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這一天是注定永載史冊的一天地點:玄武門在這裏,這一刻,一切都該結束。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九員大將和八百士兵埋伏於玄武門,出發前李世民的王妃長孫氏親自慰問、勉勵士兵,士兵們感激涕零,起到了鼓舞士氣的效果。
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沒有出發,張婕妤派人把他探聽到的秦王奏章中的內容告訴了李建成。李元吉很有警覺性,感覺到這裏麵有問題,向李建成建議:“聲稱有病不進宮,觀察情況,之後再做行動。”李建成不同意:“我們有護衛軍保護,戒備森嚴,能出什麽事,要是不去父皇就真的一位咱們有事了。”
李建成心想:四弟,今天怎麽這麽膽小,玄武門守將常何是我的親信,我們還有什麽好害怕的。但是,李建成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這個親信竟然被他的敵人收買了,並且出賣了他。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看見刀光劍影,武裝的士兵,周圍出奇的安靜,安靜令人感到不安,直覺告訴他們,不能再往前走,再走命就沒了。
不遠處的角落裏,李世民正在像看著獵物的獵人一樣看著李建成,他想隻要李建成在接近一點,自己就射箭殺了他,然而,李建成沒有再往前走,他和李元吉調轉馬頭,準備原路返回。不能再等,再等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李世民大喊一聲:“大哥”,聽見熟悉的喊聲,李建成知道是李世民,他和李元吉雙雙回頭。看著李世民手中拿著弓箭正對著自己,李建成一陣心慌。
這一天還是來了,你我兄弟二人到底是兵戎相見。你死我活,李建成閉上了眼睛。等待著李世民的箭射過來。忙亂中,李元吉連向李世民發射三箭,因為驚慌,沒有將箭拉滿就發射,箭還沒有到李世民的跟前,就落地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氣定神閑的向李建成發了一箭,李建成應聲而倒。跌落下馬,死了。尉遲敬德率人向李元吉射擊,李元吉從馬上掉下來。
李世民的馬受了驚嚇,失去控製,衝入樹林,李世民的衣服被樹枝掛住,拖倒在地,沒有辦法站起來,被李元吉看見,跑過來。奪下李世民的弓,打算勒死李世民。尉遲敬德飛馬趕到,李元吉對尉遲敬德向來畏懼。不敢交戰,徒步狂奔,向武德殿跑去,尉遲敬德在他背後放了一箭,李元吉被射死。
東宮屬下馮立,聽說李建成死亡的消息悲傷的說:“哪有活著受人家的恩惠,死了就逃命的”,和薛萬徹、謝叔方等人領著東宮、齊王府的精銳部隊兩千人,攻打玄武門。玄武門兵力不足。無法出門應戰,隻能死守大門。張公謹力大無窮,獨自閉城抗拒。太子軍始終打不進玄武門。
眼見攻入玄武門難如登天,薛萬徹揚言攻打秦王府,秦王府的軍隊都調到了玄武門,現在薛萬徹去打秦王府,一打一個準,秦府士兵都非常擔憂,這個時候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讓大家查看,主子都死了,我們在這裏拚命還有什麽用,太子軍一哄而散。
薛萬徹逃亡終南山,馮立殺了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對士兵說:“算是回報太子了”,然後落荒而逃。大哥不要怪我,皇帝隻能有一個,你不是也要殺我嗎?
不代表正義,亦非邪惡此時,李淵正在皇宮的人工湖(海池)上泛舟,裴寂、蕭瑀、封德彝、陳叔達等大臣都陪在他的身邊。
欣賞著良辰美景,回想起自己十年前的那個決定,太正確了,李淵心頭豪情萬丈,不禁侃侃而談,大臣們都很識趣的恭維著,裴寂的馬屁聲,封德彝的頌揚聲,李淵的笑聲混雜在湖麵上,君臣們玩的不亦樂乎。
突然間一個不速之客闖了進來,頭戴鐵盔,穿著鎧甲,手拿長矛,李淵定睛一看,原來是尉遲敬德。幾十年的為官經驗告訴他,尉遲敬德絕不是給自己來助興的,一定是發生了大的變故,在他的心中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李世民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生怕李淵再生出什麽幺蛾子,忙命尉遲敬德前來監視李淵。“你怎麽來了,是有人作亂嗎?”李淵裝作鎮定的樣子,他慢慢的合計著,怎麽將這件事情可以很好的解決。“太子和齊王作亂,已經被秦王殺了,害怕驚動陛下,派我來保護陛下。”
話說的雖然很好聽,然而李淵卻聽出了其中的內涵,小子,不就是怕你老爹對你不利嗎?不愧是我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李淵很悵惘!
李淵早已猜到了事情的真相,然而當他親耳聽到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的那一刻,他的心咯噔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或者可以說,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也許聽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記者問一位美國總統的母親:“有這樣的兒子,您是不是感到很驕傲?”“是的”,母親很驕傲的說,“但是我另一個正在種土豆的兒子,也同樣令我很驕傲。”
這是什麽?這是母愛。不因貧富而改變,不因貴賤而削減。無論是總統還是農民,做為母親,他們都是我的兒子,我一樣的愛他們。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李淵的兒子,雖然他們之間有著能力,智力等的差別,但是在李淵心中兒子還是自己的好。李淵的心淡了,我已經守護了十年最高權力,到此結束吧,我不能再殺了李世民,那樣我就失去的就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
李世民無論智慧、膽識、魄力、能力、睿智等等,各方麵都要優於建成和元吉,就將皇位交給他吧,我現在隻希望他不要重蹈楊廣的覆轍,當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這就是命,之前為了建成。我要打擊世民然而今天上天就像和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世民殺了建成,我不能為了建成。再殺了世民,我將皇位傳給世民。也算是一種補償吧,這個悲劇不能再延續下去,就讓它到此結束吧。
世民,不是父親爭不過你,而是父親實在不願和你鬥下去,我今年已經六十一歲,我死了皇位也是你的,就早點交給你吧。
我選擇退休。養老,我累了。已經下定決心的李淵,回頭很惆悵的問裴寂等人,“想不到今天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你們認為該怎麽處理?”
蕭瑀和陳叔達都是支持李世民的,他們知道到了自己該加把火的時候,“太子和齊王本來就沒有大的功勞,嫉妒秦王,陰謀加害秦王,今天被秦王誅殺。陛下應該立秦王為太子。”
潛台詞:事情已經這樣了,你還想怎麽辦?“好吧,這也正是我的意思。”秦王府的士兵和太子軍還在打。而且太子軍人多勢眾,秦府軍漸落下風,有被全殲的危險,尉遲敬德請求李淵的手令,讓皇宮內的軍隊都歸秦王指揮,李淵同意。
李淵又派裴矩到東宮通知將士,太子已經死了,你們散了吧,別再鬧事。眾軍一聽。皇上都下了命令,那就散了吧。喊個一二三四五。大家各奔東西,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無期。
李世民又殺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下手不謂不毒,心腸不謂不狠。三天後,六月七日,李世民封為太子,並且李淵下令,軍國大事,無論大小,全部由太子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實際上,李世民是殺了李建成後,害怕時間久了,容易出事,迫不及待的向李淵搶班奪權。
兩個月後,八月八日,李淵被逼退位,為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為帝,第二年(626)改元貞觀。李世民戰勝了李建成,不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也不是邪惡戰勝了正義。
隻是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李世民取得了勝利。有的人為了李建成惋惜,然而,我更加為了貞觀時期的子民感到慶幸,因為根據現有史料分析,李建成當上皇帝後做的不會比李世民更好,如果再讓李元吉奪去皇位,唐朝短命而亡絕對不是神話。
下麵引用柏楊先生的話,結束本節:“玄武門骨肉相殘,是一個命中注定的悲劇……幸虧他退位的早,不然的話,他就是下一個刀下之鬼,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無關,*病毒一旦發作,就是這麽殘酷無情,人在其中,身不由己。”“然而,中國人應慶幸李世民的奪嫡成功,他閣下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盛世的典範。”
不代表正義,亦非邪惡,這就是李世民。不代表邪惡,亦非正義,這就是李建成。寧願被動的接受現實,也不願主動的進行選擇,這就是李淵。
李淵的晚年:淒涼武德年間,裴寂請求提前退休,聽見鐵哥們要離自己而去,李淵非常舍不得,為了留住這位老朋友,李淵當下許諾——白頭偕老。
不要誤會,兩個人不是機友,李淵說這句話隻是告訴裴寂,不要走了,咱們兩個人一起白著頭發,攜手老去,我當太上皇,你當不管事的大官,共享富貴,難道不好嗎?
幾年後,李淵的這句話不幸應驗,但是他發現,現實終究是現實,和他的想象差的太遠。換了皇帝,裴寂一天忙著伺候新主子,很少能有時間來看看這個老主子,更別說一起洗澡,一起泡妞了。
到了貞觀三年,李世民的翅膀漸漸硬朗,朝廷上下也都安穩了,幹脆就把裴寂攆回了家,李淵搬到了弘義宮,改名大安宮,說好聽的是被請了出去,說不好聽的就是被他兒子給攆了出去。太極宮是皇帝生活,聽政的地方,換句話說這才是皇帝應該正兒八將呆的地方,當時李世民登基的時候,由於李淵還在,自己的皇位剛做上去,也不穩定,還需要李淵的扶持,所以對老爹還是很客氣,委屈委屈自己,在東宮登基吧。太極宮就讓老爹先住著。
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道不拾遺,李世民的支持率直線上升。政治格局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就不再需要老爹的扶持了,說的難聽點,就算是李淵現在死了,李世民也不會嫌他死的早。
雖然兒子不怎麽待見自己,但是李淵一點心理負擔沒有,每天吃喝玩樂不亦樂乎,美女相伴。小日子過的很滋潤,也沒有了當皇帝的壓力,李淵正在努力爭取一口氣活到八十歲,你不是盼著我死嗎?
我就是不死你能怎麽樣?李淵不死,李世民還想著入主太極宮,這可怎麽辦?攆出去,隻能這麽辦。但是皇家嗎?
麵子最重要,幹點什麽事都得考慮臉麵問題。不能直接就把老爹攆出去,唯一的辦法是讓老爹自己說太極宮不好,主動搬出去。然後自己再推辭推辭,但是老爹實在太堅持,一定要搬走。好好的房子也不能空著,於是自己名正言順的入住太極宮。
有人將李世民的想法告訴了李淵,李淵很識趣,不就是個房子嗎?住哪都一樣,告訴他,明天我就搬走,太極宮讓給他。那人說,您最好再下道詔書,說您不喜歡太極宮。喜歡弘義宮,那樣皇上有麵子。您也有麵子,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李淵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那能怎麽辦,幫他立一個吧。第二天李淵下了一封詔書,告訴全天下的人,是我自己不想再太極宮住了,房子空著也怪可惜的,就讓皇帝搬過來吧。
,認為他們有密謀,而且做為那些官場的老油條們對這位已經過了氣的皇上,似乎也並不感興趣。
李淵一年都見不上李世民幾次麵,要是一個月李世民來上兩次,還得趕上心情好,例如:李靖大敗突厥,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但是這樣的事並不多。
李淵也不怪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還記著當初不立他當太子的事,還記著在玄武門政變前,自己想要處理他的事,這個節,算是結下了,在心中真正的結下了,永遠也解不開。
李世民每次去避暑,總是把李淵留在長安,明白著告訴李淵,老爹,就是不帶你玩。
李淵很惆悵,想不到自己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自太原起兵,一年的時間便登上皇位,以後掃平群雄,統一全國,成為一代開國君主,想不到晚年竟然是這樣的淒涼。
當看著兒子把帝國治理的僅僅有條,蒸蒸日上,李淵的內心得到了安慰,我沒有選錯繼承人,雖然李世民不總來見自己,但是每當看見李世民的時候,李淵總想誇獎誇獎他,然而每次李淵的眼睛與李世民的冷漠的目光相對,李淵本來到嘴邊的話還是收了回去。
李淵知道,李世民或許不是個好兒子,但他是個好皇帝。貞觀九年五月,李淵去世,終年七十歲,群臣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年過知命,起於亂世,掃平諸侯,混一寰宇,大唐帝國,自他開創,千秋萬代,後人評說。在隋為官僚,在唐為皇帝。李淵,做為皇帝他是一個好父親!
官製和行政製度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唐朝這個朝代,在寫貞觀之治前,先寫一下唐朝的官製和行政製度。
唐代的官製承襲隋製,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下,一品官威風凜凜,當官的人都很企盼,但是並不是那麽容易就得到的,要麽立有大的功勞,對帝國兢兢業業幾十年,做出卓越貢獻(三公),要麽是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兒子),要麽深受皇帝寵愛,給皇帝當老師(三師)。
點就是都是虛職,沒有什麽權利,說的不好聽的就是一個擺設的花瓶,用來給全天下的百姓和知識分子看的,你們好好幹,我從來不會虧待勞模的,但是等你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後爬到那個位置,你會發現那個位置是多麽的寒冷。
虛職就意味著沒有油水,而且還不好爬,千裏當官,隻為吃穿,你要他們有太高的覺悟似乎也不現實,所以大家的目光還是集中在職事官上。職事官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唐代輕視地方官,重視中央官,就連發工資都規定,同一品級,地方官比中央低一等。
憑什麽,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在京城就比我高一等,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現實,地方官做出了驚人的努力。
於是許多的地方官紛紛發揚主觀能動性,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尋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後門,隻要能從地方官轉為中央官怎麽的都行。
怕是由正五品變成正六品,那也幹,要是進個好衙門,自己就賺翻了,例如戶部、吏部,油水多,撈錢快,例如中書省、門下省,和皇帝接觸多,要是能夠等到皇帝的賞識,那可就不是升官發財的事了,順便還能幫你實現一下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當宰相。(未完待續)
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沒有出發,張婕妤派人把他探聽到的秦王奏章中的內容告訴了李建成。李元吉很有警覺性,感覺到這裏麵有問題,向李建成建議:“聲稱有病不進宮,觀察情況,之後再做行動。”李建成不同意:“我們有護衛軍保護,戒備森嚴,能出什麽事,要是不去父皇就真的一位咱們有事了。”
李建成心想:四弟,今天怎麽這麽膽小,玄武門守將常何是我的親信,我們還有什麽好害怕的。但是,李建成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這個親信竟然被他的敵人收買了,並且出賣了他。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看見刀光劍影,武裝的士兵,周圍出奇的安靜,安靜令人感到不安,直覺告訴他們,不能再往前走,再走命就沒了。
不遠處的角落裏,李世民正在像看著獵物的獵人一樣看著李建成,他想隻要李建成在接近一點,自己就射箭殺了他,然而,李建成沒有再往前走,他和李元吉調轉馬頭,準備原路返回。不能再等,再等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李世民大喊一聲:“大哥”,聽見熟悉的喊聲,李建成知道是李世民,他和李元吉雙雙回頭。看著李世民手中拿著弓箭正對著自己,李建成一陣心慌。
這一天還是來了,你我兄弟二人到底是兵戎相見。你死我活,李建成閉上了眼睛。等待著李世民的箭射過來。忙亂中,李元吉連向李世民發射三箭,因為驚慌,沒有將箭拉滿就發射,箭還沒有到李世民的跟前,就落地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氣定神閑的向李建成發了一箭,李建成應聲而倒。跌落下馬,死了。尉遲敬德率人向李元吉射擊,李元吉從馬上掉下來。
李世民的馬受了驚嚇,失去控製,衝入樹林,李世民的衣服被樹枝掛住,拖倒在地,沒有辦法站起來,被李元吉看見,跑過來。奪下李世民的弓,打算勒死李世民。尉遲敬德飛馬趕到,李元吉對尉遲敬德向來畏懼。不敢交戰,徒步狂奔,向武德殿跑去,尉遲敬德在他背後放了一箭,李元吉被射死。
東宮屬下馮立,聽說李建成死亡的消息悲傷的說:“哪有活著受人家的恩惠,死了就逃命的”,和薛萬徹、謝叔方等人領著東宮、齊王府的精銳部隊兩千人,攻打玄武門。玄武門兵力不足。無法出門應戰,隻能死守大門。張公謹力大無窮,獨自閉城抗拒。太子軍始終打不進玄武門。
眼見攻入玄武門難如登天,薛萬徹揚言攻打秦王府,秦王府的軍隊都調到了玄武門,現在薛萬徹去打秦王府,一打一個準,秦府士兵都非常擔憂,這個時候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讓大家查看,主子都死了,我們在這裏拚命還有什麽用,太子軍一哄而散。
薛萬徹逃亡終南山,馮立殺了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對士兵說:“算是回報太子了”,然後落荒而逃。大哥不要怪我,皇帝隻能有一個,你不是也要殺我嗎?
不代表正義,亦非邪惡此時,李淵正在皇宮的人工湖(海池)上泛舟,裴寂、蕭瑀、封德彝、陳叔達等大臣都陪在他的身邊。
欣賞著良辰美景,回想起自己十年前的那個決定,太正確了,李淵心頭豪情萬丈,不禁侃侃而談,大臣們都很識趣的恭維著,裴寂的馬屁聲,封德彝的頌揚聲,李淵的笑聲混雜在湖麵上,君臣們玩的不亦樂乎。
突然間一個不速之客闖了進來,頭戴鐵盔,穿著鎧甲,手拿長矛,李淵定睛一看,原來是尉遲敬德。幾十年的為官經驗告訴他,尉遲敬德絕不是給自己來助興的,一定是發生了大的變故,在他的心中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李世民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生怕李淵再生出什麽幺蛾子,忙命尉遲敬德前來監視李淵。“你怎麽來了,是有人作亂嗎?”李淵裝作鎮定的樣子,他慢慢的合計著,怎麽將這件事情可以很好的解決。“太子和齊王作亂,已經被秦王殺了,害怕驚動陛下,派我來保護陛下。”
話說的雖然很好聽,然而李淵卻聽出了其中的內涵,小子,不就是怕你老爹對你不利嗎?不愧是我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李淵很悵惘!
李淵早已猜到了事情的真相,然而當他親耳聽到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的那一刻,他的心咯噔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或者可以說,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也許聽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記者問一位美國總統的母親:“有這樣的兒子,您是不是感到很驕傲?”“是的”,母親很驕傲的說,“但是我另一個正在種土豆的兒子,也同樣令我很驕傲。”
這是什麽?這是母愛。不因貧富而改變,不因貴賤而削減。無論是總統還是農民,做為母親,他們都是我的兒子,我一樣的愛他們。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李淵的兒子,雖然他們之間有著能力,智力等的差別,但是在李淵心中兒子還是自己的好。李淵的心淡了,我已經守護了十年最高權力,到此結束吧,我不能再殺了李世民,那樣我就失去的就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
李世民無論智慧、膽識、魄力、能力、睿智等等,各方麵都要優於建成和元吉,就將皇位交給他吧,我現在隻希望他不要重蹈楊廣的覆轍,當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這就是命,之前為了建成。我要打擊世民然而今天上天就像和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世民殺了建成,我不能為了建成。再殺了世民,我將皇位傳給世民。也算是一種補償吧,這個悲劇不能再延續下去,就讓它到此結束吧。
世民,不是父親爭不過你,而是父親實在不願和你鬥下去,我今年已經六十一歲,我死了皇位也是你的,就早點交給你吧。
我選擇退休。養老,我累了。已經下定決心的李淵,回頭很惆悵的問裴寂等人,“想不到今天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你們認為該怎麽處理?”
蕭瑀和陳叔達都是支持李世民的,他們知道到了自己該加把火的時候,“太子和齊王本來就沒有大的功勞,嫉妒秦王,陰謀加害秦王,今天被秦王誅殺。陛下應該立秦王為太子。”
潛台詞:事情已經這樣了,你還想怎麽辦?“好吧,這也正是我的意思。”秦王府的士兵和太子軍還在打。而且太子軍人多勢眾,秦府軍漸落下風,有被全殲的危險,尉遲敬德請求李淵的手令,讓皇宮內的軍隊都歸秦王指揮,李淵同意。
李淵又派裴矩到東宮通知將士,太子已經死了,你們散了吧,別再鬧事。眾軍一聽。皇上都下了命令,那就散了吧。喊個一二三四五。大家各奔東西,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無期。
李世民又殺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下手不謂不毒,心腸不謂不狠。三天後,六月七日,李世民封為太子,並且李淵下令,軍國大事,無論大小,全部由太子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實際上,李世民是殺了李建成後,害怕時間久了,容易出事,迫不及待的向李淵搶班奪權。
兩個月後,八月八日,李淵被逼退位,為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為帝,第二年(626)改元貞觀。李世民戰勝了李建成,不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也不是邪惡戰勝了正義。
隻是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李世民取得了勝利。有的人為了李建成惋惜,然而,我更加為了貞觀時期的子民感到慶幸,因為根據現有史料分析,李建成當上皇帝後做的不會比李世民更好,如果再讓李元吉奪去皇位,唐朝短命而亡絕對不是神話。
下麵引用柏楊先生的話,結束本節:“玄武門骨肉相殘,是一個命中注定的悲劇……幸虧他退位的早,不然的話,他就是下一個刀下之鬼,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無關,*病毒一旦發作,就是這麽殘酷無情,人在其中,身不由己。”“然而,中國人應慶幸李世民的奪嫡成功,他閣下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盛世的典範。”
不代表正義,亦非邪惡,這就是李世民。不代表邪惡,亦非正義,這就是李建成。寧願被動的接受現實,也不願主動的進行選擇,這就是李淵。
李淵的晚年:淒涼武德年間,裴寂請求提前退休,聽見鐵哥們要離自己而去,李淵非常舍不得,為了留住這位老朋友,李淵當下許諾——白頭偕老。
不要誤會,兩個人不是機友,李淵說這句話隻是告訴裴寂,不要走了,咱們兩個人一起白著頭發,攜手老去,我當太上皇,你當不管事的大官,共享富貴,難道不好嗎?
幾年後,李淵的這句話不幸應驗,但是他發現,現實終究是現實,和他的想象差的太遠。換了皇帝,裴寂一天忙著伺候新主子,很少能有時間來看看這個老主子,更別說一起洗澡,一起泡妞了。
到了貞觀三年,李世民的翅膀漸漸硬朗,朝廷上下也都安穩了,幹脆就把裴寂攆回了家,李淵搬到了弘義宮,改名大安宮,說好聽的是被請了出去,說不好聽的就是被他兒子給攆了出去。太極宮是皇帝生活,聽政的地方,換句話說這才是皇帝應該正兒八將呆的地方,當時李世民登基的時候,由於李淵還在,自己的皇位剛做上去,也不穩定,還需要李淵的扶持,所以對老爹還是很客氣,委屈委屈自己,在東宮登基吧。太極宮就讓老爹先住著。
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道不拾遺,李世民的支持率直線上升。政治格局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就不再需要老爹的扶持了,說的難聽點,就算是李淵現在死了,李世民也不會嫌他死的早。
雖然兒子不怎麽待見自己,但是李淵一點心理負擔沒有,每天吃喝玩樂不亦樂乎,美女相伴。小日子過的很滋潤,也沒有了當皇帝的壓力,李淵正在努力爭取一口氣活到八十歲,你不是盼著我死嗎?
我就是不死你能怎麽樣?李淵不死,李世民還想著入主太極宮,這可怎麽辦?攆出去,隻能這麽辦。但是皇家嗎?
麵子最重要,幹點什麽事都得考慮臉麵問題。不能直接就把老爹攆出去,唯一的辦法是讓老爹自己說太極宮不好,主動搬出去。然後自己再推辭推辭,但是老爹實在太堅持,一定要搬走。好好的房子也不能空著,於是自己名正言順的入住太極宮。
有人將李世民的想法告訴了李淵,李淵很識趣,不就是個房子嗎?住哪都一樣,告訴他,明天我就搬走,太極宮讓給他。那人說,您最好再下道詔書,說您不喜歡太極宮。喜歡弘義宮,那樣皇上有麵子。您也有麵子,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李淵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那能怎麽辦,幫他立一個吧。第二天李淵下了一封詔書,告訴全天下的人,是我自己不想再太極宮住了,房子空著也怪可惜的,就讓皇帝搬過來吧。
,認為他們有密謀,而且做為那些官場的老油條們對這位已經過了氣的皇上,似乎也並不感興趣。
李淵一年都見不上李世民幾次麵,要是一個月李世民來上兩次,還得趕上心情好,例如:李靖大敗突厥,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但是這樣的事並不多。
李淵也不怪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還記著當初不立他當太子的事,還記著在玄武門政變前,自己想要處理他的事,這個節,算是結下了,在心中真正的結下了,永遠也解不開。
李世民每次去避暑,總是把李淵留在長安,明白著告訴李淵,老爹,就是不帶你玩。
李淵很惆悵,想不到自己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自太原起兵,一年的時間便登上皇位,以後掃平群雄,統一全國,成為一代開國君主,想不到晚年竟然是這樣的淒涼。
當看著兒子把帝國治理的僅僅有條,蒸蒸日上,李淵的內心得到了安慰,我沒有選錯繼承人,雖然李世民不總來見自己,但是每當看見李世民的時候,李淵總想誇獎誇獎他,然而每次李淵的眼睛與李世民的冷漠的目光相對,李淵本來到嘴邊的話還是收了回去。
李淵知道,李世民或許不是個好兒子,但他是個好皇帝。貞觀九年五月,李淵去世,終年七十歲,群臣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年過知命,起於亂世,掃平諸侯,混一寰宇,大唐帝國,自他開創,千秋萬代,後人評說。在隋為官僚,在唐為皇帝。李淵,做為皇帝他是一個好父親!
官製和行政製度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唐朝這個朝代,在寫貞觀之治前,先寫一下唐朝的官製和行政製度。
唐代的官製承襲隋製,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下,一品官威風凜凜,當官的人都很企盼,但是並不是那麽容易就得到的,要麽立有大的功勞,對帝國兢兢業業幾十年,做出卓越貢獻(三公),要麽是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兒子),要麽深受皇帝寵愛,給皇帝當老師(三師)。
點就是都是虛職,沒有什麽權利,說的不好聽的就是一個擺設的花瓶,用來給全天下的百姓和知識分子看的,你們好好幹,我從來不會虧待勞模的,但是等你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後爬到那個位置,你會發現那個位置是多麽的寒冷。
虛職就意味著沒有油水,而且還不好爬,千裏當官,隻為吃穿,你要他們有太高的覺悟似乎也不現實,所以大家的目光還是集中在職事官上。職事官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唐代輕視地方官,重視中央官,就連發工資都規定,同一品級,地方官比中央低一等。
憑什麽,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在京城就比我高一等,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現實,地方官做出了驚人的努力。
於是許多的地方官紛紛發揚主觀能動性,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尋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後門,隻要能從地方官轉為中央官怎麽的都行。
怕是由正五品變成正六品,那也幹,要是進個好衙門,自己就賺翻了,例如戶部、吏部,油水多,撈錢快,例如中書省、門下省,和皇帝接觸多,要是能夠等到皇帝的賞識,那可就不是升官發財的事了,順便還能幫你實現一下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當宰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