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大長公主,嫁給了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唐太宗的女兒,也有嫁給祈縣王氏的,唐文宗曾忍不住口出怨言,“大唐李氏立國已經二百年了,但是願意跟皇族結親的人竟然比願意與王氏等大族結親的人要少得多”,由此可見王氏家族在當時的顯赫聲望。
但王方翼顯然不是同安大長公主的嫡出,所以他的父親王仁表剛剛去世,他就和母親一起被公主趕到王家的鳳泉別業。(幸虧是富貴人家,不然豈不是要趕到街上做乞丐?)
年幼的王方翼成了當家的小小男人,他與仆人們一起勞動,開墾田地,種植樹木,“既完牆屋,燎鬆丸墨”,成為一方富戶。
後來他擔任夏州都督的時候,發明了人力耕地機械,代替牛耕,世稱耕架代牛,力省而見功多,很快推廣開來,百姓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不至於拋荒土地,導致饑寒交迫,這實在是添磚加瓦的善舉,對於百姓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方翼當然不會置身於隋唐時期貴族子弟濃厚的尚武風氣之外,他勤練騎射,很快脫穎而出。同安大長公主去世後,他和母親回到了長安。一次夜裏出行,看見一個身高丈餘的怪物,他不慌不忙,拉開弓箭,射中了怪物,走近一看,原來隻是一副配木。
唐太宗聽說了這件事,提拔他為朝廷的右千牛,王方翼從此開始了建功立業的漫長曆程。
唐高宗永徽年間,王方翼的母親去世了,
子欲養而親不在,令王方翼十分傷心,竟至病倒。高宗知道後,專門派禦醫為他治療,雖然高宗當時的皇後王氏是王方翼的遠房堂妹。
但唐高宗未必是因為這個原因對王方翼格外親善,後來武則天以掐死自己女兒為代價。奪走了王氏的後位,隨即殺害了王氏和蕭氏,
王方翼作為廢後的親戚,終高宗一生,官位不斷升遷,應該說是高宗極力維護的後果,高宗在武則天的教唆下可以害死自己親舅舅長孫無忌,
對王方翼卻格外青眼。除了拉攏豪門士族的功利性目的以外,高宗對王方翼本人應該是非常喜愛和信任的,事實證明,王方翼完全當得起這種信任。
顯慶四年,涼州長吏趙持滿因為與長孫無忌有親戚關係,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被陷害下獄,嚴刑拷打後死在獄中,屍體被扔到了城西,他的親戚六眷中沒有一個前去給他收屍。
王方翼收斂了他的遺體。按照禮節把他埋葬了。當時自然有人向上打了小報告,唐高宗深受感動,不讓別人據此追究王方翼。
“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絕友之義,蔽主之仁,何以事君?”王方翼這種堅守信念的名門子弟在那個時代能夠盡展其才,實在要感謝奮發向上的大唐社會沒有泯滅人性的光輝,無論是君主還是百姓,在心田的某個角落,依然能夠保留善良和俠義的情懷。
“忠君愛國”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它體現在具體的行動當中。王方翼任肅州(今甘肅酒泉)刺史時。為這個詞語寫下了完美的注腳。
當時的肅州,“州城荒毀。又無壕塹”,經常被突厥騎兵騷擾。王方翼按照兵書的要求。帶領士兵修築城牆,設置烽火,深挖溝渠,引水環城,構成護城河。
這些建設性的工作當然不如戰場上的拚殺來得刺激,但正是這些堅固的工事減少了多少邊鎮士兵的傷亡,避免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的命運。
儀鳳元年,河西走廊一帶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蝗災,饑民遍地,很多人投向了王方翼治下的肅州,王方翼來者不拒,他開倉放賑,修建了數百間房屋給饑民居住,竭盡所能,使饑民免於餓死。
當時,其他州縣的饑民餓死的不在少數,而留在肅州的饑民大多數都渡過了饑荒,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官,救了多少平民百姓。政治的清明,讓多少人受惠,而政治的*,讓多少人遭殃。如果別的受災州縣能象王方翼這樣作為,又何至於有這麽多百姓餓死?
權利是上麵所賜,官員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實在是封建製度最大的弊端之一,王方翼憑著良心和責任為百姓做事,實在配得上當地百姓為他書寫的頌德碑文。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十個部落跟隨阿史那車薄舉兵反唐,圍困了西北邊陲的弓月城。王方翼率軍出征,在伊麗河與西突厥軍隊遭遇,唐軍勢不可擋,一次斬首千餘級。
西突厥夥同咽曲三姓,擁兵十萬直撲過來,王方翼率軍撤退到碎葉城附近的熱海,在這裏,與敵人展開了風雲變色的血戰。
敵人的流箭射進了他的手臂,他馬上用佩刀削去,以免自己的受傷影響軍心士氣。
激戰間隙,他獲悉了一個重要情報,部下的七千胡人士兵打算綁架他,去投奔阿史那車薄。
王方翼臨危不亂,假裝發放軍資,把這些人召到軍中,依次綁起來斬首,當時狂風呼嘯,軍中乘風振鼓,迅速處決了這些內奸,避免了臨陣倒戈的可怕局麵(後來的怛羅斯戰役就是如此)。
隨後,王方翼委派副將分道襲擊,幾路重拳之下,敵軍“皆驚潰,烏鶻引兵遁去”,唐軍抓住突騎施等酋長300人,把西突厥軍打得七零八落,從此再也沒有恢複元氣。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當年大唐帝國的健兒是何等的英風颯爽啊,他們是天底下最勇武最堅毅的男人,到了今天似乎已經成為絕唱。
西域平定後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議事。在奉天宮,皇帝招待自己喜愛的臣子一起吃飯。高宗看見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跡滲出,連忙追問其故。王方翼講述了熱海苦戰的情況,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細察看他的傷口。感動不已,他動情地說。“方翼是我的親人呐”(僅僅以血源而論,他倆隔了八竿子之遠)。
太平的日子總是十分短暫,外患才除,內憂又至。綏州的白鐵餘通過邪教起家,自稱光明聖皇帝,組織信眾,攻縣城,殺官吏。朝野振動。王方翼和程務挺率兵進剿,“火其柵”,一舉蕩平了烏合之眾,俘虜了裝神弄鬼的白鐵餘(少數民族)。王方翼進封太原郡公,這時,他已經達成了那個時代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他文武雙全,是名重當世的書法家,與魏叔琬齊名,即使在和平年代,作為文臣。他也應該非常出色,出將入相,在漢唐時代雖然頗為常見。那個時代的男人,也頗有意興飛揚的豪邁,但出眾如王方翼者,又有幾人?
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坐在轎子裏指揮士兵打仗,屢戰屢敗,送銀送絹,宋人能在遊牧民族的攻勢麵前苦撐那麽久。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重文的最終後果沒有讓漢人更文明。反而讓漢人更野蠻,而且是那種令人不恥的野蠻。獵獵唐風,已經成為後人遙遠的夢想。
王方翼的最後一次出征是進攻犯邊的阿史那元珍,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府庫中沒有完整的鎧甲,王方翼“斷六板,畫虎文,鉤聯解合”,
敵人馬匹驀然一見,受驚狂奔,陣勢頓時大亂,唐軍一鼓作氣,俘獲敵人兩員大將,桑乾、舍利兩個部落被迫投降。塞外的落日照著唐軍勝利的大旗,見證了一位大唐將軍每戰必勝的光榮業績,這一刻
,他已經不朽,他的人格與他的戰績一起光耀千秋,戰爭時他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和平時他是造福百姓的實幹家,他可以是百煉鋼,他可以是繞指柔,他不會象一些為所欲為的將領,戰時解救危難,
戰後成為禍害,因為他的意誌足以控製他的妄念,這可以說是文化的力量,這可以說是文明的熏陶,使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成為我們永遠的懷念和夢想。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
公元684年9月,英國公李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大殺其親戚同黨。程務挺牽連在內,在邊關駐地被殺,武則天“籍沒其家”。
王方翼與程務挺素有交情,武則天找到了借口,將王方翼逮捕下獄,然後將其流放崖州(今海南瓊山),王方翼走到半路就病逝了,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以武則天殺害親子的狠毒,斬草除根的慣用手段,能夠放過王方翼的家人子女,已經是非常少見了,可見王方翼的人格魅力,即使女皇站在敵對立場,也不可能做到視若罔聞。後來王方翼的兒子通過科舉入朝,武則天也沒有蓄意加害。神龍初年,唐中宗恢複了太原郡公的爵位,給去世十年的名將送去了一份遲到的安慰。
驚才絕豔的人物宛如流星飛逝,再也見不到他燦爛的光華,軍事貴族隨著大唐帝國的滅亡而悄然隱沒,科舉製度的興盛,使從此以後的中國隻有文化概念上的貴族,書生們由童生到秀才,由秀才到舉人,由舉人到進士,由進士到狀元,在千篇一律的古文中渡過了索然無味的一生,當年的金戈鐵馬仿佛是別人國度發生過的事情,與今生今世產生不了任何關聯。
當我閱讀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喬治.布什的傳記時,竟然吃驚地發現了大唐軍事貴族的影子。約翰.肯尼迪出身麻薩諸塞州的富豪之家,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二戰時,他報名入伍,因為以前效力橄欖球隊時留下了背傷,遭到軍隊的拒絕,他再三努力,才進入了美國海軍,參加過多次戰役。
1943年8月,肯尼迪上尉指揮的pt—109魚雷快艇被日本驅逐艦打成了兩段,肯尼迪身受重傷,依然全力幫助戰友們脫險,他用牙齒咬住一個傷員的救生帶,在冰冷的海水裏遊了3英裏,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才一起虎口逃生。他成了二戰的英雄,獲得美國的紫心勳章,而他的哥哥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喬治.布什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遠房表兄,是位虔誠的聖公會教徒。出生於富豪和參議員家庭的喬治.布什,在二戰時期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小青年,他完全可以在美國國內謀一份平平安安的工作,卻毅然加入美國海軍,成為一位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
1944年他駕駛的飛機被日本軍隊擊落,他跳傘後遇到美國潛艇,才化險為夷,他的幾位年輕同僚,在飛機中彈後跳傘逃生,不幸被日軍俘虜,變成了殘暴敵人的口中餐。
喬治.布什成了年輕的二戰英雄,青春煥發的美國富家子弟們,滿懷理想,舍身許國,他們是美國的光榮和夢想,他們是幾代青年的楷模和榜樣,他們不當總統誰能當總統?
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理想、他們追求、他們的奮鬥,托起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偉大國家,如果我們能擺脫“肉食者鄙”的思維定勢,擺脫“黃巢”們灌給我們的*湯,我們一定能看到他們對世界的偉大奉獻和犧牲,“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這是大唐軍人的豪言壯語,也是美國精英的實際表現。
黑齒常之
他英姿颯爽,他勇冠三軍,他先是大唐的敵人,後為大唐的將軍,他的結局又是如此的淒慘,由於武則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黑齒常之,這位生於百濟的大唐名將,他的一生都是波瀾壯闊的鐵血傳奇。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燕國公黑齒常之因謀反罪被拘捕下獄,在獄中被來俊臣一顆顆地敲掉牙齒,來俊臣說,“聽說你的牙齒是黑的”,黑齒常之是戰陣中的虎將,生性剛毅,
他拒絕酷吏進一步的侮辱,毅然用繩子勒死了自己,一代將星凋零在大獄之中,時人無不為之歎息,從此北方邊禍連連,突厥入侵不斷,直到出了名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築了三座受降城,才扭轉了被動局麵。(未完待續)
但王方翼顯然不是同安大長公主的嫡出,所以他的父親王仁表剛剛去世,他就和母親一起被公主趕到王家的鳳泉別業。(幸虧是富貴人家,不然豈不是要趕到街上做乞丐?)
年幼的王方翼成了當家的小小男人,他與仆人們一起勞動,開墾田地,種植樹木,“既完牆屋,燎鬆丸墨”,成為一方富戶。
後來他擔任夏州都督的時候,發明了人力耕地機械,代替牛耕,世稱耕架代牛,力省而見功多,很快推廣開來,百姓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不至於拋荒土地,導致饑寒交迫,這實在是添磚加瓦的善舉,對於百姓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方翼當然不會置身於隋唐時期貴族子弟濃厚的尚武風氣之外,他勤練騎射,很快脫穎而出。同安大長公主去世後,他和母親回到了長安。一次夜裏出行,看見一個身高丈餘的怪物,他不慌不忙,拉開弓箭,射中了怪物,走近一看,原來隻是一副配木。
唐太宗聽說了這件事,提拔他為朝廷的右千牛,王方翼從此開始了建功立業的漫長曆程。
唐高宗永徽年間,王方翼的母親去世了,
子欲養而親不在,令王方翼十分傷心,竟至病倒。高宗知道後,專門派禦醫為他治療,雖然高宗當時的皇後王氏是王方翼的遠房堂妹。
但唐高宗未必是因為這個原因對王方翼格外親善,後來武則天以掐死自己女兒為代價。奪走了王氏的後位,隨即殺害了王氏和蕭氏,
王方翼作為廢後的親戚,終高宗一生,官位不斷升遷,應該說是高宗極力維護的後果,高宗在武則天的教唆下可以害死自己親舅舅長孫無忌,
對王方翼卻格外青眼。除了拉攏豪門士族的功利性目的以外,高宗對王方翼本人應該是非常喜愛和信任的,事實證明,王方翼完全當得起這種信任。
顯慶四年,涼州長吏趙持滿因為與長孫無忌有親戚關係,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被陷害下獄,嚴刑拷打後死在獄中,屍體被扔到了城西,他的親戚六眷中沒有一個前去給他收屍。
王方翼收斂了他的遺體。按照禮節把他埋葬了。當時自然有人向上打了小報告,唐高宗深受感動,不讓別人據此追究王方翼。
“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絕友之義,蔽主之仁,何以事君?”王方翼這種堅守信念的名門子弟在那個時代能夠盡展其才,實在要感謝奮發向上的大唐社會沒有泯滅人性的光輝,無論是君主還是百姓,在心田的某個角落,依然能夠保留善良和俠義的情懷。
“忠君愛國”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它體現在具體的行動當中。王方翼任肅州(今甘肅酒泉)刺史時。為這個詞語寫下了完美的注腳。
當時的肅州,“州城荒毀。又無壕塹”,經常被突厥騎兵騷擾。王方翼按照兵書的要求。帶領士兵修築城牆,設置烽火,深挖溝渠,引水環城,構成護城河。
這些建設性的工作當然不如戰場上的拚殺來得刺激,但正是這些堅固的工事減少了多少邊鎮士兵的傷亡,避免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的命運。
儀鳳元年,河西走廊一帶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蝗災,饑民遍地,很多人投向了王方翼治下的肅州,王方翼來者不拒,他開倉放賑,修建了數百間房屋給饑民居住,竭盡所能,使饑民免於餓死。
當時,其他州縣的饑民餓死的不在少數,而留在肅州的饑民大多數都渡過了饑荒,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官,救了多少平民百姓。政治的清明,讓多少人受惠,而政治的*,讓多少人遭殃。如果別的受災州縣能象王方翼這樣作為,又何至於有這麽多百姓餓死?
權利是上麵所賜,官員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實在是封建製度最大的弊端之一,王方翼憑著良心和責任為百姓做事,實在配得上當地百姓為他書寫的頌德碑文。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十個部落跟隨阿史那車薄舉兵反唐,圍困了西北邊陲的弓月城。王方翼率軍出征,在伊麗河與西突厥軍隊遭遇,唐軍勢不可擋,一次斬首千餘級。
西突厥夥同咽曲三姓,擁兵十萬直撲過來,王方翼率軍撤退到碎葉城附近的熱海,在這裏,與敵人展開了風雲變色的血戰。
敵人的流箭射進了他的手臂,他馬上用佩刀削去,以免自己的受傷影響軍心士氣。
激戰間隙,他獲悉了一個重要情報,部下的七千胡人士兵打算綁架他,去投奔阿史那車薄。
王方翼臨危不亂,假裝發放軍資,把這些人召到軍中,依次綁起來斬首,當時狂風呼嘯,軍中乘風振鼓,迅速處決了這些內奸,避免了臨陣倒戈的可怕局麵(後來的怛羅斯戰役就是如此)。
隨後,王方翼委派副將分道襲擊,幾路重拳之下,敵軍“皆驚潰,烏鶻引兵遁去”,唐軍抓住突騎施等酋長300人,把西突厥軍打得七零八落,從此再也沒有恢複元氣。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當年大唐帝國的健兒是何等的英風颯爽啊,他們是天底下最勇武最堅毅的男人,到了今天似乎已經成為絕唱。
西域平定後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議事。在奉天宮,皇帝招待自己喜愛的臣子一起吃飯。高宗看見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跡滲出,連忙追問其故。王方翼講述了熱海苦戰的情況,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細察看他的傷口。感動不已,他動情地說。“方翼是我的親人呐”(僅僅以血源而論,他倆隔了八竿子之遠)。
太平的日子總是十分短暫,外患才除,內憂又至。綏州的白鐵餘通過邪教起家,自稱光明聖皇帝,組織信眾,攻縣城,殺官吏。朝野振動。王方翼和程務挺率兵進剿,“火其柵”,一舉蕩平了烏合之眾,俘虜了裝神弄鬼的白鐵餘(少數民族)。王方翼進封太原郡公,這時,他已經達成了那個時代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他文武雙全,是名重當世的書法家,與魏叔琬齊名,即使在和平年代,作為文臣。他也應該非常出色,出將入相,在漢唐時代雖然頗為常見。那個時代的男人,也頗有意興飛揚的豪邁,但出眾如王方翼者,又有幾人?
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坐在轎子裏指揮士兵打仗,屢戰屢敗,送銀送絹,宋人能在遊牧民族的攻勢麵前苦撐那麽久。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重文的最終後果沒有讓漢人更文明。反而讓漢人更野蠻,而且是那種令人不恥的野蠻。獵獵唐風,已經成為後人遙遠的夢想。
王方翼的最後一次出征是進攻犯邊的阿史那元珍,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府庫中沒有完整的鎧甲,王方翼“斷六板,畫虎文,鉤聯解合”,
敵人馬匹驀然一見,受驚狂奔,陣勢頓時大亂,唐軍一鼓作氣,俘獲敵人兩員大將,桑乾、舍利兩個部落被迫投降。塞外的落日照著唐軍勝利的大旗,見證了一位大唐將軍每戰必勝的光榮業績,這一刻
,他已經不朽,他的人格與他的戰績一起光耀千秋,戰爭時他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和平時他是造福百姓的實幹家,他可以是百煉鋼,他可以是繞指柔,他不會象一些為所欲為的將領,戰時解救危難,
戰後成為禍害,因為他的意誌足以控製他的妄念,這可以說是文化的力量,這可以說是文明的熏陶,使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成為我們永遠的懷念和夢想。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
公元684年9月,英國公李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大殺其親戚同黨。程務挺牽連在內,在邊關駐地被殺,武則天“籍沒其家”。
王方翼與程務挺素有交情,武則天找到了借口,將王方翼逮捕下獄,然後將其流放崖州(今海南瓊山),王方翼走到半路就病逝了,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以武則天殺害親子的狠毒,斬草除根的慣用手段,能夠放過王方翼的家人子女,已經是非常少見了,可見王方翼的人格魅力,即使女皇站在敵對立場,也不可能做到視若罔聞。後來王方翼的兒子通過科舉入朝,武則天也沒有蓄意加害。神龍初年,唐中宗恢複了太原郡公的爵位,給去世十年的名將送去了一份遲到的安慰。
驚才絕豔的人物宛如流星飛逝,再也見不到他燦爛的光華,軍事貴族隨著大唐帝國的滅亡而悄然隱沒,科舉製度的興盛,使從此以後的中國隻有文化概念上的貴族,書生們由童生到秀才,由秀才到舉人,由舉人到進士,由進士到狀元,在千篇一律的古文中渡過了索然無味的一生,當年的金戈鐵馬仿佛是別人國度發生過的事情,與今生今世產生不了任何關聯。
當我閱讀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喬治.布什的傳記時,竟然吃驚地發現了大唐軍事貴族的影子。約翰.肯尼迪出身麻薩諸塞州的富豪之家,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二戰時,他報名入伍,因為以前效力橄欖球隊時留下了背傷,遭到軍隊的拒絕,他再三努力,才進入了美國海軍,參加過多次戰役。
1943年8月,肯尼迪上尉指揮的pt—109魚雷快艇被日本驅逐艦打成了兩段,肯尼迪身受重傷,依然全力幫助戰友們脫險,他用牙齒咬住一個傷員的救生帶,在冰冷的海水裏遊了3英裏,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才一起虎口逃生。他成了二戰的英雄,獲得美國的紫心勳章,而他的哥哥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喬治.布什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遠房表兄,是位虔誠的聖公會教徒。出生於富豪和參議員家庭的喬治.布什,在二戰時期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小青年,他完全可以在美國國內謀一份平平安安的工作,卻毅然加入美國海軍,成為一位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
1944年他駕駛的飛機被日本軍隊擊落,他跳傘後遇到美國潛艇,才化險為夷,他的幾位年輕同僚,在飛機中彈後跳傘逃生,不幸被日軍俘虜,變成了殘暴敵人的口中餐。
喬治.布什成了年輕的二戰英雄,青春煥發的美國富家子弟們,滿懷理想,舍身許國,他們是美國的光榮和夢想,他們是幾代青年的楷模和榜樣,他們不當總統誰能當總統?
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理想、他們追求、他們的奮鬥,托起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偉大國家,如果我們能擺脫“肉食者鄙”的思維定勢,擺脫“黃巢”們灌給我們的*湯,我們一定能看到他們對世界的偉大奉獻和犧牲,“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這是大唐軍人的豪言壯語,也是美國精英的實際表現。
黑齒常之
他英姿颯爽,他勇冠三軍,他先是大唐的敵人,後為大唐的將軍,他的結局又是如此的淒慘,由於武則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黑齒常之,這位生於百濟的大唐名將,他的一生都是波瀾壯闊的鐵血傳奇。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燕國公黑齒常之因謀反罪被拘捕下獄,在獄中被來俊臣一顆顆地敲掉牙齒,來俊臣說,“聽說你的牙齒是黑的”,黑齒常之是戰陣中的虎將,生性剛毅,
他拒絕酷吏進一步的侮辱,毅然用繩子勒死了自己,一代將星凋零在大獄之中,時人無不為之歎息,從此北方邊禍連連,突厥入侵不斷,直到出了名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築了三座受降城,才扭轉了被動局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