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這對一個將軍來說,並不希奇,難得的是一個軍人仁者無敵的信念,他在強敵麵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麵前決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他的身上。


    他不會為了搶劫財物而殺害降敵,他不會為了自己邀功而騙人投降,正義伴隨著理性,情感伴隨著良知,如同一位外國牧師的言語,


    “當我們反擊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成為我們所憎惡的魔鬼”,守護自己的原則,戰勝人類的弱點,這就是曆史上真實的蘇定方,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物,大唐才成為大唐,大唐才成為普天之下人人向往的地方。


    王忠嗣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驃姚”,他是位功勳卓著的將軍,他是位出身顯赫的名門士族,他是大唐百戰百勝的驕子,他是世間最完美無缺的男人,王忠嗣,他是大唐的人格,他是大唐的典範,他是大唐最絢麗的青春。


    娶了縣主的薛元超曾坦言一生最大的遺憾,其中一條就是沒有娶到五姓家的女子為妻,這五姓中就包括太原王氏。在唐代,


    娶五姓之女,如同今天一個男人娶了世界船王的女兒,會贏得全世界的豔羨,這是一個男人晉身上流社會的標誌,而王忠嗣就出身於太原王氏,在注重郡望門弟的大唐社會,太原王氏是貨真價實的第一等高門。


    但王忠嗣能夠在十八歲的年紀就脫穎而出,主要緣自他的父親王海賓在對吐蕃作戰中的慘烈犧牲,開元二年那一戰,唐軍大破吐蕃軍,斬首一萬七千級。


    繳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作為豐安軍使的王海賓因為孤軍深入。眾將嫉妒他的功勞不肯及時予以援手,最終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唐玄宗“聞而憐之”。追贈左金吾大將軍。


    年九歲的王訓被唐玄宗賜名王忠嗣,拜朝散大夫、尚輦奉禦,養在宮中,與皇子們一起接受最好的教育。唐玄宗屬雞,一向喜歡儀表俊美的人物,


    他見到王忠嗣時說道,“這個孩子有冠軍侯的相貌”,預言王忠嗣長大後必然會有出息。雖然史書上沒有詳述王忠嗣的身材相貌,但從唐玄宗的表現來看,


    王忠嗣成人之後必然是高大英武的男人,不僅唐玄宗沒有掩飾自己的喜愛(後來讓他兼任四鎮節度使是大唐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就是後來成為唐肅宗的李亨也與他私交極好。


    有唐一代對外貌是相當看重的,皇太子李瑛被唐玄宗處死以後,唐玄宗的皇長子卻沒有獲得皇儲的封號,因為皇長子打獵的時候讓野獸抓破了臉,容貌受損,所以皇太子的封號才落到了皇三子李亨的頭上。


    王忠嗣在宮中有如此豐富的人脈。加上他本人雄毅厚重、謙虛謹慎,又精通武略,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十八歲的王忠嗣從軍了,等待他的是青雲直上的前程。


    以前在宮中的時候,唐玄宗曾考校他的兵法,王忠嗣“應對縱橫,皆出意表”,唐玄宗高興地說,“以後一定是位英勇善戰的將軍”,事實正如唐玄宗所期待的那樣,王忠嗣憑著軍功步步高升。直至成為大唐的第一名將。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王忠嗣被任命為兵馬使。參加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次惡戰,他偵察到吐蕃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就獨自率領三百精銳騎兵,乘著夜色發動突然襲擊,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繳獲牛羊上萬頭,吐蕃讚普倉皇逃命。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謀攻新城,有人向他推薦王忠嗣,


    認為非此人不能成功。杜希望上奏唐玄宗,調王忠嗣赴河西。新城很快攻下了,唐朝在當地留下了駐軍,並迅速攻占了黃河大橋,在黃河岸邊築起了鹽泉城。


    吐蕃發動了反撲,三萬大軍來勢洶洶,鹽泉城中的唐軍人少,處境十分危急。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王忠嗣一馬當先,


    所向披靡,轉眼間就殺敵數百,吐蕃軍崩潰了,唐軍勢不可擋,大獲全勝。戰後論功,王忠嗣升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因為軍功日盛,


    他隨後升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大唐的文治武功也達到了鼎盛時期的巔峰。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忠嗣率領十萬大唐雄師北擊奚族和契丹聯軍,雙方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


    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契丹可汗被走投無路的自己人殺害,


    契丹三十六部被迫向唐軍投降,王忠嗣“大虜其眾,耀武漠北,高會而旋”,從此,驃悍的契丹人老實了數十年。


    王忠嗣治軍有方,戰則必勝。他沿著邊境築了不少軍事城堡,大大鞏固了大唐的邊防。


    他精通兵法,委派間諜潛伏刺探,將敵情摸的一清二楚,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勤練士卒,


    讓他們在每一支羽箭上刻上各自的名字,大大減少了武器的浪費,養成了士卒愛惜兵器的習慣,使唐軍的軍械始終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他善於培養和提拔人才,唐詩有雲:“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詩中讚頌的哥舒翰就是他提拔的部將,他器重的另一位勇將李光弼,後來因為平定“安史之亂”而名垂青史,郭子儀和李晟更是再造大唐的功臣和元勳。


    由於長期與吐蕃作戰,他清醒地認識到吐蕃騎兵的威脅,決心把天下的良馬都匯集到大唐的軍營中來。在邊境貿易中,他故意高估馬價,重金采購,引得各地胡人紛紛將良馬賣給唐軍,


    此長彼消。賣給吐蕃的良馬自然就少多了,這些良馬經過唐軍嚴格的訓練,極大提高了唐軍騎兵的戰鬥力。大唐雄師因此無敵於天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奮擊吐蕃的青海湖戰役打響了。


    自從河西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湯沐邑割讓給吐蕃以後。河西、隴右地區就處在吐蕃的嚴重威脅之下,王忠嗣指揮的幾次戰役摧毀了青海、甘肅邊境上吐蕃的全部堡壘,


    基本解除了吐蕃對河西、隴右地區的威懾。吐蕃傷亡達到數萬,幾個王子戰死沙場,扈從吐蕃的八千吐穀渾軍盡數降唐,吐蕃元氣大傷,被迫采取了守勢。


    王忠嗣馬不停蹄,千裏奔馳。協助小勃律擊退了吐蕃和大食的聯軍,大唐天可汗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即位,唐玄宗要求烏蘇米


    施可汗內附大唐,烏蘇米施不肯答應,王忠嗣就陳兵磧口,給後突厥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烏蘇米施懼而請降,


    卻遷延不至。王忠嗣成竹在胸。從容布置,《平戎十八策》中記述了他的作戰計劃。


    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落聯合唐軍,進攻後突厥。後突厥寡不敵眾,很快戰敗,唐軍“取其右廂而歸”,後突厥汗國有千餘帳歸附了大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軍,“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突厥九姓拔悉密進攻後突厥,斬殺烏蘇米施可汗。傳首京師。


    後突厥又立烏蘇米施可汗的弟弟白眉特勒為可汗,號稱白眉可汗。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患。按照唐玄宗的旨意,王忠嗣北伐後突厥。回紇幾萬大軍也配合唐軍兩邊夾擊,


    唐軍在薩河內山大破突厥阿波達幹等十一部,後突厥汗國被唐軍摧枯拉朽,搖搖欲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


    回紇骨力裴羅斬殺了後突厥最後一位君主白眉可汗,傳首長安,在這之前,回紇和葛邏祿聯手殺掉了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後突厥汗國滅亡了,從此成了曆史上的一個名詞,回紇的勢力興起了,逐漸成為北方土地的新主人。


    這一年,由於軍功顯赫,王忠嗣進封清源縣公,登上了唐代男人夢寐以求的頂峰,史書上這樣褒揚他,“自朔方至雲中,緣邊數千裏,當要害地開拓舊城,或自創製,斥地各數百裏。自張仁亶之後四十餘年,忠嗣繼之,


    北塞之人,複罷戰矣”,王忠嗣“佩四將印,控製萬裏,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皇帝的榮寵也達到了頂峰,加封金紫光祿大夫,連王忠嗣的一個兒子都被授予五品官,但王忠嗣依舊為人謹慎,充滿了一種處世的從容大氣,決沒有那種小人得誌的嘴臉。


    在這種情況下,憑借王忠嗣戰必勝、攻必克的才能,憑著他和唐玄宗在宮中培養起來的父子般的感情,隻要他順從唐玄宗開疆拓土的願望,富貴對他而言幾乎是堅如磐石。


    但王忠嗣沉默了,他與當時的詩人杜甫有了相同的感觸和心情,“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他年少的時候以勇敢自負,經常輕騎出塞,孤身對敵,皇帝怕他陣亡,


    還曾將他召回京城,現在他成為手握重兵的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就“以持重安邊為務”,處處從國家大局著眼,不再輕啟戰端。


    但是,利益當前,邊庭卻難有幾日的平安,吐蕃屢屢與唐軍在青海、積石激戰,唐軍每戰皆捷,吐蕃沒有絲毫可乘之機。在王忠嗣的率領下,唐軍討伐吐穀渾於墨離,“虜其全國而歸”,大唐帝國此時正如正午的太陽,光芒萬丈。


    唐玄宗為了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掌握主動權,希望王忠嗣能攻占唐軍得而複失的石堡城,王忠嗣的回答卻出乎他的意料,“石堡城曾由唐軍經營多年,城防堅固,吐蕃守衛森嚴。


    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犧牲數萬士兵的生命,對大唐來說,得不償失,不如見機行事,等敵人露出破綻再行動”,唐玄宗一向好大喜功,對王忠嗣的表態頗為不滿。


    天寶六年,董延光向朝廷獻策,自告奮勇去打石堡城,唐玄宗詔令王忠嗣分兵接應,王忠嗣虛於委蛇,讓董延光很不高興。


    河西兵馬使李光弼目光如炬,趕緊勸說王忠嗣,“大夫一向以士兵為重,雖然迫於皇帝詔命而分兵給董延光,卻不設立重賞,士兵怎麽會盡力攻城呢。


    皇帝對石堡城是誌在必得,董延光的行動如果失敗,一定會歸罪於大夫,大夫財庫充盈,何必吝惜幾萬匹帛而不堵住董延光的進讒之口呢”。


    王忠嗣坦然回答,“唐軍用幾萬士兵來換一座石堡城,得到它不足以製服敵人,失去它不足以危害國家,所以,我不願意拿幾萬人的性命來保住自己的官職,即使受到皇帝的責罰,


    貶到外地去做個小官,我也不會改變初衷”,李光弼深受感動,稱讚上司有古人之風,非自己能及。戰事正如李光弼所料,董延光未能攻克石堡城,


    向朝廷告發王忠嗣沮師,宰相李林甫一向嫉恨王忠嗣,因為唐代素有功勳卓著的邊將入朝為相的慣例,李林甫找到了機會,當然不肯放過,他很快唆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說王忠嗣為河東節度使的時候,曾揚言,


    “我與忠王(後來的唐肅宗)一起長大,當擁戴他做太子”,這話正擊中了唐玄宗的心病,以前,為了自己的皇位穩固,他曾親自下詔處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其中包括皇太子李瑛),還處死了自己女兒的丈夫(駙馬),


    現在聽說王忠嗣如此膽大包天,他怒火中燒,馬上下令讓王忠嗣入京,“令三司推訊之”,推訊的結果是準備處以死刑。


    王忠嗣官聲很好,營救他的人也來到了京城,這人就是王忠嗣的好部下哥舒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