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背後捅了楊忠一刀,這個人居然是柳仲禮。
說起來,楊忠對柳仲禮相當不錯,他沒有因柳仲禮是敗軍之將而輕視他,對他可謂禮遇有加,奉為座上賓,派人把他送到長安見宇文泰。
不管怎麽說,楊忠也曾經在梁國做了三年客,對梁人還是有感情的。
河東柳氏也算是天下名門望族,族人出仕為官的遍布南朝、東魏、西魏,世人對高門中人有一種天然的尊重,宇文泰也不能免俗。何況,當初賀拔勝經略三荊,隻有柳仲禮可以與之匹敵,所以南朝名將能在代北武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除了陳慶之,就是這位柳仲禮了。
所以,柳仲禮到長安後,宇文泰對他非常客氣,把他留在身邊充當南朝顧問,兩人經常在一起聊些南朝掌故。
借著這層關係,柳仲禮毀一人救一人。
楊忠拿柳仲禮每當外人,柳仲禮表麵上客氣,骨子裏卻對楊忠恨之入骨。原來,柳仲禮自命當世英雄,此次一戰而為楊忠所擒,心中對楊忠非常怨恨,人有了報複心,就會處處留意,尋找機會下手。
柳仲禮發現,宇文泰在西魏推行周禮還真不是隻停在字麵上,用六條詔書約束官吏,所以西魏同東魏、南梁最大的不同就是,官員們貪汙*的問題不重。
宇文泰對手下人一點也不吝嗇,他會通過賞賜讓手下人發財致富,但絕不能容忍他們背著自己撈錢。
柳仲禮笑了,因為他找到了報複楊忠的方法,在竟陵的時候他看到楊忠縱容將士們大肆抄掠。本來也沒覺得是個事,當初入援台城的時候,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最後盼來了一群跟侯景賊兵沒有兩樣的強盜兵,當兵的誰不這樣?但是,楊忠發現長安的風氣不是這樣。按照西魏的法律,楊忠小子的行為是一種犯罪,是應當受到懲罰的。
沒有人會同宇文泰提起這些事,因為楊忠現在正得寵。
柳仲禮決定試一試。
有一天,宇文泰公務不是太忙,讓人把柳仲禮叫到丞相府聊天。聽柳仲禮講述南朝的風土人情,宇文泰是有心天下的人,他對號稱衣冠所在的南朝興趣很大。
兩人聊得挺愉快,柳仲禮有意無意提到:公可知楊大將軍此次縱容軍士抄略,大取金寶珍玩?
嗯?有這等事!
楊忠啊楊忠。好一個揜於,你太令孤失望了。
宇文泰一向不能容忍部下任意胡為,更不能讓人容忍的是,竟然還瞞著自己中飽私囊。
盛怒之下宇文泰一度想讓有司拿楊忠問罪,但他撇了一眼柳仲禮,柳仲禮的目光充滿了期待和熱切,瞬間,宇文泰似乎想到了什麽。他冷靜下來。
楊忠畢竟南伐功高,且良將難求,宇文泰心下不忍懲戒。但是,製度要執行,口子不能開,還是讓他坐會冷板凳,好好反省反省吧。
很快,長安特使到荊州將楊忠召回。一到長安,旨意再下。加封楊忠為某州刺史,但沒有加都督。對一個將軍來說。士兵是建功立業的基礎,楊忠成為單車刺史,心中好不氣惱。
當楊忠知道是柳仲禮告了自己黑狀後,心中更加不忿:南人不義留著就是禍根,悔不殺之。從此,楊忠心中殘留的對梁朝的一絲好感消失殆盡。
柳仲禮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因此間接害死了邵陵王蕭綸,這是後話。
在侯景大鬧江南的日子裏,宇文泰的軍事改革也初見成效,一種新型的府兵係統逐漸成熟了。
府兵係統猶如一個大金字塔,位於塔尖的是六個柱國大將軍(實際設置八位,兩位不直接帶兵),每位柱國大將軍統領兩位大將軍,每位大將軍統領兩位開府大將軍,每位開府大將軍統領兩位儀同大將軍。
儀同府是軍府的最小單位,儀同下設大都督、都督、帥都督、子都督。
儀同為統軍,每軍一千人,整個府兵係統共二十四軍,四萬八千人。
府兵這個概念也不是新鮮玩意,在南朝、北朝一直存在,但當時的各個軍府隻是散布於各地的軍營,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軍事體係,宇文泰推陳出新,把中外兵、鄉兵全部納入軍府,所以他的府兵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府兵了。
如果你是一個財主,碰巧生活在南北朝時代,那麽你的日子一定不好過。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由於戰亂頻仍,兵匪一家,為了養隊伍,他們把打土豪成為隊伍補充給養的手段,於是財主院子不斷有人來訪,今天你搶,明天他鬧,財主手裏攥倆錢活得提心吊膽。
後來,財主想通了,與其守著錢財讓人家搶,還不如花出去買武器自己養兵,農忙的時候該幹活幹活,農閑的時候組織起來練練兵,敵人來了,甭管來的是官兵還是強盜,隻要覬覦咱的糧食土地,一律驅逐出界。
鄉兵就是這樣產生的。
能在亂世活得滋潤的財主大多是世族或者土豪,鄉兵是他們的部曲,所以,所謂鄉兵就是以鄉親為紐帶,以豪族子弟、家奴、依附民、門客等組合在一起的武裝,目的是為了保衛家鄉,作為世家大族或者豪強們的私人武裝,他們是遊離於政府正規軍以外的武裝力量。
有時候,鄉兵也隨著自己的宗主協助政府軍作戰,宗主到某地做官的時候,他們也跟著到某地保衛宗主的安全。東魏高敖曹的漢軍主力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由於西魏是鮮卑政權,一直沿襲胡漢分治的國策,國家武裝力量的主體是鮮卑人及匈奴、氐、高車、羌等少數民族人士,他們具有職業兵的性質,打仗就是他們的工作,而漢人最重要的任務是種地。
鄉兵的主體是漢人。所以他們雖然有時候也隨同出征,但戰鬥力較弱,一直不受重視。擱今天看可類比與民兵組織。
大統九年宇文泰邙山大敗,西魏軍隊遭到重創,西魏控製區人煙稀少。也沒有那麽多的胡人去當兵,為了補充兵員,宇文泰打破了胡人當兵漢人種地的社會組織模式,廣泛吸收關右豪傑子弟入伍。
豪傑子弟轉入國家正規軍,他們的部曲自然變作為國家戰鬥的軍人。
宇文泰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鄉兵向正規軍的轉化,鄉兵成為府兵係統的一員。
在北魏創業之初。鮮卑部族戰士擁有崇高的地位,他們擔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隻要軍功顯赫,出將入相都不是問題。但孝文帝漢化改製後,軍人們逐漸被邊緣化。北朝的軍府越來越像南朝的軍府,地位越來越低,甚至失去了當大官的機會。
所以,矛盾多了,六鎮亂了,最終動搖了北魏的國本。六鎮大亂的根源就是武人為爭取自身地位的嚐試。
所以,宇文泰建立軍府時充分考慮了軍人的利益,他必須這麽做。在戰爭年代,拿槍的人才有話語權。
宇文泰恢複了軍府的崇高地位,二十四軍府的四萬八千人不編入民戶。不承擔納稅、徭役等,每月半月巡邏警衛,半月練習武藝。在為國家舉薦賢良等功能上,軍府同地方州郡同等待遇。
同時,宇文泰還廢除了老兵製中士兵自己準備兵器馬匹的規定,每名府兵除自帶一張弓一把刀外。盔甲、長槊戈矛以及弓弩全部由國家供給。
由於照顧到自己的利益,府兵製獲得了胡人們的支持。但漢人豪強願意加入嗎?
作為一個以鮮卑人為主的政府,漢族豪強們盡管有錢、有武力。仍然很難進入政府高層,現在不同了,隻要進入軍府係統,就可以憑借軍功往上爬,就能得到越過胡漢日積月累形成的鴻溝擁有更高的政治地位。
所以,府兵製度也得到了關中漢族豪強的大力擁護。
而且,宇文泰還有更高的後招:賜胡姓,納入軍府的漢族豪強如果功勞累積到一定程度,職務上升到一定階層,還可以賜給胡姓,享受到跟鮮卑人一樣的待遇。
在對外宣傳上,宇文泰告訴大家,府兵係統的六軍是根據周禮的要求建立的,周禮上說了,天子擁有六軍。漢人尚儒崇拜周公,所以讓他們加入天子的六軍他們很有麵子。
但是,府兵係統雖然隻有六大軍區,最高層級的柱國大將軍卻設了八位,這裏麵又體現了鮮卑舊製的影子,北魏建國之初有八部大人製度,有八部帥製度,八就是少數民族人士眼裏的吉祥數字,不是嗎?一直到了大清朝還弄了個八旗製度。
在鮮卑兵製裏,軍官對部下就跟主人跟奴仆一樣。所以,弄出個八柱國讓胡人戰士們有了一種恍如回到部落時代的感覺,所以,他們更擁護。
作為府兵係統的最高領導,八大柱國的人很重要,首先是現任軍人,職位要高,功勞要大,更重要的是,要在西魏軍隊建設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
宇文泰是第一人選,事實上,宇文泰早在大同三年就有了柱國大將軍的軍號,他現任軍職是都督中外諸軍事,國家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統帥,就是西魏的軍委主席。
第二位榮任柱國的是獨孤信,現任西魏大司馬,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長。
在西魏,獨孤信儼然已經成為三號首長。
西魏中央軍從大的方麵可以分為三大山頭,宇文泰嫡係(含賀拔嶽舊部、侯莫陳悅舊部、關中豪傑等)、荊州係和洛陽禁軍。
荊州係組成主要是被侯景擊潰後輾轉西歸的賀拔勝舊部,軍隊係統裏有獨孤信、楊忠、史寧、宇文虯等,他們大多有流亡江南的經曆。
賀拔勝故去後,獨孤信成為荊州係統的老大,不過,荊州係作為一個派別已經名存實亡,宇文泰早已將幾個主要戰將分開,楊忠、史寧成為宇文泰的親信大將。
獨孤信鎮守隴右,威震西疆。在東魏的筆杆子杜弼親筆所寫的討伐侯景的檄文中就提到獨孤信在隴右處於半獨立狀態,已經成為宇文泰的心腹之患。
作為敵人。杜弼當然大大誇大了獨孤信和宇文泰的矛盾,但從中也能看出此時的獨孤信已經擁有了重要的影響力。
不管小時候有多親近,在利益麵前,一切都會變的,宇文泰當然明白這些。他不會給獨孤信建立獨立王國的機會。
所以,宇文泰要為獨孤信加官。算起來,獨孤信這個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已經幹了六年多了,政治上聲望日高,都成了秦州人民的偶像了,軍事上平定宇文仲和之亂。可謂威震隴右。所以,宇文泰讓魏帝傳旨,提升獨孤信為大司馬。大司馬相當於國防部長,雖然比軍委主席小點,但也是有軍權的人。
從此。獨孤信以大司馬兼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然而,沒過多久移鎮的命令又到了。
西魏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西魏諸軍準備同東魏爭奪河南,宇文泰告訴獨孤信,大軍東去,關中空虛,你不能隻顧著秦州,咱們要防備北方的柔然人乘虛而入。所以,帶著你的精兵良將到河陽防衛吧。
河陽就是河北,同柔然人作戰的北方前線。獨孤信沒有理由推辭,乖乖地帶著人走了。至於官職,你都是大司馬了,以大司馬的身份領導北方防線名正言順,也不用繼續兼任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了。
這樣以來,秦州出缺了。宇文泰讓侄子宇文導赴任隴右大都督、秦南等十五州諸軍事、秦州刺史。
宇文泰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將親信宇文導安插到隴右,有宇文導牽製獨孤信。宇文泰可以高枕無憂了。
對獨孤信,宇文泰繼續實施懷柔方略。
在府兵係統還沒有完全成型的時候。宇文泰破格將獨孤信從開府、驃騎大將軍提拔為柱國大將軍,從此獨孤信的軍號和宇文泰相當,可謂尊榮無比。
為了進一步拉攏獨孤信,宇文泰又重新考慮獨孤信守洛陽、破岷州、平涼州等功再次封爵,因為獨孤信的封號為河內郡公,已經夠大了,於是將這些封爵轉贈給了兒子們,第二子獨孤善封公、三子獨孤穆文、四子獨孤藏義封侯,第五子、六子封伯。
獨孤信麵對如此隆重的特別恩寵,一點也沒高興起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故事,於是再三向朝廷請求離開隴右回朝,宇文泰一直沒有答應。
不久,東魏傳來凶信,獨孤信的母親去世了,獨孤信於河陽辦喪事,恰巧宇文泰陪太子巡視北部邊疆,順道到河陽吊喪,獨孤信再次請求按照禮製為母親守喪,宇文泰還是沒答應。
後來,宇文泰又跟獨孤信結成了兒女親家,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
不過,宇文泰又加宇文導為大將軍,成為僅次於獨孤信軍階的隴右二號人物,宇文導為人寬厚又明白事理,遇事謹慎,善於安撫部下,部下都願意為他效力,所以很快他便在隴右打開了局麵。
其他六位柱國中有廣陵王元欣、隴西郡開國公李虎、南陽郡開國公趙貴、趙郡開國公李弼、常山郡開國公於謹、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這六位,除了元欣,其他五位都是隨我們一路走來的沙場宿將,事實上,元欣這個柱國純粹是個擺設,既然弄什麽八柱國家,如果沒有元氏皇族的事是說不過去的,畢竟天下名義上還姓元,宇文泰再牛也隻是二號首長,頂多算是西魏公司的ceo,董事長盡管是虛銜,對外還是最高領導,麵子要照顧到。
選中元欣,宇文泰是動了腦子的。
元欣是節閔帝元恭的哥哥,洛陽時代就做過太師、太傅、大司馬這些最高級職位,入關後,成為魏室宗親諸王的領袖,曾三為太傅,兩做太師,元欣在西魏官場混得如魚得水,不是因為他本事大,而是因為他掌握宗室親王做官的秘密:不管事。
元欣性格粗魯,與元家那些附庸風雅的王爺相比,他更對代北武人的脾氣。他最喜歡的事隻有一件:“玩”,比如飼鷹養狗,元欣還喜歡經營產業,他的果園在長安是最出名的,長安的各種名果都出自他這裏。這樣一位沒有野心、縱情娛樂的王爺正是宇文泰輩權臣所最愛,所以他所得的榮譽稱號最多。
所以,任職不管事的柱國大將軍,元欣還真是不二人選。
李虎代表了另一個山頭:洛陽禁軍。北魏在洛陽的時候,禁軍作為皇帝的親兵,隊伍十分龐大,他們集中定居在洛陽六坊之中,成為保衛京城皇宮和殿閣的皇家衛士,東西魏分的時候,大部分六坊之眾選擇了留下,一小部分跟著孝武帝搬到關中,他們的直接領導原來是斛斯椿、王思政等,兩位首長入關後不再領兵,禁軍由李虎統領。
李虎雖然原本是賀拔嶽部下,論軍中職位是僅次於賀拔嶽的二號人物,但賀拔嶽死後他們站錯了隊,軍中眾將都擁護宇文泰上位,他卻一門心思要請賀拔勝到軍中主事,可惜,賀拔勝不願意親自接手,他隻好趕回關中,不幸的是路上被高歡給抓了,幸運的是因此結識了皇帝元修,從此投入了元修一邊,成為禁軍將領。之後他一直擔任保衛皇室的重要職務,河陰大戰的時候,是他第一個跑回關中保護太子。
李虎曾經跟宇文泰於北山閱兵,有人被豹子咬住,沒人敢去救,李虎來不及拿家夥,衝上去徒手跟豹子搏鬥並打死了豹子。宇文泰感歎道:公名字叫虎,果然名不虛傳啊。
李虎的現職為太尉,相當於名譽國家統帥。太尉這個職位在秦漢之際是三公之一主管軍隊,不過,現在隻是個榮譽職位。
南陽郡開國公趙貴更不用說,他是宇文泰走到今天的關鍵性人物,雖然幾次東西大戰的失利他都負有責任,但吃水不忘打井人,趙貴的待遇是別人比不了的。
趙郡開國公李弼、常山郡開國公於謹、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都是西魏軍中資格老、功勞大而對宇文泰又忠心的功臣宿將。
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他六人各自統領一軍。
十二位大將軍有廣平王元讚、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平原郡開國公侯莫陳順、章武郡開國公宇文導、高陽郡開國公達奚武、陽平郡開國公李遠、範陽郡開國公豆盧寧、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博陵郡開國公賀蘭祥、陳留郡開國公楊忠、武威郡開國公王雄。
這份名單與與宇文泰首創十二軍的名單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當時的十二大將中李弼、獨孤如願、趙貴、於謹、侯莫陳崇五人位列柱國,李遠、達奚武兩人進位大將軍,其他五人都是英年早逝。
梁禦於大統四年死於東雍州、若幹惠在大統十三年病死在魯陽,劉亮在大統十三年死於東雍州、王德在大統十四年死於涇州,怡峰在大統十五年在入援王思政的路上病故,五人都是柱國、大將軍的人選,可惜命運不濟,功名不顯,周書將五人列為一卷,多有惋惜之意。
宇文泰雖然名列柱國大將軍之一,但他還有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所有的柱國大將軍和軍隊自然都要聽他指揮。
事實上,以後碰到出征的時候,宇文泰可以直接指揮大將軍出征,所以柱國大將軍名義上位高權重,實際上逐漸成為政治稱號,最後便演化為榮譽稱號了。
與府兵製配套的還有代人恢複舊姓和為漢人賜胡姓,宇文泰把賜姓當做了一種最高榮譽,如趙貴在榮任柱國大將軍的同時賜姓乙弗,李弼賜姓徒河氏。
從大統十四年進獨孤信為柱國大將軍到大統十六年八大柱國塵埃落定,西魏府兵製度走上成熟,軍隊的戰鬥力顯著提高。
軍隊的調整剛剛完成,改革的總設計師宇文泰還沒顧上喘口氣,東邊傳來急報,東魏變天了。(未完待續)
說起來,楊忠對柳仲禮相當不錯,他沒有因柳仲禮是敗軍之將而輕視他,對他可謂禮遇有加,奉為座上賓,派人把他送到長安見宇文泰。
不管怎麽說,楊忠也曾經在梁國做了三年客,對梁人還是有感情的。
河東柳氏也算是天下名門望族,族人出仕為官的遍布南朝、東魏、西魏,世人對高門中人有一種天然的尊重,宇文泰也不能免俗。何況,當初賀拔勝經略三荊,隻有柳仲禮可以與之匹敵,所以南朝名將能在代北武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除了陳慶之,就是這位柳仲禮了。
所以,柳仲禮到長安後,宇文泰對他非常客氣,把他留在身邊充當南朝顧問,兩人經常在一起聊些南朝掌故。
借著這層關係,柳仲禮毀一人救一人。
楊忠拿柳仲禮每當外人,柳仲禮表麵上客氣,骨子裏卻對楊忠恨之入骨。原來,柳仲禮自命當世英雄,此次一戰而為楊忠所擒,心中對楊忠非常怨恨,人有了報複心,就會處處留意,尋找機會下手。
柳仲禮發現,宇文泰在西魏推行周禮還真不是隻停在字麵上,用六條詔書約束官吏,所以西魏同東魏、南梁最大的不同就是,官員們貪汙*的問題不重。
宇文泰對手下人一點也不吝嗇,他會通過賞賜讓手下人發財致富,但絕不能容忍他們背著自己撈錢。
柳仲禮笑了,因為他找到了報複楊忠的方法,在竟陵的時候他看到楊忠縱容將士們大肆抄掠。本來也沒覺得是個事,當初入援台城的時候,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最後盼來了一群跟侯景賊兵沒有兩樣的強盜兵,當兵的誰不這樣?但是,楊忠發現長安的風氣不是這樣。按照西魏的法律,楊忠小子的行為是一種犯罪,是應當受到懲罰的。
沒有人會同宇文泰提起這些事,因為楊忠現在正得寵。
柳仲禮決定試一試。
有一天,宇文泰公務不是太忙,讓人把柳仲禮叫到丞相府聊天。聽柳仲禮講述南朝的風土人情,宇文泰是有心天下的人,他對號稱衣冠所在的南朝興趣很大。
兩人聊得挺愉快,柳仲禮有意無意提到:公可知楊大將軍此次縱容軍士抄略,大取金寶珍玩?
嗯?有這等事!
楊忠啊楊忠。好一個揜於,你太令孤失望了。
宇文泰一向不能容忍部下任意胡為,更不能讓人容忍的是,竟然還瞞著自己中飽私囊。
盛怒之下宇文泰一度想讓有司拿楊忠問罪,但他撇了一眼柳仲禮,柳仲禮的目光充滿了期待和熱切,瞬間,宇文泰似乎想到了什麽。他冷靜下來。
楊忠畢竟南伐功高,且良將難求,宇文泰心下不忍懲戒。但是,製度要執行,口子不能開,還是讓他坐會冷板凳,好好反省反省吧。
很快,長安特使到荊州將楊忠召回。一到長安,旨意再下。加封楊忠為某州刺史,但沒有加都督。對一個將軍來說。士兵是建功立業的基礎,楊忠成為單車刺史,心中好不氣惱。
當楊忠知道是柳仲禮告了自己黑狀後,心中更加不忿:南人不義留著就是禍根,悔不殺之。從此,楊忠心中殘留的對梁朝的一絲好感消失殆盡。
柳仲禮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因此間接害死了邵陵王蕭綸,這是後話。
在侯景大鬧江南的日子裏,宇文泰的軍事改革也初見成效,一種新型的府兵係統逐漸成熟了。
府兵係統猶如一個大金字塔,位於塔尖的是六個柱國大將軍(實際設置八位,兩位不直接帶兵),每位柱國大將軍統領兩位大將軍,每位大將軍統領兩位開府大將軍,每位開府大將軍統領兩位儀同大將軍。
儀同府是軍府的最小單位,儀同下設大都督、都督、帥都督、子都督。
儀同為統軍,每軍一千人,整個府兵係統共二十四軍,四萬八千人。
府兵這個概念也不是新鮮玩意,在南朝、北朝一直存在,但當時的各個軍府隻是散布於各地的軍營,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軍事體係,宇文泰推陳出新,把中外兵、鄉兵全部納入軍府,所以他的府兵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府兵了。
如果你是一個財主,碰巧生活在南北朝時代,那麽你的日子一定不好過。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由於戰亂頻仍,兵匪一家,為了養隊伍,他們把打土豪成為隊伍補充給養的手段,於是財主院子不斷有人來訪,今天你搶,明天他鬧,財主手裏攥倆錢活得提心吊膽。
後來,財主想通了,與其守著錢財讓人家搶,還不如花出去買武器自己養兵,農忙的時候該幹活幹活,農閑的時候組織起來練練兵,敵人來了,甭管來的是官兵還是強盜,隻要覬覦咱的糧食土地,一律驅逐出界。
鄉兵就是這樣產生的。
能在亂世活得滋潤的財主大多是世族或者土豪,鄉兵是他們的部曲,所以,所謂鄉兵就是以鄉親為紐帶,以豪族子弟、家奴、依附民、門客等組合在一起的武裝,目的是為了保衛家鄉,作為世家大族或者豪強們的私人武裝,他們是遊離於政府正規軍以外的武裝力量。
有時候,鄉兵也隨著自己的宗主協助政府軍作戰,宗主到某地做官的時候,他們也跟著到某地保衛宗主的安全。東魏高敖曹的漢軍主力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由於西魏是鮮卑政權,一直沿襲胡漢分治的國策,國家武裝力量的主體是鮮卑人及匈奴、氐、高車、羌等少數民族人士,他們具有職業兵的性質,打仗就是他們的工作,而漢人最重要的任務是種地。
鄉兵的主體是漢人。所以他們雖然有時候也隨同出征,但戰鬥力較弱,一直不受重視。擱今天看可類比與民兵組織。
大統九年宇文泰邙山大敗,西魏軍隊遭到重創,西魏控製區人煙稀少。也沒有那麽多的胡人去當兵,為了補充兵員,宇文泰打破了胡人當兵漢人種地的社會組織模式,廣泛吸收關右豪傑子弟入伍。
豪傑子弟轉入國家正規軍,他們的部曲自然變作為國家戰鬥的軍人。
宇文泰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鄉兵向正規軍的轉化,鄉兵成為府兵係統的一員。
在北魏創業之初。鮮卑部族戰士擁有崇高的地位,他們擔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隻要軍功顯赫,出將入相都不是問題。但孝文帝漢化改製後,軍人們逐漸被邊緣化。北朝的軍府越來越像南朝的軍府,地位越來越低,甚至失去了當大官的機會。
所以,矛盾多了,六鎮亂了,最終動搖了北魏的國本。六鎮大亂的根源就是武人為爭取自身地位的嚐試。
所以,宇文泰建立軍府時充分考慮了軍人的利益,他必須這麽做。在戰爭年代,拿槍的人才有話語權。
宇文泰恢複了軍府的崇高地位,二十四軍府的四萬八千人不編入民戶。不承擔納稅、徭役等,每月半月巡邏警衛,半月練習武藝。在為國家舉薦賢良等功能上,軍府同地方州郡同等待遇。
同時,宇文泰還廢除了老兵製中士兵自己準備兵器馬匹的規定,每名府兵除自帶一張弓一把刀外。盔甲、長槊戈矛以及弓弩全部由國家供給。
由於照顧到自己的利益,府兵製獲得了胡人們的支持。但漢人豪強願意加入嗎?
作為一個以鮮卑人為主的政府,漢族豪強們盡管有錢、有武力。仍然很難進入政府高層,現在不同了,隻要進入軍府係統,就可以憑借軍功往上爬,就能得到越過胡漢日積月累形成的鴻溝擁有更高的政治地位。
所以,府兵製度也得到了關中漢族豪強的大力擁護。
而且,宇文泰還有更高的後招:賜胡姓,納入軍府的漢族豪強如果功勞累積到一定程度,職務上升到一定階層,還可以賜給胡姓,享受到跟鮮卑人一樣的待遇。
在對外宣傳上,宇文泰告訴大家,府兵係統的六軍是根據周禮的要求建立的,周禮上說了,天子擁有六軍。漢人尚儒崇拜周公,所以讓他們加入天子的六軍他們很有麵子。
但是,府兵係統雖然隻有六大軍區,最高層級的柱國大將軍卻設了八位,這裏麵又體現了鮮卑舊製的影子,北魏建國之初有八部大人製度,有八部帥製度,八就是少數民族人士眼裏的吉祥數字,不是嗎?一直到了大清朝還弄了個八旗製度。
在鮮卑兵製裏,軍官對部下就跟主人跟奴仆一樣。所以,弄出個八柱國讓胡人戰士們有了一種恍如回到部落時代的感覺,所以,他們更擁護。
作為府兵係統的最高領導,八大柱國的人很重要,首先是現任軍人,職位要高,功勞要大,更重要的是,要在西魏軍隊建設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
宇文泰是第一人選,事實上,宇文泰早在大同三年就有了柱國大將軍的軍號,他現任軍職是都督中外諸軍事,國家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統帥,就是西魏的軍委主席。
第二位榮任柱國的是獨孤信,現任西魏大司馬,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長。
在西魏,獨孤信儼然已經成為三號首長。
西魏中央軍從大的方麵可以分為三大山頭,宇文泰嫡係(含賀拔嶽舊部、侯莫陳悅舊部、關中豪傑等)、荊州係和洛陽禁軍。
荊州係組成主要是被侯景擊潰後輾轉西歸的賀拔勝舊部,軍隊係統裏有獨孤信、楊忠、史寧、宇文虯等,他們大多有流亡江南的經曆。
賀拔勝故去後,獨孤信成為荊州係統的老大,不過,荊州係作為一個派別已經名存實亡,宇文泰早已將幾個主要戰將分開,楊忠、史寧成為宇文泰的親信大將。
獨孤信鎮守隴右,威震西疆。在東魏的筆杆子杜弼親筆所寫的討伐侯景的檄文中就提到獨孤信在隴右處於半獨立狀態,已經成為宇文泰的心腹之患。
作為敵人。杜弼當然大大誇大了獨孤信和宇文泰的矛盾,但從中也能看出此時的獨孤信已經擁有了重要的影響力。
不管小時候有多親近,在利益麵前,一切都會變的,宇文泰當然明白這些。他不會給獨孤信建立獨立王國的機會。
所以,宇文泰要為獨孤信加官。算起來,獨孤信這個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已經幹了六年多了,政治上聲望日高,都成了秦州人民的偶像了,軍事上平定宇文仲和之亂。可謂威震隴右。所以,宇文泰讓魏帝傳旨,提升獨孤信為大司馬。大司馬相當於國防部長,雖然比軍委主席小點,但也是有軍權的人。
從此。獨孤信以大司馬兼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然而,沒過多久移鎮的命令又到了。
西魏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西魏諸軍準備同東魏爭奪河南,宇文泰告訴獨孤信,大軍東去,關中空虛,你不能隻顧著秦州,咱們要防備北方的柔然人乘虛而入。所以,帶著你的精兵良將到河陽防衛吧。
河陽就是河北,同柔然人作戰的北方前線。獨孤信沒有理由推辭,乖乖地帶著人走了。至於官職,你都是大司馬了,以大司馬的身份領導北方防線名正言順,也不用繼續兼任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了。
這樣以來,秦州出缺了。宇文泰讓侄子宇文導赴任隴右大都督、秦南等十五州諸軍事、秦州刺史。
宇文泰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將親信宇文導安插到隴右,有宇文導牽製獨孤信。宇文泰可以高枕無憂了。
對獨孤信,宇文泰繼續實施懷柔方略。
在府兵係統還沒有完全成型的時候。宇文泰破格將獨孤信從開府、驃騎大將軍提拔為柱國大將軍,從此獨孤信的軍號和宇文泰相當,可謂尊榮無比。
為了進一步拉攏獨孤信,宇文泰又重新考慮獨孤信守洛陽、破岷州、平涼州等功再次封爵,因為獨孤信的封號為河內郡公,已經夠大了,於是將這些封爵轉贈給了兒子們,第二子獨孤善封公、三子獨孤穆文、四子獨孤藏義封侯,第五子、六子封伯。
獨孤信麵對如此隆重的特別恩寵,一點也沒高興起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故事,於是再三向朝廷請求離開隴右回朝,宇文泰一直沒有答應。
不久,東魏傳來凶信,獨孤信的母親去世了,獨孤信於河陽辦喪事,恰巧宇文泰陪太子巡視北部邊疆,順道到河陽吊喪,獨孤信再次請求按照禮製為母親守喪,宇文泰還是沒答應。
後來,宇文泰又跟獨孤信結成了兒女親家,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
不過,宇文泰又加宇文導為大將軍,成為僅次於獨孤信軍階的隴右二號人物,宇文導為人寬厚又明白事理,遇事謹慎,善於安撫部下,部下都願意為他效力,所以很快他便在隴右打開了局麵。
其他六位柱國中有廣陵王元欣、隴西郡開國公李虎、南陽郡開國公趙貴、趙郡開國公李弼、常山郡開國公於謹、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這六位,除了元欣,其他五位都是隨我們一路走來的沙場宿將,事實上,元欣這個柱國純粹是個擺設,既然弄什麽八柱國家,如果沒有元氏皇族的事是說不過去的,畢竟天下名義上還姓元,宇文泰再牛也隻是二號首長,頂多算是西魏公司的ceo,董事長盡管是虛銜,對外還是最高領導,麵子要照顧到。
選中元欣,宇文泰是動了腦子的。
元欣是節閔帝元恭的哥哥,洛陽時代就做過太師、太傅、大司馬這些最高級職位,入關後,成為魏室宗親諸王的領袖,曾三為太傅,兩做太師,元欣在西魏官場混得如魚得水,不是因為他本事大,而是因為他掌握宗室親王做官的秘密:不管事。
元欣性格粗魯,與元家那些附庸風雅的王爺相比,他更對代北武人的脾氣。他最喜歡的事隻有一件:“玩”,比如飼鷹養狗,元欣還喜歡經營產業,他的果園在長安是最出名的,長安的各種名果都出自他這裏。這樣一位沒有野心、縱情娛樂的王爺正是宇文泰輩權臣所最愛,所以他所得的榮譽稱號最多。
所以,任職不管事的柱國大將軍,元欣還真是不二人選。
李虎代表了另一個山頭:洛陽禁軍。北魏在洛陽的時候,禁軍作為皇帝的親兵,隊伍十分龐大,他們集中定居在洛陽六坊之中,成為保衛京城皇宮和殿閣的皇家衛士,東西魏分的時候,大部分六坊之眾選擇了留下,一小部分跟著孝武帝搬到關中,他們的直接領導原來是斛斯椿、王思政等,兩位首長入關後不再領兵,禁軍由李虎統領。
李虎雖然原本是賀拔嶽部下,論軍中職位是僅次於賀拔嶽的二號人物,但賀拔嶽死後他們站錯了隊,軍中眾將都擁護宇文泰上位,他卻一門心思要請賀拔勝到軍中主事,可惜,賀拔勝不願意親自接手,他隻好趕回關中,不幸的是路上被高歡給抓了,幸運的是因此結識了皇帝元修,從此投入了元修一邊,成為禁軍將領。之後他一直擔任保衛皇室的重要職務,河陰大戰的時候,是他第一個跑回關中保護太子。
李虎曾經跟宇文泰於北山閱兵,有人被豹子咬住,沒人敢去救,李虎來不及拿家夥,衝上去徒手跟豹子搏鬥並打死了豹子。宇文泰感歎道:公名字叫虎,果然名不虛傳啊。
李虎的現職為太尉,相當於名譽國家統帥。太尉這個職位在秦漢之際是三公之一主管軍隊,不過,現在隻是個榮譽職位。
南陽郡開國公趙貴更不用說,他是宇文泰走到今天的關鍵性人物,雖然幾次東西大戰的失利他都負有責任,但吃水不忘打井人,趙貴的待遇是別人比不了的。
趙郡開國公李弼、常山郡開國公於謹、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都是西魏軍中資格老、功勞大而對宇文泰又忠心的功臣宿將。
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他六人各自統領一軍。
十二位大將軍有廣平王元讚、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平原郡開國公侯莫陳順、章武郡開國公宇文導、高陽郡開國公達奚武、陽平郡開國公李遠、範陽郡開國公豆盧寧、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博陵郡開國公賀蘭祥、陳留郡開國公楊忠、武威郡開國公王雄。
這份名單與與宇文泰首創十二軍的名單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當時的十二大將中李弼、獨孤如願、趙貴、於謹、侯莫陳崇五人位列柱國,李遠、達奚武兩人進位大將軍,其他五人都是英年早逝。
梁禦於大統四年死於東雍州、若幹惠在大統十三年病死在魯陽,劉亮在大統十三年死於東雍州、王德在大統十四年死於涇州,怡峰在大統十五年在入援王思政的路上病故,五人都是柱國、大將軍的人選,可惜命運不濟,功名不顯,周書將五人列為一卷,多有惋惜之意。
宇文泰雖然名列柱國大將軍之一,但他還有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所有的柱國大將軍和軍隊自然都要聽他指揮。
事實上,以後碰到出征的時候,宇文泰可以直接指揮大將軍出征,所以柱國大將軍名義上位高權重,實際上逐漸成為政治稱號,最後便演化為榮譽稱號了。
與府兵製配套的還有代人恢複舊姓和為漢人賜胡姓,宇文泰把賜姓當做了一種最高榮譽,如趙貴在榮任柱國大將軍的同時賜姓乙弗,李弼賜姓徒河氏。
從大統十四年進獨孤信為柱國大將軍到大統十六年八大柱國塵埃落定,西魏府兵製度走上成熟,軍隊的戰鬥力顯著提高。
軍隊的調整剛剛完成,改革的總設計師宇文泰還沒顧上喘口氣,東邊傳來急報,東魏變天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