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戰铩羽而歸,宇文邕並沒有灰心,相反他看到了北齊的弱點,各軍互不統帥各自為戰,證明了北齊上層確實已經爛了,但下麵還有不少能人,河南尤其洛陽是北齊防守的重點,河陽道三萬精兵的確不好惹,要直接動河南困難不小。
既然不從河南進攻,從晉州一線出兵如何呢?這是韋孝寬、宇文弼、鮑宏等的出兵方案。宇文邕開始反思進軍路線是否正確了,他讓人把韋孝寬秘密叫回長安,虛心向韋孝寬請教,韋孝寬見皇帝開始重視北線進軍之策,心下高興,便仔細向宇文邕分析了北線進攻的可行性,說得皇帝連連點頭,最後老將軍甚至請求一旦大軍東進,他願意擔任前驅直取晉州。
宇文邕雖然佩服韋孝寬的謀略和戰力,但他還是希望用年輕人,北周已經到了官二代全麵掌權的時代,大家都需要鍛煉,也需要證明自己,何況新老更替是必須的。
所以宇文邕笑著對韋孝寬說:老將軍忠心可嘉,不過玉璧地位對我國太重要了,如果從晉州出兵玉璧更不容有失,如此非鄖公不能畏服,公隻管替朕好好守住玉璧,至於衝鋒陷陣,就交給小兒郎們吧。皇帝如此說,韋孝寬不能不聽。
轉過年正月,宇文邕大張旗鼓地巡視同州,事實上同州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地,不久,他又秘密視察了河東涑川一帶,將自河東出兵的山川地形摸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在陝州,宇文邕又同於翼進行了密謀。於翼已經從安州調任陝州任陝州刺史、宜陽總管,兼任陝熊等七州十六防諸軍事。於翼獻策道:倘陛下大軍出晉州道,臣願領兵出陝赴洛陽吸引偽齊兵馬的注意力,讓河南諸州不敢異動,掩護陛下大軍長驅直入。宇文邕點頭稱善。正月底。宇文邕回到長安,這時來自河州的一份表奏引起了他的注意。
表奏是河州總管李賢報來的,去年宇文邕親自率軍出關,關中兵力薄弱,他特地調原瓜州刺史李賢為河州總管,把西境的安危交到跟自己有父子之情的李賢手上。李賢到河州後開始大搞屯田。在邊境多設斥候,密切監視羌人、吐穀渾人的動靜。但是,吐穀渾人仍然不斷騷擾邊境,他們來去如風,仗著熟悉山野地形。搶了就跑,讓李賢防不勝防不勝其擾。
宇文邕很清楚吐穀渾這樣的騷擾者,不痛扁一頓就永不消停,而且,如果大軍東征,後方的安全必須要有保障。說辦就辦。朝堂上,宇文邕宣布了征討吐穀渾的決定,下令以皇太子宇文贇為元帥。上開府大將軍王軌、宮正宇文孝伯為副將,克日出兵。以大周的國力討伐吐穀渾,群臣沒有人反對。然而。讓皇太子出征還是出乎皇太子宇文贇的預料。宇文贇嚇壞了,為什麽?
因為宇文邕還有一道密旨,軍中大事一切都由王軌說了算,宇文贇一向同王軌、宇文孝伯等人走得遠,他寵信的近臣是太子宮尹下大夫鄭譯。
鄭譯大有來頭,出身滎陽鄭氏家族。其父鄭孝穆做過西魏的中書令,北周的小司空。作為長安貴族第二代,鄭譯曾經的小夥伴有楊堅、宇文覺、宇文邕等人。
鄭譯從小被過繼給從祖父鄭文寬。鄭文寬的妻子即宇文泰正妻馮翊公主的妹妹平陽公主。通過這層關係,鄭譯從小就被宇文泰賞識,出入宇文家跟自己家一樣。
鄭譯的命特別好,周明帝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輔佐輔城公的差事,誰知道後來輔城公升級為皇帝了,鄭譯與儀同劉昉一起成為皇帝的近侍,不過,這兩人隻是陪著皇帝玩,真正跟宇文邕幹大事還是宇文孝伯、王軌這些人。
等到宇文邕親政,東宮初建,鄭譯成為東宮臣屬,這個人的特點就是圓滑會說話,所以很快便同太子打得火熱,成為太子眼前的紅人。所以太子下了朝就急急忙忙叫來鄭譯商量。
他對鄭譯說:皇上最喜歡的兒子不是我,是秦王,烏丸軌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讓我同他一起出征,是不是扶蘇的悲劇要重演了?當年,秦始皇命扶蘇隨大將蒙恬出征,結果京城發生變亂,扶蘇這個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落了個有家不能回終遭橫禍的命運。鄭譯勸道:願殿下勤勉仁孝,隻要不失人子的孝道想來不會有事。
聽鄭譯如此說,太子的心稍稍寬慰了些。離開皇宮,離開長安,隻要不想皇帝疏遠的自己的事,宇文贇還是非常開心,要知道,作為父親,宇文邕太嚴厲了,他教育兒子的手段就是大棒,跟爾朱榮、高歡一脈相傳,不聽話?劈頭蓋臉一頓胖揍,邊打還邊嘟囔:古來太子被廢掉的有多少?其他兒子難道都不能當太子嗎?宇文贇的身上總是舊傷未愈新傷又起,恨鐵不成鋼是每個父親的通病。
為了少挨揍,宇文贇慢慢學乖了,開始學著扮演乖孩子,在長安東宮老老實實做太子。按照宇文邕的要求,宇文贇同群臣一樣朝見,即使寒冬酷暑也不準隨便請假。
宇文贇愛喝酒,宇文邕就下令禁止往東宮送酒。宇文邕還讓東宮的官員們每天記錄太子的言行,每月整理上奏,宇文贇做錯事後,宇文邕不分青紅皂白就痛打一頓。
因此,西征途中宇文贇就像鳥兒離開了樊籠,同鄭譯、王端等東宮寵幸們不顧戰場戰士們破頭顱灑熱血的殘酷,當做了遊山玩水,更有甚者,他們縱酒施暴,把將士們當做了奴仆呼來喝去,弄得大家怨聲載道。王軌很憤怒,他最看不得太子跟寵臣們廝混在一起,毫無主仆之別。
其實,宇文贇作為掛名主帥,軍旅之事都是王軌說了算,他能不搗亂已經是王軌的大幸事了。然而,王軌是嫉惡如仇眼裏容不得沙子的人,他與鄭譯作為宇文邕的藩臣,按說應該和平共處,然而。兩人卻不對付,性格決定圈子。班師回朝後,王軌把太子的事單獨同皇帝做了匯報,皇帝跟王軌可是患難之交,王軌的話宇文邕深信不疑。
宇文邕把太子叫過來訓斥了一頓,怒火中燒揮杖狠狠地打了宇文贇、鄭譯等一頓。將鄭譯除名,東宮寵臣們大都被解職離宮。但是,宇文贇如何舍得讓鄭譯離開,沒過不久就把他重新弄回身邊,兩人沒大沒小地玩樂如初。作為太子,能玩的上的好朋友本來就不多,憑什麽把我們分開?
雖然回來了,但鄭譯總覺得頭上懸了一柄寶劍隨時都會落下來砍自己的腦袋,所以高興之餘不免有點鬱悶,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太子說:殿下什麽時候能據有天下?過了,這話可以說是大逆不道,是要殺頭的。太子上位自然是皇帝駕崩之時,這不是盼著皇帝死嗎?但是宇文贇卻很高興,對鄭譯更加親近了。
王軌看人很毒。他已經把宇文贇看到了骨子裏,枉至尊英明神武英雄蓋世怎麽生了這麽個混蛋兒子,將來這個混球如果登基做了皇帝,一定是個昏君,一定會葬送了至尊辛辛苦苦掙來的江山社稷,我烏丸軌是至尊的忠臣,還是至尊的知己。我不能坐視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得做點什麽。
滿朝文武大臣中。王軌認為賀若敦的兒子內史賀若弼最有見識,而且皇帝也很信任他。拉上他一起出手,扳倒太子不是沒有可能。王軌同賀若弼聊天,他很肯定地對賀若弼說:太子一定當不好大位。賀若弼隨聲附和,王軌很高興,果然自己沒看錯人。
賀若弼不但認同王軌的觀點,還慫恿王軌上奏至尊廢了太子,最後還說自己一定會跟王軌站在一邊。王軌放心了,他決定馬上跟太子攤牌。
宇文邕不是個好父親,他教育兒子的方式就是打罵,孩子長期處於緊張恐懼之中,心靈多少會有些扭曲,從宇文贇即位後做的那些事來看,史書記載不像是編的,楊堅沒有必要篡改北周的曆史,他的帝位是北周禪讓來的,他不是革*命*者,所以沒有必要詆毀北周上上代皇帝。事實上,宇文贇就是有點神經質,他與高洋倒有一拚。家天下的悲劇。
可選擇的人選實在有限。我和你一樣生氣,但我生氣的是楊堅的天下,楊堅無論奪取政權還是治理天下,步步透著英明神武,步步精彩絕倫,但是怎麽會碰到一個千古未有的敗家子兒子。
楊廣的能力其實很強大,連唐太宗看了他的文章都驚奇不已,‘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韋孝寬不甘心總是被動挨打,他挑選了一支精銳小分隊,趁東軍疲憊無備之際,突然開城門從城中殺出,東軍哪裏料到西軍居然還敢主動進攻,被殺了措手不及,死傷無數,混亂之際,韋孝寬乘機占領了高歡千辛萬苦堆起來的土山,把前沿陣地向南推進,居高臨下,時不時往高歡的軍中扔些滾木射些箭矢什麽的,讓高歡更加頭疼。
這還不算,他乘著夜色用繩子放下一支敢死隊衝向敵營,東軍一直防備從城門出來的突擊隊,哪裏想到這次會神兵天降,驚懼之下士兵們爭先恐後地後退逃命,土山的上的人見自己人紛紛後退,生怕自己成了孤軍,也丟棄土山逃命,王思政占領了兩座土山,在土山上修築防禦工事,為長社城建立了一座外圍防線。
還有第三個土山,唐太宗沒打下安城的那個,,,我想知道這些守軍是怎麽從城內得到給養才能堅持下去的???
於是,上朝的時候王軌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麵上奏:朝廷內外都聽不到皇太子有仁孝的名聲,恐怕做不好陛下的家事。愚臣見識淺露,不足為信。
但是陛下常說賀若弼有文武奇才,他也常常以此為憂。是嗎。賀若內史也很擔憂?賀若內史,你也說說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賀若弼竟然回答道:皇太子養德東宮,不曾聽說有什麽過失。
王軌啞然,他萬萬沒想到賀若弼竟然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心中憤恨不已。宇文邕倒是沒有怪罪的意思,他仍和顏悅色地對王軌道:卿有話但說無妨,不管對錯我知道你都是為了朕,朕不怪你,但你又何必非要拉別人墊背。
王軌惶恐道:臣知罪。從大殿出來,王軌特意在門口等著賀若弼。他不甘心就這樣被賀若弼耍了,他更不明白,賀若弼一向跟自己不錯,他又是個有遠見的人,今天為什麽會出賣自己。賀若弼走出大殿。見王軌在那候著,知道王軌要幹什麽,他倒好,裝得跟沒事人一樣跟王軌打招呼。
王軌氣呼呼地說:賀若弼啊賀若弼,我倆平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好的事怎麽說反悔就反悔了?
天你要不給我個合理的解釋,從此我們各走各路。賀若弼微微一笑,淡淡地說:這是公的過失。如何怪我?太子是誰?國家的儲君,哪裏能輕言廢立?
倘若有所閃失,便會犯下誅殺九族的大罪。我原以為你會秘密地向至尊匯報。哪裏想到你會當眾啟奏,烏丸公太不慎重了。賀若弼之父賀若敦當年因為對宇文護不滿被逼自盡,臨死曾經以錐刺兒子的舌頭出血,以此告誡兒子謹言慎行,看起來賀若弼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
比起王軌,賀若弼更加持重。更加有心計,他懂得進退之道。而王軌就像個二十歲出頭的愣頭青,沒有一點策略。這與他在戰場上的謀略成為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隻好說,王軌先生是個軍事家而非政治家。
然而,讓人大惑不解的是,後來賀若弼還是步其父後塵,死在了嘴上,對此,我隻能說,當一個人日子過得順了後,便自大起來,漸漸失去了自己。
王軌愣了,他還真沒想這裏麵的七拐八扭彎彎繞,是啊,太子就是將來的君王,如果不能說服皇帝將他廢掉,天下將來就是太子的天下,今天我說的話可徹底將他得罪了,王軌隱隱感覺脊背發涼,他感受到了恐懼。
沉默良久,王軌最後歎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跟賀若弼解釋:我一心為國,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過。不過,剛才當眾啟奏,確實不太合適。
這件事之後,太子對王軌恨之入骨,對賀若弼倒是平添了幾分好感。
好像是一個魔咒在起作用,不僅僅是王軌不看好太子,誅殺宇文護的宇文邕小集團成員個個對太子不滿,也是,作為宇文邕親政的大功臣,他們得到的回報也不少,大家都把自己看做了皇帝的人,凡事都想為皇帝分憂,隻要危害江山社稷的,他們覺得就應該去幫皇帝,在他們看來責無旁貸。
雖然心裏有一樣的看法,但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出手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左宮伯宇文孝伯,他同樣對太子不滿,不過,他不認為太子天生就不好,他恨的是那些教壞太子的人,太子不堪,就是鄭譯這幫奸佞小人教唆的。
宇文孝伯不像王軌那樣衝動,他為人謹慎平和,盡管心裏一千萬個對太子不滿,平日裏大庭廣眾之下從來不議論太子的問題,所以,王軌從來沒看出他才是自己的同黨。
宇文孝伯也曾經對宇文邕進諫,他的做法一是選擇隻有他和皇帝兩人在場的時候,二是不直接說太子不好,看看他是怎麽對皇帝說的: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請妙選左右,為其師友,還有希望有所成就,如果不然,後悔無及。
宇文孝伯雖然沒有明著說,但話裏的意思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皇帝,太子現在真的不行,任其發展下去,有你皇帝後悔的時候,不過,太子不好主要是他身邊人的問題,所以如果早早亡羊補牢,為太子找個名師調教,也許還為時不晚。比起王軌的廢了重立,宇文孝伯的建議更具有建設性,宇文邕愛聽。
其實,以宇文邕的聰明,如何不知道太子的事,你以為皇帝安排監督太子的耳目都是些擺設,但是,太子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有什麽辦法呢!宇文孝伯的話倒是提醒了他,太子不好更多是受了奸人的誘惑,如果有好的老師輔佐,太子也許會變好的。
在一次巡視地方的時候,皇帝問萬年縣丞樂運太子為何種人,他想聽聽國人對太子的看法,樂運回答:中人。宇文邕轉身對宇文憲說:百官奉承我,都說太子聰明睿智,隻有樂運所言忠直。樂先生,中人是什麽樣的人?
樂運道:如齊桓公,管仲為相則霸業可成,豎貂輔佐則天下大亂。中人者,可以為善,可以作惡。話說到這裏,宇文邕算是明白樂運的意思了,關鍵是為太子選拔好的師友。既然大家都這麽說,那就辦吧。(未完待續)
既然不從河南進攻,從晉州一線出兵如何呢?這是韋孝寬、宇文弼、鮑宏等的出兵方案。宇文邕開始反思進軍路線是否正確了,他讓人把韋孝寬秘密叫回長安,虛心向韋孝寬請教,韋孝寬見皇帝開始重視北線進軍之策,心下高興,便仔細向宇文邕分析了北線進攻的可行性,說得皇帝連連點頭,最後老將軍甚至請求一旦大軍東進,他願意擔任前驅直取晉州。
宇文邕雖然佩服韋孝寬的謀略和戰力,但他還是希望用年輕人,北周已經到了官二代全麵掌權的時代,大家都需要鍛煉,也需要證明自己,何況新老更替是必須的。
所以宇文邕笑著對韋孝寬說:老將軍忠心可嘉,不過玉璧地位對我國太重要了,如果從晉州出兵玉璧更不容有失,如此非鄖公不能畏服,公隻管替朕好好守住玉璧,至於衝鋒陷陣,就交給小兒郎們吧。皇帝如此說,韋孝寬不能不聽。
轉過年正月,宇文邕大張旗鼓地巡視同州,事實上同州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地,不久,他又秘密視察了河東涑川一帶,將自河東出兵的山川地形摸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在陝州,宇文邕又同於翼進行了密謀。於翼已經從安州調任陝州任陝州刺史、宜陽總管,兼任陝熊等七州十六防諸軍事。於翼獻策道:倘陛下大軍出晉州道,臣願領兵出陝赴洛陽吸引偽齊兵馬的注意力,讓河南諸州不敢異動,掩護陛下大軍長驅直入。宇文邕點頭稱善。正月底。宇文邕回到長安,這時來自河州的一份表奏引起了他的注意。
表奏是河州總管李賢報來的,去年宇文邕親自率軍出關,關中兵力薄弱,他特地調原瓜州刺史李賢為河州總管,把西境的安危交到跟自己有父子之情的李賢手上。李賢到河州後開始大搞屯田。在邊境多設斥候,密切監視羌人、吐穀渾人的動靜。但是,吐穀渾人仍然不斷騷擾邊境,他們來去如風,仗著熟悉山野地形。搶了就跑,讓李賢防不勝防不勝其擾。
宇文邕很清楚吐穀渾這樣的騷擾者,不痛扁一頓就永不消停,而且,如果大軍東征,後方的安全必須要有保障。說辦就辦。朝堂上,宇文邕宣布了征討吐穀渾的決定,下令以皇太子宇文贇為元帥。上開府大將軍王軌、宮正宇文孝伯為副將,克日出兵。以大周的國力討伐吐穀渾,群臣沒有人反對。然而。讓皇太子出征還是出乎皇太子宇文贇的預料。宇文贇嚇壞了,為什麽?
因為宇文邕還有一道密旨,軍中大事一切都由王軌說了算,宇文贇一向同王軌、宇文孝伯等人走得遠,他寵信的近臣是太子宮尹下大夫鄭譯。
鄭譯大有來頭,出身滎陽鄭氏家族。其父鄭孝穆做過西魏的中書令,北周的小司空。作為長安貴族第二代,鄭譯曾經的小夥伴有楊堅、宇文覺、宇文邕等人。
鄭譯從小被過繼給從祖父鄭文寬。鄭文寬的妻子即宇文泰正妻馮翊公主的妹妹平陽公主。通過這層關係,鄭譯從小就被宇文泰賞識,出入宇文家跟自己家一樣。
鄭譯的命特別好,周明帝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輔佐輔城公的差事,誰知道後來輔城公升級為皇帝了,鄭譯與儀同劉昉一起成為皇帝的近侍,不過,這兩人隻是陪著皇帝玩,真正跟宇文邕幹大事還是宇文孝伯、王軌這些人。
等到宇文邕親政,東宮初建,鄭譯成為東宮臣屬,這個人的特點就是圓滑會說話,所以很快便同太子打得火熱,成為太子眼前的紅人。所以太子下了朝就急急忙忙叫來鄭譯商量。
他對鄭譯說:皇上最喜歡的兒子不是我,是秦王,烏丸軌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讓我同他一起出征,是不是扶蘇的悲劇要重演了?當年,秦始皇命扶蘇隨大將蒙恬出征,結果京城發生變亂,扶蘇這個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落了個有家不能回終遭橫禍的命運。鄭譯勸道:願殿下勤勉仁孝,隻要不失人子的孝道想來不會有事。
聽鄭譯如此說,太子的心稍稍寬慰了些。離開皇宮,離開長安,隻要不想皇帝疏遠的自己的事,宇文贇還是非常開心,要知道,作為父親,宇文邕太嚴厲了,他教育兒子的手段就是大棒,跟爾朱榮、高歡一脈相傳,不聽話?劈頭蓋臉一頓胖揍,邊打還邊嘟囔:古來太子被廢掉的有多少?其他兒子難道都不能當太子嗎?宇文贇的身上總是舊傷未愈新傷又起,恨鐵不成鋼是每個父親的通病。
為了少挨揍,宇文贇慢慢學乖了,開始學著扮演乖孩子,在長安東宮老老實實做太子。按照宇文邕的要求,宇文贇同群臣一樣朝見,即使寒冬酷暑也不準隨便請假。
宇文贇愛喝酒,宇文邕就下令禁止往東宮送酒。宇文邕還讓東宮的官員們每天記錄太子的言行,每月整理上奏,宇文贇做錯事後,宇文邕不分青紅皂白就痛打一頓。
因此,西征途中宇文贇就像鳥兒離開了樊籠,同鄭譯、王端等東宮寵幸們不顧戰場戰士們破頭顱灑熱血的殘酷,當做了遊山玩水,更有甚者,他們縱酒施暴,把將士們當做了奴仆呼來喝去,弄得大家怨聲載道。王軌很憤怒,他最看不得太子跟寵臣們廝混在一起,毫無主仆之別。
其實,宇文贇作為掛名主帥,軍旅之事都是王軌說了算,他能不搗亂已經是王軌的大幸事了。然而,王軌是嫉惡如仇眼裏容不得沙子的人,他與鄭譯作為宇文邕的藩臣,按說應該和平共處,然而。兩人卻不對付,性格決定圈子。班師回朝後,王軌把太子的事單獨同皇帝做了匯報,皇帝跟王軌可是患難之交,王軌的話宇文邕深信不疑。
宇文邕把太子叫過來訓斥了一頓,怒火中燒揮杖狠狠地打了宇文贇、鄭譯等一頓。將鄭譯除名,東宮寵臣們大都被解職離宮。但是,宇文贇如何舍得讓鄭譯離開,沒過不久就把他重新弄回身邊,兩人沒大沒小地玩樂如初。作為太子,能玩的上的好朋友本來就不多,憑什麽把我們分開?
雖然回來了,但鄭譯總覺得頭上懸了一柄寶劍隨時都會落下來砍自己的腦袋,所以高興之餘不免有點鬱悶,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太子說:殿下什麽時候能據有天下?過了,這話可以說是大逆不道,是要殺頭的。太子上位自然是皇帝駕崩之時,這不是盼著皇帝死嗎?但是宇文贇卻很高興,對鄭譯更加親近了。
王軌看人很毒。他已經把宇文贇看到了骨子裏,枉至尊英明神武英雄蓋世怎麽生了這麽個混蛋兒子,將來這個混球如果登基做了皇帝,一定是個昏君,一定會葬送了至尊辛辛苦苦掙來的江山社稷,我烏丸軌是至尊的忠臣,還是至尊的知己。我不能坐視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得做點什麽。
滿朝文武大臣中。王軌認為賀若敦的兒子內史賀若弼最有見識,而且皇帝也很信任他。拉上他一起出手,扳倒太子不是沒有可能。王軌同賀若弼聊天,他很肯定地對賀若弼說:太子一定當不好大位。賀若弼隨聲附和,王軌很高興,果然自己沒看錯人。
賀若弼不但認同王軌的觀點,還慫恿王軌上奏至尊廢了太子,最後還說自己一定會跟王軌站在一邊。王軌放心了,他決定馬上跟太子攤牌。
宇文邕不是個好父親,他教育兒子的方式就是打罵,孩子長期處於緊張恐懼之中,心靈多少會有些扭曲,從宇文贇即位後做的那些事來看,史書記載不像是編的,楊堅沒有必要篡改北周的曆史,他的帝位是北周禪讓來的,他不是革*命*者,所以沒有必要詆毀北周上上代皇帝。事實上,宇文贇就是有點神經質,他與高洋倒有一拚。家天下的悲劇。
可選擇的人選實在有限。我和你一樣生氣,但我生氣的是楊堅的天下,楊堅無論奪取政權還是治理天下,步步透著英明神武,步步精彩絕倫,但是怎麽會碰到一個千古未有的敗家子兒子。
楊廣的能力其實很強大,連唐太宗看了他的文章都驚奇不已,‘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韋孝寬不甘心總是被動挨打,他挑選了一支精銳小分隊,趁東軍疲憊無備之際,突然開城門從城中殺出,東軍哪裏料到西軍居然還敢主動進攻,被殺了措手不及,死傷無數,混亂之際,韋孝寬乘機占領了高歡千辛萬苦堆起來的土山,把前沿陣地向南推進,居高臨下,時不時往高歡的軍中扔些滾木射些箭矢什麽的,讓高歡更加頭疼。
這還不算,他乘著夜色用繩子放下一支敢死隊衝向敵營,東軍一直防備從城門出來的突擊隊,哪裏想到這次會神兵天降,驚懼之下士兵們爭先恐後地後退逃命,土山的上的人見自己人紛紛後退,生怕自己成了孤軍,也丟棄土山逃命,王思政占領了兩座土山,在土山上修築防禦工事,為長社城建立了一座外圍防線。
還有第三個土山,唐太宗沒打下安城的那個,,,我想知道這些守軍是怎麽從城內得到給養才能堅持下去的???
於是,上朝的時候王軌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麵上奏:朝廷內外都聽不到皇太子有仁孝的名聲,恐怕做不好陛下的家事。愚臣見識淺露,不足為信。
但是陛下常說賀若弼有文武奇才,他也常常以此為憂。是嗎。賀若內史也很擔憂?賀若內史,你也說說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賀若弼竟然回答道:皇太子養德東宮,不曾聽說有什麽過失。
王軌啞然,他萬萬沒想到賀若弼竟然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心中憤恨不已。宇文邕倒是沒有怪罪的意思,他仍和顏悅色地對王軌道:卿有話但說無妨,不管對錯我知道你都是為了朕,朕不怪你,但你又何必非要拉別人墊背。
王軌惶恐道:臣知罪。從大殿出來,王軌特意在門口等著賀若弼。他不甘心就這樣被賀若弼耍了,他更不明白,賀若弼一向跟自己不錯,他又是個有遠見的人,今天為什麽會出賣自己。賀若弼走出大殿。見王軌在那候著,知道王軌要幹什麽,他倒好,裝得跟沒事人一樣跟王軌打招呼。
王軌氣呼呼地說:賀若弼啊賀若弼,我倆平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好的事怎麽說反悔就反悔了?
天你要不給我個合理的解釋,從此我們各走各路。賀若弼微微一笑,淡淡地說:這是公的過失。如何怪我?太子是誰?國家的儲君,哪裏能輕言廢立?
倘若有所閃失,便會犯下誅殺九族的大罪。我原以為你會秘密地向至尊匯報。哪裏想到你會當眾啟奏,烏丸公太不慎重了。賀若弼之父賀若敦當年因為對宇文護不滿被逼自盡,臨死曾經以錐刺兒子的舌頭出血,以此告誡兒子謹言慎行,看起來賀若弼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
比起王軌,賀若弼更加持重。更加有心計,他懂得進退之道。而王軌就像個二十歲出頭的愣頭青,沒有一點策略。這與他在戰場上的謀略成為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隻好說,王軌先生是個軍事家而非政治家。
然而,讓人大惑不解的是,後來賀若弼還是步其父後塵,死在了嘴上,對此,我隻能說,當一個人日子過得順了後,便自大起來,漸漸失去了自己。
王軌愣了,他還真沒想這裏麵的七拐八扭彎彎繞,是啊,太子就是將來的君王,如果不能說服皇帝將他廢掉,天下將來就是太子的天下,今天我說的話可徹底將他得罪了,王軌隱隱感覺脊背發涼,他感受到了恐懼。
沉默良久,王軌最後歎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跟賀若弼解釋:我一心為國,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過。不過,剛才當眾啟奏,確實不太合適。
這件事之後,太子對王軌恨之入骨,對賀若弼倒是平添了幾分好感。
好像是一個魔咒在起作用,不僅僅是王軌不看好太子,誅殺宇文護的宇文邕小集團成員個個對太子不滿,也是,作為宇文邕親政的大功臣,他們得到的回報也不少,大家都把自己看做了皇帝的人,凡事都想為皇帝分憂,隻要危害江山社稷的,他們覺得就應該去幫皇帝,在他們看來責無旁貸。
雖然心裏有一樣的看法,但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出手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左宮伯宇文孝伯,他同樣對太子不滿,不過,他不認為太子天生就不好,他恨的是那些教壞太子的人,太子不堪,就是鄭譯這幫奸佞小人教唆的。
宇文孝伯不像王軌那樣衝動,他為人謹慎平和,盡管心裏一千萬個對太子不滿,平日裏大庭廣眾之下從來不議論太子的問題,所以,王軌從來沒看出他才是自己的同黨。
宇文孝伯也曾經對宇文邕進諫,他的做法一是選擇隻有他和皇帝兩人在場的時候,二是不直接說太子不好,看看他是怎麽對皇帝說的: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請妙選左右,為其師友,還有希望有所成就,如果不然,後悔無及。
宇文孝伯雖然沒有明著說,但話裏的意思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皇帝,太子現在真的不行,任其發展下去,有你皇帝後悔的時候,不過,太子不好主要是他身邊人的問題,所以如果早早亡羊補牢,為太子找個名師調教,也許還為時不晚。比起王軌的廢了重立,宇文孝伯的建議更具有建設性,宇文邕愛聽。
其實,以宇文邕的聰明,如何不知道太子的事,你以為皇帝安排監督太子的耳目都是些擺設,但是,太子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有什麽辦法呢!宇文孝伯的話倒是提醒了他,太子不好更多是受了奸人的誘惑,如果有好的老師輔佐,太子也許會變好的。
在一次巡視地方的時候,皇帝問萬年縣丞樂運太子為何種人,他想聽聽國人對太子的看法,樂運回答:中人。宇文邕轉身對宇文憲說:百官奉承我,都說太子聰明睿智,隻有樂運所言忠直。樂先生,中人是什麽樣的人?
樂運道:如齊桓公,管仲為相則霸業可成,豎貂輔佐則天下大亂。中人者,可以為善,可以作惡。話說到這裏,宇文邕算是明白樂運的意思了,關鍵是為太子選拔好的師友。既然大家都這麽說,那就辦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