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張亮出發前李世民給他配了兩個好副手右驍衛將軍、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與副總管王文度,否則可能連這個不痛不癢額卑沙城也攻不下來。五月初二打下卑沙城之後,張亮分遣總管邱孝忠帶了一支水師遊弋在鴨綠江,去耀武揚威一番,水師主力則繼續北進,目標:建安城。


    前麵說過,高句麗守軍幾乎不會主動出擊,機會很少,給了張儉一次;建安城的守兵不偏不袒的,張亮來了後,也給了張亮一次!張亮啊!情何以堪!算是榮幸還是侮辱!事情是這樣的,還頗具點喜劇色彩。張亮統軍登陸後,也到了建安城下。


    大軍到達目的地後,首先要安營紮寨,這點張亮還是很清楚的,他安排的井井有條,紮寨嘛,得去砍伐樹木,於是張亮就派兵到附近的山上砍樹了,營裏就留下總管張金樹帶了一部分人馬擔負警戒任務,然後自己就回帳篷裏躺下休息了,畢竟舟車勞頓嘛,作為主帥,是需要養精蓄銳的。建安城的守兵看到唐軍都四下砍樹去了,就趁張亮防備薄弱、立足未穩之際,衝出城門,直奔唐軍營地而來。


    高句麗軍的突然主動出擊,出乎了唐軍的意料之外!此時,營裏沒多少兵力,唐軍大駭!幾個腿腳快的趕緊跑到張亮帳篷裏,告訴張亮:敵軍突襲而來了!


    張亮這人,膽子很小,乍一聽到這一消息,表現的很淡定!淡定?扯吧!是嚇得!嚇得全身僵硬,坐在床上兩眼直視,嘴裏也說不出話來了,像一尊雕像,!照理說。主帥都被嚇得六神無主,那麽沒了主心骨的唐軍應該很快就會被擊敗。


    可是,這些人慌亂之中竟然誤以為張亮是勇敢非凡、臨危不亂。頓時軍心大穩,士氣大增。直接衝出軍營,把高句麗軍給擊退了!這……?隻能說唐軍運氣好!這以後,高句麗守軍就龜縮不出了,而唐軍在這樣兩個將領的指揮下,也攻不進去,就形成膠著狀態了,一直持續到此次東征結束。


    好了,以上就是南路軍的概況。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啊!看了這麽多,大家也應該看出來了,張亮不是將帥之才,這點,李世民其實一直都知道,那麽他為什麽還把這麽重要的任務交給張亮呢?


    首先,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武將也就尉遲敬德、李靖、張亮、程知節、唐儉、李世勣六人了,前麵說過。其中尉遲敬德、李靖、唐儉三人都60歲以上了,程知節要留守,李世勣要統帥陸軍;所以。資格夠老、能夠鎮得住場子的就李亮了,沒得選!


    再者,張亮雖不是將帥之才,但是為人善於從細微處發現端倪、有先見之明,更重要的是這人膽小,膽小有時候不是壞事,能夠讓人時刻保持高度警戒,而且行事會極為謹慎,讓這種人帶兵。即使不勝,也不會有敗!最後。張亮雖然不是個良將,卻是個忠將。如果沒有他,可能李世民也活不到玄武門之變。這裏還有個人要特別提出一下,程名振!


    程名振在這次東征高句麗之後,幾乎也沒他什麽事兒了,但是不要急,他雖然沒事了,他卻給大唐生了個好兒子——突厥克星:程務挺!這程務挺是個蠻悲劇的人物,克了一輩子突厥,最後卻死在了大唐手上!唉!命也?以後再說吧!趕緊回到安市城前線吧,那裡將有一場好戲和一場分歧!好戲很過癮!分歧很嚴重!


    戲


    連經蓋牟、遼東、白岩、駐蹕之戰後,高句麗真真正正領教了唐軍的攻城、野戰的能力,也見識了大唐軍事將領的霸道之氣。


    徹底放棄了出城野戰的想法,一心一意據城自守了。唐軍照單全收,平時的巡邏警戒工作也基本停下了,沒戰事時,士兵們還可以三三兩兩、甚至獨自一個人到周圍去逛逛,那個年代,應該也沒啥好逛的,無非就是在附近散散步,完全沒當自己是在別國境內,而且還是來打人家的。這其中,有一個人最具代表性——當今聖上李世民,李世民甚至下令,大軍營地不但不用修築防禦工事,斥候探馬等人也不用出去了。


    這也太輕敵了吧,這不,總算出事了!高句麗出動了!高句麗軍隊雖然不敢出城作戰,但是間諜斥候等人淵蓋蘇文還是要派出來的,畢竟多獲取點唐軍的情報總是管用的。


    於是,就有一個高句麗的間諜史上留名了,此人叫高竹離。淵蓋蘇文如果知道,他的這一舉動(派間諜)將會給他帶來莫大的羞辱,想必打死他也不會這樣做!課外擴展知識:古代間諜也是個統稱,總共有五種,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具體是根據間諜的身份和任務來區分的。其實不管什麽間,最終任務都是搜集情報。這個高竹離是個生間,什麽是生間呢?


    就是行軍打仗時,到敵方軍營刺探情報的。這崗位對人員的選拔標準蠻有意思,不差這點時間,我給大家講講吧,算是普及下知識:標準一,要求看起來很傻、很愚;標準二,長相得醜,越醜越好;標準三,不愛閑扯淡瞎聊天;標準四,能吃苦耐勞!我對著鏡子看了看,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你呢?


    高竹離是個很敬業的間諜,在15萬人都被擊敗的情況下,一個人日夜兼程、食不果腹地直奔唐軍營地方向去了,不巧的是,路上碰到了沒事出來瞎逛的唐軍斥候,斥候的眼力很是厲害,看破了他的身份,畢竟,現在百裏之內“無複人煙”,你卻逆勢北上,“此人必有蹊蹺!”(李元芳語錄),於是斥候把他五花大綁直接送到李世民那裏。


    這個時候還敢來刺探情報?李世民挺佩服他的,讓人給他鬆綁了。李世民沒有審問高竹離都刺探到什麽情報了,卻關心的問:怎麽瘦成這樣兒?高竹離:著急趕路,好幾天都沒吃東西了。李世民馬上吩咐人給他拿來了食物。


    等他吃完了,李世民:你身為間諜,要及時回去複命。你就告訴淵蓋蘇文,以後想知道我軍情報,直接派人來問我就得了。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派間諜了,你們太辛苦了。高竹離驚訝了。帶著感激之心轉身就走。


    剛邁出一隻腳。聽到身後李世民又說道:等等!“莫不是反悔了?”高竹離的心突然就亂了。“給他拿一雙鞋子!”看到高竹離竟然赤著腳,李世民吩咐道。這!就是大唐皇帝!這!就是李世民!淵蓋蘇文,你感到恥辱了嗎?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對了。如果你沒感覺到,那也對了。


    因為,你是高句麗人,很正常!分歧此次東征高句麗最後一個邊防重鎮安市已經*裸地呈現在唐軍麵前。大家不要嫌我囉嗦,之所以一再強調安市。因為這座城池很不一般!不一般在什麽地方,這座城池不但接下來要承受唐軍的進攻,以前也承受過自己人的攻擊。事情是這樣子的:三年前,淵蓋蘇文弑殺高建武,打壓異己,奪取高句麗大權,要求各地耨薩、城主都承認他的大莫離支的地位。


    但是安市城主卻不買他的賬,拒絕承認淵蓋蘇文。淵蓋蘇文就親自帶兵來到安市,想一舉攻克安市,以武力使安市城主屈服。結果呢。淵蓋蘇文愣是打不下來,就做了個順水人情,繼續任命他為安市城主。(安市城主的名字各種史料都沒有記錄下來。倒是在野史和後人的小說中,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什麽楊萬春的。


    這裏呢,我們還是按照曆史來吧,就簡稱其為城主,大家知道城主說的是這個安市城的就可以了。)這都自己人,知根知底的,也打不下來,說明這個城主還是有一定水平的。一句話。安市城不好打。不好打,不代表打不下來。隻要假以時日,以唐軍的攻城能力。也不在話下。但是大唐此次是出國作戰,兵法雲:兵貴速不貴久。久了,後勤吃不消。


    這個情況李世民很清楚。早在白岩城投降之後,就唐軍的下一步走向,李世民和李世勣就有過一次短暫的交流,那次交流中,李世民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開放的思路,可惜,被身為行軍大總管的李世勣給否決了。


    李世民的思路說簡單點就是1300年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采用的“蛙跳戰術”:越過重兵設防、難以速克的安市,直接攻擊建安。但李世勣不同意,他是有原因的,當時唐軍的糧草都囤積在遼東,如果直接越過安市,那唐軍的後勤線將會受到威脅。


    李世民是個相對民主的皇帝,善於傾聽臣下的意見,他同意了,畢竟,大軍的主帥是李世勣,可惜,李世勣的真正原因另有其他,作為武將,他不敢說也不能說,放心,後麵會有人幫他說出來。唐軍錯失了第一次兵臨平壤、消滅高句麗的機會,可見,民主在有些時候還是不如*的。


    還好的是,唐軍還有第二次大好機會,希望他們能夠把握住!於是,唐軍就按照李世勣的思路,開始攻打安市,拋石機、撞車、雲梯等等都用上了,打了幾天,除了把人城牆給砸的一片烏煙瘴氣之外,沒有任何進展。李世民馬上召集了一次所有將領都參加的會議,繼續商討對策。


    決定高句麗命運的時候到了。任職原高句麗耨薩時的高延壽和高惠真軍事能力一塌糊塗,但是投靠大唐之後,卻展現出了其超前的思維,他們兩個人的思路和李世民的類同:放棄安市,直接攻擊烏骨城,烏骨城城主老弱無能,朝夕可下,而且糧草不用擔心,從烏骨城到平壤之間有很多小城,這些小城有一個共同特點兵少糧多易於攻克,可以以戰養戰!大部分人都讚成這個策略!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駐蹕山一戰,15萬大軍毀於一旦,高句麗舉國心慌,這個時候,唐軍不必再重視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應該趁此勢深入敵境,直趨鴨綠江;建安城下的張亮可以統帥水師,渡海到鴨綠江接應陸軍並負責後勤補給。兩路大軍,水陸配合,平壤可指日而下!多數人都讚成這個計劃,唐軍第二次兵臨平壤的機會來了。


    可惜,有一個人反對,此人就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皇帝的小舅子、太子太師、司徒、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就說了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是任何人都不敢反對且全體讚成的:“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檄幸。”


    長孫無忌到底是個文臣,對於戰事,眼光很短淺,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奔襲平壤的計劃可以派遣一二將軍,而皇帝坐鎮後方即可!無怪乎一年前,商討出兵高句麗之際,李世民當著群臣的麵對長孫無忌做了一個簡短的評價,評價裏有一句話“而總兵攻占,非其所長”。如果知道任用長孫無忌為隨軍侍中就是這個結果,我想,李世民當初無論如何也不會選他。


    李世民的弱點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流傳百世,我們要知道,他也是個人,也有弱點,個人分析,他最大的弱點來自於“麵子”。


    麵子,誤了很多事!想要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曆史書寫的,就要看起居注;想要樹立自己是很善於虛心納諫的,聽從了魏征,沒有出兵薛延陀,導致今天養虎為患;……今天,又一次錯誤地服從民主,導致唐軍錯失了第二次機會。


    接下來,就簡單了,唐軍在李世勣、李道宗等人的統領下,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攻城。


    你用拋石機把城牆砸壞了,守軍就用木柵堵上;你築土為山想爬上牆頭,守軍就把山給奪下來……打著打著,秋天來了,草枯水凍的,糧草也有點跟不上了,現在再采取“蛙跳戰術”也晚了,無論你打還是不打,高句麗就在這裏,不離不棄!一口吃不完,沒事,可以分幾次吃嘛,煮熟的鴨子還能飛了不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