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有姓的:


    第一位: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史書無傳。在此之前僅出現過一次,即兩年前,公元694年,隨武則天的情人、江湖貨郎馮小寶(薛懷義)出征過突厥,不過,隻是出去轉了一圈,沒遇到敵人,就班師了。


    第二位: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史書無傳。在此之前出現過兩次,一次是率軍前往大西南,去接應降服的吐蕃曷蘇部;一次是去嶺南鎮壓蠻獠的叛亂。


    第三位: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唯一史書有傳的。與李謹行同為靺鞨酋長,史載其人“驍勇善射”,是此次出征契丹中唯一善戰且具有豐富對蕃夷各族作戰經驗的悍將。


    第四位:司農少卿麻仁節,史書無傳。從官名上可以得知,這是個農業部的副部長。武則天為了架勢,真是什麽人都敢往裏湊數。


    ……


    其他的人,就全部包含在“等等”裏麵了。


    這是一份讓人擔憂的名單!


    裏麵唯一有作戰經驗的也就是張玄遇和李多祚二位。


    張玄遇的級別很高,應為大軍主帥之一,慶幸的是他曾經親自率兵出征過,雖然結果不得而知,至少對軍旅之事有所了解。隻是,從故事的發展來看,他不是個稱職的主帥,甚至,他都不配做這個主帥。


    李多祚,需要重點介紹一下。


    “百戰餘雄”李多祚


    姓名:李多祚民族:靺鞨族


    生卒年:654年—707年


    仕途履曆:


    生身即為靺鞨一部酋長、


    687年33歲:左鷹揚大將軍;


    694年40歲:右鷹揚衛大將軍;


    696年42歲:左威衛大將軍;


    ……


    主要功績:配合黑齒常之大破突厥,肅清漠北;做為大軍主帥,成功鎮壓與契丹合稱“二蕃”之一的室韋之叛亂……,目前為止,李多祚的功績僅僅是這兩方麵,但是相對於他以後的功績。勝突厥、敗室韋可以忽略到甚至不提。隻不過要注意,那是以後,不是現在!


    有豐富對蕃夷作戰經驗的李多祚及其餘27位大將。似乎,這支武周朝的征討大軍將會凱旋而歸!


    看著盔甲鮮明、赤旗如潮、遮天蔽日的大軍。武則天信心十足,她相信,這支大軍一定能夠擊敗契丹,擊敗一切膽敢蔑視女人權威的敵對勢力。


    為了更加解氣,同時,也是為了一個好的兆頭,她決定,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寓意不錯!可惜的是,從後麵戰事的發展來看,她好像改錯了,她應該改成“盡滅李”、“萬斬孫”,似乎才更能準確地表達她的意思。


    大軍往契丹方向出發了!


    契丹方麵


    在新城前線苦惱的孫萬斬(孫萬榮)不再苦惱了,火速撤兵,他要與李盡滅(李盡忠)趕緊商議破敵之策。雖然大唐現在是內外俱傷的一隻病虎,但發起威來,照樣不容小覷!


    更可怕的是,這隻病虎的馴獸員是隻母老虎!


    雖然我契丹號稱擁兵“十萬”。但實際上隻有區區數萬人馬,對方又有李多祚等善戰悍將,正麵交鋒。契丹肯定不是對手。


    以少如何勝多?以弱如何勝強?


    唯有:伏擊!


    伏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常用戰術之一,在敵強我弱形勢下,為弱者首選的殲敵方式之一。具體分為兩種,待伏和誘伏。


    所謂待伏,通俗講是被動的伏擊,就是說偵察到敵方出動的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先設下埋伏,待機殲敵;


    所謂誘伏。通俗講是主動的伏擊,就是說我方選擇好伏擊地點。然後采用誘敵之術,把敵軍引誘到我預設戰場。待機殲敵。


    理論上看起來很簡單吧。可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簡簡單單“伏擊”倆字就能做到的了。準確的時間、合適的戰場、驍悍的先鋒以及正確的誘敵之策……


    作為文化落後、不諳兵法、隻有蠻力的蕃夷契丹來說,這對指揮官的軍事素養要求很高,他們能夠做到嗎?他們能夠抵擋住這隻龐然大物嗎?公元696年,大唐則天皇帝萬歲通天元年,十月。


    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


    66歲的彭澤縣令狄仁傑在接到朝廷讓其擔任魏州刺史的調令後,馬不停蹄、日夜兼程,長途顛簸千餘裏,總算來到了魏州境內。


    從小小縣令升官到刺史,狄仁傑並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這不是升職,而是複職(的過程)——四年前,貴為宰相的狄仁傑被來俊臣陷害,貶為彭澤令。


    讓狄仁傑感到意外的是,此時正是碩果滿枝、田野金黃的秋收時節,田間地頭竟然無人勞作,不但田間地頭,就是路上,也鮮見行人!


    甚是蹊蹺!發生什麽事情了?人都去哪裏了?


    諸位不要激動,這不是偵探懸疑小說,也不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更不需要“元芳”前去查看案情!


    狄仁傑一行人火速趕到魏州,在魏州城下,狄仁傑找到了消失的百姓。壕溝內外...公元694年八月中旬,大唐,河北道,幽州境內。


    武周的“二十八將大軍”正在急速行軍,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契丹主力。


    在行軍至幽州時,他們遇到了數百名從營州敗逃回來的唐兵,這些唐兵給大軍提供了最新的敵情信息:契丹正鬧大饑荒,災情嚴重,活不下去了,造反也是迫不得已。隻要朝廷大軍一到,他們就會立刻投降。


    張玄遇經過分析,認為這一信息的可信度很高,因為現在契丹饑情屬實。


    於是,張玄遇下令:大軍加速前進,契丹因災荒乏糧,其軍隊羸弱不堪。勝負已無懸念,現在的目標就是找到其主力,殲滅之。


    任務:尋殲敵軍!


    確實很簡單。找到他們,擊敗他們!


    張玄遇的自信感染了每一個士兵。大家鬥誌昂揚,也不用什麽豪氣千丈的誓師儀式了,契丹兵不堪一擊!


    建功立業,正在此時!史載“兵士聞之,爭欲先入。”


    慶幸的是,張玄遇還是有一絲懷疑態度的,謹慎起見,他將大軍一分為二。自己親率大軍主力先期前進,並令行軍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率部分部隊作為後軍,隨後出發,前後軍相互策應。以防萬一。


    公元69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唐,河北道,平州境內。


    張玄遇率主力唐軍急行軍至平州北部的西硤石時,遭遇了少股契丹軍。經過交戰,輕鬆取勝,剩下的契丹兵潰敗而逃。


    取勝並不讓人興奮。讓人興奮的是,從這次交戰中,唐軍發現所謂傳說中驍勇善戰的契丹兵。不過都是些老弱病殘,戰鬥力不值一提!


    最興奮的人是張玄遇,他確信了來自營州的敗兵的消息是完全可信的!


    機不可失!


    張玄遇、曹仁師、麻仁節等拋下步兵,僅率騎兵火速追擊契丹潰兵。(“三軍棄步卒,將騎兵先進。”


    這是一首童歌,從692年四月開始傳唱於長安、洛陽等各地,作者不詳,寓意不詳,時至今日。已經四年了……


    黃麞,乃黃麞穀也!是位於西硤石內的一條兩邊都是崇嶺絕壁的峽穀。僅有前後兩個出口。而且,黃麞穀很窄。進去了,就是馬掉個頭都很難。


    契丹潰兵在唐軍的追擊下,全部逃進了黃麞穀。


    煮熟的鴨子還能飛了不成?


    唐軍毫不猶豫地一擁而進,也衝進了黃麞穀。


    “宜將剩勇追窮寇”,追擊逃兵,而且是不堪一擊的逃兵,還用得著隊形?用不著了,打亂建製,哪裏有契丹人就往哪裏衝!


    契丹主力就在前方!


    信心滿滿的唐軍不知道,此時在峽穀兩邊的高地上,正有無數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您猜的沒錯,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契丹主力!


    在這無數雙眼睛中,有一雙眼睛格外有神,在這雙眼睛中,峽穀中的唐兵才是真正的“煮熟的鴨子”。


    這雙眼睛的主人是李楷固!


    李楷固,李盡忠手下一員悍將,武藝高強,尤其善用搨索(套繩),就是那種一頭係著活扣,用來套馬的長繩。據唐代筆記小說《朝野僉載》描述,李楷固“獐鹿狐兔,走馬遮截,放索搨之,百無一漏。”李楷固不但搨索用得嫻熟,其他馬上功夫也甚是了得,什麽弓矢矛槊,那是樣樣精通,舞起來讓人眼花繚亂,古人稱之為:“弄(比劃起來)如飛仙。”


    現在這李楷固手上正緊拽著套繩,雙眼如炬,他在尋找唐軍的主帥……當全神貫注正在火速追擊契丹兵的唐軍全部進入峽穀內時,等待已久的精銳契丹軍從兩邊高地向唐軍側翼發起了猛烈攻擊!


    遭到突然襲擊的唐軍大驚,毫無防備,頓時穀底一片混亂,人仰馬翻!


    心驚膽顫的唐軍主帥此時也是束手無策,前進?還是後退?


    敵在暗處我在明處!


    敵在高處我在低處!


    打又打不得,那隻能跑了……


    進都進來了,想跑出去?由不得你了!


    李楷固沒有給唐軍主帥張玄遇等人太多猶豫的時間,直接搨索一投,把張玄遇、麻仁節兩位大將軍給套住了。


    這兩位仁兄運氣還算好的,雖然被俘,至少活下來了。


    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等人就沒那麽幸運了,死於亂軍之中。


    群龍無首的唐軍隻剩下被動挨打的份兒了,人多了,跑都不好跑,你往北,我往南,亂糟糟的,穀底又那麽狹窄,一亂,全都擠成一坨了;恰如現在武漢地鐵的首發站,門一開,裏麵的往外擠,外麵的往裏擠,除非你有九牛蠻力,否則隻能隨著人流挪步,對,就那感覺,我每天都能體驗兩次!


    戰場變成了屠宰場!


    史載:“將卒死者填山穀,鮮有脫者。”“死者填山穀,罕有一遺。”


    幸運的是,我們的“百戰餘雄”李多祚同誌勝利地從亂軍中跑了出來。這才是真將才呢,打能打得,跑能跑得!


    張玄遇、麻仁節嘛?嘖嘖……


    全殲“二十八將大軍”前軍,李盡忠、孫萬榮等人來不及慶功,他們也知道,這隻是前軍,還有後軍怎麽辦?


    你不得不佩服李盡忠的軍事頭腦,雖然生為蠻夷,卻有著中原人的多端詭計。


    原來張玄遇等在幽州遇到的那數百唐兵,是李盡忠故意放出來的,那些唐兵是在營州之戰中被俘的,本來關在大牢裏,但是聽聞大唐派出“二十八將大軍”前來征討的消息後,李盡忠開始了他的滅敵致勝的計劃!


    他的計劃是,第一步:派看守唐俘的霫族人對唐俘散布虛假消息:我們現在饑寒交迫,活不下去了,隻要官軍一到,我們就投降。(這就是我們在一開始看到的那一幕。)


    第二步:為了讓唐俘堅信這一消息是準確的,再次派出契丹人把唐俘放掉,並繼續忽悠這些唐俘:把你們關在這裏,沒得東西給你們吃,把你們殺了,我們卻不忍心。你們還是走吧。


    獲得自由的這數百唐俘徹底相信了這一虛假信息,確實,除了沒得吃,他們沒理由釋放我們。


    於是,張玄遇等人就這樣進入了李盡忠的圈套。


    這就是李盡忠的“誘伏”之計!


    分析完了,李盡忠來不及細細品味大勝之後的快感,現實問題是,唐軍燕匪石、宗懷昌的後繼部隊馬上就來了。


    李盡忠決定繼續使用“誘伏”之計!


    在繳獲的戰利品中李盡忠發現了唐軍的軍印,於是便寫了一份軍牒(軍中文書),書曰:“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將皆斬,兵不敘勳。”


    大意為:官軍已經擊敗契丹叛軍,現在如果爾等還不快快趕到營州,軍官全部斬首,士兵全無勳級。


    可是,光有軍牒和軍印還不行,必須得有主帥的簽名,這個不難,唐軍主帥張玄遇被抓了,現在就在我麵前。隻是,讓他簽名,這個恐怕有點難。


    曾經,一個小小的隴山軍討擊副使許欽寂都不願意屈服於我,現在可是“二十八將大軍”的主帥張玄遇。(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