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名目繁多,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監等機構。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書省的直屬部門。一台指禦史台,還記得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革官職,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禦史大夫的職權並沒有大的變化,隻是地位沒有那麽高。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機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製。
三省中尚書省高於中書省和門下省,因此也有尚書都省之稱,尚書的長官叫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正二品,由於當年李世民同誌曾經當過此官,在他當皇帝後,開始不設尚書令,而由尚書省的副長官尚書左、右仆射(各一員)擔任長官,從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後,有一個人,憑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將要崩塌的大唐帝國,被授予了這個官職——郭子儀。尚書省的直屬六部尚書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兩員)、門下省長官侍中(納言、兩員)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後來隨著曆史的變革,尚書省的長官左、右仆射不在擔任宰相,雖然品級很高,政治地位卻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員的任選,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權大,最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這個可以從它副長官的品級中看出來。
吏部副長官吏部侍郎侍郎(兩員)和中書省副長官中書侍郎(兩員)、門下省副長官門下侍郎(黃門侍郎,兩員)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卻是正四品下。三省各有各的指責,互不幹擾,權力製衡,有利於提高行政質量。
中書省的負責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政令若不恰當和感覺政令不合理,可以將皇帝和宰相的詔令退回去。如果認為可行則交由尚書省執行。
具體行政線路如下:皇帝在上麵發話了這件事情該這麽做,宰相對於事件也給予了處理意見。中書省的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處理意見寫在一張紙上,注意隻是處理意見,還沒有最後定板。
定板的事不歸宰相也不歸皇帝,而是歸門下省的的中級官吏——給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給事中拿到中書舍人寫的那張紙,就開始琢磨這事這麽處理對不對。不行,這樣做對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將那張紙退回去,重新想轍,不是我不留情麵,這是我的職責。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給事中牙根癢癢,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有權力呢,雖然心裏不痛快。還是重新批示了處理意見,然後再拿給給事中看,不行。重來,又給退了回去。
估計這個時候宰相就要罵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兩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對於皇帝,給事中們多少還是給點麵子,不能玩的太過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點蹬鼻子上臉了。
但是對於宰相。給事中們從來不會客氣,得了個機會。一頓整,要是再有點私人恩怨夾雜在裏麵。那熱鬧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裏整,給事中的口號: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當然了,也有例外的時候,例如宰相還兼著吏部尚書,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飯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個權相、奸相,一臉的仁義道德,滿肚子整人秘術,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沒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許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見這樣的人當宰相,給事中們就長了心眼,一般能通過的就通過了,不能通過的就當沒看見也通過了,當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發作,就是不買賬的,接下來等待他的結果估計不是充軍三千裏就是回家種紅薯,要知道這幾位可都是有仇必報,有恨必除的主但是我認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原則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會丟官,明知會發配,依然堅持原則的人,是勇敢的;他們都值得尊敬。
宰相們辦事,隻盼給事中能大筆一揮給通過了,大家都是出來混飯吃的,用得著那麽較真嗎?
地球就這麽大,誰求不找誰啊?給事中隻要一通過,再交給侍中一拍板,事情就這麽定下,一切萬事大吉,直接交給尚書省執行就可以了,打仗的事交給兵部,要錢的事找戶部,皇帝要蓋個宮殿直接找工部,出使外國就找禮部尚書,各有各的職責,大家分工合作,皆大歡喜。
尚書六部每部設四司專掌各項事務,司長叫郎中(從五品下),副司長叫員外郎(從六品上),這些官雖然不到,然而有的位置卻是打破了腦袋也要頂上去,為啥,有權力,有油水。
在唐代權力最大的是吏部,油水最大的就是戶部,所以吏部的考功郎中、吏部郎中,戶部的戶部郎中,度支郎中(員外郎也是如此,當不了正的,副的也湊合),都是競爭比較激烈的崗位,要是一朝有幸得了這麽一個位置,你就等著坐著收錢吧。
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議事,初期在門下省集會共議政事,後來改到中書省,“政事堂”也由門下省轉移到中書省。除了三省長官外,皇帝為了廣泛的延攬人才參與國政,也特批一些人擔任宰相,如“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機務”、“參與政事”等等都是宰相。
但是後來到了唐中宗年間,尚書省長官左、右仆射不再擔任宰相,專門成了執行機構,就是上麵讓怎麽幹就怎麽幹,別說你戶部尚書不服,你們尚書省的老大連宰相都不是了,還有什麽牛的。所以即使左右仆射(從二品)的品級高於中書令(正三品)和侍中(正三品),但是因為遠離權力中心,政治地位下降了許多。不再有昔日的牛氣衝天。
於是昔日很牛的左、右仆射在路上遇見了曾經的搭檔(都是宰相),品級沒有自己高的中書令和侍中,也隻得讓人家先過去。然後自己再過去。
唐朝的宰相沒有定額,多的時候有十幾人(唐中宗景雲年間)。少的時候隻有一人(唐德宗貞元三年、四年獨相李泌),過多和過少都是不正常的,中唐以後,宰相的名額一般固定為四人。
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也都有館職,分別是(按序排列):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有這麽一群人,經常和皇帝在一起。沒事就能得到皇帝的召見,詔書完全由他們來草擬,皇帝很是信任和寵愛,而且他們的年齡都不是很大,意思就是很有潛力,又都是文字飽學之士。
年輕,有文化,有能力,又深受皇帝的寵愛,他們未來的道路你可以自己想象會是什麽樣子?唐玄宗開元年間置翰林待詔。專為皇帝起草詔令(搶中書舍人的飯碗),後改為翰林學士,置學士院。
翰林學士沒有固定的名額。但是挑選極其嚴格,年齡不要太大,要有文化,熟知儒家經典,下筆成文,開口賦詩,入院一年後就可以起草文書。和皇帝離的近,接觸的多,國家大事皇帝常常詢問他們的意見。他們有著一個更加令人羨慕的名字“內相”,你想到他們未來的路了嗎?
沒錯。他們中的很多人,未來都登上了帝國的權力中心。上輔皇帝,下安黎民,他們就是宰相。據統計,自唐肅宗到唐懿宗一百多年間,任命翰林學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後來都當上了宰相,張説、張九齡等開元名相都出身與翰林學士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白居易、元稹都擔任過翰林學士,而且元稹後來位登相位。
唐代宰相任期沒有固定年限,有的長達十幾二十年,有的少的可憐,隻有一天(王徽)。貞觀年間房玄齡任相二十二年(太宗當皇帝二十三年,房玄齡死於貞觀二十二年),魏征十四年,李績二十年,這其中長孫無忌一直保持著的一個記錄,唐代任宰相時間最長者——三十二年,可謂政壇長青不老樹。
房玄齡、魏征等人的長時間任相,是有很大好處的,他們深知民間疾苦,有利於處理政事,貞觀之治的創造他們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
但是反觀一些人,任相之久,為人之劣實在讓人痛恨不已,實為人間極品,李林甫任相十九年,元載十五年,兩個人的人品卑劣,下流無恥,賣官鬻爵,不搞得烏煙瘴氣,誓不罷休。
唐代宰相中午在一起吃飯,稱為“會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工作會餐,在飯桌上什麽話都好談,大家聯絡聯絡感謝,增進增進友誼,大家都是朋友,都給一個老板打工(皇帝),低頭不見抬頭見,關係要搞好,要是兄弟那天不行了,拉兄弟一把。
禦史台的責任主要的糾察百官、監察州縣,他們就像皇帝的眼睛,幫助皇帝監視著龐大的帝國。禦史台的長官為禦史大夫(從三品),副長官禦史中丞(正五品上),其下是侍禦史(從六品下)、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上)、監察禦史(正八品上),各有各的職責,他們是帝國官僚隊伍保持清廉的衛士。
禦史的品級不高,但是他們很有權力,看不上誰就彈誰,誰得罪了自己就彈誰,明代的言官就是由這些禦史們發展而來,隻要他們有足夠的證據,連他們的頂頭上司禦史大夫都可以彈劾,更別說其他的官吏了。
然而無論他們多麽的努力工作,貪汙犯年年都有,政治案件還是不斷發生,禦史們很苦惱,這是為什麽?他們不知道不是他們不稱職,而是對手太狡猾。
相比中央官職的複雜,地方官製就比較簡單了,主要分為道、州、縣三級,其中“道”不做為行政單位,貞觀中,李世民分天下為十道,主要做為監察區域,和漢代的州差不多。同樣後來的性質就變了。
到了晚唐,一道就做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和軍事區,然而往往不是朝廷主動劃分的。而是軍閥占領後,由中央認可。所以唐代的主要行政單位為兩級——州和縣。州有刺史,縣有縣令。
同樣是州,等級也不一樣,分上、中、下三等,按戶口的多少來劃分,誰也別想抵賴。有時以4萬戶以上(估計是開元天寶年間,唐朝極盛),有時以3萬戶以上為上州;有時以2萬五千戶以上。有時以2萬戶以上為中州;不滿兩萬戶的為下州,要是再少的可憐。
那就隻能對不起了,州就別叫了,直接該縣吧。州的行政長官叫“刺史”,掌管一州的事務,上州刺史是從三品,和禦史大夫(監察機構禦史台的長官)是一個等級;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吏部侍郎是一個等級;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和其他五部侍郎是一個等級。
由於當時社會上普遍重視中央官,說的難聽點就是瞧不起地方官。所以地方官的等級明顯很高,州換到明清相當於知府,正五品和和侍郎差好幾個級別呢。然而在唐代他們的品級卻是相等的。不能不讓人感歎,同樣是官,差距咋就這麽大呢?
哎,隻能怪你生的不是時候。刺史也不是神仙,他也得有休息的時間,不能總工作,不休息,一個人幹活也挺累的,於是中央給刺史安排了很多的助手。有別駕、長史、司馬等等,協助刺史處理政務。做為州的下級——縣。也同樣以戶口為標準分等級,不過不是三等。而是四等,有時以六千戶以上,有時以五千戶以上為上縣;有時以三千戶以上,有時以兩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不足一千戶為下縣。
縣有“縣令”是縣的行政長官,掌管全縣的事務,同樣也有幫手,縣令的主要助手是縣丞,縣令幹什麽,他就幫著幹什麽,還有專管文書典籍的主薄和專管治安刑獄的縣尉。
同樣,縣的等級不同,縣令的品級也有差異,上縣令從六品上,中縣令正七品上(這個符合人們七品知縣的常念),中下縣令從七品上,下縣令從七品下。
縣下還有鄉裏等基層機構,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保有保長,百戶為裏,裏有裏長,管理戶口、勸課農桑,收取賦稅,五裏為鄉,每鄉設“父老”一人,鄉直屬於縣。
這樣全國就組成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一級管一級,將所有的人都收入到這個網中。中央下達詔令先到達州,然後是縣、鄉、裏,最後達到老百姓的手中。
唐代對官吏特別的優待,不隻分給永業田、職分田,還按品級發工資,那個時候商品經濟不算太活躍,還是民以食為天,官吏發工資也是發米,稱為“祿米”。
唐代發工資不是按人頭發,而是按職務發,要是你兼任兩三個公職,那你就發了,能大撈一筆,老婆孩子的口糧解決了,此外還可以吃吃大餐,泡泡桑拿,但是如果這樣你就認為自己就很幸福,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
有一些人要比你幸福的多,他們一年的工資就能抵得上你一輩子的工資,例如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楊國忠同誌,身兼數十個職務,而且個個都是要職,都是其他人打破腦袋要爭取的,那一年的工資絕對不菲。
前些日子看見一個帖子,說偶像人物包拯一年的工資過千萬,我猜測楊國忠同誌也差不到哪裏去,再加上外快油水,楊國忠一年的收入包拯應該是比不上的,為啥?
畢竟包青天為民請命,一生清廉,兩袖清風,那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你要是說包大人有計劃外收入,估計包大人的粉絲就能用吐沫星子把你淹死,不要笑,這不是傳說(切記:不可嚐試)。
所以在唐代當官是非常合算的,寒門學子一朝登第(科舉進士科,別的不好說),成了國家正式公務員,一輩子勤勤勉勉的幹活,少惹事,混個中產地主,然後退休還是沒有問題,當然了,憤青,二杆子等極品人物除外。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都需要新的人才,注入新鮮的血液,以使企業保持長青,國家保持活力。在大唐帝國,他們實行著這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製度,國家統一教材,學生統一學習,然後參加全國統考,選拔成績優異者,為官。
稱之為“科舉”先說統一教材,唐代科舉主要考儒家經典,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儒家經典都是文言文,沒有標點,而且和唐代已經離了很多年,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一樣,文學這東西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派鬧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是錯的,對方是對的。
但是試還是要考的,到底按照誰的解釋考,就是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大臣們一下子,就蒙了,這可咋辦,注意那個時候還沒有朱熹這等影響後世,大家都給麵子的大儒。
標準答案給不出,試就沒法考,總不能都算對的吧,那還不如不考了,問題反映到了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立即拍板,試還是要考的,讓國子祭酒孔穎達和有名望的大儒編寫一本通行全國的教材,以後按照這個教材考試,就叫《五經正義》吧。(未完待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革官職,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禦史大夫的職權並沒有大的變化,隻是地位沒有那麽高。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機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製。
三省中尚書省高於中書省和門下省,因此也有尚書都省之稱,尚書的長官叫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正二品,由於當年李世民同誌曾經當過此官,在他當皇帝後,開始不設尚書令,而由尚書省的副長官尚書左、右仆射(各一員)擔任長官,從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後,有一個人,憑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將要崩塌的大唐帝國,被授予了這個官職——郭子儀。尚書省的直屬六部尚書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兩員)、門下省長官侍中(納言、兩員)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後來隨著曆史的變革,尚書省的長官左、右仆射不在擔任宰相,雖然品級很高,政治地位卻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員的任選,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權大,最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這個可以從它副長官的品級中看出來。
吏部副長官吏部侍郎侍郎(兩員)和中書省副長官中書侍郎(兩員)、門下省副長官門下侍郎(黃門侍郎,兩員)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卻是正四品下。三省各有各的指責,互不幹擾,權力製衡,有利於提高行政質量。
中書省的負責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政令若不恰當和感覺政令不合理,可以將皇帝和宰相的詔令退回去。如果認為可行則交由尚書省執行。
具體行政線路如下:皇帝在上麵發話了這件事情該這麽做,宰相對於事件也給予了處理意見。中書省的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處理意見寫在一張紙上,注意隻是處理意見,還沒有最後定板。
定板的事不歸宰相也不歸皇帝,而是歸門下省的的中級官吏——給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給事中拿到中書舍人寫的那張紙,就開始琢磨這事這麽處理對不對。不行,這樣做對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將那張紙退回去,重新想轍,不是我不留情麵,這是我的職責。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給事中牙根癢癢,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有權力呢,雖然心裏不痛快。還是重新批示了處理意見,然後再拿給給事中看,不行。重來,又給退了回去。
估計這個時候宰相就要罵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兩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對於皇帝,給事中們多少還是給點麵子,不能玩的太過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點蹬鼻子上臉了。
但是對於宰相。給事中們從來不會客氣,得了個機會。一頓整,要是再有點私人恩怨夾雜在裏麵。那熱鬧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裏整,給事中的口號: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當然了,也有例外的時候,例如宰相還兼著吏部尚書,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飯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個權相、奸相,一臉的仁義道德,滿肚子整人秘術,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沒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許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見這樣的人當宰相,給事中們就長了心眼,一般能通過的就通過了,不能通過的就當沒看見也通過了,當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發作,就是不買賬的,接下來等待他的結果估計不是充軍三千裏就是回家種紅薯,要知道這幾位可都是有仇必報,有恨必除的主但是我認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原則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會丟官,明知會發配,依然堅持原則的人,是勇敢的;他們都值得尊敬。
宰相們辦事,隻盼給事中能大筆一揮給通過了,大家都是出來混飯吃的,用得著那麽較真嗎?
地球就這麽大,誰求不找誰啊?給事中隻要一通過,再交給侍中一拍板,事情就這麽定下,一切萬事大吉,直接交給尚書省執行就可以了,打仗的事交給兵部,要錢的事找戶部,皇帝要蓋個宮殿直接找工部,出使外國就找禮部尚書,各有各的職責,大家分工合作,皆大歡喜。
尚書六部每部設四司專掌各項事務,司長叫郎中(從五品下),副司長叫員外郎(從六品上),這些官雖然不到,然而有的位置卻是打破了腦袋也要頂上去,為啥,有權力,有油水。
在唐代權力最大的是吏部,油水最大的就是戶部,所以吏部的考功郎中、吏部郎中,戶部的戶部郎中,度支郎中(員外郎也是如此,當不了正的,副的也湊合),都是競爭比較激烈的崗位,要是一朝有幸得了這麽一個位置,你就等著坐著收錢吧。
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議事,初期在門下省集會共議政事,後來改到中書省,“政事堂”也由門下省轉移到中書省。除了三省長官外,皇帝為了廣泛的延攬人才參與國政,也特批一些人擔任宰相,如“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機務”、“參與政事”等等都是宰相。
但是後來到了唐中宗年間,尚書省長官左、右仆射不再擔任宰相,專門成了執行機構,就是上麵讓怎麽幹就怎麽幹,別說你戶部尚書不服,你們尚書省的老大連宰相都不是了,還有什麽牛的。所以即使左右仆射(從二品)的品級高於中書令(正三品)和侍中(正三品),但是因為遠離權力中心,政治地位下降了許多。不再有昔日的牛氣衝天。
於是昔日很牛的左、右仆射在路上遇見了曾經的搭檔(都是宰相),品級沒有自己高的中書令和侍中,也隻得讓人家先過去。然後自己再過去。
唐朝的宰相沒有定額,多的時候有十幾人(唐中宗景雲年間)。少的時候隻有一人(唐德宗貞元三年、四年獨相李泌),過多和過少都是不正常的,中唐以後,宰相的名額一般固定為四人。
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也都有館職,分別是(按序排列):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有這麽一群人,經常和皇帝在一起。沒事就能得到皇帝的召見,詔書完全由他們來草擬,皇帝很是信任和寵愛,而且他們的年齡都不是很大,意思就是很有潛力,又都是文字飽學之士。
年輕,有文化,有能力,又深受皇帝的寵愛,他們未來的道路你可以自己想象會是什麽樣子?唐玄宗開元年間置翰林待詔。專為皇帝起草詔令(搶中書舍人的飯碗),後改為翰林學士,置學士院。
翰林學士沒有固定的名額。但是挑選極其嚴格,年齡不要太大,要有文化,熟知儒家經典,下筆成文,開口賦詩,入院一年後就可以起草文書。和皇帝離的近,接觸的多,國家大事皇帝常常詢問他們的意見。他們有著一個更加令人羨慕的名字“內相”,你想到他們未來的路了嗎?
沒錯。他們中的很多人,未來都登上了帝國的權力中心。上輔皇帝,下安黎民,他們就是宰相。據統計,自唐肅宗到唐懿宗一百多年間,任命翰林學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後來都當上了宰相,張説、張九齡等開元名相都出身與翰林學士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白居易、元稹都擔任過翰林學士,而且元稹後來位登相位。
唐代宰相任期沒有固定年限,有的長達十幾二十年,有的少的可憐,隻有一天(王徽)。貞觀年間房玄齡任相二十二年(太宗當皇帝二十三年,房玄齡死於貞觀二十二年),魏征十四年,李績二十年,這其中長孫無忌一直保持著的一個記錄,唐代任宰相時間最長者——三十二年,可謂政壇長青不老樹。
房玄齡、魏征等人的長時間任相,是有很大好處的,他們深知民間疾苦,有利於處理政事,貞觀之治的創造他們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
但是反觀一些人,任相之久,為人之劣實在讓人痛恨不已,實為人間極品,李林甫任相十九年,元載十五年,兩個人的人品卑劣,下流無恥,賣官鬻爵,不搞得烏煙瘴氣,誓不罷休。
唐代宰相中午在一起吃飯,稱為“會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工作會餐,在飯桌上什麽話都好談,大家聯絡聯絡感謝,增進增進友誼,大家都是朋友,都給一個老板打工(皇帝),低頭不見抬頭見,關係要搞好,要是兄弟那天不行了,拉兄弟一把。
禦史台的責任主要的糾察百官、監察州縣,他們就像皇帝的眼睛,幫助皇帝監視著龐大的帝國。禦史台的長官為禦史大夫(從三品),副長官禦史中丞(正五品上),其下是侍禦史(從六品下)、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上)、監察禦史(正八品上),各有各的職責,他們是帝國官僚隊伍保持清廉的衛士。
禦史的品級不高,但是他們很有權力,看不上誰就彈誰,誰得罪了自己就彈誰,明代的言官就是由這些禦史們發展而來,隻要他們有足夠的證據,連他們的頂頭上司禦史大夫都可以彈劾,更別說其他的官吏了。
然而無論他們多麽的努力工作,貪汙犯年年都有,政治案件還是不斷發生,禦史們很苦惱,這是為什麽?他們不知道不是他們不稱職,而是對手太狡猾。
相比中央官職的複雜,地方官製就比較簡單了,主要分為道、州、縣三級,其中“道”不做為行政單位,貞觀中,李世民分天下為十道,主要做為監察區域,和漢代的州差不多。同樣後來的性質就變了。
到了晚唐,一道就做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和軍事區,然而往往不是朝廷主動劃分的。而是軍閥占領後,由中央認可。所以唐代的主要行政單位為兩級——州和縣。州有刺史,縣有縣令。
同樣是州,等級也不一樣,分上、中、下三等,按戶口的多少來劃分,誰也別想抵賴。有時以4萬戶以上(估計是開元天寶年間,唐朝極盛),有時以3萬戶以上為上州;有時以2萬五千戶以上。有時以2萬戶以上為中州;不滿兩萬戶的為下州,要是再少的可憐。
那就隻能對不起了,州就別叫了,直接該縣吧。州的行政長官叫“刺史”,掌管一州的事務,上州刺史是從三品,和禦史大夫(監察機構禦史台的長官)是一個等級;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吏部侍郎是一個等級;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和其他五部侍郎是一個等級。
由於當時社會上普遍重視中央官,說的難聽點就是瞧不起地方官。所以地方官的等級明顯很高,州換到明清相當於知府,正五品和和侍郎差好幾個級別呢。然而在唐代他們的品級卻是相等的。不能不讓人感歎,同樣是官,差距咋就這麽大呢?
哎,隻能怪你生的不是時候。刺史也不是神仙,他也得有休息的時間,不能總工作,不休息,一個人幹活也挺累的,於是中央給刺史安排了很多的助手。有別駕、長史、司馬等等,協助刺史處理政務。做為州的下級——縣。也同樣以戶口為標準分等級,不過不是三等。而是四等,有時以六千戶以上,有時以五千戶以上為上縣;有時以三千戶以上,有時以兩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不足一千戶為下縣。
縣有“縣令”是縣的行政長官,掌管全縣的事務,同樣也有幫手,縣令的主要助手是縣丞,縣令幹什麽,他就幫著幹什麽,還有專管文書典籍的主薄和專管治安刑獄的縣尉。
同樣,縣的等級不同,縣令的品級也有差異,上縣令從六品上,中縣令正七品上(這個符合人們七品知縣的常念),中下縣令從七品上,下縣令從七品下。
縣下還有鄉裏等基層機構,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保有保長,百戶為裏,裏有裏長,管理戶口、勸課農桑,收取賦稅,五裏為鄉,每鄉設“父老”一人,鄉直屬於縣。
這樣全國就組成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一級管一級,將所有的人都收入到這個網中。中央下達詔令先到達州,然後是縣、鄉、裏,最後達到老百姓的手中。
唐代對官吏特別的優待,不隻分給永業田、職分田,還按品級發工資,那個時候商品經濟不算太活躍,還是民以食為天,官吏發工資也是發米,稱為“祿米”。
唐代發工資不是按人頭發,而是按職務發,要是你兼任兩三個公職,那你就發了,能大撈一筆,老婆孩子的口糧解決了,此外還可以吃吃大餐,泡泡桑拿,但是如果這樣你就認為自己就很幸福,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
有一些人要比你幸福的多,他們一年的工資就能抵得上你一輩子的工資,例如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楊國忠同誌,身兼數十個職務,而且個個都是要職,都是其他人打破腦袋要爭取的,那一年的工資絕對不菲。
前些日子看見一個帖子,說偶像人物包拯一年的工資過千萬,我猜測楊國忠同誌也差不到哪裏去,再加上外快油水,楊國忠一年的收入包拯應該是比不上的,為啥?
畢竟包青天為民請命,一生清廉,兩袖清風,那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你要是說包大人有計劃外收入,估計包大人的粉絲就能用吐沫星子把你淹死,不要笑,這不是傳說(切記:不可嚐試)。
所以在唐代當官是非常合算的,寒門學子一朝登第(科舉進士科,別的不好說),成了國家正式公務員,一輩子勤勤勉勉的幹活,少惹事,混個中產地主,然後退休還是沒有問題,當然了,憤青,二杆子等極品人物除外。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都需要新的人才,注入新鮮的血液,以使企業保持長青,國家保持活力。在大唐帝國,他們實行著這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製度,國家統一教材,學生統一學習,然後參加全國統考,選拔成績優異者,為官。
稱之為“科舉”先說統一教材,唐代科舉主要考儒家經典,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儒家經典都是文言文,沒有標點,而且和唐代已經離了很多年,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一樣,文學這東西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派鬧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是錯的,對方是對的。
但是試還是要考的,到底按照誰的解釋考,就是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大臣們一下子,就蒙了,這可咋辦,注意那個時候還沒有朱熹這等影響後世,大家都給麵子的大儒。
標準答案給不出,試就沒法考,總不能都算對的吧,那還不如不考了,問題反映到了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立即拍板,試還是要考的,讓國子祭酒孔穎達和有名望的大儒編寫一本通行全國的教材,以後按照這個教材考試,就叫《五經正義》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