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欽明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們先在此附帶提一下。


    另,許欽明是許欽的弟弟。


    第四次亮相:與唐聯盟


    剛剛叛唐不到一個月,默啜又來了,這次不是來“寇邊”,而是為了親事來的。兩樁親事,第一樁,認親,認武則天做幹娘;第二樁,提親,為自己的女兒求婚。


    按中國的傳統,但凡是親事,總得有聘禮之類的吧,默啜出手很大方,他準備了兩份大禮,第一份大禮是,將原來歸降突厥的河西地區人口全國還給大唐;相對第一份大禮,這第二份大禮才是武則天最需要的:“率其部眾為國討契丹”。


    默啜真是個人才,知道對方最需要什麽,能夠抓住目標客戶的心理。


    像他這樣的人,我覺得,就是生在現代,也絕對是個官場好手、商場精英!


    首先,拋棄恩怨糾葛,不計前嫌,無論敵友,為了共同的利益,


    都能夠一致向前看;


    其次,投其所好,會來事兒。這也是當下人人最需要的一項技能,這項技能有個專用術語——情商。


    默啜即將出擊契丹,完全出乎孫萬榮的意料之外,對於這一突然事件,他是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的。因為孫萬榮根本就找不出這一事件的突發理由。


    在契丹起兵反唐時,突厥是持支持態度的,如今突然變卦,著實讓人納悶。


    默啜率兵在孫萬榮毫無防備之時,突襲契丹老巢,大敗契丹軍,並把李盡忠和孫萬榮的老婆孩子一起抓走了。


    武則天聽聞契丹老巢被端了,大喜,進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突厥到底不是大唐的常備軍。不可能聽從大唐的調遣長期對契丹用兵,得了便宜之後,就撤兵了。


    後果。就要武則天來承擔了。


    老巢被抄、老婆孩子被抓,孫萬榮決心複仇。當然了,他絕對不敢找默啜算賬,那是個絕對不能惹的主。於是,孫萬榮把氣全部撒在大唐身上,開始了瘋狂的報複行動。


    “孫萬榮,……貢獻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


    之後。兵鋒一轉,又進攻瀛。


    大家可以打開地圖,看看冀州、瀛洲在什麽位置——山東河北交界地帶。孫萬榮竟然視武攸宜的重兵集團如無物。舉兵深入,大鬧防備薄弱的河北諸州。


    我們在本部分開頭看到的狄仁傑接任魏州刺史一幕,就是出現在這個時候。


    我泱泱大唐,能讓你契丹如此羞辱?欺我朝中無人?


    時間退回到十八年前,即公元678年,大唐儀風三年。


    吐蕃,都城,戰俘營。


    吐蕃王讚普正在此巡視。這裏關押著大批在大非川俘虜的唐軍官兵。


    我吐蕃以“不當中國萬分之一”的力量,在相同的地點連續擊敗大唐兩次。第一次大非川之戰,擊敗了名將薛仁貴。全殲五萬唐軍;這一次斬獲更大,麵對十八萬唐軍,我們吐蕃依然取勝,並且俘虜了其工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以下大批官兵。


    作為勝方的吐蕃王,在布滿了大量戰利品和俘虜的戰俘營裏巡視時,我相信他是意氣風發、喜笑顏開的。


    麵對勝利,從來都是如此,任何人都是!


    但是,當吐蕃王見到其中一名戰俘時。他卻立刻收斂起了笑臉,表情漸漸肅穆起來。而且表情中還帶著一絲恭敬的態度,一改剛剛談笑風生的樣子。


    跟隨的侍從們吃驚了。他們不知道這位戰俘是什麽人物,能夠讓自己的讚普如此敬重!


    更讓侍從們驚訝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吐蕃王讚普赤都鬆讚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位戰俘幾秒鍾後,突然嚎啕大哭起來,邊哭邊走上前去,雙手扶住這位戰俘的肩膀,上下細細打量著。


    最驚訝的是這位唐軍戰俘,這一突發事件讓他手足無措,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了,吐蕃王這是怎麽了?為什麽看到我就像死了親爹一樣?他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很快,當這名戰俘聽到吐蕃王在大哭聲裏說出的一句含糊不清的話時,他不疑惑了——“貌類吾父”,吐蕃王邊哭邊說道。


    原來自己長的像吐蕃王的父親啊。吐蕃王繼續說道:“我父親兩年前去世了,而你長的像極了他,看到你,就想起了我爹,睹人思情,情不自禁,忍不住就傷感了。”


    噓……,這名戰俘總算弄明白是怎麽一回事兒了,鬆了一口氣。吐蕃王還真是死了親爹啊。


    這之後,吐蕃王就把這名俘虜從戰俘營接到王宮裏住下,當成自己的親爹一樣,好吃好喝的招待起來了,態度甚是恭敬!(“厚加敬禮


    這名戰俘就這樣子在吐蕃好吃好喝著,過著“太上皇”般的生活,雖然身份是俘虜,但是因為長了一張爭氣的臉,不但沒吃苦受罪,反而還被吐蕃王一直恭敬著。


    平時,每當吐蕃王懷念他爹的時候,就來看看他,“笑的時候特像爹,不笑的時候特像爹臨走時的樣子”。


    這也不怪吐蕃王,在那個年代,吐蕃的繪畫水平很一般,也沒留下什麽“遺照”之類的,有這麽一張跟活人似的“遺照”,拜祭起來方便多了。


    過了幾年,這名戰俘就被吐蕃王釋放了,遣還大唐了(尋得歸)。


    畢竟,雖然長的像親爹,但到底不是親爹,一直留這裏也不是回事兒,再說了,隨著時間的消逝,吐蕃王也不是個孩子了,對先人的思念也不像初始時那麽濃烈了。


    這名幸運的戰俘叫做:王孝傑。時任大唐反擊吐蕃之洮河道副總管,於大非川之戰中兵敗被俘。


    王孝傑簡曆


    姓名:王孝傑


    出生年:約632年


    仕途履曆:


    公元678年,洮河道行軍副總管,隨劉審禮反擊吐蕃之入寇;


    武則***時,右鷹揚衛將軍;


    公元692年,武威道行軍總管。左衛大將軍(正三品);


    公元693年,夏官(兵部)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宰相)。封爵清源男;


    公元694年,瀚海道行軍總管。出擊突厥;


    公元695年正月,朔方道行軍總管,再擊突厥;


    公元695年七月,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反擊吐蕃之入寇;


    公元696年三月,在素羅汗山敗於吐蕃之手,被貶官為庶人(平民)。


    主要戰功:


    收複自670年後,兩次陷於吐蕃的安西四鎮。使得大唐在龜茲複置安西都護府;其他如擊突厥、戰吐蕃的功績相對收複安西四鎮就黯然多了,不介紹了。


    現在王孝傑被貶官為平民百姓,無所事事。對於一個曾經戎馬倥傯且戰功顯赫的將領來說,這種日子是最無聊、也是最難熬的。


    這種日子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蕭殺的戰場。


    大漠孤煙、軍旗獵獵才是我最向往的景色;


    萬馬嘶鳴、戰鼓轟然才是我最期待的樂聲;


    策馬疾馳、衝鋒陷陣、刀劍激碰、血浸戰袍才能夠讓我熱血沸騰;


    當年英國公李世勣74歲高齡尚且率兵滅亡高句麗,而我才64歲,難道我的人生就以這種方式結尾嗎?


    素羅汗山之敗,一生功名毀於一戰,成也吐蕃,敗也吐蕃!


    我讓那個信任我的人失望了。我辜負了她,更辜負了無數的大唐將士!


    如果,能夠再有一次機會。我願意為這個帝國,再次披掛上陣,保邊平叛,開疆拓土,至死無憾!


    為自己,為帝國,我願意!


    上天注定不會讓王孝傑就此了卻終生,帝國又給他提供了一次機會,最後一次機會。


    公元696年年底。在家很無聊的王孝傑接到了來自朝廷的調令:契丹深入我河北道境內,大肆抄掠。即日起。著王孝傑出任清邊道行軍總管,率副總管蘇宏暉等以下共17萬大軍出擊契丹!


    我知道。武三思、武攸宜都不是將才,隻因為他們是皇帝的武氏族人,才放心給他們兵權。


    張玄遇的“二十八將大軍”曾經是聖上的希望,但是最終讓她失望了。


    我不能再次讓她失望。


    鞠躬盡瘁,勇往直前!縱然馬革裹屍,吾亦雖死無憾!


    王孝傑帶著17萬大軍、帶著皇帝的希望出發了,向著那個吞噬了我數十萬大軍、向著那個似乎不可戰勝的目標出發了!


    武周天冊金*聖皇帝武則天正在批閱管記張說呈上的奏章:“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禦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孝傑乃心國家,敢深入,以少當眾,雖敗,功可錄也。”


    武則天哀痛之餘,下令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耿國公。


    這一切,都發生在半個月前的那場大戰之後。


    ※東硤石穀


    公元697年,武周神功元年,春,三月,戊申(十二日),東硤石穀。


    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王孝傑率17萬大軍行軍至此,在這裏,唐軍與契丹再次遭遇。


    這裏對武周的將軍們並不陌生,五個月前,張玄遇統帥的“二十八將大軍”在與東硤石穀毗鄰的西硤石穀,被李盡忠設計誘入伏擊圈,全軍覆沒。


    王孝傑身為擁有豐富對夷作戰經驗的老將,他知道張玄遇失敗的原因,第一,好大貪功,輕敵冒進;第二,拋棄後軍,孤軍深入,導致各路唐軍被逐個殲滅;


    這五個月來,契丹的表現世人共睹,全軍上下現在肯定沒有了輕敵思想!輕敵?不懼敵就算阿彌陀佛了。這一點王孝傑很放心,隻要沒有輕敵思想,大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推進,諒你契丹區區數萬之眾,也奈何不了我17萬大軍!


    東硤石穀與西硤石穀地形相似,都是一條狹窄的峽穀,不利於大兵團行動。


    當前軍來報,在穀口遭遇契丹軍時,王孝傑並沒有像張玄遇等人那樣激動,這裏地形對我極為不利,契丹軍為何再次出現此處?


    伏擊我軍?


    孫萬榮沒有那麽傻,相同的招數使用兩次還能有效?


    我王孝傑也沒有那麽傻,輕易就被你算計!


    但是契丹為何要在這裏出現?你要說是偶遇?打死我也不相信。


    據報,前軍遭遇的是契丹軍精銳,如果契丹要繼續打埋伏,誘我進穀,怎麽會派出精銳呢?應該派出一些老弱病殘才說得過去!


    種種跡象表明,契丹不是打埋伏,而是要憑借狹窄的地形阻擊我軍。


    硤石穀,是唐通往契丹的要道,唐軍攻占此處,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戰略主動權將掌握在唐軍手中,兵力充足、準備充分時大可以去契丹晃悠一番,攪它個雞犬不寧;兵力不足、準備不周時,可以憑借有利地形阻擋契丹軍進入河北道。


    此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兵家必奪之地也。


    這裏的重要性,王孝傑知道,孫萬榮肯定也知道。


    看過《斯巴達300勇士》電影的朋友們會了解,這裏(硤石穀)的地形相對於唐、契丹雙方來說,就類似電影裏麵的溫泉穀,隻要扼守住溫泉穀,300打50萬肯定不是神話!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們更會了解,這裏(硤石穀)就類似山海關,任你努爾哈赤、皇太極如何智勇兼備、能征善戰,如果拿不下山海關,你清軍也隻能望關內興歎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要做最壞的打算,最萬全的準備。


    王孝傑決定親率精兵為前鋒,攻擊前進,然後由副總管蘇宏暉率主力隨後跟進,前後策應,如若契丹真有埋伏,那麽蘇宏暉的後軍將是最終擊潰契丹軍後招、奇兵。


    65歲的王孝傑絲毫不輸當年之勇,親率精兵,操刀上陣、奮擊而前。


    就是龍潭虎穴,也要闖一闖。


    在兵精將勇的唐軍的淩厲攻勢下,契丹軍的陣腳出現了動搖,擋不住了,開始慢慢後退。


    敵退我進嘛!


    王孝傑殺性大起,率精銳唐軍步步緊追……


    追著追著,唐軍就來到了一處懸崖邊。


    不過,契丹軍似乎重新穩住了陣腳,任憑唐軍怎麽突擊,契丹軍就是巋然不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