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決問題的幻想破滅了,屈突通決定武力闖關。劉文靜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而且這哥們還陰的很。


    在永豐倉外,他們打了一架,結果是屈突通失敗。幸好當時的潼關還在隋朝的手中,屈突通打算去潼關休養一下生息。這時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潼關守將劉綱吃了敗仗,被王長諧奪走了潼關城南的大營。屈突通這回知道了劉文靜到底有多麽的陰,你這是要把我往死裏整啊。


    關鍵時刻,屈突通開發了思維,沒有被這個問題難住,既然你不讓我去潼關,我偏偏就要去,於是屈突通在潼關城北大營紮下了腳。用意很明顯,你劉文靜別給我留什麽空子,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螞蟻洞,我也要轉過去。劉文靜當然也看出來了屈突通的用意,他所采取的行動就是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於是二人就在這抗上了,看誰能抗過誰。


    李淵率領大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爭,進入了關中,勝利來的太容易,李淵都有點不敢相信。李淵進入永豐倉,開倉賑濟災民,於是歸附李淵的人越來越多。


    看起來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很歡迎他來的,每天來歸附他的人就像在集市上一樣多。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麽的喜歡李淵,他們所以來投奔李淵是因為李淵能夠讓他們吃飽飯。


    在亂世,老百姓們很容易滿足,要是現在,你給要飯的一個饅頭,他都不一定能吃。那時要是哪個掌權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他的支持率就不能差到哪裏去。


    事實上,李淵的那個留下一部分人圍攻河東城的命令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在他進入關中後,那隻軍隊也隨之進了關中。因為要想牽製屈突通沒必要一定要在河東城外,在永豐倉一樣可以。於是李淵命令李建成、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駐紮在永豐倉,防備屈突通。


    將劉文靜、李建成放在這裏足見李淵對屈突通的重視,他相信屈突通絕對不會坐等著自己攻入長安,在自己進入長安前,屈突通一定會采取軍事行動、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李淵是正確的,他讓劉文靜守在這裏更是正確的,就在永豐倉,劉文靜又建立了他的第三個功勞。


    不論屈突通多麽的厲害,他都是不是劉文靜的對手。因為他們根本不屬於一個水平。


    做個比喻,如果劉文靜是韓信,屈突通最多算個章邯。正如李淵所料,聽見李淵集團進入了關中,屈突通就坐不住了,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李淵離攻破長安越來越近了,如果讓李淵攻破了長安,自己就是一個千古罪人。因為楊廣在臨行前囑咐過他,讓他守住長安。事情已經到了這個份上,屈突通也知道憑他一個人很難改變什麽。但是有些事明知失敗也要去做。


    屈突通援救長安就是這樣的一件事,他知道自己取得勝利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隻憑李淵一個人,還好對付,困難的是,現在老天的天平明顯歪了。


    老天不在護佑隋朝。他已經對楊廣非常失望,打算拋棄楊廣。明知一件事會失敗還要硬著頭皮去做。是不是很悲哀?是的,屈突通現在就很悲哀。


    但是他不能不這樣做。在一個很昏暗的夜晚,他說出了他這樣做的原因:“我侍奉過兩位皇上(楊堅和楊廣),他們對我都不薄,我不能辜負他們。”於是他率領命令堯君素擔任河東通守,駐守河東城,自己和桑顯和率領軍隊,援救長安。


    在永豐倉,屈突通遇見了劉文靜,屈突通要過去,劉文靜不讓過,一定要收保護費,保護費還比較重,那就是投降,投降還有可能考慮考慮讓你過,不投降肯定不能過。屈突通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一定要過,劉文靜的態度也同樣堅決,不投降,說破大天也不能讓過。


    和平解決問題的幻想破滅了,屈突通決定武力闖關。劉文靜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而且這哥們還陰的很。在永豐倉外,他們打了一架,結果是屈突通失敗。


    幸好當時的潼關還在隋朝的手中,屈突通打算去潼關休養一下生息。這時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潼關守將劉綱吃了敗仗,被王長諧奪走了潼關城南的大營。


    屈突通這回知道了劉文靜到底有多麽的陰,你這是要把我往死裏整啊。關鍵時刻,屈突通開發了思維,沒有被這個問題難住,既然你不讓我去潼關,我偏偏就要去,於是屈突通在潼關城北大營紮下了腳。


    用意很明顯,你劉文靜別給我留什麽空子,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螞蟻洞,我也要轉過去。劉文靜當然也看出來了屈突通的用意,他所采取的行動就是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於是二人就在這抗上了,看誰能抗過誰。


    李淵率領大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爭,進入了關中,勝利來的太容易,李淵都有點不敢相信。李淵進入永豐倉,開倉賑濟災民,於是歸附李淵的人越來越多。看起來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很歡迎他來的,每天來歸附他的人就像在集市上一樣多。


    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麽的喜歡李淵,他們所以來投奔李淵是因為李淵能夠讓他們吃飽飯。在亂世,老百姓們很容易滿足,要是現在,你給要飯的一個饅頭,他都不一定能吃,那時要是哪個掌權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他的支持率就不能差到哪裏去。


    事實上,李淵的那個留下一部分人圍攻河東城的命令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在他進入關中後,那隻軍隊也隨之進了關中,因為要想牽製屈突通沒必要一定要在河東城外,在永豐倉一樣可以。於是李淵命令李建成、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駐紮在永豐倉,防備屈突通。


    將劉文靜、李建成放在這裏足見李淵對屈突通的重視,他相信屈突通絕對不會坐等著自己攻入長安。在自己進入長安前,屈突通一定會采取軍事行動、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李淵是正確的,他讓劉文靜守在這裏更是正確的,就在永豐倉。劉文靜又建立了他的第三個功勞。


    不論屈突通多麽的厲害,他都是不是劉文靜的對手,因為他們根本不屬於一個水平。做個比喻,如果劉文靜是韓信,屈突通最多算個章邯。正如李淵所料,聽見李淵集團進入了關中。屈突通就坐不住了,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李淵離攻破長安越來越近了,如果讓李淵攻破了長安,自己就是一個千古罪人,因為楊廣在臨行前囑咐過他。讓他守住長安。事情已經到了這個份上,屈突通也知道憑他一個人很難改變什麽,但是有些事明知失敗也要去做。


    屈突通援救長安就是這樣的一件事,他知道自己取得勝利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隻憑李淵一個人,還好對付,困難的是,現在老天的天平明顯歪了。老天不在護佑隋朝。他已經對楊廣非常失望,打算拋棄楊廣。


    明知一件事會失敗還要硬著頭皮去做,是不是很悲哀?是的。屈突通現在就很悲哀。但是他不能不這樣做,在一個很昏暗的夜晚,他說出了他這樣做的原因:“我侍奉過兩位皇上(楊堅和楊廣),他們對我都不薄,我不能辜負他們。”


    於是他率領命令堯君素擔任河東通守,駐守河東城。自己和桑顯和率領軍隊,援救長安。在永豐倉。屈突通遇見了劉文靜,屈突通要過去。劉文靜不讓過,一定要收保護費,保護費還比較重,那就是投降,投降還有可能考慮考慮讓你過,不投降肯定不能過。


    屈突通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一定要過,劉文靜的態度也同樣堅決,不投降,說破大天也不能讓過。和平解決問題的幻想破滅了,屈突通決定武力闖關。劉文靜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而且這哥們還陰的很。


    在永豐倉外,他們打了一架,結果是屈突通失敗。幸好當時的潼關還在隋朝的手中,屈突通打算去潼關休養一下生息。這時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潼關守將劉綱吃了敗仗,被王長諧奪走了潼關城南的大營。屈突通這回知道了劉文靜到底有多麽的陰,你這是要把我往死裏整啊。


    關鍵時刻,屈突通開發了思維,沒有被這個問題難住,既然你不讓我去潼關,我偏偏就要去,於是屈突通在潼關城北大營紮下了腳。用意很明顯,你劉文靜別給我留什麽空子,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螞蟻洞,我也要轉過去。


    劉文靜當然也看出來了屈突通的用意,他所采取的行動就是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於是二人就在這抗上了,看誰能抗過誰。


    在走之前,他任命了潼關的守將——桑顯和。對於這哥們,我想他足夠幸運,連連打敗仗,兩次幾乎全軍覆沒,現在還委以重任,隻因為屈突通手下已經沒有可以用的人了。屈突通是這樣的的孤獨,他本以為自己可以以一己之力挽救大廈於將崩,然而他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


    他前腳一走,後腳桑顯和現出城池,向劉文靜投降。桑顯和用事實證明了,自己並不笨,沒必要為了昏君搭上自己的性命。劉文靜派竇琮和桑顯和率輕騎兵去追屈突通,一路上馬不停蹄,終於在稠桑(今河南省靈寶市北)追上了屈突通。


    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屈突通命令部隊擺開陣勢,堅守不動。竇琮也是有備而來,上來也不進攻,直接用上殺手鐧,給屈突通出了一個難題。這個殺手鐧就是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人,誰無父母;父,誰無兒女。父子之情乃天倫在大情,很少有人能夠置之不顧。


    屈突通讓我們看到了這極其少見的一幕,竇琮派屈突壽上去,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告訴屈突通,現在長安已經是李淵的了,你老人家就識點時務,投降算了。跟誰混不是混呢,而且人家唐公,可比楊廣大方。不能虧待了你老人家。


    可是,令人沒有想到是,突然間屈突通的二杆子精神犯了,看見屈突壽出現,父子倆一句話還沒有說呢。就命令放箭。具體情況應該是這樣的:屈突壽滿含微笑的走到兩軍陣前。屈突通二話不說,聲嘶力竭的高喊:“弓箭手放箭。”


    一個士兵不明白的問了一句:“那是您的親生兒子,您確定讓我們放箭。”屈突通沒好氣的說:“他已經不是我的兒子,我和他之前是父子,現在我們是仇敵。”


    於是,屈突壽被這個場景嚇壞了。終於知道了自己老爹的厲害,乖乖的回到軍陣中。屈突壽沒有用,竇琮知道了屈突通是一個很難對付的人,軟的不行,硬的也不行。吃軟的人。好弄;吃硬的人,也好弄;軟硬不吃的人,最難弄。屈突通就是這樣一個人。要知道,這種人雖然鹽油不進,軟硬不吃,也並不是沒有弱點的。


    因為他們畢竟還是人,也長著一顆紅色的心,被刀砍一下。也能流出血來。他們的心不是石頭做的,雖然表麵很硬,內裏卻很軟。之所以表麵很硬,是因為有一個信念支撐著他們。


    當然了,不同的人,信念不同,屈突通的信念就是手下這些兵還聽自己的就行,大不了就打一仗。打不贏我就跑路。所以幹什麽都是要本錢的,談判需要本錢;堅持原則。也需要本錢;屈突通的本錢就是這些曾經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如果沒有這些本錢,竇琮才沒有這好心情和他在這耗著呢?直接把你抓起來。投降就帶回去,不投降則就地處決,還真以為自己是大腕呢?有本錢,才好談條件,這是做買賣的規矩。


    有一個字眼是用來形容好高鶩遠又抗壓力弱的人――草莓族。“草莓”,就是外表鮮豔內在甜美,但是卻很容易壓碎。這是用來形容一些很有才華能力,但卻因為其成長過程太過順利,結果沒有什麽抗壓性,一遇到大一點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


    隋煬帝就是曆史上很有名的一顆“草莓”。他都很有才華,很早就參與國政,不過說是參與國政,其實也不過就發表點意見,出張嘴而已,比較實際且細部的執行工作都是別人去幹的。所以他便覺得:國家大事沒什麽困難的。這導致了後來他一遇到挫折就捱不住,而成天隻想逃避現實。


    隋煬帝後來會留連於江南不肯回北方去“重頭收拾舊山河”,就是因為沒遇過什麽大挫折而經不起失敗。如果他成長的過程不那麽順利,也曆經過一些艱辛的話,以他的才華,應該會有一番作為的吧!


    可惜了!不過,說老楊一輩子順,倒也不見得。在苛父嚴母麵前“裝b”20年,他的帝座得來容易嗎?當然,我也不反對楊二有遭遇挫折之時。但是,楊二的“順”隻是相對的。


    他也就在自個兒老爸老媽麵前裝乖那一會兒比較憋屈,不過他大哥不爭氣,他爸媽又寵他,朝臣其實也不怎麽激烈反對他上位。就是因為“宗法”的原因有些繞不過來,而拖了一些時間才讓他上位而已。但是楊二的這一點“不順”跟李二的“不順”比起來又如何呢?


    即使是李二已經幹預過了修史,但是我們仍能從現有的史書中看出他大哥跟小弟絕對比楊二的大哥強上好幾倍吧!而且楊二的老爸老媽雖說因為傳統的因故而遲遲沒有改立楊二為太子,可楊二的老爸老媽也從來沒有打壓過楊二吧!李二他老爸可是有打壓過李二的。


    再來,楊二那時,太子必須坐鎮京城,所以楊二他大哥(當時的太子)自始至終沒有能出去立戰功,其威望也就差楊二很多了。而李二那時,等到他老哥被封為太子時,他老哥在此前也早已立了不少戰功,有著不小的威望――即使還差了李二一點點。


    另外,同樣是統一天下的戰爭。李二是親上戰場躬冒矢石打了好幾仗才終於定鼎。楊二卻是坐鎮帥營,隻要將命令交待下去就好,而且隻須打陳國一仗就完全統一的大業了!


    再說了,李二逐鹿中原麵對的那些對手跟楊二南征時麵對的陳國,強得太多了吧!相較之下,楊二雖然成長過程中也有小小不順之時,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一帆風順的。


    這都讓他覺得天下事很簡單,也認為自己很英明很睿智。於是,未來的悲劇就這樣悄悄地種下了……政治也是一場買賣,隻不過這筆買*較大。對於有本錢的屈突通,竇琮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難道真的要再打一仗嗎?


    來的時候劉將軍已經告訴了,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竇琮沒有辦法,並不代表桑顯和沒有辦法。這哥們已經選擇了叛徒這個角色,就要把叛徒演到底。畢竟是跟屈突通混過的,這哥們多少對這位老首長還是有所了解的,知道他的內心沒有他表明的那樣堅強。也知道屈突通雖然是個二杆子,他手下的那些士兵可不是二杆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