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的牛人實在太多,估計每一個王朝更替的時候都這樣吧,因為這是一個權力財富重新洗牌的過程,給了牛人們更多重新選擇露臉的機會。猛人當然容易吸引人了,尤其是有英雄情節的中國人。不過我比較喜歡張須陀。這人實在有點說道。


    這哥們民間形象是一青麵獠牙跟著老板楊廣同誌專門殘酷迫害義軍的主。曆史上完全不這樣,此人我在作品中有著墨。史書上記載這哥們“性剛烈,有勇略”(《隋書.張須陀列傳》)南下平雲南羌族叛亂,北上平楊諒叛亂,敗王薄、退裴長才、走郭方預、逆襲盧明月,威震東夏,為帝國立戰功無數。


    尤其打裴長才這一仗,張猛哥在調兵不及且裴部已兵臨曆城(今濟南)城下時,僅帥五名隨從打馬就出城迎戰,這時候裴長才領了多少人?


    您站穩了!足足兩萬馬步精銳!張須陀麵對強敵毫無懼色,身處百重重圍之下“帥五騎與戰,賊競赴之,圍百餘重,身中數創,勇氣彌厲。”後來城中援軍抵達後,叛軍稍退,張須陀再督軍奮戰,大敗裴部。


    如果您認為這哥們是一赳赳武夫,那可真錯怪這位張爺了。說在大業六年須陀同誌榮升山東省省長兼濟南軍區司令長官(齊郡丞),當時的局勢比較緊張,經過多年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外加皇帝楊廣的驕奢淫逸還有連年旱澇頻仍,作為稅源重負區的齊郡百姓可就吃不消了。“會興遼東之役,百姓失業,又屬歲饑,穀米踴貴“。


    作為地方軍政長官,愛民如子的張須陀準備開倉放糧。平時被張須陀關心也愛戴張上峰的下屬可就看不過了,他們不是稀罕這點糧食,而是為張長官的安危擔憂。


    官屬鹹曰:“須待詔敕,不可擅與。”還是趕緊急電董事長楊廣同誌吧,否則如果領導怪罪下來,長官您輕則免官回家,重則腦袋搬家也不是沒這可能。


    高熲這麽牛的主就幾句牢騷就被砍了頭,您的腦袋難道比高大人硬?不過牛人張須陀並沒有在意,他說了一段話。須陀曰:“今帝在遠,遣使往來,必淹歲序。


    百姓有倒懸之急,如待報至,當委溝壑矣。吾若以此獲罪,死無所恨。”皇帝遠在中央,現在急電根本來不及,百姓的命等不及,如果來回這麽一通程序走下來,估計全玩完,如果我因此獲罪,我甘心情願。


    張須陀沒有學過雷鋒焦裕祿和孔繁森,更沒有入黨,也沒有接受先進性教育參加“三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專門培訓,但他在危難時刻麵臨自我安危和職責所係能夠挺身而出,真正踐行了什麽叫舍生取義和義薄雲天。他的**還沒來。


    自古英雄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這麽一個大英雄如果終老戶牖之下,那一定沒有美感,一定不會打動後人,命運一定要他以悲壯的結尾來收官,雖然我們不是在以虛構的形式寫小說。


    他的終結者就是黑小子梟雄李密。像極了明末那位從未帶過兵的書生袁崇煥在寧遠城pk那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清太祖**哈赤。李密就是那袁書生,張須陀像極了清太祖。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大隋王朝已經風雨飄搖。這一年冬天,身為鄭州軍區司令員(滎陽通守)的張須陀領命率軍圍剿肆虐猖狂的瓦崗主力。具體戰況細節我在作品中有介紹,這裏不廢話了。


    隻說結果。大海寺一戰,李密伏兵四出,張須陀主力被切割,雖然勇猛無敵但終究回天無力,自個領兵殺出重圍本可以保命,但為營救兄弟們又殺入重圍,如此數四。


    “須陀躍馬入救之。來往數四,眾皆敗散”一次次的殺入殺出,但無法救出主力,大軍早已被打散切割。張須陀長歎一聲:“兵敗如此,何麵見天子乎?”下馬繼續殺敵,這就跟自殺差不多,很快便戰死。得到主帥戰死的消息,那其他將士們是失聲痛哭,晝夜不息。


    “其所部兵,盡夜號哭,數日不止。”這個國之“柱石“一倒,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基本被瓦崗掃平,大隋很快玩完。一個生不逢時的英雄,一個被時代曆史愚弄的牛人,如果他生活在治世是否依然會彪炳史冊?


    如果他遇到老板不是楊廣而是李世民,他會成就怎樣的人生?但曆史沒有如果,隻有結果!他敗後自殺式下馬步戰時內心是怎樣的?無奈?悲痛?後悔?還是抱怨甚至仇恨?看官,您有沒有遇到過張猛哥這種相似境遇?您周圍有沒有李須陀、王須陀?令我唏噓!


    楊諒得知高璧失守是大為恐懼,親率十萬大軍在蒿澤(汾陽縣北)布陣抵抗。不料天降大雨,這楊家小王爺那受得了這般苦,以前領兵打仗那都是別人在衝,自己都在軍帳中逍遙自在。


    雨?沒聽說過。這位爺立馬打算撤退。這王頍一看就急了,不行啊,這還沒打你主帥就要逃啊?趕緊勸諫楊諒說我們這邊兵強馬壯並且以逸待勞,楊素兵少將寡師疲力竭,一戰可敗對方。


    可楊諒說啥也不幹了,打馬就往回撤。他這一撤不要緊,這下麵人跟著一窩蜂地往回撤,軍心迅速瓦解,四散奔逃無複隊伍。這楊素在後麵那是屠刀高高舉起,追著殺啊。


    楊諒又是一敗塗地。楊諒退守清源(山西省清徐縣)。戰神楊素怎會給他一丁點喘息機會,繼續發動猛烈攻擊,楊諒出城迎戰,複大敗。這次埋單數史書上記載了:1.8萬人。


    實在沒轍,楊諒退保老巢並州城。楊素四麵圍城,楊諒一看大勢已去,窮蹙而降。最終的結局跟他的弟弟楊秀一樣被囚禁至江都被弑


    。文帝楊堅經常跟自己老婆秀恩愛,並以所生五子全部為獨孤皇後所生而誇示於外。以前的帝王由於嫡庶爭位而爆發人倫悲劇,經常遭到楊堅的鄙夷和不屑,自己五子同胞自然會杜絕了這一悲劇的發生。但曆史的法則和事物的發展並不以某位曆史人物的意願而改變。


    即使你是皇帝,那也不行。恰恰是他這個看起來血緣關係最為緊密的同胞五子,上演了最為慘烈的奪嫡曆史劇。五個兒子都死於非命。無情最是帝王家!這是一幕人倫悲劇!


    隋文帝楊堅當皇帝,有兩個年號,一個是開皇,一個是仁壽。年號這玩意,起源於我們中國,後來越南、日本國、蒙古等等東亞國家也借鑒了去,目前仍然在使用皇帝年號的是日本。


    但這個年號的發明權是大漢王朝的英明神武皇帝漢武帝劉徹同誌。年號是幹什麽用的?其實就是說明皇帝執政思想和執政理念的一個濃縮,代表皇權意願或者一段時期執政願景的一個東東。隋文帝楊堅篡周立隋,當皇帝後一共使用過兩個年號。


    有點意思。第一個就是“開皇”,從公元581年到公元600年,共20年。開皇期間楊堅平叛、滅陳、降胡,征遼等等,搞得疆域遼闊,戶口繁盛,政治上結束了華夏三百年的南北朝大分裂,創立了政治體製上的三省六部分權製,製定了開皇律,開創了科舉製,實行均田製等等,文治武功舉世無雙啊,為民族進步國家富強做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


    怪不得西方人認為中國曆史上兩位皇帝最為偉大,一位為秦始皇,一位就是我們偉大的隋文帝楊堅同誌。


    楊堅將開皇作為年號,那可就大有深意啦。那就是要像三皇五帝一樣,開辟出中華民族新輝煌!氣魄膽識何其大也!同時把隋文帝楊堅誌向高遠開疆拓土建立豐功偉業的英雄氣概表露無遺。


    但是到開皇中後期,文帝明顯感覺到了疲憊和無奈。一方麵功成名就,自然有了鬆懈和享樂的思想。


    讓楊素去營建仁壽宮,供他們兩個老夫妻去休閑度假享受生活。另外朝廷內部的黨派鬥爭紛然複雜令他疲憊和厭倦。雖然楊勇被廢一事他處理得相當果斷甚至表現得殘酷無情,但我想他內心一定非常矛盾。有人會認為:正是文帝楊堅把帝位傳給了這個荒淫無道的楊廣直接導致了大隋帝國的覆亡。


    而如果楊堅英明,把帝位給了楊勇,那大隋就一定繁榮昌盛萬世永存。是這樣嗎?


    當然曆史沒有如果,隻有結果。持這種想法的兄弟不少啊。嗬嗬,個人認為。


    這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今天中午在學院食堂吃米飯,有點急,結果一口下去,不小心咬上了一個小石子。一顆牙齒直接崩掉。由此得出結論:今天不該吃飯。理由是:如果不吃飯,牙齒就不會崩。同樣,如果不換太子,大隋就不會完。


    讀史者和後來者一定要站在曆史當時的特定階段背景和當事人的處境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得出結論。按照當時楊廣楊勇兩位皇子的性格、能力以及在朝廷裏的聲望等等方麵的對比,換掉太子是正確的選擇。我相信文帝楊堅同誌內心一定是很矛盾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一邊是祖宗的萬裏江山,一邊是兒子的無能和驕縱。太子楊勇的不成器給了他強烈的危機感,他總害怕丟了江山賠了兒子的卿卿性命。


    但如果江山社稷給了能力超強,又溫良恭儉讓的老二楊廣,一方麵能夠守得住祖宗社稷,保證萬裏江山不變色,另一方麵也能夠保全其他兒子的身家性命。所以他認準一個理的要廢掉楊勇。


    正是因為老爹我愛你,才一門心思要廢掉你。否則被人趕下去和老爹趕你下去,你的結局是不一樣滴。這個心理跟唐太宗李世民廢掉李承乾,不立李泰,改立李治的內心想法何其相似!我也是一個父親,很理解這兩位兄弟。楊堅沒有理由不愛楊勇,都是自己親兒子,沒有多大仇恨。


    相反,他愛得太深。因為愛之深才責之切!他認為對兒子的愛不應該表現在外露的言辭上,而應該體現在內心和真正的行為上。


    他隻注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這是他多年政治鬥爭的經驗積累。所以表麵的冷酷掩蓋了作為父親的大愛。這也和他不喜奢侈,勤政簡樸,注重實效的日常習慣表現是一致的。


    隻是沒人理解而已,包括兒子和朝廷的大臣們。作為開國皇帝,楊堅的內心是不安的,像極了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朱皇帝雖然經常罵自己的大頭兒子朱標,但實際跟天下所有當爹的一樣,對兒子的愛是深深隱藏在表麵的嚴厲之下的。


    有一次由於朱標不聽話,反對自己殘酷對待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這位乞丐皇帝一時興起,掄起屁股下的椅子就朝朱標扔了過去,朱標雖然沒被砸中,但也被嚇得夠嗆,回去後就一病不起,最後早老爹而去。


    我相信朱元璋是愛朱標的。對大頭兒子朱標的早逝,乞丐皇帝朱元璋那是相當地悲痛。以至於把皇位直接傳給了朱標的嫡子建文帝朱允文。


    有一次朱元璋命令兒子將地上的一束荊棘撿起來,朱標回答說上麵都是刺,沒法撿。朱元璋就告訴兒子,那我給你把這些刺都拔掉,你就可以撿了吧。


    他想間接告訴兒子自己剪掉功臣的良苦用心。楊堅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愛自己的兒子的,但隻是在表達愛的表現方麵,局外人一般不能真正理解而已。加之在封建等級社會,父子本來就表現得很有高低等級,“嚴是愛,溺是害”是掛在嘴邊的教子聖訓。


    嚴厲是做好父親職責所在。嚴父是中國父親的標準稱謂。但愛要說出口。楊堅也想說出口,但沒機會沒環境更沒可能。我們都誤讀了作為父親的楊堅。可憐天下父母心。知道真相,令我唏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