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廷上的對決
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武則天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李賢。李賢的出生讓武則天如虎添翼。此時,武則天膝下已經擁有兩個兒子,她的底氣更足,腰杆更硬,更有資本向後位發起衝擊,覺得自己當上皇後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則天寫了一篇《內訓》,儼然以皇後的身份自處。
王皇後受不了了:不把老娘放在眼裏,咱走著瞧。
但有皇帝李治做後台,王皇後也拿武則天沒辦法。被冷落的王皇後心急如焚,嫉妒之火越燒越旺,她想著法地要把武則天置於死地,不過,她的計謀太小兒科,而且一個比一個爛。
在萬般無奈之下,王皇後想出了一個奇策,準備耍個陰招。她讓母親柳氏找來一個巫師,施“厭勝”之術。(厭而勝之,係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製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本以為這件事做得非常隱秘,不會出什麽岔子,但讓王皇後沒有料到的是,她身邊就有武則天的心腹,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一把鼻涕一把淚,立即添油加醋地向唐高宗做了匯報,說王皇後詛咒聖上,罪不容誅。
唐高宗大怒,他對這個女人徹底失望了,廢王立武的決心更加堅定。同時,下令把柳氏趕出宮門,不許再進,並免去柳奭的宰相職位,貶出長安,貶為遂州(今四川遂寧)刺史。
真是家賊難防,本想置武則天於死地,沒想到卻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王皇後後悔不跌。
舅舅降職了,王皇後沒了後台。她惶惶不可終日,麵對得勢的武則天。她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雖然柳奭倒台了,但朝中反對廢除王皇後的勢力還不小,這些人是貞觀老臣,以宰相為主,代表人物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韓璦和來濟等。若想讓武則天順利當上皇後,必須邁過這道坎。
如今,皇後的勢力大不如前,武則天也有了一些支持者。所以,唐高宗又把廢立之事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準備做一做這幫老家夥的工作。
九月的一天,退朝後,唐高宗召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於誌寧等重臣入內殿商量要事。常年在官場混的人,都是皇上肚裏的蛔蟲,不用猜,就知道這番召見肯定是關於立後的事。
褚遂良在殿外就這樣說:“今日召見一定是為立後的事情。皇上的主意已定,但我受先帝顧命,定拚死相爭。否則無顏死後去見先帝。”
說褚遂良不識時務也好,說他一根筋也罷,反正。他是鐵了心要阻止武則天當皇後。如果這些人能至始至終都抱團抵製廢立皇後,那麽,唐高宗也沒辦法,因為他可以罷免或殺死一個重臣,但不能把所有的重臣都踢到朝堂之外。可惜的是,其他人就沒有褚遂良這種以死相諫的勇氣,已經做好了當牆頭草的準備。
對於廢立皇後的事情,李勣和長孫無忌等人不是同一戰壕裏的人,擔心與長孫無忌等人發生正麵衝突。便裝作生病,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結果。進入內殿的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三人。
唐高宗對長孫無忌說:“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朕欲立昭儀為後,你認為如何?”
麵對李治開門見山式的談話,長孫無忌有些犯難了,直接提反對意見,讓皇帝沒麵子,以後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真希望有人能替自己擋一下。
真是想什麽來什麽。
長孫無忌還沒開口,褚遂良就搶著說:“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為陛下欽點的媳婦。先帝臨終時,曾握著陛下的手對我說:‘佳兒佳婦托付於卿’。這句話至今還回蕩在臣的耳邊,陛下應該沒有忘記吧。再說,皇後沒有什麽大錯,豈能說廢就廢。臣不敢屈從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
好家夥,把先帝搬出來壓我,我不是被嚇大的。
再看,其他兩人,都低著頭,不說話。很明顯是默認了。
李治很鬱悶,他還沒找到合適的理由反駁褚遂良的這番話,結果,當天的議論沒有結果,隻能不歡而散。
唐高宗李治鐵了心要把武則天扶上皇後的位置,第二天繼續議論這個話題。
於誌寧既怕違旨得罪皇上,又懼怕長孫無忌的淫威。所以,選擇了繼續當啞巴。而長孫無忌繼續需要人做擋箭牌,他說:“先帝以褚遂良為顧命大臣,聽聽他的意見吧。”
褚遂良也不客氣,再次出陣,聲色俱厲地說:“陛下如果一定要易後,可向天下挑選,何必非選武氏。天下人皆知武氏曾經當過先帝的才人,如果立她為皇後,天下人會說陛下的行為算是什麽啊!願陛下三思而後行,臣今天違背陛下旨意,罪該萬死。但隻要不負先帝,死何足惜。”
說完,便把笏板扔在地上:“把朝笏還陛下!”接著,摘下帽子撲地叩頭出血,表示堅決抗旨。
其實,褚遂良已經退了一步,王皇後可以廢除,但就是不同意立武則天為皇後。他用辭職和生命相威脅的方式讓唐高宗異常惱火。
先是用先帝壓我,接著又用死來威脅我,你不要忘了我是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上。眼見李治要爆發了。
就在此時,長孫無忌見事態越來越嚴重,趕忙護著褚遂良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也不能加刑!”
先帝又是先帝,我難道就走不出先帝的影子嗎?
李治強壓著怒火,揮揮手,眾人便都退下了。
褚遂良已經沒有市場了,如果再讓他出頭,一定會激怒皇上,反而會弄巧成拙。於是。長孫無忌又把韓璦和來濟推到了前台。
韓璦對唐高宗說:“王皇後是先帝為陛下親自選定的媳婦,沒什麽過錯就要廢黜,會有負麵影響的。願陛下以社稷為重,三思而後行。”說完後。開始嗚咽哭泣,一個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淚,不到動情處,絕對不會如此。
唐高宗對此采取冷處理,一言不發。本以為韓璦會很知趣,不再進諫,沒想到這人要一條道走到黑,第二天又來了。內容與昨日無異。但感情更加悲切。這還沒完,他接著又上了一道奏疏,說皇後是用來母儀萬國的,女在德而不再色,願陛下懸崖勒馬,不要給後人留下笑柄。他甚至把武則天比作禍國殃民的妲己、褒姒恫嚇唐高宗。
來濟也進諫道:“王者立後,隻能從名家閨秀中選,這才是眾望所歸。”
雖然唐高宗認為這些言論都是陳詞濫調,可以忽略不計,但麵對這些反對的聲音。他還是有所顧忌的。在七位宰相中,褚遂良、來濟、韓瑗都明確表態反對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和於誌寧雖然沒說話。但很明顯也是持反對意見的。此外還有侍中崔敦禮,年事已高,可以忽略不計。隻有始終稱病沒有露麵的李勣沒有表態了。皇後廢立的事牽動了這麽多的宰相,阻力之大超乎了他的想象,接下來該怎麽辦呢?
退朝後,煩悶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商量。
“所有的宰相都反對嗎?”
“不,李勣身為宰相卻一言不發”
“他一定有苦衷,也許是我們的突破口。”
於是,唐高宗密召李勣入宮。詢問他對廢立皇後的意見。
李勣是何許人也?李勣,是民間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將。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民間有“呼風喚雨諸葛亮,神機妙算徐茂公”的說法,他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在大殿中,君臣二人開始對話。
“身體可好?”
“托皇上的福,沒什麽大礙。”
“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後,但褚遂良等人極力反對,這事兒該怎麽辦呢?”
李勣本不想趟渾水,最終還是躲不過,隻好硬著頭皮上了。說心裏話,他是支持唐高宗的,但官場上的人說話都是雲裏霧裏的,不輕易露骨地說出自己的立場。再說,如果舉起支持唐高宗的旗幟,以後在官場還怎麽和長孫無忌這些反對者相處,必定會受到排擠。
於是,李勣微微一笑,說道:“此乃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曆來都是如此。李勣的寥寥數語如撥雲見月般讓李治恍然大悟:我是當今天子,立後是我自己的事,沒必要征得這幫老家夥的同意。
唐高宗一下子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更加堅定了廢立皇後的決心。
此時,支持武則天當皇後的許敬宗也在朝中廣發議論,內容無非就是,天子立後,與臣子何幹,不要妄生異議等。
於是,唐高宗決定排除一切幹擾,快刀斬亂麻,立武則天為皇後。誰惹怒皇帝,誰肯定就沒有好下場。不久,最激烈的反對者褚遂良被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
反對派一看把皇帝惹毛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一下子集體沉默了。
老虎不發威以為我是病貓。看到反對派一下子變乖了,唐高宗心裏那叫一個爽快。武則天也非常興奮,因為她知道自己當皇後的日子已經為時不遠了。
六宮新主
皇後廢立之爭已經接近尾聲,廢誰立誰,大局已定,隻等唐高宗下令了。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詔:
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
說王皇後和蕭淑妃毒害皇上,這種罪名唐高宗都能想得出,真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辭。王皇後本想讓武則天和蕭淑妃鬥個兩敗俱傷,自己好從中漁利,沒想到卻是引狼入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當年和她爭風吃醋的蕭淑妃反倒成了一個戰壕的難姐難妹。老天和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王皇後對此隻能默默接受,因為她是失敗者。除了忍受屈辱外,她沒有任何申辯的權力。
一切都無法挽回了。王、蕭二人該退出曆史舞台了,新主人武則天將粉墨登場。王皇後和蕭淑妃隨即被置於別院。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勢,全家遭殃。風水輪流轉,這才是大自然平衡的法則。那些曾經跟著沾光的親屬也因為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失勢開始走黴運了。
中宮不可一日無主,當務之急是要立一個新皇後。
六天之後,十月十八日。由許敬宗牽頭,文武百官上表請求立武則天為後,這是唐高宗盼望已久的事情了,他立即頒布了立武則天為皇後的詔書: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武則天出自新貴家庭,是國家的勳臣之後,而且有才也有德,所以才被選入後宮。人緣不錯,深得眾人喜歡。當年我做太子時。在床前日夜侍候父親,父親非常滿意。高興之餘就把武則天賞賜給我了。這事兒就與漢朝的王政君如出一轍(王政君本是漢宣帝的宮女,後來,宣帝把她賞賜給太子。王政君生了一個兒子,等太子即皇位後,就被立為皇後了),現在我要讓武則天做我的第一夫人。
在這裏,唐高宗有意抬高武則天的門第,還把他們的結合說成是太宗的恩賜,無非是為武則天當皇後尋找一些理由罷了,以便堵住天下人的嘴。
其實,人們都不是傻子,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能蒙蔽得了誰呢?不管怎麽說,有唐高宗的支持,武則天當定了這個皇後。
《立武昭儀為皇後詔》頒布以後,太極宮和武氏宅院張燈結彩,唐高宗開始舉行隆重的“納後”儀式。
十一月一日,李治安排李勣送璽綬(皇後專用的印璽)給武則天,正式冊立她為皇後。當天,李治還為武則天就舉辦了大唐開國以來最大的盛典。從貞觀十一年進宮,曆經18年的坎坷,武則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新任皇後。她終於可以對天下人說“見天子庸知非福”這句話了,隻是這個天子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唐太宗了。
經過18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得到了期望中的回報,武則天心中有萬分感慨。想想隨父親南北奔波的歲月,第一次入宮時母親的眼淚,還有感業寺的孤單青燈,這些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依舊那麽清晰可見。如今,戴上了鳳冠,貴為國母,內心自然無比喜悅。
除了喜悅外,武則天內心還充滿了感激之情。如果沒有失意官僚、寒門仕子的支持,單憑唐高宗的寵愛,自己很難當上皇後的。經曆了一番血雨腥風的洗禮後,武則天才登上了皇後寶座,她對此必將格外珍惜,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損害她既得的利益。
盛大的慶典遮掩不住宮廷鬥爭的殘酷,頌揚之聲還沒有完全消失,新一輪的宮廷爭鬥已經悄悄拉開了序幕。
打擊一切敵人
都是皇上惹的禍
新官上任三把火,作為大唐帝國的新晉皇後,武則天也準備點他幾把火,鞏固自己得之不易的皇後地位,讓眾人都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做皇後當之無愧。
所以,武則天沒有得意忘形,對後宮中的一些人,特別是太子忠和長孫無忌等對她造成的威脅采取了一貫的招牌動作——進攻。
先看武則天居住的後宮,後宮是皇帝的妃嬪所居住的宮室,唐代的後宮叫做掖庭宮,位於城內太極宮之西。
雖然武則天已經貴為皇後,但她是由才人到昭儀再到皇後,一步一步晉升的。如果其他妃嬪得寵的話,必將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她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故事發生在別的女人身上。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後地位,她采取措施控製後宮,防患於未然。誰可能對她產生不利影響,就收拾誰,後宮任何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鑒於武則天的淫威,後宮的妃嬪們都小心謹慎,生怕成為這位強勢皇後的刀下之鬼。對於已經被打入冷宮的王、蕭二人,武則天覺得她們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所以,沒急著打這兩個已經失勢的老情敵的主意。但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改變了武則天的決定,也讓這兩個女人走上了不歸路。
當上皇後的武則天非常敏感,她把唐高宗親近的任何一個妃嬪都看成了自己潛在的對手和敵人。偏偏在這個時候,唐高宗踩了武則天的紅線,親近了另外的異性,這異性不是別人,正是被打入冷宮的王、蕭二人。
都是皇上惹的禍,王、蕭二人本以為能重見天日,沒想到卻引來了殺身之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王、蕭被廢後不久,生性仁弱的唐高宗突然感到良心不安:這幾年,隻顧忙著幫助武則天當皇後了,冤枉了王、蕭二人,這對她們太不公平了。畢竟夫妻一場,如此冷漠和絕情有些忘恩負義,應該去看看她們。
一天,武則天回家省親,內心無比愧疚的唐高宗就乘機去看被囚禁在別院的王、蕭二人。
在別院的一間陰暗、潮濕、密閉的囚室裏。時值嚴冬,石室四壁,滿綴冰淩。王、蕭二人生不如死地苟活著。囚室門旁隻露碗口大的一個小孔,供奴婢往裏送飯之用。
想想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好,再看看二人現在的生活,唐高宗無比揪心,鼻子一酸,就差放聲大哭了。
“皇後,淑妃你們還好嗎?”
“妾等已經失寵,被廢為宮女庶人,囚在別院,沒想到皇上還叫妾等的尊稱。”
王皇後的話中沒有絲毫的埋怨之情,反而對唐高宗的探視充滿了感激。這讓李治心裏更加難受,他真希望王皇後能痛罵他幾句,這樣他心裏反而會好受些。
沒等李治回話,王皇後接著說:
“求皇上念及昔日的夫妻之情,把我們放出去吧。等我們出去後,就把這個院子改名為回心院。我們也沒有別的奢求,隻希望能終生念佛,有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心腸本來就軟的唐高宗豈能經受得住這類催淚彈的攻擊,於是,立即答應:“皇後、淑妃大可放心,這事朕會有安排的。”
唐高宗李治給王、蕭二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希望後,拍拍屁股走人了。
都說滿懷希望地活著比行屍走肉般混日子要精彩得多,自從李治來過後,王、蕭精神了許多,她們夢想著李治能把她們接出囚室,遠離這個鬼地方。(未完待續)
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武則天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李賢。李賢的出生讓武則天如虎添翼。此時,武則天膝下已經擁有兩個兒子,她的底氣更足,腰杆更硬,更有資本向後位發起衝擊,覺得自己當上皇後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則天寫了一篇《內訓》,儼然以皇後的身份自處。
王皇後受不了了:不把老娘放在眼裏,咱走著瞧。
但有皇帝李治做後台,王皇後也拿武則天沒辦法。被冷落的王皇後心急如焚,嫉妒之火越燒越旺,她想著法地要把武則天置於死地,不過,她的計謀太小兒科,而且一個比一個爛。
在萬般無奈之下,王皇後想出了一個奇策,準備耍個陰招。她讓母親柳氏找來一個巫師,施“厭勝”之術。(厭而勝之,係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製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本以為這件事做得非常隱秘,不會出什麽岔子,但讓王皇後沒有料到的是,她身邊就有武則天的心腹,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一把鼻涕一把淚,立即添油加醋地向唐高宗做了匯報,說王皇後詛咒聖上,罪不容誅。
唐高宗大怒,他對這個女人徹底失望了,廢王立武的決心更加堅定。同時,下令把柳氏趕出宮門,不許再進,並免去柳奭的宰相職位,貶出長安,貶為遂州(今四川遂寧)刺史。
真是家賊難防,本想置武則天於死地,沒想到卻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王皇後後悔不跌。
舅舅降職了,王皇後沒了後台。她惶惶不可終日,麵對得勢的武則天。她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雖然柳奭倒台了,但朝中反對廢除王皇後的勢力還不小,這些人是貞觀老臣,以宰相為主,代表人物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韓璦和來濟等。若想讓武則天順利當上皇後,必須邁過這道坎。
如今,皇後的勢力大不如前,武則天也有了一些支持者。所以,唐高宗又把廢立之事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準備做一做這幫老家夥的工作。
九月的一天,退朝後,唐高宗召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於誌寧等重臣入內殿商量要事。常年在官場混的人,都是皇上肚裏的蛔蟲,不用猜,就知道這番召見肯定是關於立後的事。
褚遂良在殿外就這樣說:“今日召見一定是為立後的事情。皇上的主意已定,但我受先帝顧命,定拚死相爭。否則無顏死後去見先帝。”
說褚遂良不識時務也好,說他一根筋也罷,反正。他是鐵了心要阻止武則天當皇後。如果這些人能至始至終都抱團抵製廢立皇後,那麽,唐高宗也沒辦法,因為他可以罷免或殺死一個重臣,但不能把所有的重臣都踢到朝堂之外。可惜的是,其他人就沒有褚遂良這種以死相諫的勇氣,已經做好了當牆頭草的準備。
對於廢立皇後的事情,李勣和長孫無忌等人不是同一戰壕裏的人,擔心與長孫無忌等人發生正麵衝突。便裝作生病,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結果。進入內殿的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三人。
唐高宗對長孫無忌說:“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朕欲立昭儀為後,你認為如何?”
麵對李治開門見山式的談話,長孫無忌有些犯難了,直接提反對意見,讓皇帝沒麵子,以後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真希望有人能替自己擋一下。
真是想什麽來什麽。
長孫無忌還沒開口,褚遂良就搶著說:“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為陛下欽點的媳婦。先帝臨終時,曾握著陛下的手對我說:‘佳兒佳婦托付於卿’。這句話至今還回蕩在臣的耳邊,陛下應該沒有忘記吧。再說,皇後沒有什麽大錯,豈能說廢就廢。臣不敢屈從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
好家夥,把先帝搬出來壓我,我不是被嚇大的。
再看,其他兩人,都低著頭,不說話。很明顯是默認了。
李治很鬱悶,他還沒找到合適的理由反駁褚遂良的這番話,結果,當天的議論沒有結果,隻能不歡而散。
唐高宗李治鐵了心要把武則天扶上皇後的位置,第二天繼續議論這個話題。
於誌寧既怕違旨得罪皇上,又懼怕長孫無忌的淫威。所以,選擇了繼續當啞巴。而長孫無忌繼續需要人做擋箭牌,他說:“先帝以褚遂良為顧命大臣,聽聽他的意見吧。”
褚遂良也不客氣,再次出陣,聲色俱厲地說:“陛下如果一定要易後,可向天下挑選,何必非選武氏。天下人皆知武氏曾經當過先帝的才人,如果立她為皇後,天下人會說陛下的行為算是什麽啊!願陛下三思而後行,臣今天違背陛下旨意,罪該萬死。但隻要不負先帝,死何足惜。”
說完,便把笏板扔在地上:“把朝笏還陛下!”接著,摘下帽子撲地叩頭出血,表示堅決抗旨。
其實,褚遂良已經退了一步,王皇後可以廢除,但就是不同意立武則天為皇後。他用辭職和生命相威脅的方式讓唐高宗異常惱火。
先是用先帝壓我,接著又用死來威脅我,你不要忘了我是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上。眼見李治要爆發了。
就在此時,長孫無忌見事態越來越嚴重,趕忙護著褚遂良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也不能加刑!”
先帝又是先帝,我難道就走不出先帝的影子嗎?
李治強壓著怒火,揮揮手,眾人便都退下了。
褚遂良已經沒有市場了,如果再讓他出頭,一定會激怒皇上,反而會弄巧成拙。於是。長孫無忌又把韓璦和來濟推到了前台。
韓璦對唐高宗說:“王皇後是先帝為陛下親自選定的媳婦,沒什麽過錯就要廢黜,會有負麵影響的。願陛下以社稷為重,三思而後行。”說完後。開始嗚咽哭泣,一個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淚,不到動情處,絕對不會如此。
唐高宗對此采取冷處理,一言不發。本以為韓璦會很知趣,不再進諫,沒想到這人要一條道走到黑,第二天又來了。內容與昨日無異。但感情更加悲切。這還沒完,他接著又上了一道奏疏,說皇後是用來母儀萬國的,女在德而不再色,願陛下懸崖勒馬,不要給後人留下笑柄。他甚至把武則天比作禍國殃民的妲己、褒姒恫嚇唐高宗。
來濟也進諫道:“王者立後,隻能從名家閨秀中選,這才是眾望所歸。”
雖然唐高宗認為這些言論都是陳詞濫調,可以忽略不計,但麵對這些反對的聲音。他還是有所顧忌的。在七位宰相中,褚遂良、來濟、韓瑗都明確表態反對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和於誌寧雖然沒說話。但很明顯也是持反對意見的。此外還有侍中崔敦禮,年事已高,可以忽略不計。隻有始終稱病沒有露麵的李勣沒有表態了。皇後廢立的事牽動了這麽多的宰相,阻力之大超乎了他的想象,接下來該怎麽辦呢?
退朝後,煩悶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商量。
“所有的宰相都反對嗎?”
“不,李勣身為宰相卻一言不發”
“他一定有苦衷,也許是我們的突破口。”
於是,唐高宗密召李勣入宮。詢問他對廢立皇後的意見。
李勣是何許人也?李勣,是民間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將。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民間有“呼風喚雨諸葛亮,神機妙算徐茂公”的說法,他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在大殿中,君臣二人開始對話。
“身體可好?”
“托皇上的福,沒什麽大礙。”
“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後,但褚遂良等人極力反對,這事兒該怎麽辦呢?”
李勣本不想趟渾水,最終還是躲不過,隻好硬著頭皮上了。說心裏話,他是支持唐高宗的,但官場上的人說話都是雲裏霧裏的,不輕易露骨地說出自己的立場。再說,如果舉起支持唐高宗的旗幟,以後在官場還怎麽和長孫無忌這些反對者相處,必定會受到排擠。
於是,李勣微微一笑,說道:“此乃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曆來都是如此。李勣的寥寥數語如撥雲見月般讓李治恍然大悟:我是當今天子,立後是我自己的事,沒必要征得這幫老家夥的同意。
唐高宗一下子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更加堅定了廢立皇後的決心。
此時,支持武則天當皇後的許敬宗也在朝中廣發議論,內容無非就是,天子立後,與臣子何幹,不要妄生異議等。
於是,唐高宗決定排除一切幹擾,快刀斬亂麻,立武則天為皇後。誰惹怒皇帝,誰肯定就沒有好下場。不久,最激烈的反對者褚遂良被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
反對派一看把皇帝惹毛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一下子集體沉默了。
老虎不發威以為我是病貓。看到反對派一下子變乖了,唐高宗心裏那叫一個爽快。武則天也非常興奮,因為她知道自己當皇後的日子已經為時不遠了。
六宮新主
皇後廢立之爭已經接近尾聲,廢誰立誰,大局已定,隻等唐高宗下令了。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詔:
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
說王皇後和蕭淑妃毒害皇上,這種罪名唐高宗都能想得出,真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辭。王皇後本想讓武則天和蕭淑妃鬥個兩敗俱傷,自己好從中漁利,沒想到卻是引狼入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當年和她爭風吃醋的蕭淑妃反倒成了一個戰壕的難姐難妹。老天和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王皇後對此隻能默默接受,因為她是失敗者。除了忍受屈辱外,她沒有任何申辯的權力。
一切都無法挽回了。王、蕭二人該退出曆史舞台了,新主人武則天將粉墨登場。王皇後和蕭淑妃隨即被置於別院。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勢,全家遭殃。風水輪流轉,這才是大自然平衡的法則。那些曾經跟著沾光的親屬也因為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失勢開始走黴運了。
中宮不可一日無主,當務之急是要立一個新皇後。
六天之後,十月十八日。由許敬宗牽頭,文武百官上表請求立武則天為後,這是唐高宗盼望已久的事情了,他立即頒布了立武則天為皇後的詔書: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武則天出自新貴家庭,是國家的勳臣之後,而且有才也有德,所以才被選入後宮。人緣不錯,深得眾人喜歡。當年我做太子時。在床前日夜侍候父親,父親非常滿意。高興之餘就把武則天賞賜給我了。這事兒就與漢朝的王政君如出一轍(王政君本是漢宣帝的宮女,後來,宣帝把她賞賜給太子。王政君生了一個兒子,等太子即皇位後,就被立為皇後了),現在我要讓武則天做我的第一夫人。
在這裏,唐高宗有意抬高武則天的門第,還把他們的結合說成是太宗的恩賜,無非是為武則天當皇後尋找一些理由罷了,以便堵住天下人的嘴。
其實,人們都不是傻子,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能蒙蔽得了誰呢?不管怎麽說,有唐高宗的支持,武則天當定了這個皇後。
《立武昭儀為皇後詔》頒布以後,太極宮和武氏宅院張燈結彩,唐高宗開始舉行隆重的“納後”儀式。
十一月一日,李治安排李勣送璽綬(皇後專用的印璽)給武則天,正式冊立她為皇後。當天,李治還為武則天就舉辦了大唐開國以來最大的盛典。從貞觀十一年進宮,曆經18年的坎坷,武則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新任皇後。她終於可以對天下人說“見天子庸知非福”這句話了,隻是這個天子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唐太宗了。
經過18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得到了期望中的回報,武則天心中有萬分感慨。想想隨父親南北奔波的歲月,第一次入宮時母親的眼淚,還有感業寺的孤單青燈,這些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依舊那麽清晰可見。如今,戴上了鳳冠,貴為國母,內心自然無比喜悅。
除了喜悅外,武則天內心還充滿了感激之情。如果沒有失意官僚、寒門仕子的支持,單憑唐高宗的寵愛,自己很難當上皇後的。經曆了一番血雨腥風的洗禮後,武則天才登上了皇後寶座,她對此必將格外珍惜,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損害她既得的利益。
盛大的慶典遮掩不住宮廷鬥爭的殘酷,頌揚之聲還沒有完全消失,新一輪的宮廷爭鬥已經悄悄拉開了序幕。
打擊一切敵人
都是皇上惹的禍
新官上任三把火,作為大唐帝國的新晉皇後,武則天也準備點他幾把火,鞏固自己得之不易的皇後地位,讓眾人都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做皇後當之無愧。
所以,武則天沒有得意忘形,對後宮中的一些人,特別是太子忠和長孫無忌等對她造成的威脅采取了一貫的招牌動作——進攻。
先看武則天居住的後宮,後宮是皇帝的妃嬪所居住的宮室,唐代的後宮叫做掖庭宮,位於城內太極宮之西。
雖然武則天已經貴為皇後,但她是由才人到昭儀再到皇後,一步一步晉升的。如果其他妃嬪得寵的話,必將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她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故事發生在別的女人身上。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後地位,她采取措施控製後宮,防患於未然。誰可能對她產生不利影響,就收拾誰,後宮任何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鑒於武則天的淫威,後宮的妃嬪們都小心謹慎,生怕成為這位強勢皇後的刀下之鬼。對於已經被打入冷宮的王、蕭二人,武則天覺得她們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所以,沒急著打這兩個已經失勢的老情敵的主意。但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改變了武則天的決定,也讓這兩個女人走上了不歸路。
當上皇後的武則天非常敏感,她把唐高宗親近的任何一個妃嬪都看成了自己潛在的對手和敵人。偏偏在這個時候,唐高宗踩了武則天的紅線,親近了另外的異性,這異性不是別人,正是被打入冷宮的王、蕭二人。
都是皇上惹的禍,王、蕭二人本以為能重見天日,沒想到卻引來了殺身之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王、蕭被廢後不久,生性仁弱的唐高宗突然感到良心不安:這幾年,隻顧忙著幫助武則天當皇後了,冤枉了王、蕭二人,這對她們太不公平了。畢竟夫妻一場,如此冷漠和絕情有些忘恩負義,應該去看看她們。
一天,武則天回家省親,內心無比愧疚的唐高宗就乘機去看被囚禁在別院的王、蕭二人。
在別院的一間陰暗、潮濕、密閉的囚室裏。時值嚴冬,石室四壁,滿綴冰淩。王、蕭二人生不如死地苟活著。囚室門旁隻露碗口大的一個小孔,供奴婢往裏送飯之用。
想想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好,再看看二人現在的生活,唐高宗無比揪心,鼻子一酸,就差放聲大哭了。
“皇後,淑妃你們還好嗎?”
“妾等已經失寵,被廢為宮女庶人,囚在別院,沒想到皇上還叫妾等的尊稱。”
王皇後的話中沒有絲毫的埋怨之情,反而對唐高宗的探視充滿了感激。這讓李治心裏更加難受,他真希望王皇後能痛罵他幾句,這樣他心裏反而會好受些。
沒等李治回話,王皇後接著說:
“求皇上念及昔日的夫妻之情,把我們放出去吧。等我們出去後,就把這個院子改名為回心院。我們也沒有別的奢求,隻希望能終生念佛,有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心腸本來就軟的唐高宗豈能經受得住這類催淚彈的攻擊,於是,立即答應:“皇後、淑妃大可放心,這事朕會有安排的。”
唐高宗李治給王、蕭二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希望後,拍拍屁股走人了。
都說滿懷希望地活著比行屍走肉般混日子要精彩得多,自從李治來過後,王、蕭精神了許多,她們夢想著李治能把她們接出囚室,遠離這個鬼地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