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還要節流,李德裕又大刀闊斧地裁撤冗官,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他一下裁掉官吏2000多人,大大縮減了有關開支,會昌中興確確實實地實現了,呈現出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這時,宦官集團也受到很大的扼製,在中晚唐時期,宦官幹政幾乎是一個割不掉的毒瘤,李德裕全力協助唐武宗,向宦官集團步步緊逼,在抗回鶻、
平劉稹的戰鬥中,一反宦官監軍的慣例。唐武宗削奪了大太監仇士良的官爵,沒收了仇士良的家財,極大地震攝了宦官集團的囂張氣焰,依附於宦官集團的朝中官員也不得不有所收斂
牛李黨爭起源於科舉考試,又因為科舉考試進入白熱化的地步。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的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楊汝士主持,牛黨領袖李宗閔的女婿蘇巢、
楊汝士之弟楊殷士都得以高中。當時,段文昌揭發此次進士考試有舞弊行為,唐穆宗向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詢問看法,李德裕對進士考試的不公正予以證實。
唐穆宗於是另派官員進行複試,結果,原來錄取的14人當中隻有3個人考試過關。
唐穆宗勃然大怒,將牛黨李宗閔、錢徽、楊汝士貶官放逐,從此牛黨領袖牛僧孺對李德裕有了刻骨仇恨,終生不渝,不死不休。
唐武宗繼位以後,對李德裕非常看重,李黨大權獨攬,但牛黨的白敏中等人也是李德裕推薦提拔的,可見李德裕執政還是公心為重的。他雷厲風行,成就了唐武宗。也成就了他自己。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年輕的唐武宗吃下了道士煉成的“仙丹”,很快就一命烏呼。隨後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唐宣宗。
唐宣宗是唐憲宗的庶子,他的母親原是個身份卑微的侍女,他本人一向不受皇家的重視,也許,這是他厭惡出身高門士族的李德裕的深層原因吧。
唐宣宗每見李德裕,總是汗毛直豎,李德裕又一向獨斷專行,不顧皇帝的顏麵。於是,李德裕先被貶為東都留守,又被貶為潮州(今廣東地區)司馬,再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最後,在崖州病逝,
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都死於荒涼的崖州,隻有一個成年的兒子活了下來,由於父親的牽連,被貶為象州立山尉。後又成為郴州郴縣尉,後來死於桂陽。在《全唐詩》裏有一首李德裕在崖州寫就的七言絕句,
沉痛抑鬱。頗為感人,“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一生為大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破虜誅叛,摧枯建瓴”,最後。“功成北闕,骨葬南溟”。走完了他驚濤駭浪的一生。牛李黨爭結束了,大唐帝國也日薄西山。走上了衰亡之路。
高仙芝
高仙芝(?-公元756年)是高麗人,出生的年月史上不載,但根據史家的推測,他可能是高麗王室的遺族,他的父親高舍雞在河西(河底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從軍,雖然軍功顯赫,升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卻一直穿著代表奴隸身份的襪子,直到高仙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高氏才脫離奴隸身份,步入軍事貴族的行列。根據史書的記載,高仙芝身材高大,
相貌英俊,精通騎射,驍勇善戰。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跟父親一樣當上了將軍,高舍雞看到兒子氣度儒雅,還擔心他守不住軍功,
高仙芝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生轉戰南北,成為大唐西域的守護神。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重走高仙芝活捉小勃律國王的路線後,
萬分感慨,“這位勇敢的中國將軍,行軍所經曆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重用。當夫蒙靈詧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的時候,高仙芝的好運氣來了,他不斷升遷,直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高仙芝成了安西軍政二把手以後,要招三十名隨從,誰知卻招來了細瘦、跛腳、眼睛斜視的封常清,兩人成為曆史上著名的好搭檔。說起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
頗有一番傳奇色彩。當盔甲鮮明的高仙芝騎馬從大街上奔馳而過的時候,封常清看到了他,當即決定要做他的侍從。高仙芝見封常清相貌醜陋,
不肯答應。封常清怒氣衝衝地指責他,“我羨慕將軍的高義,才願意為你效勞,你隻知道以貌取人,拒賢才於門外,
如何能夠成就大事業”,高仙芝還是不願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門口蹲點,數十天如一日,高仙芝無可奈何,隻好讓封常清成為自己的侍從。
高仙芝發現封常清的才幹,是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公元741年,原來歸附大唐的西突厥達奚部落舉兵反叛,從哈密一帶逃到了碎葉城(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夫蒙靈詧指派高仙芝率領2000騎兵追擊達奚部落,將他們斬盡殺絕。
封常清在帳中寫好了捷報,詳細陳述了“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凡是高仙芝想說的話,
封常清已經替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驚不已,在夫蒙靈詧的犒勞宴會上,推薦了封常清的功勞。以後,封常清跟著高仙芝不斷升遷,先後被授予鎮將、果毅、折衝。
大唐的天可汗製度一直護衛著西域各國的平安,西域各國也定期向大唐朝貢,吐蕃是大唐為數不多的敵人之一。
吐蕃為了控製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進而控製西北各國,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為妻。小勃律國本來是大唐的附屬國,
現在由於姻親關係。倒向了吐蕃一邊,連帶西北二十多個小國都臣服了吐蕃,
停止了對大唐的朝貢。小勃律國位於通往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就從小勃律國著手了。
田仁琬、蓋嘉運以及夫蒙靈詧接連討伐,都未能取勝。高仙芝是第四個派去征討小勃律國的將軍,與他同往的還有做監軍的內侍邊令誠。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
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
轉而向南。曆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帕米爾),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阿姆河上遊),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蓋茨河),
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
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轉而向南,曆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漢附近),
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漢河),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布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軍速度。
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領,3000騎兵從北穀直插連雲堡。
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邊令誠統領,從護密國南下。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攻連雲堡。
連雲堡三麵都是山崖,隻有北部是平地,還有噴赤河倚為屏障。堡中守軍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裏處修築了木柵,駐紮了*千吐蕃軍,成犄角之勢拱衛連雲堡。時值夏季,噴赤河水暴漲,
如何渡河又不被敵人發現,成了橫在唐軍麵前的一道難題。高仙芝命令士兵們帶足三天的幹糧,次日清晨渡河。將士們都以為高仙芝是在瞎指揮,不料,
在高原夜間極度寒冷的天氣中,唐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順利過河。高仙芝喜不自勝,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正在渡河,
吐蕃軍發起進攻,我們多半要打敗仗,現在唐軍集合完畢,吐蕃人注定要成為我們的俘虜”。進攻開始了,高仙芝下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須拿下連雲堡。
唐軍勇猛無敵,很快斬首五千,生擒一千,“得馬千餘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當然,唐軍也付出了代價,識匿國國王五跌失迦延陣亡。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小勃律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掉了,剩下的就是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
直搗小勃律國了。太監邊令誠看著一望無際的冰川,心生怯意,高仙芝就讓邊令誠和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連雲堡,
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繼續前進。如同當年曹操“望梅止渴”的伎倆,高仙芝知道怎樣解除士兵們的後顧之憂。他派遣了二十多人先行下山,
扮成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唐軍。唐軍得知了這樣的信息,阿弩越城人歡迎唐軍,吐蕃增援小勃律國的必經之地娑夷河(今克什米爾西北)上的藤橋已經被砍斷。唐軍眼看勝利在望,將士們顧不得山高路險,
紛紛沿著冰川下山。
過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軍果然投降,唐軍進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讓將軍席元慶、賀婁餘潤先修橋梁道路。第二天進軍,
席元慶率領一千精騎打頭陣,假稱借道小勃律國,去攻打大勃律國,詭計之下,小勃律國的眾大臣被唐軍俘獲,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進了石窟。
高仙芝命令斬殺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快馬加鞭,趕到離孽多城六十裏的地方,在日落時分,砍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國的藤橋,
這時,吐蕃的援軍已經趕到,隻差那麽一點點,吐蕃軍喪失了先機,修好藤橋殺將過來,起碼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軍救援無望,
喪失了抵抗的意誌,帶著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軍勞師遠征的目的達到了,
高仙芝挑選了王族中的“親唐分子”當了新國王,還在當地招募了幾千士卒,防禦吐蕃人的進攻。
至此,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唐書中稱大食和東羅馬帝國都趕來向大唐帝國稱臣納貢,雖有誇張之辭,
但也說明了此時的大唐帝國已經如日中天,譽滿全球,這中間,高仙芝的功勞不言而喻。公元747年的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
卻招致他的上司夫蒙靈詧的一頓痛罵,“吃狗屎的高麗奴,你的於闐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焉耆鎮守使是誰舉薦的”,
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副都護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都知兵馬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
夫蒙靈詧怒氣衝衝地說,“既然知道是我舉薦的,為什麽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報捷,本來應該砍下你的腦袋,看你新立大功,暫不處置你”,
其實夫蒙靈詧也是胡人,他一口一個高麗奴,卻不想想自己的身份,況且這次是唐玄宗親自下的命令,讓高仙芝以行營節度使的身份率軍行動,
高仙芝本人並未違反什麽軍令。但高仙芝對上司哪敢有脾氣,正如監軍邊令誠對唐玄宗的奏報,“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未完待續)
這時,宦官集團也受到很大的扼製,在中晚唐時期,宦官幹政幾乎是一個割不掉的毒瘤,李德裕全力協助唐武宗,向宦官集團步步緊逼,在抗回鶻、
平劉稹的戰鬥中,一反宦官監軍的慣例。唐武宗削奪了大太監仇士良的官爵,沒收了仇士良的家財,極大地震攝了宦官集團的囂張氣焰,依附於宦官集團的朝中官員也不得不有所收斂
牛李黨爭起源於科舉考試,又因為科舉考試進入白熱化的地步。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的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楊汝士主持,牛黨領袖李宗閔的女婿蘇巢、
楊汝士之弟楊殷士都得以高中。當時,段文昌揭發此次進士考試有舞弊行為,唐穆宗向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詢問看法,李德裕對進士考試的不公正予以證實。
唐穆宗於是另派官員進行複試,結果,原來錄取的14人當中隻有3個人考試過關。
唐穆宗勃然大怒,將牛黨李宗閔、錢徽、楊汝士貶官放逐,從此牛黨領袖牛僧孺對李德裕有了刻骨仇恨,終生不渝,不死不休。
唐武宗繼位以後,對李德裕非常看重,李黨大權獨攬,但牛黨的白敏中等人也是李德裕推薦提拔的,可見李德裕執政還是公心為重的。他雷厲風行,成就了唐武宗。也成就了他自己。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年輕的唐武宗吃下了道士煉成的“仙丹”,很快就一命烏呼。隨後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唐宣宗。
唐宣宗是唐憲宗的庶子,他的母親原是個身份卑微的侍女,他本人一向不受皇家的重視,也許,這是他厭惡出身高門士族的李德裕的深層原因吧。
唐宣宗每見李德裕,總是汗毛直豎,李德裕又一向獨斷專行,不顧皇帝的顏麵。於是,李德裕先被貶為東都留守,又被貶為潮州(今廣東地區)司馬,再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最後,在崖州病逝,
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都死於荒涼的崖州,隻有一個成年的兒子活了下來,由於父親的牽連,被貶為象州立山尉。後又成為郴州郴縣尉,後來死於桂陽。在《全唐詩》裏有一首李德裕在崖州寫就的七言絕句,
沉痛抑鬱。頗為感人,“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一生為大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破虜誅叛,摧枯建瓴”,最後。“功成北闕,骨葬南溟”。走完了他驚濤駭浪的一生。牛李黨爭結束了,大唐帝國也日薄西山。走上了衰亡之路。
高仙芝
高仙芝(?-公元756年)是高麗人,出生的年月史上不載,但根據史家的推測,他可能是高麗王室的遺族,他的父親高舍雞在河西(河底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從軍,雖然軍功顯赫,升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卻一直穿著代表奴隸身份的襪子,直到高仙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高氏才脫離奴隸身份,步入軍事貴族的行列。根據史書的記載,高仙芝身材高大,
相貌英俊,精通騎射,驍勇善戰。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跟父親一樣當上了將軍,高舍雞看到兒子氣度儒雅,還擔心他守不住軍功,
高仙芝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生轉戰南北,成為大唐西域的守護神。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重走高仙芝活捉小勃律國王的路線後,
萬分感慨,“這位勇敢的中國將軍,行軍所經曆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重用。當夫蒙靈詧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的時候,高仙芝的好運氣來了,他不斷升遷,直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高仙芝成了安西軍政二把手以後,要招三十名隨從,誰知卻招來了細瘦、跛腳、眼睛斜視的封常清,兩人成為曆史上著名的好搭檔。說起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
頗有一番傳奇色彩。當盔甲鮮明的高仙芝騎馬從大街上奔馳而過的時候,封常清看到了他,當即決定要做他的侍從。高仙芝見封常清相貌醜陋,
不肯答應。封常清怒氣衝衝地指責他,“我羨慕將軍的高義,才願意為你效勞,你隻知道以貌取人,拒賢才於門外,
如何能夠成就大事業”,高仙芝還是不願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門口蹲點,數十天如一日,高仙芝無可奈何,隻好讓封常清成為自己的侍從。
高仙芝發現封常清的才幹,是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公元741年,原來歸附大唐的西突厥達奚部落舉兵反叛,從哈密一帶逃到了碎葉城(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夫蒙靈詧指派高仙芝率領2000騎兵追擊達奚部落,將他們斬盡殺絕。
封常清在帳中寫好了捷報,詳細陳述了“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凡是高仙芝想說的話,
封常清已經替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驚不已,在夫蒙靈詧的犒勞宴會上,推薦了封常清的功勞。以後,封常清跟著高仙芝不斷升遷,先後被授予鎮將、果毅、折衝。
大唐的天可汗製度一直護衛著西域各國的平安,西域各國也定期向大唐朝貢,吐蕃是大唐為數不多的敵人之一。
吐蕃為了控製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進而控製西北各國,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為妻。小勃律國本來是大唐的附屬國,
現在由於姻親關係。倒向了吐蕃一邊,連帶西北二十多個小國都臣服了吐蕃,
停止了對大唐的朝貢。小勃律國位於通往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就從小勃律國著手了。
田仁琬、蓋嘉運以及夫蒙靈詧接連討伐,都未能取勝。高仙芝是第四個派去征討小勃律國的將軍,與他同往的還有做監軍的內侍邊令誠。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
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
轉而向南。曆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帕米爾),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阿姆河上遊),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蓋茨河),
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
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轉而向南,曆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漢附近),
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漢河),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布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軍速度。
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領,3000騎兵從北穀直插連雲堡。
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邊令誠統領,從護密國南下。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攻連雲堡。
連雲堡三麵都是山崖,隻有北部是平地,還有噴赤河倚為屏障。堡中守軍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裏處修築了木柵,駐紮了*千吐蕃軍,成犄角之勢拱衛連雲堡。時值夏季,噴赤河水暴漲,
如何渡河又不被敵人發現,成了橫在唐軍麵前的一道難題。高仙芝命令士兵們帶足三天的幹糧,次日清晨渡河。將士們都以為高仙芝是在瞎指揮,不料,
在高原夜間極度寒冷的天氣中,唐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順利過河。高仙芝喜不自勝,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正在渡河,
吐蕃軍發起進攻,我們多半要打敗仗,現在唐軍集合完畢,吐蕃人注定要成為我們的俘虜”。進攻開始了,高仙芝下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須拿下連雲堡。
唐軍勇猛無敵,很快斬首五千,生擒一千,“得馬千餘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當然,唐軍也付出了代價,識匿國國王五跌失迦延陣亡。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小勃律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掉了,剩下的就是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
直搗小勃律國了。太監邊令誠看著一望無際的冰川,心生怯意,高仙芝就讓邊令誠和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連雲堡,
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繼續前進。如同當年曹操“望梅止渴”的伎倆,高仙芝知道怎樣解除士兵們的後顧之憂。他派遣了二十多人先行下山,
扮成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唐軍。唐軍得知了這樣的信息,阿弩越城人歡迎唐軍,吐蕃增援小勃律國的必經之地娑夷河(今克什米爾西北)上的藤橋已經被砍斷。唐軍眼看勝利在望,將士們顧不得山高路險,
紛紛沿著冰川下山。
過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軍果然投降,唐軍進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讓將軍席元慶、賀婁餘潤先修橋梁道路。第二天進軍,
席元慶率領一千精騎打頭陣,假稱借道小勃律國,去攻打大勃律國,詭計之下,小勃律國的眾大臣被唐軍俘獲,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進了石窟。
高仙芝命令斬殺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快馬加鞭,趕到離孽多城六十裏的地方,在日落時分,砍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國的藤橋,
這時,吐蕃的援軍已經趕到,隻差那麽一點點,吐蕃軍喪失了先機,修好藤橋殺將過來,起碼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軍救援無望,
喪失了抵抗的意誌,帶著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軍勞師遠征的目的達到了,
高仙芝挑選了王族中的“親唐分子”當了新國王,還在當地招募了幾千士卒,防禦吐蕃人的進攻。
至此,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唐書中稱大食和東羅馬帝國都趕來向大唐帝國稱臣納貢,雖有誇張之辭,
但也說明了此時的大唐帝國已經如日中天,譽滿全球,這中間,高仙芝的功勞不言而喻。公元747年的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
卻招致他的上司夫蒙靈詧的一頓痛罵,“吃狗屎的高麗奴,你的於闐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焉耆鎮守使是誰舉薦的”,
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副都護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都知兵馬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
夫蒙靈詧怒氣衝衝地說,“既然知道是我舉薦的,為什麽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報捷,本來應該砍下你的腦袋,看你新立大功,暫不處置你”,
其實夫蒙靈詧也是胡人,他一口一個高麗奴,卻不想想自己的身份,況且這次是唐玄宗親自下的命令,讓高仙芝以行營節度使的身份率軍行動,
高仙芝本人並未違反什麽軍令。但高仙芝對上司哪敢有脾氣,正如監軍邊令誠對唐玄宗的奏報,“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