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傑納悶了,唐軍納悶了。
有一個人沒有納悶——契丹軍主帥孫萬榮。
孫萬榮這時候才出現?沒辦法,他是重量級人物,是壓軸的,大腕都是在最後出場的。
王孝傑,你沒有猜錯,我要戰勝你,東硤石穀是我唯一的機會,是我唯一能夠擊敗你的戰場。
我隻有數萬之眾,除非借助有利地形,否則,我將難以抗衡你的17萬大軍。
東硤石穀地形險要、狹窄,不利於你大軍團展開,能夠限製你人數上的優勢。
沒錯,我就是要在這裏擊敗你,如若讓你順利穿過硤石穀,進入我契丹境內,我將無險可守,束手無策。
引誘你,用老弱病殘肯定不行,那也就能忽悠下張玄遇。要讓你乖乖進穀,肯定要派出勁卒。
蘇宏暉隻是個無名小輩,不足為慮。
我相信,隻要擊敗你王孝傑,唐軍必潰!
現在你王孝傑親率的雖然是精兵銳卒,但是人數不多,且在我設計引誘下,已經遠離蘇宏暉的後軍。
擒殺王孝傑,正在此時!
孫萬榮下令,全軍就地反擊,不惜一切代價,擒殺王孝傑!後退者,斬!
契丹軍開始了大規模絕地反擊,聲勢浩大,氣貫山野。不能退了,再退就無險可依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膽敢後退,不用唐兵出手,自己人也會拿刀朝你頭上砍去。
王孝傑雖然驍悍,但終究已經65歲高齡了,氣力漸漸不支;
他親率的唐兵雖是以一當十的精銳,但是架不住契丹軍人多,逐漸陷入契丹軍的重圍之中,且奮戰多時。一樣的體力不支了。
畢竟,人,都不是鐵打的。
不過。契丹軍好過不到哪兒去,與王孝傑的精銳連續搏殺多時。體力也幾乎耗盡。
關鍵:蘇宏暉!
副大總管蘇宏暉現在成了雙方勝負的關鍵!
王孝傑知道,隻要堅持到蘇宏暉的後軍殺來,契丹必敗;
孫萬榮知道,隻要在蘇宏暉到來之前擊敗王孝傑,唐軍必敗;
蘇宏暉,你現在在哪裏?王孝傑、孫萬榮都焦急地等待著。
這廂王孝傑還在苦戰,他在支撐,蘇宏暉。等你等得好苦呐,你怎麽還沒出現?
苦戰等待的王孝傑不知道,他永遠等不來蘇宏暉了。
蘇宏暉,你在哪裏?
前方傳來的雙方響徹雲天的殺喊聲,讓蘇宏暉膽顫心驚,此時斥候來報:漫山遍野的契丹軍突然反擊,現在大總管王孝傑的前軍已經陷入重圍之中。
蘇宏暉是個時間觀念極重的人,麵對危勢,他火速下達了大軍行動命令!
“全軍火速後退!”
蘇宏暉真該死!膽小如鼠,棄友軍於不顧。竟然在緊要關頭撒腿就跑。(宏暉先遁)
沒有了後軍的配合,氣竭力衰的前鋒唐軍被契丹軍逼得步步後退……
正殺得順手的契丹軍突然發現唐軍不退了!
唐軍爆發了超能力?
非也,唐軍已經退到懸崖邊了。無路可退了!
大軍總管王孝傑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他知道,此役敗了。
作戰計劃本也完美,奈何所托非人。
前有敵軍,後是懸崖。
沒有人能夠拯救自己。
聖上,我再次讓你失望了!今日,惟有以死報國了。
麵對萬丈深淵,65歲的大唐前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同鳳閣鸞台
三品(宰相)、左衛大將軍、清源縣男、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王孝傑,縱身一躍……
不成功。便成仁!
王孝傑在最後關頭,選擇了跳崖自盡。寧死不做俘虜,維護了自己作為大唐主帥的尊嚴。更維護了帝國的尊嚴!
當武則天聽聞王孝傑戰歿的原因是蘇宏暉畏敵而逃後,大發雷霆,她恨蘇宏暉的無能,更痛恨蘇宏暉的臨陣脫逃,當下派出使者趕赴幽州,要將蘇宏暉軍法處置。
不過,使者還沒到,蘇宏暉卻立功贖罪了,逃過了殺身之禍。
立功?立什麽功了?戰勝孫萬榮了?
沒了?沒了!
並沒有明確說明蘇宏暉到底立了什麽功。
這讓我困惑了很久。
如果就此跳過去,按照大眾的方法,平鋪直譯,也行,畢竟,現在大部分人都流行這一方式。不過,這樣子恐怕連自己也說服不了,畢竟,我隻集中在軍事一方麵,如果連僅僅這一點都不嚴肅、不認真,那幹脆做個太監貼得了。
於是,便費了一番時間去尋找相關佐證,皇天不負有心的我,還真讓我找到了,而且來源絕對正宗,不是野史,不是小說。
自契丹起兵反唐以來,唐軍除了張九節曾以敢死之士小規模反擊過李盡忠從而取勝之外,其餘全是敗績,無論是張玄遇的“二十八將大軍”,還是梁王武三思的榆關道大軍;無論是王孝傑的
清邊道大軍,還是建安王武攸宜的“天下令”大軍。均是戰無不敗!
特別是擁有真材實料的張玄遇和王孝傑的主力軍的全軍覆沒,使得唐軍的士氣降低到了低穀,以至於唐人現在是聞契丹而色變!
麵對危局,蘇宏暉知恥而後勇,率領唐軍戰勝了恐懼,浴血奮戰,明知結局必敗,卻義無反顧,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雖敗猶榮!
現在的唐軍,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挽救頹廢的士氣了。
雖然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更多的細節,但是,我相信,當蘇宏暉初聞王孝傑兵敗時,他確實怕了、畏縮了,連王孝傑都被擊敗而殉國,那我蘇宏暉肯定更不是契丹的對手。
麵對如此情勢,倉促之間,人。肯定會膽怯,這是人之常情!
難能可貴的是,蘇宏暉從最初的恐懼和慌亂中鎮定下來之後。最終選擇了迎難而上,這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這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至少。武則天的侄子、建安王、“天下令”大軍主帥武攸宜就做不到。
遠在漁陽的武攸宜聽聞王孝傑全軍覆沒,大為震驚!明明手握重兵,卻畏縮原地,不敢出擊!
既然你不敢出擊,那你就在家裏好好歇著吧。
孫萬榮一點也不客氣,直接揮兵殺入河北道,兵臨幽州。
漁陽跟幽州距離近得很!
所以可以說,孫萬榮此舉是甩了武攸宜一記響亮的耳光!
被甩了耳光的武攸宜總算動了。象征性派了幾支小分隊前去反擊,結果可想而知,全被孫萬榮給殲滅了。
此後,武攸宜就按兵不動了,不敢動!
於是孫榮玩就放心大膽地攻克了幽州,一番殺掠,揚長而去!
這就不光光是甩武攸宜一記耳光的事兒了,簡直就是朝武攸宜腦袋上撒尿!
士可殺,不可辱!
武攸宜不要臉,可是武攸宜手下還是有人要臉的。
此人就是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總管府參謀陳子昂。武攸宜,你也太窩囊了,你丟自己的臉沒問題。可你不能把大唐的臉一起給丟了啊。
氣憤至極的陳子昂找到了沒用的武攸宜,對他說:“陛下發天下兵以屬大王,安危成敗在此舉,安可忽哉(怎麽能玩忽職守呢)?”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可是畏敵如鼠的武攸宜還是不敢出擊。
忍無可忍的陳子昂最後說“予我一萬精兵,我必能擊敗契丹,擒獲孫萬榮!”
能夠把一個書生給逼到這等地步,可見武攸宜窩囊到了什麽程度。
且不說陳子昂有沒有能力擊敗契丹,但是這份勇氣。就是武攸宜所不能比擬的。
這份勇氣,也正是唐軍最需要的。
最終。武攸宜還是沒有答應陳子昂的請求。
在此後的數日內,陳子昂有連續多次向武攸宜進言。希望他能夠不服聖上所托,安撫其討賊安邦的大任。可惜,武攸宜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還不想聽了。
索性,將陳子昂由總管府參謀降職為軍曹。
陳子昂接連收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漁陽的薊北樓,慷慨悲吟,誦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全詩言語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深刻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孤獨蒼茫的落寞情緒,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
一年後,陳子昂辭官回鄉。
兩年後,陳子昂被老家射洪縣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陷入獄,死於獄中,時年34歲!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現存詩一百多首。
“豈無當世雄,天道與胡兵。”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故鄉三千裏,遼水複悠悠。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
“無為空自老,含歎負生平。”
“平生聞高義,書劍百夫雄。”
“孤負平生願,感涕下沾襟。”
……
是的,這些都是陳子昂的詩。麵對契丹侵擾所造成的煩惱,陳子昂可以辭官歸鄉,但是武則天就不行了,她是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她無路可退,除非不做這個皇帝了,把爛攤子甩給她兒子李顯,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苦再難也得硬著頭皮上了。
可是,光嘴上說容易,總不能武則天自己拎著把刀去前線砍人吧?還是得找人!
最能打的王孝傑都為國獻身了,還有誰?
武氏族人?算了吧,他們的水平武則天還是清楚的,沒一個可堪大任的!
選誰呢?
武則天正在苦苦思索還有誰能夠帶兵出征時,有奏章遞上來了,打斷了武則天的思路。奏章的內容是關於突厥的。
突厥默啜可汗,諸位還有印象吧,那位反複無常的仁兄,上次(去年十月份)與大唐和好並突襲了契丹的老巢之後,過了兩個月,突然又進攻大唐了。
這真是個閑不住的家夥,在他眼中,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隨性而為,想打誰就打誰,反正乘火打劫嘛,不打白不打。
大唐給我好處了?契丹臣服我了?這都不重要!
有句話“love
herwho
who”,翻譯過來就是:愛你媽誰誰!隻要我開心了,誰敢拿我怎樣?
現在,默啜又在家裏坐不住了,帶兵攻擊大唐與突厥邊境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市附近),並隨軍帶上了在涼州俘虜的涼州都督、許欽寂的弟弟許欽明。
默啜跟當初的孫萬榮想到一起了,讓許欽明去城下喊話,希望城裏守將看到老熟人能夠乖乖打開城門投降。諸位可能奇怪了,一個涼州都督,憑什麽就能說服靈州投降,這得看許欽明身後的官爵了——大唐金紫光祿大夫、左玉鈐衛將軍、安西大都護府大都護、鹽山郡公!
許欽明和他哥哥許欽寂一樣,是個不地道的人,大大的狡猾!他哥哥許欽寂侮辱了契丹人,許欽明今天也要捉弄一下突厥人默啜。
許欽明很順從地來到靈州城下,對著城內喊話了:“賊中都無飲食,城內有美醬,乞二升,粱米乞二鬥,墨乞一梃。”看得懂吧,就是說,突厥軍現在缺糧食,你們趕緊派人送些好醬、粱米和墨來!
默啜奇怪了:“你怎麽這樣說?”
許欽明:“我讓他們出來送糧草是假,騙他們打開城門是真,等他們城門打開了,我們就可以趁虛而入啊。”
默啜:“那你要墨幹嘛?”
許欽明:“用來寫勸降書啊!”
“哦~~”默啜恍然大悟,高!實在是高!
許欽明算是把默啜結結實實地忽悠了一番。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許欽明跟默啜說的完全是不著邊際的胡扯。他真實的意思是在向城內守軍傳遞暗語——美醬即良將;糧米乃精糧即精兵;墨即黑夜!——全話的意思是,讓城內守軍選派良將、率領精兵、夜襲突厥!
許欽明這樣安排是有原因的,因為突厥駐紮的營地四麵繞河,僅有一條路出入,如果城內守軍突然夜襲而來,那麽突厥軍將無處可逃,隻能束手待斃!
可惜……
可惜的是,城內竟無一人能夠領會許欽明喊話的真實意思,是的,無一人!
等了幾天,城內毫無動靜,再派許欽明去喊話,許欽明說什麽也不去了,同樣的招數用一次就可以了,用第二次肯定會被識破。即使沒被識破,一旦城內的人,領會錯了意思,天真地開門來送糧草,那就真的給了突厥趁虛而入的機會了。(未完待續)
有一個人沒有納悶——契丹軍主帥孫萬榮。
孫萬榮這時候才出現?沒辦法,他是重量級人物,是壓軸的,大腕都是在最後出場的。
王孝傑,你沒有猜錯,我要戰勝你,東硤石穀是我唯一的機會,是我唯一能夠擊敗你的戰場。
我隻有數萬之眾,除非借助有利地形,否則,我將難以抗衡你的17萬大軍。
東硤石穀地形險要、狹窄,不利於你大軍團展開,能夠限製你人數上的優勢。
沒錯,我就是要在這裏擊敗你,如若讓你順利穿過硤石穀,進入我契丹境內,我將無險可守,束手無策。
引誘你,用老弱病殘肯定不行,那也就能忽悠下張玄遇。要讓你乖乖進穀,肯定要派出勁卒。
蘇宏暉隻是個無名小輩,不足為慮。
我相信,隻要擊敗你王孝傑,唐軍必潰!
現在你王孝傑親率的雖然是精兵銳卒,但是人數不多,且在我設計引誘下,已經遠離蘇宏暉的後軍。
擒殺王孝傑,正在此時!
孫萬榮下令,全軍就地反擊,不惜一切代價,擒殺王孝傑!後退者,斬!
契丹軍開始了大規模絕地反擊,聲勢浩大,氣貫山野。不能退了,再退就無險可依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膽敢後退,不用唐兵出手,自己人也會拿刀朝你頭上砍去。
王孝傑雖然驍悍,但終究已經65歲高齡了,氣力漸漸不支;
他親率的唐兵雖是以一當十的精銳,但是架不住契丹軍人多,逐漸陷入契丹軍的重圍之中,且奮戰多時。一樣的體力不支了。
畢竟,人,都不是鐵打的。
不過。契丹軍好過不到哪兒去,與王孝傑的精銳連續搏殺多時。體力也幾乎耗盡。
關鍵:蘇宏暉!
副大總管蘇宏暉現在成了雙方勝負的關鍵!
王孝傑知道,隻要堅持到蘇宏暉的後軍殺來,契丹必敗;
孫萬榮知道,隻要在蘇宏暉到來之前擊敗王孝傑,唐軍必敗;
蘇宏暉,你現在在哪裏?王孝傑、孫萬榮都焦急地等待著。
這廂王孝傑還在苦戰,他在支撐,蘇宏暉。等你等得好苦呐,你怎麽還沒出現?
苦戰等待的王孝傑不知道,他永遠等不來蘇宏暉了。
蘇宏暉,你在哪裏?
前方傳來的雙方響徹雲天的殺喊聲,讓蘇宏暉膽顫心驚,此時斥候來報:漫山遍野的契丹軍突然反擊,現在大總管王孝傑的前軍已經陷入重圍之中。
蘇宏暉是個時間觀念極重的人,麵對危勢,他火速下達了大軍行動命令!
“全軍火速後退!”
蘇宏暉真該死!膽小如鼠,棄友軍於不顧。竟然在緊要關頭撒腿就跑。(宏暉先遁)
沒有了後軍的配合,氣竭力衰的前鋒唐軍被契丹軍逼得步步後退……
正殺得順手的契丹軍突然發現唐軍不退了!
唐軍爆發了超能力?
非也,唐軍已經退到懸崖邊了。無路可退了!
大軍總管王孝傑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他知道,此役敗了。
作戰計劃本也完美,奈何所托非人。
前有敵軍,後是懸崖。
沒有人能夠拯救自己。
聖上,我再次讓你失望了!今日,惟有以死報國了。
麵對萬丈深淵,65歲的大唐前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同鳳閣鸞台
三品(宰相)、左衛大將軍、清源縣男、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王孝傑,縱身一躍……
不成功。便成仁!
王孝傑在最後關頭,選擇了跳崖自盡。寧死不做俘虜,維護了自己作為大唐主帥的尊嚴。更維護了帝國的尊嚴!
當武則天聽聞王孝傑戰歿的原因是蘇宏暉畏敵而逃後,大發雷霆,她恨蘇宏暉的無能,更痛恨蘇宏暉的臨陣脫逃,當下派出使者趕赴幽州,要將蘇宏暉軍法處置。
不過,使者還沒到,蘇宏暉卻立功贖罪了,逃過了殺身之禍。
立功?立什麽功了?戰勝孫萬榮了?
沒了?沒了!
並沒有明確說明蘇宏暉到底立了什麽功。
這讓我困惑了很久。
如果就此跳過去,按照大眾的方法,平鋪直譯,也行,畢竟,現在大部分人都流行這一方式。不過,這樣子恐怕連自己也說服不了,畢竟,我隻集中在軍事一方麵,如果連僅僅這一點都不嚴肅、不認真,那幹脆做個太監貼得了。
於是,便費了一番時間去尋找相關佐證,皇天不負有心的我,還真讓我找到了,而且來源絕對正宗,不是野史,不是小說。
自契丹起兵反唐以來,唐軍除了張九節曾以敢死之士小規模反擊過李盡忠從而取勝之外,其餘全是敗績,無論是張玄遇的“二十八將大軍”,還是梁王武三思的榆關道大軍;無論是王孝傑的
清邊道大軍,還是建安王武攸宜的“天下令”大軍。均是戰無不敗!
特別是擁有真材實料的張玄遇和王孝傑的主力軍的全軍覆沒,使得唐軍的士氣降低到了低穀,以至於唐人現在是聞契丹而色變!
麵對危局,蘇宏暉知恥而後勇,率領唐軍戰勝了恐懼,浴血奮戰,明知結局必敗,卻義無反顧,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雖敗猶榮!
現在的唐軍,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挽救頹廢的士氣了。
雖然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更多的細節,但是,我相信,當蘇宏暉初聞王孝傑兵敗時,他確實怕了、畏縮了,連王孝傑都被擊敗而殉國,那我蘇宏暉肯定更不是契丹的對手。
麵對如此情勢,倉促之間,人。肯定會膽怯,這是人之常情!
難能可貴的是,蘇宏暉從最初的恐懼和慌亂中鎮定下來之後。最終選擇了迎難而上,這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這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至少。武則天的侄子、建安王、“天下令”大軍主帥武攸宜就做不到。
遠在漁陽的武攸宜聽聞王孝傑全軍覆沒,大為震驚!明明手握重兵,卻畏縮原地,不敢出擊!
既然你不敢出擊,那你就在家裏好好歇著吧。
孫萬榮一點也不客氣,直接揮兵殺入河北道,兵臨幽州。
漁陽跟幽州距離近得很!
所以可以說,孫萬榮此舉是甩了武攸宜一記響亮的耳光!
被甩了耳光的武攸宜總算動了。象征性派了幾支小分隊前去反擊,結果可想而知,全被孫萬榮給殲滅了。
此後,武攸宜就按兵不動了,不敢動!
於是孫榮玩就放心大膽地攻克了幽州,一番殺掠,揚長而去!
這就不光光是甩武攸宜一記耳光的事兒了,簡直就是朝武攸宜腦袋上撒尿!
士可殺,不可辱!
武攸宜不要臉,可是武攸宜手下還是有人要臉的。
此人就是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總管府參謀陳子昂。武攸宜,你也太窩囊了,你丟自己的臉沒問題。可你不能把大唐的臉一起給丟了啊。
氣憤至極的陳子昂找到了沒用的武攸宜,對他說:“陛下發天下兵以屬大王,安危成敗在此舉,安可忽哉(怎麽能玩忽職守呢)?”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可是畏敵如鼠的武攸宜還是不敢出擊。
忍無可忍的陳子昂最後說“予我一萬精兵,我必能擊敗契丹,擒獲孫萬榮!”
能夠把一個書生給逼到這等地步,可見武攸宜窩囊到了什麽程度。
且不說陳子昂有沒有能力擊敗契丹,但是這份勇氣。就是武攸宜所不能比擬的。
這份勇氣,也正是唐軍最需要的。
最終。武攸宜還是沒有答應陳子昂的請求。
在此後的數日內,陳子昂有連續多次向武攸宜進言。希望他能夠不服聖上所托,安撫其討賊安邦的大任。可惜,武攸宜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還不想聽了。
索性,將陳子昂由總管府參謀降職為軍曹。
陳子昂接連收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漁陽的薊北樓,慷慨悲吟,誦出了一首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全詩言語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深刻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孤獨蒼茫的落寞情緒,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
一年後,陳子昂辭官回鄉。
兩年後,陳子昂被老家射洪縣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陷入獄,死於獄中,時年34歲!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現存詩一百多首。
“豈無當世雄,天道與胡兵。”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故鄉三千裏,遼水複悠悠。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
“無為空自老,含歎負生平。”
“平生聞高義,書劍百夫雄。”
“孤負平生願,感涕下沾襟。”
……
是的,這些都是陳子昂的詩。麵對契丹侵擾所造成的煩惱,陳子昂可以辭官歸鄉,但是武則天就不行了,她是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她無路可退,除非不做這個皇帝了,把爛攤子甩給她兒子李顯,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苦再難也得硬著頭皮上了。
可是,光嘴上說容易,總不能武則天自己拎著把刀去前線砍人吧?還是得找人!
最能打的王孝傑都為國獻身了,還有誰?
武氏族人?算了吧,他們的水平武則天還是清楚的,沒一個可堪大任的!
選誰呢?
武則天正在苦苦思索還有誰能夠帶兵出征時,有奏章遞上來了,打斷了武則天的思路。奏章的內容是關於突厥的。
突厥默啜可汗,諸位還有印象吧,那位反複無常的仁兄,上次(去年十月份)與大唐和好並突襲了契丹的老巢之後,過了兩個月,突然又進攻大唐了。
這真是個閑不住的家夥,在他眼中,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隨性而為,想打誰就打誰,反正乘火打劫嘛,不打白不打。
大唐給我好處了?契丹臣服我了?這都不重要!
有句話“love
herwho
who”,翻譯過來就是:愛你媽誰誰!隻要我開心了,誰敢拿我怎樣?
現在,默啜又在家裏坐不住了,帶兵攻擊大唐與突厥邊境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市附近),並隨軍帶上了在涼州俘虜的涼州都督、許欽寂的弟弟許欽明。
默啜跟當初的孫萬榮想到一起了,讓許欽明去城下喊話,希望城裏守將看到老熟人能夠乖乖打開城門投降。諸位可能奇怪了,一個涼州都督,憑什麽就能說服靈州投降,這得看許欽明身後的官爵了——大唐金紫光祿大夫、左玉鈐衛將軍、安西大都護府大都護、鹽山郡公!
許欽明和他哥哥許欽寂一樣,是個不地道的人,大大的狡猾!他哥哥許欽寂侮辱了契丹人,許欽明今天也要捉弄一下突厥人默啜。
許欽明很順從地來到靈州城下,對著城內喊話了:“賊中都無飲食,城內有美醬,乞二升,粱米乞二鬥,墨乞一梃。”看得懂吧,就是說,突厥軍現在缺糧食,你們趕緊派人送些好醬、粱米和墨來!
默啜奇怪了:“你怎麽這樣說?”
許欽明:“我讓他們出來送糧草是假,騙他們打開城門是真,等他們城門打開了,我們就可以趁虛而入啊。”
默啜:“那你要墨幹嘛?”
許欽明:“用來寫勸降書啊!”
“哦~~”默啜恍然大悟,高!實在是高!
許欽明算是把默啜結結實實地忽悠了一番。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許欽明跟默啜說的完全是不著邊際的胡扯。他真實的意思是在向城內守軍傳遞暗語——美醬即良將;糧米乃精糧即精兵;墨即黑夜!——全話的意思是,讓城內守軍選派良將、率領精兵、夜襲突厥!
許欽明這樣安排是有原因的,因為突厥駐紮的營地四麵繞河,僅有一條路出入,如果城內守軍突然夜襲而來,那麽突厥軍將無處可逃,隻能束手待斃!
可惜……
可惜的是,城內竟無一人能夠領會許欽明喊話的真實意思,是的,無一人!
等了幾天,城內毫無動靜,再派許欽明去喊話,許欽明說什麽也不去了,同樣的招數用一次就可以了,用第二次肯定會被識破。即使沒被識破,一旦城內的人,領會錯了意思,天真地開門來送糧草,那就真的給了突厥趁虛而入的機會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