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深刻認識一下這個王安石口中的“非常人”及其到底有什麽非常之處!淵蓋蘇文簡曆姓名:淵蓋蘇文別名:淵蓋金、泉蓋蘇文、錢蓋蘇文、伊梨柯須彌(倭國稱呼)生卒年:公元605年—666年仕途履曆:早年繼承父職為西部大人;642年,弑殺高建武,自封為大莫離支;主要功績:殺君欺臣,殘虐民眾,打壓異己,侵略弱小……那他有什麽非常之處呢?
軍事能力!淵蓋蘇文深諳兵法,熟悉用兵之道;他結合高句麗的地理形勢以及士兵的綜合素質,創新出了一套集進攻與防守並存的全新的適合高句麗國情的戰術——“王八兵法”王八,學名:甲魚,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具有攻擊性,同類可互相殘殺,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隻要周圍稍有動靜,就會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縮頭縮腦以自保。
首先,我聲明,我沒有任何誹謗淵蓋蘇文的意思,因為除此之外,確實想不出來還有什麽詞語能夠概括出他的軍事思想。先來看看淵蓋蘇文在軍事方麵的表現,我們再來考慮這個定義是否適合他。
每當見到唐軍,高句麗采取的方法有以下:“皆閉門自守”“城中驚擾,無敢出者”“依山自固”“益堅守”“堅守不動”“高麗皆嬰城守”……基本是龜縮不出!龜縮?對了,為什麽不叫“烏龜兵法”呢?相對好聽一些,900年後,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就建造了龜船,與明軍聯手大敗倭國水師。
不過,據我個人對這兩種動物的認識,我發現。烏龜和王八雖然都比較喜歡縮頭縮腦,但是,王八顯然比烏龜更具有攻擊性!淵蓋蘇文麵對唐軍時基本就是像王八一樣躲起來。伺機可能會出擊咬一口,但是結果都是肉沒吃著。牙齒還被唐軍敲碎。
淵蓋蘇文憑借該兵法,上可以應付唐軍,下可以欺淩新羅,真是萬能兵法,因最早由其發明,我們也可將“王八兵法”稱為“淵氏兵法”,因王八知名度比淵蓋蘇文要高,我通常喜歡稱之為“王八兵法”。
此次唐軍首征高句麗。淵蓋蘇文的唯一工作就是躲在平壤發出一些無用的軍事命令,安市之戰沒他什麽事兒,是人城主的功勞!好了,對淵蓋蘇文的介紹,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讓他好好休息一下吧,畢竟,接下來他就要噩夢連連了,我們同情他,不再打擾他了。唐軍的戰情總結首征高句麗斬獲不錯。但是沒有自滿和驕傲心理,回國後,李世民在多種場合與很多人進行過交流總結。
在總結的過程中。李世民流了一場淚,辦了一件事,評價了一個人,做了一個自我檢討,通過了一個提議,寫了一本書。流了一場淚此次唐軍首征高句麗,雖然斬獲頗豐,但也付出了幾千人的代價,其中陣亡約二千人。其餘的是在回國途中遭遇暴風雪,死於冷凍。
這凍死的。可能是體質差一些吧,為什麽這樣說。因為李世民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皇帝而有特別的待遇,三月份從定州出發一直到現在,李世民都沒有增減過一件衣服,無論是在炎炎夏日還是刺骨初冬,隨行大臣勸他換件衣服,李世民是這樣回應的:軍士衣多弊,吾獨禦新衣,可乎?——《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我實現了我的諾言,我與你們不離不棄,即使你們不幸戰死。
李世民下令,將所有戰亡及死於暴風雪的士兵遺骸妥善安葬,並設太牢(國葬大禮,古時隻有天子才能使用,相當於今天的降半旗致哀並由國家主席親讀悼文),親自寫了祭文,用以悼念亡靈,讀著祭文,情至深處,李世民也嚎啕大哭了一場。戰死者的父母親眼看到了這一幕,也當即表態:“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民如此,君何所懼矣!
辦了一件事班師回國,不但將士們回來了,還帶回了將士們俘獲的約一萬四千人已經淪為奴婢了的高句麗普通百姓,李世民不忍心他們父子夫婦離散,由政府出錢將他們贖回成為平民,並遣散回國!被贖回的高句麗百姓,聽聞此消息,“歡呼之聲,三日不息”。
夷民如此,君何所憂矣!評價了一個人薛仁貴給李世民留的印象太深刻了。雖然首征高句麗並沒有全部征服該國,多少有些遺憾,但是薛仁貴的出現,安慰了他略微失望的心,看著這個愛將,李世民說了一句話: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無上的評價,千裏土地比不上一個人!薛仁貴沒有讓李世民失望,他回報了更多給這個皇帝、這個大唐。
以報答聖上的知遇之恩。得良將若此,君有所依矣!做了一個自我檢討當初在駐蹕山大戰之際,於山頂觀察高延壽大軍情形時,李道宗向李世民提了一條建議:淵蓋蘇文傾國而來,平壤必定防守空虛,隻要給我五千精兵,我直搗平壤,則高句麗必定投降。這與李世民的“蛙跳戰術”不謀而合。
可惜,當時專心的李世民沒有聽到。公元646年2月,回到京師,李世民向李道宗表達了遺憾和歉意!正視己誤,君勇也!通過了一個提議公元647年,就再次征討高句麗李世民召開了軍事會議。
最後,群臣一直建議:高句麗的城池都是依山而建,難以速克,不如持續派遣部隊到高句麗進行騷擾,今天打這兒,明天打那兒,反正沒個具體目標,隨心情高興,目的就是使高句麗軍隊疲於奔命,目的就是拖垮你。
這一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有個專業的術語“蘑菇戰術”。磨死你!多算勝,君智也!寫了一本書從高句麗回國後,李世民寫了一本書《帝範》,全書內容很多,我隻把其中的一句話挑出來吧,大家一起看看:“中國雖安。忘戰則殆”——《貞觀政要》居安思危,君識也!無懼、無憂、有依、勇、智、識具備,高麗危矣!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此時,不要說再次發動進攻。就是百濟軍擂下戰鼓,恐怕也會一哄而散。危急時刻,新羅大將軍金庾信的弟弟、將軍欽純喊來了自己的兒子盤屈,對他說:“作為臣子,就要為國盡忠;作為兒子,就要為父盡孝,現在情勢危急,隻有以死赴命。才能忠孝兩全。”
孩子,不要怪父親狠心,成敗之機,在此一舉!麵對讓自己赴死的父親,這個兒子沒有猶豫,史載“入陣,力戰死!”看到高高在上的將軍竟然明知是死,還讓自己的兒子繼續攻擊,新羅將士們驚愕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盤屈力戰而死後,新羅左將軍品日。也喊來了自己的兒子官狀,品日指著自己的兒子對還處在驚愕中的新羅將軍們說:我兒子才十六歲,今天。我就讓他給我們大軍做個榜樣!同樣,沒有任何猶豫,官狀單槍匹馬,徑直衝入敵陣,奮力擊殺,然而,隻虎難敵群狼,官狀被百濟軍生擒了。
百濟將軍階伯愛惜其勇,不忍加害他。歎了一口氣:新羅不可敵啊,小小少年就如此勇猛。何況其餘精壯之士!便把官狀放了回去。
夠了,官狀。你已為三軍表率了,可以就此退下了。不過,如果他就此退下,可能也不會青史留名!被放回來的官狀,來到父親身邊,當著所有人的麵大聲說:“我衝入敵陣,卻沒有斬將奪旗,並不是怕死!”說完,官狀再次翻身上馬,單槍衝入敵陣……這次,階伯成全了官狀,擒殺了他,然後把官狀的首級係在馬鞍上送回新羅軍陣。
忍住失去親子的悲痛,品日舉著兒子的首級,血染衣襟,對著士氣漸漲的三軍說道:我兒能夠為國盡忠,足矣!這是他的榮幸!盤屈一戰,死!官狀再戰,死!全是必死之心!為將者,堪為表率!無需再說什麽了!無需再做動員了!
受到感染的新羅軍再次發起衝鋒,這次不但擊敗了百濟軍,而且是全殲!一個不漏!包括百濟將軍階伯!隻有佐平忠常等二十來人來不及自盡而被俘!新羅雖然取勝,但是百濟五千人亦可歌可泣!
尤以將軍階伯為代表,他擔心自己死後,妻子兒女被俘受到侮辱,在死前,也將她們全部殺死!國家都沒了!縱小家獨存,何用!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孰是孰非,疏正孰邪,誰也說不清楚。對於普通的將士來說,他們隻是國君“征服天下”的工具,他們沒得選擇!但是,無論是百濟將士,還是新羅將士,他們的信念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征戰沙場,馬革裹屍!軍人,從來就是國家力量的象征!將軍,從來就是大軍信心的標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被突破,七月十二日,唐新聯軍於泗沘城下會師了!此時百濟王宮裏已經亂作一團了,軍隊已被擊潰,國都已經被包圍,有主張逃跑的,有主張堅守的,人心惶惶!經過一番討論之後,他們決定派出使者,請求唐軍退兵。
一日之內,百濟王接連派出三次使者,表示百濟已經認識到錯誤了,請求唐軍退兵。可惜,他們不知道,這次大唐不是來要百濟認錯的,而是來要百濟命的!
七月十三日求和失敗,王公大臣又亂作一團,最後百濟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孝趁夜偷偷出城逃向熊津城,義慈不知道,他這一逃,給唐軍省了不少事。
王子扶餘泰、扶餘隆、王孫扶餘文思等留下來繼續堅守。按理說,這個安排也不錯,扶餘泰等堅守國都,國王扶餘義慈等到外地召集勤王之師,還是能扛一段時間。畢竟,國都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國王太子還在,隻要能夠再次組織人馬,堅守不出,等待唐軍糧盡,還是能夠緩過勁兒來東山再起的,頂多就是遷個都,還不至於亡國。可惜,扶餘義慈所托非人,他前腳剛跑出去,後腳他的兒子扶餘泰就自立為百濟王了,把他老爹給架空了。這下,傻眼兒了!外敵未退,內部倒是先亂了。
最先理清頭緒的是太子的兒子扶餘文思,扶餘文思一看這情形,就對扶餘隆說:大王與太子都已經逃跑了,但是叔叔泰卻立自己為王,如果唐軍撤兵了,那我們的性命不就危險了?
倆人一合計,幹脆出城投降算了,於是兩人就連夜出城,奔向唐軍大營。泗沘城裏的百姓們也比較識時務,一看王子王孫都投降了,知道再抵抗下去也沒用了,一窩蜂的也出城投降。
人都跑光了,還堅守什麽?還憑什麽堅守?於是剛剛做了百濟王的扶餘泰,王位還沒坐熱,也前後腳跟著出城了,幹嘛去?
投降唄!七月十八日吃了一路苦頭,剛剛跑到熊津城的百濟王扶餘義慈等人,氣還沒喘一口,就聽說泗沘已經舉城投降了。得嘞!跑那麽大老遠,白跑了!國都都被占了,唐軍有根據地了,什麽召集勤王之師、什麽清壁堅野、什麽以待時日東山再起等等策略都不管用了。
直接投降吧!百濟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孝以及眾多文官武將又從熊津城一路辛苦回到了泗沘,向唐軍投降!這來來回回折騰的!公元660年7月18日,曆經三十一王、傳國六百七十八年的百濟亡!
在安排好善後事項之後,刑國公、左驍衛大將軍、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於九月三日帶著百濟王扶餘義慈、太子扶餘孝、王子扶餘隆(還會出場)、扶餘泰、扶餘演及八十八名百濟王公大臣,並百姓一萬二千八百零七人自泗沘乘船班師回國。(未完待續)
軍事能力!淵蓋蘇文深諳兵法,熟悉用兵之道;他結合高句麗的地理形勢以及士兵的綜合素質,創新出了一套集進攻與防守並存的全新的適合高句麗國情的戰術——“王八兵法”王八,學名:甲魚,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具有攻擊性,同類可互相殘殺,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隻要周圍稍有動靜,就會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縮頭縮腦以自保。
首先,我聲明,我沒有任何誹謗淵蓋蘇文的意思,因為除此之外,確實想不出來還有什麽詞語能夠概括出他的軍事思想。先來看看淵蓋蘇文在軍事方麵的表現,我們再來考慮這個定義是否適合他。
每當見到唐軍,高句麗采取的方法有以下:“皆閉門自守”“城中驚擾,無敢出者”“依山自固”“益堅守”“堅守不動”“高麗皆嬰城守”……基本是龜縮不出!龜縮?對了,為什麽不叫“烏龜兵法”呢?相對好聽一些,900年後,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就建造了龜船,與明軍聯手大敗倭國水師。
不過,據我個人對這兩種動物的認識,我發現。烏龜和王八雖然都比較喜歡縮頭縮腦,但是,王八顯然比烏龜更具有攻擊性!淵蓋蘇文麵對唐軍時基本就是像王八一樣躲起來。伺機可能會出擊咬一口,但是結果都是肉沒吃著。牙齒還被唐軍敲碎。
淵蓋蘇文憑借該兵法,上可以應付唐軍,下可以欺淩新羅,真是萬能兵法,因最早由其發明,我們也可將“王八兵法”稱為“淵氏兵法”,因王八知名度比淵蓋蘇文要高,我通常喜歡稱之為“王八兵法”。
此次唐軍首征高句麗。淵蓋蘇文的唯一工作就是躲在平壤發出一些無用的軍事命令,安市之戰沒他什麽事兒,是人城主的功勞!好了,對淵蓋蘇文的介紹,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讓他好好休息一下吧,畢竟,接下來他就要噩夢連連了,我們同情他,不再打擾他了。唐軍的戰情總結首征高句麗斬獲不錯。但是沒有自滿和驕傲心理,回國後,李世民在多種場合與很多人進行過交流總結。
在總結的過程中。李世民流了一場淚,辦了一件事,評價了一個人,做了一個自我檢討,通過了一個提議,寫了一本書。流了一場淚此次唐軍首征高句麗,雖然斬獲頗豐,但也付出了幾千人的代價,其中陣亡約二千人。其餘的是在回國途中遭遇暴風雪,死於冷凍。
這凍死的。可能是體質差一些吧,為什麽這樣說。因為李世民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皇帝而有特別的待遇,三月份從定州出發一直到現在,李世民都沒有增減過一件衣服,無論是在炎炎夏日還是刺骨初冬,隨行大臣勸他換件衣服,李世民是這樣回應的:軍士衣多弊,吾獨禦新衣,可乎?——《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我實現了我的諾言,我與你們不離不棄,即使你們不幸戰死。
李世民下令,將所有戰亡及死於暴風雪的士兵遺骸妥善安葬,並設太牢(國葬大禮,古時隻有天子才能使用,相當於今天的降半旗致哀並由國家主席親讀悼文),親自寫了祭文,用以悼念亡靈,讀著祭文,情至深處,李世民也嚎啕大哭了一場。戰死者的父母親眼看到了這一幕,也當即表態:“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民如此,君何所懼矣!
辦了一件事班師回國,不但將士們回來了,還帶回了將士們俘獲的約一萬四千人已經淪為奴婢了的高句麗普通百姓,李世民不忍心他們父子夫婦離散,由政府出錢將他們贖回成為平民,並遣散回國!被贖回的高句麗百姓,聽聞此消息,“歡呼之聲,三日不息”。
夷民如此,君何所憂矣!評價了一個人薛仁貴給李世民留的印象太深刻了。雖然首征高句麗並沒有全部征服該國,多少有些遺憾,但是薛仁貴的出現,安慰了他略微失望的心,看著這個愛將,李世民說了一句話: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無上的評價,千裏土地比不上一個人!薛仁貴沒有讓李世民失望,他回報了更多給這個皇帝、這個大唐。
以報答聖上的知遇之恩。得良將若此,君有所依矣!做了一個自我檢討當初在駐蹕山大戰之際,於山頂觀察高延壽大軍情形時,李道宗向李世民提了一條建議:淵蓋蘇文傾國而來,平壤必定防守空虛,隻要給我五千精兵,我直搗平壤,則高句麗必定投降。這與李世民的“蛙跳戰術”不謀而合。
可惜,當時專心的李世民沒有聽到。公元646年2月,回到京師,李世民向李道宗表達了遺憾和歉意!正視己誤,君勇也!通過了一個提議公元647年,就再次征討高句麗李世民召開了軍事會議。
最後,群臣一直建議:高句麗的城池都是依山而建,難以速克,不如持續派遣部隊到高句麗進行騷擾,今天打這兒,明天打那兒,反正沒個具體目標,隨心情高興,目的就是使高句麗軍隊疲於奔命,目的就是拖垮你。
這一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有個專業的術語“蘑菇戰術”。磨死你!多算勝,君智也!寫了一本書從高句麗回國後,李世民寫了一本書《帝範》,全書內容很多,我隻把其中的一句話挑出來吧,大家一起看看:“中國雖安。忘戰則殆”——《貞觀政要》居安思危,君識也!無懼、無憂、有依、勇、智、識具備,高麗危矣!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此時,不要說再次發動進攻。就是百濟軍擂下戰鼓,恐怕也會一哄而散。危急時刻,新羅大將軍金庾信的弟弟、將軍欽純喊來了自己的兒子盤屈,對他說:“作為臣子,就要為國盡忠;作為兒子,就要為父盡孝,現在情勢危急,隻有以死赴命。才能忠孝兩全。”
孩子,不要怪父親狠心,成敗之機,在此一舉!麵對讓自己赴死的父親,這個兒子沒有猶豫,史載“入陣,力戰死!”看到高高在上的將軍竟然明知是死,還讓自己的兒子繼續攻擊,新羅將士們驚愕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盤屈力戰而死後,新羅左將軍品日。也喊來了自己的兒子官狀,品日指著自己的兒子對還處在驚愕中的新羅將軍們說:我兒子才十六歲,今天。我就讓他給我們大軍做個榜樣!同樣,沒有任何猶豫,官狀單槍匹馬,徑直衝入敵陣,奮力擊殺,然而,隻虎難敵群狼,官狀被百濟軍生擒了。
百濟將軍階伯愛惜其勇,不忍加害他。歎了一口氣:新羅不可敵啊,小小少年就如此勇猛。何況其餘精壯之士!便把官狀放了回去。
夠了,官狀。你已為三軍表率了,可以就此退下了。不過,如果他就此退下,可能也不會青史留名!被放回來的官狀,來到父親身邊,當著所有人的麵大聲說:“我衝入敵陣,卻沒有斬將奪旗,並不是怕死!”說完,官狀再次翻身上馬,單槍衝入敵陣……這次,階伯成全了官狀,擒殺了他,然後把官狀的首級係在馬鞍上送回新羅軍陣。
忍住失去親子的悲痛,品日舉著兒子的首級,血染衣襟,對著士氣漸漲的三軍說道:我兒能夠為國盡忠,足矣!這是他的榮幸!盤屈一戰,死!官狀再戰,死!全是必死之心!為將者,堪為表率!無需再說什麽了!無需再做動員了!
受到感染的新羅軍再次發起衝鋒,這次不但擊敗了百濟軍,而且是全殲!一個不漏!包括百濟將軍階伯!隻有佐平忠常等二十來人來不及自盡而被俘!新羅雖然取勝,但是百濟五千人亦可歌可泣!
尤以將軍階伯為代表,他擔心自己死後,妻子兒女被俘受到侮辱,在死前,也將她們全部殺死!國家都沒了!縱小家獨存,何用!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孰是孰非,疏正孰邪,誰也說不清楚。對於普通的將士來說,他們隻是國君“征服天下”的工具,他們沒得選擇!但是,無論是百濟將士,還是新羅將士,他們的信念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征戰沙場,馬革裹屍!軍人,從來就是國家力量的象征!將軍,從來就是大軍信心的標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被突破,七月十二日,唐新聯軍於泗沘城下會師了!此時百濟王宮裏已經亂作一團了,軍隊已被擊潰,國都已經被包圍,有主張逃跑的,有主張堅守的,人心惶惶!經過一番討論之後,他們決定派出使者,請求唐軍退兵。
一日之內,百濟王接連派出三次使者,表示百濟已經認識到錯誤了,請求唐軍退兵。可惜,他們不知道,這次大唐不是來要百濟認錯的,而是來要百濟命的!
七月十三日求和失敗,王公大臣又亂作一團,最後百濟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孝趁夜偷偷出城逃向熊津城,義慈不知道,他這一逃,給唐軍省了不少事。
王子扶餘泰、扶餘隆、王孫扶餘文思等留下來繼續堅守。按理說,這個安排也不錯,扶餘泰等堅守國都,國王扶餘義慈等到外地召集勤王之師,還是能扛一段時間。畢竟,國都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國王太子還在,隻要能夠再次組織人馬,堅守不出,等待唐軍糧盡,還是能夠緩過勁兒來東山再起的,頂多就是遷個都,還不至於亡國。可惜,扶餘義慈所托非人,他前腳剛跑出去,後腳他的兒子扶餘泰就自立為百濟王了,把他老爹給架空了。這下,傻眼兒了!外敵未退,內部倒是先亂了。
最先理清頭緒的是太子的兒子扶餘文思,扶餘文思一看這情形,就對扶餘隆說:大王與太子都已經逃跑了,但是叔叔泰卻立自己為王,如果唐軍撤兵了,那我們的性命不就危險了?
倆人一合計,幹脆出城投降算了,於是兩人就連夜出城,奔向唐軍大營。泗沘城裏的百姓們也比較識時務,一看王子王孫都投降了,知道再抵抗下去也沒用了,一窩蜂的也出城投降。
人都跑光了,還堅守什麽?還憑什麽堅守?於是剛剛做了百濟王的扶餘泰,王位還沒坐熱,也前後腳跟著出城了,幹嘛去?
投降唄!七月十八日吃了一路苦頭,剛剛跑到熊津城的百濟王扶餘義慈等人,氣還沒喘一口,就聽說泗沘已經舉城投降了。得嘞!跑那麽大老遠,白跑了!國都都被占了,唐軍有根據地了,什麽召集勤王之師、什麽清壁堅野、什麽以待時日東山再起等等策略都不管用了。
直接投降吧!百濟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孝以及眾多文官武將又從熊津城一路辛苦回到了泗沘,向唐軍投降!這來來回回折騰的!公元660年7月18日,曆經三十一王、傳國六百七十八年的百濟亡!
在安排好善後事項之後,刑國公、左驍衛大將軍、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於九月三日帶著百濟王扶餘義慈、太子扶餘孝、王子扶餘隆(還會出場)、扶餘泰、扶餘演及八十八名百濟王公大臣,並百姓一萬二千八百零七人自泗沘乘船班師回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