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四年,吐蕃入寇,李光顏被授予邠寧節度使,負責修築被吐蕃焚毀的鹽州城,當年,吐蕃進攻涇州,李光顏率領親兵救援,部眾卻差點嘩變,邠寧軍衣食不繼,每天隻能吃到一勺陳米,


    軍人們不願為朝廷賣命,不肯去打吐蕃軍。李光顏很快控製了局麵,他一向深得軍心,


    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以忠義激勵大家,終於獲得了士兵的諒解和認同。三軍感奮,欣然出發,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退了吐蕃軍。


    在李光顏的帶領下,唐軍浴血奮戰,河源回到了大唐的懷抱,楊巨源有詩讚曰,“河源收地心猶壯,笑向天西萬裏霜。倚天長劍截雲孤,報國縱橫見丈夫”。


    唐穆宗繼位,加封李光顏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封李光顏的一個兒子為四品正員官。


    唐敬宗在位時,拜李光顏為司徒和河東節度使,唐文宗寶曆二年,六十六歲的李光顏去世了,贈太尉,諡號忠,唐文宗念其勞苦功高,還向李家賜帛二千匹,以示恩寵。李光顏的哥哥李光進死時六十五歲,贈尚書左仆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孔孟之道推崇的精神人格,很多漢人把它當作了一種道具和擺設,在心裏譏諷著這種“內聖外王”的虛妄,


    而李光顏則是真誠地實踐著這種高標準,真誠地把它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據,他是孔孟之道的守護者,他以實際行動,實現了“天下一家”的理想。


    他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盡忠職守,善待朋友,難怪馬燧稱讚他將來必然前程遠大。成為國之棟梁,裴度稱讚他忠勇無雙。是朝廷可以倚重的堅實力量。


    儒家曾說,人人可以為堯舜,李光顏就是大唐帝國的堯舜,他是大唐帝國頂天立地的男人。


    郭子儀


    提起郭子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打金枝》這出戲,聯想到他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和大度,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個既深情又癡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從未真正背叛過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


    不離不棄,兩人是一對真正的恩愛夫妻。郭子儀一生有八個兒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個女兒都是王氏的嫡女,


    僅從生育的頻率和數目就可推斷兩人的感情深度,從王氏的墓碑記載可知,郭曖是郭子儀和王氏的嫡子。後來成為升平公主的駙馬,郭映是郭子儀最小的兒子,也是與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時。郭子儀悲痛欲絕,不能自抑,停柩幾近半年,不忍將愛妻下葬,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送愛妻入土為安,請名士楊綰撰寫碑文,為王氏的一生寫下深情的回憶。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門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複有何憾,她嫁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身長六尺有餘,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時期就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左衛長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親郭敬之曆任五個州的刺史),唐代崇尚軍功,重視武舉製度,郭子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太原王氏的親睞,


    15歲的王家小姐成為了郭子儀的妻子,雖然當時的郭子儀還隻是一個潛力股,但是他擁有非常出眾的資質,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沒有放過這樣的好小夥子。


    “安史之亂”爆發了,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數的離亂和痛苦,帶給郭子儀的則是鵬程萬裏、揚名青史的機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郭子儀臨危受命,


    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收複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複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


    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範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


    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行,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


    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


    讓五萬叛軍疲於奔命卻欲戰不能,士氣十分低落。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發、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王師,叛軍退路已被截斷,人心浮動,唐將哥舒翰又堅守潼關天險,閉門不出,叛軍進退維穀,形勢對朝廷非常有利。


    在這個關鍵時刻,年紀老邁的唐玄宗卻一意孤行,走出了一個遺恨千古的昏招。


    本來郭子儀主張堅守潼關,避敵鋒芒,然後北圖範陽,唐玄宗卻嚴辭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迎敵,潼關守軍一戰全軍覆沒,叛軍直指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安、洛陽都落入安祿山的手中,大唐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為其保駕護航,“軍聲遂振。興複之勢,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親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了。朝廷決定展開反擊,皇子李俶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收複兩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儀的身上。


    安史叛軍中的騎兵原是唐軍部隊中的精銳,一向勇不可擋,清渠之戰中叛軍9000騎兵列成長蛇之陣。兩翼包抄,唐軍潰敗,隻得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縣)。郭子儀看到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


    力主向回紇借兵,唐肅宗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4000回紇騎兵趕至鳳翔助戰,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由郭子儀全權指揮,


    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唐軍進兵長安城西,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


    郭子儀自領中軍,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對陣。大戰開始了,唐軍初戰不利,抵擋不出叛軍的攻勢,前軍統帥李嗣業眼見情勢危急,


    脫掉盔甲,袒露上身,揮刀斫殺,他大聲呼喊。“今天不拚命死殺敵,我們就要全軍覆沒”。前軍士兵手執大刀,所向披靡。


    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叛軍正麵進攻未能奏效,埋伏於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後方,唐軍大將仆固懷恩率領4000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


    李嗣業與回紇騎兵衝鋒在前,又迂回敵後,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餘人,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


    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15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與唐軍鏖戰。


    叛軍依山列陣,占據有利地形,唐軍正麵進攻不順,回紇騎兵迂回到敵後,將叛軍伏兵盡數殲滅,然後從側翼猛攻,郭子儀率領唐軍正麵夾擊,叛軍大敗,一路東逃。


    安慶緒驚恐之下,隻帶了一千多步騎兵逃到鄴城(今河南安陽),東都洛陽收複了,唐肅宗向郭子儀真情致謝,“國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勞啊”。


    兩京光複,郭子儀因功封司徒和代國公,從此名揚四海。接下來,就是整頓隊伍,討伐河北的叛軍。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節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其中郭子儀和李光弼功勳最著,唐肅宗沒有指定元帥,僅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調軍中大員。


    郭子儀帶兵從杏園(今河南汲縣東南)渡河,包圍衛州(今河南汲縣)。


    安慶緒兵分三路,發兵七萬增援。郭子儀在土壘後麵布置了三千弓弩手,個個箭術精湛,郭子儀告訴他們,“我假裝敗退,敵軍必然追趕至此,到時你們萬箭齊發,射殺敵軍”。


    交戰之時,唐軍後退,叛軍果然追至土壘邊上,伏兵箭如雨下,叛軍心膽俱裂,唐軍斬首四萬級,獲鎧胄數十萬,聲威大振,安慶緒退回鄴城(今河南安陽),堅守不出。


    鄴城被唐軍重重包圍,郭子儀引漳水灌城,鄴城水漫金山,城內糧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樹皮,連一隻老鼠都能賣到4000的天價。


    從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鄴城還沒有攻破。三月,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挑戰唐軍,激戰中,忽然間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間看不清東南西北。


    雙方都陣營大亂,唐軍向南潰退,叛軍向北奔逃,輜械丟得漫山遍野,郭子儀帶領朔方軍退守河陽,拆毀了大橋。此戰唐軍缺乏統一指揮,損失慘重,各路王師隻得撤回本鎮。


    鄴城失利,使宦官魚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責任推在郭子儀身上。


    唐肅宗召郭子儀回朝,讓李光弼代替他指揮朔方軍。將士們哭著挽留郭子儀,郭子儀不敢違背皇命,悵然離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敗,河陽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朝廷深以為憂。


    郭子儀被唐肅宗重新啟用,晉封汾陽郡王,當時郭子儀已經年滿六十六歲。


    叛軍方麵,史思明殺安慶緒,擁兵幾十萬與朝廷周旋。唐肅宗又病重,臥塌之上,皇帝告訴郭子儀,“河東的事就全交給你了”。


    到了絳州,郭子儀按軍法殺掉了王元振等數十人,軍亂很快平息,郭子儀帶兵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朝中形勢變化,他又被罷免了軍權。


    新繼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儀,郭子儀為了表明心跡,把唐肅宗褒揚他的上千道詔書交給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動,向臣子表達了自己的慚愧之意。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剛剛平定,長安兵力空虛,吐蕃起兵二十萬,攻入長安,唐代宗逃到了陝州,作為關內副元帥的郭子儀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擊鼓張旗,晚上遍地火把,


    讓百姓告訴吐蕃人,“郭元帥的大軍從商州(從今陝西商縣)打來了”,吐蕃人信以為真,迅速撤出了長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宮。他拉住郭子儀的手,感激萬分,“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懷恩不滿朝廷封賞,縱兵劫掠,帶領朔方軍對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儀的部下,對郭子儀十分愛戴,當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到來時,朔方兵紛紛離開仆固懷恩,重歸郭子儀帳下,仆固懷恩隻得帶上三百親信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避難。


    由於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馬,進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儀率兵抵禦,回紇、吐蕃心中無底,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懷恩又招引回紇、吐蕃、黨項三十萬人馬氣勢洶洶而來。


    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天佑大唐,在此關鍵時刻,仆固懷恩暴病而死,敵軍陣營產生分化,郭子儀知道機不可失,決定單騎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