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


    姓名:鬆讚幹布


    別名:棄宗弄讚、器宗弄讚、棄蘇農讚


    出生地:今西藏瓊結


    生卒年份:617—650年


    職業:吐蕃讚普(國王)


    主要成就:統一吐蕃,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迎娶文成公主


    吐蕃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吐蕃人不習慣住在房屋和城池中,而喜歡住氈帳。他們的君主叫“讚普”(意為偉丈夫),讚普的妻子叫“末蒙”。


    設有大宰相(大論)、副宰相(小論)各1人,還設有其他一些官職,但職權分工不是很明確。當時的吐蕃沒有文字,還處於結繩記事的狀態。屬於遊牧民族,和突厥一樣居無定所,哪裏有水草那裏就是家。


    他們信奉巫術,也崇尚佛教。國內實行嚴刑峻法,輕微的罪行就可能被剜眼、削鼻,或用皮鞭抽打。吐蕃貴族喜怒無常,經常會把囚犯關押在數丈深的地牢裏,兩三年才會放出來。


    君臣之間比較平等,以朋友相稱,經常五六個人同生共死。讚普和大臣每年要有一次小盟誓,用羊、犬、猴做祭品,3年再來一次大盟誓,用人、馬、牛等做祭品。如果讚普去世,就會用活人殉葬,親信大臣會自殺殉葬,他生前所用過的衣服、珍玩、馬、弓箭等都隨葬。


    總之,當時的吐蕃文明程度比較低,應該處於我們所說的奴隸社會。社會經濟落後,很多習俗粗鄙、野蠻,尤其是下層人民生活境遇悲慘。


    吐蕃人崇尚武力,平時弓劍不離身。重視壯丁、輕視老弱病殘。母親要向兒子下拜,兒子要對父親恭敬。他們製作的盔甲極其精良,甲衣能把全身裹住。隻露兩隻眼睛,這樣強弓、利刃都不能把他怎麽樣。部隊行軍打仗都不帶軍糧。每次都以作戰劫掠所得做供養補給。


    他們軍令嚴肅、軍法嚴酷,每次打仗時都是年輕人衝鋒在前,年老的殿後。前隊的人都死完了,後隊才跟進。人人以戰死為榮,鄙視病死、老死。


    如果一家人連續幾代人都戰死沙場,會被大家視為“革命烈士”般榮耀無比;要是打敗了,就會被在頭上掛一條狐狸尾巴羞辱,表示這個人像狐狸一樣膽小怯懦。吐蕃軍隊極其彪悍、堅韌。在唐朝人看來一點不比突厥人好惹,他們尚武的傳統和春秋戰國時的秦國人差不多。


    所以,在其與唐朝的多次戰爭中,唐軍很少占到便宜。李世民要和這樣的民族交往,確實需要改變改變策略了。不能見誰都開打,有時候溫和的策略更能發揮神奇的功效。


    7世紀唐朝開國時,吐蕃也開始強盛。一個偉大的高原政權不斷崛起,並且疾風驟雨般地擴張,成為大唐繼突厥後最強勁的對手。鬆讚幹布是吐蕃曆史上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與英雄人物,他是吐蕃王朝第31代讚普,但也是吐蕃王朝真正意義上的締造者。《


    新唐書》等漢文史書中。為他擬定了棄宗弄讚、器宗弄讚、棄蘇農讚等音譯的名字。“鬆讚幹布”是後人為他加上的尊號,含義為“深沉莫測”。


    他3歲時,其父朗日鬆(也稱囊日論讚)率兵就統一了西藏高原。由一個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領一躍成為吐蕃各部的君主。朗日鬆是一位很有作為的讚普,他對獨生子的培養和教育極為關懷。


    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代的鬆讚幹布就已顯現出非凡的才能。鬆讚幹布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訓練,逐漸成為精通騎射、角力、擊劍,武藝出眾而又愛好民歌、善於吟詩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13歲時他父親被仇人毒害後,他便接手吐蕃。即位後,他一麵緝查凶手,一麵訓練軍隊,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亂。重新統一西藏,並定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建立了吐蕃奴隸製政權。他又先後降服周圍的蘇毗、多彌、白蘭、黨項、羊同等部,勢力日益強盛。


    之後的鬆讚幹布開始致力於政權建設。同時還製定法律、稅製,任用賢明的大臣,采取許多措施鼓勵百姓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技術發展農牧業,使吐蕃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現繁榮之勢。為改變落後麵貌,他還派人到印度求學,終於創製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


    吐蕃政權長期以來和中原王朝沒什麽聯係,隻在其獨立而落後的小圈子裏緩慢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對中原文明也心生仰慕。貞觀八年(634年),鬆讚幹布聽說突厥和吐穀渾等都有大唐的和親公主,羨慕不已。


    於是,他開始派遣使者帶著國書和許多金銀財寶來長安朝貢,嚐試加強交往,並希望得到大唐皇帝賜婚。


    其實,這裏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其一,鬆讚幹布道聽途說的消息並不太準確,突厥可汗娶的是隋朝的義成公主;而吐穀渾可汗曾經向唐朝請婚,但李世民最終並沒有同意。


    其二,在向唐朝派出使者的同時,鬆讚幹布也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通好,並且於639年成功與泥婆羅尺尊公主聯姻,這要比文成公主入藏早整整兩年。看來,鬆讚幹布絕對是個敬業的精明君主,決不是非大唐公主不娶的情種。當然,兩年的時間間隔,也恰恰反映出唐朝的強大和李世民對這個“蠻荒之地”極其君主的慎重考查。


    吐蕃使臣來後,見識了大唐的富饒和強大,又領略了李世民大帝的聖德賢明、獨特風采,非常滿足。


    但是,李世民對這個強大而落後的鄰居卻沒什麽好感,也不急著與之密切交往。所以不太重視,隻派了掌管傳旨、冊封、賓客等事務的部長級官員(行人)馮德遐拿著詔書前來安撫,對鬆讚幹布的求婚並未當即答應。


    使者的使命沒有完成。就開始扯謊,推脫責任。他回去後謊稱:“本來到大唐後,大唐皇帝對我們非常優待、十分看重。承諾說會把公主嫁給您。


    但正在此時,恰好吐穀渾王也來朝貢。挑撥我們和大唐的關係。所以,大唐皇帝又反悔了,對我們很冷淡,不願意公主遠嫁吐蕃了。”


    這令鬆讚幹布相當生氣,他決心要給吐穀渾點顏色瞧瞧。於是,吐蕃派兵攻打吐穀渾,結果吐穀渾抵擋不住,退向青海湖以北。吐蕃大軍俘獲了吐穀渾大量的人畜。又占據其大片土地,實力更加強大。嚐到勝利甜頭的鬆讚幹布,將勢力再向東擴張,很快就擊破黨項羌、白蘭羌。


    然後,他親率20萬大軍,直抵唐朝的西部邊境鬆州(州治在今四川鬆潘)。但又以一個準女婿的姿態駐兵在此間,不再騷擾唐朝,而是靜待使者的佳音。


    他派出使者向唐朝進貢黃金、布帛,自稱前來鬆州乃是為了迎取唐朝公主,絕無冒犯唐朝與之為敵的企圖。鬆讚幹布對部將們說:“如果大唐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進兵攻打。”


    為了和唐朝聯姻,不惜以武力相威脅。並且在軍事鬥爭勝利後,僅僅實現和親就心滿意足地鳴金收兵。這樣的事情簡直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可謂空前絕後、感天動地,著實讓後人歎為觀止。一個執著地有些憨憨的古代吐蕃君主形象,一下子在我們滿前豐滿了起來,高大了起來。


    李世民看到吐蕃實力確實不容輕視,有交好的必要。這樣打來打去很不劃算,況且吐蕃也沒威脅到大唐的核心利益,犯不著為一樁沒什麽大不了的婚事而生靈塗炭呀!當然,李世民還感到這個異族青年君主,也隻是急切仰慕大唐文化和大唐公主而已。


    你看人家興師動眾、勞師遠征。其實並什麽惡意。所以,他在綜合考量後最終也樂得做個人情。《孫子兵法》上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刀兵能省則省,不如就做一回月老吧。


    女一號:文成公主


    姓名:李雪雁?


    吐蕃名:甲木薩漢公主


    出生地:任城(今山東濟寧)人


    生父:李道宗


    生卒年份:約623—680年


    主要成就:遠嫁西藏。傳播文明、促進漢藏友誼


    和親,是中原王朝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關係時,采取的最高明的措施,屬於“溫柔的一刀”。很多少數民族領袖在戰場上很是強硬,一遇到這種場景就隻能“繳械了”。這一招是西漢時劉敬(也稱婁敬)給劉邦出的天才妙計,此後經常在危機時發揮過神奇功效。


    和親這種事是雙贏的,隻是對和親公主的個人命運不公。生在帝王家,也沒得選擇,個人的幸福經常要讓位於國家利益,“為國獻身”了。這些可憐的公主們,實際上都是政治婚姻的無辜犧牲品。


    可憐了這些嬌弱美貌的漢家女子,原本錦衣玉食又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下子卻要到那大漠草原經受風吹日曬,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和粗野的異族漢子共度餘生。並且,很多民族婚俗古老粗俗,和親公主的可汗或單於丈夫死了,可能就要嫁給新繼位的領袖。


    要是時新領袖死了,可能還要在嫁給新新領袖……而這些新領導人,可能正是舊領袖的兄弟、叔侄或前妻的兒子等等。隋朝的義成公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先後給突厥啟民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作過可敦(王妃)。


    這對於飽讀詩書,習慣於儒家“三綱五常”的公主們來說,簡直難以接受。但是,入鄉隨俗,你不同意又能怎麽樣呢?誰讓這是天高皇帝遠呢,誰讓你攤上了這苦命的差事呢?所以說,和親公主都是偉大的。


    當然,皇帝們也不都傻,他們往往不舍得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得那麽遠,就會臨時找宮女或王公貴族中的賢淑女子“突擊提拔”為公主充數。


    據統計,整個唐代共派出19位公主和準公主嫁到外邦和親。這裏麵,竟然隻有3位是貨真價實的、皇帝的親生兒女做公主,其餘都是親王或王族的女子臨時頂替的。


    那些目不識丁的酋長們。並不能分辨真假,無論如何都心滿意足了。因為,在他們想來。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這麽溫柔智慧、富有涵養的美女公主,還獲得了豐厚的嫁妝。


    簡直一本萬利!好了。那就暫時放老丈人一馬吧。而他們的兒子長大後接班,也輕易不會給姥爺和舅舅找麻煩,西漢著名的昭君出塞即是明證。


    雖然此後漢朝與匈奴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但是王昭君的內心實際非常淒苦。她曾寫過一首《怨詞》,以表達思念親人故土的複雜情感。我想這首四言詩,應當是所有和親公主心境的真實寫照:


    秋木淒淒,其葉萎黃。


    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開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殘。


    誌念抑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長。


    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在中國古代。以公主或宗室之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一般出於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情形:一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曲求全。以結好蕃邦;二是國力強盛,以和親安撫邊遠部族,意為賜婚。


    女性的美貌和柔媚,往往比武器利刃更為給力,可以波瀾不驚之勢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可以化解種種仇恨的端倪。李世民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那種以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宣展大國之威儀的最為令人讚頌的典範。


    鬆讚幹布這次求婚派出了最聰明能幹的宰相祿東讚(史書上也稱其為“薛祿東讚”“築祿東讚”等)率領求婚使團,帶著沉甸甸的財寶聘禮和滿滿當當的智慧一路向長安進發。


    誰料。此時天竺(今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國也派了使者向大唐求婚,他們都希望能迎回賢惠的大唐公主做自己國王的妃子。為此。李世民非常為難。為了公平合理起見,他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


    這便是曆史上的“六試婚使”(又稱“六難婚使”,也有“五試婚使”之說),結果吐蕃代表隊勝出。祿東讚贏得了榮譽,也為他的民族贏得了一位千載難逢、母儀天下的好王妃。


    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總之,好事多磨,大唐皇帝、祿東讚、文成公主都沒有讓鬆讚幹布失望。唐朝大畫家閻立本躬逢其盛,用他的神品《步輦圖》記錄了吐蕃使者朝見李世民並求婚的場麵。


    當然,鬆讚幹布並不知道他所要迎娶的文成公主並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而隻是一位宗室郡主。但是,從他們的婚後生活以及曆史的發展來看,文成公主的美貌與賢德和鬆讚幹布還是很般配的。這對吐蕃而言,已經是一段天賜的美好姻緣了。


    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其父為教育部長(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比其小1歲,早年追隨李世民征戰,功勳卓著。640年,李世民一道不可違抗的聖旨,將她召入宮中封為文成公主,以等待遠嫁吐蕃。


    隻得說明的是“公主”本來就是個封號,並不是皇帝所有的女兒都能被封為公主。因此,文成公主是公主,隻不過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罷了。


    第二年,李世民派他的親父李道宗作為專使,專程護送她出嫁。我們真不知道,數千裏迢迢,離中原越來越遠,這對父女當時的心境如何?


    文成公主帶著大批衛隊、侍女、工匠、藝人和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種子等嫁妝,從長安迤邐西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出關中、經甘肅、到青海,過日月山抵達黃河源頭。為了保障公主一路順風,李世民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橋、造船製筏、建築佛堂、開辟通道。


    鬆讚幹布則親自率領滿朝官員和大隊人馬迎親於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並在此舉行歡迎儀式。他說:“我的父親和祖輩都沒有和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榮幸。”


    然後,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結伴而行,曆經半年多才到達邏些(今西藏拉薩)完婚。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進藏的路線和今天修築的青藏鐵路線路基本是吻合的。


    應該說文成公主的心態、教養、能力,都是古代女子中國罕見的。原本抱著“為國家犧牲個人幸福”理念的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並一直備受尊崇。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史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大唐的陪嫁十分豐厚。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係。


    她曾協助設計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工藝陸續傳到吐蕃,進一步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


    8年後(649年),鬆讚幹布被唐高宗李治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進封為賨(cong)王。


    並下令把他的石像列於李世民的昭陵,這是一種崇高的榮譽。1年後,鬆讚幹布病逝,唐朝派遣使節前往吐蕃吊唁。鬆讚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還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熱愛藏族同胞,也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李治時代的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朝派遣使節前往吐蕃吊祭。魂兮歸來,大唐的女兒,你的使命圓滿完成了!你快回家吧……


    文成公主進藏途中不僅播撒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留下了眾多的勝跡與美好的傳說。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不僅揭開了唐蕃古道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第一頁,而且作為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重大事件而載入史冊。據不完全統計,從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間,唐蕃之間的使臣往來共191次。其中,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吐蕃成為和唐朝關係最為密切的民族政權之一。


    其實,不隻是吐蕃,李世民時代的唐朝和很多民族都相得益彰、相安無事、相敬如賓呢。而他也得到了邊疆各族君臣的最高尊崇和崇拜。(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