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王胡琛遣大將萬俟醜奴、宿勤明達進攻涇州。涇州附近有一支官軍駐守。當初盧祖遷、伊瓫生等與元誌同時自雍州出兵,元誌西行迎戰莫折天生,其餘眾將從六陌道向高平進軍,元誌兵敗後,眾將停留在涇州的安定。
盧祖遷等與萬俟醜奴交手,戰事不利,士氣正旺的蕭寶夤部馳援安定。蕭寶夤跟盧祖遷等勝利會師,官軍有銳卒十二萬、重甲騎兵八千,可謂聲勢浩大。
萬俟醜奴在安定西北七裏紮下營柵,不時派出輕騎兵前來挑釁,等官兵大軍出動,立即緊閉營壘打防守。崔延伯自恃驍勇,且剛剛戰勝了天生,不免有些輕敵,於是請命為先鋒打頭陣。
崔延伯打造了一批大盾牌,用鎖柱相連,以身強力壯的軍士背著齊步走,這東西有個名字叫“排城”,仿似一座移動的營寨。官軍將輜重放中間,戰士在外,抬著排城自安定北順著土崗北上。崔延伯步步為營,幾乎沒有破綻,眼看著越來越逼近高平軍大營。
就在崔延伯指揮著排城前進的時候,忽然有數百騎兵各持文書高呼要投降,請台軍暫緩進攻。難道敵人懾於我排城的威力害怕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將作風,崔延伯很高興。崔延伯下令停止前進,排城開一道門放眾人進來,眾人遞上書信,崔延伯打開觀看。
也正在這個時候,宿勤明達退然引兵自東北方向殺到,送請降文書的人立即響應,崔延伯腹背受敵。排城失去了屏障作用,台軍大亂。崔延伯上馬奮力廝殺,秦軍都是輕騎,延伯軍多是步兵,秦軍攻入排城。台軍大敗,死傷兩萬餘人。蕭寶夤收拾殘卒,大軍退保涇州。
突然遭此一敗,老將崔延伯羞愧難當,悶頭招募驍勇,修繕甲兵。意圖報仇雪恨。在不長的時間裏,崔延伯經曆了怯戰、勝利、驕傲、失敗,心中可謂五味雜陳,說穿了咱丟不起這人,因此。老將軍暗下決心,要盡快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為自己挽回麵子。
急於求成的後果總是難盡人意。崔延伯自安定突然西進,在離敵人七裏的地方安營,按照軍令,要出擊必須首先經過主帥的首肯。然而,崔延伯報仇心切,沒有請示擅自行動。突然出兵意圖襲擊敵營。不管有沒有結婚,先生出個好孩子,到時大家也就原諒了。
隻要打勝了。誰還會追究你有沒有請示?何況,上司又怎麽會把到手的功勞往外推呢?萬俟醜奴新勝之後也有些鬆懈,他料到官軍再次組織進攻還需要時間,所以在得知崔延伯部向自己移動的時候也沒有放在心上,崔延伯怎麽會貿然出擊呢?要知道,自己可有十萬精兵。崔延伯不過萬餘人的兵力。
然而,想不到不是理由。官軍殺過來了,沒有思想準備的叛軍當時就亂了。一時竟然組織不起反擊,數座營柵被官軍踏平,叛軍將士們隻顧逃跑,東西丟的到處都是。
眼看勝利就在眼前,關鍵時刻又出亂子了。原來崔延伯的兵打仗雖然勇敢,組織紀律性卻極差,眼見賊營中到處散落的珠寶財物,也顧不上繼續殺敵,一個個開始往自己腰包裏塞東西。萬俟醜奴喘過氣來,收拾兵卒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官軍猝不及防,戰場形勢大逆轉,官軍潰敗,死者萬餘人,主將崔延伯中流矢身亡。
崔延伯光榮犧牲的消息傳到洛陽,朝野震動。蕭寶夤倒黴了,不管崔延伯有沒有請示,他都是要負領導責任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朝廷內外議論洶洶,蕭寶夤居然一點事也沒有,甚至,朝廷連批評教育的意思也沒有。原來,當政的胡太後實在不是什麽好鳥,二次上位後,更加放縱自己,把自己的老情人鄭儼從蕭寶夤軍中調回,提拔為諫議大夫、中書舍人,為了跟方便跟情人約會,鄭儼又被任命為尚食典禦,從此日夜在宮中值班,跟太後出雙入對。
鄭儼又引入徐紇,兩人狼狽為奸操縱大魏朝廷。胡太後是個喜歡好消息的主,大家投其所好,人人都說賊兵易平,什麽壞消息也傳不到她的耳內,胡太後繼續不加節製地尋歡作樂。
關西的局勢繼續惡化,而由於處置不當,元淵的擔心一語成讖,剛剛平息的北鎮叛亂死灰複燃,河北再次大亂。
破六韓拔陵敗走後,舊都平城的百姓們向朝廷請命要留下元淵做恒州刺史,大魏朝也對北邊的事很頭疼,留元淵鎮守也是個不錯的安排。不過,任命歸任命,尚書令元徽卻沒忘在胡太後麵前陰陽怪氣地給元淵上眼藥:元淵這個人城府很深,看不透啊。
元徽的言外之意:讓看不透的人領兵駐守在火藥桶上,萬一有二心,那局麵還有辦法收拾嗎?能讓人放心嗎?元淵倒是一心為國,他最擔心的仍是二十萬北鎮降卒的安撫問題。
事實上,北鎮降卒的日子並不好過。事態的發展正如元淵所料,破六韓拔陵敗亡後不足三月,柔玄鎮兵杜洛周在上穀(今北京延慶一帶)帶北鎮流民反了。
杜洛周引軍北上開始了回家的旅程,在黃瓜堆同斛律敦的高車部族戰士遭遇。
當初,斛律敦在破六韓拔陵手下呆了沒多久就發現跟著這位混沒前途,於是當機立斷率領手下萬戶部民向雲州刺史費穆投降,費穆很高興,將喜訊飛馬向洛陽政府報告。朝廷也很高興,北邊亂成了一鍋粥,隻聽見政府軍失利的消息和各處的駐軍叛變的消息,叛軍投降還是頭一遭。
洛陽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為第二領民酋長,為什麽是第二,因為斛律敦的父親本是第一領民酋長,按例應當由其兄長斛律平襲爵。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軍任職襄威將軍。在隨大將軍尉賓北討的時候陷落在賊中,後來走脫到雲州投奔了老弟,回來了就好,朝廷升其為龍驤將軍。
費穆棄守雲州後,斛律敦帶著部族也開始緩慢南下。對於這支上萬人的部族武裝,倒也沒有人敢隨便挑釁,斛律敦部眾駐紮在黃瓜堆一帶。高車部族戰士同叛軍一場血戰,到底寡不敵眾,斛律敦大敗,部眾四散而逃。斛律敦哥倆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秀容的契胡酋長爾朱榮。
爾朱榮很高興,以斛律金為別將,繼續統領高車部族武裝,同時爾朱榮上表洛陽政府以斛律平為第一領民酋長。杜洛周驅散高車部族武裝後率眾包圍了燕州,刺史崔秉率城民奮力抵抗。
為了防止杜洛周南下威脅京城。朝廷以常景為行台、平北將軍就、幽州刺史,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沿幽州一線組織防禦。
燕州刺史崔秉的次子崔仲哲聽到老父被圍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哭訴於朝廷請纓出征,朝廷憐其忠孝之心可嘉,以其為別將,隸都督元譚北上。常景取得朝廷授權,命幽州各縣百姓都集中到縣城,各個路口派兵把守。又下令以各鄉村三長們充為士兵。
常景的這一招叫堅壁清野,即使叛軍南下,沒有群眾基礎。補充不上糧食,那他們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以三長充當士兵,從國家大局的角度沒錯,但其中卻蘊藏了極大的風險。
孝文帝太和改製在農村地區實行鄰、裏、黨三長製,加強對農村人口的管理,有效打擊了豪族對鄉村的控製。但是,三長基本由豪族子弟充任。當朝廷征兵的時候,送來的是老弱病殘。基於這個原因,常景書生氣上來了,直接把三長拉了壯丁。
三長充當炮灰,他們背後的父兄可不是些省油的燈,所以幽州豪族對常景恨之入骨,尤其是範陽郡,豪族子弟們被迫從軍到了最前沿陣地,不滿情緒在蔓延。常景的行為似乎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同時失去了群眾基礎,這為他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畢竟,常景是文學家,是書生,是將軍,不是政治高手。按照朝廷的部署,元譚駐守在盧龍塞到軍都關一線,常景在山中險要處設置要塞,他們的任務就是堵住杜洛周南下。
常景以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陽三長之兵守白閏,元譚據居庸關下口。常景的防線切斷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同時也可以就看出根本沒有北上解燕州之圍的意思。然而,就在此時,形勢發生了變化。駐守安州石離、冗城、斛鹽的三戍兩萬餘人的正規軍嘩變,嘩變軍人響應杜洛周,準備自鬆岍趕去燕州跟杜洛周會和。
元譚命崔仲哲勒軍在軍都關伏擊,阻止三戍叛軍北上,雙方一場混戰,官軍大敗,崔仲哲戰死。得到情報的杜洛周立即引軍南下接應三戍叛軍,內外夾攻,元譚腹背受敵,全軍潰敗,軍都盧龍防線被突破,杜洛周打開了南下的通道。
出師失利,朝廷震驚,緊急任命常景別將李琚為都督,代元譚征討下口,對常景做出了降職處分,軍號從平北將軍降為後將軍,免除幽州刺史職務,但同時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
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迎戰,擒獲賊將禦夷鎮軍主孫念恒。但列陣薊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戰死。常景親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見一時半會拿不下,退回上穀,繼續攻逼燕州。
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軍不繼,兒子陣亡,無奈棄城率左右投奔定州。
主將棄城乃是大罪,朝廷將其撤職處理。幽州戰報傳到洛陽,作為嘉獎,朝廷恢複了常景的平北將軍軍號。破六韓拔陵敗走後,舊都平城的百姓們向朝廷請命要留下元淵做恒州刺史,大魏朝也對北邊的事很頭疼,留元淵鎮守也是個不錯的安排。
不過,任命歸任命,尚書令元徽卻沒忘在胡太後麵前陰陽怪氣地給元淵上眼藥:元淵這個人城府很深,看不透啊。元徽的言外之意:讓看不透的人領兵駐守在火藥桶上,萬一有二心,那局麵還有辦法收拾嗎?
能讓人放心嗎?元淵倒是一心為國。他最擔心的仍是二十萬北鎮降卒的安撫問題。
事實上,北鎮降卒的日子並不好過。事態的發展正如元淵所料,破六韓拔陵敗亡後不足三月,柔玄鎮兵杜洛周在上穀(今北京延慶一帶)帶北鎮流民反了。杜洛周引軍北上開始了回家的旅程,在黃瓜堆同斛律敦的高車部族戰士遭遇。
當初。斛律敦在破六韓拔陵手下呆了沒多久就發現跟著這位混沒前途,於是當機立斷率領手下萬戶部民向雲州刺史費穆投降,費穆很高興,將喜訊飛馬向洛陽政府報告。朝廷也很高興,北邊亂成了一鍋粥,隻聽見政府軍失利的消息和各處的駐軍叛變的消息。叛軍投降還是頭一遭。
洛陽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為第二領民酋長,為什麽是第二,因為斛律敦的父親本是第一領民酋長,按例應當由其兄長斛律平襲爵。
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軍任職襄威將軍。在隨大將軍尉賓北討的時候陷落在賊中,後來走脫到雲州投奔了老弟,回來了就好,朝廷升其為龍驤將軍。費穆棄守雲州後,斛律敦帶著部族也開始緩慢南下,對於這支上萬人的部族武裝,倒也沒有人敢隨便挑釁,斛律敦部眾駐紮在黃瓜堆一帶。
車部族戰士同叛軍一場血戰。到底寡不敵眾,斛律敦大敗,部眾四散而逃。斛律敦哥倆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秀容的契胡酋長爾朱榮。爾朱榮很高興,以斛律金為別將,繼續統領高車部族武裝,同時爾朱榮上表洛陽政府以斛律平為第一領民酋長。杜洛周驅散高車部族武裝後率眾包圍了燕州,刺史崔秉率城民奮力抵抗。
為了防止杜洛周南下威脅京城,朝廷以常景為行台、平北將軍就、幽州刺史。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沿幽州一線組織防禦。燕州刺史崔秉的次子崔仲哲聽到老父被圍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哭訴於朝廷請纓出征。朝廷憐其忠孝之心可嘉,以其為別將。隸都督元譚北上。
常景取得朝廷授權,命幽州各縣百姓都集中到縣城,各個路口派兵把守,又下令以各鄉村三長們充為士兵。常景的這一招叫堅壁清野,即使叛軍南下,沒有群眾基礎,補充不上糧食,那他們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以三長充當士兵,從國家大局的角度沒錯,但其中卻蘊藏了極大的風險。
孝文帝太和改製在農村地區實行鄰、裏、黨三長製,加強對農村人口的管理,有效打擊了豪族對鄉村的控製,但是,三長基本由豪族子弟充任,當朝廷征兵的時候,送來的是老弱病殘,基於這個原因,常景書生氣上來了,直接把三長拉了壯丁。
三長充當炮灰,他們背後的父兄可不是些省油的燈,所以幽州豪族對常景恨之入骨,尤其是範陽郡,豪族子弟們被迫從軍到了最前沿陣地,不滿情緒在蔓延。
常景的行為似乎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同時失去了群眾基礎,這為他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畢竟,常景是文學家,是書生,是將軍,不是政治高手。按照朝廷的部署,元譚駐守在盧龍塞到軍都關一線,常景在山中險要處設置要塞,他們的任務就是堵住杜洛周南下。
景以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陽三長之兵守白閏,元譚據居庸關下口。常景的防線切斷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同時也可以就看出根本沒有北上解燕州之圍的意思。然而,就在此時,形勢發生了變化。
駐守安州石離、冗城、斛鹽的三戍兩萬餘人的正規軍嘩變,嘩變軍人響應杜洛周,準備自鬆岍趕去燕州跟杜洛周會和。
元譚命崔仲哲勒軍在軍都關伏擊,阻止三戍叛軍北上,雙方一場混戰,官軍大敗,崔仲哲戰死。得到情報的杜洛周立即引軍南下接應三戍叛軍,內外夾攻,元譚腹背受敵,全軍潰敗,軍都盧龍防線被突破,杜洛周打開了南下的通道。
出師失利,朝廷震驚,緊急任命常景別將李琚為都督,代元譚征討下口,對常景做出了降職處分,軍號從平北將軍降為後將軍,免除幽州刺史職務,但同時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迎戰,擒獲賊將禦夷鎮軍主孫念恒。但列陣薊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戰死。
常景親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見一時半會拿不下,退回上穀,繼續攻逼燕州。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軍不繼,兒子陣亡,無奈棄城率左右投奔定州。主將棄城乃是大罪,朝廷將其撤職處理。幽州戰報傳到洛陽,作為嘉獎,朝廷恢複了常景的平北將軍軍號。(未完待續)
盧祖遷等與萬俟醜奴交手,戰事不利,士氣正旺的蕭寶夤部馳援安定。蕭寶夤跟盧祖遷等勝利會師,官軍有銳卒十二萬、重甲騎兵八千,可謂聲勢浩大。
萬俟醜奴在安定西北七裏紮下營柵,不時派出輕騎兵前來挑釁,等官兵大軍出動,立即緊閉營壘打防守。崔延伯自恃驍勇,且剛剛戰勝了天生,不免有些輕敵,於是請命為先鋒打頭陣。
崔延伯打造了一批大盾牌,用鎖柱相連,以身強力壯的軍士背著齊步走,這東西有個名字叫“排城”,仿似一座移動的營寨。官軍將輜重放中間,戰士在外,抬著排城自安定北順著土崗北上。崔延伯步步為營,幾乎沒有破綻,眼看著越來越逼近高平軍大營。
就在崔延伯指揮著排城前進的時候,忽然有數百騎兵各持文書高呼要投降,請台軍暫緩進攻。難道敵人懾於我排城的威力害怕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將作風,崔延伯很高興。崔延伯下令停止前進,排城開一道門放眾人進來,眾人遞上書信,崔延伯打開觀看。
也正在這個時候,宿勤明達退然引兵自東北方向殺到,送請降文書的人立即響應,崔延伯腹背受敵。排城失去了屏障作用,台軍大亂。崔延伯上馬奮力廝殺,秦軍都是輕騎,延伯軍多是步兵,秦軍攻入排城。台軍大敗,死傷兩萬餘人。蕭寶夤收拾殘卒,大軍退保涇州。
突然遭此一敗,老將崔延伯羞愧難當,悶頭招募驍勇,修繕甲兵。意圖報仇雪恨。在不長的時間裏,崔延伯經曆了怯戰、勝利、驕傲、失敗,心中可謂五味雜陳,說穿了咱丟不起這人,因此。老將軍暗下決心,要盡快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為自己挽回麵子。
急於求成的後果總是難盡人意。崔延伯自安定突然西進,在離敵人七裏的地方安營,按照軍令,要出擊必須首先經過主帥的首肯。然而,崔延伯報仇心切,沒有請示擅自行動。突然出兵意圖襲擊敵營。不管有沒有結婚,先生出個好孩子,到時大家也就原諒了。
隻要打勝了。誰還會追究你有沒有請示?何況,上司又怎麽會把到手的功勞往外推呢?萬俟醜奴新勝之後也有些鬆懈,他料到官軍再次組織進攻還需要時間,所以在得知崔延伯部向自己移動的時候也沒有放在心上,崔延伯怎麽會貿然出擊呢?要知道,自己可有十萬精兵。崔延伯不過萬餘人的兵力。
然而,想不到不是理由。官軍殺過來了,沒有思想準備的叛軍當時就亂了。一時竟然組織不起反擊,數座營柵被官軍踏平,叛軍將士們隻顧逃跑,東西丟的到處都是。
眼看勝利就在眼前,關鍵時刻又出亂子了。原來崔延伯的兵打仗雖然勇敢,組織紀律性卻極差,眼見賊營中到處散落的珠寶財物,也顧不上繼續殺敵,一個個開始往自己腰包裏塞東西。萬俟醜奴喘過氣來,收拾兵卒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官軍猝不及防,戰場形勢大逆轉,官軍潰敗,死者萬餘人,主將崔延伯中流矢身亡。
崔延伯光榮犧牲的消息傳到洛陽,朝野震動。蕭寶夤倒黴了,不管崔延伯有沒有請示,他都是要負領導責任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朝廷內外議論洶洶,蕭寶夤居然一點事也沒有,甚至,朝廷連批評教育的意思也沒有。原來,當政的胡太後實在不是什麽好鳥,二次上位後,更加放縱自己,把自己的老情人鄭儼從蕭寶夤軍中調回,提拔為諫議大夫、中書舍人,為了跟方便跟情人約會,鄭儼又被任命為尚食典禦,從此日夜在宮中值班,跟太後出雙入對。
鄭儼又引入徐紇,兩人狼狽為奸操縱大魏朝廷。胡太後是個喜歡好消息的主,大家投其所好,人人都說賊兵易平,什麽壞消息也傳不到她的耳內,胡太後繼續不加節製地尋歡作樂。
關西的局勢繼續惡化,而由於處置不當,元淵的擔心一語成讖,剛剛平息的北鎮叛亂死灰複燃,河北再次大亂。
破六韓拔陵敗走後,舊都平城的百姓們向朝廷請命要留下元淵做恒州刺史,大魏朝也對北邊的事很頭疼,留元淵鎮守也是個不錯的安排。不過,任命歸任命,尚書令元徽卻沒忘在胡太後麵前陰陽怪氣地給元淵上眼藥:元淵這個人城府很深,看不透啊。
元徽的言外之意:讓看不透的人領兵駐守在火藥桶上,萬一有二心,那局麵還有辦法收拾嗎?能讓人放心嗎?元淵倒是一心為國,他最擔心的仍是二十萬北鎮降卒的安撫問題。
事實上,北鎮降卒的日子並不好過。事態的發展正如元淵所料,破六韓拔陵敗亡後不足三月,柔玄鎮兵杜洛周在上穀(今北京延慶一帶)帶北鎮流民反了。
杜洛周引軍北上開始了回家的旅程,在黃瓜堆同斛律敦的高車部族戰士遭遇。
當初,斛律敦在破六韓拔陵手下呆了沒多久就發現跟著這位混沒前途,於是當機立斷率領手下萬戶部民向雲州刺史費穆投降,費穆很高興,將喜訊飛馬向洛陽政府報告。朝廷也很高興,北邊亂成了一鍋粥,隻聽見政府軍失利的消息和各處的駐軍叛變的消息,叛軍投降還是頭一遭。
洛陽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為第二領民酋長,為什麽是第二,因為斛律敦的父親本是第一領民酋長,按例應當由其兄長斛律平襲爵。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軍任職襄威將軍。在隨大將軍尉賓北討的時候陷落在賊中,後來走脫到雲州投奔了老弟,回來了就好,朝廷升其為龍驤將軍。
費穆棄守雲州後,斛律敦帶著部族也開始緩慢南下。對於這支上萬人的部族武裝,倒也沒有人敢隨便挑釁,斛律敦部眾駐紮在黃瓜堆一帶。高車部族戰士同叛軍一場血戰,到底寡不敵眾,斛律敦大敗,部眾四散而逃。斛律敦哥倆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秀容的契胡酋長爾朱榮。
爾朱榮很高興,以斛律金為別將,繼續統領高車部族武裝,同時爾朱榮上表洛陽政府以斛律平為第一領民酋長。杜洛周驅散高車部族武裝後率眾包圍了燕州,刺史崔秉率城民奮力抵抗。
為了防止杜洛周南下威脅京城。朝廷以常景為行台、平北將軍就、幽州刺史,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沿幽州一線組織防禦。
燕州刺史崔秉的次子崔仲哲聽到老父被圍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哭訴於朝廷請纓出征,朝廷憐其忠孝之心可嘉,以其為別將,隸都督元譚北上。常景取得朝廷授權,命幽州各縣百姓都集中到縣城,各個路口派兵把守。又下令以各鄉村三長們充為士兵。
常景的這一招叫堅壁清野,即使叛軍南下,沒有群眾基礎。補充不上糧食,那他們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以三長充當士兵,從國家大局的角度沒錯,但其中卻蘊藏了極大的風險。
孝文帝太和改製在農村地區實行鄰、裏、黨三長製,加強對農村人口的管理,有效打擊了豪族對鄉村的控製。但是,三長基本由豪族子弟充任。當朝廷征兵的時候,送來的是老弱病殘。基於這個原因,常景書生氣上來了,直接把三長拉了壯丁。
三長充當炮灰,他們背後的父兄可不是些省油的燈,所以幽州豪族對常景恨之入骨,尤其是範陽郡,豪族子弟們被迫從軍到了最前沿陣地,不滿情緒在蔓延。常景的行為似乎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同時失去了群眾基礎,這為他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畢竟,常景是文學家,是書生,是將軍,不是政治高手。按照朝廷的部署,元譚駐守在盧龍塞到軍都關一線,常景在山中險要處設置要塞,他們的任務就是堵住杜洛周南下。
常景以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陽三長之兵守白閏,元譚據居庸關下口。常景的防線切斷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同時也可以就看出根本沒有北上解燕州之圍的意思。然而,就在此時,形勢發生了變化。駐守安州石離、冗城、斛鹽的三戍兩萬餘人的正規軍嘩變,嘩變軍人響應杜洛周,準備自鬆岍趕去燕州跟杜洛周會和。
元譚命崔仲哲勒軍在軍都關伏擊,阻止三戍叛軍北上,雙方一場混戰,官軍大敗,崔仲哲戰死。得到情報的杜洛周立即引軍南下接應三戍叛軍,內外夾攻,元譚腹背受敵,全軍潰敗,軍都盧龍防線被突破,杜洛周打開了南下的通道。
出師失利,朝廷震驚,緊急任命常景別將李琚為都督,代元譚征討下口,對常景做出了降職處分,軍號從平北將軍降為後將軍,免除幽州刺史職務,但同時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
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迎戰,擒獲賊將禦夷鎮軍主孫念恒。但列陣薊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戰死。常景親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見一時半會拿不下,退回上穀,繼續攻逼燕州。
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軍不繼,兒子陣亡,無奈棄城率左右投奔定州。
主將棄城乃是大罪,朝廷將其撤職處理。幽州戰報傳到洛陽,作為嘉獎,朝廷恢複了常景的平北將軍軍號。破六韓拔陵敗走後,舊都平城的百姓們向朝廷請命要留下元淵做恒州刺史,大魏朝也對北邊的事很頭疼,留元淵鎮守也是個不錯的安排。
不過,任命歸任命,尚書令元徽卻沒忘在胡太後麵前陰陽怪氣地給元淵上眼藥:元淵這個人城府很深,看不透啊。元徽的言外之意:讓看不透的人領兵駐守在火藥桶上,萬一有二心,那局麵還有辦法收拾嗎?
能讓人放心嗎?元淵倒是一心為國。他最擔心的仍是二十萬北鎮降卒的安撫問題。
事實上,北鎮降卒的日子並不好過。事態的發展正如元淵所料,破六韓拔陵敗亡後不足三月,柔玄鎮兵杜洛周在上穀(今北京延慶一帶)帶北鎮流民反了。杜洛周引軍北上開始了回家的旅程,在黃瓜堆同斛律敦的高車部族戰士遭遇。
當初。斛律敦在破六韓拔陵手下呆了沒多久就發現跟著這位混沒前途,於是當機立斷率領手下萬戶部民向雲州刺史費穆投降,費穆很高興,將喜訊飛馬向洛陽政府報告。朝廷也很高興,北邊亂成了一鍋粥,隻聽見政府軍失利的消息和各處的駐軍叛變的消息。叛軍投降還是頭一遭。
洛陽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為第二領民酋長,為什麽是第二,因為斛律敦的父親本是第一領民酋長,按例應當由其兄長斛律平襲爵。
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軍任職襄威將軍。在隨大將軍尉賓北討的時候陷落在賊中,後來走脫到雲州投奔了老弟,回來了就好,朝廷升其為龍驤將軍。費穆棄守雲州後,斛律敦帶著部族也開始緩慢南下,對於這支上萬人的部族武裝,倒也沒有人敢隨便挑釁,斛律敦部眾駐紮在黃瓜堆一帶。
車部族戰士同叛軍一場血戰。到底寡不敵眾,斛律敦大敗,部眾四散而逃。斛律敦哥倆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秀容的契胡酋長爾朱榮。爾朱榮很高興,以斛律金為別將,繼續統領高車部族武裝,同時爾朱榮上表洛陽政府以斛律平為第一領民酋長。杜洛周驅散高車部族武裝後率眾包圍了燕州,刺史崔秉率城民奮力抵抗。
為了防止杜洛周南下威脅京城,朝廷以常景為行台、平北將軍就、幽州刺史。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沿幽州一線組織防禦。燕州刺史崔秉的次子崔仲哲聽到老父被圍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哭訴於朝廷請纓出征。朝廷憐其忠孝之心可嘉,以其為別將。隸都督元譚北上。
常景取得朝廷授權,命幽州各縣百姓都集中到縣城,各個路口派兵把守,又下令以各鄉村三長們充為士兵。常景的這一招叫堅壁清野,即使叛軍南下,沒有群眾基礎,補充不上糧食,那他們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以三長充當士兵,從國家大局的角度沒錯,但其中卻蘊藏了極大的風險。
孝文帝太和改製在農村地區實行鄰、裏、黨三長製,加強對農村人口的管理,有效打擊了豪族對鄉村的控製,但是,三長基本由豪族子弟充任,當朝廷征兵的時候,送來的是老弱病殘,基於這個原因,常景書生氣上來了,直接把三長拉了壯丁。
三長充當炮灰,他們背後的父兄可不是些省油的燈,所以幽州豪族對常景恨之入骨,尤其是範陽郡,豪族子弟們被迫從軍到了最前沿陣地,不滿情緒在蔓延。
常景的行為似乎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同時失去了群眾基礎,這為他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畢竟,常景是文學家,是書生,是將軍,不是政治高手。按照朝廷的部署,元譚駐守在盧龍塞到軍都關一線,常景在山中險要處設置要塞,他們的任務就是堵住杜洛周南下。
景以錄事參軍裴智成發範陽三長之兵守白閏,元譚據居庸關下口。常景的防線切斷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同時也可以就看出根本沒有北上解燕州之圍的意思。然而,就在此時,形勢發生了變化。
駐守安州石離、冗城、斛鹽的三戍兩萬餘人的正規軍嘩變,嘩變軍人響應杜洛周,準備自鬆岍趕去燕州跟杜洛周會和。
元譚命崔仲哲勒軍在軍都關伏擊,阻止三戍叛軍北上,雙方一場混戰,官軍大敗,崔仲哲戰死。得到情報的杜洛周立即引軍南下接應三戍叛軍,內外夾攻,元譚腹背受敵,全軍潰敗,軍都盧龍防線被突破,杜洛周打開了南下的通道。
出師失利,朝廷震驚,緊急任命常景別將李琚為都督,代元譚征討下口,對常景做出了降職處分,軍號從平北將軍降為後將軍,免除幽州刺史職務,但同時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迎戰,擒獲賊將禦夷鎮軍主孫念恒。但列陣薊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戰死。
常景親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見一時半會拿不下,退回上穀,繼續攻逼燕州。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軍不繼,兒子陣亡,無奈棄城率左右投奔定州。主將棄城乃是大罪,朝廷將其撤職處理。幽州戰報傳到洛陽,作為嘉獎,朝廷恢複了常景的平北將軍軍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