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曆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他橫空一世的名著《中國大曆史》中,明確的將中國曆史劃分為兩個帝國階段,即中華第一帝國——秦漢四百年;中華第二帝國——隋唐三百年。
如果將宋朝和明朝稱為第三帝國或第四帝國,會引發很大爭議。那麽,稱秦漢為第一黃金帝國,隋唐為第二黃金帝國,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曆史意識中,還沒有哪個時代會比這兩個偉大的時代更讓大多數中國人感覺揚眉吐氣,由衷地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秦漢以降,隋唐之前,中國曆史上還有一段轟轟烈烈的魏晉五胡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
做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之間的過渡階段,魏晉五胡南北朝對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段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夢幻時代的反襯,則秦漢失色,隋唐無光。
按照主流曆史觀來看待魏晉五胡南北朝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民族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繞過去的。在這段漢人與胡人兩種不同文明長達三百多年的碰撞中,有猜忌、有合作;有排斥,也有融合。
但最終,融合是主流,以漢人為代表的農耕文明,與鮮卑人為代表的遊牧漁獵文明,融為一體,從而開啟了隋唐第二帝國的瑰麗旅程。
自西晉統治崩潰後,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幾個主要民族,除了漢人外,還有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鮮卑人。
在五胡這段特定曆史時期內。五胡為了爭奪中原統治權,曆經百年廝殺,上演了一幕幕讓人熱血沸騰、又扼腕歎息的人生大戲,*迭起。
在五胡的百年戰爭中,最終笑到最後的。是鮮卑人。鮮卑人做為一個遊牧與漁獵文明兼而有之的民族,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隋唐第二帝國的出現,就與鮮卑人有著最直接的關係,隋唐的統治者都來自以鮮卑人為主的武川軍事集團。
但如果說隋唐是鮮卑人建立的,則現有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不能用隋唐皇室的母係血統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可以被認定為漢人政權,因為北魏皇帝的母親,絕大多數都是漢人。
再說,隋唐統治者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鮮卑人。他們對漢人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這已經能說明一切。還有一點需要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並不是鮮卑人,而是漢人。
關於鮮卑的起源,最早見於《後漢書.鮮卑傳》,鮮卑本是東胡族的一個別支,後來遷徙到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居住,以山名作族名。從此自稱鮮卑。
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的峭壁上,有一座西南朝向的山洞,洞口周圍草木茂密。洞內陰涼濕潤。
這座山洞名叫嘎仙洞,而鮮卑人正是從這裏走進中國曆史的大舞台,創造了一段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曆史,從而極大的改變了中國曆史的進程。鮮卑是一個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們捕魚射獵,穿獸皮。居穹廬,在一望無際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快樂的生活。
曆史已經證明。象鮮卑、契丹、女真這樣的漁獵民族往往比匈奴、柔然、突厥這些傳統的遊牧民族更容易接受接受農耕文明。
在三大文明方式中,漁獵文明是介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文明。所以漁獵民族一旦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發生聯係,很快就會被“封建化”。
五胡之中的羌人和氐人,則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民族,與漢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他們的漢化進程要比鮮卑人更早。鮮卑人在五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的,因為在五胡中後期,鮮卑人的勢力已經占據了壓倒性優勢。
五胡中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以及不算在五胡十六國之內的代國、西燕、吐穀渾,均為鮮卑人所建。而其中的代國,則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國的前身。
宇文家族
宇文氏曆史都是從傳說開始的,比如世界上各個民族的起源都伴隨著美麗的神話,每一個皇朝的祖先都具有神的特質,美麗的傳說不僅僅能滿足當政者的虛榮,在某些特定的時代還起到比武力更強大的作用。
傳說,薑子牙在渭水河畔用直鉤釣到周文王這條大魚後,要求文王做自己的人力車夫,那時文王的稱呼還是西伯侯,為了挽救天下蒼生兼升級換代所以求才心切,當孫子的心情都有,於是放下身段開始揮汗如雨地拉起了黃包車,而所謂人才坐在車上悠然自得,求人難,你還別不服。
自小錦衣玉食的西伯侯何曾遭過這份大罪,咬著牙堅持走了八百步就累得氣喘籲籲停下了,打算歇歇再走,薑子牙說不用拉了,你拉著我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天下八百年。
“早說啊,早說累死我也要走上一萬步”,文王據說很鬱悶,故事雖然屬於牽強附會,卻讓我牢牢記住了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記載的周朝曆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八百年所言非虛!可見,傳說也不全是胡說八道,民間曆史掃盲班的教材就是演義、傳說和故事,我在為李元霸所吸引的同時也了解了李淵、李世民以及玄武門那些事。
曆史上第一個周朝滅亡後,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裏又出現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則天建立的武周、五代柴榮建立的後周,所有限製詞都是後人不經專利者許可強加的,北周人隻會說“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樣”,八百年的周朝傳奇讓後代帝王們傾慕不已。北周崛起於五胡最閃亮的時代。雖然屬於胡族政權,卻高舉了《周禮》的旗幟。
“羅貫中定理”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晉朝的建立結束了三國的混亂,但晉朝很快被內部的敵人打垮。北方各族趁虛而入,晉室被迫偏安東南一隅,五胡人士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陷入一個更加混亂的時代,打打殺殺一百多年後再一次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此之謂後三國。
後三國的三個主角是北齊、北周和南陳。三國的強弱順序如此排列,最終滅亡的順序也是如此,第一個亡掉的是最強大的北齊,第二個是次強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陳朝堅持到最後被大隋統一了。隋唐的興起跟北周有著割舍不斷的聯係。
北周開基者複姓宇文名泰。字黑獺,籍貫為代北武川,民族有爭議,填表的時候通常寫作鮮卑,但總有人背後說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沒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更容易引起混亂,認識字寫曆史的漢人看北方大草原的遊牧部落都一個模樣。北狄西戎東胡南蠻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獺有海獺、水獺和旱獺之分,宇文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他能見到的估計是旱獺。旱獺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土撥鼠,一種聰明的小動物。
事實上,黑獺隻是鮮卑語的漢字注音,泰和獺從發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稱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漢文化的吸引,取一個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較文雅的漢字為漢名。稱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另一位英雄鮮卑化漢人高歡。字賀六渾,賀六渾自然就是他的鮮卑名字。北周建立後。宇文家的老祖宗也跟著光鮮起來。
於是,一個個傳說被製造出來。在這個故事裏,宇文家老祖宗的事跡被一直追朔到上古中原大戰那些傳說中的人物,黃帝軒轅氏戰勝了炎帝神農氏,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合並為一個新的部落聯盟,新的部落聯盟又打敗了蚩尤部落,在戰爭的硝煙中華夏族誕生了,所以今天我們驕傲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炎帝的部落雖然瓦解了,神農氏的子孫沒有被殺光,他們中的一支離開中原跑到北方大草原去了,從此丟掉農具拾起了馬鞭,神農氏子孫演變為牧馬放羊的遊牧部落。
這個段子肯定是挺北周的史學家瞎編的,為自己找個好祖宗是曆代帝王們最愛幹的事,比如唐朝皇帝說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說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賢孫,有個光鮮的祖宗顯得正宗,有號召力,但可惜,誰會相信啊。
甭管信不信,反正神農氏子孫後代在逐草而居的生活中,風俗習慣離中原華夏文明越來越遠,越來越像蠻族了。一直到部落裏有個叫葛烏菟的人出現,蠻族的神農氏再次發達起來。
葛烏菟有勇有謀,深得北方草原人民的愛戴。草原上有許許多多的部落,大家開的都是家族企業,一個部落一個公司,從董事長到員工都是自家人。當時有個起源於大鮮卑山的落後部族,雖然不強大卻夠聰明,居然認為憑自己的力量難以發展壯大,居然邀請葛烏菟來做老大。
現在有些家族企業,往往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垮了,他們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意識到公司要發展就得走出家族企業的怪圈子,需要找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
於是葛烏菟做了一支鮮卑人的領袖。葛烏菟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的領導下,這支鮮卑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一時附近的草原部落紛紛投靠,先後有十二部落團結在葛烏菟周圍,他們組成了一個類似國家的部落聯盟組織。
葛烏菟沒有學中原那些假假的三王五聖搞什麽虛偽的禪讓,而是自己死了位子傳兒子,兒子死了傳孫子,從此,葛烏菟的後人世世代代做部落聯盟的領袖——“大人”。
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時為“大人”的普回在狩獵的時候撿著寶貝了,那是一塊中原黃帝用的玉璽,玉石做的大印,上麵有文字表明是皇帝璽。
普回不知道經哪個高人指點,明白皇帝是怎麽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領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當然還有後宮的三千佳麗,那是天下最有權力的人,所以普回很激動,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爺開眼要讓他重鑄祖先的輝煌了。
如果上天不是這個意思,送我一個大印幹嘛?吃飽了撐的?在鮮卑語裏,天稱為“宇”,皇帝稱為“文”,於是普回帶領鮮卑十二部建國了,咱以後不叫部落了,咱也跟中原人一樣建國,至於國號,就叫“宇文國”好了。
從此,普回的後人以國為姓,普回被叫做宇文普回,一個偉大的姓氏宇文氏就這樣誕生了。北魏是鮮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國家,當他們從遊牧者搬遷為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觸漢文化後,立即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製造祖宗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黃帝被抬出來做了先祖,於是中原漢族儒學世家們突然發現,原來這些騎馬射箭的北方蠻族居然也是根紅苗正的炎黃子孫。
北魏皇族說自己是黃帝後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就說自己是炎帝的子孫,反正咱都是正宗炎黃子孫,別看發跡在大漠草原,論起血統,跟中原的皇族們並無差別。(未完待續)
如果將宋朝和明朝稱為第三帝國或第四帝國,會引發很大爭議。那麽,稱秦漢為第一黃金帝國,隋唐為第二黃金帝國,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曆史意識中,還沒有哪個時代會比這兩個偉大的時代更讓大多數中國人感覺揚眉吐氣,由衷地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秦漢以降,隋唐之前,中國曆史上還有一段轟轟烈烈的魏晉五胡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
做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之間的過渡階段,魏晉五胡南北朝對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段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夢幻時代的反襯,則秦漢失色,隋唐無光。
按照主流曆史觀來看待魏晉五胡南北朝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民族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繞過去的。在這段漢人與胡人兩種不同文明長達三百多年的碰撞中,有猜忌、有合作;有排斥,也有融合。
但最終,融合是主流,以漢人為代表的農耕文明,與鮮卑人為代表的遊牧漁獵文明,融為一體,從而開啟了隋唐第二帝國的瑰麗旅程。
自西晉統治崩潰後,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幾個主要民族,除了漢人外,還有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鮮卑人。
在五胡這段特定曆史時期內。五胡為了爭奪中原統治權,曆經百年廝殺,上演了一幕幕讓人熱血沸騰、又扼腕歎息的人生大戲,*迭起。
在五胡的百年戰爭中,最終笑到最後的。是鮮卑人。鮮卑人做為一個遊牧與漁獵文明兼而有之的民族,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隋唐第二帝國的出現,就與鮮卑人有著最直接的關係,隋唐的統治者都來自以鮮卑人為主的武川軍事集團。
但如果說隋唐是鮮卑人建立的,則現有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不能用隋唐皇室的母係血統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可以被認定為漢人政權,因為北魏皇帝的母親,絕大多數都是漢人。
再說,隋唐統治者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鮮卑人。他們對漢人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這已經能說明一切。還有一點需要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並不是鮮卑人,而是漢人。
關於鮮卑的起源,最早見於《後漢書.鮮卑傳》,鮮卑本是東胡族的一個別支,後來遷徙到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居住,以山名作族名。從此自稱鮮卑。
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的峭壁上,有一座西南朝向的山洞,洞口周圍草木茂密。洞內陰涼濕潤。
這座山洞名叫嘎仙洞,而鮮卑人正是從這裏走進中國曆史的大舞台,創造了一段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曆史,從而極大的改變了中國曆史的進程。鮮卑是一個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們捕魚射獵,穿獸皮。居穹廬,在一望無際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快樂的生活。
曆史已經證明。象鮮卑、契丹、女真這樣的漁獵民族往往比匈奴、柔然、突厥這些傳統的遊牧民族更容易接受接受農耕文明。
在三大文明方式中,漁獵文明是介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文明。所以漁獵民族一旦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發生聯係,很快就會被“封建化”。
五胡之中的羌人和氐人,則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民族,與漢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他們的漢化進程要比鮮卑人更早。鮮卑人在五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的,因為在五胡中後期,鮮卑人的勢力已經占據了壓倒性優勢。
五胡中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以及不算在五胡十六國之內的代國、西燕、吐穀渾,均為鮮卑人所建。而其中的代國,則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國的前身。
宇文家族
宇文氏曆史都是從傳說開始的,比如世界上各個民族的起源都伴隨著美麗的神話,每一個皇朝的祖先都具有神的特質,美麗的傳說不僅僅能滿足當政者的虛榮,在某些特定的時代還起到比武力更強大的作用。
傳說,薑子牙在渭水河畔用直鉤釣到周文王這條大魚後,要求文王做自己的人力車夫,那時文王的稱呼還是西伯侯,為了挽救天下蒼生兼升級換代所以求才心切,當孫子的心情都有,於是放下身段開始揮汗如雨地拉起了黃包車,而所謂人才坐在車上悠然自得,求人難,你還別不服。
自小錦衣玉食的西伯侯何曾遭過這份大罪,咬著牙堅持走了八百步就累得氣喘籲籲停下了,打算歇歇再走,薑子牙說不用拉了,你拉著我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天下八百年。
“早說啊,早說累死我也要走上一萬步”,文王據說很鬱悶,故事雖然屬於牽強附會,卻讓我牢牢記住了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記載的周朝曆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八百年所言非虛!可見,傳說也不全是胡說八道,民間曆史掃盲班的教材就是演義、傳說和故事,我在為李元霸所吸引的同時也了解了李淵、李世民以及玄武門那些事。
曆史上第一個周朝滅亡後,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裏又出現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則天建立的武周、五代柴榮建立的後周,所有限製詞都是後人不經專利者許可強加的,北周人隻會說“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樣”,八百年的周朝傳奇讓後代帝王們傾慕不已。北周崛起於五胡最閃亮的時代。雖然屬於胡族政權,卻高舉了《周禮》的旗幟。
“羅貫中定理”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晉朝的建立結束了三國的混亂,但晉朝很快被內部的敵人打垮。北方各族趁虛而入,晉室被迫偏安東南一隅,五胡人士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陷入一個更加混亂的時代,打打殺殺一百多年後再一次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此之謂後三國。
後三國的三個主角是北齊、北周和南陳。三國的強弱順序如此排列,最終滅亡的順序也是如此,第一個亡掉的是最強大的北齊,第二個是次強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陳朝堅持到最後被大隋統一了。隋唐的興起跟北周有著割舍不斷的聯係。
北周開基者複姓宇文名泰。字黑獺,籍貫為代北武川,民族有爭議,填表的時候通常寫作鮮卑,但總有人背後說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沒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更容易引起混亂,認識字寫曆史的漢人看北方大草原的遊牧部落都一個模樣。北狄西戎東胡南蠻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獺有海獺、水獺和旱獺之分,宇文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他能見到的估計是旱獺。旱獺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土撥鼠,一種聰明的小動物。
事實上,黑獺隻是鮮卑語的漢字注音,泰和獺從發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稱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漢文化的吸引,取一個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較文雅的漢字為漢名。稱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另一位英雄鮮卑化漢人高歡。字賀六渾,賀六渾自然就是他的鮮卑名字。北周建立後。宇文家的老祖宗也跟著光鮮起來。
於是,一個個傳說被製造出來。在這個故事裏,宇文家老祖宗的事跡被一直追朔到上古中原大戰那些傳說中的人物,黃帝軒轅氏戰勝了炎帝神農氏,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合並為一個新的部落聯盟,新的部落聯盟又打敗了蚩尤部落,在戰爭的硝煙中華夏族誕生了,所以今天我們驕傲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炎帝的部落雖然瓦解了,神農氏的子孫沒有被殺光,他們中的一支離開中原跑到北方大草原去了,從此丟掉農具拾起了馬鞭,神農氏子孫演變為牧馬放羊的遊牧部落。
這個段子肯定是挺北周的史學家瞎編的,為自己找個好祖宗是曆代帝王們最愛幹的事,比如唐朝皇帝說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說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賢孫,有個光鮮的祖宗顯得正宗,有號召力,但可惜,誰會相信啊。
甭管信不信,反正神農氏子孫後代在逐草而居的生活中,風俗習慣離中原華夏文明越來越遠,越來越像蠻族了。一直到部落裏有個叫葛烏菟的人出現,蠻族的神農氏再次發達起來。
葛烏菟有勇有謀,深得北方草原人民的愛戴。草原上有許許多多的部落,大家開的都是家族企業,一個部落一個公司,從董事長到員工都是自家人。當時有個起源於大鮮卑山的落後部族,雖然不強大卻夠聰明,居然認為憑自己的力量難以發展壯大,居然邀請葛烏菟來做老大。
現在有些家族企業,往往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垮了,他們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意識到公司要發展就得走出家族企業的怪圈子,需要找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
於是葛烏菟做了一支鮮卑人的領袖。葛烏菟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的領導下,這支鮮卑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一時附近的草原部落紛紛投靠,先後有十二部落團結在葛烏菟周圍,他們組成了一個類似國家的部落聯盟組織。
葛烏菟沒有學中原那些假假的三王五聖搞什麽虛偽的禪讓,而是自己死了位子傳兒子,兒子死了傳孫子,從此,葛烏菟的後人世世代代做部落聯盟的領袖——“大人”。
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時為“大人”的普回在狩獵的時候撿著寶貝了,那是一塊中原黃帝用的玉璽,玉石做的大印,上麵有文字表明是皇帝璽。
普回不知道經哪個高人指點,明白皇帝是怎麽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領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當然還有後宮的三千佳麗,那是天下最有權力的人,所以普回很激動,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爺開眼要讓他重鑄祖先的輝煌了。
如果上天不是這個意思,送我一個大印幹嘛?吃飽了撐的?在鮮卑語裏,天稱為“宇”,皇帝稱為“文”,於是普回帶領鮮卑十二部建國了,咱以後不叫部落了,咱也跟中原人一樣建國,至於國號,就叫“宇文國”好了。
從此,普回的後人以國為姓,普回被叫做宇文普回,一個偉大的姓氏宇文氏就這樣誕生了。北魏是鮮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國家,當他們從遊牧者搬遷為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觸漢文化後,立即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製造祖宗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黃帝被抬出來做了先祖,於是中原漢族儒學世家們突然發現,原來這些騎馬射箭的北方蠻族居然也是根紅苗正的炎黃子孫。
北魏皇族說自己是黃帝後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就說自己是炎帝的子孫,反正咱都是正宗炎黃子孫,別看發跡在大漠草原,論起血統,跟中原的皇族們並無差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