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無常導致貪而無信,貪而無信隻是反複無常的表現!
可惜,孫萬榮隻看到了現象,沒有看到本質。
這是很致命的!孫萬榮的五人使團是分成了兩撥派出去的。
本來第一撥派出了三個人,但是孫萬榮覺得還不夠保險,於是,為了保證百分百成功,他隨後又派了兩個人前往突厥,以作為後備忽悠力量。
兩撥使者出發之後,孫萬榮才鬆了一口氣,後顧之憂已解,現在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唐軍了,他相信,在隨後的交戰中,他將徹底摧毀大唐的征討軍!
是的,徹底摧毀!隻是,主語和賓語對調了!
正當孫萬榮與唐軍對峙時,他的第一撥使團三個人已經抵達了突厥根據地黑沙(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行三人收到了默啜的接見,他們向默啜轉達了孫萬榮的邀請:“我已經打敗了王孝傑的百萬大軍,唐人被嚇得肝膽俱裂,聞風喪膽,特來邀請你與我乘勝共取幽州。”
果不出孫萬榮所料,默啜是個見利忘義的家夥,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並當場打賞了三個契丹使者,沒人一件紅袍,可見默啜是很開心的,很讚成孫萬榮的建議的。
如果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那就好了!
可是,一定要記住,默啜是個“反複無常”的人,了解這一點,你就能理解接下裏默啜的所作所為。
默啜還沉浸在攻克幽州、大肆搶掠的美夢中時,突然被人驚醒了美夢。何人如此大膽?——姍姍來遲的契丹孫萬榮的第二批使者!
默啜大怒!
因為,默啜認為這隨後的兩個使者來遲了,來遲了就是不尊重他,不尊重他就要付出代價——默啜下令殺了這兩個使者。
兩個使者懵了。就因為來遲了就要掉腦袋啊?是的!就因為來遲了!
活命重要!
情急一下,倆使者大喊:“容我們說一句話再死!”
死到臨頭還能說什麽。默啜給了他們這個機會。
“現在契丹情勢並不像他們(先前的三個使者)所說的那樣,而是很嚴峻。孫萬榮隻是擊敗了王孝傑的17萬軍隊而已,現在大唐派出了三路大軍前來征討契丹。兵力在30萬到40萬。孫萬榮來邀請你攻打幽州是假,怕你在背後捅他一刀並利用你來跟大唐作對是真。……”
注意!默啜要變了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緋(紅袍),使為鄉導,發兵取契丹新城。”
孫萬榮的危機真正來了,他的計劃竟然毀於兩個小小的使者手上,其實,歸根結底,是毀在默啜的“反複無常”這一真正性格上。
被忽悠的默啜直接率兵攻擊契丹,他選擇的目標是孫萬榮在柳城西北修建的那座新城——新城裏堆滿了孫萬榮從大唐掠奪來的所有財物。
孫萬榮的這一舉動。明確無誤地顯示出,他決定繼續與大唐站到一邊,共同對付契丹!
注意!默啜又要變了啊!
兵臨新城,攻城前,默啜也要搞個祭天儀式,祭天嘛,得殺個人。殺誰?默啜把俘虜的大唐涼州都督許欽明給殺了!
這……
真不知道他腦袋裏裝的什麽東西!
祭天儀式後,突厥大軍就把新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三天後,城破,將所有駐紮此處的契丹人劫掠回突厥。
獲勝之後。默啜把俘虜的新城守將、孫萬榮妹夫乙冤羽釋放了,讓他火速去向孫萬榮報告自己做的好事——這是忽悠我的代價。
此時,孫萬榮正在大鬧河北道瀛洲。自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孫萬榮氣勢極為囂張,史載:“萬榮銳甚,鼓而南,恣肆無所憚”
乙冤羽圓滿地完成了默啜交給他的任務,不但孫萬榮知道了新城失守的消息,契丹軍中也全部知道了這一驚天消息。
這次是回天乏力了。
樹倒獼猴散!
動搖最先來自契丹軍陣營內的奚族。
奚族總算出場了,這次起兵反唐並不是契丹一族的事兒,而是把奚也拉進來了,隻是因為主角契丹表現得太過搶眼。使得奚一直處於跑龍套的角色。
奚和契丹一直號稱“兩蕃”。
兩蕃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起兵反唐。是在填不飽肚子的時候,現在經過一年的交鋒。饑荒也解決了(搶了那麽多人口財產),也讓大唐見識到了厲害。是時候見好就收了,犯不著整天再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了,掉了腦袋就不劃算了。
“奚人叛萬榮
機不可失!
討平契丹,擒殺孫萬榮,正在此時!
牆倒眾人推,人倒眾人踩!
公元697年六月
現在的孫萬榮真真正正陷入絕地了。
身後被突厥拍了一轉,還不是最壞的處境,奚族拍的第二磚才是要命的。
這是可以理解的,造反進入了死胡同,那就隻有投降了,奚族有這個覺悟,孫萬榮沒有。
繼奚族的第二磚之後,大唐緊跟著拍出了第三塊磚頭:派神兵道總管楊玄基(疑是陽玄基之誤)率兵兩千也去湊了一把熱鬧。
前有大唐、後有突厥、內有奚族,這就是兵法上所謂的前後夾擊、裏應外合是也!
完蛋了,孫萬榮縱是百戰梟雄也回天乏力了。
契丹軍心大亂,鬥誌全無,數萬大軍潰散而逃,悍將李楷固、駱務整見勢不妙,立馬率眾繳械投降,另一悍將何阿小則被俘。
到底是名將,孫萬榮從亂軍中竟然順利脫身,一路向東狂奔。
確實是名將,孫萬榮在敗退時竟又召集潰兵,試圖挽救敗局。
可惜,這些都是無用功。
落水狗是要痛打的。
奚族緊跟其後,不斷攻擊敗逃的孫萬榮。真是欺人太甚!孫萬榮決定不跑了,反擊!
但是,他小瞧了奚族了。
家庭關係中。男人在外有情況了之後,通常回到家裏會加倍的對女人好。是為了減輕心理上的不安。
同樣,為了消除反唐的不利影響、更為了以後不被武則天秋後算賬,奚族肯定要在此時表現得更加賣力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
史載“奚四麵攻,(孫萬榮)乃大潰!”——《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孫萬榮繼續跑!
雖然沒了手下的三大金剛,但是孫萬榮在逃跑路上將不再孤單了,因為在他逃亡路的前方,一個老朋友正在等著他。而且還備了份大禮。
孫萬榮的這個老朋友就是在他夜襲檀州時認識的——大唐清邊道行軍副總管張九節(還有印象吧?),張九節準備的禮物是——伏擊圈。
結果可想而知,孫萬榮這個老朋友很不厚道,幾乎把孫萬榮打成了一個孤家寡人——“與其家奴逃……”——《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
孫萬榮繼續跑!
孫萬榮饒是名將,也經不起這麽折騰,一路上別說睡覺,就是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一直跑到潞河(今北京通州區的潮白河)時,跑不動了,累了。
翻身下馬。找了片樹林,躲在樹下休息,想到當下處境。孫萬榮一聲歎息:
“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懶得想了,睡一會熱吧!
這一睡,就再也沒有醒來!
孫萬榮沒有找到出路,跟隨他的家奴幫他找了一條路,一條可以解脫的路——死路!
“六月,甲午(三十日)。……奴斬其首”——《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自去年五月起兵反唐,至今一年一個月。契丹雖然勝多敗少,但它的反叛終於徹底平息了!河北道的唐人不用再提心吊膽了。
不過。故事並沒有結束……
契丹反唐時,大肆殺掠唐人,特別是孫萬榮手下三大金剛之一的何阿小,此人極為嗜殺,《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稱其“頑凶是極,屠儈為資”,“士女遭其逼脅,軍城被其屠陷。以殺戮為事,戶積虔劉(虔劉,劫掠、殺戮之意)之悲;以劫奪為心,家盈剝割之痛。”
這是個以搶劫為樂的強盜,這更是個以殺人為樂的屠夫。
在契丹叛亂的近一年時間裏,河北道的唐人是“聞何喪膽”。
而今契丹叛亂已平,被劫掠的河北道唐人陸續返回家園,希望能夠在唐軍的庇佑下安穩過日子,真正的不用再提心吊膽了。
可是,迎接他們回家的不是唐軍熱情的笑臉,而是屠刀!
我們的神兵道行軍大總管武宗懿把從契丹逃回來的平民全部當成叛黨,一律斬殺,此人心理極為陰暗,殺人的方式是“生刳取其膽”。——《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
刳:音ku,本意是從中間破開再挖空。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活活剖腹取膽!
這真是武則天的悲哀,更是大唐的悲哀,麵對數千契丹騎兵,聞聲而逃;麵對歸來的大唐百姓,卻痛下殺手,且手段極其殘忍。
自此,河北道的百姓將武懿宗與當初的何阿小並稱“唯此兩何,殺人最多”。(武懿宗被封為河內王,故與何阿小並稱“兩何”)
在對契丹作戰中畏敵如鼠的武懿宗為了顯示出自己大總管的威風並做出出一點成績來,竟然在朝堂之上要求將逃回來的百姓全部滅族!——真是無恥之極!
言官、陳子昂的同僚、左拾遺王求禮當著武則天的麵訓斥了武懿宗的無恥之舉:“這些手無寸鐵、毫無反抗之力的百姓怎麽是契丹騎兵的對手,隻是迫於形勢為了活下去而一時誤入歧途,怎麽能是亂黨呢?倒是你武懿宗,擁兵數十萬,麵對區區數千敵兵,卻望風而逃,今天卻要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毒手,你說要殺的話,殺誰呢?”
說得好!
武則天看著啞口無言的武懿宗,同意了王求禮的意見!
安頓好河北道的百姓,還有一件事,要處理,就是投降來得孫萬榮手下的另兩位金剛——李楷固與駱務整。
這兩人為孫萬榮手下最為得力的助手,素以驍勇善戰著稱,在對唐軍的作戰中,數次擊敗唐軍。
李楷固在黃麞穀之戰中用飛索生擒張玄遇、麻仁節等;
駱務整,就是以數千騎兵嚇退武懿宗數十萬大軍的那位仁兄。
在孫萬榮陷入重圍、敗落的時候,這兩位很識時務,順風就投降了。
現在,有關部門(“有司責其後至”,這個有司具體是什麽部門的什麽人不得而知)就說了“早幹嘛去了?現在才投降!這種人,應該滅族!”
這個有關部門從古到今都存在著,遇到好事、可以炫耀政績的時候,就會有諸如什麽局、什麽辦等具體的部門名稱;遇到壞事、或者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就用“有關部門”。
這個“有關部門”實在是一些國家古今通用、擋風遮雨的不二法器。
此時,他們的建議隻能說是沒事找抽型的。
試想,當初契丹為何起兵反唐?還不是沒吃的?餓的?既然你宗主國不給糧食,那隻能搶了。什麽忠與叛、什麽信與義,都要聽肚子的話。
而今,朝廷管飯了,犯不著再玩命了。大唐的實力他們很清楚,隻是現在被一個女人給折騰地有點虛而已,待他日威風重振,任你千軍萬馬百戰梟雄,照滅不誤!
再者,現在大唐缺少這樣帶兵的將才,難得來了兩個猛將,你卻要給殺了?腦子怎麽想的!
這不,抽他們的人來了——神探狄仁傑!
當然了,在這個節骨眼,狄仁傑要救李楷固二人,絕非時機,雖然我們後人看來,此二人可以不殺,但是在當時,他們擊敗的是唐軍,但羞辱的是大唐,而這種羞辱,恰恰是武則天所不能容忍的。
當狄仁傑的家人得知他要上奏武則天,為李楷固二人求情時,家人們是眾口一詞,反對他這樣做——因為這樣做,輕則貶官,重則掉腦袋。
狄仁傑是這樣回複他的家人的:“苟利國家,豈以身謀!”(如果有利於國家,就不要為自己打算!)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李楷固和駱務整都是驍勇絕倫的將才,既然他們能夠為他們的主上效力,肯定也能為我效力,隻要撫之以德,肯定能夠盡我所用!”狄仁傑大聲駁斥“有關部門”的荒唐的主意。(未完待續)
可惜,孫萬榮隻看到了現象,沒有看到本質。
這是很致命的!孫萬榮的五人使團是分成了兩撥派出去的。
本來第一撥派出了三個人,但是孫萬榮覺得還不夠保險,於是,為了保證百分百成功,他隨後又派了兩個人前往突厥,以作為後備忽悠力量。
兩撥使者出發之後,孫萬榮才鬆了一口氣,後顧之憂已解,現在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唐軍了,他相信,在隨後的交戰中,他將徹底摧毀大唐的征討軍!
是的,徹底摧毀!隻是,主語和賓語對調了!
正當孫萬榮與唐軍對峙時,他的第一撥使團三個人已經抵達了突厥根據地黑沙(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行三人收到了默啜的接見,他們向默啜轉達了孫萬榮的邀請:“我已經打敗了王孝傑的百萬大軍,唐人被嚇得肝膽俱裂,聞風喪膽,特來邀請你與我乘勝共取幽州。”
果不出孫萬榮所料,默啜是個見利忘義的家夥,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並當場打賞了三個契丹使者,沒人一件紅袍,可見默啜是很開心的,很讚成孫萬榮的建議的。
如果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那就好了!
可是,一定要記住,默啜是個“反複無常”的人,了解這一點,你就能理解接下裏默啜的所作所為。
默啜還沉浸在攻克幽州、大肆搶掠的美夢中時,突然被人驚醒了美夢。何人如此大膽?——姍姍來遲的契丹孫萬榮的第二批使者!
默啜大怒!
因為,默啜認為這隨後的兩個使者來遲了,來遲了就是不尊重他,不尊重他就要付出代價——默啜下令殺了這兩個使者。
兩個使者懵了。就因為來遲了就要掉腦袋啊?是的!就因為來遲了!
活命重要!
情急一下,倆使者大喊:“容我們說一句話再死!”
死到臨頭還能說什麽。默啜給了他們這個機會。
“現在契丹情勢並不像他們(先前的三個使者)所說的那樣,而是很嚴峻。孫萬榮隻是擊敗了王孝傑的17萬軍隊而已,現在大唐派出了三路大軍前來征討契丹。兵力在30萬到40萬。孫萬榮來邀請你攻打幽州是假,怕你在背後捅他一刀並利用你來跟大唐作對是真。……”
注意!默啜要變了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緋(紅袍),使為鄉導,發兵取契丹新城。”
孫萬榮的危機真正來了,他的計劃竟然毀於兩個小小的使者手上,其實,歸根結底,是毀在默啜的“反複無常”這一真正性格上。
被忽悠的默啜直接率兵攻擊契丹,他選擇的目標是孫萬榮在柳城西北修建的那座新城——新城裏堆滿了孫萬榮從大唐掠奪來的所有財物。
孫萬榮的這一舉動。明確無誤地顯示出,他決定繼續與大唐站到一邊,共同對付契丹!
注意!默啜又要變了啊!
兵臨新城,攻城前,默啜也要搞個祭天儀式,祭天嘛,得殺個人。殺誰?默啜把俘虜的大唐涼州都督許欽明給殺了!
這……
真不知道他腦袋裏裝的什麽東西!
祭天儀式後,突厥大軍就把新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三天後,城破,將所有駐紮此處的契丹人劫掠回突厥。
獲勝之後。默啜把俘虜的新城守將、孫萬榮妹夫乙冤羽釋放了,讓他火速去向孫萬榮報告自己做的好事——這是忽悠我的代價。
此時,孫萬榮正在大鬧河北道瀛洲。自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孫萬榮氣勢極為囂張,史載:“萬榮銳甚,鼓而南,恣肆無所憚”
乙冤羽圓滿地完成了默啜交給他的任務,不但孫萬榮知道了新城失守的消息,契丹軍中也全部知道了這一驚天消息。
這次是回天乏力了。
樹倒獼猴散!
動搖最先來自契丹軍陣營內的奚族。
奚族總算出場了,這次起兵反唐並不是契丹一族的事兒,而是把奚也拉進來了,隻是因為主角契丹表現得太過搶眼。使得奚一直處於跑龍套的角色。
奚和契丹一直號稱“兩蕃”。
兩蕃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起兵反唐。是在填不飽肚子的時候,現在經過一年的交鋒。饑荒也解決了(搶了那麽多人口財產),也讓大唐見識到了厲害。是時候見好就收了,犯不著整天再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了,掉了腦袋就不劃算了。
“奚人叛萬榮
機不可失!
討平契丹,擒殺孫萬榮,正在此時!
牆倒眾人推,人倒眾人踩!
公元697年六月
現在的孫萬榮真真正正陷入絕地了。
身後被突厥拍了一轉,還不是最壞的處境,奚族拍的第二磚才是要命的。
這是可以理解的,造反進入了死胡同,那就隻有投降了,奚族有這個覺悟,孫萬榮沒有。
繼奚族的第二磚之後,大唐緊跟著拍出了第三塊磚頭:派神兵道總管楊玄基(疑是陽玄基之誤)率兵兩千也去湊了一把熱鬧。
前有大唐、後有突厥、內有奚族,這就是兵法上所謂的前後夾擊、裏應外合是也!
完蛋了,孫萬榮縱是百戰梟雄也回天乏力了。
契丹軍心大亂,鬥誌全無,數萬大軍潰散而逃,悍將李楷固、駱務整見勢不妙,立馬率眾繳械投降,另一悍將何阿小則被俘。
到底是名將,孫萬榮從亂軍中竟然順利脫身,一路向東狂奔。
確實是名將,孫萬榮在敗退時竟又召集潰兵,試圖挽救敗局。
可惜,這些都是無用功。
落水狗是要痛打的。
奚族緊跟其後,不斷攻擊敗逃的孫萬榮。真是欺人太甚!孫萬榮決定不跑了,反擊!
但是,他小瞧了奚族了。
家庭關係中。男人在外有情況了之後,通常回到家裏會加倍的對女人好。是為了減輕心理上的不安。
同樣,為了消除反唐的不利影響、更為了以後不被武則天秋後算賬,奚族肯定要在此時表現得更加賣力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
史載“奚四麵攻,(孫萬榮)乃大潰!”——《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孫萬榮繼續跑!
雖然沒了手下的三大金剛,但是孫萬榮在逃跑路上將不再孤單了,因為在他逃亡路的前方,一個老朋友正在等著他。而且還備了份大禮。
孫萬榮的這個老朋友就是在他夜襲檀州時認識的——大唐清邊道行軍副總管張九節(還有印象吧?),張九節準備的禮物是——伏擊圈。
結果可想而知,孫萬榮這個老朋友很不厚道,幾乎把孫萬榮打成了一個孤家寡人——“與其家奴逃……”——《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
孫萬榮繼續跑!
孫萬榮饒是名將,也經不起這麽折騰,一路上別說睡覺,就是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一直跑到潞河(今北京通州區的潮白河)時,跑不動了,累了。
翻身下馬。找了片樹林,躲在樹下休息,想到當下處境。孫萬榮一聲歎息:
“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懶得想了,睡一會熱吧!
這一睡,就再也沒有醒來!
孫萬榮沒有找到出路,跟隨他的家奴幫他找了一條路,一條可以解脫的路——死路!
“六月,甲午(三十日)。……奴斬其首”——《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自去年五月起兵反唐,至今一年一個月。契丹雖然勝多敗少,但它的反叛終於徹底平息了!河北道的唐人不用再提心吊膽了。
不過。故事並沒有結束……
契丹反唐時,大肆殺掠唐人,特別是孫萬榮手下三大金剛之一的何阿小,此人極為嗜殺,《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稱其“頑凶是極,屠儈為資”,“士女遭其逼脅,軍城被其屠陷。以殺戮為事,戶積虔劉(虔劉,劫掠、殺戮之意)之悲;以劫奪為心,家盈剝割之痛。”
這是個以搶劫為樂的強盜,這更是個以殺人為樂的屠夫。
在契丹叛亂的近一年時間裏,河北道的唐人是“聞何喪膽”。
而今契丹叛亂已平,被劫掠的河北道唐人陸續返回家園,希望能夠在唐軍的庇佑下安穩過日子,真正的不用再提心吊膽了。
可是,迎接他們回家的不是唐軍熱情的笑臉,而是屠刀!
我們的神兵道行軍大總管武宗懿把從契丹逃回來的平民全部當成叛黨,一律斬殺,此人心理極為陰暗,殺人的方式是“生刳取其膽”。——《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
刳:音ku,本意是從中間破開再挖空。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活活剖腹取膽!
這真是武則天的悲哀,更是大唐的悲哀,麵對數千契丹騎兵,聞聲而逃;麵對歸來的大唐百姓,卻痛下殺手,且手段極其殘忍。
自此,河北道的百姓將武懿宗與當初的何阿小並稱“唯此兩何,殺人最多”。(武懿宗被封為河內王,故與何阿小並稱“兩何”)
在對契丹作戰中畏敵如鼠的武懿宗為了顯示出自己大總管的威風並做出出一點成績來,竟然在朝堂之上要求將逃回來的百姓全部滅族!——真是無恥之極!
言官、陳子昂的同僚、左拾遺王求禮當著武則天的麵訓斥了武懿宗的無恥之舉:“這些手無寸鐵、毫無反抗之力的百姓怎麽是契丹騎兵的對手,隻是迫於形勢為了活下去而一時誤入歧途,怎麽能是亂黨呢?倒是你武懿宗,擁兵數十萬,麵對區區數千敵兵,卻望風而逃,今天卻要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毒手,你說要殺的話,殺誰呢?”
說得好!
武則天看著啞口無言的武懿宗,同意了王求禮的意見!
安頓好河北道的百姓,還有一件事,要處理,就是投降來得孫萬榮手下的另兩位金剛——李楷固與駱務整。
這兩人為孫萬榮手下最為得力的助手,素以驍勇善戰著稱,在對唐軍的作戰中,數次擊敗唐軍。
李楷固在黃麞穀之戰中用飛索生擒張玄遇、麻仁節等;
駱務整,就是以數千騎兵嚇退武懿宗數十萬大軍的那位仁兄。
在孫萬榮陷入重圍、敗落的時候,這兩位很識時務,順風就投降了。
現在,有關部門(“有司責其後至”,這個有司具體是什麽部門的什麽人不得而知)就說了“早幹嘛去了?現在才投降!這種人,應該滅族!”
這個有關部門從古到今都存在著,遇到好事、可以炫耀政績的時候,就會有諸如什麽局、什麽辦等具體的部門名稱;遇到壞事、或者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就用“有關部門”。
這個“有關部門”實在是一些國家古今通用、擋風遮雨的不二法器。
此時,他們的建議隻能說是沒事找抽型的。
試想,當初契丹為何起兵反唐?還不是沒吃的?餓的?既然你宗主國不給糧食,那隻能搶了。什麽忠與叛、什麽信與義,都要聽肚子的話。
而今,朝廷管飯了,犯不著再玩命了。大唐的實力他們很清楚,隻是現在被一個女人給折騰地有點虛而已,待他日威風重振,任你千軍萬馬百戰梟雄,照滅不誤!
再者,現在大唐缺少這樣帶兵的將才,難得來了兩個猛將,你卻要給殺了?腦子怎麽想的!
這不,抽他們的人來了——神探狄仁傑!
當然了,在這個節骨眼,狄仁傑要救李楷固二人,絕非時機,雖然我們後人看來,此二人可以不殺,但是在當時,他們擊敗的是唐軍,但羞辱的是大唐,而這種羞辱,恰恰是武則天所不能容忍的。
當狄仁傑的家人得知他要上奏武則天,為李楷固二人求情時,家人們是眾口一詞,反對他這樣做——因為這樣做,輕則貶官,重則掉腦袋。
狄仁傑是這樣回複他的家人的:“苟利國家,豈以身謀!”(如果有利於國家,就不要為自己打算!)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李楷固和駱務整都是驍勇絕倫的將才,既然他們能夠為他們的主上效力,肯定也能為我效力,隻要撫之以德,肯定能夠盡我所用!”狄仁傑大聲駁斥“有關部門”的荒唐的主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