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讚年輕加上見識平庸,對劉昉信以為真,便離開皇宮回家了。為了穩定人心,楊堅首先將刑律進行了修訂,廢除了一些嚴刑酷法,自己又帶頭節儉,停止了洛陽宮的建設,內外都很高興。但是楊堅雖然穩定了長安局勢,但心腹之患尚在。
五王在外,這幾個人文武雙全,大多參加過平齊之戰,戰功顯赫,尤其又擅長詩文,在漢族知識分子中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這是第一威脅。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名將韋孝寬明確表示站在自己這一邊。要穩定局勢,必須痛下殺手,但如何擺平幾個大州,楊堅猶豫不決。
當天夜裏,楊堅命人叫來太史大夫庾季才,關鍵時刻還得看看天象如何,老天爺是不是同意讓我這麽做。楊堅問道:我才能平庸,現在擔當顧命重任,不知道天時和人事怎麽樣?雖然庾季才沒有明說勸進,但是楊堅已經心知肚明,他默然良久,對庾
季才說:你說的對啊。回到家,楊堅將同庾季才的對話跟夫人獨孤氏一說,獨孤氏對夫君道:當前的事,已經是騎虎難下,願君勉勵。楊堅至此暗下決心,縱然前方是萬丈深淵,我也要繼續前進不回頭。
既然如此,先挑刺吧,借著宇文家這塊招牌將那些刺頭除掉,在沒有發布太上皇帝駕崩消息的時候,楊堅已經以送千金公主出嫁的名義召回宇文招等五王,有消息說五王都已經在回京的路上,因此已經不足為慮。
當前最大的刺頭就是相州總管尉遲迥。尉遲迥在北周諸臣中,年齡長。戰功大,關係硬,名望重,楊堅輔政,他一定不服氣。老頭子坐擁故齊之地,兵精糧足,倘若他登高一呼,關東還不亂了套。如果能調虎離山,匹夫之力足以。
楊堅心生一計,命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奉詔書到鄴城召尉遲迥入京會葬。這是個好借口。皇帝死了,身為皇親國戚,參加皇帝葬禮是應該的。如果尉遲迥不來,那麽他的不臣之心就坐實了。
如果尉遲迥回朝,相州作為原北齊京畿要地。沒有德高望重的大臣鎮不住,於是又以上柱國韋孝寬為相州總管取代尉遲迥,以小司徒叱列長釜(北史作叱列長叉)為相州刺史。
河南方麵,大將軍楊素破宇文胄於石濟,將宇文胄斬首。說起來,宇文胄也是個苦命孩子,他是宇文導的大哥宇文什肥的兒子,什肥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宇文顥為了救爺爺宇文肱死於襲殺衛可孤的南河之戰,從此,宇文什肥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盡孝。
宇文泰隨賀拔嶽入關。宇文導隨叔父從軍,什肥不忍心把母親拋下不管,毅然留在晉陽照顧一家老小,誰成想大魏分治,宇文泰橫空出世成為事實上的關隴地區最高領袖,如此以來留在晉陽的宇文家族的人遭了秧。東魏大丞相高歡把對宇文泰的怨憤灑在他們身上,宇文家已經成人的男子(史書有記載的有宇文顥子什肥、宇文連子元寶、宇文洛生子菩提等)全部遇害。
未成年的小孩被送到蠶室變成小太監。宇文胄就是被去了男根的苦命孩子之一。做奴隸的日子不好過,但他挺了下來。一直到宇文護為了母親歸國與齊通好,他才被禮送長安,襲爵邵國公,出為滎州刺史。
楊堅輔政,尉遲迥起兵,宇文胄認為自己受皇室大恩,有義務為家族事業而戰,因此起兵響應相州,不想尉遲迥迅速敗亡,自己也為楊素所殺。敗在楊素的手裏,宇文胄一點也不冤枉,兩人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楊素美髯飄飄,相貌英武,作為領兵大將,他從未打過敗仗,但是,他的統兵之法極其殘忍,每次出征先殺幾個自己人立威,少者十幾個,多者百餘人,兩軍對陣他從不全軍一起上,而是把隊伍分成多個戰鬥小隊,每隊一二百人,第一隊衝鋒,第二隊監軍,前邊敗回陣的全部殺死,然後第二隊衝鋒,不能取勝再殺,直到勝利為止。與楊素相比,於仲文攻打席毗羅倒是頗費了些周折。
席毗羅本來是徐州總管府的司錄,尉遲迥起兵後,徐州總管源雄拒絕合作,席毗羅隻好偷偷離開彭城跑到他的家鄉金鄉舉兵,他的弟弟兗州刺史叉羅響應,席毗羅被尉遲迥封為大將軍,他把妻子留在金鄉,親自率大軍先奪沛縣,準備克日進攻徐州。席毗羅大軍遠走徐州,金鄉空虛,他的妻子就是席毗羅的軟肋。
金鄉城,城主徐善淨奉命留守,他一刻也不敢馬虎,每日親自巡城檢查城防,大將軍率軍遠行,保護好他的妻兒是首要任務。一位自稱大將軍檀讓使者的人來到金鄉,通知徐善淨檀讓大將軍明日到金鄉宣蜀公號令並賞賜將士。
聽說檀讓大將軍要親自前來勞軍,金鄉守軍歡聲雷動,徐善淨並不多疑,命手下做起了迎接大將軍的準備。隨行諸將勸於仲文屠城,屠城最大的好處是將士們可以乘機洗劫財物,填滿腰包。
於仲文拒絕了大家的請求,不但如此,他命令眾將領嚴明軍紀,不得冒犯城中百姓,對席毗羅的妻兒監視居住,不得無禮,但是,絕對不能讓他們跑了。
眾人不解。果然,席毗羅聽到妻子被俘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向金鄉進發,檀讓率軍與其會合,本來席毗羅在沛縣坐等於仲文,現在成了於仲文在金鄉坐等席毗羅。
席毗羅匆忙趕來,路上中了於仲文的埋伏,叛軍大潰,賊兵爭投洙水,死者堵塞了河道,檀讓被擒獲押送長安,席毗羅逃到滎陽,被抓獲後就地正法與此同時,響應尉遲迥起兵的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以另一種方式結束了他的使命,他跑到建康去了。
陳國方麵積極響應,陳宣帝封司馬消難為大都督、總督九州八鎮諸軍事、司空。賜爵隨公,以鎮西將軍樊毅為督沔漢諸軍事、南宇宙刺史任忠率眾趨曆陽,超武將軍陳慧紀為前軍都督趨南兗州,聲援司馬消難。
西梁諸將勸梁帝蕭巋舉兵與尉遲迥聯盟,進可以表示自己對周國忠心。退可以席卷山南之地割據一方,蕭巋遊移不定,派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長安探聽消息。
柳莊到了長安,楊堅單獨接見了他,拉著他的手說:孤過去曾以開府在江陵服役,深蒙梁主的垂青。現在皇帝年幼。時局艱辛,蒙顧命所托,輔弼主上。梁主隻要誠心對朝廷,當與其共渡難關,考驗我們關係的時候到了。柳莊回到江陵對蕭巋說:過去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不成,大禍很快臨頭,為什麽?
因為魏晉挾天子保京都,名正言順。尉遲迥雖然是老將,但年老昏聵。司馬消難、王謙的才能不過常人之下。周朝將相多歸附楊氏,以臣料之,迥等必當覆滅。隨公一定會奪了周國天下。不如保疆安民,以觀其變。梁主聽了柳莊的主意,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老老實實繼續做他的梁主。
不久,尉遲迥失敗的消息傳到江陵,梁王蕭巋非常慶幸。他有點後怕地對柳莊說:這次要是聽了眾人之言,社稷不保了。陳國大將陳紀、蕭摩訶等攻廣陵。又被周吳州總管於顗擊退,至此。江南方麵終於老實了。
平定司馬消難後,楊堅將司馬皇後廢為庶人,其子免官,但並未追究家人連坐。司馬消難的妻子就是高歡的女兒高氏,當初司馬消難在鄴城的時候,對妻子非常敬重,等到他叛齊奔西,高氏帶著兒女們隨他入了關。但是,失去了娘家人的支持,高氏從此成了司馬消難的棄婦,等到司馬消難出為隕州總管,他把妻子和兒子留在長安,隻帶著小妾和庶子赴任。
由於楊忠同司馬消難是結義兄弟,所以楊堅一直對他以叔父相稱,楊堅同司馬消難一家有交往,高氏就找到楊堅處告狀:滎陽公這個人性情多變,現在不顧妻子帶著新寵遠行,請丞相提防他有不軌之舉。
楊堅派監軍到韋孝寬軍中的時候,鄭譯劉昉兩人都當甩手掌櫃的,楊堅從此對兩人有了看法,恩禮待遇下降了,而高熲走了一趟山東,威望日增,恩寵日隆。
雖然山東的叛亂已平,但楊堅的心並未完全放下,益州的王謙還在鬧騰,可是劉昉身著要職卻不思政事,整日縱酒享樂,相府的事很多都給耽誤了。
楊堅憤怒了,所以以高熲取代劉昉,對於鄭譯,兩人是發小同學,不忍心撤他的職,但是告訴大家有事不必向鄭譯稟告。蒙在鼓裏的鄭譯坐在辦公室幹等,沒有一個人來向他匯報工作,打聽之下才知道老同學對自己很不滿,心中驚懼,請求辭職,楊堅不許。解決掉尉遲迥、司馬消難後,益州的事提上日程。
作為反對楊堅的三大山頭,王謙實際上是最不應該反的,尉遲迥德高望重又是宇文家的親戚故舊,司馬消難原與楊堅地位相當,隻有王謙不過為益州總管,他實在沒有力挺宇文家的理由。
事實上,王謙是一個謙虛謹慎的人,盡管才能在眾多官二代中並不明顯,但他父親王雄戰死邙山後,朝廷特加恩寵,越級超授柱國大將軍。
後來,又讓他坐了益州總管,掌控十八州諸軍事。周宣帝死後,王謙派人到長安探聽動靜,來人回報朝廷大權已經落在楊堅之手,皇帝不過傀儡而已,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楊堅準備讓五龍郡公梁睿取代王謙任益州總管,梁睿是西魏初期宇文泰的得力幹將梁禦的兒子。
王謙起兵後,益州總管府轄下的益州、潼、新、始等十八州及鄰近的嘉、渝、臨、渠等十州多從之,沙州氐帥楊永安聚眾響應,一時聲勢浩大。楊堅任命的新任益州總管梁睿至漢川(今陝西漢中),知道王謙反了,隻好留下將情況飛報長安。楊堅召集各位親信大臣商議對策,高熲提議以於義為元帥征討,於義是於謹之子。
劉昉反對。原來劉昉同於義不對付,宣帝在位的時候,於義曾經上書勸諫,鄭譯、劉昉擔心於義不利自己,也上表說於義的壞話。周宣帝寵幸兩人,看完兩人的表奏後臉色大變,憤憤地對左右道:勿忸於義誹謗朝廷,可惱,可殺!
幸運的是,當時陪在宣帝左右的有他的老師顏之儀。顏之儀勸解了一番,宣帝這才放過了於義。楊堅也覺得論功勞、論打仗的經驗,於義比不過梁睿,況且梁睿是自己剛剛任命的益州總管,因此最終拍板以梁睿為元帥。於義為行軍總管領左軍。
張威以為通穀險要易守難攻,隻有調虎離山方能建功,於是令人在營壘前連續罵陣,以此激怒李三王。李三王果然中計,率軍開營門出戰,張威早有準備,率軍奮擊,三王軍潰敗。這時候梁睿大軍趕到立即參入戰鬥,擒殺敵軍四千人,通穀拿下。
兵至龍門。龍門守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險為營,連綿三十餘裏,張威鑿山開道,繞道西嶺從後展開攻擊,趙儼敗走,蜀人驚恐。守衛劍閣的謙將敬豪、守衛平林的梁岩投降。王謙命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率十萬大軍攻打利州,並圍堰水攻。利州總管豆盧勣,帶守軍兩千日夜防守。前後堅守四十多天,一直等到梁睿大軍到來。達奚惎聞梁睿將至,便分兵據守開遠,開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梁睿派上開府拓拔宗取劍閣,大將軍宇文夐攻巴西,大將軍趙達帶水軍入嘉陵江,又以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打達奚惎,以達奚長儒攻打利州蠻人武裝楊永安。梁睿自劍閣入川直逼成都,達奚惎、乙弗虔見大勢已去,便秘密聯絡梁睿,願意戴罪立功,臨陣倒戈。
可惜,王謙對此毫無察覺,對兩人仍然信任有加,在決定親自率軍出城迎戰的時候不但把達奚惎、乙弗虔留下守城,還以達奚惎、乙弗虔的兒子們充當自己左右軍的統領。王謙將精兵五萬列陣城下,梁睿開始衝陣,沒多大會王謙即大敗,諸軍叛變,王謙想入城據守,哪知達奚惎、乙弗虔已經關閉城門,不讓進了。
近年關,周帝再次發布任命書,以楊堅為相國,總理國政,去掉了都督中外、大塚宰的封號,進爵位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隨王上朝讚名不拜,加九錫之禮。楊堅接受了隨王封號,但是隻接受了安陸等十個郡的采邑。二十郡算什麽,他要的更大。
新時代的到來公元581年,大周改元大定,與此同時,相國楊堅的威望和權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長安城彌漫著濃濃的要變天的味道。大周皇帝詔命,以隋王楊堅任相國總百揆加九錫,隋王開府置百官,獨孤氏為王後,世子楊勇為王太子,楊堅離至尊的位子越來越近。能掐會算的開府庾季才嗅覺敏感,他第一個站出來勸楊堅上應天命,早行禪代之事,人們都知道,庾季才是個懂天命的人,他的話夠分量有影響力。
大周的重臣們開始覺醒,大家作為政治場上的老狐狸,嗅到了變天的氣息,審時度勢之後開始爭先恐後地勸楊堅再往前邁一步,一小步就夠了。
有了李穆這道表,楊堅覺得行禪代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回複李穆說:公對我有恩德,又是父輩,既然你說話了,我沒有不從之理,今月十三日即上應天命。
楊堅算是給足了李穆麵子,但另一方麵,竟然把篡位的責任推到了李穆身上,好在李穆乖巧,照單全收。楊堅還沒忘記一件事,即他如今仍然是普六茹堅,既然要做皇帝,索性做中原之主,離蠻夷遠點。
好好的漢姓不用非要改為代北胡人的部落姓氏,在中國走向大一統的前夜,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在楊堅的主導下,大周再次改製,一舉廢除了自宇文泰主政以來的賜胡姓製度,所有賜給胡姓的人全部恢複舊姓,就這樣,普六茹堅改名楊堅,大野叔德改名李淵,拓拔顯慶改名李穆,其他宇文泰恩賜的九十九姓都恢複了舊姓,一切都恢複到永熙年的狀態。那種以改胡姓為榮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漢製再次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主流。漢人士族一片歡慶。
當初。對佛道信仰的全麵解禁讓楊堅贏得了全國宗教人士以及信眾們的支持,如今恢複漢姓又取得了漢地世家大族的擁護,楊堅現在不想稱帝都不行了。
又一出禪讓大戲上演。周帝下詔移居別宮,命太傅杞公宇文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經過了一番既定程序,一個說我讓了,一個說我德薄不堪大任,半推半就之間大周禪位於隋。
公元581年二月,楊堅自相府身穿常服入宮,在臨光殿改穿紗帽、黃袍。戴遠遊冠,接受冊書、皇帝璽,大隋朝正式建立。至此,大周朝自天王宇文覺撇開魏帝單幹至宇文闡退位曆五主二十四年而亡。兼太傅、上柱國、鄧公竇熾在南郊設壇柴燎告天,新帝大赦。改元,以北周大定年為開皇元年。
楊堅做皇帝,獨孤氏為皇後,祖上也跟著沾光,地下的楊忠從隨公升級為武元皇帝,楊忠媳婦呂苦桃也夫榮妻貴號為元明皇後。有升有降,大周宗室諸王全部降格,周靜帝為成為介公。當然。繼續做公爵也是幸福的,隻是他們得幸福會走多遠,沒有人能保證。楊忠的兒子成為帝國老大。忠字就成為楊忠專用,連與之諧音的字都不能用了,所以門下省負責人侍中隻好改稱納言。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國升級做皇帝,相國府屬員們也跟著升級,相國司馬高熲升為尚書左仆射兼任納言。相國司錄虞慶則升為內史監、相國內郎李德林升為內史令,大家都從楊堅的家臣成為帝國的大臣。楊堅熱熱鬧鬧登基。周宣皇後楊氏悶悶不樂。
當初,鄭譯矯詔以楊堅輔政。楊麗華還挺高興,現在自己父親取而代之,自己也從皇太後下位,心中憤恨,楊堅也覺得對不住孩子,將其改封為樂平公主,想讓她改嫁,但是楊麗華發誓不嫁。上柱國竇毅之女聽到楊堅篡位的消息後,憤恨地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救舅家的禍亂。
嚇得竇毅趕緊捂上了他的嘴,襄陽公主說:不要胡說,小心被滅族。這個孩子還真是說到做到,長大後輔助夫君滅了大隋朝,她的夫君叫李淵,大唐朝開國皇帝。宇文氏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史監虞慶則勸楊堅將宇文皇族連根拔起,楊堅召幾個心腹大臣計議,高熲、楊惠雖然心中並不讚同,但見楊堅的意思已經很明了,所以不敢有異言,隻有忠厚的李德林明確表示反對,最後楊堅當場翻臉:你是個書生,不足以議論這些國家大事。在這次站隊中,李德林站的位置不對,從此被冷落。
不過,處理國家大事占用時間少了,私人支配的時間變多了,李德林繼續修撰自己的北齊回憶錄,親曆者修史,史料來源應該是最可靠的,後來,李德林的兒子李百藥根據父親寫的完成了《北齊書》,可惜的是,由於不是國家修史,流傳下來的這本書破損嚴重,但作為第一手資料,其史學價值很高。
周皇室遭到滅頂之災。宇文泰的孫子、閔帝宇文覺的兒子、明帝宇文毓的兒子們、高祖宇文邕的兒子們、宣帝宇文贇的兒子們無一幸免。
資格老的李穆由於轉向快受到楊堅的信任,不但本人被拜為太師,享受讚拜不名的超級待遇,而且家族中人無論年齡大小一律得以封官晉爵,就連還在繈褓中吃奶的小孫子也稱為史上最年輕的儀同大將軍,按照大隋典製,五品以上官員入朝要手持象牙笏,而李氏家族當時有一百多人持象牙笏,西京華族李氏達到了家族事業的巔峰。
以李穆的閱曆自然懂得盛極必衰的道理,他認為自己到了改隱退的時候了,於是上書請求退休養老,隋朝皇帝楊堅以呂尚八十歲輔佐文武二王,張蒼以百歲為丞相為由拒絕了他的申請。但是,皇帝還是非常人性的,雖然沒有批準李穆退休,但為了體恤老臣,特別下詔免除李穆的朝拜,朝廷有要事到家中訪問,實際上不再讓他過問政事。
李穆一直到活到開皇六年老死於家中,享年七十七歲。蘇綽之子蘇威原為開府,風聞隋將禪代的消息,不想陷身其中惹禍上身,便掛印而去,大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沒有忘記為自己的基業奠基的人,征拜蘇威為太子少保,後兼任納言、度支尚書,成為開皇朝重臣,再續了其父的輝煌。
北方局勢穩定後,楊堅決定打過長江解放全國,對於南征將領的人選,高參高熲推薦了韓擒虎和賀若弼,不久,楊堅的次子楊廣掛帥,率領韓擒虎和賀若弼一舉蕩平南陳,楊堅就此稱為結束一個半世紀混亂並將中國重歸大一統的千古大帝。
需要補充的是,北周眾臣在大隋朝大多沒有一個好的結局,鄭譯、劉昉、梁士彥、宇文忻、王誼、虞慶則、高潁、韓擒虎、賀若弼沒有一個是善終的,李穆家族後來也遭到滅門之災。
甚至,楊堅的五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僥幸落網有李虎、李弼家族成為大隋朝的掘墓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江湖法則同樣適用於曆史大勢。(未完待續)
五王在外,這幾個人文武雙全,大多參加過平齊之戰,戰功顯赫,尤其又擅長詩文,在漢族知識分子中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這是第一威脅。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名將韋孝寬明確表示站在自己這一邊。要穩定局勢,必須痛下殺手,但如何擺平幾個大州,楊堅猶豫不決。
當天夜裏,楊堅命人叫來太史大夫庾季才,關鍵時刻還得看看天象如何,老天爺是不是同意讓我這麽做。楊堅問道:我才能平庸,現在擔當顧命重任,不知道天時和人事怎麽樣?雖然庾季才沒有明說勸進,但是楊堅已經心知肚明,他默然良久,對庾
季才說:你說的對啊。回到家,楊堅將同庾季才的對話跟夫人獨孤氏一說,獨孤氏對夫君道:當前的事,已經是騎虎難下,願君勉勵。楊堅至此暗下決心,縱然前方是萬丈深淵,我也要繼續前進不回頭。
既然如此,先挑刺吧,借著宇文家這塊招牌將那些刺頭除掉,在沒有發布太上皇帝駕崩消息的時候,楊堅已經以送千金公主出嫁的名義召回宇文招等五王,有消息說五王都已經在回京的路上,因此已經不足為慮。
當前最大的刺頭就是相州總管尉遲迥。尉遲迥在北周諸臣中,年齡長。戰功大,關係硬,名望重,楊堅輔政,他一定不服氣。老頭子坐擁故齊之地,兵精糧足,倘若他登高一呼,關東還不亂了套。如果能調虎離山,匹夫之力足以。
楊堅心生一計,命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奉詔書到鄴城召尉遲迥入京會葬。這是個好借口。皇帝死了,身為皇親國戚,參加皇帝葬禮是應該的。如果尉遲迥不來,那麽他的不臣之心就坐實了。
如果尉遲迥回朝,相州作為原北齊京畿要地。沒有德高望重的大臣鎮不住,於是又以上柱國韋孝寬為相州總管取代尉遲迥,以小司徒叱列長釜(北史作叱列長叉)為相州刺史。
河南方麵,大將軍楊素破宇文胄於石濟,將宇文胄斬首。說起來,宇文胄也是個苦命孩子,他是宇文導的大哥宇文什肥的兒子,什肥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宇文顥為了救爺爺宇文肱死於襲殺衛可孤的南河之戰,從此,宇文什肥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盡孝。
宇文泰隨賀拔嶽入關。宇文導隨叔父從軍,什肥不忍心把母親拋下不管,毅然留在晉陽照顧一家老小,誰成想大魏分治,宇文泰橫空出世成為事實上的關隴地區最高領袖,如此以來留在晉陽的宇文家族的人遭了秧。東魏大丞相高歡把對宇文泰的怨憤灑在他們身上,宇文家已經成人的男子(史書有記載的有宇文顥子什肥、宇文連子元寶、宇文洛生子菩提等)全部遇害。
未成年的小孩被送到蠶室變成小太監。宇文胄就是被去了男根的苦命孩子之一。做奴隸的日子不好過,但他挺了下來。一直到宇文護為了母親歸國與齊通好,他才被禮送長安,襲爵邵國公,出為滎州刺史。
楊堅輔政,尉遲迥起兵,宇文胄認為自己受皇室大恩,有義務為家族事業而戰,因此起兵響應相州,不想尉遲迥迅速敗亡,自己也為楊素所殺。敗在楊素的手裏,宇文胄一點也不冤枉,兩人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楊素美髯飄飄,相貌英武,作為領兵大將,他從未打過敗仗,但是,他的統兵之法極其殘忍,每次出征先殺幾個自己人立威,少者十幾個,多者百餘人,兩軍對陣他從不全軍一起上,而是把隊伍分成多個戰鬥小隊,每隊一二百人,第一隊衝鋒,第二隊監軍,前邊敗回陣的全部殺死,然後第二隊衝鋒,不能取勝再殺,直到勝利為止。與楊素相比,於仲文攻打席毗羅倒是頗費了些周折。
席毗羅本來是徐州總管府的司錄,尉遲迥起兵後,徐州總管源雄拒絕合作,席毗羅隻好偷偷離開彭城跑到他的家鄉金鄉舉兵,他的弟弟兗州刺史叉羅響應,席毗羅被尉遲迥封為大將軍,他把妻子留在金鄉,親自率大軍先奪沛縣,準備克日進攻徐州。席毗羅大軍遠走徐州,金鄉空虛,他的妻子就是席毗羅的軟肋。
金鄉城,城主徐善淨奉命留守,他一刻也不敢馬虎,每日親自巡城檢查城防,大將軍率軍遠行,保護好他的妻兒是首要任務。一位自稱大將軍檀讓使者的人來到金鄉,通知徐善淨檀讓大將軍明日到金鄉宣蜀公號令並賞賜將士。
聽說檀讓大將軍要親自前來勞軍,金鄉守軍歡聲雷動,徐善淨並不多疑,命手下做起了迎接大將軍的準備。隨行諸將勸於仲文屠城,屠城最大的好處是將士們可以乘機洗劫財物,填滿腰包。
於仲文拒絕了大家的請求,不但如此,他命令眾將領嚴明軍紀,不得冒犯城中百姓,對席毗羅的妻兒監視居住,不得無禮,但是,絕對不能讓他們跑了。
眾人不解。果然,席毗羅聽到妻子被俘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向金鄉進發,檀讓率軍與其會合,本來席毗羅在沛縣坐等於仲文,現在成了於仲文在金鄉坐等席毗羅。
席毗羅匆忙趕來,路上中了於仲文的埋伏,叛軍大潰,賊兵爭投洙水,死者堵塞了河道,檀讓被擒獲押送長安,席毗羅逃到滎陽,被抓獲後就地正法與此同時,響應尉遲迥起兵的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以另一種方式結束了他的使命,他跑到建康去了。
陳國方麵積極響應,陳宣帝封司馬消難為大都督、總督九州八鎮諸軍事、司空。賜爵隨公,以鎮西將軍樊毅為督沔漢諸軍事、南宇宙刺史任忠率眾趨曆陽,超武將軍陳慧紀為前軍都督趨南兗州,聲援司馬消難。
西梁諸將勸梁帝蕭巋舉兵與尉遲迥聯盟,進可以表示自己對周國忠心。退可以席卷山南之地割據一方,蕭巋遊移不定,派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長安探聽消息。
柳莊到了長安,楊堅單獨接見了他,拉著他的手說:孤過去曾以開府在江陵服役,深蒙梁主的垂青。現在皇帝年幼。時局艱辛,蒙顧命所托,輔弼主上。梁主隻要誠心對朝廷,當與其共渡難關,考驗我們關係的時候到了。柳莊回到江陵對蕭巋說:過去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不成,大禍很快臨頭,為什麽?
因為魏晉挾天子保京都,名正言順。尉遲迥雖然是老將,但年老昏聵。司馬消難、王謙的才能不過常人之下。周朝將相多歸附楊氏,以臣料之,迥等必當覆滅。隨公一定會奪了周國天下。不如保疆安民,以觀其變。梁主聽了柳莊的主意,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老老實實繼續做他的梁主。
不久,尉遲迥失敗的消息傳到江陵,梁王蕭巋非常慶幸。他有點後怕地對柳莊說:這次要是聽了眾人之言,社稷不保了。陳國大將陳紀、蕭摩訶等攻廣陵。又被周吳州總管於顗擊退,至此。江南方麵終於老實了。
平定司馬消難後,楊堅將司馬皇後廢為庶人,其子免官,但並未追究家人連坐。司馬消難的妻子就是高歡的女兒高氏,當初司馬消難在鄴城的時候,對妻子非常敬重,等到他叛齊奔西,高氏帶著兒女們隨他入了關。但是,失去了娘家人的支持,高氏從此成了司馬消難的棄婦,等到司馬消難出為隕州總管,他把妻子和兒子留在長安,隻帶著小妾和庶子赴任。
由於楊忠同司馬消難是結義兄弟,所以楊堅一直對他以叔父相稱,楊堅同司馬消難一家有交往,高氏就找到楊堅處告狀:滎陽公這個人性情多變,現在不顧妻子帶著新寵遠行,請丞相提防他有不軌之舉。
楊堅派監軍到韋孝寬軍中的時候,鄭譯劉昉兩人都當甩手掌櫃的,楊堅從此對兩人有了看法,恩禮待遇下降了,而高熲走了一趟山東,威望日增,恩寵日隆。
雖然山東的叛亂已平,但楊堅的心並未完全放下,益州的王謙還在鬧騰,可是劉昉身著要職卻不思政事,整日縱酒享樂,相府的事很多都給耽誤了。
楊堅憤怒了,所以以高熲取代劉昉,對於鄭譯,兩人是發小同學,不忍心撤他的職,但是告訴大家有事不必向鄭譯稟告。蒙在鼓裏的鄭譯坐在辦公室幹等,沒有一個人來向他匯報工作,打聽之下才知道老同學對自己很不滿,心中驚懼,請求辭職,楊堅不許。解決掉尉遲迥、司馬消難後,益州的事提上日程。
作為反對楊堅的三大山頭,王謙實際上是最不應該反的,尉遲迥德高望重又是宇文家的親戚故舊,司馬消難原與楊堅地位相當,隻有王謙不過為益州總管,他實在沒有力挺宇文家的理由。
事實上,王謙是一個謙虛謹慎的人,盡管才能在眾多官二代中並不明顯,但他父親王雄戰死邙山後,朝廷特加恩寵,越級超授柱國大將軍。
後來,又讓他坐了益州總管,掌控十八州諸軍事。周宣帝死後,王謙派人到長安探聽動靜,來人回報朝廷大權已經落在楊堅之手,皇帝不過傀儡而已,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楊堅準備讓五龍郡公梁睿取代王謙任益州總管,梁睿是西魏初期宇文泰的得力幹將梁禦的兒子。
王謙起兵後,益州總管府轄下的益州、潼、新、始等十八州及鄰近的嘉、渝、臨、渠等十州多從之,沙州氐帥楊永安聚眾響應,一時聲勢浩大。楊堅任命的新任益州總管梁睿至漢川(今陝西漢中),知道王謙反了,隻好留下將情況飛報長安。楊堅召集各位親信大臣商議對策,高熲提議以於義為元帥征討,於義是於謹之子。
劉昉反對。原來劉昉同於義不對付,宣帝在位的時候,於義曾經上書勸諫,鄭譯、劉昉擔心於義不利自己,也上表說於義的壞話。周宣帝寵幸兩人,看完兩人的表奏後臉色大變,憤憤地對左右道:勿忸於義誹謗朝廷,可惱,可殺!
幸運的是,當時陪在宣帝左右的有他的老師顏之儀。顏之儀勸解了一番,宣帝這才放過了於義。楊堅也覺得論功勞、論打仗的經驗,於義比不過梁睿,況且梁睿是自己剛剛任命的益州總管,因此最終拍板以梁睿為元帥。於義為行軍總管領左軍。
張威以為通穀險要易守難攻,隻有調虎離山方能建功,於是令人在營壘前連續罵陣,以此激怒李三王。李三王果然中計,率軍開營門出戰,張威早有準備,率軍奮擊,三王軍潰敗。這時候梁睿大軍趕到立即參入戰鬥,擒殺敵軍四千人,通穀拿下。
兵至龍門。龍門守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險為營,連綿三十餘裏,張威鑿山開道,繞道西嶺從後展開攻擊,趙儼敗走,蜀人驚恐。守衛劍閣的謙將敬豪、守衛平林的梁岩投降。王謙命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率十萬大軍攻打利州,並圍堰水攻。利州總管豆盧勣,帶守軍兩千日夜防守。前後堅守四十多天,一直等到梁睿大軍到來。達奚惎聞梁睿將至,便分兵據守開遠,開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梁睿派上開府拓拔宗取劍閣,大將軍宇文夐攻巴西,大將軍趙達帶水軍入嘉陵江,又以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打達奚惎,以達奚長儒攻打利州蠻人武裝楊永安。梁睿自劍閣入川直逼成都,達奚惎、乙弗虔見大勢已去,便秘密聯絡梁睿,願意戴罪立功,臨陣倒戈。
可惜,王謙對此毫無察覺,對兩人仍然信任有加,在決定親自率軍出城迎戰的時候不但把達奚惎、乙弗虔留下守城,還以達奚惎、乙弗虔的兒子們充當自己左右軍的統領。王謙將精兵五萬列陣城下,梁睿開始衝陣,沒多大會王謙即大敗,諸軍叛變,王謙想入城據守,哪知達奚惎、乙弗虔已經關閉城門,不讓進了。
近年關,周帝再次發布任命書,以楊堅為相國,總理國政,去掉了都督中外、大塚宰的封號,進爵位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隨王上朝讚名不拜,加九錫之禮。楊堅接受了隨王封號,但是隻接受了安陸等十個郡的采邑。二十郡算什麽,他要的更大。
新時代的到來公元581年,大周改元大定,與此同時,相國楊堅的威望和權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長安城彌漫著濃濃的要變天的味道。大周皇帝詔命,以隋王楊堅任相國總百揆加九錫,隋王開府置百官,獨孤氏為王後,世子楊勇為王太子,楊堅離至尊的位子越來越近。能掐會算的開府庾季才嗅覺敏感,他第一個站出來勸楊堅上應天命,早行禪代之事,人們都知道,庾季才是個懂天命的人,他的話夠分量有影響力。
大周的重臣們開始覺醒,大家作為政治場上的老狐狸,嗅到了變天的氣息,審時度勢之後開始爭先恐後地勸楊堅再往前邁一步,一小步就夠了。
有了李穆這道表,楊堅覺得行禪代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回複李穆說:公對我有恩德,又是父輩,既然你說話了,我沒有不從之理,今月十三日即上應天命。
楊堅算是給足了李穆麵子,但另一方麵,竟然把篡位的責任推到了李穆身上,好在李穆乖巧,照單全收。楊堅還沒忘記一件事,即他如今仍然是普六茹堅,既然要做皇帝,索性做中原之主,離蠻夷遠點。
好好的漢姓不用非要改為代北胡人的部落姓氏,在中國走向大一統的前夜,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在楊堅的主導下,大周再次改製,一舉廢除了自宇文泰主政以來的賜胡姓製度,所有賜給胡姓的人全部恢複舊姓,就這樣,普六茹堅改名楊堅,大野叔德改名李淵,拓拔顯慶改名李穆,其他宇文泰恩賜的九十九姓都恢複了舊姓,一切都恢複到永熙年的狀態。那種以改胡姓為榮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漢製再次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主流。漢人士族一片歡慶。
當初。對佛道信仰的全麵解禁讓楊堅贏得了全國宗教人士以及信眾們的支持,如今恢複漢姓又取得了漢地世家大族的擁護,楊堅現在不想稱帝都不行了。
又一出禪讓大戲上演。周帝下詔移居別宮,命太傅杞公宇文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經過了一番既定程序,一個說我讓了,一個說我德薄不堪大任,半推半就之間大周禪位於隋。
公元581年二月,楊堅自相府身穿常服入宮,在臨光殿改穿紗帽、黃袍。戴遠遊冠,接受冊書、皇帝璽,大隋朝正式建立。至此,大周朝自天王宇文覺撇開魏帝單幹至宇文闡退位曆五主二十四年而亡。兼太傅、上柱國、鄧公竇熾在南郊設壇柴燎告天,新帝大赦。改元,以北周大定年為開皇元年。
楊堅做皇帝,獨孤氏為皇後,祖上也跟著沾光,地下的楊忠從隨公升級為武元皇帝,楊忠媳婦呂苦桃也夫榮妻貴號為元明皇後。有升有降,大周宗室諸王全部降格,周靜帝為成為介公。當然。繼續做公爵也是幸福的,隻是他們得幸福會走多遠,沒有人能保證。楊忠的兒子成為帝國老大。忠字就成為楊忠專用,連與之諧音的字都不能用了,所以門下省負責人侍中隻好改稱納言。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國升級做皇帝,相國府屬員們也跟著升級,相國司馬高熲升為尚書左仆射兼任納言。相國司錄虞慶則升為內史監、相國內郎李德林升為內史令,大家都從楊堅的家臣成為帝國的大臣。楊堅熱熱鬧鬧登基。周宣皇後楊氏悶悶不樂。
當初,鄭譯矯詔以楊堅輔政。楊麗華還挺高興,現在自己父親取而代之,自己也從皇太後下位,心中憤恨,楊堅也覺得對不住孩子,將其改封為樂平公主,想讓她改嫁,但是楊麗華發誓不嫁。上柱國竇毅之女聽到楊堅篡位的消息後,憤恨地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救舅家的禍亂。
嚇得竇毅趕緊捂上了他的嘴,襄陽公主說:不要胡說,小心被滅族。這個孩子還真是說到做到,長大後輔助夫君滅了大隋朝,她的夫君叫李淵,大唐朝開國皇帝。宇文氏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史監虞慶則勸楊堅將宇文皇族連根拔起,楊堅召幾個心腹大臣計議,高熲、楊惠雖然心中並不讚同,但見楊堅的意思已經很明了,所以不敢有異言,隻有忠厚的李德林明確表示反對,最後楊堅當場翻臉:你是個書生,不足以議論這些國家大事。在這次站隊中,李德林站的位置不對,從此被冷落。
不過,處理國家大事占用時間少了,私人支配的時間變多了,李德林繼續修撰自己的北齊回憶錄,親曆者修史,史料來源應該是最可靠的,後來,李德林的兒子李百藥根據父親寫的完成了《北齊書》,可惜的是,由於不是國家修史,流傳下來的這本書破損嚴重,但作為第一手資料,其史學價值很高。
周皇室遭到滅頂之災。宇文泰的孫子、閔帝宇文覺的兒子、明帝宇文毓的兒子們、高祖宇文邕的兒子們、宣帝宇文贇的兒子們無一幸免。
資格老的李穆由於轉向快受到楊堅的信任,不但本人被拜為太師,享受讚拜不名的超級待遇,而且家族中人無論年齡大小一律得以封官晉爵,就連還在繈褓中吃奶的小孫子也稱為史上最年輕的儀同大將軍,按照大隋典製,五品以上官員入朝要手持象牙笏,而李氏家族當時有一百多人持象牙笏,西京華族李氏達到了家族事業的巔峰。
以李穆的閱曆自然懂得盛極必衰的道理,他認為自己到了改隱退的時候了,於是上書請求退休養老,隋朝皇帝楊堅以呂尚八十歲輔佐文武二王,張蒼以百歲為丞相為由拒絕了他的申請。但是,皇帝還是非常人性的,雖然沒有批準李穆退休,但為了體恤老臣,特別下詔免除李穆的朝拜,朝廷有要事到家中訪問,實際上不再讓他過問政事。
李穆一直到活到開皇六年老死於家中,享年七十七歲。蘇綽之子蘇威原為開府,風聞隋將禪代的消息,不想陷身其中惹禍上身,便掛印而去,大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沒有忘記為自己的基業奠基的人,征拜蘇威為太子少保,後兼任納言、度支尚書,成為開皇朝重臣,再續了其父的輝煌。
北方局勢穩定後,楊堅決定打過長江解放全國,對於南征將領的人選,高參高熲推薦了韓擒虎和賀若弼,不久,楊堅的次子楊廣掛帥,率領韓擒虎和賀若弼一舉蕩平南陳,楊堅就此稱為結束一個半世紀混亂並將中國重歸大一統的千古大帝。
需要補充的是,北周眾臣在大隋朝大多沒有一個好的結局,鄭譯、劉昉、梁士彥、宇文忻、王誼、虞慶則、高潁、韓擒虎、賀若弼沒有一個是善終的,李穆家族後來也遭到滅門之災。
甚至,楊堅的五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僥幸落網有李虎、李弼家族成為大隋朝的掘墓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江湖法則同樣適用於曆史大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