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出發之際,他的三兒子郭曦緊緊拽住父親的馬韁,“回紇人如狼似虎,父親大人是堂堂元帥,怎麽能自己送上門去當俘虜?”,


    郭子儀對告訴兒子,“現在敵強我弱,如果硬拚,我們父子都要戰死,江山社稷就危險了。如果能與回紇談判,說服他們倒戈,


    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氣,扭轉戰局,在此一舉”,他推開了兒子,向回紇軍營策馬而去。藥葛羅聽說郭子儀來了,將信將疑,他生怕有詐,命人彎弓搭箭,嚴陣以待。


    郭子儀摘下頭盔,脫掉鎧甲,放下兵器,緩緩而行。當他來到藥葛羅麵前時,回紇酋長們一起拜倒,表達了誠心誠意的歡迎。


    郭子儀責備藥葛羅,“昔日回紇軍隊遠涉萬裏,幫助我們收複兩京,大唐朝廷對你們很不錯。


    今天你們背棄舊約,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舉動。仆固懷恩背叛朝廷,遺棄母親,這樣的人對回紇有何益處?”藥葛羅十分慚愧,當即向郭子儀表明立場,


    “我們是被仆固懷恩騙了,他說天可汗已經駕崩,郭令公已經去世,中原無主,


    我們才興兵來此,現在我們知道天可汗還好好地在長安城裏,郭令公又統兵在此,仆固懷恩被上天所殺,我們怎能夠再與大唐雄師做對呢?”,


    郭子儀見藥葛羅如此態度,乘機鼓動他,“吐蕃與大唐本是甥舅之國,


    他們背信棄義,屢次犯境,搶走了無數牛羊馬匹和金銀珠寶,如果你們與唐軍合兵。反戈一擊,既可得到吐蕃搶走的財物,又可與唐朝繼續友好下去。這是天賜良機,不能錯過呀”。


    藥葛羅馬上表示同意。“我們被仆固懷恩騙到這裏,已經愧對令公,我們願意殺敵立功,將功折罪”。


    雙方訂好了合擊吐蕃的計劃,吐蕃軍隊大難臨頭了,在靈台西原赤山嶺(今甘肅靈台縣西),大唐和回紇聯軍雷霆出擊,斬首五萬級。俘虜萬餘人,奪回了被吐蕃搶走的工匠、婦女四千多人,繳獲牛羊駝馬數以萬計。


    各路攻唐大軍聞風喪膽,逃之夭夭。郭子儀單騎退兵,從此名震千古,傳為佳話。


    唐代宗大曆年間,郭子儀以副元帥的身份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邠州,數次擊退吐蕃入寇,守衛著大唐帝國的平安。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適繼位,召郭子儀還朝,進封太尉、中書令。賜號尚父,免去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


    讓年邁的老將軍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歲的郭子儀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陝西禮泉縣),唐德宗親往安福門哭送,


    賜諡號“忠武”,按照禮儀製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郭子儀的蓋世功勳。


    縱觀郭子儀的一生,身係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儀卻是樣樣俱全,實在是中國曆史上的異數。


    做上司,他為人寬簡,善於培養發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數十人因功位至將相。


    做臣子,他忠貫日月,此心無二。做父親,他和王氏夫人嚴格教導子女,兒子女兒人品端方,才華出眾,沒有一人走上斜路。


    他的三兒子郭曦曾駐守邠州,協助邠州節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紇,郭曦手下有十幾個士兵酗酒鬧事,還拔刀刺傷了酒店主人,段秀實不徇情麵,將這十多個士兵就地正法,


    在郭曦的軍營裏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軍士們準備宰了這個膽大妄為的老頭。段秀實當麵教訓郭曦,


    “郭令公功勞蓋世,人人敬仰,你作為他的兒子,卻縱容士兵橫行不法,胡作非為,這樣下去,郭家的功名還保得住嗎”,郭曦十分慚愧,向段秀實誠懇致謝,


    認為這是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他不準軍士為難段秀實,段秀實在郭曦的軍營裏過夜,郭曦親自為他站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


    第二天,還和段秀實一起前往白孝德處賠禮道歉,郭曦為將如此,實在應歸功於郭子儀夫婦教子有方、忠厚傳家。


    郭子儀的女兒也是才女,有一次,兩位著名畫家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像,畫完之後,眾人認為兩幅畫像不分高下,郭子儀的女兒語出驚人,得到眾人一致的認可,她說韓姓畫家“空得趙郎狀貌”,


    周姓畫家“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狀”,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又如何能說出如此精辟的點評。


    郭曦和駙馬郭曖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難中與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奮戰,傳承了郭子儀的忠烈家風。


    皇帝仰仗郭家,郭曖和升平公主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表侄李純,也就是後來的唐憲宗,郭曖和升平公主的兒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漢陽公主,郭鏦身長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眾,皇家又怎會如此熱衷於“親上加親”。


    郭子儀福澤綿長,到了宋朝仁宗年間,皇帝還尋訪到他的平民後裔,封以官職,以示忠義之士會蔭庇後人。


    做同僚,郭子儀洞悉世情,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一次,郭子儀的一名手下將領到外地任職,


    去汾陽郡王府辭行。在王府裏,他看見堂堂的汾陽郡王正為夫人和女兒做奴仆,端著洗臉水,拿著手巾。郭子儀的兒子覺得臉上無光,一齊勸說父親,希望父親能夠自重,不要讓外人笑話。郭子儀給兒子們講明道理,


    “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築起高牆,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人與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風點火,


    郭氏一族很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郭子儀晚年在家養老時,王侯將相前來拜訪,郭子儀的姬妾從來不用回避。


    唐德宗的寵臣盧杞前來拜訪時,郭子儀趕緊讓眾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這位“鬼貌藍色”的當朝大臣。


    盧杞走後,家人詢問原因,郭子儀說道,“盧杞此人,相貌醜陋。心地險惡,如果姬妾見到他,肯定會笑出聲來。盧杞必然懷恨在心,將來他大權在握,追憶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


    後來盧杞當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驗了郭子儀的說法,一場大禍被郭子儀消彌得不著痕跡。


    做敵人,除了單騎退敵的英雄虎膽。藩鎮悍將也對郭子儀鞠躬如儀,一向桀驁不馴的藩鎮田承嗣就說過。“我的膝蓋很久沒有跪人了,今特為郭令公一跪”。


    郭子儀一生曆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壽雙全,名滿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統帥、做同僚、做丈夫、做父親、做敵人都幾近完美,


    實在稱得上是人臣的典範、軍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複有何求?人生至此,複有何憾?


    李靖


    “我們的社會雖然大體脫離了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老路,可是青年男女並不懂得西方自由戀愛的真諦,西方的女孩子會很快地放膽去愛她要愛的人,爽快地答應他的約會,熱情地接受他的*。


    可是我們中國的小姐們卻不這樣,她要先拿一大陣架子,她要先來一次誠意考試,用‘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辦法去吊男朋友胃口,


    一而再,再而三,她那種有耐心的考驗,好像個篩子,篩到後來,精華篩走了,隻剩下糟粕,有骨頭的男人篩走了,老臉皮厚的庸才卻做了丈夫!”這是李敖先生的經典語錄,雖然刻薄,卻是實情,但是,


    華夏先人卻並非如此,以前威震四方的時候,漢人英姿颯爽、博大開放,後來被異族欺負得沒了脾氣,就整天拿著放大鏡檢驗女人的貞節、欣賞女人的小腳,


    如果沒有史書的記載和傳奇的渲染,我們幾乎難以相信我們唐朝先人具有不輸於西方男人的氣度和胸懷,


    初唐武功最盛的李靖就是傳奇中的不世英雄,在《虯髯客傳》中,美麗的唐朝女子具有過人的膽量和慧眼識人的見識,宰相楊素的家伎紅拂女看中了李靖的不凡氣度,深夜來奔,


    與李靖共諧連理,這對賢伉儷遇到胸懷大誌的虯髯客,三人縱橫江湖,行俠仗義,是謂“風塵三俠”。


    史書上的李靖並非一介布衣,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世家子弟,在初唐的獵獵旌旗中,他南征北討,所向無敵,為大唐立下了不世功勳,唐人有詩讚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靖的武藝頗有家學淵源,這要從他的身世講起。李靖祖籍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屬於隴西李氏,他的祖父李崇義曾任西魏殷州刺史,晉封永康公,他的父親李詮是隋朝趙郡郡守,李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武雙修。


    他有一個名滿天下的舅舅,就是捉住過陳後主的韓擒虎,這位隋朝名將對外甥讚不絕口,“可與我討論孫吳兵法的人,隻有李靖”。


    韓擒虎認定了外甥前途遠大,對外甥進行了極為嚴格的訓練,用苦肉計逼迫外甥勤練弓馬。他對李靖說,“給你三個月的時間好好練習,三個月後我站在校場上,兩隻耳朵各掛一個小鐵環,光頭上放一枚銅錢。


    你騎馬跑過來,用槍把鐵環挑下來,再來一招回馬槍,挑掉我頭上的銅錢,如果你槍法不準,很可能要了我的性命”。李靖當然不敢怠慢,晝夜練習,以求考試過關。


    踏踏實實苦練了三個月,李靖完全達到了舅舅的要求,他操槍躍馬,兩招就挑飛了舅舅耳朵上的鐵環,回馬一槍又把銅錢挑落,幾次三番,無一失手,令韓擒虎非常滿意,孺子可教,後繼有人,有什麽能比這個更讓名將欣慰。


    李靖被親人塑造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好兒郎,很快得到了隋朝大臣們的誇獎。


    吏部尚書牛弘稱讚李靖,“此人有王佐之才”,宰相楊素指著自己的座位告訴李靖,“閣下將來一定能坐在這個位子上”,李靖的確做到了,不過他做得不是大隋帝國的宰相,而是大唐帝國的尚書左仆射。


    李靖開始隻是長安縣功曹、兵部駕部員外郎等小官,隋煬帝大業十二年,他當上了馬邑(今山西朔縣)郡丞,成為太原留守李淵的下級。


    李淵當時正密謀起兵造反,李靖當然有所察覺,他打算到江都向隋煬帝告發。


    不知出於什麽原因,他後來又改變了主意,回到了長安,不久,李淵父子攻占長安,李靖成了李淵的階下囚。


    李淵為起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五子李智雲慘遭殺害,祖墳被刨,一腔怒火就發泄在這些隋朝官員身上,李靖被判斬首。


    臨刑時,他神色不變,坦然自若,他大聲向李淵喊道,“你李淵起兵,本來是為天下剪除暴亂,成就大業,為什麽因私怨而斬壯士呢?”


    李世民當時也在場,他極力為李靖求情,李淵隻好順水推舟,赦免了李壯士,當時,他可能沒想到,他留下這條性命,是為自己的江山留下了無限生機,李靖得遇名主,前程萬裏,他即將展現出無比燦爛的光華。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淵把李靖從李世民身邊抽調出來,讓李靖去征討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冉肇則正糾集數萬人馬進攻夔州。


    李靖路上遇到蕭銑的軍隊,被阻擋於峽州,未能及時趕到,駐守夔州的趙郡王李孝恭初戰失利。


    蕭銑是梁朝皇室後裔,趁著隋末天下大亂,控製了長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帶甲四十萬,一時聲威遠播。(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