竇抗三萬馬步兵的械。
以此朝廷在河北那是兵威大盛。
山西這邊楊素一點不含糊,親率騎兵五千,先襲擊王聃、紇單貴據守的蒲州,很快小小的蒲州城被攻破。
乘勝率步騎兵四萬北上取太原。
這邊楊諒派趙子開守高壁,高璧山是天然天塹,地處於晉中盆地的南端靈石縣。
趙子開十萬精兵憑險據守,楊素隻帶了四萬馬步兵。
但牛人就是牛人,這種人不找借口隻找方法。
在那個亂世官場這位爺能夠扶搖直上成為皇帝最最倚重的重臣,那是有兩把刷子的。
楊素不愧是戰神,軍令嚴明且足智多謀,陣前正麵騷擾罵仗的同時派敢死隊側翼攀上霍山沿崖穀奇襲高璧山。
淩晨睡夢中趙子開的大營被開了花,大陣前麵有楊素的四萬雄師(他自覺的),麵前有漫山遍野不計其數的活閻王,趙子開是徹底暈了菜,稀裏嘩啦就完了。
楊諒得知高璧失守是大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