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其實不難分析,新羅軍千裏迢迢出兵而去,戰勝之後,又千裏迢迢退兵而回,那就說明新羅軍此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深入險境,必有所求!新羅是去取一樣東西回來,這個東西將成為他抗衡大唐的一個棋子!
這個東西就是高句麗叛軍!新羅此行深入遼東是為了接應高句麗叛軍!隻有這一個解釋!新羅已經明目張膽地向大唐宣戰了,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向甘願臣服於大唐的新羅,為什麽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在大唐幾次救其於危難之後竟反過來咬大唐?這裏,我盡量簡單點分析吧。
不難,其實一句話就可以總結: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從新羅在以後的舉動中可以看出來,新羅王金法敏是個具有很大野心的統治者!
他的目的是消滅百濟、高句麗,一統三韓,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但是,單單依靠自己的實力,在高句麗和百濟的聯手打壓下,自保尚且困難,更別說一統三韓了。
於是,新羅就抱住了大唐的大腿。借助大唐的力量僅僅在九年之內就完成了自己160餘年沒有完成的偉業——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可是,當大唐出兵出力、勞民傷財地幫助其肅清周邊環境後,新羅卻辜負了大唐為之嘔心瀝血勞民傷財的付出,開始想入非非了,夢想一口獨吞朝鮮半島。
新羅忘記了,“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這不是你新羅該拿的!動了不該動的東西,是你的錯!新羅的策略金法敏的策略是:
北線即高句麗故地,扶植並支持高句麗遺民掀起叛唐運動。使大唐的注意力集中在高句麗故地,從而拖住大唐本來就已經捉衿見肘的兵力。
南線即百濟故地,待高句麗的叛亂行動拖住大唐。使大唐無暇南顧之後,展開對百濟故地的侵略行動。
金法敏成功了!公元670年六月。高句麗人劍牟岑(亦稱鉗牟岑、年牟岑)在高句麗南部的窮牟城糾集遺民掀起反唐複國運動,劍牟岑知道僅憑自己這些烏合之眾想反攻唐軍基本是癡人說夢,
於是便沿著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南下,進入大唐勢力較弱的平壤偏遠地帶,並一路殘殺大唐委任在當地各城池的官員,向新羅靠攏。劍牟岑為什麽向宿敵新羅靠攏?
他從兩個月前新羅出兵遼東的舉動看出了新羅的真實目的,他知道,新羅要驅逐大唐勢力需要高句麗的幫助;同樣。我為了光複高句麗,也需要新羅的幫助;於是,各有需求的雙方就臭味相投了!
劍牟岑率部走到西海的史冶島時,碰到了一年前就投奔了新羅並被安置於此的王族後裔安舜。劍牟岑便尊安舜為王,於漢城成立反唐政府。
畢竟,以王室後裔為號令,行事方便一些,古往今來,但凡複國運動都需要有先朝王室後裔的加入,才能顯得名正言順。易於獲得民眾支持!遠點的如秦末陳勝吳廣假借公子扶蘇之名,近點的百濟亡國後鬼室福信借助王子扶餘豐之名等等,都是這個意思。
高句麗偽政府成立後。劍牟岑立刻派人到新羅,請求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並給予支持,畢竟,這是在人新羅境內。在遞交給新羅的通告書中,劍牟岑極盡阿諛之詞:“願做藩屏,永世盡忠。”然後,劍牟岑就開始等著新羅的回信了。可惜,他還沒等來新羅的回信,卻先等來了大唐的征討軍!
偽高句麗王室要滅火就得趁火沒燒起來時滅。可惜,這火還是燒起來了。
雖然大唐的反應還是很迅速的!發現劍牟岑叛亂之後。大唐立刻“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劍牟岑)”——《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史料沒有留下雙方交戰的記錄。隻留下了大唐出兵後劍牟岑叛軍內部的變動“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
史料隻記載了起因“唐發兵”與結果“內訌”,中間的過程卻是隻字未提!不過,我們可以大膽推理出中間的過程:提到“內訌”的原因,我們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內部“權利的爭奪”——這也是古往今來導致各種內訌的最首先、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這一點我們可以很快否定掉!因為此時劍牟岑部叛亂時間還不長,處於造反的起步階段,這個時候也沒什麽權利可爭,所以不存在權力爭奪的內部矛盾。
內因沒有,那就是外因了——大唐的征討軍!我們繼續分析:可以推斷外因導致兩個人意見發生了分歧!安舜主張逃亡,繼續往南逃到新羅避難;劍牟岑主張抵抗,就地組織叛軍抵抗;這不是我的臆斷,
從先前兩人的行事軌跡上可以論證這一點。一年多前,即公元668年大唐滅亡高句麗之後,安舜未做抵抗就率4000餘戶(約2萬人)逃亡到新羅,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沒有任何動作,從來沒有想著發起反唐複國運動;
而安舜,在高句麗滅亡前,是吃王糧的。在高句麗滅亡後,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造反,並殺害了很多大唐委派在當地的華人官員,說明這個人還是很有勇氣的;他不但殺官,還殺和尚,這就厲害了,
佛教在高句麗是絕對的神聖,視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之一。這種人,肯定是鐵板的主戰派。其實一句話也可以論證安舜的主戰思想:不打仗,
造什麽反呐?意見分歧之後,談不攏,就是內訌了,於是便出現了“安舜殺劍牟岑”的記錄了。殺了劍牟岑,安舜繼續南逃新羅,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新羅王金法敏派來的信使須彌山,他帶來了金法敏的回信,同時也是冊封書。冊封安舜為高句麗國王!
金法敏真把自己當做***大國了,自己都是被大唐冊封的國王,而今還來冊封別人。每次看到這個所謂的冊封“詔書”,我都禁不住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金法敏的“詔書”說長不長。但大家應該也沒耐心,
我就把幾條俱有冷笑話效果的提出來吧:“……公(安舜)避危難於山野,投單身於鄰國,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晉文公重耳),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康叔,衛國第一任國君)……”“……夫百姓不可以無主。皇天必有以眷命,
……主於祭祀,非公而誰?……”“……策命公為高句麗王……”金法敏在幽默了後人的同時,也表達了他的真正目的:“……公(安舜)宜撫集遺民,紹興舊緒,永為鄰國,事同昆弟……”
高句麗已經滅亡,被納入到大唐的直接統治之下,金法敏卻承認了反唐的安舜偽政府,那他的最終目的就很明顯了:扶植反唐勢力!真是忘恩負義!在冊封安舜為偽高句麗國王後。金法敏作為“宗主國”,按理,得打理點賞錢。
賞賜的種類很豐富。有粳米、馬、綾、絹、細布、綿。那賞了多少呢?有明細,我們來見識下“宗主國”新羅的大手筆:粳米2000石;甲具馬1匹;綾5匹;絹10匹;細布10匹;綿15稱!金法敏真是做了一樁隻賺不賠的買賣!
冊封安舜的目的,是利用,利用他高句麗王室後裔的身份來號令高句麗遺民群起反唐。後來的事實證明金法敏成功了,繼劍牟岑之後,高句麗內紛紛湧現出多股反唐勢力。
同時,對於安舜的能力,金法敏還是比較清楚的,靠他來抵抗唐軍。開開玩笑可以,當不得真!於是。冊封其為高句麗王之後,金法敏就把安舜安置到原百濟領地的金馬渚(今韓國全羅北島的益山郡)供奉起來了。
原百濟領地的金馬渚?原百濟領地?百濟?公元660年。唐滅百濟之後,在其都城泗沘設置熊津都督府來管理百濟故地,這應該是大唐的領地,金法敏緣何將偽高句麗國王安置在此?因為這裏已經被新羅侵占了!
熊津都督府在成功地挑起了高句麗遺民的反唐運動後,金法敏向原百濟故地、即我大唐的熊津都督府領地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注意,這裏顯示的是“大規模”。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在此之前,新羅早已經開始慢慢蠶食百濟故地了,隻是規模不大,今天占個小城,明天偷塊小地,頂多就是個小偷小摸的行為。
每次偷完之後呢,總是心虛,用今年趙本山小品的封山之作《有錢了》裏沈陽第二精神病院患者宋小寶的台詞就是:“大爺,我心理素質不好啊。”
那心理素質不好,怕被收拾,就得道歉啊。於是金法敏偷完之後就派使者到大唐請罪。使者的說辭呢,沒有記錄下來,我覺得繼續用宋小寶的台詞也可以“大爺,對不起啊,我錯了,我第一次幹這事兒,我發誓以後我再也不幹了。
這個,這個襪子就送給我大娘,穿上它老性感了,肯定能征服你。
……”不過,金法敏送來的不是襪子,是“磁石”,大唐要著玩意兒也不知道幹啥用。哎喲,扯遠了。繼續回到原題!
就這樣,金法敏就做起了職業小偷,大家知道,但凡做這種事情,基本上都是一開始心虛手顫,但是隨著次數的增多,膽量就慢慢變大了,於是,金法敏從起初的“心理素質不好”慢慢發展為“膽大包天”了。
量變導致質變!金法敏已經成功地轉型了,經曆過多次的偷竊曆練,他已經由職業小偷轉變為強盜了,學會了明火打劫了!公元670年,即大唐鹹亨元年,新羅文武王10年,秋七月。
新羅“舉兵討百濟”——《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三路大軍進入百濟,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戰鬥,就侵占了百濟82座城池(百濟也就200城),斬敵9000餘級!平均每天攻占近三座城池,新羅戰鬥力暴增!不過,看問題,我們要相對地來看,被新羅侵襲的百濟故地在戰前是怎樣一種情況。
此時的百濟故地即大唐的熊津都督府勢態如何?名為百濟故地,實為我唐領土。麵對新羅,竟然不堪一擊,喪師失地?
不可思議!我們從熊津都督府的來源開始說起吧。公元660年即大唐顯慶五年,滅國專家蘇定方率軍滅掉百濟後,唐政府在百濟故地設立了包括熊津在內的五個都督府(其餘四都督府為馬韓都督府、東明都督府、金漣都督府、德安都督府)來管理百濟故地各州縣,除了最大、最重要的熊津都督府最高長官由大唐親自任命唐人
(如首任王文度及後來的劉仁願、劉仁軌等)或者百濟人(如原百濟太子扶餘隆)外,其餘都督府及下屬州縣的長官,皆采取“濟人治濟”的原則,“擢渠長,為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到公元665年,即大唐麟德二年,因百濟複國、唐軍兵力不足等原因,大唐對百濟故地各行政機關進行了調整,將五都督府合兵為統一的熊津州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
現在的百濟故地也就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為扶餘隆。對於熊津都督府這塊新的領土,大唐很是上心,畢竟這是自己出兵出糧辛辛苦苦打下來的。
但是,這終究是一塊飛地,而且又緊挨著新羅,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而那時的新羅名義上還是大唐的屬國,在對高句麗之戰上還是盟友。但是俗話又說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也是國之常情。無可厚非!於是,大唐決定用“信義”來約束新羅,保護熊津都督府。以後的事實證明,新羅金法敏不吃“信義”這一套。
通俗講就是不講信用!在大唐的主持下,新羅王、雞林都督府大都督金法敏與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扶餘隆會盟於熊津的就利山,經過協商,雙方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寫就盟書為誓。(未完待續)
這個東西就是高句麗叛軍!新羅此行深入遼東是為了接應高句麗叛軍!隻有這一個解釋!新羅已經明目張膽地向大唐宣戰了,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向甘願臣服於大唐的新羅,為什麽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在大唐幾次救其於危難之後竟反過來咬大唐?這裏,我盡量簡單點分析吧。
不難,其實一句話就可以總結: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從新羅在以後的舉動中可以看出來,新羅王金法敏是個具有很大野心的統治者!
他的目的是消滅百濟、高句麗,一統三韓,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但是,單單依靠自己的實力,在高句麗和百濟的聯手打壓下,自保尚且困難,更別說一統三韓了。
於是,新羅就抱住了大唐的大腿。借助大唐的力量僅僅在九年之內就完成了自己160餘年沒有完成的偉業——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可是,當大唐出兵出力、勞民傷財地幫助其肅清周邊環境後,新羅卻辜負了大唐為之嘔心瀝血勞民傷財的付出,開始想入非非了,夢想一口獨吞朝鮮半島。
新羅忘記了,“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這不是你新羅該拿的!動了不該動的東西,是你的錯!新羅的策略金法敏的策略是:
北線即高句麗故地,扶植並支持高句麗遺民掀起叛唐運動。使大唐的注意力集中在高句麗故地,從而拖住大唐本來就已經捉衿見肘的兵力。
南線即百濟故地,待高句麗的叛亂行動拖住大唐。使大唐無暇南顧之後,展開對百濟故地的侵略行動。
金法敏成功了!公元670年六月。高句麗人劍牟岑(亦稱鉗牟岑、年牟岑)在高句麗南部的窮牟城糾集遺民掀起反唐複國運動,劍牟岑知道僅憑自己這些烏合之眾想反攻唐軍基本是癡人說夢,
於是便沿著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南下,進入大唐勢力較弱的平壤偏遠地帶,並一路殘殺大唐委任在當地各城池的官員,向新羅靠攏。劍牟岑為什麽向宿敵新羅靠攏?
他從兩個月前新羅出兵遼東的舉動看出了新羅的真實目的,他知道,新羅要驅逐大唐勢力需要高句麗的幫助;同樣。我為了光複高句麗,也需要新羅的幫助;於是,各有需求的雙方就臭味相投了!
劍牟岑率部走到西海的史冶島時,碰到了一年前就投奔了新羅並被安置於此的王族後裔安舜。劍牟岑便尊安舜為王,於漢城成立反唐政府。
畢竟,以王室後裔為號令,行事方便一些,古往今來,但凡複國運動都需要有先朝王室後裔的加入,才能顯得名正言順。易於獲得民眾支持!遠點的如秦末陳勝吳廣假借公子扶蘇之名,近點的百濟亡國後鬼室福信借助王子扶餘豐之名等等,都是這個意思。
高句麗偽政府成立後。劍牟岑立刻派人到新羅,請求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並給予支持,畢竟,這是在人新羅境內。在遞交給新羅的通告書中,劍牟岑極盡阿諛之詞:“願做藩屏,永世盡忠。”然後,劍牟岑就開始等著新羅的回信了。可惜,他還沒等來新羅的回信,卻先等來了大唐的征討軍!
偽高句麗王室要滅火就得趁火沒燒起來時滅。可惜,這火還是燒起來了。
雖然大唐的反應還是很迅速的!發現劍牟岑叛亂之後。大唐立刻“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劍牟岑)”——《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史料沒有留下雙方交戰的記錄。隻留下了大唐出兵後劍牟岑叛軍內部的變動“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
史料隻記載了起因“唐發兵”與結果“內訌”,中間的過程卻是隻字未提!不過,我們可以大膽推理出中間的過程:提到“內訌”的原因,我們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內部“權利的爭奪”——這也是古往今來導致各種內訌的最首先、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這一點我們可以很快否定掉!因為此時劍牟岑部叛亂時間還不長,處於造反的起步階段,這個時候也沒什麽權利可爭,所以不存在權力爭奪的內部矛盾。
內因沒有,那就是外因了——大唐的征討軍!我們繼續分析:可以推斷外因導致兩個人意見發生了分歧!安舜主張逃亡,繼續往南逃到新羅避難;劍牟岑主張抵抗,就地組織叛軍抵抗;這不是我的臆斷,
從先前兩人的行事軌跡上可以論證這一點。一年多前,即公元668年大唐滅亡高句麗之後,安舜未做抵抗就率4000餘戶(約2萬人)逃亡到新羅,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沒有任何動作,從來沒有想著發起反唐複國運動;
而安舜,在高句麗滅亡前,是吃王糧的。在高句麗滅亡後,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造反,並殺害了很多大唐委派在當地的華人官員,說明這個人還是很有勇氣的;他不但殺官,還殺和尚,這就厲害了,
佛教在高句麗是絕對的神聖,視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之一。這種人,肯定是鐵板的主戰派。其實一句話也可以論證安舜的主戰思想:不打仗,
造什麽反呐?意見分歧之後,談不攏,就是內訌了,於是便出現了“安舜殺劍牟岑”的記錄了。殺了劍牟岑,安舜繼續南逃新羅,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新羅王金法敏派來的信使須彌山,他帶來了金法敏的回信,同時也是冊封書。冊封安舜為高句麗國王!
金法敏真把自己當做***大國了,自己都是被大唐冊封的國王,而今還來冊封別人。每次看到這個所謂的冊封“詔書”,我都禁不住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金法敏的“詔書”說長不長。但大家應該也沒耐心,
我就把幾條俱有冷笑話效果的提出來吧:“……公(安舜)避危難於山野,投單身於鄰國,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晉文公重耳),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康叔,衛國第一任國君)……”“……夫百姓不可以無主。皇天必有以眷命,
……主於祭祀,非公而誰?……”“……策命公為高句麗王……”金法敏在幽默了後人的同時,也表達了他的真正目的:“……公(安舜)宜撫集遺民,紹興舊緒,永為鄰國,事同昆弟……”
高句麗已經滅亡,被納入到大唐的直接統治之下,金法敏卻承認了反唐的安舜偽政府,那他的最終目的就很明顯了:扶植反唐勢力!真是忘恩負義!在冊封安舜為偽高句麗國王後。金法敏作為“宗主國”,按理,得打理點賞錢。
賞賜的種類很豐富。有粳米、馬、綾、絹、細布、綿。那賞了多少呢?有明細,我們來見識下“宗主國”新羅的大手筆:粳米2000石;甲具馬1匹;綾5匹;絹10匹;細布10匹;綿15稱!金法敏真是做了一樁隻賺不賠的買賣!
冊封安舜的目的,是利用,利用他高句麗王室後裔的身份來號令高句麗遺民群起反唐。後來的事實證明金法敏成功了,繼劍牟岑之後,高句麗內紛紛湧現出多股反唐勢力。
同時,對於安舜的能力,金法敏還是比較清楚的,靠他來抵抗唐軍。開開玩笑可以,當不得真!於是。冊封其為高句麗王之後,金法敏就把安舜安置到原百濟領地的金馬渚(今韓國全羅北島的益山郡)供奉起來了。
原百濟領地的金馬渚?原百濟領地?百濟?公元660年。唐滅百濟之後,在其都城泗沘設置熊津都督府來管理百濟故地,這應該是大唐的領地,金法敏緣何將偽高句麗國王安置在此?因為這裏已經被新羅侵占了!
熊津都督府在成功地挑起了高句麗遺民的反唐運動後,金法敏向原百濟故地、即我大唐的熊津都督府領地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注意,這裏顯示的是“大規模”。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在此之前,新羅早已經開始慢慢蠶食百濟故地了,隻是規模不大,今天占個小城,明天偷塊小地,頂多就是個小偷小摸的行為。
每次偷完之後呢,總是心虛,用今年趙本山小品的封山之作《有錢了》裏沈陽第二精神病院患者宋小寶的台詞就是:“大爺,我心理素質不好啊。”
那心理素質不好,怕被收拾,就得道歉啊。於是金法敏偷完之後就派使者到大唐請罪。使者的說辭呢,沒有記錄下來,我覺得繼續用宋小寶的台詞也可以“大爺,對不起啊,我錯了,我第一次幹這事兒,我發誓以後我再也不幹了。
這個,這個襪子就送給我大娘,穿上它老性感了,肯定能征服你。
……”不過,金法敏送來的不是襪子,是“磁石”,大唐要著玩意兒也不知道幹啥用。哎喲,扯遠了。繼續回到原題!
就這樣,金法敏就做起了職業小偷,大家知道,但凡做這種事情,基本上都是一開始心虛手顫,但是隨著次數的增多,膽量就慢慢變大了,於是,金法敏從起初的“心理素質不好”慢慢發展為“膽大包天”了。
量變導致質變!金法敏已經成功地轉型了,經曆過多次的偷竊曆練,他已經由職業小偷轉變為強盜了,學會了明火打劫了!公元670年,即大唐鹹亨元年,新羅文武王10年,秋七月。
新羅“舉兵討百濟”——《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三路大軍進入百濟,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戰鬥,就侵占了百濟82座城池(百濟也就200城),斬敵9000餘級!平均每天攻占近三座城池,新羅戰鬥力暴增!不過,看問題,我們要相對地來看,被新羅侵襲的百濟故地在戰前是怎樣一種情況。
此時的百濟故地即大唐的熊津都督府勢態如何?名為百濟故地,實為我唐領土。麵對新羅,竟然不堪一擊,喪師失地?
不可思議!我們從熊津都督府的來源開始說起吧。公元660年即大唐顯慶五年,滅國專家蘇定方率軍滅掉百濟後,唐政府在百濟故地設立了包括熊津在內的五個都督府(其餘四都督府為馬韓都督府、東明都督府、金漣都督府、德安都督府)來管理百濟故地各州縣,除了最大、最重要的熊津都督府最高長官由大唐親自任命唐人
(如首任王文度及後來的劉仁願、劉仁軌等)或者百濟人(如原百濟太子扶餘隆)外,其餘都督府及下屬州縣的長官,皆采取“濟人治濟”的原則,“擢渠長,為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到公元665年,即大唐麟德二年,因百濟複國、唐軍兵力不足等原因,大唐對百濟故地各行政機關進行了調整,將五都督府合兵為統一的熊津州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
現在的百濟故地也就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為扶餘隆。對於熊津都督府這塊新的領土,大唐很是上心,畢竟這是自己出兵出糧辛辛苦苦打下來的。
但是,這終究是一塊飛地,而且又緊挨著新羅,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而那時的新羅名義上還是大唐的屬國,在對高句麗之戰上還是盟友。但是俗話又說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也是國之常情。無可厚非!於是,大唐決定用“信義”來約束新羅,保護熊津都督府。以後的事實證明,新羅金法敏不吃“信義”這一套。
通俗講就是不講信用!在大唐的主持下,新羅王、雞林都督府大都督金法敏與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扶餘隆會盟於熊津的就利山,經過協商,雙方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寫就盟書為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