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發生了一係列的變故,先是高歡的繼任者高澄終於忍不住要從幕後跑到前台,然而就在他跟親信大臣們商量取而代之的時候突然遇刺身亡,接著,一向傻兒巴嘰的高洋(高澄的二弟)突然煥發了青春,迅速平亂和上位掌握了軍政大權,不久,東魏皇帝元善見被禪讓,高洋加冕為皇帝,國號齊,史稱北齊,高洋以文宣帝的名號留在了史冊上。


    對西魏而言,這是個不同尋常的事件。


    過去東西兩家鬥得你死我活說到底屬於家庭內部矛盾,大家所爭的是誰是正宗,可現在東魏被北齊取代,這是公然違反一個大魏的叛逆行為。


    事情擺在宇文泰的麵前,他必須做點什麽,試想,如果宇文泰沒有態度,會不會有人效仿勸進?會不會有人趁機搗亂?西魏皇帝會不會有想法?


    所以,宇文泰不能坐視不管,他向魏帝元寶炬請命討伐。


    西魏政府下了東討動員令,各地駐軍異動頻繁,齊王元廓出任秦州刺史鎮守隴右,調秦州刺史宇文導調任大將軍、都督二十三州諸軍事,率大軍駐紮在鹹陽,留守關中,獨孤信自河陽率隴右大軍數萬從軍,於謹為後軍大都督。宇文泰要親率大軍去會一會那個名不見經傳膽大妄為的高洋。


    準備工作做了兩個月,9月份西魏大軍正式出發,11月份大軍到達陝城,分兵北渡抵達建州。


    西軍出動的消息傳到晉陽,新任北齊皇帝高洋立即命新組建的百保鮮卑軍團集結,駐紮在晉陽東城。隨時準備迎戰西軍。


    這支軍隊由高洋親自從六坊鮮卑中精選出的死士組成,全部是以一當百的猛士。


    西魏細作看到齊軍軍容整齊,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殺氣,趕緊飛馳建州報告宇文泰。


    宇文泰歎道:高歡不死啊。


    歎罷,心中橫生了三分畏懼。五次東西大戰的教訓太深刻了,雙方鬥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甚至身家性命和家底差點賠光了。


    老天也來湊熱鬧,所謂秋雨綿綿,大雨從入秋開始一直斷斷續續下到入冬,這下可苦了遠征的西魏大軍。在泥濘中行軍其困難可想而知,天冷了,這一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玉壁大戰時高歡遭遇的噩夢同樣降臨到宇文泰身上,軍中馬驢多病死。將士們衣單體寒,如此疲乏之師如何去作戰?


    無奈,宇文泰下令班師。


    西魏大軍自蒲阪返回關中,北齊邊疆各州郡乘機開疆擴土,將北齊的領土一直推進到河南洛陽到河北平陽一線。


    事實上,宇文泰這次出兵勞而無功原也在預料之中,正如東魏謀士徐之才在勸進時所言:黑獺與跟大王爭霸天下,他肯定也想稱帝。就如大家都在追趕一隻兔子,一個人抓住了其他人才會死心,現在我們首先取而代之。關西就應該熄滅爭奪的念頭。即使他們仍然不服氣,不過隨著我們一起稱帝罷了。


    徐之才的兔子論是針對東魏大臣杜弼反對高洋稱帝並提出了西魏方麵會以天子的名義討伐的言論而發。


    宇文泰想不想稱帝?答案是肯定的,畢竟至尊的位子誘惑力驚人,但心動不一定有行動,看一個人犯沒犯罪主要是看他有沒有行動,而不是看他思想是不是反動。


    所以。想稱帝是一回事,沒有付諸行動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們隻能說宇文泰是西魏朝廷的大臣,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作亂犯上的行為。


    高洋撇開大魏單幹了。這件事對西魏方麵的震動很大,兩魏的情況如此相似,同樣的霸府,宇文泰會不會…..?所以,宇文泰必須有所行動,以消除西魏君臣的猜疑,出兵討伐是他應該做的而不是他想做的。當然,也不排除宇文泰想趁大齊新立人心不穩想乘機撈一票。


    所以,當看到大齊軍隊沒有受到絲毫影響的時候,宇文泰這一仗不想打了。


    各軍各回本鎮,宇文導回秦州,獨孤信入朝為尚書令。


    再一次東征失利,宇文泰好不鬱悶,但鬱悶很快隨著梁國湘東王特使的到來而消散了,蕭繹居然讓西魏出兵幫他滅掉其兄邵陵王蕭綸。


    原來,邵陵王蕭綸自從蕭繹破長沙後就知道自己這位七弟心思重靠不住,所以他開始整頓軍馬,大修器械,打算獨自扛起對抗侯景的大旗。


    蕭繹跟六哥蕭綸關係一直不好,蕭綸年輕那會是出了名的荒唐王爺,他曾經開玩笑題詩一首:湘東有一病,非啞複非聾。相思下隻淚,望直有全功。


    湘東指的是蕭繹,蕭繹一隻眼是瞎的,身有殘疾的人最忌諱別人拿自己的缺陷說事,偏偏這位哥哥根本就不考慮弟弟的感受,所以,蕭繹對哥哥除了恨還是恨。


    蕭繹是一個自視極高的人,他曾經說過,五百年出一個聖人,第一個聖人是周公,第二個是孔子,第三個是司馬遷,又五百年過去了,他認為自己就是新時代的聖人(周公沒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沒五百年有太史公,五百年運,餘何敢讓焉)。他又經常自比諸葛亮、桓溫,認為自己有經世濟國的大才,在他看來,自己才是拯救大梁朝的明主,父皇去世後,三哥蕭綱以身事賊,大哥、四哥、五哥早死,二哥投敵,擋在自己前麵的實際上就剩下了六哥蕭綸。


    以六哥那水平隻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他希望蕭綸能老老實實地做他的荒唐王爺,不要妨礙自己平定侯景的大業。


    為了警告哥哥,蕭綸命左衛將軍王僧辯、信州刺史鮑泉(前番鮑泉在湘州被鎖回,此時重新啟用)率水軍一萬趨江州、郢州,名義上去抵擋自建康來犯的任約,但兩人派人到郢州要接邵陵王到江陵。並許諾將湘州授予蕭綸。


    狐狸尾巴漏出來了,蕭繹這就是明防任約,暗圖郢州。


    說到底,蕭聖人是不想蕭綸做大,成為自己匡扶社稷的絆腳石。


    要把潛在的敵人消滅在萌芽狀態。蕭繹可不管你的動機如何,但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國家現在四分五裂的狀況,正如後世學者所言,假定梁朝宗室王爺們齊心合力,侯景不會有機會。宇文泰也不會有機會,悲劇不會就這麽輕易發生。


    王僧辯軍至鸚鵡洲,早就對蕭綸不滿的郢州司馬劉龍虎等偷偷送人質前來交接,意圖裏應外合消滅蕭綸。有人看不慣,偷偷報告了蕭綸。蕭綸立即派兒子威正侯蕭躓前往攻擊,劉龍虎敗走投靠了王僧辯。


    蕭綸非常惱火,他下書與王僧辯責備道:將軍前年殺人之侄,今年伐人之兄,以此求榮,恐天下不許!


    王僧辯見書自覺理虧,自己成什麽人了?不過,也不能怪自己。自己隻是奉命行事,既然邵陵王如此說法,還是聽聽主公的想法吧。


    王僧辯將書信送到江陵。蕭繹隻有一個命令:進軍!


    一場火並已經不可避免,蕭綸於郢城西園召集屬下眾將,流涕道:我本無他誌,誌在滅賊,湘東總是以為我跟他爭奪帝位,所以來伐。今天的事要守則交絕糧儲。欲戰則取笑千載。可我也不能束手待斃,當於下流躲避。


    屬下壯士神情激憤。紛紛請戰,蕭綸不從。與蕭躓自郢州北門乘小船逃向武昌。蕭恪迎王僧辯入城,蕭繹以蕭恪為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以世子蕭方諸主持郢州,王僧辯升為領軍將軍。


    蕭綸逃亡之路異常艱辛,半道上遇到鎮東將軍裴之高,裴之高的兒子裴畿搶劫了他的裝備。


    武昌澗飲寺僧人法馨將他們藏在岩洞中。


    蕭綸的長史韋質、司馬薑律領兵在外,聽到主公失敗的消息後,飛馬相迎,蕭綸於是收拾散卒屯兵於齊昌郡,北江州結柵自保的流民近萬人歸附。


    前西陵郡守羊思達跟隨陸土豪段珍寶、夏侯珍推蕭綸為主,合謀送質於齊,計劃與齊軍聯合進攻南陽。使者見到齊國皇帝高洋,高洋痛快地答應了,按照梁國的封號,蕭綸為侍中、使持節、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承製,高洋又給蕭綸加上梁王的封號。


    侯景大將任約進軍西陽、武昌,蕭綸本打算等與齊軍合兵一起抵禦,但齊軍按兵不動。


    原來,蕭繹發現,蕭綸還真不是省油的燈,自己向西魏稱臣,他去找東魏做靠山,以自己的實力對付東魏無異於以卵擊石,蕭繹不想冒險,於是也派人到鄴城聯絡,此行雖然沒有達到破壞蕭綸同東魏關係的目的,但東魏方麵答應不幹涉梁國內政。


    這就是齊軍按兵不動的真正原因,蕭綸因齊軍未至,移營距西陽八十裏的馬柵。


    任約派儀同叱羅子通率二百鐵騎偷襲,蕭綸沒有防備敗走,定州刺史田龍祖派人迎接,但蕭綸以田龍祖是蕭繹的人不敢前往,於是又返回齊昌。


    行至汝南,西魏所屬的汝南城主李素本是蕭綸的故吏,開城迎接蕭綸入城。


    蕭綸於是修補城池,收拾殘卒,整頓兵馬。


    蕭繹更加恐慌,怎麽辦?他想到了讓長安方麵出兵打蕭綸,如果東魏幹涉,到時候東西開戰,自己隻需坐收漁翁之利就行了。


    蕭繹的如意算盤打得不錯。


    宇文泰會出兵嗎?


    蕭繹的人剛走,鎮守安陸的西魏安州刺史馬岫也派人求援。


    蕭綸在汝南操練兵馬,馬岫認為蕭綸的頭一個目標就是自己,孩哭抱給他娘,所以他請求宇文泰在蕭綸練兵未成的時候收拾掉他以絕後患。


    宇文泰當然不會放棄漢東之地,很快他便做出決策,重新啟用楊忠,楊忠奇襲柳仲禮成為一個傳奇,的確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楊忠自擒柳仲禮平漢東後因為柳仲禮的告小狀差點從萬人矚目的大英雄變作階下囚,宇文泰愛惜其人才難得,仍然為他進爵陳留郡公,但是卻剝奪了他的兵權。也算是賞罰分明,此後楊忠一直賦閑在家,這次得以重新啟用。


    楊忠同儀同侯幾通率精騎一千悄悄出發,日夜兼程趕奔汝南。


    公元551年二月,楊忠包圍汝南。蕭綸據城死守。


    天氣寒冷,西魏軍數日攻城不下,傷亡慘重。


    然而,世事難料,正在楊忠心急如焚之際,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扭轉了局麵。一直坐鎮城頭指揮城防的城主李素中流矢而亡。


    忠於李素的將士們登時失去了鬥誌,魏軍奮力攻城,汝南城破,蕭綸被俘。


    鑒於柳仲禮的故事,楊忠對南人已經沒了仁慈和感情。為了不重蹈覆轍,他決定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侯幾通將軍中大鼓置於地上,讓蕭綸坐在鼓上,蕭綸從容赴死,魏軍將他的屍體扔在江岸上。


    奇跡發生了,一連數日蕭綸的屍體並不腐爛,這是上蒼的感應?臨江百姓以為神異,便自發為他立廟祭祀。


    按照史書記載。蕭綸本是一個荒唐王爺,但侯景發難後成為宗室親王中唯一一個以大局為重,忠心為國的親王。


    到這裏。我知道了,所謂蕭綸種種不經的荒唐行為,不過是在蕭繹主導下的大梁史官為了證明蕭繹即位的合法性而對更具合法性的蕭綸的醜化。


    從蕭綸對待侯景叛亂的態度,從為了讓蕭確服從皇帝命令而做出大義滅親的舉動,從蕭綸調停江陵和湘州紛爭的書信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兄弟情分、顧全大局的王爺。


    蕭綸被殺。東魏方麵不及救援,蕭繹再次派出特使到鄴城。高洋並不想追究,反正都是你們兄弟之間的事。既然蕭綸已死,索性以蕭繹為梁王。


    西魏出兵幫助蕭繹解除了蕭綸這個威脅,然而,對江陵的真正威脅不是蕭綸而是侯景。


    蕭繹再次想到讓西魏出兵為自己抵擋侯景,但是,他也清楚,對付侯景不是對付自己的兄弟子侄,不付出代價是不行的。


    侯景占領建康後,以梁武帝的名義四處攻擊不肯就範的州郡王國,攻取了江南最富庶的三吳之地,當年蕭衍曾經拒絕世家大族與自己通婚,如今,他要實現讓這些所謂的膏粱子弟為奴為娼的誓言,包括王謝在內的世家大族遭到清洗。


    江陵兵精糧足,蕭繹一直被侯景所重視,侯景把他作為自己最大的敵人,所以建康局勢穩定後,侯景開始謀劃攻打江陵。


    江南人民都把兵精糧足的荊州看做大救星,蕭繹也把平定侯景當做了自己的責任,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形容此刻的蕭繹那是相當地恰當,不過,遠在成都的武陵王蕭紀似乎對七哥並不看好,他對部下說:七官一個文人如何擔當得起平賊大任。


    蕭繹出兵了。


    荊州係大將梁秦州刺史徐文盛都督眾軍東討,在武昌與侯景大將任約相持不下,蕭繹又令護軍將軍尹悅、平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等領兵助戰,聯軍在貝磯大勝一場,任約退到西陽。


    徐文盛步步緊逼推進到蘆洲,任約趕緊向侯景求援。


    侯景親自率軍兩萬西上,懾於侯景的威名,徐文盛不敢主動交戰,侯景卻主動示好,把徐文盛流落在建康的妻子石氏送到梁軍大營,徐文盛內心充滿了感激,秘密派人到侯景營中表示謝意,從此不複言戰,麾下眾將看到這種情形,哪裏還有心思死戰。


    侯景傾巢出動的消息傳到江陵,蕭繹擔心徐文盛不足以抵擋侯景,於是再次增兵,任命領軍將軍王僧辯為大都督,率領州刺史淳於量、定州刺史杜龕、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橫等梁朝名將浩浩蕩蕩開往西陽。


    侯景與徐文盛相持多日,聽聞江夏空虛,他心生一計,打算繞過徐文盛部偷襲郢州,郢州一破,徐文盛部很多將士的妻子老小都在江夏,到時候必然不攻自破。


    宋子仙、任約率輕騎三百走陸路星夜趕往郢州,五十多裏的路程輕騎用不了多長時間,郢州刺史蕭方緒以為下遊有徐文盛大軍擋著,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迫近,整日縱情遊樂不理政事,他哪裏知道徐文盛根本靠不住,等宋子仙的人馬殺到,他還以為部下謊報軍情,等到宋子仙的真身到了他眼前的時候,他正騎在鮑泉的肚子上用五彩線給鮑泉的花白胡須編辮子,看到鮑泉的五彩胡須,宋子仙、任約驚呆了,不過這沒有妨礙他們將蕭方諸、鮑泉二人活捉,武昌軍人的家屬落入宋、任之手。


    郢州陷落的消息傳開,徐文盛大軍恐懼之下退往江陵。逃跑路上掉了隊的王珣、尹悅、杜多安等因家口落入賊手,幹脆投降了任約。


    侯景留下儀同丁和率兵五千守江夏,自領大軍乘勝西上,所部號稱四十萬,江麵上密密麻麻的戰船綿延不斷,沿途百姓嘖嘖稱奇,大家都說自從晉室南渡以來,水軍還是第一次能看到這樣壯觀的陣勢。


    王僧辯大軍開到距離江夏三百五十裏的巴陵,前方來報郢州陷落徐部潰散,他不敢貿然進軍,傳令大軍就地休整,同時將軍情急報四百裏外的江陵。


    郢州陷落的消息傳到江陵,江陵一片恐慌。


    蕭繹居然一點也不著急,他給荊州文武吃了一粒定心丸:大家莫要驚慌,以我看來,賊兵沒有什麽可憂慮的,我等可以高枕無憂了。


    眾人麵麵相覷,聽不懂蕭繹的意思。


    蕭繹解釋道:如果賊兵水路並進直指江陵,那麽荊州就危險了,這是上策。坐鎮長沙,出兵攻打打零陵、桂陽,囤積兵糧,那麽湘州、郢州再不會為我所有。全力攻打巴陵,這是下策,巴陵城小而堅固,僧辯足可自守。侯景攻城不克,野無所掠,天熱瘟疫再起,糧食耗盡士兵困乏,一定能夠破敵。


    鑒於這個判斷,蕭繹命令王僧辯:賊必乘勝西上,不要主動去攻擊。但守巴丘,以逸待勞,必能克敵製勝。


    以王僧辯守巴陵,吸引侯景來戰,的確技高一籌。但是,蕭繹沒有想到的是,在侯景大兵壓境之際,襄陽方麵還在盯著他的腳後跟。


    原來,嶽陽王蕭詧得知侯景西上的消息後,立即派蔡大寶率軍一萬攻占了荊州所屬的武寧,然後派人到江陵告訴蕭繹雍州兵馬東進支援荊州方麵對抗侯景。


    真頭疼,蕭繹和一幹江陵文武自然洞曉這裏麵的玄機,蕭詧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這是要趁火打劫覬覦江陵。


    眾人議論紛紛,大家建議直接告訴蕭詧侯景已破,令其退兵。


    蕭繹問道:你們這是讓他繼續進兵嗎?


    眾人不解。


    蕭繹道:襄陽的耳目也不是瞎子,現在我們詐稱侯景已破,他們會以為我們怕了,所以必會加速進兵,現在不是示弱的時候。


    於是蕭繹派使者對蔡大寶說:嶽陽王多次來信連和,互不侵犯,卿為何忽然占據武寧?今當遣天門太守胡僧祐精甲二萬、鐵馬五千頓湕水,等你們來一起進兵。


    蕭繹的意思很明白,來吧,來了讓你們有來無回。


    蕭詧見七叔看破了自己的計謀並且嚴陣以待,隻好將蔡大寶召回。


    為了專心同侯景作戰,蕭繹又派人出使長安向西魏求援,即使西魏方麵不肯出兵,隻要雙方的盟約有效,蕭詧必不敢輕舉妄動。


    請人幫忙不出點血說不過去,蕭繹許諾把南鄭送給西魏,這是一份大禮,一份足以讓宇文泰動心的大禮。


    這又是個一箭雙雕之計。(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