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變成平民百姓,決不象小說中的胡編亂造,說什麽李道宗設計陷害忠良,以致忠良蒙難。江夏王李道宗文武雙全,英姿颯爽,在史書上頗有佳評,卻無端被酸腐儒栽上了天大的罪名。
其實薛仁貴也是文才斐然,這可能因為沒落大族的手不釋卷,“《周易新注古義》十四卷,薛仁貴撰”,一名士兵出身的武將注釋《周易》這種先秦古籍,即使在唐朝這種文化昌盛的環境裏,也會讓人跌破眼鏡。
根據官場運行的潛規則,有人是圈圈裏麵的人,有人是圈圈外麵的人,而薛仁貴則是皇帝圈圈裏麵的人,一時貶放,終會東山再起。當高麗重起叛亂,薛仁貴成為雞林道總管,重返遼東,再掌軍權。
上元年間,他在遼東犯法獲罪,流放象州,又被皇帝赦免,唐高宗推心置腹、情真意切,“往日我的寢宮遭遇洪水,若不是你拚命叫喊,我已經成了水裏的魚蝦。北伐鐵勒九姓,向東降服高麗,漢北、遼東遵從教化,這都是你的功勞。
有人說你在烏海城下貽誤戰機,致使我軍失利,我平生遺憾的也就是這件事情,現在西邊不寧,瓜州、沙州商路斷絕,你怎麽能夠自己高臥鄉裏,不為朝庭分憂解難?”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貴封為瓜州長史,不久又被授予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出擊突厥的阿史那元珍。突厥人陣前問話,“唐將姓甚名誰?”對方回答,“薛仁貴”。
突厥人又問,“聽說薛仁貴流放象州。已經去世,死人怎麽會複活呢?”薛仁貴脫下自己的頭盔,讓突厥人看個清楚。突厥勇士看清之後。相顧失色,趕緊溜走。
薛仁貴率軍追擊。大破敵軍,斬首萬餘級,俘獲二萬人,還有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貴去世,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特造靈輿,護送還鄉。極盡哀榮。
薛仁貴有子薛訥,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成就不下於乃父,曆經中宗、睿宗、武周、玄宗數朝,鎮守邊關幾十年,保得國泰民安,頗有小說中薛丁山的影子,但什麽樊梨花及三棄三請的情節。卻是沒影子的事,屬於曆史上的空穴來風。
倒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頗有幾分相似。他“氣豪邁,不肯事產利,以膂力騎射自將”,安史之亂爆發後,竟然加入史朝義的叛軍,成為亂臣賊子,然而又能及時反正,歸附大唐,
成為獨霸一方的節度使。“嵩謹奉職,頗有治名”。最後竟以太保的身份光榮下葬,為他的傳奇一生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唐人傳奇中的《紅線盜盒》。講得就是薛嵩派遣飛簷走壁的女俠客嚇唬節度使田承嗣的故事。
戲曲中的薛仁貴,從曆史上一個一往無前、叱吒風雲的勇將,變成了依靠天使麵孔、魔鬼身材哄騙女人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老白臉,映射了漢族男人精神世界逐漸萎化的過程,如同戲曲中的男主角,在外十八年不聞不問,回來最關心的就是獨守寒窯的妻子是否勾三搭四。
然後如影隨形的就是漢民族的悲劇命運,他們被驅逐、被屠殺,成為異族的奴隸和包衣,再也挺不起曾經高貴的脊梁,再也抬不起曾經高傲的頭顱。
提起漢族男人,人們就會想起杭州西湖邊與白娘子共傘的許仙,他比江南的春水還要溫柔,就會想起《兒女英雄傳》中的安公子,遇上強盜竟然嚇得尿水直流,需要俠女十三妹去搭救。
曆史模糊了往日的身影,人們已經不知道唐朝男人是什麽樣子,其實從唐詩中到處都能發現他們的影子,“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就是大唐的男人,這就是大唐的氣勢。
高門士族的前世今生
以前除了必須要讀的教科書,從未留意傳統的曆史典籍。懵懵憧憧中,以為中國傳統的地主就是小說裏的周扒皮,半夜雞叫,逼迫貧雇農為他晝夜辛勞,以為中國的貴族就是《紅樓夢》裏的賈寶玉,為姐姐妹妹們做胭脂水粉,在大觀園裏結社吟詩。
後來看了不少反映一戰二戰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外國電影,心中一次又一次產生了強烈的振撼,生死關頭,貴族軍官們衝鋒在前,
義無反顧,即使彈盡糧絕,即使敵人的坦克離自己不到一米,也要堅守陣地,決不後退,那種熱血澎湃的陽剛之氣,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讓年輕的我們常常淚眼婆娑。
後來閱讀有關的曆史典籍,才知道早在一戰前德國的容克貴族也基本上是軍事貴族,在帝國時代,皇子、親王、貴族子弟,無不從軍入伍,“士兵供職軍伍,則鄉裏鹹以為榮”,“其佩勳章而服軍服者,在朝榮寵有加,在野則禮敬不懈”,作為軍人,
酒食隻付半價,國家為你養老,死後為你撫恤,軍人無疑是當時社會上最榮耀的職業,根據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軍人也要為軍人的榮譽付出最大的代價。作為軍隊靈魂的德*官們,酷似曆史上的斯巴達人,
無論出身多麽顯貴,也不會留在“大觀園”中嬌生慣養,往往*歲時就被父母送進入少年軍校,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然後進入高級軍校和軍事學院繼續深造,通過艱苦卓絕的實際鍛煉和總參謀部的長期培訓,才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德*官,
戰鬥時成為誰與爭鋒的寶劍,和平時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即使二戰後的德國滿目傖痍、滿眼廢墟,短短幾十年,它又站起來了,因為它的脊梁沒有倒下。它又成了世界上一流的發達國家。
撫今追昔,多少民族國家在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中灰飛煙滅,而日爾曼民族依然青春常在。使人由然而生“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感慨。
當我終於靜下心來慢慢閱讀《後漢書》、《舊唐書》時,竟然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繼而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塞外孤城的凜冽寒風中,耿恭閉城自守,“當匈奴之嚰,對數萬之觽,連月踰年,心力困盡”,四周群胡環繞,圍成鐵桶一般。匈奴單於派使者告訴耿恭。“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把匈奴使者拉上城頭,親手擊殺,“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
單於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大漢的援軍終於姍姍來遲,救出了大漢的忠臣義士。耿恭和守城士兵回到玉門關時,形容枯槁,衣履穿決。隻剩下十三人。
(耿恭出身名門,是名將耿弇之侄。耿弇是東漢開國功臣,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大唐帝國到了風雨飄搖的唐僖宗時期,農民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進入了長安城,屠盡宗室,亂殺無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廈將傾的最後時刻,出身高門士族的鳳翔節度使鄭畋,給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鮮血寫成的效忠誓言。
率領唐軍在龍尾坡(陝西岐山縣東)與黃巢軍隊展開血戰,一戰就讓黃巢軍伏屍兩萬。一舉扭轉了戰場上的頹勢,未能讓黃巢“宜將剩勇追窮寇”。坐穩大齊政權的皇帝寶座。
後來唐僖宗召集李克用的沙陀軍起兵勤王,屢破農民軍,一戰就讓黃巢軍隊伏屍幾十裏,走上了最後的窮途末路。對於黃巢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農民領袖,我們實在應該慶幸他的滅亡。
他占領廣州以後,世代在此經商的12萬阿拉伯及南亞商人被農民軍屠殺殆盡,放眼全世界,這種“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不會被任何一個文明國家所接受。
黃巢當然仇恨貴族,但他隻是仇恨自己沒能成為貴族,他占領長安後,姬妾盡為勳貴女子就是明證。
很難想象,一個把人放在石臼裏搗碎、充作軍糧的起義領袖,一個為一首詩就能殺掉三千文人的起義領袖,
一個血洗長安、幾乎導致民無遺類的起義領袖,會成為一個仁慈愛民的好皇帝,會讓黎民百姓過上幸福安樂的好日子,比之唐朝的李姓皇帝,
黃巢隻會更凶惡更殘暴,帶給黎民百姓更多的離亂和痛苦,而能夠清醒認識這一點、誓死捍衛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如宰相鄭畋等人,恰恰來自高門士族(鄭畋如果願意投降黃巢,同樣能夠做大官)。
他們在大唐帝國的危難時刻,奮不顧身,出生入死,以堅定的信仰、勇敢的行動,向大唐的君主和百姓奉獻了血寫的忠誠。
大唐帝國能夠多次渡過艱難險阻,精英政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政治精英的士族是大唐帝國高瞻遠矚的優秀群體,從裴度平淮西,到李德裕平劉稹,處處顯示了大唐士族卓越的執政能力。
“若賊滅,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大唐宰相裴度許下的豪言壯語變成了流傳千古的平淮西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大唐宰相李德裕即使被流放到嶺南,他的政敵也無法抹殺貧寒之士發自內心的擁戴。
大唐的士族如同宏偉宮殿的堅固柱石,支撐了大唐帝國三百年的輝煌,他們象英國“日不落時代”的軍事貴族,他們象一戰前夕德國的容克貴族,他們象二戰時期美國的名門子弟(例如約翰.肯尼迪),堅定執著,勇往直前,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也許輝煌的曆史隻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創造出來,所以大唐的軍事貴族與英國、德國的軍事貴族表現了驚人的共性,出身太原王氏的大唐名將王方翼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這是同樣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維寫出的傳世名篇,生動勾畫了那個時代朝氣蓬勃的社會風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大唐男子爭相投身軍旅,以建功塞外、萬裏封侯為人生最大的榮耀(英國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向那些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國民授予勳爵的慣例),王方翼被裴行儉慧眼識珠,順利達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別帥李遮匐聯合吐蕃人進逼安西都護府,大唐朝廷打算派兵征討,裴行儉提議見機行事,主張智取。
他成了朝廷任命的安撫大食使,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繼位,在裴行儉的要求下,王方翼擔任了此行的副使。一幹人路過裴行儉當年任職的西州時,一下子召集了上千豪傑子弟跟隨他們一起西行,又以打獵遊樂為名,
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鎮的胡人子弟近萬人,迅速向阿史那都支的營地靠近,在阿史那都支猶豫未決之際,一舉抓獲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李遮匐聞訊,隻得棄械投降。
兩位智勇雙全的大唐將軍,就這樣兵不血刃,依靠當地土著,以夷製夷,完成了此行的目的,這與德國曼施坦因計劃劍走偏鋒、迫降法國政府的閃電戰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唐軍隊就這樣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戰爭。
阿史那都支等人被裴行儉押回長安,王方翼作為檢校安西都護留在當地,修築軍事重鎮碎葉城。曆時50多天建成的碎葉城,“紆還多趣以詭出入”,西域胡人們紛紛前來參觀,“莫測其方略,悉獻珍貨”。
修築城池,對於王方翼來說,本來就是駕輕就熟,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實幹家,會打仗的將軍同樣是個腳踏實地的建設者。
王方翼出生的太原王氏(祈縣王氏)在有唐一代是第一等的高門,聲勢之盛,連皇帝也眼紅心熱。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朝廷頒下詔書,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等“自為婚姻”,管閑事管到山東士族的婚姻上去了。(未完待續)
其實薛仁貴也是文才斐然,這可能因為沒落大族的手不釋卷,“《周易新注古義》十四卷,薛仁貴撰”,一名士兵出身的武將注釋《周易》這種先秦古籍,即使在唐朝這種文化昌盛的環境裏,也會讓人跌破眼鏡。
根據官場運行的潛規則,有人是圈圈裏麵的人,有人是圈圈外麵的人,而薛仁貴則是皇帝圈圈裏麵的人,一時貶放,終會東山再起。當高麗重起叛亂,薛仁貴成為雞林道總管,重返遼東,再掌軍權。
上元年間,他在遼東犯法獲罪,流放象州,又被皇帝赦免,唐高宗推心置腹、情真意切,“往日我的寢宮遭遇洪水,若不是你拚命叫喊,我已經成了水裏的魚蝦。北伐鐵勒九姓,向東降服高麗,漢北、遼東遵從教化,這都是你的功勞。
有人說你在烏海城下貽誤戰機,致使我軍失利,我平生遺憾的也就是這件事情,現在西邊不寧,瓜州、沙州商路斷絕,你怎麽能夠自己高臥鄉裏,不為朝庭分憂解難?”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貴封為瓜州長史,不久又被授予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出擊突厥的阿史那元珍。突厥人陣前問話,“唐將姓甚名誰?”對方回答,“薛仁貴”。
突厥人又問,“聽說薛仁貴流放象州。已經去世,死人怎麽會複活呢?”薛仁貴脫下自己的頭盔,讓突厥人看個清楚。突厥勇士看清之後。相顧失色,趕緊溜走。
薛仁貴率軍追擊。大破敵軍,斬首萬餘級,俘獲二萬人,還有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貴去世,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特造靈輿,護送還鄉。極盡哀榮。
薛仁貴有子薛訥,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成就不下於乃父,曆經中宗、睿宗、武周、玄宗數朝,鎮守邊關幾十年,保得國泰民安,頗有小說中薛丁山的影子,但什麽樊梨花及三棄三請的情節。卻是沒影子的事,屬於曆史上的空穴來風。
倒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頗有幾分相似。他“氣豪邁,不肯事產利,以膂力騎射自將”,安史之亂爆發後,竟然加入史朝義的叛軍,成為亂臣賊子,然而又能及時反正,歸附大唐,
成為獨霸一方的節度使。“嵩謹奉職,頗有治名”。最後竟以太保的身份光榮下葬,為他的傳奇一生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唐人傳奇中的《紅線盜盒》。講得就是薛嵩派遣飛簷走壁的女俠客嚇唬節度使田承嗣的故事。
戲曲中的薛仁貴,從曆史上一個一往無前、叱吒風雲的勇將,變成了依靠天使麵孔、魔鬼身材哄騙女人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老白臉,映射了漢族男人精神世界逐漸萎化的過程,如同戲曲中的男主角,在外十八年不聞不問,回來最關心的就是獨守寒窯的妻子是否勾三搭四。
然後如影隨形的就是漢民族的悲劇命運,他們被驅逐、被屠殺,成為異族的奴隸和包衣,再也挺不起曾經高貴的脊梁,再也抬不起曾經高傲的頭顱。
提起漢族男人,人們就會想起杭州西湖邊與白娘子共傘的許仙,他比江南的春水還要溫柔,就會想起《兒女英雄傳》中的安公子,遇上強盜竟然嚇得尿水直流,需要俠女十三妹去搭救。
曆史模糊了往日的身影,人們已經不知道唐朝男人是什麽樣子,其實從唐詩中到處都能發現他們的影子,“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就是大唐的男人,這就是大唐的氣勢。
高門士族的前世今生
以前除了必須要讀的教科書,從未留意傳統的曆史典籍。懵懵憧憧中,以為中國傳統的地主就是小說裏的周扒皮,半夜雞叫,逼迫貧雇農為他晝夜辛勞,以為中國的貴族就是《紅樓夢》裏的賈寶玉,為姐姐妹妹們做胭脂水粉,在大觀園裏結社吟詩。
後來看了不少反映一戰二戰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外國電影,心中一次又一次產生了強烈的振撼,生死關頭,貴族軍官們衝鋒在前,
義無反顧,即使彈盡糧絕,即使敵人的坦克離自己不到一米,也要堅守陣地,決不後退,那種熱血澎湃的陽剛之氣,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讓年輕的我們常常淚眼婆娑。
後來閱讀有關的曆史典籍,才知道早在一戰前德國的容克貴族也基本上是軍事貴族,在帝國時代,皇子、親王、貴族子弟,無不從軍入伍,“士兵供職軍伍,則鄉裏鹹以為榮”,“其佩勳章而服軍服者,在朝榮寵有加,在野則禮敬不懈”,作為軍人,
酒食隻付半價,國家為你養老,死後為你撫恤,軍人無疑是當時社會上最榮耀的職業,根據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軍人也要為軍人的榮譽付出最大的代價。作為軍隊靈魂的德*官們,酷似曆史上的斯巴達人,
無論出身多麽顯貴,也不會留在“大觀園”中嬌生慣養,往往*歲時就被父母送進入少年軍校,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然後進入高級軍校和軍事學院繼續深造,通過艱苦卓絕的實際鍛煉和總參謀部的長期培訓,才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德*官,
戰鬥時成為誰與爭鋒的寶劍,和平時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即使二戰後的德國滿目傖痍、滿眼廢墟,短短幾十年,它又站起來了,因為它的脊梁沒有倒下。它又成了世界上一流的發達國家。
撫今追昔,多少民族國家在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中灰飛煙滅,而日爾曼民族依然青春常在。使人由然而生“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感慨。
當我終於靜下心來慢慢閱讀《後漢書》、《舊唐書》時,竟然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繼而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塞外孤城的凜冽寒風中,耿恭閉城自守,“當匈奴之嚰,對數萬之觽,連月踰年,心力困盡”,四周群胡環繞,圍成鐵桶一般。匈奴單於派使者告訴耿恭。“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把匈奴使者拉上城頭,親手擊殺,“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
單於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大漢的援軍終於姍姍來遲,救出了大漢的忠臣義士。耿恭和守城士兵回到玉門關時,形容枯槁,衣履穿決。隻剩下十三人。
(耿恭出身名門,是名將耿弇之侄。耿弇是東漢開國功臣,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大唐帝國到了風雨飄搖的唐僖宗時期,農民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進入了長安城,屠盡宗室,亂殺無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廈將傾的最後時刻,出身高門士族的鳳翔節度使鄭畋,給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鮮血寫成的效忠誓言。
率領唐軍在龍尾坡(陝西岐山縣東)與黃巢軍隊展開血戰,一戰就讓黃巢軍伏屍兩萬。一舉扭轉了戰場上的頹勢,未能讓黃巢“宜將剩勇追窮寇”。坐穩大齊政權的皇帝寶座。
後來唐僖宗召集李克用的沙陀軍起兵勤王,屢破農民軍,一戰就讓黃巢軍隊伏屍幾十裏,走上了最後的窮途末路。對於黃巢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農民領袖,我們實在應該慶幸他的滅亡。
他占領廣州以後,世代在此經商的12萬阿拉伯及南亞商人被農民軍屠殺殆盡,放眼全世界,這種“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不會被任何一個文明國家所接受。
黃巢當然仇恨貴族,但他隻是仇恨自己沒能成為貴族,他占領長安後,姬妾盡為勳貴女子就是明證。
很難想象,一個把人放在石臼裏搗碎、充作軍糧的起義領袖,一個為一首詩就能殺掉三千文人的起義領袖,
一個血洗長安、幾乎導致民無遺類的起義領袖,會成為一個仁慈愛民的好皇帝,會讓黎民百姓過上幸福安樂的好日子,比之唐朝的李姓皇帝,
黃巢隻會更凶惡更殘暴,帶給黎民百姓更多的離亂和痛苦,而能夠清醒認識這一點、誓死捍衛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如宰相鄭畋等人,恰恰來自高門士族(鄭畋如果願意投降黃巢,同樣能夠做大官)。
他們在大唐帝國的危難時刻,奮不顧身,出生入死,以堅定的信仰、勇敢的行動,向大唐的君主和百姓奉獻了血寫的忠誠。
大唐帝國能夠多次渡過艱難險阻,精英政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政治精英的士族是大唐帝國高瞻遠矚的優秀群體,從裴度平淮西,到李德裕平劉稹,處處顯示了大唐士族卓越的執政能力。
“若賊滅,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大唐宰相裴度許下的豪言壯語變成了流傳千古的平淮西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大唐宰相李德裕即使被流放到嶺南,他的政敵也無法抹殺貧寒之士發自內心的擁戴。
大唐的士族如同宏偉宮殿的堅固柱石,支撐了大唐帝國三百年的輝煌,他們象英國“日不落時代”的軍事貴族,他們象一戰前夕德國的容克貴族,他們象二戰時期美國的名門子弟(例如約翰.肯尼迪),堅定執著,勇往直前,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也許輝煌的曆史隻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創造出來,所以大唐的軍事貴族與英國、德國的軍事貴族表現了驚人的共性,出身太原王氏的大唐名將王方翼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這是同樣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維寫出的傳世名篇,生動勾畫了那個時代朝氣蓬勃的社會風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大唐男子爭相投身軍旅,以建功塞外、萬裏封侯為人生最大的榮耀(英國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向那些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國民授予勳爵的慣例),王方翼被裴行儉慧眼識珠,順利達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別帥李遮匐聯合吐蕃人進逼安西都護府,大唐朝廷打算派兵征討,裴行儉提議見機行事,主張智取。
他成了朝廷任命的安撫大食使,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繼位,在裴行儉的要求下,王方翼擔任了此行的副使。一幹人路過裴行儉當年任職的西州時,一下子召集了上千豪傑子弟跟隨他們一起西行,又以打獵遊樂為名,
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鎮的胡人子弟近萬人,迅速向阿史那都支的營地靠近,在阿史那都支猶豫未決之際,一舉抓獲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李遮匐聞訊,隻得棄械投降。
兩位智勇雙全的大唐將軍,就這樣兵不血刃,依靠當地土著,以夷製夷,完成了此行的目的,這與德國曼施坦因計劃劍走偏鋒、迫降法國政府的閃電戰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唐軍隊就這樣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戰爭。
阿史那都支等人被裴行儉押回長安,王方翼作為檢校安西都護留在當地,修築軍事重鎮碎葉城。曆時50多天建成的碎葉城,“紆還多趣以詭出入”,西域胡人們紛紛前來參觀,“莫測其方略,悉獻珍貨”。
修築城池,對於王方翼來說,本來就是駕輕就熟,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實幹家,會打仗的將軍同樣是個腳踏實地的建設者。
王方翼出生的太原王氏(祈縣王氏)在有唐一代是第一等的高門,聲勢之盛,連皇帝也眼紅心熱。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朝廷頒下詔書,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等“自為婚姻”,管閑事管到山東士族的婚姻上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