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最光榮的任務其實是最危險的任務,就是當肉盾,衝最前麵去!畢竟,城門雖然開了,但是還要衝殺,否則守兵發現內奸(和尚信誠)後,如果唐軍不即刻衝進來,完全可以殺掉信誠,關上城門,繼續抵抗。看到城門如約而開,李世積調來500新羅騎兵,為大軍開路。
500新羅騎兵衝進去後,後麵的唐軍更不地道,不顧盟軍死活,從平壤城四麵放起火來。城門失守,四處火起,守軍崩潰了。
淵男建知道一切都結束了。或許他想起了父親的臨終遺言:“汝等兄弟,和如魚水,勿爭爵位,若不如是,必為鄰笑!”——《日本書紀》或許他想為國殉葬!
或許他感覺到了因背叛產生的失落與無奈!麵對洶湧而至的唐羅聯軍,淵男建選擇了自盡!
衝進平壤城的唐軍俘獲了還沒有斷氣的淵男建,另外,在平壤王宮裏,唐軍竟然還有意外收獲——原百濟複國運動的王子扶餘豐。
原來這位仁兄五年前在白江之戰時趁亂逃到了這裏,躲了這麽多年,還是沒逃掉,一並被俘獲。大唐高宗皇帝李治總章元年即公元668年十二月初七,李世勣攜戰俘高寶藏、淵男建、淵男產、扶餘豐等人回到長安。
在含元殿李治對原高句麗投誠及投降的高級官員做了處置,賞的賞,罰的罰:以淵男生因向導立功而在原遼東大都督、特進等的基礎上再授予正三品的右衛大將軍。原高句麗王高寶藏,因政非己出,予以特赦,
並授予正三品的司平太常伯(實職,工部尚書);以在平壤之戰中配合唐軍裏應外合的和尚信誠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虛職)以在平壤城隨高寶藏一起投降的淵男產為從四品的司宰少卿(實職,光祿寺少卿);
其餘高句麗官員中有功於此役的分別授予都督、刺史、縣令等職;淵男建流放黔州;扶餘豐流放嶺南;以上是高句麗的。對於此次出征的大唐主要將領,皇帝也給予重賞:
大軍主帥李世勣,進位太子太師。增食一千戶;獨耳將軍契苾何力,授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徙封涼國公,仍檢校右羽林軍;龍門農夫薛仁貴,升職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其餘人等亦各有賞賜。
最後,對原高句麗領土也進行了安置。原高句麗有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現在改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統統歸屬設置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管轄。
著安東都護薛仁貴率兵二萬以鎮撫!高句麗亡了,曆經28位國王,傳國705年的高句麗亡了。對於兩國百姓來說,這是件好事兒,不會再因為連年的戰爭而民不聊生了。
高句麗在大唐諸多蕃夷中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自太宗李世民登基以來,唯一一次禦駕親征就是23年前的首征高句麗。其他蕃夷諸邦都沒有享受過這個待遇。第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關於這一點的原因,。已經闡釋的比較清楚,我就不贅述了。
第二,中國雖安。忘戰則殆。曆代中國奉行的軍事方針基本都是積極的戰略防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饒人”。
我不惹你,你也少來招惹我。但是如果你膽敢來惹我,我肯定會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中國人民愛好和平,愛好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不等於懦弱!
當時我唐周邊形勢嚴峻,吐蕃、突厥、薛延陀、契丹等等,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邊夷少數民族民風彪悍,士兵驍勇善戰。在我唐初雄壯威武時期。尚不能保證每戰必勝,何況安逸穩定之時?不能不戰!
戰。是為了戰勝!第三,不遺後世患也!曆朝曆代的軍隊基本都是在開朝之初時擁有最強悍的戰鬥力,要肅清周邊環境,開國之初是最好的時機。
第四,愈是不勝,勝之之心愈強!這個就好理解了,對於威風颯爽的隋帝楊廣、太宗李世民,他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敗,失敗不但不會讓他們氣餒,反而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勝之心!高句麗與百濟一樣,自此也躺在了史冊上了。
關於其亡國的原因,大家基本也能總結出來個一二三。千萬條原因匯總到一點,就是因為你惹了大唐!
薛仁貴的策略公元674年,大唐高宗皇帝李治上元元年。大唐皇帝雷霆大怒,下詔削掉新羅王金法敏的一切官爵,另立金法敏的弟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為新羅王,令其回到新羅以代替金法敏!
並以書生將軍、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率兵討伐新羅!從唐滅百濟、唐滅高句麗之戰中,大家可以看出來,新羅雖然辦事能力有點欠缺,但一向對大唐惟命是從,召之即來。
而今,什麽事情惹得皇帝大怒,不但出兵收拾他,而且還削掉了自己親封的新羅王的所有官爵?故事要從5年前唐滅高句麗說起!
公元668年9月,唐滅高句麗之後,於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由右衛大將軍薛仁貴代理安東都護,率兵兩萬,治理高句麗故地。這對薛仁貴來說是個挑戰!
就軍事方麵來說,薛仁貴毋容置疑是個高手,但是在處理戰後事宜上,薛仁貴卻露出了他作為名將之外的缺點——暴力。
從薛仁貴在大唐征討高句麗的曆次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薛仁貴是個有萬夫難擋之勇的猛將,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凶神惡煞!這樣的一個人,絕對不會是個愛民如子的好人——對於敵國而言。
6年前,即公元662年,薛仁貴降服九姓鐵勒之後,將其十餘萬人全部坑殺!今年薛仁貴已經54歲了,從他在任安東都護期間的表現來看。作為封疆大吏,他在改變,改變自己治理轄區的方式。
薛仁貴知道。高句麗畢竟是存在了700多年的古國,有著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治理這樣的古國(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國,700年,自漢以來,中原王朝還沒有過傳國這麽久的朝代),靠*是行不通的。於是,薛仁貴采取了懷柔安撫的政策。
史載“撫孤存老,檢製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在薛仁貴的精心治理下,高句麗朝向好的一方發展,出現了“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的積極現象。
——《舊唐書》卷八十三但是,如果高句麗真是這樣容易就被降服了,那它也不可能存世700多年。雖然在薛仁貴的治理下,高句麗沒有出現像百濟那樣的複國反唐運動,但還是有不少不甘於大唐統治的高句麗遺民,紛紛逃離到新羅、靺鞨、突厥等地。
在逃亡的難民中,有一個人將成為大唐與新羅關係破裂的因素之一。雖然不是根本因素,但是足以成為導火索,這個人就是原高句麗王高寶藏的外孫、淵蓋蘇文弟弟淵淨土的兒子公元669年二月。安舜帶領四千餘戶高句麗百姓,逃亡到新羅。
這對於薛仁貴來說,是個很嚴峻的問題:我治理得再好,但如果人都跑光了,那不也是白忙活了?這真是個難題!
我用暴力手段就會激起反抗,我用懷柔手段卻有人逃亡!如果這個問題擺在你麵前,你怎麽辦?你的回答應該是:無解!名人就是名人!
別人沒辦法,薛仁貴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但解決了眼下的困境,也將成為後任繼續采納的治理高句麗策略!這個辦法就是——移民!
史載“徙高句麗戶三萬八千二百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這是戶口數。那具體有多少人口呢?
《三國史記》記載為“二十餘萬口回唐”。這隻是第一批!如果薛仁貴就在這裏安安穩穩地做他的安東都護府都護,高句麗慢慢也就平穩下來了。
可惜天不遂人願。公元669年,大唐西部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入侵已經臣服於大唐的吐穀渾,大唐西部局勢頓時緊張起來。無論是出於救援屬國還是自衛的原因,大唐必須出兵予以反擊。
吐蕃太過強大了,到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已經連克我唐西域一十八州,又與於闐聯手襲擊並攻克了龜茲(qiuci)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縣,唐安西都護四鎮之一),必須派一得力幹將帶兵前去與吐蕃作戰。
於是皇帝火速從東線安東都護府將薛仁貴調回,帶兵西進。在沒有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要從今天的朝鮮一直走到新疆,恐怕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薛仁貴應該在669年年底就離開了位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頓時,大唐在東線高句麗的實力立減!
此時,朝鮮半島暗流湧動,開始出現了不和諧的變化!在薛仁貴率部離開高句麗之後,安東都護府用於維護統治與穩定的兵力大幅減少。於是,各種蓄謀已久的陰謀開始浮出水麵!新羅,背信棄義!
新羅的策略“文武王十年三月,沙湌(新羅官職名,湌音cān)薛烏儒與高句麗太大兄(高句麗官職名)高延武,正各率精兵一萬,度鴨綠江,至屋骨(即烏骨城,今遼寧省鳳城附近)……”——《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新羅文武王十年,即公元670年。
烏骨城,位於鴨綠江西北方向、我大唐安東都護府境內!《三國史記》接下來記載為:“□□□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地名,已無可考)待之”。
這裏出現缺失,在“靺鞨兵”之前缺失了三個字,有人推測應為“唐兵與”三字。
具體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已經不是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新羅的舉動。咱們接著分析。我們隻需要弄清楚此次新羅出兵的目的就可以了。
新羅出兵進入我大唐安東都護府境內,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協助兵微將寡的安東都護府,鎮壓高句麗叛亂;二是向大唐宣戰,企圖占領高句麗故地!
第一個原因所謂鎮壓叛亂,是不成立的。中朝韓三國史料皆無記載此次新羅出兵之前,高句麗故地內有叛黨反唐的記載,當然了,沒記載並不能說就是沒有,這個證據不足信,從後麵新羅的反應可以印證這一點!
那麽我們繼續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對此次出兵的後續記載:“夏四月四日,對戰,我兵大克之,斬獲不可勝計。”如果按照第一個原因來推斷,那麽新羅軍斬獲的應該是高句麗叛黨。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三國史記》後麵的記載告訴我們真相了“唐兵繼至,我兵退保白城”。
如果是來協助唐軍的,怎麽可能出現“唐兵至,我兵退”的情況呢?所以,新羅出兵的真正原因是向大唐宣戰,驅逐大唐在高句麗的存在,企圖占領高句麗故地!吃了熊心豹子膽了!竟敢與我大唐開戰!
當然了,新羅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比較清楚的,跟大唐開戰?想想可以,玩真的,後果很嚴重!隻是“唐兵繼至”,“我兵便退”了!太窩囊了吧?不要小瞧金法敏,此人絕非善善之輩,他有著宏大而又縝密的計劃!
新羅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時不能與大唐直接對陣。雖然新羅與大唐撕破了臉皮,但從後來新羅的戰略方針可以看出來,新羅此時的重心還不在高句麗。那新羅這一舉動背後的目的是什麽?
這就從新羅軍撤退的地點——白城——可以看出端倪。白城,據《三國史記》地理誌記載“白城郡,本高句麗奈兮忽……今安城郡”。安城位於韓國京畿道南部,位於京畿道與忠清北道、忠清南道的三道交接處。據烏骨城約一千裏。
新羅頂著與大唐開戰的風險挺進鴨綠江以北地帶,一戰並取勝之時,麵對大唐援兵卻一路後退近千裏至白城。這其中必有問題!(未完待續)
500新羅騎兵衝進去後,後麵的唐軍更不地道,不顧盟軍死活,從平壤城四麵放起火來。城門失守,四處火起,守軍崩潰了。
淵男建知道一切都結束了。或許他想起了父親的臨終遺言:“汝等兄弟,和如魚水,勿爭爵位,若不如是,必為鄰笑!”——《日本書紀》或許他想為國殉葬!
或許他感覺到了因背叛產生的失落與無奈!麵對洶湧而至的唐羅聯軍,淵男建選擇了自盡!
衝進平壤城的唐軍俘獲了還沒有斷氣的淵男建,另外,在平壤王宮裏,唐軍竟然還有意外收獲——原百濟複國運動的王子扶餘豐。
原來這位仁兄五年前在白江之戰時趁亂逃到了這裏,躲了這麽多年,還是沒逃掉,一並被俘獲。大唐高宗皇帝李治總章元年即公元668年十二月初七,李世勣攜戰俘高寶藏、淵男建、淵男產、扶餘豐等人回到長安。
在含元殿李治對原高句麗投誠及投降的高級官員做了處置,賞的賞,罰的罰:以淵男生因向導立功而在原遼東大都督、特進等的基礎上再授予正三品的右衛大將軍。原高句麗王高寶藏,因政非己出,予以特赦,
並授予正三品的司平太常伯(實職,工部尚書);以在平壤之戰中配合唐軍裏應外合的和尚信誠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虛職)以在平壤城隨高寶藏一起投降的淵男產為從四品的司宰少卿(實職,光祿寺少卿);
其餘高句麗官員中有功於此役的分別授予都督、刺史、縣令等職;淵男建流放黔州;扶餘豐流放嶺南;以上是高句麗的。對於此次出征的大唐主要將領,皇帝也給予重賞:
大軍主帥李世勣,進位太子太師。增食一千戶;獨耳將軍契苾何力,授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徙封涼國公,仍檢校右羽林軍;龍門農夫薛仁貴,升職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其餘人等亦各有賞賜。
最後,對原高句麗領土也進行了安置。原高句麗有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現在改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統統歸屬設置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管轄。
著安東都護薛仁貴率兵二萬以鎮撫!高句麗亡了,曆經28位國王,傳國705年的高句麗亡了。對於兩國百姓來說,這是件好事兒,不會再因為連年的戰爭而民不聊生了。
高句麗在大唐諸多蕃夷中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自太宗李世民登基以來,唯一一次禦駕親征就是23年前的首征高句麗。其他蕃夷諸邦都沒有享受過這個待遇。第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關於這一點的原因,。已經闡釋的比較清楚,我就不贅述了。
第二,中國雖安。忘戰則殆。曆代中國奉行的軍事方針基本都是積極的戰略防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饒人”。
我不惹你,你也少來招惹我。但是如果你膽敢來惹我,我肯定會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中國人民愛好和平,愛好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不等於懦弱!
當時我唐周邊形勢嚴峻,吐蕃、突厥、薛延陀、契丹等等,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邊夷少數民族民風彪悍,士兵驍勇善戰。在我唐初雄壯威武時期。尚不能保證每戰必勝,何況安逸穩定之時?不能不戰!
戰。是為了戰勝!第三,不遺後世患也!曆朝曆代的軍隊基本都是在開朝之初時擁有最強悍的戰鬥力,要肅清周邊環境,開國之初是最好的時機。
第四,愈是不勝,勝之之心愈強!這個就好理解了,對於威風颯爽的隋帝楊廣、太宗李世民,他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敗,失敗不但不會讓他們氣餒,反而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勝之心!高句麗與百濟一樣,自此也躺在了史冊上了。
關於其亡國的原因,大家基本也能總結出來個一二三。千萬條原因匯總到一點,就是因為你惹了大唐!
薛仁貴的策略公元674年,大唐高宗皇帝李治上元元年。大唐皇帝雷霆大怒,下詔削掉新羅王金法敏的一切官爵,另立金法敏的弟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為新羅王,令其回到新羅以代替金法敏!
並以書生將軍、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率兵討伐新羅!從唐滅百濟、唐滅高句麗之戰中,大家可以看出來,新羅雖然辦事能力有點欠缺,但一向對大唐惟命是從,召之即來。
而今,什麽事情惹得皇帝大怒,不但出兵收拾他,而且還削掉了自己親封的新羅王的所有官爵?故事要從5年前唐滅高句麗說起!
公元668年9月,唐滅高句麗之後,於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由右衛大將軍薛仁貴代理安東都護,率兵兩萬,治理高句麗故地。這對薛仁貴來說是個挑戰!
就軍事方麵來說,薛仁貴毋容置疑是個高手,但是在處理戰後事宜上,薛仁貴卻露出了他作為名將之外的缺點——暴力。
從薛仁貴在大唐征討高句麗的曆次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薛仁貴是個有萬夫難擋之勇的猛將,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凶神惡煞!這樣的一個人,絕對不會是個愛民如子的好人——對於敵國而言。
6年前,即公元662年,薛仁貴降服九姓鐵勒之後,將其十餘萬人全部坑殺!今年薛仁貴已經54歲了,從他在任安東都護期間的表現來看。作為封疆大吏,他在改變,改變自己治理轄區的方式。
薛仁貴知道。高句麗畢竟是存在了700多年的古國,有著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治理這樣的古國(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國,700年,自漢以來,中原王朝還沒有過傳國這麽久的朝代),靠*是行不通的。於是,薛仁貴采取了懷柔安撫的政策。
史載“撫孤存老,檢製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在薛仁貴的精心治理下,高句麗朝向好的一方發展,出現了“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的積極現象。
——《舊唐書》卷八十三但是,如果高句麗真是這樣容易就被降服了,那它也不可能存世700多年。雖然在薛仁貴的治理下,高句麗沒有出現像百濟那樣的複國反唐運動,但還是有不少不甘於大唐統治的高句麗遺民,紛紛逃離到新羅、靺鞨、突厥等地。
在逃亡的難民中,有一個人將成為大唐與新羅關係破裂的因素之一。雖然不是根本因素,但是足以成為導火索,這個人就是原高句麗王高寶藏的外孫、淵蓋蘇文弟弟淵淨土的兒子公元669年二月。安舜帶領四千餘戶高句麗百姓,逃亡到新羅。
這對於薛仁貴來說,是個很嚴峻的問題:我治理得再好,但如果人都跑光了,那不也是白忙活了?這真是個難題!
我用暴力手段就會激起反抗,我用懷柔手段卻有人逃亡!如果這個問題擺在你麵前,你怎麽辦?你的回答應該是:無解!名人就是名人!
別人沒辦法,薛仁貴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但解決了眼下的困境,也將成為後任繼續采納的治理高句麗策略!這個辦法就是——移民!
史載“徙高句麗戶三萬八千二百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這是戶口數。那具體有多少人口呢?
《三國史記》記載為“二十餘萬口回唐”。這隻是第一批!如果薛仁貴就在這裏安安穩穩地做他的安東都護府都護,高句麗慢慢也就平穩下來了。
可惜天不遂人願。公元669年,大唐西部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入侵已經臣服於大唐的吐穀渾,大唐西部局勢頓時緊張起來。無論是出於救援屬國還是自衛的原因,大唐必須出兵予以反擊。
吐蕃太過強大了,到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已經連克我唐西域一十八州,又與於闐聯手襲擊並攻克了龜茲(qiuci)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縣,唐安西都護四鎮之一),必須派一得力幹將帶兵前去與吐蕃作戰。
於是皇帝火速從東線安東都護府將薛仁貴調回,帶兵西進。在沒有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要從今天的朝鮮一直走到新疆,恐怕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薛仁貴應該在669年年底就離開了位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頓時,大唐在東線高句麗的實力立減!
此時,朝鮮半島暗流湧動,開始出現了不和諧的變化!在薛仁貴率部離開高句麗之後,安東都護府用於維護統治與穩定的兵力大幅減少。於是,各種蓄謀已久的陰謀開始浮出水麵!新羅,背信棄義!
新羅的策略“文武王十年三月,沙湌(新羅官職名,湌音cān)薛烏儒與高句麗太大兄(高句麗官職名)高延武,正各率精兵一萬,度鴨綠江,至屋骨(即烏骨城,今遼寧省鳳城附近)……”——《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新羅文武王十年,即公元670年。
烏骨城,位於鴨綠江西北方向、我大唐安東都護府境內!《三國史記》接下來記載為:“□□□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地名,已無可考)待之”。
這裏出現缺失,在“靺鞨兵”之前缺失了三個字,有人推測應為“唐兵與”三字。
具體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已經不是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新羅的舉動。咱們接著分析。我們隻需要弄清楚此次新羅出兵的目的就可以了。
新羅出兵進入我大唐安東都護府境內,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協助兵微將寡的安東都護府,鎮壓高句麗叛亂;二是向大唐宣戰,企圖占領高句麗故地!
第一個原因所謂鎮壓叛亂,是不成立的。中朝韓三國史料皆無記載此次新羅出兵之前,高句麗故地內有叛黨反唐的記載,當然了,沒記載並不能說就是沒有,這個證據不足信,從後麵新羅的反應可以印證這一點!
那麽我們繼續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對此次出兵的後續記載:“夏四月四日,對戰,我兵大克之,斬獲不可勝計。”如果按照第一個原因來推斷,那麽新羅軍斬獲的應該是高句麗叛黨。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三國史記》後麵的記載告訴我們真相了“唐兵繼至,我兵退保白城”。
如果是來協助唐軍的,怎麽可能出現“唐兵至,我兵退”的情況呢?所以,新羅出兵的真正原因是向大唐宣戰,驅逐大唐在高句麗的存在,企圖占領高句麗故地!吃了熊心豹子膽了!竟敢與我大唐開戰!
當然了,新羅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比較清楚的,跟大唐開戰?想想可以,玩真的,後果很嚴重!隻是“唐兵繼至”,“我兵便退”了!太窩囊了吧?不要小瞧金法敏,此人絕非善善之輩,他有著宏大而又縝密的計劃!
新羅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時不能與大唐直接對陣。雖然新羅與大唐撕破了臉皮,但從後來新羅的戰略方針可以看出來,新羅此時的重心還不在高句麗。那新羅這一舉動背後的目的是什麽?
這就從新羅軍撤退的地點——白城——可以看出端倪。白城,據《三國史記》地理誌記載“白城郡,本高句麗奈兮忽……今安城郡”。安城位於韓國京畿道南部,位於京畿道與忠清北道、忠清南道的三道交接處。據烏骨城約一千裏。
新羅頂著與大唐開戰的風險挺進鴨綠江以北地帶,一戰並取勝之時,麵對大唐援兵卻一路後退近千裏至白城。這其中必有問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