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世民的反間計發揮了作用,頡利、突利叔侄被成功地離間。突利對李世民心悅誠服,不想再與其為敵。
他自認為隻有和李世民這樣的英雄豪傑才有共同語言,所以願意和李世民結為真正的異性兄弟。而頡利在膨脹的野心驅動下,還一直想通過戰爭征服唐朝的錦繡河山。
第二件奇事:
《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剛剛即位還沒來得及改年號的李世民,就要麵臨一場嚴峻的考驗。頡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權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穩之際,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舉滅掉大唐更好。頡利的十多萬大軍南下進攻涇州(今甘肅涇川),而後挺進到武功(今陝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攻擊高陵(今陝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將尉遲敬德為涇州地區野戰軍總司令(涇州道行軍總管),進軍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軍隊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果然勇不可擋,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1000餘人。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製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的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裏!突厥騎兵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揚數十裏。長安兵力空虛隻有幾萬人馬,不得不實行戒嚴,軍民人心惶惶。
頡利派遣謀臣執失思力來長安,偵察唐朝虛實。執失思力誇口說:“頡利、突利二位可汗統兵百萬,現在來啦!”李世民說:“我曾經和你們可汗當麵盟約,你們怎麽又出爾反爾。況且當初我們大軍去的時候。你們兩位可汗都和我說的好好的。所以,我還賞賜給你們數不清的珠寶和絲綢。你們怎敢又擅自進兵到我的國都附近,還在這裏誇誇其談?
現在我就殺了你。來祭旗立威!”執失思力嚇得連求饒命。蕭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鬧大,都勸李世民不如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以禮遣返算了。
李世民沒有答應。而把他關押在門下省,聽候發落。他決定親自化解這場幹戈,再給貪婪的頡利上一課。於是,李世民帶著蕭瑀、高士廉、房玄齡、周範等6個文臣武將,出玄武門來到渭水便橋旁,又一次與頡利可汗隔水對話。
《舊唐書》記載:李世民高盛嗬斥、中氣十足,責問頡利為什麽背叛盟約?突厥貴族看見李世民“天顏”都十分震驚,紛紛下馬跪拜。頡利攔都攔不住。一會兒,唐軍抵達。鎧甲鮮明、旌旗招展、軍容整肅,突厥人非常驚恐,摸不清唐軍的底細。
李世民與頡利各自端坐馬上,大軍遠遠地隔岸對峙。蕭瑀以為李世民大意輕敵。
李世民就先給他上了一課,揭示了他的戰略意圖。李世民說:“我的思考已經成熟了,不是你們預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揮師進犯,是認為我朝發生了變故,不能再打仗。我們要是關起城門一味防守,突厥一定會對中原大肆掠奪。
所以。我偏偏就帶這麽幾個人出來和他對陣,表示無所畏懼。我們還讓大軍列陣,讓他們知道我決戰的信心。他們深入大唐境內。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們一定能打贏。
要是講和,則能維護和平大局。克敵製勝,就在此一舉了!”一切都讓李世民的預料和掌控之中,沒過多久頡利果然派人請求和談,李世民答應“再給突厥人一次機會”。第二天,李世民和頡利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盟誓,簽署了和平協議,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說起這個便橋。還真是有些來頭。這可不是一座隨隨便便的橋,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橋。便橋今稱西渭橋。位於在今陝西鹹陽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於西漢。因位橋與漢長安城西南第一門——章城門遙遙相對。而此門又被稱為便門,所以橋也被稱為“便橋”。
西渭橋是漢唐朝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指的就是這座橋。在唐朝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發生在這裏。李世民與頡利的會盟,更使這座橋名揚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亂,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竄的過程中,為斷絕叛軍的追擊,便橋被楊國忠下令放火燒毀,之後就廢棄了。
突厥人都已經撤了,這唐軍陣營內部的蕭瑀等人還在雲裏霧裏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為何取勝的將士,請教道:“頡利率領舉國之兵來進犯時,很多將軍請命和他打一張。您沒有批準。
現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這是為什麽呢?”李世民也是被這幫不太聰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氣又好笑,隻好再給他們“生動地補上一課”。“我剛剛即位不久,國家還沒有完全安定,老百姓還沒有富裕,所以和為上策。
一旦和這些人打起來,一定會給官兵帶來較大傷亡,老百姓都會遭殃。所以我們暫停幹戈來使百姓得到休養,同時又可以給這些少數民族體現我們的恩惠和信義……突厥人多勢眾但是心不齊,他們的君臣都唯利是圖。
頡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將軍都來拜見我。我把他們灌醉然後綁起來,這形勢就對我們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長孫無忌和李靖秘密率軍到達幽州(今北京)來策應。
如果我們的大軍斷絕了突厥人的後路,又在陣前設下埋伏,取勝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剛剛接班,執掌國家貴在平穩,一旦和他們打起仗來。雙方一定都會死傷慘重。他們被我們打敗,卻不會滅亡。那就會因為害怕而和我們結怨,這樣劃算嗎?
現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們隻是損失一些財物。突厥人一定會驕傲輕狂、胸無大誌。而驕傲會是滅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說:‘要想得到什麽東西,就一定要先給他們一些東西’(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蕭瑀等人聽後,對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體投地,全體下馬,對著皇帝拜了又拜,還說:“這不是我們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於是。李世民下令豆盧寬、趙綽等人護送突厥人退兵。頡利向大唐進獻駿馬3000匹、羊1萬多頭。李世民一概不接受,並對突厥使者說:“讓你們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給我送回來,送這些牲畜算怎麽回事!”在遊牧的突厥人看來牛馬羊是財富的象征,而在農耕文明下成長起來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財富。人民尤其是農民,他是勞動力,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這就是文明的差異啊!
史書的記載,真可謂精彩絕倫。我們可以稱之為“盟胡虜便橋申約,展雄才六騎退敵”。新、舊《唐書》對此記述大同小異,可見這件事應該基本符合事實。當然,在具體細節上難免有些誇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視、矮化頡利可汗。事實上,李世民並沒有《舊唐書》上說的那麽神氣。此時唐朝國力有限。軍隊猝不及防。李世民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的疑兵之計和緩兵之計。他個人的氣勢確實很有威懾力,“氣場”很強。頡利見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軍軍容威嚴,自己就先泄氣了。頡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實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這樣的強者,他隻能認栽。當頡利聽到李世民許諾要賞賜不少金銀財寶,自己也有了台階可下。所以,便請求結盟。一場大戰就這樣,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接下來東突厥的形勢將急轉直下,而厚積薄發的大唐將徹底鏟除這個心腹大患。
平定東突厥
頡利退兵後的突厥。各種潛在的危機不斷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頡利的威信也不斷下降。但頡利還不斷加重對各部的勒索,貴族們紛紛謀劃叛離。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部落對其不滿加深,另立薛延陀為可汗。俗話說“屋漏又逢連陰雨,破船偏遇當頭風”,這話一點都不假。可憐的突厥地區又連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災,牲畜大量被凍死餓死,勢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懷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緊與唐朝聯絡。突利首先表示願意歸附唐朝,並與頡利可汗決裂。貞觀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說,自己和頡利的既矛盾已經很尖銳了,請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裏應外合。
於是,李世民命令秦武通率領並州兵馬,進行接應。十二月,突利和他的親信鬱射設、蔭奈特勒等率部前來歸順,再次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突利來長安後,看到李世民隆重的接待和豐厚的賞賜,感激涕零。李世民還拜其為禁軍第二軍軍長(右衛大將軍),封北平郡王,封戶700,後又加封為都督。
李世民對他說:“我想要中原安定,也不想使你的宗族滅亡,所以讓你做都督。大家不要相互襲擾,你可以長期做大唐的屏障。”631年,29歲的突利病死在中原,李世民親自為他的墓碑題詞,以示哀悼。
而唐朝一方,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統治更加穩固,經濟也得以恢複。李世民積極對突厥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皇宮顯德殿內習武,逐漸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大唐天公作美,風調雨順。
629年秋,關中大豐收,李世民認為反擊東突厥的時機成熟了。這年冬天。李世民派大將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等,帶領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第二年(630年)正月,李靖進屯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製勝地夜襲定襄(今山西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到磧口(在今山西臨縣)。
突厥貴族康蘇密等看到頡利敗局已定。就帶著楊廣的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作為見麵禮,前來投降。到了二月份,頡利隻能東躲西藏地到處打遊擊了。逃竄到鐵山(在今內蒙古陰山以北)時,隻剩下狼狽不堪的幾萬人馬。
頡利此時已經無計可施,隻得再次派遣執失思力出使大唐。不過,這次執失思力再也沒有上次那樣的囂張氣焰了。他是代表頡利來向大唐皇帝請罪的,請求全國歸附唐朝。
李世民派筵席和祭祀事務部長(鴻臚寺卿,正四品)唐儉和將軍安修仁手持代表國家的節杖。對不知所措的執失思力進行安撫。執失思力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突厥國內,大唐接受我們和談歸附的請求了,頡利這才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突厥人怎麽也沒想到,這隻是大唐的一種政治策略,大唐已經在著手徹底解決這個讓中原王朝頭疼了數十年的老大難問題了。
原來,李世民早已對頡利的信譽問題產生了懷疑,他認定這隻是頡利的緩兵之計,再也不願意給垂死掙紮的頡利以任何保存實力的機會了。他決定,督促李靖他們趁熱打鐵。再給頡利最後一擊,徹底解決這個言而無信的家夥。
三月,李靖、李勣趁著雙方接觸談判的時機。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藏身之處,大舉進兵。唐軍在鐵山附近一舉全殲突厥軍隊,占領了大漠南北。驚魂落魄的頡利可汗早已威風不再,他找了一匹千裏馬準備向西逃竄到吐穀(yu)渾(鮮卑族的一支,控製區域在今青海)。
但當他逃到他的侄子沙缽羅的部落時,被唐軍副總司令(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的部隊俘獲,並立刻被送到長安獻俘,東突厥滅亡(682年,突厥殘餘勢力曾再度建立後突厥帝國。最終在744年亡於回紇)。大唐終於肅清了這股危害邊疆多年的強大勢力,版圖也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10多萬人投降唐朝。
這一戰是李靖軍事生涯的最高成就。李世民激動地對他說:“當年李陵帶著5000人馬。其間曾投降匈奴,尚且在青史留名。現在你隻帶領3000輕騎兵深入敵境,收複定襄、威震北方,實在是古今未有為的功勳啊!”不久,李靖因功被封為代國公。
李世民時代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穀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包括對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近300年的基業。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
頡利可汗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原軍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四月初三,意氣風發的李世民大帝登上順天門(長安宮城正南門),召見他的俘虜——突厥頡利可汗。李世民當麵責斥他不斷背盟、恃強好戰,並曆數他掠奪百姓的5大罪狀等等。
頡利作為一個失敗者,已經沒有絲毫的發言權。麵對著李世民這樣千載難逢的雄主,他也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威風,此時惟有腿若篩糠、魂飛魄散、滿嘴求饒,歌頌李世民的偉大聖明,希望人家能留自己一條性命。有些人就是這樣,平時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但是一到生死關頭,貪生怕死的窩囊樣就暴露無遺了。
獨裁者尤其對生有著深深的眷戀,安史之亂時倉皇逃往四川的李隆基,八國聯軍侵華時化妝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後,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不都是這種德性嗎?李世民看到這個曾經讓自己忌憚幾分的頡利可汗,如今拜倒在自己腳下可憐巴巴、一副落水狗的模樣,成就感、虛榮心一下子都滿足了。
所以,勝利者李世民語氣放緩了一些,決定暫時放他一馬。李世民對頡利說:“凡是對我有功的。我一定不會忘記他;和我有仇恨恩怨的,我卻最終會忘記他。要說起來,你的罪狀確實不小。你這個人曾經多次言而無信。侵犯我大唐的疆土。
不過,自從渭水會盟以來。你沒有大規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先不殺你,隻把你的罪行先記錄下來,以觀後效。”頡利對大唐的不殺之恩,感激流涕。
隨後,李世民把頡利和他的家屬安置在皇家車馬署(太仆寺),厚加款待。頡利卻依然悶悶不樂,畢竟以前吆五喝六、前呼後擁的景象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他不住房屋。而在院子裏搭起了帳篷(就像利比亞前領導人卡紮菲一樣)。
經常同家人一起悲歌哭泣,逐漸地身體消瘦、麵容憔悴。李世民知道了,就格外開恩派他擔任虢(guo)州州長(刺史,州治在今河南靈寶)。並且對他說:“虢州靠近山區,麋鹿等野獸很多,你可以經常去遊獵。”頡利舍不得長安的繁華而不願前去,李世民就又任命他做禁軍第二軍長(右衛大將軍),並賞賜他大量田宅。
4年後一代梟雄頡利病死,李世民召集他的舊部按照突厥風俗對他進行火葬,還在灞水東麵為他修建了高大的墳墓。追封他為贈歸義王。並讓他兒子終身世襲其職位。李世民正在以自己以德報怨的處事風格和人格魅力,感動所有人,包括他原來的敵人。
東突厥滅亡之後。不少部眾內遷歸附唐朝。如何處理他們,這是個大問題。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議,一些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地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使他們逐漸漢化,變成漢人。
還有一些大臣像魏征等,認為突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遷到內地會形成後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地。李世民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對魏征言聽計從,可是這次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同意了溫彥博的主張。溫彥博建議把內遷的突厥人安置在朔方(今內蒙古南部烏審旗一帶),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長治理,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這也體現了魏征的狹隘、短視和李世民胸襟的廣闊,有江海般的度量才能成就這樣的不世之功。原來突厥的首領分別得到任用和安置,這樣就安撫了內遷的突厥部眾,不少內遷的突厥人住進了長安城。這就是古代的“民族區域自治”啊。
據統計,當時長安城有近萬戶突厥人家,城內蕃漢雜居,少數民族人有的戴漢帽的,漢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處、親熱非凡,就連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宮中遊玩。李世民還在朝廷裏大量任用突厥貴族為官,突厥各部首領凡來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中郎將等高級武官。
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100多人,幾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堂上,可以看見突厥酋長身著唐朝官服帶刀上朝,唐王朝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多民族政權。連宋朝人都說,“夷狄之臣”來到中原的以唐朝為多。
這樣一來,突厥人從上到下、由裏到外,對李世民、對大唐都算是徹底心服口服了。再過些年後,遷入內地的突厥人經過通婚和交流,與漢人已經沒什麽兩樣了。這樣的歸順,是自願的、徹底的、溫和的,使得後世許多朝代羨慕不已、望塵莫及。
到了李治時代的657年,大將蘇定方又消滅了頑固而凶狠的西突厥,最終使突厥勢力從此正式退出中國境內。東突厥問題逐步解決了,西南還有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它與唐政府也是平等關係。時而與唐和好,時而又使大唐感到不安,它就是——吐蕃。對待吐蕃,李世民采取的是一種溫和的措施。(未完待續)
他自認為隻有和李世民這樣的英雄豪傑才有共同語言,所以願意和李世民結為真正的異性兄弟。而頡利在膨脹的野心驅動下,還一直想通過戰爭征服唐朝的錦繡河山。
第二件奇事:
《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剛剛即位還沒來得及改年號的李世民,就要麵臨一場嚴峻的考驗。頡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權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穩之際,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舉滅掉大唐更好。頡利的十多萬大軍南下進攻涇州(今甘肅涇川),而後挺進到武功(今陝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攻擊高陵(今陝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將尉遲敬德為涇州地區野戰軍總司令(涇州道行軍總管),進軍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軍隊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果然勇不可擋,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1000餘人。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製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的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裏!突厥騎兵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揚數十裏。長安兵力空虛隻有幾萬人馬,不得不實行戒嚴,軍民人心惶惶。
頡利派遣謀臣執失思力來長安,偵察唐朝虛實。執失思力誇口說:“頡利、突利二位可汗統兵百萬,現在來啦!”李世民說:“我曾經和你們可汗當麵盟約,你們怎麽又出爾反爾。況且當初我們大軍去的時候。你們兩位可汗都和我說的好好的。所以,我還賞賜給你們數不清的珠寶和絲綢。你們怎敢又擅自進兵到我的國都附近,還在這裏誇誇其談?
現在我就殺了你。來祭旗立威!”執失思力嚇得連求饒命。蕭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鬧大,都勸李世民不如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以禮遣返算了。
李世民沒有答應。而把他關押在門下省,聽候發落。他決定親自化解這場幹戈,再給貪婪的頡利上一課。於是,李世民帶著蕭瑀、高士廉、房玄齡、周範等6個文臣武將,出玄武門來到渭水便橋旁,又一次與頡利可汗隔水對話。
《舊唐書》記載:李世民高盛嗬斥、中氣十足,責問頡利為什麽背叛盟約?突厥貴族看見李世民“天顏”都十分震驚,紛紛下馬跪拜。頡利攔都攔不住。一會兒,唐軍抵達。鎧甲鮮明、旌旗招展、軍容整肅,突厥人非常驚恐,摸不清唐軍的底細。
李世民與頡利各自端坐馬上,大軍遠遠地隔岸對峙。蕭瑀以為李世民大意輕敵。
李世民就先給他上了一課,揭示了他的戰略意圖。李世民說:“我的思考已經成熟了,不是你們預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揮師進犯,是認為我朝發生了變故,不能再打仗。我們要是關起城門一味防守,突厥一定會對中原大肆掠奪。
所以。我偏偏就帶這麽幾個人出來和他對陣,表示無所畏懼。我們還讓大軍列陣,讓他們知道我決戰的信心。他們深入大唐境內。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們一定能打贏。
要是講和,則能維護和平大局。克敵製勝,就在此一舉了!”一切都讓李世民的預料和掌控之中,沒過多久頡利果然派人請求和談,李世民答應“再給突厥人一次機會”。第二天,李世民和頡利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盟誓,簽署了和平協議,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說起這個便橋。還真是有些來頭。這可不是一座隨隨便便的橋,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橋。便橋今稱西渭橋。位於在今陝西鹹陽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於西漢。因位橋與漢長安城西南第一門——章城門遙遙相對。而此門又被稱為便門,所以橋也被稱為“便橋”。
西渭橋是漢唐朝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指的就是這座橋。在唐朝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發生在這裏。李世民與頡利的會盟,更使這座橋名揚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亂,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竄的過程中,為斷絕叛軍的追擊,便橋被楊國忠下令放火燒毀,之後就廢棄了。
突厥人都已經撤了,這唐軍陣營內部的蕭瑀等人還在雲裏霧裏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為何取勝的將士,請教道:“頡利率領舉國之兵來進犯時,很多將軍請命和他打一張。您沒有批準。
現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這是為什麽呢?”李世民也是被這幫不太聰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氣又好笑,隻好再給他們“生動地補上一課”。“我剛剛即位不久,國家還沒有完全安定,老百姓還沒有富裕,所以和為上策。
一旦和這些人打起來,一定會給官兵帶來較大傷亡,老百姓都會遭殃。所以我們暫停幹戈來使百姓得到休養,同時又可以給這些少數民族體現我們的恩惠和信義……突厥人多勢眾但是心不齊,他們的君臣都唯利是圖。
頡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將軍都來拜見我。我把他們灌醉然後綁起來,這形勢就對我們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長孫無忌和李靖秘密率軍到達幽州(今北京)來策應。
如果我們的大軍斷絕了突厥人的後路,又在陣前設下埋伏,取勝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剛剛接班,執掌國家貴在平穩,一旦和他們打起仗來。雙方一定都會死傷慘重。他們被我們打敗,卻不會滅亡。那就會因為害怕而和我們結怨,這樣劃算嗎?
現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們隻是損失一些財物。突厥人一定會驕傲輕狂、胸無大誌。而驕傲會是滅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說:‘要想得到什麽東西,就一定要先給他們一些東西’(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蕭瑀等人聽後,對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體投地,全體下馬,對著皇帝拜了又拜,還說:“這不是我們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於是。李世民下令豆盧寬、趙綽等人護送突厥人退兵。頡利向大唐進獻駿馬3000匹、羊1萬多頭。李世民一概不接受,並對突厥使者說:“讓你們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給我送回來,送這些牲畜算怎麽回事!”在遊牧的突厥人看來牛馬羊是財富的象征,而在農耕文明下成長起來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財富。人民尤其是農民,他是勞動力,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這就是文明的差異啊!
史書的記載,真可謂精彩絕倫。我們可以稱之為“盟胡虜便橋申約,展雄才六騎退敵”。新、舊《唐書》對此記述大同小異,可見這件事應該基本符合事實。當然,在具體細節上難免有些誇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視、矮化頡利可汗。事實上,李世民並沒有《舊唐書》上說的那麽神氣。此時唐朝國力有限。軍隊猝不及防。李世民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的疑兵之計和緩兵之計。他個人的氣勢確實很有威懾力,“氣場”很強。頡利見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軍軍容威嚴,自己就先泄氣了。頡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實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這樣的強者,他隻能認栽。當頡利聽到李世民許諾要賞賜不少金銀財寶,自己也有了台階可下。所以,便請求結盟。一場大戰就這樣,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接下來東突厥的形勢將急轉直下,而厚積薄發的大唐將徹底鏟除這個心腹大患。
平定東突厥
頡利退兵後的突厥。各種潛在的危機不斷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頡利的威信也不斷下降。但頡利還不斷加重對各部的勒索,貴族們紛紛謀劃叛離。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部落對其不滿加深,另立薛延陀為可汗。俗話說“屋漏又逢連陰雨,破船偏遇當頭風”,這話一點都不假。可憐的突厥地區又連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災,牲畜大量被凍死餓死,勢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懷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緊與唐朝聯絡。突利首先表示願意歸附唐朝,並與頡利可汗決裂。貞觀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說,自己和頡利的既矛盾已經很尖銳了,請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裏應外合。
於是,李世民命令秦武通率領並州兵馬,進行接應。十二月,突利和他的親信鬱射設、蔭奈特勒等率部前來歸順,再次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突利來長安後,看到李世民隆重的接待和豐厚的賞賜,感激涕零。李世民還拜其為禁軍第二軍軍長(右衛大將軍),封北平郡王,封戶700,後又加封為都督。
李世民對他說:“我想要中原安定,也不想使你的宗族滅亡,所以讓你做都督。大家不要相互襲擾,你可以長期做大唐的屏障。”631年,29歲的突利病死在中原,李世民親自為他的墓碑題詞,以示哀悼。
而唐朝一方,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統治更加穩固,經濟也得以恢複。李世民積極對突厥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皇宮顯德殿內習武,逐漸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大唐天公作美,風調雨順。
629年秋,關中大豐收,李世民認為反擊東突厥的時機成熟了。這年冬天。李世民派大將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等,帶領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第二年(630年)正月,李靖進屯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製勝地夜襲定襄(今山西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到磧口(在今山西臨縣)。
突厥貴族康蘇密等看到頡利敗局已定。就帶著楊廣的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作為見麵禮,前來投降。到了二月份,頡利隻能東躲西藏地到處打遊擊了。逃竄到鐵山(在今內蒙古陰山以北)時,隻剩下狼狽不堪的幾萬人馬。
頡利此時已經無計可施,隻得再次派遣執失思力出使大唐。不過,這次執失思力再也沒有上次那樣的囂張氣焰了。他是代表頡利來向大唐皇帝請罪的,請求全國歸附唐朝。
李世民派筵席和祭祀事務部長(鴻臚寺卿,正四品)唐儉和將軍安修仁手持代表國家的節杖。對不知所措的執失思力進行安撫。執失思力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突厥國內,大唐接受我們和談歸附的請求了,頡利這才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突厥人怎麽也沒想到,這隻是大唐的一種政治策略,大唐已經在著手徹底解決這個讓中原王朝頭疼了數十年的老大難問題了。
原來,李世民早已對頡利的信譽問題產生了懷疑,他認定這隻是頡利的緩兵之計,再也不願意給垂死掙紮的頡利以任何保存實力的機會了。他決定,督促李靖他們趁熱打鐵。再給頡利最後一擊,徹底解決這個言而無信的家夥。
三月,李靖、李勣趁著雙方接觸談判的時機。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藏身之處,大舉進兵。唐軍在鐵山附近一舉全殲突厥軍隊,占領了大漠南北。驚魂落魄的頡利可汗早已威風不再,他找了一匹千裏馬準備向西逃竄到吐穀(yu)渾(鮮卑族的一支,控製區域在今青海)。
但當他逃到他的侄子沙缽羅的部落時,被唐軍副總司令(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的部隊俘獲,並立刻被送到長安獻俘,東突厥滅亡(682年,突厥殘餘勢力曾再度建立後突厥帝國。最終在744年亡於回紇)。大唐終於肅清了這股危害邊疆多年的強大勢力,版圖也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10多萬人投降唐朝。
這一戰是李靖軍事生涯的最高成就。李世民激動地對他說:“當年李陵帶著5000人馬。其間曾投降匈奴,尚且在青史留名。現在你隻帶領3000輕騎兵深入敵境,收複定襄、威震北方,實在是古今未有為的功勳啊!”不久,李靖因功被封為代國公。
李世民時代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穀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包括對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近300年的基業。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
頡利可汗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原軍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四月初三,意氣風發的李世民大帝登上順天門(長安宮城正南門),召見他的俘虜——突厥頡利可汗。李世民當麵責斥他不斷背盟、恃強好戰,並曆數他掠奪百姓的5大罪狀等等。
頡利作為一個失敗者,已經沒有絲毫的發言權。麵對著李世民這樣千載難逢的雄主,他也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威風,此時惟有腿若篩糠、魂飛魄散、滿嘴求饒,歌頌李世民的偉大聖明,希望人家能留自己一條性命。有些人就是這樣,平時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但是一到生死關頭,貪生怕死的窩囊樣就暴露無遺了。
獨裁者尤其對生有著深深的眷戀,安史之亂時倉皇逃往四川的李隆基,八國聯軍侵華時化妝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後,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不都是這種德性嗎?李世民看到這個曾經讓自己忌憚幾分的頡利可汗,如今拜倒在自己腳下可憐巴巴、一副落水狗的模樣,成就感、虛榮心一下子都滿足了。
所以,勝利者李世民語氣放緩了一些,決定暫時放他一馬。李世民對頡利說:“凡是對我有功的。我一定不會忘記他;和我有仇恨恩怨的,我卻最終會忘記他。要說起來,你的罪狀確實不小。你這個人曾經多次言而無信。侵犯我大唐的疆土。
不過,自從渭水會盟以來。你沒有大規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先不殺你,隻把你的罪行先記錄下來,以觀後效。”頡利對大唐的不殺之恩,感激流涕。
隨後,李世民把頡利和他的家屬安置在皇家車馬署(太仆寺),厚加款待。頡利卻依然悶悶不樂,畢竟以前吆五喝六、前呼後擁的景象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他不住房屋。而在院子裏搭起了帳篷(就像利比亞前領導人卡紮菲一樣)。
經常同家人一起悲歌哭泣,逐漸地身體消瘦、麵容憔悴。李世民知道了,就格外開恩派他擔任虢(guo)州州長(刺史,州治在今河南靈寶)。並且對他說:“虢州靠近山區,麋鹿等野獸很多,你可以經常去遊獵。”頡利舍不得長安的繁華而不願前去,李世民就又任命他做禁軍第二軍長(右衛大將軍),並賞賜他大量田宅。
4年後一代梟雄頡利病死,李世民召集他的舊部按照突厥風俗對他進行火葬,還在灞水東麵為他修建了高大的墳墓。追封他為贈歸義王。並讓他兒子終身世襲其職位。李世民正在以自己以德報怨的處事風格和人格魅力,感動所有人,包括他原來的敵人。
東突厥滅亡之後。不少部眾內遷歸附唐朝。如何處理他們,這是個大問題。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議,一些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地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使他們逐漸漢化,變成漢人。
還有一些大臣像魏征等,認為突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遷到內地會形成後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地。李世民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對魏征言聽計從,可是這次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同意了溫彥博的主張。溫彥博建議把內遷的突厥人安置在朔方(今內蒙古南部烏審旗一帶),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長治理,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這也體現了魏征的狹隘、短視和李世民胸襟的廣闊,有江海般的度量才能成就這樣的不世之功。原來突厥的首領分別得到任用和安置,這樣就安撫了內遷的突厥部眾,不少內遷的突厥人住進了長安城。這就是古代的“民族區域自治”啊。
據統計,當時長安城有近萬戶突厥人家,城內蕃漢雜居,少數民族人有的戴漢帽的,漢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處、親熱非凡,就連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宮中遊玩。李世民還在朝廷裏大量任用突厥貴族為官,突厥各部首領凡來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中郎將等高級武官。
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100多人,幾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堂上,可以看見突厥酋長身著唐朝官服帶刀上朝,唐王朝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多民族政權。連宋朝人都說,“夷狄之臣”來到中原的以唐朝為多。
這樣一來,突厥人從上到下、由裏到外,對李世民、對大唐都算是徹底心服口服了。再過些年後,遷入內地的突厥人經過通婚和交流,與漢人已經沒什麽兩樣了。這樣的歸順,是自願的、徹底的、溫和的,使得後世許多朝代羨慕不已、望塵莫及。
到了李治時代的657年,大將蘇定方又消滅了頑固而凶狠的西突厥,最終使突厥勢力從此正式退出中國境內。東突厥問題逐步解決了,西南還有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它與唐政府也是平等關係。時而與唐和好,時而又使大唐感到不安,它就是——吐蕃。對待吐蕃,李世民采取的是一種溫和的措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