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屈突通的部下說:“我知道你們的家屬都在長安,唐公已經攻下長安,隻要你們投降我保證你們和你們家人的安全。”接著又說:“永豐倉在我們手中,你們投降保證讓你們吃飽飯。”


    這句話雖然很短,對屈突通的士兵卻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你屈突通可以殺死自己的兒子,我們可不能不管我們的妻兒老母。


    做為家裏的男丁,我就是家裏的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家人怎麽辦呀,我要回去和家人團聚。


    看今天的情況如果繼續和屈突通混下去,不止屈突通要玩完,自己也得跟著殉葬。屈大人死了不能白死,皇上得為他開個追悼會,還能弄頂忠臣的帽子戴上,妻兒老母自有皇家照看。


    我要是死了,誰會記得我呀,無論怎麽想,和屈突通混下去都不合適。第一個士兵向屈突通歎了口氣,走向了對麵,接著就有第二個士兵走過去,而且還說了一句比較經典的話:“誰給我飯吃,我就跟誰混。”


    這一句話一下驚醒了觀望的士兵,對啊,我們就是為了能吃飽飯,管他誰當皇上呢,他們都認為和屈突通繼續混下去這筆買賣不合算。


    於是出現了屈突通最不想看見的一幕,所有的士兵在很短的時間裏放下武器,離他而去,轉向了敵方的陣營。就是為了一頓飯。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麽?難道你們就沒有氣節嗎?難道你們沒有忠心嗎?


    他不懂,忠心與氣節對於普通的老百姓是高不可攀的東西,既沒有在一起打過麻將,也沒有在一起喝過酒。沒有時間認識,關鍵時刻當然也就不起什麽作用了。


    他不懂,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將軍和士兵之間是不同的,讀過書的人和沒有讀過書的人之間是不同的。不應該拿自己做人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樣隻會讓自己很累,同時別人也會很難受。


    他不懂,在那樣的亂世對於普通人來說,隻有兩樣東西最重要,一是活著,二是吃飽飯。寒風中。屈突通下馬,朝東南而拜,天氣並不是很冷,但是他的心卻像是結了冰一樣。


    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法改變這一切,自己還能為了這個殘破的國家做些什麽呢?他哭了。一種很無奈的哭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的結果似乎早已注定是失敗。他的心表麵很硬,現在卻變的很軟。是什麽讓這位征戰沙場的老將突然間流出了渾濁的淚水?


    是什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讓一個老人的心腸由剛硬變為軟弱?是本錢,本錢沒了,再也不能做生意了。本錢沒了,就意味著信念也跟著沒了。一個人最害怕的不是被打敗。


    一個人最害怕的是支撐自己的信念被摧毀。麵對東南屈突通深深三拜後,說出了這樣的話:“皇上啊。我沒有力量在護衛這個國家了,我的力量已經枯竭,天地神明了解我的忠心。”隻看這句話。不繼續向下看,會認為這是屈突通的遺言。


    會想到這位老將軍說完這句話後,以身許國,成就一位忠臣之名。但是,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人活著比死了更有價值。告訴千千萬萬的後來者,能活著就不要選擇死亡。死亡並不恐懼。自己選擇死亡才叫恐懼。(因為畏懼人生,所以選擇死亡)


    之後他沒有自殺。被竇琮俘虜送到了長安,此時的李淵已經占據長安,被封為唐王(自己讓皇帝封的)。李淵對於屈突通的到來表示歡迎,任命屈突通擔任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賜爵蔣國公,兼任秦公元帥府長史(李世民的部屬)。


    兵部尚書隻是一個榮譽官銜,屈突通真正擔任的是秦公元帥府長史,成為了李世民的下屬,從此屈突通和李世民接下了不解之緣。屈突通先後跟從李世民,攻破薛仁果、鏟平劉武周、平王世充、滅竇建德。建立了赫赫功勳,終於成為一代名將。


    名登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做為隋朝的臣子,他想挽大廈於將崩,雖然結果失敗了,這不能是他的錯,曆史的規律就擺在那裏——君無道,萬民必誅之。他也隻是盡臣子的本分,對於後來他投降唐朝,雖然他做的事情和吳三桂前期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不能一概而論。


    吳三桂的出發點是為了私仇;屈突通是為了國家盡了死力後,實在無法改變什麽,才迫不得已投降;吳三桂所投降的清朝,在明末時屬於異族;李唐王朝則不是異族,隋王朝和唐王朝的更替,隻能算作漢族統治者內部權力的更換,所以屈突通的行為不屬於賣國行為,情節上要比吳三桂同誌好的多。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吳三桂同誌和屈突通同誌在各自的那個時代後期的表現。


    吳三桂,被清朝統治者封為平西王,他還不滿足,最後舉起了反清的大旗,對他反清的行為,我不持批判態度(因為我認為當時的反清,就和後來的抗日差不多,區別在於滿族征服了漢族,而日本沒有征服中國),但是由此帶來的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阻礙經濟的發展,這就不能不說是他的錯了。再看屈突通,投降唐朝後,死心塌地的跟著李世民幹,沒有起過什麽幺蛾子。


    而且功勳卓著,為祖國重新一統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即使後來不打仗了(因為天下已經統一,基本上無仗可打),屈突通當官是非常清廉的,李世民和魏征曾經談論過屈突通的清廉,讚歎不已。


    所以屈突通同誌的本性要比吳三桂同誌正直,清廉的多。這場關於屈突通同誌和吳三桂同誌的研討會到此結束,如果有什麽疑問可以隨時和與會專家取得聯係,與我們觀點不一樣的,也可以隨時與我們溝通。


    現在寫下本人對屈突通的一點小評價:品行端正的人。正直的將軍,清廉的官員,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如果他自殺了,曆史上頂多寫下某年某日隋朝將領屈突通因戰敗,自殺許國。他的曆史地位會低很多很多,因為他後來做的事情,他都沒有辦法去做了),雖然投降,無需指責。初唐,一代名將。一代賢臣——屈突通。


    與此同時,李淵也沒有閑著,忙著穩定關中的局勢,依舊是接受受降,關鍵是有的識時務。投降了;有的一根筋,不投降;有的投降的隔著不投降的,想來會師都不能,這怎麽辦?


    怎麽辦,也難不倒李淵,他命令李世民率軍前去受降,投降的就接受,不投降的就打到他投降為止。總之是先減除長安外圍的威脅。然後一舉攻下長安。


    李世民一行還有一個更主要的任務,就是接應叔叔李神通和自己的妹妹,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女中豪傑平陽公主。李淵的女兒,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淵正妻竇氏所生,後來嫁給了柴紹。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柴紹夫婦身在長安,李淵給他們寫信告訴他們,自己將要起兵。希望他們能夠到太原來會合。


    收到信的柴紹和妻子商量說:“你和我一起走,會惹來麻煩。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走,你會有危險。這可怎麽辦呀?”平陽公主說:“你平時挺利索的,今天怎麽婆婆媽媽的,你走你的,我一個女人容易躲藏,我自己想辦法。”


    柴紹素知自己這個妻子不比其他弱女子,有的男人尚且不及,於是說道:“我不是擔心你嗎?既然這樣,你自己多加小心。”


    柴紹走之後,平陽公主回到鄠縣(今陝西省戶縣)自己的的別墅,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招募山中的亡命之徒,組織一支擁有幾百人的武裝,支持她老爹的造反事業。


    受李淵造反牽連的不止有平陽公主,還有李淵的堂弟李神通。李神通,名壽,字神通,史書上多是用他的字,少用他的名(李神通死後陪葬李淵於獻陵,他的墓現在已經挖開)。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他也在長安。隋朝的官吏要抓他,這哥們很機靈,在官吏來之前逃入鄠縣山中,與


    當時,李密和王世充在中原大戰,竇建德稱雄河北,蕭銑起兵於江南,杜伏威揚威於江淮,薛舉、李軌混跡於隴右。關中也早失去了它的太平局麵,雖然沒有什麽大佬級人物,也是黑社會遍地。輔佐代王楊侑留守長安的老將衛文昇幾次派兵圍剿都沒有成功,反而激起了人民更加凶猛的反抗。多少家良民被逼無奈加入黑社會組織?


    數不勝數。在那個年代,不是每個人都想造反,而是周圍的環境讓人不得不反。在關中的黑社會組織中最強的一支是孫華領導的,後來投降了李淵。還有一支是西域商人何潘仁領導的黑社會組織,有眾幾萬人,在司竹園一代獨立活動。平陽公主將目光投向了何潘仁,希望能與他們聯合。於是平陽公主命令家奴馬三寶前去遊說何潘仁。


    有了人才得會用。平陽公主就是一個很會用人的人,馬三寶也正是一個人才,很適合幹外交的人才。馬三寶和何潘仁說了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辦成了,何潘仁的那幾萬人現在歸你指揮了。一個幾百人的隊伍招降幾萬人的隊伍,看起來是不是一個神話?


    如果是的話,這個神話在馬三寶哪裏變成了現實。其實你認真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馬三寶在這其中是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隻有馬三寶和平陽公主手下的幾百人,何潘仁是不會乖乖投降的。自己當老大多舒服啊,這個道理何潘仁還是懂的。之所以何潘仁這麽痛快的就投降了,不是看上了平陽公主,更加不是看上了馬三寶,而是看上了他們背後的那個人——李淵。


    難道隻是看上李淵了嗎?也不是。是看上李淵背後的實力,是看上李淵的本錢——他們沒有的本錢。還是那句話,做買賣、談生意和玩政治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本錢。有了本錢,才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大家都是跟李淵混的,比較好溝通。李神通和何潘仁聯手打下了鄠縣。


    之後,馬三寶東奔西走,又順利的說服李仲文、向善誌、丘師立等各路黑社會老大歸順,平陽公主的隊伍不斷壯大。長安的楊侑看見平陽公主的勢力逐漸增長,心中非常不安。這不是在我胸口放了一把刀嗎?隨時有可能刺入我的心髒,既然這樣,我不得不把刀拿走。於是命令駐守長安隋軍攻擊平陽公主的部隊。


    至於結果嗎?這樣說吧,楊侑出了幾次兵,他就聽見幾次戰敗的消息。也許並不是隋軍很弱,而是他們的敵人平陽公主太彪悍。等李世民和她會師的時候。她的隊伍已經發展的七萬人(有些誇大)。


    什麽是女中豪傑?這就是就是女中豪傑,她繼承了她母親竇氏的優秀品格,不怕艱難,不避刀劍,堅強勇敢。聰明智慧,勇往直前,誰說女子不如男?李世民率領軍隊與李神通、平陽公主等人會師,何潘仁、李仲文都寫信表示效忠李淵,李世民所帥軍隊人數進一步增大,戰鬥力有了很大提升。


    李世民軍紀嚴明,士兵對百姓秋毫無犯。其實這都不算什麽,主要的是。隻要李世民帶著人在關中大地觀光旅遊一番,讓老百姓知道知道唐公真的來了,讓老百姓們看到唐公的軍隊。是不搶老百姓的,而且老百姓要是沒有吃,人家唐公的部隊還給您吃的。


    於是老百姓一致認為唐公的軍隊素質高,文化水平高(主要表現是不欺壓百姓,也不見得有多高的文化),從來不搶我們。比那些政府軍和黑社會組織強多了,是一支真正可以依靠的部隊。


    於是就這樣李淵的部隊和李淵本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建立了光輝、偉大的形象。事實也卻是如此。在那個軍閥割據的時代,論能夠和老百姓和睦相處的軍閥。老百姓衷心擁護的軍閥的確不對。


    楊廣的政府軍絕對不是,朱桀不是(這哥們吃人,管他叫哥們是筆誤),李密的瓦崗軍不是,王世充的鄭軍更加不是,蕭銑的梁軍隻能算是(雖然蕭銑本人愛護百姓,他手下大將可就不那麽愛護百姓了),隻有李淵的唐軍做到了,如果找一個和唐軍在這方麵差不多的軍隊。


    也有,並不是沒有。就是竇建德的夏軍。雖然李世民觀光旅遊,但是他可不像現在的某些領導,大吃二喝,公款吃喝,而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爭取民心。沒有特權意識和特權行為,這對於一個可以隨意使用特權的人來說,是非常難道的一件事。


    李世民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吃什麽,他就吃什麽;士兵住在哪裏,他就住在哪裏;對自己就像對待一個普通戰士一樣,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直到他當上皇帝(實際上我認為他的這個傳統一直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在堅持著,隻不過當了皇帝後以另外一種方式堅持著)。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好的統帥,隻有這樣的統帥將士們才會死心塌的的跟著他。說句這樣的話,有這樣的統帥即使向前走明知是打敗仗,


    士兵們也會一往無前的,而且會將明明已經注定失敗的戰爭給打贏了。其實士兵的要求很簡單,一點也不難辦到,隻有兩個字——公平。畢竟統帥和皇帝不是同一種職業,雖然統帥和皇帝這兩種職業常常可以相互轉換。但是如果一個皇帝認為當皇帝和當統帥是一樣的,他就大錯特錯了,他的皇帝也當不長久。


    後堂莊宗李存勖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李世民帶著人在隋朝首都大興城外,一陣轉悠,遇見不服的就打,遇見投降的就收,另一路人馬在劉弘基和殷開山的率領下向西挺進,采取和李世民一樣的策略。最重要的是給了老百姓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基本上穩定了關中的局勢。


    每天都有隋朝政府官吏向李淵投降。要知道誰當皇帝對於老百姓來說並不重要,關鍵是能讓他們在吃飽飯的基礎上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大多數人也就知足了,隻有極個別的造反狂會沒事找事。在這裏,有一個人前來投奔,李世民非常高興,當即委以重任。這個人——房玄齡。


    單靠李世民一個人是無法開創貞觀之治的,他有著一個團隊,是這個團隊和他一起努力,一起奮鬥。我們姑且稱之為貞觀團隊,房玄齡就是貞觀團隊中的代表人物。還有一個人叫杜如晦,“房謀杜斷”這個詞語也許你聽過,沒有聽過也沒有關係,說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通俗一點就是房玄齡這個人鬼點子多,杜如晦這個人辦事利索,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斷。


    李世民的團隊建設值得每一個後代的統治者學習,值得每一個想通過團隊做事情的人學習追逐夢想的道路,沒有達到之前,是不允許停止的李世民率領軍隊與李神通、平陽公主等人會師,何潘仁、李仲文都寫信表示效忠李淵,李世民所帥軍隊人數進一步增大,戰鬥力有了很大提升。李世民軍紀嚴明,士兵對百姓秋毫無犯。(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