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宇文泰終於想明白了,原來竇泰才是東軍的主攻手!東軍造橋佯攻牽製我軍主力,真實目的是掩護竇泰攻城,如果我軍前往蒲阪阻擊高歡,一旦竇泰得手,雙方合戰夾擊我軍,到時候我軍進退失據,可就危險了。而高敖曹隻是一支偏師,他的作用是造成長安恐慌並使我軍南線兵力不敢妄動。宇文泰陷入了沉思:
高歡兩次進攻潼關,我軍都沒有出霸上,他一定以為我這一次仍然會采取守勢,如果趁此機會出兵襲擊,一定可以出其不意,定可成功。他選擇的襲擊目標不是河東的高歡,而是向潼關而來的竇泰。
宇文泰召集眾將把自己的想法和盤端出,帳內諸將一片嘩然,放著近在眼前的敵人不打,反而勞師襲遠,倘稍有差池,悔之晚矣。
有人提出分兵抵擋。但是,關中軍隊數量畢竟有限,宇文泰根本沒有多少兵可分,何況,一旦分兵,敵眾我寡的情況將更加嚴重,集中優勢兵力擊敵一點是無奈而正確的選擇。打竇泰必須速戰速決,一旦失利或者打成拉鋸戰,高歡必定乘機進軍,這是眾將懷疑宇文泰作戰計劃的原因之一。
“估計五天之內高歡不會渡河,即使渡河十萬大軍也沒有那麽容易通過,五天內竇泰一定攻不下潼關,有五天的時間對付竇泰足夠了。”文臣中隻有行台左丞蘇綽、武將中隻有東秦州刺史達奚武讚成宇文泰的意見。
盡管沒有多少人支持,但宇文泰決定了的事豈會輕易改變?當天,宇文泰帶上六千精騎悄悄返回長安,回長安的目的是要見兩個人。一個是魏文帝,大事還是要是要跟皇帝溝通的,這體現了尊重。另一個人叫宇文深,是宇文泰本家的族侄,目前任尚書直事郎中。
宇文深跟宇文泰同族。論起來小宇文泰一輩,當宇文國的嫡支被發送到武川的時候,他們這一支一直留在皇帝身邊做大官。
宇文深的哥哥宇文測為大魏宣武帝的駙馬,是慫恿孝武帝西遷的重要人物,入關後,先為丞相府右長史。後官拜黃門侍郎。
宇文測為人仁恕,史書記載了他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妻子陽平公主的衣服被偷,州縣破案人贓俱獲,讓宇文測去指認。但宇文測考慮到妻子的特殊身份,倘若指認則偷衣賊必死無疑,所以矢口否認。後來偷衣賊遇赦被放出,毛遂自薦做了宇文測的左右親兵,從此追隨在他左右,終身不離不棄。
宇文深生性鯁正,好研究排兵布陣,擅長用計。永安年間起家秘書郎,論起時事,他的見解常常讓爾朱榮另眼相看。後以子都督領宿衛兵卒。孝武西遷,宇文深所部追隨入關。在宇文泰眼裏,宇文深就是宇文家族中的陳平。
所以宇文深的意見很重要。宇文泰將前敵的形勢跟宇文深講清楚了,但是未作任何評論。宇文深稍作思考,斷然道:“大軍如果攻蒲阪,則竇泰從後來襲。我軍表裏受敵,這才是真正的用兵險道。
不如兵出小關。竇泰心浮氣躁,一定會來決戰。而高歡謹慎有餘,必定不會渡河接應,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如竇泰失利高歡自然氣喪,回師再戰,定可大破東賊。”宇文泰笑了:“奴幹之計,甚合吾心。”
奴幹是宇文深的字。所謂不謀而合,宇文泰心裏有底了,於是下定決心打這一仗。長安城風傳宇文泰要退保隴右以避開東魏大軍,京城人情駭動,據說有錢人家已經開始收拾細軟準備搬家了。
東魏的細作們將這些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往東魏大營,高歡更加得意自己的神來之筆,他以更大的耐心等待著竇泰的喜訊,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兜進了宇文黑獺布置的局中。
事實上,正月十五夜宇文泰已經帶領精銳騎兵悄悄向潼關以南的小關方向移動,兩天以後到了馬牧澤,馬牧澤一帶林深草密,最適合伏擊,宇文泰率諸將隱身於此靜靜地等待竇泰的到來。竇泰出兵的時候已經得到高歡的指示。
不可輕易與西軍決戰,等待宇文泰上當將主力集中到蒲阪一線的時候再全力出擊潼關,所以竇泰一直在潼關外圍活動,他一點也沒有察覺西軍的動靜,根據斥候和細作的報告,他以為宇文泰一直駐軍廣陽觀望。竇泰行至馬牧澤,宇文泰突然殺出,一方有備而來,一方猝不及防。
竇泰倉促間打算靠山列陣,但還沒來得及擺好隊形,宇文泰一聲令下,李弼、怡峰一馬當先衝向東軍,西軍騎兵掩殺過來,騎兵作戰如果沒有陣型,不用敵人進攻,僅僅是己方戰馬間的碰撞踐踏也要命,東魏軍一觸即潰,竇泰見大勢已去,為避免被俘受辱,橫刀自刎,萬餘東魏將士扔掉武器做了俘虜,隻有軍司杜弼等幾個文臣在後隊,見勢不妙早早開溜躲過了一劫,幾個人跑到弘農,被駐守在弘農的東魏大將劉貴鎖住押送晉陽聽候高歡處理。
竇泰自鄴城出發的時候,城內風傳一個叫惠化的尼姑作謠“竇行台,去不回”,也有人說曾經在半夜三更看到禦史台來了數千紅衣使者揚言要“收竇中尉”,大家目做風言風語,至此應驗。
在竇泰中伏的時候,高歡仍然在河東觀望,他期待著宇文泰跟自己隔河對峙或者渡河來戰,然而,他失望了,一連幾天過去,黃河西岸仍然見不到西軍的影子。
黃河冰薄無法承載騎兵渡河,而依靠冰麵上搭起的三座浮橋肯定要花費不少時間,高歡不想渡河的原因在於他顧慮到倘若前軍受到宇文泰的攻擊,後軍根本無法接應,而這一點早就被宇文泰看透了。
事實上,正如宇文泰所料。沒有竇泰大軍的確切消息或者宇文泰率領的西軍的確切動向,高歡根本不敢渡河,等竇泰失利的消息傳過來,高歡如當頭一棒,這才知道中了黑獺的計了。不禁叫苦連天,竇泰是誰,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和自己的連襟,竇泰的死讓高歡如喪考批,但高歡很快冷靜下來,立即下令拆掉浮橋全線撤軍。
已經晚了。宇文泰率得勝之師衝殺過來。為了保護大軍撤退,東魏軍殿後的猛將薛孤延一日之間砍折了十五把大刀,要知道東魏軍的軍刀由著名冶煉專家綦母懷文研究打造的宿鐵刀,可以連續斬透三十重甲,由此也可見戰鬥之慘烈。
小關一戰。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李弼功勞最大,宇文泰將自己的坐騎和繳獲的竇泰甲胄一並賞賜給李弼。高歡敗走後,洛州也傳來消息,上洛失陷,泉企父子被俘,上洛是關中的一道門戶,倘若高敖曹繼續進兵,長安已經無險可守。
宇文泰並不緊張。他斷定在竇泰授首高歡退走的形勢下,高敖曹斷不敢孤軍深入。高敖曹是東魏三路大軍中打得最順利的,雖然一路上麻煩不斷。但高敖曹的漢軍出自綠林,是一支由豪傑、強盜、大俠組成的超級兵團,對付地方土豪武裝可謂遊刃有餘,所以高敖曹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殺到了上洛城下。
泉家軍在刺史泉企父子的率領下頑強抵抗。泉企當年抗擊蕭寶夤叛軍,以功升左將軍、淅州刺史,後轉為東雍州刺史。在州期間打擊豪強,令華陰諸楊不敢有任何異動。一時境內惡霸斂跡,州境轉寧。
泉企性又清約。分毫不取百姓,甚至吃的米都從家鄉上洛運過來,這樣的官少見,因此東雍州吏民無不感恩戴德。梁朝魏興郡與洛州接壤,當地豪強上表請求歸附,朝廷以泉企民望高所以升泉企為行台尚書進行招撫。
孝武帝元修以泉企為洛州刺史、都督,托付山南之事。元修西奔,高歡下潼關,泉企遣其子泉元禮率部曲五千北出大穀,通關以東州郡大部分落入東魏之手,唯獨上洛高歡沒敢輕易招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高歡不願意做,但高歡雖然沒有出兵,卻不斷派人到洛州招誘和煽動上洛的不安定分子,上洛另一個豪族杜家積極響應,同時泉家人也分裂為親西的和親東的兩部分。
此次,高敖曹督軍前來,洛州豪強都督泉嶽、泉猛略及杜窟等計劃反水迎接東軍,泉企發覺後果斷殺泉嶽等人,杜窟逃脫投奔高敖曹,高敖曹以其為向導殺到上洛城下。
兩個猛人遭遇,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泉企帶二子元禮、仲遵拚命抵抗,高敖曹為流矢射中險些喪命,但孤城被圍日久,援軍不至,城內箭也射光了,泉企次子泉仲遵的眼睛受傷,自弘農來奔的郭琰眼見城池將破,仰天大哭道:“天意,天意,有什麽理由助逆不助順?”兵士們受其激勵,都願意拚死一戰與城共存亡。最終城破全家父子三人共郭琰被俘。
高敖曹懂得優待俘虜的重要性,所以,他並不想為難泉家父子和郭琰。郭琰並不領情,他對高敖曹道:天子之臣,不想為逆賊所執,願殺願剮,隨便給個痛快。
高敖曹早就知道郭琰的大名,所以並不以為意,派人將其送往並州讓高歡親自處置。就在高敖曹打算繼續進軍的時候,高歡派人送信命他棄軍逃走。
高歡知道,一旦自己失敗的消息傳開,河南、山南一帶的牆頭草一定會叛變,高敖曹全軍而還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高歡決定丟卒保帥,保住高敖曹就等於保住了這麵漢軍旗幟。
但高敖曹不忍丟棄跟自己九死一生的部曲們,他決定帶大家一起回家。高敖曹臨走,以杜窟為洛州刺史,帶泉企及其長子泉元禮東返,泉企的次子泉仲遵因為傷重留在家中養病。
半路上,泉元禮逃回,與泉仲遵相見,他們暗地裏聯絡宗族豪強圖謀光複州城,土人本就重泉輕杜,響應的人很多。於是,泉家兄弟率鄉人襲擊州城,將杜窟斬首,首級送到長安,作為獎勵。西魏以泉元禮為世襲洛州刺史。泉氏兄弟的傳奇故事仍將繼續。
爾朱榮那個契胡已經為前輩高人們論證屬於羯胡,好似陳寅恪先生說是魏收為了美化爾朱榮改的,曆史上羯胡的名聲的確不太好。羯胡據說是匈奴別部,我理解別部的意思就是非主流,非嫡係。屬於被匈奴征服後歸附的部族。陳寅恪論證是大月氏人,特征是高鼻深目。
他們在冉閔的殺胡政策下死傷殆盡,但其中一支部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抓住機會向正在崛起的拓跋鮮卑宣誓效忠,從而得到優待,在離散部落的改製中依然保持了部族體製。秀容屬於肆州。肆州在今山西沂州。
阿至羅人是一支高車部族,在原州一帶居住,曆史上曾經反反複複,正光年前接受大魏朝招安,六鎮大起義後也隨大流背叛了朝廷。高歡敏銳地看到了阿至羅人居住地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刻意招撫,
阿至羅人號稱十萬戶歸順,東魏朝廷特地以高歡為大行台進行管理。
遊牧民族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的居住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很多出身胡人的北朝名人都無法說籍貫。
隻好籠統地說代人等等。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契丹人等,都曾經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後者肯定與前者有割不斷的聯係。準確地考證出其部族的起源是困難的。
但是,入主中原的胡人也往往稱繼續住在草原上放羊牧馬的人為胡人,說你是胡人等於罵你沒文化。矛盾在與,這些人也罵漢人。
小關一戰宇文泰殺竇泰卻高歡取得了兩魏分家後的第一場大勝利,參加此戰的西魏將領們如賀拔勝、李弼、侯莫陳崇、若幹惠、怡峰、劉亮(原名劉道德)、達奚武等也在自己的履曆中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同宇文泰齊名的寇洛、趙貴、於謹、獨孤如願、李虎沒有參加此戰,那時候。獨孤如願和寇洛鎮守長安皇城保護皇帝,李虎和趙貴聯手對付河州叛逆梁仚定領導的羌人部落。於謹為北雍州刺史,剛剛平定了楊氏壁的叛亂。因為北雍州地接東土,所以宇文泰沒敢輕易讓他離開,不過,他的長子於寔一直跟在宇文泰身邊。
雖然暫時解除了高歡這個威脅,但宇文泰依然一點也不輕鬆,因為他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要麵對,這個敵人不是靠計謀靠將軍們的勇敢能夠解決的,解決這個敵人需要更大的智慧,這個敵人叫天災。
很多時候,農耕和遊牧都要靠天吃飯,老天爺隻要風調雨順,莊稼長得好牧草旺盛才能保住一年的收成,一旦出現天旱少雨的年景老百姓就會麵臨饑餓。關西這這場大旱自大統二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大統三年,夏糧再次大幅減產,老百姓家收下的糧食根本熬不過冬天,官府的征糧工作陷入困境,對於救命的糧食,百姓們自然能藏一點是一點。糧食收不上來,連長安的軍糧供應也成了問題。
這時候,宇文泰已經對西魏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將自賀拔嶽時代一脈相承的百戰之師編為十二軍作為自己的嫡係部隊,每軍一千人,由李弼、獨孤如願、梁禦、趙貴、於謹、若幹惠、怡峰、劉亮(劉道德)、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等十二將統領。
(周書.劉亮傳:及太祖置十二軍,簡諸將以將之,亮領一軍。每征討,常與怡峰俱為騎將。)
為了對付饑餓,宇文泰將非嫡係的各路人馬散落到各州郡,命各州郡刺史郡守們從民間征糧餉軍,不管采取什麽手段,先度過難關再說。老百姓家裏的糧食本就不多,被官府收走了自己就得挨餓,所以民間怨聲載道,有些人開始逃離家園成為流民。
宇文家的陳平宇文深為宇文泰獻上一策。他建議宇文泰出兵奪取東魏控製的弘農郡,弘農一帶今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據說弘農城內糧食山積,這樣一個大糧倉,對缺糧的關中非常重要。但弘農地接河南,洛陽方麵很容易出兵救援,但宇文泰已經顧不了這麽多了,先解決眼前的危機再說。
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八月,宇文泰率十二將大舉東伐,以北雍州刺史於謹為前鋒進軍弘農,另以賀拔勝為中軍大都督渡河征討河東。兵至潼關,宇文泰下了一道軍令:“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
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爾眾士其勉之。”用文典雅,還是周誥的體裁,當出自蘇綽之手,無非是告誡眾將不得貪財輕敵,不得欺淩百姓逞威,用命則賞,不用命則殺。
於謹率領前鋒急攻盤豆,東魏守將高叔禮投降,守軍一千被俘。宇文泰大軍行至弘農,趕上連日大雨,諸軍冒雨攻城,很快城潰,斬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俘虜戰士八千,守將高幹渡河逃走,遭到先行渡河的太師賀拔勝的截擊被擒。
高叔禮和高幹被押送長安。李徽伯就是曾經出賣楊津將定州獻給杜洛周後被爾朱榮羈押在駝牛署的李裔,徽伯是李裔的字。
李裔雖然死了,他的兒女們仍將活躍在北朝舞台上。他的大兒子在東魏繼承了他的爵位,小兒子流落長安後來出仕做官一直活到大隋朝,女兒李昌儀嫁給東魏權貴高仲密為妻,因為她還將引起一場東西驚天大戰。不惟如此,李昌儀將來甚至還影響了與東魏一脈相承的北齊政局。
別小看了曆史中的小女子,她們往往在曆史前進的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跟隨在宇文泰左右的楊摽請求前往邵郡遊說當地的土豪歸順,原來他的父親曾在邵郡白水縣做過縣令,與當地豪族頗有些交情。
宇文泰答應了,楊摽見到了土豪王覆憐,在他的勸說下王覆憐舉兵起義,殺死東魏郡守程保和縣令四人,宇文泰以王覆憐為郡守。受楊摽策反成功的鼓舞,西魏派出大批說客到東魏占領區勸降,一時歸附的城堡絡繹不絕。
東魏東雍州刺史司馬恭棄城逃走,宇文泰以楊摽暫時代理正平郡事務。形勢一片大好,但同樣,大好的形勢也刺激著東魏高層。
弘農糧食充足,宇文泰帶親軍萬人前後逗留五十餘日。弘農的消息傳到晉陽,高歡不幹了,你們挨餓就來搶,還有沒有天理?當然,天理是靠實力說話的,所以高歡沒有提些諸如抗議之類沒用的東西,東魏控製區人口多底子厚,所以高歡很快恢複了元氣,他要為竇泰報仇,他要教訓宇文泰,更重要的是,他要一統江山。戰爭的陰雲再次逼近已經被大旱災整得體無完膚的關中大地。(未完待續)
高歡兩次進攻潼關,我軍都沒有出霸上,他一定以為我這一次仍然會采取守勢,如果趁此機會出兵襲擊,一定可以出其不意,定可成功。他選擇的襲擊目標不是河東的高歡,而是向潼關而來的竇泰。
宇文泰召集眾將把自己的想法和盤端出,帳內諸將一片嘩然,放著近在眼前的敵人不打,反而勞師襲遠,倘稍有差池,悔之晚矣。
有人提出分兵抵擋。但是,關中軍隊數量畢竟有限,宇文泰根本沒有多少兵可分,何況,一旦分兵,敵眾我寡的情況將更加嚴重,集中優勢兵力擊敵一點是無奈而正確的選擇。打竇泰必須速戰速決,一旦失利或者打成拉鋸戰,高歡必定乘機進軍,這是眾將懷疑宇文泰作戰計劃的原因之一。
“估計五天之內高歡不會渡河,即使渡河十萬大軍也沒有那麽容易通過,五天內竇泰一定攻不下潼關,有五天的時間對付竇泰足夠了。”文臣中隻有行台左丞蘇綽、武將中隻有東秦州刺史達奚武讚成宇文泰的意見。
盡管沒有多少人支持,但宇文泰決定了的事豈會輕易改變?當天,宇文泰帶上六千精騎悄悄返回長安,回長安的目的是要見兩個人。一個是魏文帝,大事還是要是要跟皇帝溝通的,這體現了尊重。另一個人叫宇文深,是宇文泰本家的族侄,目前任尚書直事郎中。
宇文深跟宇文泰同族。論起來小宇文泰一輩,當宇文國的嫡支被發送到武川的時候,他們這一支一直留在皇帝身邊做大官。
宇文深的哥哥宇文測為大魏宣武帝的駙馬,是慫恿孝武帝西遷的重要人物,入關後,先為丞相府右長史。後官拜黃門侍郎。
宇文測為人仁恕,史書記載了他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妻子陽平公主的衣服被偷,州縣破案人贓俱獲,讓宇文測去指認。但宇文測考慮到妻子的特殊身份,倘若指認則偷衣賊必死無疑,所以矢口否認。後來偷衣賊遇赦被放出,毛遂自薦做了宇文測的左右親兵,從此追隨在他左右,終身不離不棄。
宇文深生性鯁正,好研究排兵布陣,擅長用計。永安年間起家秘書郎,論起時事,他的見解常常讓爾朱榮另眼相看。後以子都督領宿衛兵卒。孝武西遷,宇文深所部追隨入關。在宇文泰眼裏,宇文深就是宇文家族中的陳平。
所以宇文深的意見很重要。宇文泰將前敵的形勢跟宇文深講清楚了,但是未作任何評論。宇文深稍作思考,斷然道:“大軍如果攻蒲阪,則竇泰從後來襲。我軍表裏受敵,這才是真正的用兵險道。
不如兵出小關。竇泰心浮氣躁,一定會來決戰。而高歡謹慎有餘,必定不會渡河接應,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如竇泰失利高歡自然氣喪,回師再戰,定可大破東賊。”宇文泰笑了:“奴幹之計,甚合吾心。”
奴幹是宇文深的字。所謂不謀而合,宇文泰心裏有底了,於是下定決心打這一仗。長安城風傳宇文泰要退保隴右以避開東魏大軍,京城人情駭動,據說有錢人家已經開始收拾細軟準備搬家了。
東魏的細作們將這些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往東魏大營,高歡更加得意自己的神來之筆,他以更大的耐心等待著竇泰的喜訊,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兜進了宇文黑獺布置的局中。
事實上,正月十五夜宇文泰已經帶領精銳騎兵悄悄向潼關以南的小關方向移動,兩天以後到了馬牧澤,馬牧澤一帶林深草密,最適合伏擊,宇文泰率諸將隱身於此靜靜地等待竇泰的到來。竇泰出兵的時候已經得到高歡的指示。
不可輕易與西軍決戰,等待宇文泰上當將主力集中到蒲阪一線的時候再全力出擊潼關,所以竇泰一直在潼關外圍活動,他一點也沒有察覺西軍的動靜,根據斥候和細作的報告,他以為宇文泰一直駐軍廣陽觀望。竇泰行至馬牧澤,宇文泰突然殺出,一方有備而來,一方猝不及防。
竇泰倉促間打算靠山列陣,但還沒來得及擺好隊形,宇文泰一聲令下,李弼、怡峰一馬當先衝向東軍,西軍騎兵掩殺過來,騎兵作戰如果沒有陣型,不用敵人進攻,僅僅是己方戰馬間的碰撞踐踏也要命,東魏軍一觸即潰,竇泰見大勢已去,為避免被俘受辱,橫刀自刎,萬餘東魏將士扔掉武器做了俘虜,隻有軍司杜弼等幾個文臣在後隊,見勢不妙早早開溜躲過了一劫,幾個人跑到弘農,被駐守在弘農的東魏大將劉貴鎖住押送晉陽聽候高歡處理。
竇泰自鄴城出發的時候,城內風傳一個叫惠化的尼姑作謠“竇行台,去不回”,也有人說曾經在半夜三更看到禦史台來了數千紅衣使者揚言要“收竇中尉”,大家目做風言風語,至此應驗。
在竇泰中伏的時候,高歡仍然在河東觀望,他期待著宇文泰跟自己隔河對峙或者渡河來戰,然而,他失望了,一連幾天過去,黃河西岸仍然見不到西軍的影子。
黃河冰薄無法承載騎兵渡河,而依靠冰麵上搭起的三座浮橋肯定要花費不少時間,高歡不想渡河的原因在於他顧慮到倘若前軍受到宇文泰的攻擊,後軍根本無法接應,而這一點早就被宇文泰看透了。
事實上,正如宇文泰所料。沒有竇泰大軍的確切消息或者宇文泰率領的西軍的確切動向,高歡根本不敢渡河,等竇泰失利的消息傳過來,高歡如當頭一棒,這才知道中了黑獺的計了。不禁叫苦連天,竇泰是誰,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和自己的連襟,竇泰的死讓高歡如喪考批,但高歡很快冷靜下來,立即下令拆掉浮橋全線撤軍。
已經晚了。宇文泰率得勝之師衝殺過來。為了保護大軍撤退,東魏軍殿後的猛將薛孤延一日之間砍折了十五把大刀,要知道東魏軍的軍刀由著名冶煉專家綦母懷文研究打造的宿鐵刀,可以連續斬透三十重甲,由此也可見戰鬥之慘烈。
小關一戰。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李弼功勞最大,宇文泰將自己的坐騎和繳獲的竇泰甲胄一並賞賜給李弼。高歡敗走後,洛州也傳來消息,上洛失陷,泉企父子被俘,上洛是關中的一道門戶,倘若高敖曹繼續進兵,長安已經無險可守。
宇文泰並不緊張。他斷定在竇泰授首高歡退走的形勢下,高敖曹斷不敢孤軍深入。高敖曹是東魏三路大軍中打得最順利的,雖然一路上麻煩不斷。但高敖曹的漢軍出自綠林,是一支由豪傑、強盜、大俠組成的超級兵團,對付地方土豪武裝可謂遊刃有餘,所以高敖曹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殺到了上洛城下。
泉家軍在刺史泉企父子的率領下頑強抵抗。泉企當年抗擊蕭寶夤叛軍,以功升左將軍、淅州刺史,後轉為東雍州刺史。在州期間打擊豪強,令華陰諸楊不敢有任何異動。一時境內惡霸斂跡,州境轉寧。
泉企性又清約。分毫不取百姓,甚至吃的米都從家鄉上洛運過來,這樣的官少見,因此東雍州吏民無不感恩戴德。梁朝魏興郡與洛州接壤,當地豪強上表請求歸附,朝廷以泉企民望高所以升泉企為行台尚書進行招撫。
孝武帝元修以泉企為洛州刺史、都督,托付山南之事。元修西奔,高歡下潼關,泉企遣其子泉元禮率部曲五千北出大穀,通關以東州郡大部分落入東魏之手,唯獨上洛高歡沒敢輕易招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高歡不願意做,但高歡雖然沒有出兵,卻不斷派人到洛州招誘和煽動上洛的不安定分子,上洛另一個豪族杜家積極響應,同時泉家人也分裂為親西的和親東的兩部分。
此次,高敖曹督軍前來,洛州豪強都督泉嶽、泉猛略及杜窟等計劃反水迎接東軍,泉企發覺後果斷殺泉嶽等人,杜窟逃脫投奔高敖曹,高敖曹以其為向導殺到上洛城下。
兩個猛人遭遇,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泉企帶二子元禮、仲遵拚命抵抗,高敖曹為流矢射中險些喪命,但孤城被圍日久,援軍不至,城內箭也射光了,泉企次子泉仲遵的眼睛受傷,自弘農來奔的郭琰眼見城池將破,仰天大哭道:“天意,天意,有什麽理由助逆不助順?”兵士們受其激勵,都願意拚死一戰與城共存亡。最終城破全家父子三人共郭琰被俘。
高敖曹懂得優待俘虜的重要性,所以,他並不想為難泉家父子和郭琰。郭琰並不領情,他對高敖曹道:天子之臣,不想為逆賊所執,願殺願剮,隨便給個痛快。
高敖曹早就知道郭琰的大名,所以並不以為意,派人將其送往並州讓高歡親自處置。就在高敖曹打算繼續進軍的時候,高歡派人送信命他棄軍逃走。
高歡知道,一旦自己失敗的消息傳開,河南、山南一帶的牆頭草一定會叛變,高敖曹全軍而還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高歡決定丟卒保帥,保住高敖曹就等於保住了這麵漢軍旗幟。
但高敖曹不忍丟棄跟自己九死一生的部曲們,他決定帶大家一起回家。高敖曹臨走,以杜窟為洛州刺史,帶泉企及其長子泉元禮東返,泉企的次子泉仲遵因為傷重留在家中養病。
半路上,泉元禮逃回,與泉仲遵相見,他們暗地裏聯絡宗族豪強圖謀光複州城,土人本就重泉輕杜,響應的人很多。於是,泉家兄弟率鄉人襲擊州城,將杜窟斬首,首級送到長安,作為獎勵。西魏以泉元禮為世襲洛州刺史。泉氏兄弟的傳奇故事仍將繼續。
爾朱榮那個契胡已經為前輩高人們論證屬於羯胡,好似陳寅恪先生說是魏收為了美化爾朱榮改的,曆史上羯胡的名聲的確不太好。羯胡據說是匈奴別部,我理解別部的意思就是非主流,非嫡係。屬於被匈奴征服後歸附的部族。陳寅恪論證是大月氏人,特征是高鼻深目。
他們在冉閔的殺胡政策下死傷殆盡,但其中一支部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抓住機會向正在崛起的拓跋鮮卑宣誓效忠,從而得到優待,在離散部落的改製中依然保持了部族體製。秀容屬於肆州。肆州在今山西沂州。
阿至羅人是一支高車部族,在原州一帶居住,曆史上曾經反反複複,正光年前接受大魏朝招安,六鎮大起義後也隨大流背叛了朝廷。高歡敏銳地看到了阿至羅人居住地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刻意招撫,
阿至羅人號稱十萬戶歸順,東魏朝廷特地以高歡為大行台進行管理。
遊牧民族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的居住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很多出身胡人的北朝名人都無法說籍貫。
隻好籠統地說代人等等。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契丹人等,都曾經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後者肯定與前者有割不斷的聯係。準確地考證出其部族的起源是困難的。
但是,入主中原的胡人也往往稱繼續住在草原上放羊牧馬的人為胡人,說你是胡人等於罵你沒文化。矛盾在與,這些人也罵漢人。
小關一戰宇文泰殺竇泰卻高歡取得了兩魏分家後的第一場大勝利,參加此戰的西魏將領們如賀拔勝、李弼、侯莫陳崇、若幹惠、怡峰、劉亮(原名劉道德)、達奚武等也在自己的履曆中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同宇文泰齊名的寇洛、趙貴、於謹、獨孤如願、李虎沒有參加此戰,那時候。獨孤如願和寇洛鎮守長安皇城保護皇帝,李虎和趙貴聯手對付河州叛逆梁仚定領導的羌人部落。於謹為北雍州刺史,剛剛平定了楊氏壁的叛亂。因為北雍州地接東土,所以宇文泰沒敢輕易讓他離開,不過,他的長子於寔一直跟在宇文泰身邊。
雖然暫時解除了高歡這個威脅,但宇文泰依然一點也不輕鬆,因為他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要麵對,這個敵人不是靠計謀靠將軍們的勇敢能夠解決的,解決這個敵人需要更大的智慧,這個敵人叫天災。
很多時候,農耕和遊牧都要靠天吃飯,老天爺隻要風調雨順,莊稼長得好牧草旺盛才能保住一年的收成,一旦出現天旱少雨的年景老百姓就會麵臨饑餓。關西這這場大旱自大統二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大統三年,夏糧再次大幅減產,老百姓家收下的糧食根本熬不過冬天,官府的征糧工作陷入困境,對於救命的糧食,百姓們自然能藏一點是一點。糧食收不上來,連長安的軍糧供應也成了問題。
這時候,宇文泰已經對西魏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將自賀拔嶽時代一脈相承的百戰之師編為十二軍作為自己的嫡係部隊,每軍一千人,由李弼、獨孤如願、梁禦、趙貴、於謹、若幹惠、怡峰、劉亮(劉道德)、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等十二將統領。
(周書.劉亮傳:及太祖置十二軍,簡諸將以將之,亮領一軍。每征討,常與怡峰俱為騎將。)
為了對付饑餓,宇文泰將非嫡係的各路人馬散落到各州郡,命各州郡刺史郡守們從民間征糧餉軍,不管采取什麽手段,先度過難關再說。老百姓家裏的糧食本就不多,被官府收走了自己就得挨餓,所以民間怨聲載道,有些人開始逃離家園成為流民。
宇文家的陳平宇文深為宇文泰獻上一策。他建議宇文泰出兵奪取東魏控製的弘農郡,弘農一帶今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據說弘農城內糧食山積,這樣一個大糧倉,對缺糧的關中非常重要。但弘農地接河南,洛陽方麵很容易出兵救援,但宇文泰已經顧不了這麽多了,先解決眼前的危機再說。
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八月,宇文泰率十二將大舉東伐,以北雍州刺史於謹為前鋒進軍弘農,另以賀拔勝為中軍大都督渡河征討河東。兵至潼關,宇文泰下了一道軍令:“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
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爾眾士其勉之。”用文典雅,還是周誥的體裁,當出自蘇綽之手,無非是告誡眾將不得貪財輕敵,不得欺淩百姓逞威,用命則賞,不用命則殺。
於謹率領前鋒急攻盤豆,東魏守將高叔禮投降,守軍一千被俘。宇文泰大軍行至弘農,趕上連日大雨,諸軍冒雨攻城,很快城潰,斬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俘虜戰士八千,守將高幹渡河逃走,遭到先行渡河的太師賀拔勝的截擊被擒。
高叔禮和高幹被押送長安。李徽伯就是曾經出賣楊津將定州獻給杜洛周後被爾朱榮羈押在駝牛署的李裔,徽伯是李裔的字。
李裔雖然死了,他的兒女們仍將活躍在北朝舞台上。他的大兒子在東魏繼承了他的爵位,小兒子流落長安後來出仕做官一直活到大隋朝,女兒李昌儀嫁給東魏權貴高仲密為妻,因為她還將引起一場東西驚天大戰。不惟如此,李昌儀將來甚至還影響了與東魏一脈相承的北齊政局。
別小看了曆史中的小女子,她們往往在曆史前進的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跟隨在宇文泰左右的楊摽請求前往邵郡遊說當地的土豪歸順,原來他的父親曾在邵郡白水縣做過縣令,與當地豪族頗有些交情。
宇文泰答應了,楊摽見到了土豪王覆憐,在他的勸說下王覆憐舉兵起義,殺死東魏郡守程保和縣令四人,宇文泰以王覆憐為郡守。受楊摽策反成功的鼓舞,西魏派出大批說客到東魏占領區勸降,一時歸附的城堡絡繹不絕。
東魏東雍州刺史司馬恭棄城逃走,宇文泰以楊摽暫時代理正平郡事務。形勢一片大好,但同樣,大好的形勢也刺激著東魏高層。
弘農糧食充足,宇文泰帶親軍萬人前後逗留五十餘日。弘農的消息傳到晉陽,高歡不幹了,你們挨餓就來搶,還有沒有天理?當然,天理是靠實力說話的,所以高歡沒有提些諸如抗議之類沒用的東西,東魏控製區人口多底子厚,所以高歡很快恢複了元氣,他要為竇泰報仇,他要教訓宇文泰,更重要的是,他要一統江山。戰爭的陰雲再次逼近已經被大旱災整得體無完膚的關中大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