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遣道久等,預稍披陳來朝之意。’”大意就是大唐的船隊2000多人突然出現在我對馬國比知島附近,說是要來倭國,但是怕人多船廣,引起誤會,導致駐島守兵攻擊唐船隊,所以先派道久來報個信兒。


    這支使團的出現時間很值得推敲,公元671年11月份,正是熊津都督府與新羅緊張對峙的時候。後人一說這支船隊是從熊津都督府而來的。


    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當時熊津都督府方向本來唐軍就勢單力孤,兵力不足,不可能派出多達2000餘人外出。另一說是從大唐本土來的,我覺得這個可能性大一些。那這支船隊的任務是什麽?


    最大的可能是來到倭國協商共同出兵新羅事宜的。但這說明不了熊津都督府已經陷落了,能說明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是郭務淙離開的時間:公元672年五月!如果熊津都督府沒有陷落,郭務淙應該繼續留在倭國進行外交磋商。


    顯然郭務淙沒有完成任務,因為他離開倭國的時候,沒有帶走倭國的一兵一卒,隻帶走了一些軍需物資:“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及甲、胄、弓、矢等物”——《日本書紀》天武天皇郭務淙在倭國聽到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消息後,需要盡快返程,否則新羅將截斷郭務淙的海上歸路,無法順利回國!


    有以上兩條佐證,再加上史料中再無唐與新羅在熊津都督府有交戰的記錄,可以肯定,熊津都督府的唐軍撤回大唐本土了。那麽問題又出來了,唐軍為什麽撤退?


    這個問題我就盡量簡單點吧,這兩天全幹了些推理的工作。枯燥,乏味。原因一:戰事緊張,兵力不足。西線有強大的吐蕃。東線有高句麗叛亂。


    實在無力再在朝鮮半島南部與新羅進行大規模的戰事或者持久戰了;原因二:國內連年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無力同時多線作戰。看看大唐最近幾年遭受的不幸:“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是歲,京師及山東、江、淮旱,饑。”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六月,……括州大風雨,海水泛濫永嘉、安固二縣城郭,漂百姓宅6843區。溺殺人9070,牛500頭,損田苗4150頃。”


    “總章二年,六月,冀州大水,壞屋14390區,害田4496頃。”“總章二年,秋七月,劍南益、瀘、巂、茂、陵、邛、雅、綿、翼、維、始、簡、資、榮、隆、果、梓、普、遂等一十九州旱,百姓乏絕。總367690戶。”


    ——《舊唐書》卷四高宗本紀上“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八月,……關中旱。饑。”


    ……您說,國內情況都這樣了,大唐還能不恤民情,繼續大規模出兵麽?到此為止,已經分析這些問題兩天了。腦袋麻得很!


    大家肯定也看得很無味!但曆史就是如此,它的事實就存在於那裏,它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關聯的、也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憑空就跳出來。前人沒有給我們留下足夠的、直接的信息,隻能靠我們從浩瀚的史料中一點點來挖掘。


    對於同一個問題,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推理。但是曆史的精彩之處就在這裏,將所有不同的思想匯總到一起。相信它真實的麵紗就會被我們一點點掀開,看到它的原貌。


    所有愛好曆史的人之所以對曆史感興趣。也是來自於對曆史真相的不斷發現、探索,進而獲取自己最最喜歡的那一頓營養大餐,最終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我想,曆史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不斷探索吧!


    但是!現在我們稍作休息,馬上進入精彩的戰爭場麵!權當是給大家這些天付出的精力的回報吧!我們把目光從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都督府北移到高句麗故地吧,在那裏,繼續進行我們的軍事故事!


    雖然熊津都督府最終淪陷,但是劉仁願及薛仁貴的援兵仍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將新羅主力牽製在南線。


    從而減輕了大唐在安東都護府(即高句麗故地)平叛行動的壓力。早在公元670年,高句麗的第一股叛亂力量劍牟岑剛剛興起時,唐政府就派出了高偘率軍前去鎮壓。


    對於高偘,我們不再陌生了,在上篇《唐滅高句麗》中就詳細認識了一下此人。當時說此人最擅長的就是做善後工作——大將滅國,高偘收拾殘局。在李世勣率軍滅亡高句麗的過程中,高偘在新城、金山兩戰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其實,這也不能怪他,畢竟他所擅長的不在這裏。


    那我們就看看高偘所擅長的善後工作做得怎麽樣吧:“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劍牟岑反。以左監門大將軍高偘為東洲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


    ,高偘出發以後,戰鬥過程沒有寫,直接寫了結果:“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鹹亨二年(公元671年),秋,七月,乙未朔,高偘破高句麗餘眾於安市。”


    安市之戰後,高侃率軍繼續前進,兵鋒直指平壤“文武王十一年(公元671年),九月,唐將高侃等,率蕃兵四萬到平壤,深溝高壘侵帶方。”——


    《三國史記》失去新羅支持的高句麗叛軍也就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被高侃從安市打到帶方,也就是從今天的遼寧海城附近打到朝鮮的黃海道,而這一切,隻發生在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內,可見,高句麗叛軍的水平低到什麽程度。


    時間到了公元672年,高侃等率部仍然在平壤附近進行剿匪工作,“秋七月,唐將高侃率兵一萬,李謹行率兵三萬,一時至平壤。作八營留屯。”


    ——《三國史記》在平壤附近的白水山,唐軍又與高句麗叛軍遭遇了,照樣沒有懸念。高侃、李謹行率部輕鬆取勝“高侃與高句麗餘眾戰於白水山,破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不過。唐軍不會一直那麽輕鬆,因為此時南線熊津都督府的唐軍已經回國,新羅得以騰出手來,放心北進,專注於協助高句麗叛亂勢力的反唐行動了。


    石門之戰正當高句麗叛軍被高侃打得落花流水、毫無招架之力時,新羅軍出動了,在金法敏的率領下,一路攻克韓始城。馬邑城等城池,進軍到帶方一帶的石門,與唐軍對上陣了。在這裏,即將發生大唐與新羅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石門之戰!好,前麵都是平鋪直敘,沒有懸念,但是,精彩馬上就從這裏開始了。


    然而,讓我們頭疼的事情又來了,關於此戰的戰鬥過程。中外(確切說是中韓)史料的說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那我們就來看看中外史料都是如何記載這場戰役的。先看國內史料之記載:“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高偘與高句麗餘眾戰於白水山。破之。


    新羅遣兵救高句麗,侃擊破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高侃……又敗之泉山,俘新羅援兵二千,……”——《新唐書》東夷“高侃,……鹹亨三年與高句麗餘眾戰於白水山,大破之,時新羅還將就高句麗以拒官軍,侃與副將李謹行等引兵迎擊高句麗,斬首三千級。”


    ——《冊府元龜》卷三百五十八再看國外史料之記載:“(新羅軍)進兵。距白水城五百許步作營,我兵與高句麗兵逆戰。斬首(唐軍)數千。


    高侃等退,追至石門戰之。我兵敗績,大阿湌曉川,紗湌義文、山世,阿湌……等死之。”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卷七“唐軍與靺鞨,營於石門之野(即白水城),王(金法敏)遣將軍義福、春長等禦之,營於帶方之野。


    時,長槍幢獨別營,遇唐兵三千餘人,捉送大將軍之營。於是,諸幢共言:‘長槍營獨處成功,必得厚賞,吾等不宜屯聚,徒自勞耳。’


    遂各別兵分散。唐兵與靺鞨,乘其未陣擊之,吾人大敗,將軍曉川、義文等死之。”——《三國史記》金庾信傳。


    中國的史官很不負責任,隻記載結果,比如俘虜多少多少人,斬首多少多少人,擊斃多少多少敵將……,不記載過程。


    相對中國,韓國史官就比較負責任了,不但認真地記錄著戰役結果(戰敗),還詳細地描述了戰役的過程及勝負的原因。


    據《三國史記》金庾信傳的記載,新羅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戰鬥開始時,新羅取勝,占得上風,然後各位將軍(諸幢)欲爭相立功,奮勇向前,導致隊形混亂,被唐軍僥幸取勝。


    事實果真如此嗎?按新羅說法,戰鬥剛開始時,新羅派出長槍營先行攻擊,取得“斬首數千人”並“捉送(俘虜)唐兵三千餘人”的戰果。對於新羅,這可是很了不起的戰績。


    新羅的將軍們被首戰的勝利感染了,於是,“各別兵分散”,不要陣型,打亂建製,直接衝鋒,唐軍在他們眼中似乎已經變成了待宰的羔羊!可戰役的結果卻無情地摧毀了新羅史官的謊言!


    唐軍總數也就四萬人,而且戰鬥力絕對遠在新羅軍之上,如果一個回合下來就損失數千人,那麽不用想,也知道這仗就不用打了,結果肯定是新羅勝。所以,石門之戰並不像《三國史記》所記載的那樣,唐軍損失數千人且僥幸取勝。那麽真實的過程又是如何呢?


    石門,是高侃為新羅下的一個圈套,挖的一個陷阱!四年前,大唐侍禦史賈言忠是這樣向皇帝李治評價高侃的“勤儉自處,忠果有謀”。


    從此次新羅軍的最高統帥為新羅王金法敏可以得知,這支部隊,是新羅的主力,再加上當地的高句麗叛軍,其人數在五萬之上!而高侃等統帥的唐軍隻有四萬!


    唐軍人數上處於劣勢。身處險地,兵力不足,而且沒有薛仁貴那種先鋒猛將,直接排兵布陣硬碰硬,唐軍不能保證必勝。要取勝,必須伏擊——戰前將部隊埋伏於戰場四周,誘新羅軍進入圈套,然後四麵夾擊!


    結合史料,可以分析出高侃的戰術是:先期接敵——佯敗——誘敵進入伏擊圈。


    可憐的新羅就這樣被牽著鼻子一步步拉進了包圍圈。於是戰鬥結果就如《三國史記》所記載的“(新羅)大敗,大阿湌曉川……等死之”,


    剩餘的新羅敗軍一路向新羅逃去。石門之戰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對於唐軍來說,這隻是個開頭,唐軍攜戰勝之威,追擊新羅敗軍,


    追到蕪荑嶺時,追上了新羅敗軍,一通亂打,有陣斬新羅居烈州大監阿珍含父子……考慮到兵力不足,後方不穩,唐軍才停住了追擊的腳步。


    對於這一戰高侃的表現,新羅第一名將、太大角幹金庾信給出了最貼切不過的評價了:“唐人之謀,不可測也。”


    這一戰對新羅造成了什麽最直接的影響?石門之戰直接打碎了金法敏一統三韓的美夢,使之重新認識了唐軍的戰力。為了阻止唐軍進入新羅,金法敏使出了兩個計策。


    他使出這兩個計策後,唐軍確實沒有繼續向新羅進攻,使得石門之戰後,新羅獲得了兩年的重整軍備時間。金法敏的計策到底是什麽?唐軍之所以沒有乘勝進擊新羅真的是金法敏的計策起了作用麽?


    實際上高句麗不管是守城技巧還是野戰能力,都比不上中原的大唐甚至大隋,他在大隋麵前的成功與在大唐麵前的部份成功大致原因有三條:一是戰略正確。


    知己之長與敵之短,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上的優勢,與對手後勤上的不足,打逐城逐地的防禦戰。


    在冷兵器時代,隻要守城一方城池堅固,又掌握了適當的戰鬥技巧,即使兵力對比懸殊,


    防守方守住城池,打出超大的傷亡比並不難。高句麗在高句麗一點上做得很成功,其實遼東和安市的守城戰,放到中原還算不上頂級的戰例。


    二是實力使然。在三韓之中,以高句麗的軍事實力最為強大,戰鬥意誌最為堅韌。高句麗的軍事力量不足以與中原王朝在野戰中全力pk,但用來守城卻是足夠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