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你不知道,史書告訴我們,炎帝的部落雖然瓦解了,神農氏的子孫沒有被殺光,他們中的一支離開黃土地遷徙到了北方大草原,在滿是朔風、黃沙、青草的地方搭個窩棚住了下來,苦是苦了點,至少,命還在。農具扔掉了,馬鞭子拾起來,神農氏子孫們重新演變為牧馬放羊的遊牧部落。


    找個好祖宗是曆代帝王們的最愛,比如唐朝皇帝說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說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賢孫,有個名人祖宗總是讓我們感到光榮和自豪。事實上,民族以血統劃分常常讓我們陷入迷惑,比如漢人娶了回人所生後代算漢人還是回人?


    從民族形成的過程看每個民族強大的時候都擁有數量不菲沒有血緣關係的別部,即使內部也有作為被征服者成為奴隸的異族人,他們算哪個民族?所以大師們提出民族按照文化風俗來劃分非常有道理。


    要是按照這個標準,即使真是神農氏子孫,過慣了逐草而居的生活,風俗習慣也離中原華夏文明越來越遠,越來越像異族人士了,我們不妨稱他們為蠻族的神農氏。


    蠻族的神農氏從中原典籍中消失了,一直到部落出了個勇士葛烏菟後,蠻族的神農氏再次發達起來。葛烏菟繼承了祖先優秀的血統,以勇敢多智見長,能打仗還會算計人,這樣的人在奉行叢林法則的草原上想不脫穎而出都難。


    葛烏菟成為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民心中的的草原雄鷹。曆史唯物主義者說人民群眾創造了曆史,淨是胡扯,沒有拿破侖會有法蘭西第一帝國嗎?沒有希特勒會有二戰嗎?每一部戲都有一個主角,他們才是戲的主人。葛烏菟注定成為草原曆史的創造者。


    有一個鮮卑部落看上了葛烏菟並請他做自己的老大。那時候,草原上有許許多多的部落,所謂部落就是關係血統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組成的互助組。部落基本屬於家族企業,一個部落一個公司,從董事長到員工都是自家人。好處是上陣父子兵,凝聚力強,當部落不大時更具有戰鬥力。壞處是企業逐漸做大後加上內部關係逐漸疏遠更加難以管理。


    據說,破解家族企業發展瓶頸的解決方案是引入職業經理人,這一點,很多家族企業不敢放權不相信外人。所以很多家族企業在走向輝煌之後猝死了。原來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企業主人還不如幾千年前沒文化的鮮卑人有見識。


    鮮卑不是民族概念,而是地域概念,說鮮卑人跟說山東人河南人一樣,跟維族人壯族人的含義不同。廣義的鮮卑人指的是起源遼東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一帶)的部落,史書有載的比較強大的部落有段部、慕容部、拓跋部。


    三大部落先後崛起。不過,第一個在草原稱霸的卻是一個鮮卑小部落,小部落做了件大事情:改變部族領導一直從內部提拔的家族管理模式,走去去從外部聘請人才管理部族。


    原來,部落長老深感在草原上混不容易,因為大家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不強大就會被消滅或奴役。在如此複雜的競爭環境中僅靠內部人管理部落生存都是問題,更談不上發展和壯大,所以他們放寬眼界決定請能人來做領導。草原雄鷹葛烏菟是不二人選。


    傳說中擁有高貴血統的葛烏菟欣然應允,潛意識裏誰不想做一番大事業?於是神農氏後人葛烏菟做了這支鮮卑人的領袖。


    葛烏菟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的領導下,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逐漸成為草原霸主,附近部落。按時貢獻些牛羊的就列為保護對象,誰欺負小弟由大哥出麵解決。一時附近的草原部落紛紛投靠,先後有十二個部落團結在葛烏菟周圍。


    人多了。管理難度加大,響應的管理就要升級,葛烏菟有辦法,就此組成了一個類似國家的部落聯盟,初步形成了國家雛形,自己做部落聯盟的領袖——“大人”。


    世上除佛外沒有人可以逃脫生老病死,日子一天天過去,葛烏菟老了,葛烏菟也要死了,自己掙下的這份家業怎麽辦?上古賢王天下為公,所以創造了禪讓製,然而,禪讓總讓後世人們覺得有點不靠譜。


    葛烏菟沒那麽虛偽,既然局麵是自己打出來的,老子努力子孫享受天經地義,於是葛烏菟決定自己死了位子傳兒子,兒子死了傳孫子,從此,葛烏菟的後人世世代代做“大人”。


    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宇文部落裏發生了一件大事,當屆“大人”普回在狩獵的途中撿到寶貝了,一個中原皇帝用的玉璽,玉石做的大印,上麵有文字“皇帝璽”,稱皇帝玉璽三紐。


    不知道經哪個高人指點,普回明白做皇帝是怎麽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領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當然還有後宮的三千佳麗,皇帝是天下最有權勢的人,比普回這個大人管的地盤廣子民多。“做皇帝真好。”


    普回很激動,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爺開眼要讓他重鑄祖先的輝煌了。如果上天不是這個意思,送我一個大印幹嘛?吃飽了撐的?我也要當皇帝!於是,普回帶領鮮卑十二部建國了,咱以後不叫部落了,也跟中原人一樣叫國家,至於國號,在鮮卑語裏,天稱為“宇”,皇帝稱為“文”,就叫“宇文國”好了。


    從此,普回後人以國為姓,普回成為宇文普回,一個偉大的姓氏——宇文氏就這樣誕生了。對於周人的說法,後人多認為虛妄,宋朝人考證說宇文氏的祖先自己稱自己是俟汾氏,而俟汾是草的意思,草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正如黃土地對漢人的重要,所以指“草”為氏合情合理。可這樣一來。草根跟號稱天子的皇帝不沾邊了。


    不過,世界是普遍聯係的,神農最大的神話就是嚐百草普救眾生,至今中醫典籍中還有一部重要的《神農百草經》,草跟神農似乎並非不沾邊。不管怎麽說。宇文氏從此成為中華百家姓的一份子,宇文國在草原上成立了。不過,中原人仍然叫他們鮮卑宇文部,同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等鮮卑部落並稱。


    北方大草原原來有一個大一統的強國匈奴,各部落在匈奴人的統治下頑強地生存著,匈奴衰落後。草原逐漸形成了群雄並起的局麵,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紛紛走上曆史舞台。


    普回死後,其子莫那率眾舉國東遷,離開陰山老家來到遼西地區,陰山一帶成為拓跋部的牧場。而遼西先有強大的段部,後有慕容部逐漸發展起來,草原出現群雄並立的局麵。


    草原上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他們的遊戲規則,所以隻要部落間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戰爭總是不可避免,戰爭並非總是正義戰勝邪惡,事實上。部族間打來打去也難說誰正義誰邪惡,大家都是為了生存,比如狼吃羊。狼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被羊吃掉的草找誰去喊冤?


    當宇文國傳到宇文莫圭的時候,另一支鮮卑部落慕容氏崛起,宇文國的真正敵人來了。


    慕容氏號稱出自有熊氏,有熊氏就是黃帝,原來慕容氏也是黃帝後裔!傳說在曹魏之初,這支鮮卑部落在首領莫護跋的帶領下入居遼西。在棘城之北建國,那時燕代之人流行戴步搖冠。莫護跋特喜歡這種形象,於是把散落的頭發束起來戴上了步搖冠。這東西成為莫護跋的標誌,草原各部提起他來都稱其為步搖,誰知三傳兩傳就走樣了,把步搖說成慕容了,莫護跋順勢自稱慕容氏,對外宣傳說他們因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所以以慕容為氏。


    慕容莫護跋之孫慕容涉歸當國的時候開始與宇文國結怨。涉歸死後,傳位於嫡子慕容廆,另以部落一千七百家分給庶長子吐穀渾為別部。


    兩部的人是兄弟,兩部的馬有時候混在一起爭鬥,慕容廆生氣了,把兄長吐穀渾叫過來斥責道:既然先公讓我們分部而治,你為什麽不走得遠遠的,而讓馬相互爭鬥。吐穀渾也很生氣:馬是畜生相鬥是本性,為何要遷怒於人,既然不喜歡我在這,我將率部離你萬裏。


    說到做到,吐穀渾立即率自己人開始了萬裏長征,他們先到陰山後遷徙到河西,最終在隴西青海湖一帶紮下了根,成為河西鮮卑的一支,其後人建立了強大的吐穀渾國,成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西部邊患,吐穀渾國是眾多鮮卑政權中最長命的,一直到大唐朝建國後才為一代軍神李靖所滅。


    慕容廆亦為一代雄傑,慕容部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強大,對宇文國、段國等周邊國家構成了威脅,於是宇文、段、高句麗三國聯合進攻其根據地棘城,要一舉消滅慕容廆。慕容廆堅守不出,命人帶著肥羊美酒犒勞宇文部,其他兩國以為宇文同慕容有內幕,於是撤走,慕容廆大破落單的宇文大人悉獨官,悉獨官獨身逃走,連普回傳下來的皇帝玉璽三紐也被慕容廆當做戰利品收走了。


    與此同時,另一支鮮卑部落拓跋氏也在逐漸發展壯大,他們建立的國家先稱代國,後改為魏國,後人稱其為北魏。當鮮卑拓跋部從遊牧者變成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觸漢文化後,立即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製造祖宗運動。在這場運動中,黃帝被抬出來做了拓跋部的先祖。他們同慕容部有了共同的祖先。


    北魏拓跋皇族說自己是黃帝後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宇文皇族就說自己是炎帝的子孫,反正都是正宗炎黃子孫,別看發跡在大漠草原,論起血統,跟中原的皇族們並無差別。


    於是中原漢族儒學家們痛苦地發現,原來這些騎馬射箭的北方蠻族居然也是根紅苗正的炎黃子孫,一個故事說明了漢人的無奈,當北魏皇帝元修離家出走引起天象異常的時候,梁朝皇帝蕭衍曾經很驚訝:原來虜人也上應天象。事實上,不管史官們如何拔高也改變不了宇文國還屬於部落聯盟的事實。


    且,在草原上生存是講實力的,實力不夠就隻能成為其他部落的別部做二等公民。隨著鮮卑慕容部的實力不斷上升,宇文國的末日一天天臨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