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任何人最終都要麵對死亡這個問題。皇帝雖然對別人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卻沒辦法控製自己的死亡,長生不老隻是他們的一個美好的夢想罷了。如今,唐太宗也不得不麵對這個問題。


    從貞觀二十一年(647)開始,唐太宗就感染了風疾(指中風),他覺得在長安城的太極宮住著很不舒服,因為太極宮地勢低窪,讓人氣悶。為了盡快好起來,他便下令在地勢較高的終南山修建了翠微宮,作為療養的行宮。


    雖然換了個環境,但這病不但沒有養好,反而越來越重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唐太宗摒棄了傳統的正規治療途徑,反而迷上了道士們煉製的一種丹藥,希望能夠長生不老,甚至還向從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求教長生不老之術。


    帝王是最高的統治者,坐擁天下,享受著人間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奢望是生命永留人間。所以,普遍有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但這僅僅隻是一個夢而已。


    所以,唐太宗的自欺欺人加快了他死亡的進程。


    不久,唐太宗的病情突然加重,他感覺自己沒有多少日子了,就急忙把宰相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召到翠微宮交代後事。


    長孫無忌,字輔機,漢族,河南省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係,後改為長孫氏。他是唐太宗的內兄,長孫皇後的哥哥。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淩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他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並且受托輔佐高宗,是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褚遂良。字登善,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晉末南遷到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他博通文史。精於書法,由秘書郎遷起居郎。相繼任職遷諫議大夫、黃門侍郎。同州刺史,史部尚書等職。


    有這兩位重臣輔佐李治,唐太宗可以瞑目了。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終南山的翠微宮,享年52歲。據史料記載,導致唐太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痢病”,也就是痢疾,拉肚子腸炎之類的疾病。不過也有史家經考證認為。唐太宗的真正死因是服食丹藥所致。還有人認為,唐太宗在貞觀19年征高麗之戰中因中箭受重傷,久治不愈,加上亂食丹藥導致身體更加虛弱,最終駕崩。不管怎麽說,唐太宗就此閉上了眼睛,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政局在權力交接時最危險,如今,皇帝病死在宮城之外,對政治可能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如果別有用心者乘機動亂。一場權力動蕩就難以避免了。


    為了避免宮廷政變的流血事件發生,也為了能讓李治順利登基。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遵照唐太宗的遺囑,一麵安排禁軍護送太子李治回到長安穩定局勢;一麵帶領大隊隨行人員護送太宗靈柩急返長安。到達長安後。才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駕崩的消息。


    六月一日,李治在太極殿即位,他就是曆史上的唐高宗。


    萬事開頭難,做皇帝也是如此。


    新帝即位,自然要忙碌一番。李治一方麵要辦理父親的喪事;另一方麵要處理軍國大事。他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學習,如何讓這個超級大國繼續健康地發展下去,這是他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另外,他必須繼承父親勤政愛民的優良傳統。以德治國,所以。除了處理朝政大事外,他還要從深宮中走出來。遍訪民情,體察民間疾苦。


    總的來說,李治也力圖做一名好皇帝,隻因能力有限,想要超越父親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他有些力不從心罷了。


    潛伏感業寺


    按下李治,我們再看武則天,唐太宗的駕崩,對她有影響嗎?答案是有,而且這影響非常之大。


    唐太宗走了,他的妃嬪們麵臨著以後的生活該何去何從的問題,當然也包括武則天在內。


    按照北朝以來的慣例,死去皇帝的妃嬪一般有三種安置方式。


    .有子女的妃嬪跟著自己的孩子到宮外居住,安享晚年。


    沒有子女但有特殊才能的妃嬪繼續留在宮中為新皇帝服務。比如把李治養大的薛婕妤,她其實是唐高祖李淵的婕妤,因為有卓越的才智德行,在李淵死後並沒有入寺為尼,而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留在宮中教育自己的兒子李治。


    既沒有子女又沒有特殊才能的妃嬪隻能當尼姑或者道士。


    在這三種歸宿中,最好的是第一種,能遠離深宮,有一個美好的晚年,最差的就是第三種了,相當於從一個火坑跳到了另一個火坑,從佛念經,孤苦終老。而能得到第二種歸宿的妃嬪鳳毛麟角,不是祖上積德,就是自己走了狗屎運。


    武則天沒有子女,第一條路是走不通了,而第三條路對她來說就像夢魘一般,所以,她非常渴望能走第二條路,她的這個夢能實現嗎?


    才德她是有的,關鍵是要看她有沒有這個機會了。


    此刻,她把希望寄托在李治身上,畢竟他們有過纏綿的一段經曆,她對自己的魅力非常自信,她等待著李治對自己的召喚。


    但此時的李治非彼時的李治,繁重的國事讓他把武則天丟在了腦後,曾經的許諾更被丟在了九霄雲外。


    在男人眼中事業永遠比愛情重要,女人隻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玩物,需要時把你捧在手心,不需要時就把你丟在牆角。難道普天之下的男人都是這樣嗎?


    麵對李治的絕情,武則天很痛心,她的自尊被無情地撕裂成了兩半。


    這年八月,眼看著唐太宗就要下葬昭陵了,但武則天還沒有等到李治的任何消息,她感覺自己就像一枚被遺棄的棋子,不禁絕望起來。


    就這樣。伴隨著唐太宗的下葬,已經26對的武則天與唐太宗其他未育妃嬪進入了感業寺為尼,開始了一生中最黑暗、最迷茫的歲月。她的人生也一度陷入了最低穀。


    關於感業寺的具體位置,這是學術界眾說紛紜的一個問題。在此。我們采用大多數人都比較讚同的說法。


    感業寺位於長安城朱雀街西崇德坊的西南隅,靠近清明渠。周圍地勢平坦,樹木成蔭,環境很不錯。但矮小的佛廬無法與高大的皇宮相比,這裏不僅生活條件艱苦,而且寺廟裏還有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過慣了優裕生活的妃嬪來到這裏感覺就像下了地獄一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曾生活在宮廷中的女人們需要時間來適應這種清苦的生活。


    當尼姑首先要削發,變成禿子。這讓這些年輕的美人們很難接受。但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為了活下去,她們隻能默默接受這一切,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烏黑秀發被一縷一縷地削落在地。


    削了發,受了戒,才算是尼姑。既然當了尼姑,就沒有了妃嬪的架子,要按戒律辦事。另外,平時一定要比師傅起得早,聽經讀經不能有差錯。這種生活不是武則天想要的。她要突破這種禁錮,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重回皇宮。


    雖然身處逆境,也不放棄希望。若想改變這種生活。還得依靠一個人,他就是當今皇上李治。所以,潛伏在感業寺中的武則天努力維持著和李治的感情,不管有幾成希望,她都必須努力去做,因為這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這種複雜感情的驅使下,武則天寫了一首情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大意是說:我心緒紛亂。精神恍惚,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我因為整天想著你。才如此憔悴。我每天因為思念你而默默落淚,你如果不相信。就打開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紅裙,那上麵的斑駁淚跡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首詩是幾乎絕望的武則天的真情流露,寫得情真意切,讀來內心有種酸酸的感覺。據說後來的大詩人李白看到這首詩後,竟然覺得自己不如武則天。


    出家不能強求,如果塵緣未了,即使剃了禿子,也隻能徒有其表,沒有出家人的裏。武則天就是如此,雖然她幼年受到佛教的影響,但當尼姑是被強迫的,不是出自本願,所以,佛教的清規禁錮不住她對李治的思念,隻是不知道今生能否再次和這個男人相見。


    有人說過這樣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話: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即使你的內心有再多的不平,日子還得一天一天地過。既然有些事情我們無從把握,未知的將來又讓我們有些迷茫,那麽,我們為何不從做好眼前的事情入手,過好每一天呢?


    天資聰慧的武則天認識到了這一點,雖然她急切盼望李治的出現,但也沒有荒廢在感業寺的每一天。她憑著深厚的佛學功底,在感業寺鑽研佛學如魚得水,融會貫通了佛學經典,為她執政後推行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隻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處於低穀時也不放棄理想與追求,這就是武則天在感業寺為我們展現出的人生態度。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她的精神和意誌也不會被摧垮淚水中的希望


    人心都是肉長的,皇帝也是人。難道李治真的忘記了曾經讓他魂牽夢繞、難以入眠的武則天了嗎?答案是沒有。其實,李治一直對武則天念念不忘,但現實不允許他做出和武則天有牽扯的事情來,他也有難言的苦衷。


    首先,他剛剛即位,根基不穩。一直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的控製,他隻有夾著尾巴做皇帝的份兒,雖然也曾想把武則天留下來。但隻是想想而已,因為他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其次。他膽小軟弱,缺乏父親的氣魄,沒有把武則天留下來的勇氣。而且父親把薛婕妤留下來是為了工作,他把武則天留下來卻是為了見不得光的私情。名不正言不順,他不敢這樣做。


    但把心愛的女人放在感業寺為尼,這是李治的一塊心病,他一直尋找機會要把武則天接回宮中。所以,李治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男人。隻是因為有了皇上這個身份,做起事兒來就要受到一些掣肘。


    當李治看到《如意娘》這首情詩後,幾乎控製不住自己了,想馬上到感業寺與武則天相會。但衝動是魔鬼,不能就這麽貿然前去感業寺,他需要一個理由,需要等待時機。


    忌日行香是唐朝社會的風俗,所以,繼嗣的皇帝在先帝死後的周年要到寺院上香祈福,同時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唐太宗也快死一周年了。這是個機會,李治自然會抓住不放。再怎麽說,他也是皇帝。還是有權力選擇到哪個寺廟上香的,他最終拍板決定去感業寺。


    其實,長安城裏有很多名寺,感業寺並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廟,李治為何偏偏選擇名不見經傳的感業寺呢?大臣們一頭霧水,李治卻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見到讓他牽腸掛肚的武則天了。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這天,李治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並到感業寺行香。


    李治的到來,讓武則天覺得這個男人還沒有忘記她。那點點柔情、句句承諾又讓她仿佛回到了過去。這根救命稻草。她要死死抓住不放。


    在感業寺,這兩人能幹些什麽事呢?《唐會要》這樣記載:“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相見,流淚,沒有過多的言語。


    對於武則天來說,度日如年,滿肚子的委屈不知從何說起,隻好用淚水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對於李治來說,何嚐不是如此,看到心愛的人這般摸樣,再想想貞觀末年的往事,也不禁潸然淚下。


    李治這次給他父親進香是組團來的,不能有過大的動作。武則天畢竟已經成為了尼姑,他還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將她接回宮,所以,武則天隻好繼續呆在感業寺。


    這見一麵真不容易,下次相逢,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不過,通過這件事,武則天明白了李治心中還是有她這個人的,所以,她更加堅信自己不久便會結束這種黑暗的日子,重回宮中。她依稀感到,身後那座熟悉的城市已經在向她頻頻招手,好日子應該離她不遠了。


    後宮風雲


    不懂風情的女人


    此時,武則天扮演著李治“情人”的角色,雖然她在宮外,李治在宮內,但二人一直藕斷絲連,難道他們要永遠這樣守望愛情嗎?這種兩地分居的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


    不急,該來的總會來的。


    這不,唐高宗李治的妻妾大鬧矛盾,給武則天回宮創造了大好機會。在這裏有兩個人不得不提,她們分別是王皇後和蕭淑妃。


    先來看王皇後。


    既然能當上皇後,無論是出身,還是相貌,自然都無可挑剔。


    王皇後是唐並州祁(今祁縣)人,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玄孫女。她的從祖母是李淵的妹妹、李世民的姑姑同安長公主。父親王仁佑原為羅山(今河南羅山)縣令,後來升為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刺史。母親柳氏也出自高門,後被封為魏國夫人。舅舅柳奭(shi)官至中書令(正三品)。可見,王皇後的身份很尊貴,有相當硬的後台。


    王皇後不僅出身高貴,而且長相俊美,性格和順,在同安長公主的推薦下,被選為李治的妃子。李世民對知書達理的王皇後非常滿意,逢人便說“她是我的好兒媳”。但王皇後卻不是李治喜歡的類型,李治登基後,出於對長孫無忌等輔佐大臣的尊重才正氏冊封她為皇後的。


    一個女人除了賢惠外,還肩負有一個很大的責任,那就是生兒育女。如果不能生育,是女人一輩子的遺憾。


    巧的是,這位李世民眼中的好兒媳偏偏就不能生育。如果放在現在,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先進的醫學會幫你實現當媽媽的心願。但在當時,這就是大事了。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一個女人不能生育,將為當時的倫理和輿論所不容。


    貴為皇後卻不能生育,王皇後即使有再高貴的出身和沉魚落雁的美貌也無法征服李治的心。


    除了不能生育外,王皇後失寵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她不懂風情。史書記載,王皇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意思是說她不會迎奉討好別人。貴為皇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必要討好別人,但有一個人必須要討好,他就是皇上。但王皇後美麗的臉上很少有表情,更別說在老公李治麵前撒嬌了。李治是個重情之人,注重兒女情長,性格的不和讓二人的關係越來越冷淡,距離越來越遠。


    另外,王皇後是關隴大族的後人,還扮演監視高宗的角色。在朝堂上,李治要麵對那些老臣無休止的勸諫;回到後宮,麵對皇後也不能說幾句心裏話,還得小心謹慎。這讓李治感覺很累,便選擇了逃避,經常前往蕭淑妃所在的淑妃宮。


    就這樣,王皇後漸漸失寵了,這讓她心中相當不爽。如果她能安分守己,做好分內的事情,會相安無事,終老宮中。但她偏偏咽不下這口氣,要在後宮與蕭淑妃爭寵。


    蕭淑妃是何許人也?她是南朝士族蘭陵蕭氏族人,齊梁皇室後裔。高宗李治為太子時,蕭氏為良娣。高宗登基之後,進為淑妃。生育一兒兩女,分別為許王李素節、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在眾多的妃嬪中,風情萬種的她是李治比較喜歡的一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