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與奚在李窟哥與可度者兩位酋長的統治下,一直安分守己,三方關係很融洽、和諧……但是,國與國(或者說兩個政權之間)之間能夠做到相安無事、友誼長青的概率是不高的。公元660年,李窟哥與可度者先後去世,他們的繼任卻不安分了。


    契丹李窟哥的繼任者為阿卜固、奚可度者的繼任者為匹帝,這兩位仁兄竟然聯手反唐了!原因無可查,或許是受突厥的挑唆,或許想擺脫與大唐的藩屬關係。這兩位的反唐軍事行動毫無可圈可點之處,很快就被大唐給鎮壓了,阿卜固被俘,匹帝在亂軍中被陣斬。


    前去鎮壓叛亂的大唐將領也都是基本沒有名氣的人,如來自突厥的阿史德樞賓、延陀梯真、霫的酋長李含珠等人,唯一有點名氣的是已經剛剛上任的魏州刺史狄仁傑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解放所有在此服苦役的百姓們回家,忙他們該忙的事兒去!聽聞消息的百姓們大為高興,史載“百姓鹹歌誦之,相與立碑以紀恩惠。”獨孤思莊所說的契丹大舉入侵非虛言,此時契丹正大鬧河北,攻城略地,兵鋒所至,難以抵擋。


    黃河以北地區震動,狄仁傑臨危受命,應朝廷所派,前來主持魏州事務,防備契丹繼續南下侵擾。……帷幕就此拉開!唐時,在東北/華北存在契丹、奚、霫(音:xi)、室韋、靺鞨等少數民族政權。


    初唐,在李淵、李世民兩代皇帝的努力下,各民族勢力先後臣服大唐,未明確表示臣服的,也在向大唐朝貢,認可大唐的宗主國地位。


    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被四方民族朝拜尊稱為“天可汗”,進一步確立了大唐對周邊民族勢力的名義上的藩屬關係!這其中,契丹、奚因與唐直接接壤。與唐之間的故事就多了起來。唐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契丹設立鬆漠都督府。以契丹酋長大賀窟哥為都督,並賜姓李;在奚設立饒樂都督府,以奚酋長可度者為都督。


    升級為右領軍郎將的薛仁貴。隨後,唐任命李窟哥的孫子李盡忠為鬆漠都督府都督,繼續統治契丹。


    那我們的故事就從契丹開始吧。契丹與奚的叛亂被鎮壓之後,高宗任命李窟哥的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鬆漠都督府都督;李窟哥的另一個孫子枯莫離則被任命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歸順郡王;還有一個孫子,是武德初年就投靠大唐的契丹部落酋長孫敖曹的孫子孫萬榮,被任命為歸誠州刺史。


    提前說一下。這個孫萬榮,很是厲害!噢,孫萬榮還有個身份——李盡忠的妹夫,倆人是連襟!契丹在李窟哥、孫萬榮、枯莫離等人的統領下,繼續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並且,在大唐曆次征討朝鮮半島三國的戰爭中,都能看到契丹士兵的身影。


    甚至到了睿宗李旦垂拱初年(約公元686年),孫萬榮一度被封為右鈐衛將軍(鈐,音qián)、永樂縣公。若非契丹恢複了與大唐的藩屬關係。這種升遷是絕無可能的。這就是開場時“契丹大舉入侵”前雙方的關係,隻能說,雖然有磕磕絆絆。但大形勢是好的。那如今雙方反目,刀槍相向的原因是什麽?


    很簡單: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趙文翽,時任營州都督。趙文翽,史書無傳,僅出現於此處。營州為大唐東北重鎮,西邊比鄰奚,北邊比鄰契丹,東邊是安東都護府。


    周邊形勢可知。營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趙文翽能夠鎮守此處。可知他也非等閑之輩——等閑之輩也不可能被派來這裏。不過,趙文翽卻不是個好人。為人傲慢無禮而又固執,更仗著自己是大唐要員,平時不把契丹和奚放在眼裏,把人家的酋長都當做奴仆來使喚,這些酋長中,就包括李盡忠、孫萬榮等人。


    出於實力不對等以及從大局考慮,李盡忠、孫萬榮等人忍了!直到公元696年,他們忍無可忍了!這一年,契丹發生了大饑荒,少數民族,平時主要食物就是養的牛啊羊啊,運氣好點還能出去打點獵物。


    這要是發生了饑荒,不像中原,平時還儲備著糧食,米飯吃不成,喝稀粥也能湊合過。您問沒有糧食,不是還有牛羊嘛?得了,人都沒得吃,牛羊更是早就餓死了,那是吃一隻少一隻!作為比鄰契丹的營州都督府,不可能不知道這一情況,應該在這個時候給予接濟,幫人家渡過難關。


    可趙文翽卻視而不見,眼看著契丹族人挨餓,卻不予理睬。平時欺負我們也就算了,現在契丹有難,你趙文翽竟然袖手旁觀!飯都沒得吃,早晚餓死,不如戰死——反了!剛好此時大唐邊境的大部精力被牽製於西線吐蕃戰場,兩個月前,唐軍大敗於吐蕃之手.


    此時大唐——確切說是武周朝——的皇帝已經是武曌了(我們熟知的武則天)。她執政以來,大唐內部的情勢在《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則天皇帝>裏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


    在本紀<則天皇帝>中,有一個字出現的概率和頻率極高,這個字就是——“殺”!


    第一殺,“大殺唐宗室”,我就引用其中的兩句話吧:“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範陽郡王靄、黃國公譔、東莞郡公融及常樂公主”“殺南安君王潁、鄅國公昭及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勳、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誌業、李知言、李玄貞。”


    第二殺,大殺文武大臣,殺中書令裴炎、殺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殺天官(吏部)侍郎鄭玄挺、殺夏官(兵部)侍郎崔察、殺地官(戶部)尚書王本立、殺冬官(工部)尚書蘇幹……以上是文官;武將呢,殺左鷹揚衛將軍趙懷節、殺將軍阿史那惠、殺左金吾衛大將軍丘神勣、殺左豹韜衛將軍衛蒲山、殺右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


    特別是公元688年到公元691年的四年時間裏,僅僅《新唐書》中,“殺”字就出現了43次,“殺”字後緊跟的人名多達95人。


    舉國精英,在這場曆時數年的血腥大屠殺中損失殆盡。


    以上名字。大家可能第一次看到,那些人的死,無足輕重。特別是李氏宗室,大都是些養尊處優的王公。平時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吃喝玩樂,死與不死,無關帝國緊要。


    但是下麵兩個名字卻重要了,並且你不會陌生:程務挺(程名振之子)、黑齒常之(擊敗過蘇定方),也在這次大清洗中被殺。


    同時,還有兩個陌生的名字——王方翼、李孝逸——都是能征善戰的主,雖然之前我們沒認識到他們,不過。在以後的突厥、吐蕃方麵,包括鎮壓徐敬業叛亂方麵,他們二位將會登場。


    隻是,現在,隻要名字出現過的人,都已經直接或者間接喪命於武則天的屠刀下了。


    一句話,大唐的內憂,實為武則天的清除異己之大屠殺。


    那麽外患呢,就是大唐周邊不安分的藩夷了,包括吐蕃、突厥。牽製了大唐絕大部分的精力。此處略提,詳情的以後再說!


    回過頭來看看契丹方麵的動靜。


    占據營州,隊伍擴大之後。契丹酋長、原鬆漠都督府都督李盡忠給自己封了個很響亮的名號“無上可汗”!


    “無上可汗”李盡忠任命號稱為“契丹名將”的孫萬榮為前鋒,率領號稱“十萬”的契丹軍一番攻城略地,氣勢非凡,唐史形容為“所向皆下……”。


    契丹軍的下一目標是營州城附近的崇州!


    在崇州城下,孫萬榮遭遇了大唐派出的第一支平叛軍——隴山軍,主將為隴山軍討擊副使許欽寂。


    ※至死不屈許氏二兄弟之許欽寂


    “兄弟死王事,世名其忠”——《新唐書》卷九十


    許欽寂,唐初功臣許紹的曾孫,襲父爵為譙國公。湖北安陸人,生年不詳。仕途履曆不詳,功績不詳。


    “軍敗。被擒!”許欽寂的首秀如此不堪,本不值得一提。但是他隨後的表現,卻讓我們肅然起敬。


    擒獲許欽寂,孫萬榮甚是開心。他知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俘虜,這可是大唐功臣之後、譙國公、隴山軍討擊副使,不能殺,得利用好這張牌,利用他來招降大唐東北邊陲各地的唐軍。


    從“世名其忠”中,我們可以肯定地猜測到,頭頂如此盛名的許欽寂在此時應該選擇自殺,才對得起這一句評價,才不會讓孫萬榮的陰謀得逞。


    讓人失望的是,許欽寂並沒有這樣做!


    因為他知道,現在他還不能死,他決定將計就計,打碎孫萬榮的如意算盤——即使那樣會必死無疑!


    信心滿滿的孫萬榮押著許欽寂率軍來到了安東都護府所在地——新城城下。新城的駐防者為時任都護裴玄珪。


    孫萬榮沒有囉嗦,直接喊來許欽寂,“去,說服城裏的唐軍,讓他們投降!”


    孫萬榮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新城唐軍在許欽寂的說辭下能夠投降是最好的結果。即使許欽寂說服失敗,對新城唐軍的心理也是很大的打擊——畢竟,你們的平叛軍主帥現在都已經淪為我的階下囚了!而且現在還來幫我招降你們,不信動搖不了你們的士氣!


    不過,孫萬榮不敢肯定這個人會答應自己的要求!


    出乎孫萬榮的意料,許欽寂竟然沒有拒絕,完全遵命,徑直往城門走去。


    誌得意滿的孫萬榮想看看許欽寂是如何招降新城的,或許,這可以開創一種取勝模式——勸降模式。


    他遠遠地注視著許欽寂,看到許欽寂走到城牆下時,孫萬榮豎起了耳朵,他要仔細聽,他期待著……


    “狂賊契丹肯定會被上天所懲罰,滅亡隻在旦夕,您隻管勉勵士兵嚴密防守,以保全忠誠和氣節!”麵對站在城頭的安東都護裴玄珪,許欽寂如此大聲喊道。


    “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百五


    傻眼兒了,孫萬榮傻眼兒了!徹底被忽悠了!


    這個人不怕死嗎?刀劍加頸,命懸一線,竟敢違背我的意誌!


    大怒之下,孫萬榮殺死了許欽寂。


    我相信,許欽寂瞑目了,他委屈求生,隻是為了今天的這次表現。


    有時候,卑微的活著比死去更讓人痛苦。


    兵敗被俘已經是奇恥大辱,我唯一能夠挽回戰敗影響的機會就在這裏!這也是我唯一能夠為這個帝國所做的最後的一點貢獻!


    新城內的唐軍都目睹了這一幕,士氣高漲,如果孫萬榮繼續攻擊安東城,肯定會吃虧。


    可,如果因為一個許欽寂就撤兵,也顯示自己的太無能了。


    孫萬榮左右為難!


    幸運的是,大唐(武周)皇帝武則天給孫萬榮解圍了。她給他提供了一個撤兵的絕好機會。


    契丹反唐的消息傳到朝廷,武則天大為震怒,吐蕃剛剛羞辱了我,你小小契丹也敢犯上?欺我一個女人家?做個女人不容易!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說幹就幹!


    公元696年五月二十五日,武則天當即組建征討契丹大軍,著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多達28位將軍領兵出征。


    氣勢宏大,亙古未有!


    這麽大的架勢,高祖朝打天下時沒有過,太宗朝征四方時也沒有過,高宗朝安邊境時更沒有過!


    誰說女子不如男!


    真本事有沒有暫且不論,架勢先拿出來再說!


    架勢這東西很好使,有時候比真本事都管用。比方說,做賊心虛,那得看賊遇到什麽樣的人,遇到膽兒大架勢大的人,這賊就心虛了;遇到膽兒小沒架勢的人,賊就囂張了。一句話,架勢管用與否,那得看有沒有真本事!如果沒那個真本事,虛張聲勢,被人識破後,下場會很慘!


    那我們看看這28將征討大軍背後有沒有真沒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