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李四本人就可以不納稅了,租庸調和老子沒什麽關係,但是李四要為國家服役四十年,直到六十歲滿齡的時候才可以退役。


    府兵入伍後不是常年服役,平常的日子還是和他的親屬住在一起,種地為業,這段時間占一年的四分之三(三時耕稼),隻是每年的冬季十一月由折衝府召集,訓練陣法,演練武藝(一時治武)。


    府兵十人為一火,火有火長,在初中時學過《木蘭詩》,還記得有這麽一句“出門看火伴”,就是因為軍營中十人為一火,因此同一火的稱火伴。


    每五火為一隊,每隊五十人,對有隊正。每火要自備六馱馬、驢(初為八馱,後改為六馱),還有一應的生活用具,鎧甲武器等等,每火有每火要合備的東西,每隊有每隊要合備的東西,這些朝廷都是不管的,隻有自己花錢去買。


    這也是為什麽要選擇有經濟實力人入伍的原因,要是沒有經濟實力的,自己吃飯尚且犯愁,又怎麽能拿出這些東西。


    每二隊為一旅(100人),旅有旅帥;每二旅為一團(二百人),團有校尉;每管三到五校尉為一折衝府,折衝府長官為折衝都尉,副長官為果毅都尉。


    折衝府隸屬於十二衛(唐高宗李治時擴為十六衛)和東宮六率,十二衛是直屬於皇帝的禁衛軍,但是禁衛軍不僅僅包括十二衛。


    下麵列一下十二衛和東宮六率的名單:


    左、右衛大將軍(分為左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兩衛,下同)


    左、右驍衛大將軍


    左、右武衛大將軍


    左、右威衛大將軍


    左、右領軍衛大將軍


    左、右金吾衛大將軍


    太子左、右衛率府率


    太子左、右司禦率府率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


    做為“衛士”的一員,李四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也不用繳納賦稅,但是要為朝廷服務,每年要輪流要皇宮中宿衛。到邊防處所戍防,皇帝下命令要打仗,二話不能說。拿著武器就得上。


    李四雖然當上了“衛士”,但是他要麽立有大功。要麽被皇帝賞識,否則很難當上高級軍官,一輩子拚命的往事爬,當個中級軍官退休就算不錯了,然而在十二衛中有這麽一群人,在十二衛中最接近皇上,沒待多久就外調當中級軍官,之後幾十年一路順風有順水的當上高級軍官。成為國家的棟梁。


    說實話,這樣的一群人能力不一定就比李四強,但是人家生的好,他們要麽是功臣的兒子,要麽是高官的子孫,個頂個的官二代,個頂個的*。


    李淵、李世民父子很夠朋友,難兄難弟一起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天下都不容易,自己當了皇帝,後代子孫要麽是皇上。要麽是王爺,算是有了保障。但是也不能忘了難兄難弟們,給難兄難弟封賞還不算。還要把他們的兒孫也給安排了,讓難兄難弟死也要死的安心,“你放心,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的兒孫個個都是國家的棟梁。”


    在十二衛中這些*有專門的名號,“親衛”、“勳衛”、“翎衛”,這可不是隨便叫的,更加不能亂叫,要嚴格按照規章製度。三衛中親衛級別最高,是三品以上官的兒子。二品以上官的孫子。


    你說你是四品,沒有用。你的兒子最多也就是個“勳位”,“親衛”你想都別想,想也沒有用,誰讓你老人家爬了一輩子也隻是個四品呢?三衛中“翎衛”(五品子,四品孫,三品曾孫)最差,別看最差,也比李四強多了,人家好歹是官二代,上麵有人罩著。


    這群人在十二衛中大約有兩萬人,和府兵一樣要輪番宿衛皇宮。他們才是皇帝的真正的衛士,充當皇帝上朝時的依仗隊。


    這些人升官速度很快,有的時候就像坐了直升機,十二衛隻是這些人的進身之階,打完醬油,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人。


    在皇宮宿衛的時候,李四遇見了“三衛”人員,看著人家大步流星,趾高氣昂,耀武揚威,好不威風,心中那個羨慕嫉妒恨,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讀書,考個進士。


    史書上記載唐代折衝府的數目不盡相同,說法不一,很難判定唐代折衝府真正的數目,大多數史學家都持著這樣的一種觀點,唐代的折衝府數目是不斷變化的,史書上所寫的隻是一個時期的折衝府數目。


    這樣的話,史書上折衝府數目不一也就可以理解了,普遍認為唐代折衝府的數目在六百左右,少則六百以下,多則六百以上。


    下麵舉兩個例子,據史學家考證,唐太宗貞觀十年折衝府數是594,唐玄宗開元末年折衝府數是638。


    無論折衝府的數目是五百還是六百,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唐代的折衝府大多臨近當時的首都長安,占全國的四分之三還多,這就是史書上所寫的“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出自《唐會要》)。


    全國的府兵隸屬於十二衛,都直屬於皇帝,這種內重外輕的布局有利於唐王朝的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這也是之所以初唐的政局一直很穩定的原因。


    到後來唐玄宗時期募兵製逐漸取代府兵製,內輕外重的局麵開始出現,755年安祿山發動範陽兵變一夜之間驚動全國,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後安史之亂雖然平定,內輕外重的局麵卻一直沒有改變。


    唐初除了府兵也有招募兵和州鎮兵,打仗時還有蕃兵助陣,但是府兵是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史學家考證,唐代府兵大約有六十萬,皇帝掌握著這麽龐大的一支軍隊,誰能與中央抗衡,那是找死。


    府兵以勇敢的性格,強健的身體。優良的武裝,出現在戰場之上,發揮著強大的戰鬥力。成為唐王朝對內穩定局勢,鎮壓人民。對外抵禦外敵、入侵外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府兵製到了唐代煥發了它的生機和活力,李淵以府兵製為基礎整合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最後統一了天下。


    唐太宗憑借著府兵製下的軍隊,攻擊突厥、吐穀渾、高昌,揚國威與異域,天可汗天下歸心。


    唐高宗在他老爹的基礎上開疆擴土,也多虧了府兵製的幫忙。


    總之,在唐代府兵製和均田製一樣。是這個國家興旺發達,開創盛世的保障,均田製負責保障經濟,府兵製負責保障軍事。


    劉文靜之死李淵當上皇帝,很夠意思,沒有忘記老朋友,和李淵交情最鐵的就屬裴寂,也許是二人性格有著共同點,或者是裴寂專會拍馬屁,把李淵拍的非常舒服。時間一長,就再也離不開裴寂了。


    我認為這兩點都應該有,有兩個性格不和的小孩在一起玩還得打仗呢。何況兩個當時的英傑人物?即位登基後的李淵,對裴寂非常的寵愛,寵愛到什麽程度呢?


    李淵賞賜給裴寂大量的金銀珠寶,天天派人把自己吃的飯送給裴寂,上朝時和裴寂並排坐在一起,沒有君臣之分,下朝後二人談笑嬉戲,李淵稱呼裴寂為“裴監”,而不稱呼他的名字。包括李建成兄弟在內,沒有人得到的寵愛能夠超越裴寂。


    (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李淵寵愛裴寂,超越了所有人。有一人看不下去了,應該說先是羨慕,接著是嫉妒,最後發展成恨。這個人就是劉文靜。劉文靜在李淵起兵之初,直到登基為帝立有不小的功勞,就當時而言,李世民的功勞都無法與劉文靜相比(當時李世民沒有削平劉武周,更加沒有平王滅竇。)


    下麵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劉文靜所立的三大功勞。第一功:在起義之初,為李淵製訂總的戰略方針,即先西進關中,後一統天下。第二功:順利完成出使突厥的任務,不僅解除了李淵的後顧之憂,又使突厥人派兵相助。第三功:在潼關阻擊屈突通,為李淵攻打長安,爭取時間,後來生擒屈突通,迫使其投降。


    同樣做為李淵太原起兵的首要謀臣,在李淵登基後,劉文靜所受的待遇和裴寂是不一樣的,在裴寂之下,和其他的劉弘基,殷開山等人排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劉文靜的心裏很不平衡,憑什麽,裴寂什麽都沒有做,就會拍馬屁,竟然排在我的前麵,越想越來氣,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劉文靜很不低調,也不會隱藏,於是在朝堂上常常發生這樣的一幕。


    李淵命令大臣們討論一件事,劉文靜首先提意見,先是一陣滔滔不絕,然後說正題,所提的意見很中肯,但不講究說話的方法,常常有一句話說的很不中聽,無意間就惹怒了李淵,但是劉文靜並沒有感覺到,提完意見,洋洋得意間很鄙視的瞧了裴寂一眼,像是在說,小樣你行嗎?


    雖然在無聲中進行著語言的交流,氣氛還算是和諧。要是裴寂首先提意見,氣氛就不會這麽和諧了,常常是裴寂說完東,劉文靜接著說西,裴寂說完北,劉文靜接著說南,總之就是一句話,我劉文靜對人不對事,就是奔著你裴寂來的,懂了嗎?沒懂,你繼續說,看我頂不死你。


    看著兩位首席大臣爭來爭去,就像針尖對麥芒,李淵很鬧聽,劉武周已經夠我心煩的了,你們還這樣,索性一甩袖子,直接走出了大殿。這回滿朝的大臣都傻眼了,皇帝走了,裴寂趕緊跟著李淵出去,劉文靜還在那嚷嚷著,陛下,事還沒商量完呢?


    經過這麽一鬧騰,劉文靜還是不解氣,心中打定了主意,要是不把比裴寂擠出朝廷誓不罷休。在家中劉文靜和兄弟劉文起喝著小酒,賞著月亮,哥倆一邊喝酒,一邊聊著,突然間劉文起提到了裴寂,劉文靜這個時候也喝多了,很憤怒的站起身,拔出佩刀,猛砍柱子,並且發誓說:“我一定要殺了裴寂。”


    劉文起家裏不斷地鬧鬼,常常發生很多難以解釋的事情,於是找來巫師做法。鎮邪除妖。劉文靜總不去小老婆那裏睡覺,小老婆很失望,很生氣。後果比劉文靜預想的要嚴重的多,於是小老婆讓他的哥哥。向李淵檢舉了劉文起家中請巫師和劉文靜口出狂言的事。


    緊接著劉文靜被逮捕,李淵命令裴寂、蕭瑀審訊劉文靜,調查案情,這個時候劉文靜清醒了許多,很坦白的說:“以前,我當司馬,裴寂當長史,地位是一樣的。現在皇上寵信裴寂,而疏遠我,裴寂在功臣中居第一等,我則和其他的人沒有區別,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出外打仗,老母連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我心中很失望,當時酒喝多了,說出怨言。”


    當時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認為劉文靜沒有謀反。但是裴寂向來和劉文靜不和,想乘此機會將劉文靜處理掉,於是向李淵進言:“劉文靜詭計多端。超過常人,性格狡猾詭詐,現在天下沒有安定,留下來一定是個禍患。”


    意思就是說,劉文靜即使現在沒有反,將來也會反,總之這個人留著不安全,我建議你還是早點把他解決掉吧。武德二年九月,李淵斬劉文靜、劉文起。家產沒收(估計也沒啥東西,要是抄裴寂的家一定收獲頗豐)。


    在刑場上。劉文靜歎息道:“‘高鳥盡,良弓藏’。這就話是對的。”一代聰明人,建功立業,功臣名就也難逃“兔死狗烹”的命運,曆史又一次證明範蠡和張良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


    下麵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件事,你會發現這件事極不尋常,甚至可以說是漏洞百出。首先,用什麽來說明劉文靜謀反,巫師做法,還是劉文靜的口出狂言,這些都證明不了劉文靜謀反。實際上也無需證明,因為裴寂心裏很清楚,劉文靜沒有謀反。


    劉文靜之所以會死,是因為有人想殺他,這個人是裴寂嗎?這件事看似是劉文靜與裴寂的權力之爭,想殺死劉文靜的也是裴寂,審案子的是裴寂,向李淵提意見的還是裴寂。


    但是要清醒的意識到生死大權掌握在李淵的手中,李淵還沒有糊塗到任裴寂擺布的地步,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統籌謀劃統一全國。


    殺劉文靜是得到李淵允許的,所以真正想殺劉文靜的不是裴寂,而是李淵,裴寂也隻不過是李淵的一個棋子而已,頂多算是一個跑龍套的,是在李淵授意下這麽做的,還是李淵順水推舟,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我猜測多半是李淵和裴寂一起演的一出戲。下麵又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麽李淵一定要殺死劉文靜?


    對於劉文靜這樣一位大功臣,李淵可以疏遠,可以不用,可以免官,也可以等到平定天下後在殺掉,方法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劉文靜活著比死了有用,總之沒必要一定要殺死劉文靜。


    然而劉文靜還是死了,原因是他不得不死。史書上雖然沒有直接寫出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推出一二,現在聲名這隻是我的個人觀點。


    在唐代武德(李淵統治時期)年間,一提到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就會想到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之爭,因為其影響足夠深遠,其事件極其撲朔迷離,足夠匪夷所思。


    (這要歸功於李世民本人,因為他不願意後人看到曆史的真相)那麽劉文靜、裴寂之間的權力之爭是否和李建成、李世民的之間的皇位之爭有關聯呢?這就要從劉文靜、裴寂和李建成、李世民的關係談起。


    李世民登基後,當時劉文靜已經死了,重新分封功臣,裴寂依舊排在第一等,在長孫無忌等人之上,如果裴寂是李建成一黨,李世民不會對他這麽客氣,同時裴寂也不支持李世民,在武德年間最敏感的事件上——裴寂選擇了中立,明哲保身,兩不相幫。


    這件事是不是很匪夷所思,做為朝中最得寵的大臣,在這麽大的一件事上竟然做出了這樣的一個選擇,一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我理解了,雖然裴寂軍事、政治才能並不突出,但他很聰明。


    他知道傍著李淵這棵大樹好乘涼,也知道,無論幫誰都有風險,垮台了,自己也得跟著完蛋,隻有誰也不幫風險最小,但是裴寂並不是朝中唯一聰明的人,還有兩個人也是一樣聰明——李靖、李世績,他們兩個人也選擇了中立。


    從起兵之初,劉文靜和李世民就走的很近,幫著李淵出謀劃策,揮師西進,之後又一起攻打薛仁果,劉文靜要是活著,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上多半會支持李世民。


    可惜,他死的太早了,他在武德二年死的時候,李唐才不過占有關中、河東之地,連半壁江山都算不上,那個時候整個集團的工作重點是抗禦外敵,統一天下,還沒有發展到皇位爭奪上來。


    更加可以大膽的說,當時李世民對李建成當太子即使有意見,意見也不大,他當皇帝的野心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之後才有的。那麽會不會有人先預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會有一場皇位之爭呢?


    有,劉文靜的特長就是分析問題能夠分析到點子上,缺點就是看不清自己,麵對著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劉文靜做為局外人,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在一個保密的環境下劉文靜把他所想到的,告訴了李世民,並且勸李世民早點下手,晚了,就來不及了。


    雖然很保密,還是被李淵知道了,李淵也想到了這一點,但是他沒有辦法,做為一個老人,他懂得自己生命的可貴,做為自己生命延續的兒子,李淵不忍心在他們之中做出抉擇,所以隻有犧牲劉文靜。


    不能讓劉文靜活著了,他活著就會造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隔閡,他活著還會唆使李世民幹掉李建成,他活著……他活著就沒有好事,所以劉文靜必須死,隻能怪你太聰明了。


    我想這就是李淵不得不殺劉文靜的原因,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沒有直接的關係,隻是因為劉文靜當了一輩子謀士,卻沒有學會說話要小心,有些話不該說的千萬別說,否則是會引火上身的。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史書上記載這件事情這麽隱晦?


    因為史官不敢把真相寫出來,然而又不能不寫,隻能欲言又止,讓我們後來這些看史書的人一番痛苦,一番喜悅。在某種意義上是劉文靜自己殺死了自己,劉文靜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他不懂得,有些問題還沒到必須解決的時間就不算是問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