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須陀第次殺回包圍圈時,他猛然發現,戰場越來越安靜,諾大的戰場,自己人已經所剩無幾。對手越來越多,自己的體力越來越差,張須陀突然意識到自己來到了極限。是了,這裏就是我馬革裹屍還的地方。我也不需要再突圍了,我已經將天子交付的兵馬喪盡,當年項羽不願隻馬見父老,我張須陀又怎能孤身複天子?
想到這裏,張須陀翻下馬來,一拍,將馬策走。戰馬啊,你陪我征戰沙場,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你去尋你的自由吧。大海寺旁,張須陀站立著戰死。據記載,張須陀中的那一槍是徐世勣刺出去的。
我相信,徐世勣是一槍擊中了張須陀的要害,他應該明白,這樣的男人是不能俘虜的,對這樣的漢子,斬首也是一種美德!這一夜,哭聲響徹滎陽,那是四處逃亡的張部士兵在為他們的將領而哭泣。
仁,勇,義,信,張須陀雖以兵敗身喪告終,但依然不失為一員名將。對於李密,擊敗張須陀僅僅是一個開始。蒲山公營勝利掩蓋了一切,包括李密的用心。
翟讓算是徹底服了李密,擊敗張須陀後,翟讓擺了慶功宴,大概是多喝了兩杯,翟讓一高興,讓李密組建自己的隊伍。李密沒有客氣,他很快將追隨自己的那些人組織起來,在瓦崗軍中別建一營,這個營以他的爵位命名,叫蒲山公營。
這是李密真正的嫡係部隊,雖然兵馬不多,但李密相信。總有一天,這支部隊會跟他一直抵達最終極的目標。
蒲山公營並不是普通的山寨部隊,所謂山寨部隊有個通病:有組織無紀律,占上風時一窩蜂往前衝,有錢搶時也不會學學孔融讓梨。可一旦落下風。必定跑得比兔子還快。顯然,這樣的部隊不是李密希望的部隊。
要使蒲山公營提高戰鬥力,必須嚴肅軍紀,李密將部下召集來,也沒有說大道理。
他隻是告訴大家,我們已經不再是山匪。我們也不能隻滿意於打家劫舍,劫掠商船。我們走到一起,一定有更大的使命在前麵等我們。至於這個使命是什麽,李密並沒有點透,而是告訴大家。以後獲得戰利品,我李密一文不取,所有的戰利品全歸大家所有。李密的話,有遠大的東西,又有落在實處的東西,大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聽進去了。
蒲山公營成為了瓦崗軍中紀律最為嚴明的部隊,也將成為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但與時同時,另一個問題產生了。大家都知道,山寨做大了。一定會有山頭問題,也一定會有此山壓彼山的問題。
蒲山公營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估計是蒲山公營的福利侍遇比其它營好(李密不參與分紅),所以引起了了一些羨慕妒忌恨,經常有人來挑事,特別是翟讓本部的大哥們。因為上山早,屬老幹部。欺負李密的兵成為了常態。每次李密都苦口婆心地告訴部下,一切要以大局為重。團結才是力量。
聽了李密的話。大家都能忍了下來,但沒人保證下一次不會擦槍走火,要知道有的人在投靠李密以前,也是當老大的。正當李密為此事苦惱時,事情似乎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翟讓要散夥了。
翟讓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格局太小。剛打下滎陽,翟讓就滿足了,一來擊敗了張須陀,也算出了這些年被對方壓製的惡氣,二來也撈了不少實惠,以後吃包子可以光吃肉餡不吃皮。
做山賊做到這個份上,還求什麽呢?翟讓找到李密,鄭重表示現在糧草充足,當初出來的目地也達到,我要回瓦崗,兄弟要跟我回去再好不過,如果不想回瓦崗,那就隨便你去那裏。
我們就此告別吧。翟讓收拾行李(花了不少時間),大包小包拉著回瓦崗,雖然離別總是傷感的,但老不離別也挺膩味的,尤其是兩個想法不一樣的人湊在一起。翟讓回他的瓦崗繼續當他的山大王,李密接著前進。
要是以後李密路過瓦崗,上山聊個天,喝個酒,或者李密真成了皇帝,將翟讓接到京城,封個王候。交往如此,淡如清水,又長如清水,這應該是很多人追求的友誼吧。
但上天已經寫好劇本,翟讓跟李密的命運注定要糾纏在一起。上天也沒有改寫劇本的打算。走到一半,翟讓又拉著驢車馬車回來了。翟讓格局太小的缺陷注定他在造反這個領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這個缺點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可以保命的,但翟讓還有一個性格缺陷,這個缺陷再跟量小結合在一起,那就要命了,這個缺陷是貪婪。
李密不參與分紅不同,翟讓的部隊嚴格遵守戰利品領導先挑一份,然後留公用一份,再手下分一份的山寨式分紅模式。是我的那一份,一分都不能少。不是我的那一份,我也要拿一分。量少而性貪,這讓翟讓無法脫身事外,從而激流勇退。走著走著,翟讓收到李密乘勝進軍連下數城的消息。翟頭領後悔了。
原來分紅還沒有結束。於是,翟讓調轉方向,重新找到了李密,表示大家還是在一起比較好。總有一刻,翟讓會想,要是自己當時沒回來該有多好。
來了,來了,他又來了。翟讓在嘀咕,麵前是正在激情演講的李密,對於提高認識解放思想樹立遠大理想這樣的課,翟讓不是第一次受教,但這一次跟以前有所不同。李密對翟讓的去而複返十分高興,他現在力量還很單薄,要做大事,還得借助翟大幫主的力量。
欲借之,必先予之,李密身無長物,但有一樣東西可謂取之不盡,那就是想法。“東都空虛,士兵缺乏訓練。東都留守的那班人,以我所料,絕對不是將軍的對手,如果將軍能用我的計策,天下可指麾而定。”要是在瓦崗。翟頭領是很受用這些言語的,畢竟打不打是一回事,先享受指麾而定天下的臆想總是有利身心。
但現在不同了,部隊就在滎陽,離洛陽並不遠,李密這貨現在提這個。當然不是說著玩了。剛打完張須陀,翟讓的心靈還沒有完全恢複平複,現在又去惹中央軍,這實在超出了翟大頭領的心理承受能力。於是,翟讓表示這個事情再從長計議。
所謂從長計議。也就相當於擱置爭議,共同偷懶。但這種敷衍對李密是沒用的,從瓦崗出來,李密的霸業就不可阻止地向前邁進,而對於翟讓這種不思進取的領導,李密也是有辦法的。過兩天,李密又找到翟讓,向他報告。最近他派人到洛陽打探,但被對方識破,估計東都向揚州報信的人已經在路上。用不了多久。東都跟揚州的大軍都會殺來。
再猶豫不決就會完蛋。“那現在怎麽辦?”著急之下,翟讓忘了問對方為什麽先斬後奏。李密霍然站立起來,左右踱步,然後,站定,用手堅定地指著外麵:“翟公請看外麵的世界。昏主逃到了揚州,天下群兵競起。海內饑荒,這正是英雄施展其才的時候。明公以英傑之才,統驍雄之旅,宜廓清天下,誅剪群凶,豈可求食草間,安心為一小盜爾?”
李密聲調越說越高,完全忽視了翟讓的存在,此時的他,與其說是為翟讓獻策,不如說他在傾吐內心的雄心壯誌。“那蒲山公的意思是?”翟讓小聲問道。“現在東都有備,揚州預警,事勢如此,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兵法曰:先則製於己,後則製於人。
我已經想好了一個萬全之策!”“願聞其詳!”李密盯著翟讓,一字一頓說出一個早在心中策劃已久的地方:“興洛倉!”“興洛倉?”“是的,興洛倉離東都相隔百裏,將軍如果親帥大眾,輕行掩襲,
東都路遠,必不能救,興洛倉也絕對想不到我們會棄東都先攻打它,那裏一定沒有守備,取之如拾物耳!”“要是東都出兵來奪呢?”翟讓並不笨,他拋出了自己的疑問。“奪取此倉後,開倉散糧,遠近誰不歸附?!
百萬之眾,一朝可集,然後枕威養銳,以逸待勞,就算東都兵馬來奪,我已經設下防備。來又何懼之有!”“退東都兵後可布檄而召天下,引天下賢豪而用其計,選驍悍之士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將軍之政令,豈不盛哉!”李密慷慨陳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傾刻間,楊廣灰飛煙滅,萬戶侯直當糞土。餘威之星,亦將翟讓說得一愣一愣。發愣之後,翟讓的腦袋終於靈光了一次。
他突然明白事情發展到現在絕不是偶然,從李密上山,到李密召集各地義軍入夥瓦崗,再到攻滎陽,敗張須陀等等,都是一個宏大事件中的一部分,這個鏈條不是隨波逐流的偶然,而是一個嚴謹的計劃!這樣的計劃絕不是李密近日思考的成果,這個計劃的製定應該在李密上山之前形成的。
而這個計劃的終極目標已經浮現了:推翻隋朝,另建新朝。翟讓站了起來,認真地看著李密。
翟讓雖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說他完全一無是處是不客觀的,至少,他這個人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翟讓審視了自己的內心,無論是本心也好,還是恩人的期許也好,他都略帶自卑但又慶幸地發現自己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
如果人生可以倒帶,我還是願意回到過去當一個法曹啊。落草實屬無奈,我再不想往前走了。翟讓站起身來,向李密施以跪禮,然後真誠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你所說的實是英雄之策,但我本來是個種田的,誌向沒有這麽高遠,這樣的大計我擔當不起。
如果非要幹這樣的大事,還請你領軍先行,我為殿後。”“得倉之日,當別議之。”最後,翟讓補充道。所謂的當別議之,就是重排座位。李密震驚了,他很快明白了翟讓的意思,也許,李密早已經盯著第一把交椅。但他沒有想到對方會主動讓出這個所有英雄都覬覦的寶座。
望著翟讓鄭重的表情,李密知道對方不是逗他玩,也不是在試探他。李密端正身體,然後朝翟讓跪拜下去,英雄膝下有黃金。能讓英雄舍金而折節的,唯有英雄!此時的翟頭領應該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黃曹主,抱歉,我無法成為你所期侍的救世主,但我今天已經找到了一個願意這樣去做的人。李密跟翟讓挑選了數千的精兵,晝夜兼行。猛然向洛口倉發起了攻擊,奇襲取得了效果,守倉的隋兵四下散走。
天下第一倉向瓦崗軍打開了大門。洛口倉,在現在的鄭州市鞏義境內,這裏是大隋朝的交通樞紐。西抵長安洛陽,南通江浙,北至河北。
裏的土質堅硬幹燥,十分利於糧食的貯藏。大隋朝在這裏興建了全國最大的糧倉,存儲從江南等產糧區運來的糧食。據記載,容量十分巨大,最多可容糧二千多萬擔。
這個糧倉是楊廣大帝下令修建的,是兩京的特供糧倉。李密招呼也不打一聲,就把人家的特供糧給搶了,搶了也就罷了。還大開倉門,號召十裏八鄉的鄉親們都來背糧食,大有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的架式。
望著穿流不息前來取糧的人,翟讓像衝進大觀園的西門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落草之後。他經常被糧食問題困擾,現在終於可以吃一碗倒一碗了。
但李密告訴他。要想把這碗飯做成鐵飯碗,還得經受洛陽大軍的考驗。看著翟讓的臉色又有點睛轉陰。李密馬上補充道:“翟公無須擔心,東都留守越王還是個小毛孩,不足畏也。”不可否讓,李密是這個時代的智者,但智者並不是全才,比如,識人就不是李密的長處。越王確實年輕,可年輕不代表著對好付。
當年在洛陽抵禦楊玄感的殺神樊子蓋已經去死,據史書記載,這位仁兄因為殺人太多,臨死之前各種曆鬼(以斷頭鬼為主要品種)圍繞在他的床頭。
殺氣固然是一種力量,但另一極,溫和也並不代表軟弱。越王楊侗就是一個溫和的人,他是隋帝楊廣的孫子,楊廣到揚州去之後,將他留在洛陽鎮守。
這一年,楊侗十三歲。老楊家素以陰沉狠辣聞名於史,楊廣就不說了,就是他爹隋文帝楊堅也是狠角色,該出的就出手,連外娚都能下得去手,而楊侗似乎例外。
楊侗性格寬厚,從來不擺架子,年紀雖輕,但不輕狂,靠著這樣的品性,楊侗團結著洛陽城內的官員。這樣的少年,並不是一個可以慶幸的對手。
很快,楊侗就對洛口倉失守做出了反應,他安排了虎賁郎將劉長恭率二萬五千兵馬從正麵攻擊李密,又安排另一路兵馬從後麵包抄,爭取讓李密們在洛口倉吃不了也別想兜著走。正麵進軍的劉長恭不足一提,值得注意的是後麵包抄這一路。
按計劃,此路將由新任河南討捕大使隋將裴仁基率領。這位仁兄是一員猛將,騎馬射箭是其特長,最近實力更是大增,張須陀戰死之後,張的部下紛紛投靠到裴仁基的營裏,這裏麵就有秦叔寶跟羅士信。這個方案如果能夠得到順利執行,對李密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可惜,事情的一開始就變味了。劉長恭領出來的二萬五千士兵並不是真正的戰士。當聽說城裏將出擊李密時,東都三大國辦學校國子、太學、四門的學生紛紛來到軍營,報名參軍,要求出城征討瓦崗軍。這些書生放著好好的教室不坐,非要跑到沙場上,應該是被憋壞了。
天下大亂,時局不穩,高考(科舉)也中止了,沒有高考,天天在教室裏之乎者實在無趣。除了書生之外,還有不少達官貴人的親戚。皇親國戚也不是精忠報國衛朝廷,一腔熱血譜青春。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絕佳撈戰功的機會。據洛陽的市民分析,李密不過是盜書饑賊。
出現這樣不美好的誤會應該要怪李密。本來聽說此人要攻打東都,偵察兵都來踩過點了,那知道掉頭一轉,跑到洛口倉搶糧食去了。這不是一群餓暈了頭的饑民是什麽?
對於這樣的饑民,不打上對不起楊廣陛下,下對不起自己。一路上,這一群天天坐自習室的書生像被放風一樣,精力旺盛。隊伍彩旗飄飄,服裝整齊,裝備精良,戰鼓震天,頗有鳴鼓而攻之的氣勢。
隋義寧元年(617)二月十一日,興洛倉城,石子河。這是劉長恭跟裴仁基約好會師的時間與地點。裴仁基還沒有到。劉長恭已經到了。
這說明學生哥比老兵們有幹勁,不知道書生們是以下課奔食堂的覺悟還是以搶自習室座位的覺悟抵達得現場。唯一可知是,現在是早上,早飯還沒有開。
早餐責任人劉長恭正在點數,不是點自己書生的名,而是在點對方的人數。很快,他點清楚了,與此同時,臉上浮現出了喜色。對方兵少!少到什麽程度呢?(未完待續)
想到這裏,張須陀翻下馬來,一拍,將馬策走。戰馬啊,你陪我征戰沙場,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你去尋你的自由吧。大海寺旁,張須陀站立著戰死。據記載,張須陀中的那一槍是徐世勣刺出去的。
我相信,徐世勣是一槍擊中了張須陀的要害,他應該明白,這樣的男人是不能俘虜的,對這樣的漢子,斬首也是一種美德!這一夜,哭聲響徹滎陽,那是四處逃亡的張部士兵在為他們的將領而哭泣。
仁,勇,義,信,張須陀雖以兵敗身喪告終,但依然不失為一員名將。對於李密,擊敗張須陀僅僅是一個開始。蒲山公營勝利掩蓋了一切,包括李密的用心。
翟讓算是徹底服了李密,擊敗張須陀後,翟讓擺了慶功宴,大概是多喝了兩杯,翟讓一高興,讓李密組建自己的隊伍。李密沒有客氣,他很快將追隨自己的那些人組織起來,在瓦崗軍中別建一營,這個營以他的爵位命名,叫蒲山公營。
這是李密真正的嫡係部隊,雖然兵馬不多,但李密相信。總有一天,這支部隊會跟他一直抵達最終極的目標。
蒲山公營並不是普通的山寨部隊,所謂山寨部隊有個通病:有組織無紀律,占上風時一窩蜂往前衝,有錢搶時也不會學學孔融讓梨。可一旦落下風。必定跑得比兔子還快。顯然,這樣的部隊不是李密希望的部隊。
要使蒲山公營提高戰鬥力,必須嚴肅軍紀,李密將部下召集來,也沒有說大道理。
他隻是告訴大家,我們已經不再是山匪。我們也不能隻滿意於打家劫舍,劫掠商船。我們走到一起,一定有更大的使命在前麵等我們。至於這個使命是什麽,李密並沒有點透,而是告訴大家。以後獲得戰利品,我李密一文不取,所有的戰利品全歸大家所有。李密的話,有遠大的東西,又有落在實處的東西,大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聽進去了。
蒲山公營成為了瓦崗軍中紀律最為嚴明的部隊,也將成為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但與時同時,另一個問題產生了。大家都知道,山寨做大了。一定會有山頭問題,也一定會有此山壓彼山的問題。
蒲山公營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估計是蒲山公營的福利侍遇比其它營好(李密不參與分紅),所以引起了了一些羨慕妒忌恨,經常有人來挑事,特別是翟讓本部的大哥們。因為上山早,屬老幹部。欺負李密的兵成為了常態。每次李密都苦口婆心地告訴部下,一切要以大局為重。團結才是力量。
聽了李密的話。大家都能忍了下來,但沒人保證下一次不會擦槍走火,要知道有的人在投靠李密以前,也是當老大的。正當李密為此事苦惱時,事情似乎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翟讓要散夥了。
翟讓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格局太小。剛打下滎陽,翟讓就滿足了,一來擊敗了張須陀,也算出了這些年被對方壓製的惡氣,二來也撈了不少實惠,以後吃包子可以光吃肉餡不吃皮。
做山賊做到這個份上,還求什麽呢?翟讓找到李密,鄭重表示現在糧草充足,當初出來的目地也達到,我要回瓦崗,兄弟要跟我回去再好不過,如果不想回瓦崗,那就隨便你去那裏。
我們就此告別吧。翟讓收拾行李(花了不少時間),大包小包拉著回瓦崗,雖然離別總是傷感的,但老不離別也挺膩味的,尤其是兩個想法不一樣的人湊在一起。翟讓回他的瓦崗繼續當他的山大王,李密接著前進。
要是以後李密路過瓦崗,上山聊個天,喝個酒,或者李密真成了皇帝,將翟讓接到京城,封個王候。交往如此,淡如清水,又長如清水,這應該是很多人追求的友誼吧。
但上天已經寫好劇本,翟讓跟李密的命運注定要糾纏在一起。上天也沒有改寫劇本的打算。走到一半,翟讓又拉著驢車馬車回來了。翟讓格局太小的缺陷注定他在造反這個領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這個缺點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可以保命的,但翟讓還有一個性格缺陷,這個缺陷再跟量小結合在一起,那就要命了,這個缺陷是貪婪。
李密不參與分紅不同,翟讓的部隊嚴格遵守戰利品領導先挑一份,然後留公用一份,再手下分一份的山寨式分紅模式。是我的那一份,一分都不能少。不是我的那一份,我也要拿一分。量少而性貪,這讓翟讓無法脫身事外,從而激流勇退。走著走著,翟讓收到李密乘勝進軍連下數城的消息。翟頭領後悔了。
原來分紅還沒有結束。於是,翟讓調轉方向,重新找到了李密,表示大家還是在一起比較好。總有一刻,翟讓會想,要是自己當時沒回來該有多好。
來了,來了,他又來了。翟讓在嘀咕,麵前是正在激情演講的李密,對於提高認識解放思想樹立遠大理想這樣的課,翟讓不是第一次受教,但這一次跟以前有所不同。李密對翟讓的去而複返十分高興,他現在力量還很單薄,要做大事,還得借助翟大幫主的力量。
欲借之,必先予之,李密身無長物,但有一樣東西可謂取之不盡,那就是想法。“東都空虛,士兵缺乏訓練。東都留守的那班人,以我所料,絕對不是將軍的對手,如果將軍能用我的計策,天下可指麾而定。”要是在瓦崗。翟頭領是很受用這些言語的,畢竟打不打是一回事,先享受指麾而定天下的臆想總是有利身心。
但現在不同了,部隊就在滎陽,離洛陽並不遠,李密這貨現在提這個。當然不是說著玩了。剛打完張須陀,翟讓的心靈還沒有完全恢複平複,現在又去惹中央軍,這實在超出了翟大頭領的心理承受能力。於是,翟讓表示這個事情再從長計議。
所謂從長計議。也就相當於擱置爭議,共同偷懶。但這種敷衍對李密是沒用的,從瓦崗出來,李密的霸業就不可阻止地向前邁進,而對於翟讓這種不思進取的領導,李密也是有辦法的。過兩天,李密又找到翟讓,向他報告。最近他派人到洛陽打探,但被對方識破,估計東都向揚州報信的人已經在路上。用不了多久。東都跟揚州的大軍都會殺來。
再猶豫不決就會完蛋。“那現在怎麽辦?”著急之下,翟讓忘了問對方為什麽先斬後奏。李密霍然站立起來,左右踱步,然後,站定,用手堅定地指著外麵:“翟公請看外麵的世界。昏主逃到了揚州,天下群兵競起。海內饑荒,這正是英雄施展其才的時候。明公以英傑之才,統驍雄之旅,宜廓清天下,誅剪群凶,豈可求食草間,安心為一小盜爾?”
李密聲調越說越高,完全忽視了翟讓的存在,此時的他,與其說是為翟讓獻策,不如說他在傾吐內心的雄心壯誌。“那蒲山公的意思是?”翟讓小聲問道。“現在東都有備,揚州預警,事勢如此,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兵法曰:先則製於己,後則製於人。
我已經想好了一個萬全之策!”“願聞其詳!”李密盯著翟讓,一字一頓說出一個早在心中策劃已久的地方:“興洛倉!”“興洛倉?”“是的,興洛倉離東都相隔百裏,將軍如果親帥大眾,輕行掩襲,
東都路遠,必不能救,興洛倉也絕對想不到我們會棄東都先攻打它,那裏一定沒有守備,取之如拾物耳!”“要是東都出兵來奪呢?”翟讓並不笨,他拋出了自己的疑問。“奪取此倉後,開倉散糧,遠近誰不歸附?!
百萬之眾,一朝可集,然後枕威養銳,以逸待勞,就算東都兵馬來奪,我已經設下防備。來又何懼之有!”“退東都兵後可布檄而召天下,引天下賢豪而用其計,選驍悍之士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將軍之政令,豈不盛哉!”李密慷慨陳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傾刻間,楊廣灰飛煙滅,萬戶侯直當糞土。餘威之星,亦將翟讓說得一愣一愣。發愣之後,翟讓的腦袋終於靈光了一次。
他突然明白事情發展到現在絕不是偶然,從李密上山,到李密召集各地義軍入夥瓦崗,再到攻滎陽,敗張須陀等等,都是一個宏大事件中的一部分,這個鏈條不是隨波逐流的偶然,而是一個嚴謹的計劃!這樣的計劃絕不是李密近日思考的成果,這個計劃的製定應該在李密上山之前形成的。
而這個計劃的終極目標已經浮現了:推翻隋朝,另建新朝。翟讓站了起來,認真地看著李密。
翟讓雖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說他完全一無是處是不客觀的,至少,他這個人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翟讓審視了自己的內心,無論是本心也好,還是恩人的期許也好,他都略帶自卑但又慶幸地發現自己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
如果人生可以倒帶,我還是願意回到過去當一個法曹啊。落草實屬無奈,我再不想往前走了。翟讓站起身來,向李密施以跪禮,然後真誠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你所說的實是英雄之策,但我本來是個種田的,誌向沒有這麽高遠,這樣的大計我擔當不起。
如果非要幹這樣的大事,還請你領軍先行,我為殿後。”“得倉之日,當別議之。”最後,翟讓補充道。所謂的當別議之,就是重排座位。李密震驚了,他很快明白了翟讓的意思,也許,李密早已經盯著第一把交椅。但他沒有想到對方會主動讓出這個所有英雄都覬覦的寶座。
望著翟讓鄭重的表情,李密知道對方不是逗他玩,也不是在試探他。李密端正身體,然後朝翟讓跪拜下去,英雄膝下有黃金。能讓英雄舍金而折節的,唯有英雄!此時的翟頭領應該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黃曹主,抱歉,我無法成為你所期侍的救世主,但我今天已經找到了一個願意這樣去做的人。李密跟翟讓挑選了數千的精兵,晝夜兼行。猛然向洛口倉發起了攻擊,奇襲取得了效果,守倉的隋兵四下散走。
天下第一倉向瓦崗軍打開了大門。洛口倉,在現在的鄭州市鞏義境內,這裏是大隋朝的交通樞紐。西抵長安洛陽,南通江浙,北至河北。
裏的土質堅硬幹燥,十分利於糧食的貯藏。大隋朝在這裏興建了全國最大的糧倉,存儲從江南等產糧區運來的糧食。據記載,容量十分巨大,最多可容糧二千多萬擔。
這個糧倉是楊廣大帝下令修建的,是兩京的特供糧倉。李密招呼也不打一聲,就把人家的特供糧給搶了,搶了也就罷了。還大開倉門,號召十裏八鄉的鄉親們都來背糧食,大有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的架式。
望著穿流不息前來取糧的人,翟讓像衝進大觀園的西門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落草之後。他經常被糧食問題困擾,現在終於可以吃一碗倒一碗了。
但李密告訴他。要想把這碗飯做成鐵飯碗,還得經受洛陽大軍的考驗。看著翟讓的臉色又有點睛轉陰。李密馬上補充道:“翟公無須擔心,東都留守越王還是個小毛孩,不足畏也。”不可否讓,李密是這個時代的智者,但智者並不是全才,比如,識人就不是李密的長處。越王確實年輕,可年輕不代表著對好付。
當年在洛陽抵禦楊玄感的殺神樊子蓋已經去死,據史書記載,這位仁兄因為殺人太多,臨死之前各種曆鬼(以斷頭鬼為主要品種)圍繞在他的床頭。
殺氣固然是一種力量,但另一極,溫和也並不代表軟弱。越王楊侗就是一個溫和的人,他是隋帝楊廣的孫子,楊廣到揚州去之後,將他留在洛陽鎮守。
這一年,楊侗十三歲。老楊家素以陰沉狠辣聞名於史,楊廣就不說了,就是他爹隋文帝楊堅也是狠角色,該出的就出手,連外娚都能下得去手,而楊侗似乎例外。
楊侗性格寬厚,從來不擺架子,年紀雖輕,但不輕狂,靠著這樣的品性,楊侗團結著洛陽城內的官員。這樣的少年,並不是一個可以慶幸的對手。
很快,楊侗就對洛口倉失守做出了反應,他安排了虎賁郎將劉長恭率二萬五千兵馬從正麵攻擊李密,又安排另一路兵馬從後麵包抄,爭取讓李密們在洛口倉吃不了也別想兜著走。正麵進軍的劉長恭不足一提,值得注意的是後麵包抄這一路。
按計劃,此路將由新任河南討捕大使隋將裴仁基率領。這位仁兄是一員猛將,騎馬射箭是其特長,最近實力更是大增,張須陀戰死之後,張的部下紛紛投靠到裴仁基的營裏,這裏麵就有秦叔寶跟羅士信。這個方案如果能夠得到順利執行,對李密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可惜,事情的一開始就變味了。劉長恭領出來的二萬五千士兵並不是真正的戰士。當聽說城裏將出擊李密時,東都三大國辦學校國子、太學、四門的學生紛紛來到軍營,報名參軍,要求出城征討瓦崗軍。這些書生放著好好的教室不坐,非要跑到沙場上,應該是被憋壞了。
天下大亂,時局不穩,高考(科舉)也中止了,沒有高考,天天在教室裏之乎者實在無趣。除了書生之外,還有不少達官貴人的親戚。皇親國戚也不是精忠報國衛朝廷,一腔熱血譜青春。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絕佳撈戰功的機會。據洛陽的市民分析,李密不過是盜書饑賊。
出現這樣不美好的誤會應該要怪李密。本來聽說此人要攻打東都,偵察兵都來踩過點了,那知道掉頭一轉,跑到洛口倉搶糧食去了。這不是一群餓暈了頭的饑民是什麽?
對於這樣的饑民,不打上對不起楊廣陛下,下對不起自己。一路上,這一群天天坐自習室的書生像被放風一樣,精力旺盛。隊伍彩旗飄飄,服裝整齊,裝備精良,戰鼓震天,頗有鳴鼓而攻之的氣勢。
隋義寧元年(617)二月十一日,興洛倉城,石子河。這是劉長恭跟裴仁基約好會師的時間與地點。裴仁基還沒有到。劉長恭已經到了。
這說明學生哥比老兵們有幹勁,不知道書生們是以下課奔食堂的覺悟還是以搶自習室座位的覺悟抵達得現場。唯一可知是,現在是早上,早飯還沒有開。
早餐責任人劉長恭正在點數,不是點自己書生的名,而是在點對方的人數。很快,他點清楚了,與此同時,臉上浮現出了喜色。對方兵少!少到什麽程度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