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久前剛剛被貶過官的狄仁傑為了帝國,不畏再次貶職,要求為國留用李楷固二人,武則天感動了,答應了這個一心為國的忠臣的請求。


    這還沒完,狄仁傑繼續奏言,要求朝廷給李楷固二人封官(又請與之官)。


    好人做到底吧。


    武則天當庭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任命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


    當然了,武則天不做虧本買賣。


    命也饒了,官也封了,總得做點什麽吧。


    於是,武則天令二人“將兵擊契丹餘黨”


    李楷固二人不辱使命,史載:“悉平之。”


    自此,被收拾妥當的契丹歇菜了,被打殘的契丹轉而投靠了默啜。


    從契丹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教訓或者經驗:


    第一,要有大國責任!屬國跟著你混,無非是求個安穩、求個衣食無憂,如果這最基本的都滿足不了人家,人家肯定不服你,個別膽兒大的不但不服氣,而且還敢跟你叫板了!


    類似的例子,古代有,現在也有,而且就在跟前。


    第二,要用對人!


    這主要有兩個教訓:首先,事件的起源是趙文翽的跋扈與傲慢,營州都督趙文翽確切說還有一個身份——大唐對契丹、奚的民族工作辦公室主任,既肩負著邊防軍事任務,亦承擔著民族關係的處理任務。其軍事成就不得而知,但是處理民族維穩事務著實不稱職;其次,是契丹反唐之後,對契丹用兵的主將人選方麵,任人唯親,淨是些諸如武攸宜、武三思、武宗懿之類的廢物。難得派出了王孝傑,卻也是孤軍挺進,沒有後軍配合。


    第三。善於借助外部力量!


    如果沒有突厥這一第三勢力的介入,僅憑一個女人和幾個武氏廢物。恐怕不但河北道“震驚”,可能連關內道也不能獨善其身。


    雖然從名義上來說,堂堂大唐和突厥進行私底下的交易,令人不齒,但是至少達到了戰勝契丹的目的。


    不拘泥於形勢,不受累於虛名,唯有實際利益!


    通俗講,就是臉皮要厚。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君不見當今有些國家,或耀武揚威於全球,或篡改曆史於世人,或忘恩負義於轉瞬,或……


    國家信譽?國家形象?扯淡!實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算了,本來打算講一下,但又覺得沒必要,夠了。說多了大家也煩,我也煩,那就不說了。大家自個兒總結去吧。


    自公元696年到公元697年,契丹與奚族的聯合反唐叛亂在大唐搭進了數十員大將、數十萬大軍、數百裏土地和無數物資之後,總算被撫平了。


    這一年的爭鬥,契丹和奚族被打趴下了,大唐也幾乎耗盡了武則天大開殺戒之後僅剩的一點餘力,而唯一得利的是在一旁投機取巧的突厥。


    無論如何,東北邊境是暫時安寧了,至少相對安寧了,且時長一十五年。


    在這15年的時間裏。大唐的政權完成了從則天順聖皇後武曌到中宗皇帝李顯到中宗韋皇後之亂到睿宗皇帝李旦到玄宗皇帝李隆基的風起雲湧、跌宕起伏的過渡,帝位最終又回到了唐李氏手中。大唐在玄宗李隆基的統治下,即將迎來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開元盛世……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在盛世之前,總是會有一點波折的。


    天不佑我中華!


    前述內容基本都是號稱“兩番”之一的契丹在唱主角,而奚族基本上是躲在一邊當跟班小弟。


    在當年大戰的尾聲中,因為及時看清形勢轉而投靠大唐,奚族最終沒有像契丹那樣,被大唐秋後算賬,打得僅剩一口氣,還差點沒緩過來。


    曾經跟在契丹屁股後麵,在大唐多事之秋撿了不少便宜;


    也曾跟在大唐屁股後麵,在契丹落井之時丟了不少石頭;


    總是“跟在xx屁股後麵”,有點壓抑,更對不起“兩番”的稱號。


    壓抑久了,總想露個頭!


    第一次露頭,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景雲元年,十二月。


    這一年,或許是收成欠佳,奚族在時隔13年後出動了,目標是幽州轄區內的漁陽、雍奴(都在今天天津西北一帶)二縣,目的是搶劫。


    奚族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劫掠了一番,坦白講,這是一次規模不大的軍事行動,以至於出乎大唐守軍的意料之外——在唐軍反應過來之前,奚軍帶著打劫來的財物從盧龍塞(今喜峰口)順利撤回境內。


    相對13年前的“兩蕃之亂”來說,這確實規模很小,大唐隻是被打劫了一些財物,沒有損兵折將,沒有喪師失地,沒有辱沒國威。但是,這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卻將再次拉開唐與契丹、奚兩蕃戰亂的帷幕,將再次有諸多猛人出場。


    第一位猛人,大唐高宗朝第一猛將、平陽郡公、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諸位先別激動)——之子薛訥。


    他,名門之後;


    他,將門虎子;


    他,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的“節度使時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資治通鑒》卷210)


    他,洗刷了大唐對吐蕃屢戰不利的恥辱。


    他無愧於其父薛仁貴之威,他無愧於大唐鎮邊大將之名,他不負所托,知恥後勇……


    他,就是大唐左羽林大將軍、平陽郡公薛訥。


    薛訥簡曆:


    姓名:薛訥


    字:慎言


    生卒年:公元649-公元720年


    父親:薛禮薛仁貴


    仕途履曆:


    49歲之前,城門郎,藍田縣令;


    公元698年49歲,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使;


    公元702年53歲,右羽林衛將軍。安東道安撫副大使;


    公元710年61歲,左威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


    ……


    主要功績:


    不好意思,按我的評價標準。暫時還沒有值得拿出來說的。史料亦是如此,僅僅記載了一句:“久當邊鎮之任,累有戰功。”這是《舊唐書》的記載,《新唐書》也僅有一句:“久處邊,有戰功。”


    按中國史官的入冊標準,若不是在隨後的大戰中有出色、卓著的表現,薛訥也斷不能入史,最多是在《薛仁貴傳》末尾留一句諸如“子訥。承父爵”之類的記載。


    總之,他身負諸多榮耀的光環,這是事實!我也不賣關子了,他終將是大唐名將,而不是紈絝子弟。


    但是,在深刻認識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對薛訥的一句話評價,這句評價很重要,看到這句話,才能真正明白薛訥的諸多表現背後的真正原因:


    “(薛)訥。性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


    關鍵是後麵一句——臨大敵而益壯。


    也就是說。薛訥適合或者說擅長對付強敵。換句話說,他不適合打小毛賊。


    這是個很讓人疑惑的問題,你小毛賊都打不過能打得過強盜?


    在解答這個疑惑之前,我們先看看中國的一句古話叫做:遇弱則弱,遇強則強。


    這是個相對論的問題,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正反兩麵相矛盾的時候。


    關羽一生叱吒沙場,最後卻敗在陸遜之手。你能說關羽不會打仗?


    張飛身負萬夫之勇,最後卻死在臥榻之上。你能說張飛打架不行?


    遠的說了,說點近的。


    擱現代。就叫做好勝心!


    有的人,好勝心極重,遇到能力比自己差得人,就不屑一顧,導致大腦經常短路;反而,遇到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就越發想去掙個輸贏,什麽智商、情商等等都明顯會高於平常水平。


    就像有句話說:戀愛中的男人都是詩人,戀愛中的女人都是傻瓜。


    又像兩個人談戀愛,如果一方強勢,一方溫柔,那麽,強勢的也不會再強勢了;而如果雙方都是強勢的人,那麽平常在一起肯定爭吵拌嘴的時候就多了,都不服輸,都想爭個贏!蓋此意也!


    關於這一問題,在大唐也有事例詮釋,君記否,六十餘年前,即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李世民首征高句麗時,在遼東城下,李世勣部唐軍遭遇高句麗四萬援軍來襲,李道宗僅率四千騎兵前去阻擊,在發起衝鋒時,大唐果毅都尉馬文舉曾大喝一聲:“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


    壯士!是在遇到勁敵時才看得出來的!


    名將!是在遇到強敵時才發揮才能的!


    薛訥,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而奚族此次進入幽州境內搶掠時,大唐當時的守邊大將就是幽州都督薛訥!


    不過,諸君先莫激動,現在的薛訥,還處在人生的起伏期,他真正展現威風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在這裏。


    奚族這次入侵規模不大,而薛訥是對付強敵的大才。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我要說什麽了,長久無戰事的大唐邊軍麵對奚族的入侵,完全是措手不及。


    但是,措手不及不等於就可以視而不見、不作為!


    時任幽州都督薛訥趕緊組織兵力,前去追擊撤退的奚軍,可惜,當薛訥率軍出發時,人家奚族部隊已經撤回去了。


    無功而返!


    沒關係,這一次不成功,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薛訥,希望你看準時機,及時抓住可能再次出現的其他機會,最終來證明自己!


    公元710年,奚族的入境搶掠,隻是一個小插曲,僅僅激起了稍許漣漪,很快就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在此次事件之後,薛訥繼續做著他的幽州大都督,負責東北方向河北道的邊防重任。


    在這個位置上,薛訥已經做了近二十餘年,在其任職期間,除了710年的奚族入境之外,再無戰事,邊境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曆史上,中國有四大盛世——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文景之治”,在連年戰亂之後,采取貌似無為的寬鬆政策,使經濟得以迅速恢複,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但是,在軍事上,長期被匈奴欺壓,隻能靠“和親”及“朝貢”來維持平衡,直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期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


    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代,四方賓服,


    萬國來朝,可是玄宗後期沉湎酒色,任用奸佞,致使安史之亂後國家迅速衰敗,大唐風光不再。至於“康乾盛世”,我不想多說,現在影視劇鋪天蓋地都是那個時期的題材。


    那個時期,國家表麵四海升平,百姓生活富裕。可是個人以為,僅僅一百多年以後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就是在這個時期埋下的種子。


    同時期西方文明,工業的發展,我們偉大的康熙、乾隆皇帝根本看不上眼啊。所以,四大盛世,我最推崇的是太宗皇帝開創的“貞觀之治”,國家在大亂之後,一方麵降低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一方麵整軍備戰,


    一舉蕩平在北方長期威脅中原的大唐最大的鄰國突厥,使之遠遁,政治上,對內積極納諫,吏治清明,對外恩威並施四海臣服,太宗在當時更是被被稱為“天可汗”。


    竊以為,在中華曆史上,對本民族貢獻最大的王朝有秦(始皇帝),大漢(武帝),唐(太宗、玄宗),還有半個是明成祖朱棣。


    秦橫掃*,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骨架;大漢在一代雄主漢武帝的帶領下,開疆拓土,擊敗不可一世的匈奴,威名遠播西亞,現在新疆等地就是那個時候納入中國的版圖的吧,並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永遠的名字——漢人,可以說大漢朝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血肉。


    唐代是中國曆史的巔峰時刻,太宗、玄宗皇帝開創的盛世更是讓唐帝國成為了世界的中心,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忘記的,讓每一個華夏子孫魂牽夢縈的時代,難怪至今海外華人還稱自己是唐人。


    而一代梟雄明成祖朱棣,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獨到的眼光,在那個時代就排解萬難,堅持走海洋強國之路,如果後世可以繼續走下去,中國的曆史就要改寫,也許現在美洲、大洋洲的統治者就是黃種人了。嗬嗬,不怎麽懂曆史,一點自己的想法,胡亂寫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