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回信,不是論文,不是辯論賽!好了,大概瀏覽一下吧!在開篇,對於新羅搶占熊津都督府領地,金法敏有自己的法理依據,那就是當初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下給新羅的詔書,詔書中有句話:


    “我(李世民)平定兩國(百濟與高句麗),平壤以南,百濟土地,竝乞(竝bing,同‘並’)新羅,永為安逸。


    “人心所向,百鳥朝鳳”之意也!也就是說,百濟,新羅等都是大唐屬國,說通俗點講就是大唐的一個道(省)。無論太宗李世民說過誰歸誰管,都不能越過中央政府直接伸手去要,更遑論去搶了。


    像金法敏這種自己去搶的行為而招致大唐出兵的事件,嚴格來說不是大唐“對外”用兵,而是“安內”:金法敏擅動幹戈,擱以前這叫“造反、叛變”!我大唐是在“平叛”,是內政,家事!


    上麵分析大概如此,如果有點繞,沒關係,我掛點時事新聞出來,大家就明白了!


    ,撤銷秦淮區與白下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秦淮區;撤銷鼓樓區與下關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鼓樓區……無論撤銷誰,也無論歸屬誰,更無論叫什麽名字,原秦淮區與白下區還是南京市的行政地盤,歸南京市管轄,再怎麽調也還是中國的地盤。現在肯定明白了!


    百濟與新羅的關係對於大唐來說,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就是“撤銷百濟與新羅,以原兩國所轄區域設立新的新羅(名字都起好了,就叫雞林道都督府)”,是內部調整。


    好了,第一個問題搞清楚了。萬幸的是我們沒有被金法敏繞進去!第二,金法敏的狡辯;在回信中,金法敏了曆數了即位以來十年間的貢獻。從顯慶五年的滅百濟,到總章元年的滅高句麗。新羅出兵出糧,一派忠誠無怨。


    接下來就為自己出兵熊津都督府進行了狡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我還是想分析一下,看看金法敏的伎倆。)大唐的史料對於這方麵是隻字未提,我們就從金法敏自己寫的回信中來入手吧。


    按照金法敏的說法,之說以要出兵熊津都督府,是因為熊津都督府的言而無信!緣由是什麽?“恐彼此(熊津都督府與新羅)相疑,宜令兩處官人。互相交質”是說為了建立雙方的信任,雙方互派人質到對方,


    在古代,是慣用的方法。那麽熊津都督府如何“言而無信”了呢?“百濟(熊津都督府)雖許交質,城中仍集兵馬”意思就是說熊津都督府答應派人質了,但是城中卻仍然還有兵馬聚集。


    而且我新羅“到彼城下”後,你熊津都督府還“夜則來打”!笑死人了!滑天下之大稽!雙方是互派人質,人質派了就好了,你還管人家聚集不聚集人馬?好了,即使聚集人馬了又怎樣?


    人馬你自己可說了。是在“城中”,又沒派到你新羅來!再說了,既然相互派人質。你新羅為什麽又出兵到熊津都督府(到彼城下)?都到人家城下了,欺負到人家家門口了,還不許人家來打你(夜則來打)?


    就好比一個強盜跑到你家門口耀武揚威,而且還不許你出來自衛,隻能等著挨打?什麽邏輯!也就你金法敏能夠說得出來!羞死人了!


    好了,即使我分析的不對,即使你金法敏說的有道理,那麽遇到這種事情,你金法敏也不能擅自行動侵占熊津都督府82座城池。而應該趕快上報中央政府,上頭自有定奪!


    你卻在侵占了82城之後才想到派使者到中央陳述原委。雖然連派了兩撥使者,但因為你辦事能力太差。使者都沒能到達洛陽,也不能怪我大唐“國家不降一介之使,垂問元由”啊!


    而人家熊津都督府辦事能力就比較靠譜了,派出使者順利到達京都,向皇帝陳述了事情的始末,你卻誣賴人家熊津都督府惡人先告狀(——百濟構架奏雲“新羅反叛”)!金法敏啊,你這張嘴,真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比忽悠高延壽的那大唐使者都厲害,那使者嘴裏跑的是火車,我看你嘴裏飛的是火箭!


    慶幸的是,我們不是高延壽,即使你飛火箭、飛隕石,也不能信你!金法敏的回信大概就以上主要內容。最後,他不忘捧一下薛仁貴“英雄秀氣,將相之才,


    七德兼備,九流涉獵……”並希望薛仁貴替他多多美言幾句,表示自己肯定會好好做一個臣子,盡忠盡責,永為藩屬……好了,好了,不聽他在這裏表態了,沒句真話(當然了,除了歌功頌德之外),看看他以後的表現


    囂張的金法敏我們並不相信金法敏的誠意,當然了,金法敏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誠意。因為他壓根兒就沒誠意,所謂的《答薛仁貴書》,隻是忽悠人的外交辭令罷了,當不得真。


    這不,回信剛送過去,金法敏就有動作了!“置所夫裏州,以阿湌真王為都督”——《三國史記》卷七單單這麽一條記載會讓人摸不著頭腦:金法敏設一個市而已,跟有沒有誠意能掛鉤嗎?(唐時的行政區域設置為道、州、縣,對應今天大概就是省市縣三個級別)那我們就先看看這個所夫裏州在哪裏。


    遺憾的是,史料裏就留了這麽一句話,開始我也不知道是哪裏,不過,一推敲,還是能推出來的。如果能夠找到參照物,就能確定所夫裏州的位置。《本紀》裏沒有,我們就到《地理誌》裏找找,看看能不能挖出點蛛絲馬跡來!找到了:條件1:


    。


    以上兩個條件可以簡化為:湯井郡被改為州;隻設立了一個所夫裏州;綜合兩點可以得出結論:所夫裏州就設在原湯井郡湯井郡在什麽位置,熊津都督府的府治(即省會)泗沘城以北。


    位置確定了,我們就繼續挖掘,新羅所設置的所夫裏州的意圖又是什麽,與金法敏有無誠意有關聯嗎?有關聯。這就要從所夫裏州的來源說起來了。所夫裏州的這個“所夫裏”名字並不是金法敏新起的,而是早就存在的。隻是後來被改成其他名字了。


    早在百濟滅亡之前,就存在過所夫裏郡,開始隻是百濟普通的一個郡而已。並沒有特別,但是在公元538年。所夫裏郡的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原百濟新的都城泗沘所在的郡。


    “百濟……至二十六世聖王移都所夫裏,國號南扶餘”;百濟國名改成了南扶餘,所夫裏郡改名為扶餘郡,國都也定在了所夫裏郡的泗沘城,即現在的熊津都督府府治所在。


    “扶餘郡,本百濟所夫裏郡”;原百濟的國都泗沘城在所夫裏郡的轄區內。


    所以,金法敏設置所夫裏州(名字已經從郡改為州,但是實際意義沒有變化)的意思也明白了:就是你現在熊津都督府的府治(省會)泗沘也在我所夫裏州的轄區內。


    上麵這個有點亂是吧。我看著也亂,沒辦法,從混亂而又原始的史料中分析問題就是個亂中求順!過程很繁瑣,但是結果很明了:金法敏在意淫!


    意淫著我金法敏就是把你的府治納入到我的地盤中了!金法敏的所謂“意淫”是我給他的定義,但是真實的金法敏並沒有任何意淫的意思,他的真實目的是向大唐示威——我絕不會放棄攻占熊津都督府!


    所以說金法敏有誠意嗎?沒有!我可沒冤枉他!如果大家現在被我繞地思路還有點混亂,我就說個直觀點的、相似的例子吧,看完您肯定能夠明白:


    金法敏的這個做法,就有點像今天日本政府的做法,以為把釣魚島改名為尖閣列島就是你日本的領土了?送他們一個字:滾!送他們兩字:意淫!


    大家現在大腦肯定清晰了!(別怪我分析得羅嗦啊。這個問題也耗費了不少時間。)雖然金法敏在進行*裸的威脅,可是在所有中外史料中,此後。都沒有大唐與新羅在熊津都督府大規模交戰的記錄,直到第二年即公元672年,熊津都督府全部陷落。


    這不符合我們對薛仁貴的認知,更不符合我們對大唐的認知。未戰而失地!熊津都督府陷落,前朝之功歿於旦夕,昔日的屬國新羅竟然從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的唐軍手中掠奪去大片領土,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深層的原因?1


    400年前,在朝鮮半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事情?真相,我們繼續挖掘!


    雖然在熊津都督府唐濟聯軍的力量很薄弱。但是金法敏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敢貿然與之直接開戰。因為駐守此處的可是曾經摧毀15萬高句麗大軍意誌的薛仁貴。


    即使新羅憑借優勢兵力能夠擊敗現有的唐軍,可不得不考慮薛仁貴背後的大唐。名義上為新羅宗主國,實力上強過新羅何止數倍。是為投鼠忌器也!


    金法敏有更好的辦法來擊敗唐軍,或者說迫使大唐撤軍,而無需直麵薛仁貴!


    那就是采取消耗戰術:唐軍遠離本土,補給極為不便,通過消耗戰、持久戰,拖垮唐軍,逼其退兵。金法敏為了早點逼退唐軍,他沒有單純地坐等唐軍糧盡,而且還主動出擊,打擊唐軍的海上運糧隊,從源頭上扼住唐軍的命門。


    。


    “(文武王十一年)冬十月六日,擊唐漕船七十餘艘,捉郎將<鉗耳大侯>士卒百餘人,其淪沒死者,不可勝數,級湌<當千>功第一,授位紗湌”後勤補給跟不上,兵微將寡,唐濟聯軍實力進一步被削弱。


    在史料中,再無唐軍主動出擊的記錄了。既然唐軍不出來,那新羅就出動了。“文武王十二年(公元672年)春正月,王(金法敏)遣將攻百濟古省城,克之”古省城,位於泗沘城北約14裏處,新羅正步步逼近熊津都督府的府治所在泗沘城。


    “文武王十二年二月,攻百濟加林城,不克。”加林城,有印象的朋友還能記起來,位於泗沘城與周留城之間,依山傍水,形勢險峻,易守難攻。扼守在白江之水陸要衝,為唐軍沿白江順流而下進入黃海,從海路撤退的要塞。


    若加林城丟了,駐守泗沘城的唐軍就被包了餃子,跑不了了。所以,其他地方可以丟,加林城不能丟,新羅打不下來也就能夠理解了。


    加林城之戰後,再無唐與新羅在熊津都督府交戰的記錄了。“再無”?,那熊津都督府的唐軍去了哪裏?——已經撤軍回國了。唐軍撤了?史料有直接記載嗎?依然沒有!


    但是史料記載的其他史實可以佐證這一點!第一,當年八月,新羅出兵高句麗故地,在石門與唐軍發生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戰鬥,戰鬥中,新羅陣亡多名高級將領,包括大阿湌曉川(五級官員,隻有身為王室的真骨身份的人才能擔任),阿湌能申、豆善(六級官員),一吉湌安那含、良臣(七級官員),紗湌義文、山世(八級官員)等等。


    一次戰役竟然陣亡真骨一名,六級官兩名,七級官兩名,八級官兩名。這還隻是記錄在冊的,其他下級官員應該更多。


    說明參加此戰的絕對是新羅主力!新羅主力來到高句麗故地與唐軍交鋒,說明熊津都督府的唐軍威脅已經解除,所謂威脅解除就是唐軍已經撤兵,熊津都督府已經沒有唐軍力量存在了。如果僅憑這一點就斷定唐軍已經撤軍,過於草率,我們再找第二個佐證。


    第二,“十年(公元671年)十一月,對馬國遣使沙門道久……曰‘唐國使人郭務淙等六百人,送使沙宅孫登等一千四百人,總合二千人,乘船四十七隻,俱泊於比知島,相謂之曰:今吾輩人船數眾,忽然到彼,恐彼防人驚駭射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