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卜!但我相信自己!我相信我能夠凱旋而歸!兵者,詭道也!李世勣在大軍出發前,放出消息:我軍將從懷遠鎮出擊!自古兵法皆雲:兵不厭詐!但是李世勣為什麽卻提前通報我軍行軍路線?難道他以為高麗軍不堪一擊?
無須用計?屬下將領和士兵們都疑惑了!但是,不久後,李世勣就打消了士兵們的疑惑,在確定高麗的斥候們也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他下達了第二條軍令:全軍向北急進,從通定鎮(渡過遼水,直擊新城!對於高麗,李世勣沒有掉以輕心,隋煬帝失敗的案例就在眼前,經過縝密的分析,李世勣將大軍進擊的突破口選擇了高麗的新城!
“凡欲取高麗者,必先取新城!”——李世勣新城,建於海拔150米的高爾山之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高麗北方門戶重鎮!三月下旬的東北大地,依然寒風料峭!李世勣統帥這六萬大軍,快速向著目的地行進,無聲無息!一定要達到突然性!
給高麗人一個措手不及!四月初一,唐軍在急行了600多裏之後,到達了通定鎮,前方就是遼水,渡過遼水,離新城就隻有300裏了。
四月的河水,應該很冰,溫度很低!但是沒人猶豫,直接渡河!四月初五,先頭部隊已經隱約能夠看到玄菟城的輪廓了!(玄菟城與新城僅一河之隔,玄菟在河南岸,新城在河北岸。)
當早起的高麗士兵在牆頭看到城下突然出現了唐軍的旗幟之後!他們驚呆了,他們知道唐軍要來,但是沒有料到,竟然來得如此之快!而且竟然來到了玄菟城下!他們沒有時間驚呆了。現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隻要做了這件事情,那麽。唐軍就不能耐我何了!
他們有什麽法寶嗎?有!那就是趕緊關上城門!此時,李世勣的副手、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也已經兵臨新城了。李世勣隻給了他幾千人馬。
前麵說過,新城是高麗的國防重鎮,必定有重兵(至少四萬)把守,防備森嚴,再加上新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能大家都以為:僅憑幾千人馬,麵對這座海拔150米高的重鎮,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的!但是。那要看在誰手裏!李氏宗室第二猛將!“國初宗室,唯道宗、孝恭為最賢”孝恭,即河間王李孝恭!道宗,江夏王李道宗是也!唐高祖李淵的侄子!
李道宗簡曆:姓名:李道宗字:承範生卒年:公元600年——653年人生閱曆:17歲,協助李世民,計退劉武周;18歲,任左千牛備身(禦前侍衛官,與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將軍類似),封略陽郡公;22歲,出任靈州總管;27歲。任鴻臚卿(類似外交部諸侯兼蠻夷署署長),左領軍,大理卿(最高法院院長);29歲。任大同道行軍總管;30歲,刑部尚書(中央政法委書記,公檢法司四長合一);
37歲,禮部尚書(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部長);上任不久,因貪贓被罷官並入獄;39歲,複出,任茂州都督,晉州刺史;40歲,禮部尚書主要功績:在擊敗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數次大戰中屢立戰功;敗突厥。為大唐開疆拓土千餘裏;俘突厥頡利可汗,使大唐北部邊境數十年無大戰事;配合李靖。西滅吐穀渾;護送文成公主到吐這幾千人到了李道宗手裏,就有了名堂了!我攻不進去?
那你們也別出來了!李道宗派遣折衝都尉曹三良隻帶了十來個騎兵。直衝城門而去!城中的高麗守兵,不知虛實,竟被這十來個騎兵給嚇住了,一片混亂!稍作鎮定後,他們也采用了玄菟城守軍的方法——緊閉城門!史書記載“無敢出者”!
剛剛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裏,大軍連續行軍近千裏!現在的主要任務是休整,而不是以疲憊之師攻城,玄菟、新城兩城已經被我們鎮住了,我的目的達到了!因為我的真正目標是:蓋牟城!大軍休整十天後,於四月十五日,開始攻打蓋牟城,養精蓄銳的唐軍這時精神煥發。已經來了十天了,得像樣的打一仗了。
六萬大軍圍著蓋牟城,頂著頭頂不斷射來的箭弩,不停地衝鋒、爬牆……這是走出國門的第一戰!必須要勝!我相信,這是上到李世勣,下到普通士兵共有的一個信念!畢竟,為了你們,我們吃了這麽多苦——長途跋涉,頂風冒雪,履冰渡河!
而城內的高麗兵,也一次次地抵擋著唐軍的衝鋒,我相信,他們雖然有所畏懼,但是他們肯定不會膽怯。因為,他們經曆過來自中原的百萬大軍的攻城,他們最終挺過來了,在他們眼裏,城牆下的士兵,除了旗幟與隋時的不一樣,其他的都一樣!
但是,唐軍誌在必得!在經過了11天的苦戰之後,唐軍終於攻克了蓋牟城。“得戶二萬,糧十萬石”。在攻克蓋牟城之後,沒過幾天,李世勣就統軍南下,進軍至遼東城。在這裏,他將和李世民會師,合兵一處!
曆史的謎團!我查閱了包括《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三國史記》等一係列資料,都沒有查到在這次戰役中,關於玄菟城和新城兩座城池到底有沒有被攻克的記載,但是兩座城池內的高麗守兵麵對唐軍的壓境,都龜縮城內,不敢出擊的記載卻很清晰!玄菟城有沒有被唐軍攻克呢?
在《資治通鑒唐紀十四》中有記載:“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說明玄菟除了蓋牟城,玄菟城也被唐軍攻克了。在隨後的遼東之役中,《新唐書》和《舊唐書》有記載“高麗發新城、國內城四萬救遼東”。《三國史記卷二十一高句麗九寶藏王四年》也有記載:“王發新城國內城步騎四萬,救遼東”。
說明,新城在這次戰役中並沒有被攻克,而且還保存了相當強的兵力!現在就產生了疑問: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玄菟、新城、蓋牟城三座城市都在今天遼寧撫順附近,也就是說三城距離不遠,那李世勣為什麽隻攻克了蓋牟城和玄菟城就揮兵南下了呢?
在屁股後麵留一顆定時炸彈?豈不是很危險?史料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點痕跡!那隻能由我們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查找真相了!疑問1:為何三座城池隻攻克蓋牟城和玄菟城。獨獨留下新城?疑問2:為何在攻克蓋牟城和玄菟城之後,李世勣不是選擇繼續東進。而是掉頭南下遼東?
先來解答疑問2!線索1:張儉先生,還記得不?先遣軍主帥、營州都督,他已經在我們視野裏消失了五個月了,現在他總算出現了,他正在建安城下搞武裝示威呢!線索2:這裏我們需要張亮先生出場了,前麵提到,由刑部尚書張亮統帥水師由萊州渡海直撲平壤?
但是在張亮出發後,他並沒有向平壤進軍。而是直接北上,去了位於遼東半島的卑沙城,並攻占了這座城池,然後在渤海繼續北上,也到達了建安城!線索3:太宗李世民,他現在在哪裏呢?李世民正在過那方圓二百多裏的遼澤呢,他的目的地是哪裏呢?
也是遼東,他要和李世勣的先頭部隊會師!
遼陽有個特點,離海不遠了,不管是渤海還是黃海。也就是說。四路大軍已經兩兩會合了,而且距離很近——軍事術語叫做相互策應!相信分析道這裏,大家應該也能明白了:李世勣之所以南下。張亮之所以北上,是為了水陸兩支大軍能夠相互策應、相互配合,因為唐軍的最終目的地是高麗的首都平壤!
而平壤離黃海很近,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需要水陸協同作戰!疑問2解決了,兵法上還有一招:叫做牽製!我大軍南下,沿高麗西海岸向平壤推進,唐軍的目的是盡快攻克其首都,俘獲淵蓋蘇文。瓦解高麗的抵抗意誌。
但是高麗北部漫長的邊境線上還有很多重兵把守,如果他們南下回援沿海重鎮。那必將加大大唐進軍的難度。如何讓邊境的重兵乖乖呆在原地不動呢?那就是在其邊境線上攻克一兩座城池,駐紮一支部隊。派遣一名了解高麗的將領鎮守。高麗兵善守不善攻,隻要我防備得當,高麗軍肯定攻不下來!兩座城池吸引大批敵軍!
值!兩座城池減輕我主力部隊的壓力!值!即使兩座城池被攻克,以高麗兵的攻城能力,或許那時候平壤城頭也已經換上了大唐的軍旗了!損兵折將?不怕,值!總得有犧牲嘛!可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沒事,你們猜,李世民派的誰去守備蓋牟城?
我們的老朋友——韋挺!讓一個戴罪之身去守戰略作用如此重大的城市,看來,李世民壓根兒就瞧不起高麗軍,更是在侮辱淵蓋蘇文的智商!相信在獄中接到調令的韋挺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恢複自由身了,而且還是一城之守備司令!
憂的是,自己將承受高麗軍不斷的攻擊騷擾!不過,韋挺,你並不孤單,因為皇帝已經下詔讓契丹、奚等部落也分道出兵高句麗北部,以減輕韋挺的壓力。
好了,讓韋挺去自求多福吧。
我們回到正題!現在疑問1相信諸位也清楚了吧,如果還是想不通,就想想為什麽*後來沒有派兵去解放一個近在咫尺的小小金門島!好!疑問解決了!這隻是我個人從當時唐軍的行軍路線及作戰方向方麵,結合史料做出的分析,如果諸位有什麽新的思路,可以拿出來,我們一起分析!爭取還原1400年前,發生在東北大地上的這場大戰的真實麵貌!分析了這麽久,李世勣的大軍也已經抵達遼東城下了!那我們把目光聚集過來吧,這裏的場麵將更加精彩!
兵臨遼東!公元645年5月!李世勣、李道宗率軍已經抵達遼東城下,皇帝親自統帥的大軍還沒有到,以目前手上的兵力還不足以攻克城牆。部隊安營紮寨之後,李世勣開始給各軍下達任務:行軍副大總管李道宗、行軍總管張君乂等負責警戒,阻擊可能隨時出現的高麗援軍。
經偵知,高麗的大批援軍已經出發了,具體數目不詳,行軍時間不詳!餘下部隊由我指揮,負責警戒城內高麗軍的動向,防止城內敵軍與援軍內外夾擊!無作戰任務時,各部除留一部分人馬擔負警戒任務外,其餘人馬全部給我去扛沙袋!扛沙袋?沒聽錯吧?
當士兵們來到城外的壕溝前,他們確信了自己沒有聽錯,壕溝太寬太深了,架橋是不可能了,城內守兵肯定也不允許,那隻好用沙袋來把它填平。李道宗比較輕鬆!他不需要扛沙袋,畢竟得留一部分人馬擔負警戒嘛。
他帶著四千騎兵就在營地周圍晃悠,沒事時,還來到工地上給士兵們打打氣!看似很輕鬆!這邊正在熱火朝天的扛沙袋。那邊李世民已經到遼澤了。
意外收獲李世民親率六軍,從北平直行軍至懷遠鎮。大軍出發前,一個來自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人來到了軍營,要求參軍,此人一副農民打扮,三十歲上下,臂力驚人。虢國公、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接見了這個人,覺得現在東征高麗,朝廷正是用人之時,就把他留下了。
當時的張士貴不知道,這個農夫,以後的功名絕不在自己之下,而且,他的大名,將流傳千古,直到現在,名聲完全不比當朝聖上李世民低!這位農夫,還將成為諸多電視劇的原型!這一點,恐怕他自己也未曾料到!
在這次高麗戰爭中,他不但會大出風頭,而且還安慰了李世民略微失望的心!無邊遼澤!懷遠鎮,位於遼澤的西部邊緣,李世民已經率軍到達這裏了。前麵就是方圓二百多裏的遼澤了。遼澤!我李世民來了!(未完待續)
無須用計?屬下將領和士兵們都疑惑了!但是,不久後,李世勣就打消了士兵們的疑惑,在確定高麗的斥候們也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他下達了第二條軍令:全軍向北急進,從通定鎮(渡過遼水,直擊新城!對於高麗,李世勣沒有掉以輕心,隋煬帝失敗的案例就在眼前,經過縝密的分析,李世勣將大軍進擊的突破口選擇了高麗的新城!
“凡欲取高麗者,必先取新城!”——李世勣新城,建於海拔150米的高爾山之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高麗北方門戶重鎮!三月下旬的東北大地,依然寒風料峭!李世勣統帥這六萬大軍,快速向著目的地行進,無聲無息!一定要達到突然性!
給高麗人一個措手不及!四月初一,唐軍在急行了600多裏之後,到達了通定鎮,前方就是遼水,渡過遼水,離新城就隻有300裏了。
四月的河水,應該很冰,溫度很低!但是沒人猶豫,直接渡河!四月初五,先頭部隊已經隱約能夠看到玄菟城的輪廓了!(玄菟城與新城僅一河之隔,玄菟在河南岸,新城在河北岸。)
當早起的高麗士兵在牆頭看到城下突然出現了唐軍的旗幟之後!他們驚呆了,他們知道唐軍要來,但是沒有料到,竟然來得如此之快!而且竟然來到了玄菟城下!他們沒有時間驚呆了。現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隻要做了這件事情,那麽。唐軍就不能耐我何了!
他們有什麽法寶嗎?有!那就是趕緊關上城門!此時,李世勣的副手、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也已經兵臨新城了。李世勣隻給了他幾千人馬。
前麵說過,新城是高麗的國防重鎮,必定有重兵(至少四萬)把守,防備森嚴,再加上新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能大家都以為:僅憑幾千人馬,麵對這座海拔150米高的重鎮,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的!但是。那要看在誰手裏!李氏宗室第二猛將!“國初宗室,唯道宗、孝恭為最賢”孝恭,即河間王李孝恭!道宗,江夏王李道宗是也!唐高祖李淵的侄子!
李道宗簡曆:姓名:李道宗字:承範生卒年:公元600年——653年人生閱曆:17歲,協助李世民,計退劉武周;18歲,任左千牛備身(禦前侍衛官,與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將軍類似),封略陽郡公;22歲,出任靈州總管;27歲。任鴻臚卿(類似外交部諸侯兼蠻夷署署長),左領軍,大理卿(最高法院院長);29歲。任大同道行軍總管;30歲,刑部尚書(中央政法委書記,公檢法司四長合一);
37歲,禮部尚書(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部長);上任不久,因貪贓被罷官並入獄;39歲,複出,任茂州都督,晉州刺史;40歲,禮部尚書主要功績:在擊敗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數次大戰中屢立戰功;敗突厥。為大唐開疆拓土千餘裏;俘突厥頡利可汗,使大唐北部邊境數十年無大戰事;配合李靖。西滅吐穀渾;護送文成公主到吐這幾千人到了李道宗手裏,就有了名堂了!我攻不進去?
那你們也別出來了!李道宗派遣折衝都尉曹三良隻帶了十來個騎兵。直衝城門而去!城中的高麗守兵,不知虛實,竟被這十來個騎兵給嚇住了,一片混亂!稍作鎮定後,他們也采用了玄菟城守軍的方法——緊閉城門!史書記載“無敢出者”!
剛剛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裏,大軍連續行軍近千裏!現在的主要任務是休整,而不是以疲憊之師攻城,玄菟、新城兩城已經被我們鎮住了,我的目的達到了!因為我的真正目標是:蓋牟城!大軍休整十天後,於四月十五日,開始攻打蓋牟城,養精蓄銳的唐軍這時精神煥發。已經來了十天了,得像樣的打一仗了。
六萬大軍圍著蓋牟城,頂著頭頂不斷射來的箭弩,不停地衝鋒、爬牆……這是走出國門的第一戰!必須要勝!我相信,這是上到李世勣,下到普通士兵共有的一個信念!畢竟,為了你們,我們吃了這麽多苦——長途跋涉,頂風冒雪,履冰渡河!
而城內的高麗兵,也一次次地抵擋著唐軍的衝鋒,我相信,他們雖然有所畏懼,但是他們肯定不會膽怯。因為,他們經曆過來自中原的百萬大軍的攻城,他們最終挺過來了,在他們眼裏,城牆下的士兵,除了旗幟與隋時的不一樣,其他的都一樣!
但是,唐軍誌在必得!在經過了11天的苦戰之後,唐軍終於攻克了蓋牟城。“得戶二萬,糧十萬石”。在攻克蓋牟城之後,沒過幾天,李世勣就統軍南下,進軍至遼東城。在這裏,他將和李世民會師,合兵一處!
曆史的謎團!我查閱了包括《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三國史記》等一係列資料,都沒有查到在這次戰役中,關於玄菟城和新城兩座城池到底有沒有被攻克的記載,但是兩座城池內的高麗守兵麵對唐軍的壓境,都龜縮城內,不敢出擊的記載卻很清晰!玄菟城有沒有被唐軍攻克呢?
在《資治通鑒唐紀十四》中有記載:“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說明玄菟除了蓋牟城,玄菟城也被唐軍攻克了。在隨後的遼東之役中,《新唐書》和《舊唐書》有記載“高麗發新城、國內城四萬救遼東”。《三國史記卷二十一高句麗九寶藏王四年》也有記載:“王發新城國內城步騎四萬,救遼東”。
說明,新城在這次戰役中並沒有被攻克,而且還保存了相當強的兵力!現在就產生了疑問: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玄菟、新城、蓋牟城三座城市都在今天遼寧撫順附近,也就是說三城距離不遠,那李世勣為什麽隻攻克了蓋牟城和玄菟城就揮兵南下了呢?
在屁股後麵留一顆定時炸彈?豈不是很危險?史料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點痕跡!那隻能由我們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查找真相了!疑問1:為何三座城池隻攻克蓋牟城和玄菟城。獨獨留下新城?疑問2:為何在攻克蓋牟城和玄菟城之後,李世勣不是選擇繼續東進。而是掉頭南下遼東?
先來解答疑問2!線索1:張儉先生,還記得不?先遣軍主帥、營州都督,他已經在我們視野裏消失了五個月了,現在他總算出現了,他正在建安城下搞武裝示威呢!線索2:這裏我們需要張亮先生出場了,前麵提到,由刑部尚書張亮統帥水師由萊州渡海直撲平壤?
但是在張亮出發後,他並沒有向平壤進軍。而是直接北上,去了位於遼東半島的卑沙城,並攻占了這座城池,然後在渤海繼續北上,也到達了建安城!線索3:太宗李世民,他現在在哪裏呢?李世民正在過那方圓二百多裏的遼澤呢,他的目的地是哪裏呢?
也是遼東,他要和李世勣的先頭部隊會師!
遼陽有個特點,離海不遠了,不管是渤海還是黃海。也就是說。四路大軍已經兩兩會合了,而且距離很近——軍事術語叫做相互策應!相信分析道這裏,大家應該也能明白了:李世勣之所以南下。張亮之所以北上,是為了水陸兩支大軍能夠相互策應、相互配合,因為唐軍的最終目的地是高麗的首都平壤!
而平壤離黃海很近,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需要水陸協同作戰!疑問2解決了,兵法上還有一招:叫做牽製!我大軍南下,沿高麗西海岸向平壤推進,唐軍的目的是盡快攻克其首都,俘獲淵蓋蘇文。瓦解高麗的抵抗意誌。
但是高麗北部漫長的邊境線上還有很多重兵把守,如果他們南下回援沿海重鎮。那必將加大大唐進軍的難度。如何讓邊境的重兵乖乖呆在原地不動呢?那就是在其邊境線上攻克一兩座城池,駐紮一支部隊。派遣一名了解高麗的將領鎮守。高麗兵善守不善攻,隻要我防備得當,高麗軍肯定攻不下來!兩座城池吸引大批敵軍!
值!兩座城池減輕我主力部隊的壓力!值!即使兩座城池被攻克,以高麗兵的攻城能力,或許那時候平壤城頭也已經換上了大唐的軍旗了!損兵折將?不怕,值!總得有犧牲嘛!可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沒事,你們猜,李世民派的誰去守備蓋牟城?
我們的老朋友——韋挺!讓一個戴罪之身去守戰略作用如此重大的城市,看來,李世民壓根兒就瞧不起高麗軍,更是在侮辱淵蓋蘇文的智商!相信在獄中接到調令的韋挺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恢複自由身了,而且還是一城之守備司令!
憂的是,自己將承受高麗軍不斷的攻擊騷擾!不過,韋挺,你並不孤單,因為皇帝已經下詔讓契丹、奚等部落也分道出兵高句麗北部,以減輕韋挺的壓力。
好了,讓韋挺去自求多福吧。
我們回到正題!現在疑問1相信諸位也清楚了吧,如果還是想不通,就想想為什麽*後來沒有派兵去解放一個近在咫尺的小小金門島!好!疑問解決了!這隻是我個人從當時唐軍的行軍路線及作戰方向方麵,結合史料做出的分析,如果諸位有什麽新的思路,可以拿出來,我們一起分析!爭取還原1400年前,發生在東北大地上的這場大戰的真實麵貌!分析了這麽久,李世勣的大軍也已經抵達遼東城下了!那我們把目光聚集過來吧,這裏的場麵將更加精彩!
兵臨遼東!公元645年5月!李世勣、李道宗率軍已經抵達遼東城下,皇帝親自統帥的大軍還沒有到,以目前手上的兵力還不足以攻克城牆。部隊安營紮寨之後,李世勣開始給各軍下達任務:行軍副大總管李道宗、行軍總管張君乂等負責警戒,阻擊可能隨時出現的高麗援軍。
經偵知,高麗的大批援軍已經出發了,具體數目不詳,行軍時間不詳!餘下部隊由我指揮,負責警戒城內高麗軍的動向,防止城內敵軍與援軍內外夾擊!無作戰任務時,各部除留一部分人馬擔負警戒任務外,其餘人馬全部給我去扛沙袋!扛沙袋?沒聽錯吧?
當士兵們來到城外的壕溝前,他們確信了自己沒有聽錯,壕溝太寬太深了,架橋是不可能了,城內守兵肯定也不允許,那隻好用沙袋來把它填平。李道宗比較輕鬆!他不需要扛沙袋,畢竟得留一部分人馬擔負警戒嘛。
他帶著四千騎兵就在營地周圍晃悠,沒事時,還來到工地上給士兵們打打氣!看似很輕鬆!這邊正在熱火朝天的扛沙袋。那邊李世民已經到遼澤了。
意外收獲李世民親率六軍,從北平直行軍至懷遠鎮。大軍出發前,一個來自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人來到了軍營,要求參軍,此人一副農民打扮,三十歲上下,臂力驚人。虢國公、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接見了這個人,覺得現在東征高麗,朝廷正是用人之時,就把他留下了。
當時的張士貴不知道,這個農夫,以後的功名絕不在自己之下,而且,他的大名,將流傳千古,直到現在,名聲完全不比當朝聖上李世民低!這位農夫,還將成為諸多電視劇的原型!這一點,恐怕他自己也未曾料到!
在這次高麗戰爭中,他不但會大出風頭,而且還安慰了李世民略微失望的心!無邊遼澤!懷遠鎮,位於遼澤的西部邊緣,李世民已經率軍到達這裏了。前麵就是方圓二百多裏的遼澤了。遼澤!我李世民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