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都是從傳說開始的,人類的祖先往往帶有神性,每個民族的起源都伴隨著或美麗或殘酷的神話,而我們又具有特別濃厚的尋根意識和祖先崇拜心理。


    所以神奇的傳說總是被批量製造,這一傳統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曆朝曆代甚至一個統轄不足百裏的小國為了證明自己的根紅苗正,也不惜深挖祖墳棄正宗老祖而去附會名人,正如直至今天所謂的祖傳秘方依然擁躉者眾。


    當大家都拿天命所歸說事的時候,天命所歸就成了笑話,所以曆代帝王總是一廂情願地讓人們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人們在強權之下總是姑且聽之。


    然而仔細探究曆史發展的規律,天命居然還不如血統可靠,以英國王朝世係為例,英王總是在一個家族中流轉,隻是因為男女後裔都有繼承權造成父係和母係的不同才有了比如金雀花王朝、約克王朝的區別,王族就是王族,隻有有王室血統的人才可以考慮上位,其他人根本沒有覬覦王位的可能,所以人家的朝代更迭能夠“非暴力”。


    我們的改朝換代總是伴隨著殺戮和革命,陳勝王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掀起了蒙在貴族臉上的神秘麵紗,於是逐鹿和問鼎成為野心家的理想,政權不斷從一姓轉移到另一姓,家國就這樣以國隨家走的方式前進,與歐洲相比,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世襲貴族,血統論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沒有成為主流,但是,祖蔭卻是一種客觀存在。


    借助《隋唐演義》《說唐》《響馬傳》等通俗文學。隋唐英雄成為繼三國英雄影響國人最深的偶像,楊堅、高熲、韓擒虎、賀若弼、李淵、李靖、李世民這些閃光的名字同劉關張一樣成為街頭巷尾庶民百姓談論的話題,然而,與劉關張低微的出身不同(劉備那個皇叔大有疑問)。


    隋唐英雄更多屬於官二代之類,他們的橫空出世除了自身努力。祖蔭的影響是繞不過去的,在這裏,成功等於天賦、汗水和機遇的累加,通常,世家子弟總是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表現,所以。他們的成功往往不可複製。探究隋唐的曆史淵源,可一直追溯到一個北方胡族政權—北周,英雄們的祖先大抵從這裏起步並走向輝煌。


    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文王姬發建立的大周朝,有文字記載的周朝曆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前後近八百年!


    共八個多世紀,即便在中間存在的東周和西周,但都是一家子,沒什麽可說的,第一個周朝伴隨著秦帝國的統一消失在曆史長河中,後來又曇花一現般出現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則天建立的武周、郭威建立的後周,所有限製詞都是後人強加的。北周人隻會說“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樣”,八百年的周朝傳奇成為後代帝王們的夢想。


    但是他們建立的王朝沒有一個長命王朝,都是短短幾十年就給滅掉了。


    “羅貫中定理”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晉朝的建立結束了三國的混亂,很短,但新皇朝很快被內部的敵人打垮,八王之亂,無盡無休的殺戮造成了幾十萬平民百姓的傷亡。內耗使漢人政權喪失了控製力,沿邊胡族趁虛而入。晉室被迫偏安東南一隅,從此五胡人士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進入一個比三國更加混亂的時代,皇帝輪流做明年到咱家,英雄、梟雄、奸雄在這個舞台上盡情表演,打打殺殺一百多年,直到崛起於代北的拓跋鮮卑混一東西,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帝國。


    北魏與南方取代東晉依次出現的宋齊梁南北對峙,從此曆史步入南北朝時期。統一南北一直是兩個政權的夢想,但幾經交鋒,被稱為索虜的北魏鐵騎止於長江岸邊,同樣,被稱做島夷的南朝王師恢複中原的努力也總是以失敗告終。


    然而,鮮卑人入主中原後很開便迷失了方向,漢儒搞的那一套複雜的禮儀規章典製強烈地吸引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胡人,舍胡入漢成為社會時尚。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利用國家機器強製實施漢化改製,胡服騎射成為粗野的象征,寬袍大袖舞文弄墨成為文明人的標誌。


    漢化一方麵使北魏具有了中原王朝的模樣,另一方麵強烈衝擊了胡人崇尚武力的價值觀,以漢人和漢化胡人為主的文人看不起粗野的武人,夢想建立文官政治,千方百計阻止武人幹政,而以胡人為主的武人以國之元勳自居,對政治地位的下降心存不滿,文武之爭又摻雜了胡漢對立,矛盾不斷激化並日漸尖銳。


    以北方沿邊六鎮爆發的大起義為標誌,北魏政權再次陷入動蕩和混亂中,一大批出身六鎮的武人們開始崛起,並成為代之而立的周、隋、唐三代的起點。


    南北朝末期中國再一次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此之謂後三國。後三國的三個主角是北齊(前身東魏)、北周(前身西魏)和南陳(前身蕭梁),三國的強弱順序如此排列,最終滅亡的順序也是如此,第一個亡掉的是最強大的北齊,第二個是次強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陳朝堅持到最後被大隋統一了。


    西魏、北周以關隴地區為根據地,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就勢高舉《周禮》的旗幟,吸引了一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同時實施以賜胡姓、建六官、府兵製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軍事改革措施,較好地照顧了胡人情緒,緩和了胡漢矛盾,從此步入上升通道,北周最終吞並了經濟、軍事實力更強大的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


    隋唐的興起跟北周有著割舍不斷的聯係。北周開基者複姓宇文名泰,字黑獺,籍貫為代北武川,民族有爭議。填表的時候通常寫作鮮卑,但總有人背後議論說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沒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更容易引起混亂,認識字寫曆史的漢人看北方大草原的遊牧部落都一個模樣。北狄西戎東胡南蠻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黑獺隻是鮮卑語的漢字注音,泰和獺從發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稱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漢文化的吸引,取一個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較文雅的漢字為漢名,稱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北齊的奠基人鮮卑化漢人高歡。字賀六渾,賀六渾即是他的鮮卑名字。


    宇文泰祖上世代為鮮卑宇文部酋長,拓跋鮮卑興起後,宇文部歸附,當一代雄主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建國大魏的時候。原來的部落聯盟式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產方式逐漸被定區域放牧或者農耕的新模式所替代,原來的部族武裝被打散,通過加官、封爵換部眾、地盤的方式,部落酋帥們在獲取大小爵位成為貴族後脫離了他們的部族武裝,他們的後代成為守衛國家領土的貴族戰士。


    宇文家族就此定居武川鎮,在宇文泰十七歲的時候,六鎮大起義爆發。武川鎮、懷朔鎮被叛軍衛可孤攻下,武川鎮上的豪族們在豪族首領賀拔度拔和宇文肱的率領下襲殺了衛可孤,但在叛軍強大的軍事進攻下。


    豪族聯盟失敗。武川豪族子弟們被衝散流落各地。在戰爭中,宇文肱失去了長子,賀拔家族失去了首領,但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北鎮豪族子弟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他們的作為是父輩們想不到的。


    六鎮大起義在政府軍和柔然精騎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二十萬六鎮降卒按照大魏製度被安置到河北諸州繼續過著朝不保夕的苦難生活,不久。六鎮人再次舉起了反旗。


    宇文泰隨父親避難中山,不久加入了鮮於修禮領導的六鎮流民起義軍。在同官軍作戰中宇文肱和其次子戰死,部屬由宇文肱第三子宇文洛生統領,當葛榮接替鮮於修禮成為義軍首領後,宇文洛生封王,宇文泰任別帥,後來葛榮吞並了另一支義軍杜洛周部,橫行河北,隨時準備南下洛陽與魏帝爭雄,大魏朝岌岌可危。


    這時候,一個集英雄、梟雄、奸雄於一身的大權臣契胡部落大首領爾朱榮閃亮登場,北鎮豪族子弟們紛紛投入其帳下。爾朱榮帶領契胡武士平定了並、肆一帶的大小叛亂,然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進入大魏首都洛陽,上演了慘絕人寰的“河陰之變”,將當權的胡太後和三歲的小皇帝扔進黃河,同時屠殺了大魏朝臣兩千多人。


    爾朱榮另起爐灶立宗室長樂王元子攸為帝,並將自己的女兒曾經的魏孝明帝妃子塞給元子攸作皇後,集軍國大權於一身,跡同董卓、孟德。不久,爾朱榮以七千鐵騎擊敗了號稱百萬之眾的葛榮大軍。宇文兄弟作為降人被編入軍中,但爾朱榮懾於宇文洛生的英名將其殺害。宇文泰僥幸逃過一劫,成為爾朱榮手下的一員別將。


    在這裏,出身六鎮的大小英雄們相聚在一起,包括同宇文肱一起襲殺衛可孤的賀拔度拔的三個兒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以及獨孤信、念賢等。


    六鎮叛亂平息後,爾朱榮派侄子爾朱天光領賀拔嶽、侯莫陳悅征討隴右叛軍萬俟醜奴,宇文泰隨賀拔嶽出征,在平定關西的進程中,賀拔嶽功居第一,宇文泰嶄露頭角逐漸成為賀拔嶽的得力助手。


    天下形勢變化很快,君臣間一場火並,爾朱榮被皇帝謀殺,隨後皇帝元子攸被爾朱家族誅殺,爾朱榮的另一個部將高歡乘機取得了六鎮鮮卑的統領權並舉起了反爾朱的大旗。高歡成功了,爾朱家族被清算,高歡另立宗室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


    爾朱天光也在這次事變中身亡,賀拔嶽取代爾朱天光成為關隴地區的最高首長。


    孝武帝並不快樂,因為他的嶽父以大丞相掌控軍政大權,皇帝基本屬於擺設,因此孝武帝聯合賀拔嶽和經略荊州地區的賀拔勝密謀推翻高歡。


    高歡利用關西兩大實力派的矛盾除掉了賀拔嶽,但此舉成全了宇文泰,宇文泰取得了賀拔嶽舊部的領導權,進而討伐殺害賀拔嶽的侯莫陳悅統一了關中隴右。


    在部將於謹的建議下,宇文泰積極同孝武帝接觸,成為同高歡分庭抗禮的大魏朝兩大勢力之一。


    孝武帝同高歡徹底決裂並兵戎相見,孝武帝離家出走,將朝廷搬到了長安,宇文泰取代高歡成為大魏朝第一權臣。失去了皇帝招牌的高歡隻好另立宗室元善見為帝,大魏朝分為東西兩魏。


    從此,東西魏開始四十多年的對抗,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實質上是兩個終極英雄的巔峰對決,在世人眼裏,他們是英雄,他們是奸雄,他們是權臣,他們的故事悲壯而殘酷,他們平分秋色,成為曆史舞台上的兩朵奇葩。


    分家之初,西魏宇文泰麵臨的形勢並不樂觀,關中地區人口少底子薄,胡漢雜居,土地貧瘠,加上旱災頻繁,百姓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經濟總量更是無法跟東魏相比,而東魏丞相高歡據有山東、河南、河北的千裏沃野,人口多經濟發達。


    東西對抗,宇文泰能夠調動的不過數萬之眾,而高歡動輒出兵二十萬,雙方力量對比上西弱東強的態勢非常明顯。


    在內部整合上,兩大權臣都麵臨著如何融合胡漢的大問題,高歡和他的子孫們選擇了重用和放縱鮮卑貴族的模式,這樣做的後果是與東魏一脈相承的北齊成為著名的禽獸王朝、貪腐王朝,宇文泰則天才地運用周禮托古改製和漢人胡化兩大政策緩和了胡漢矛盾,既然胡人不想做漢人,就以高官厚祿為誘餌讓漢人改胡姓,以此消除民族偏見,終西魏、北周,民族矛盾一直不是政治生活的主流。


    在兩大敵對勢力之外,還有其他多股力量影響著時局,南方有梁朝和代之而起的陳朝,北方還有柔然、突厥,西方有吐穀渾、羌等國,他們的態度也很重要。


    宇文泰周旋在各種勢力之間,為西魏爭取了最大的生存發展空間。為了團結柔然,他可以讓皇帝休掉皇後迎娶柔然公主,為了團結突厥,他不惜背上惡名讓突厥人在國內將柔然人趕盡殺絕。


    宇文泰利用一切手段將關中的優勢加到最大,在鳳鳴岐山的發源地祭出儒家最崇尚的文化典籍《周禮》將漢族知識分子團結起來,政治上推行蘇綽起草的六條詔書加強各級官吏的使用管理,一改胡族政權貪腐成性的特點,建立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清廉政府,贏得了關中百姓的認可和擁護,在同東魏的較量中逐漸變強,最終他的兒子宇文邕將北齊的領土納入北周版圖。


    宇文泰是成功的,探究宇文泰的成功,通過托古改製,將漢魏以來複雜的京官係統簡化為六卿製,崇禮複古一直是漢儒的夢想,但複古並不等於拘泥於先王製定的條條框框,要懂得變通,王莽不懂得變通,所以王莽的複古成為一大笑話,宇文泰不過是選擇性使用,取其精華而已,中央行六官,地方官製仍然沿用漢製,軍隊係統更是隻取其表。


    宇文泰更成功的地方在於軍事改革,即府兵係統的建立,用《周禮》控製思想,用府兵打造新軍隊,一舉打破了過去胡人作戰漢人耕田的傳統觀念,人丁繁茂的漢族豪強為西魏政權提供了足夠的兵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