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八年,突厥南下寇邊,與李道宗在靈州激戰,沒能討到絲毫便宜,後來,突厥向大唐請和。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事變暴發了,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被秦王李世民所殺,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成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了唐太宗。


    唐太宗對文武全才的堂弟一向視為鐵哥們,自然加官進爵,征為鴻臚卿,曆左領軍、大理卿。


    新皇帝立誌要掃平突厥,李道宗又被授予靈州都督,在前線保衛大唐的安寧。這一年,唐軍進攻割據夏州的梁師都,城中糧盡又沒有突厥兵的支援,梁洛仁殺了梁師都,出城向唐軍投降。


    貞觀三年,李道宗被封為大同道行軍總管,與通漢道行軍總管李勣、金河道行軍總管柴紹、恒安道行軍總管衛孝傑、暢武道行軍總管薛萬徹一起,受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的節製,率兵十餘萬,直擊東*突厥。


    戰爭中的擄掠,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為可以極大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李靖滅東*突厥,唐軍也是把突厥珍寶搶劫一空,


    李靖還不是裝做視而不見。高仙芝從軍目的是立大功,得重賞,不然誰去冰天雪地的高原上拚命?俺覺得,從史料的記載,


    他未必是貪財殘暴,隻是功利心太重,一心想滅國開疆,未能象王忠嗣那樣,站在民族、國家的高度上著想,當然,這與唐玄宗的縱容也是分不開的。


    李靖發動奇襲,大獲全勝,斬首萬餘人,俘獲突厥男女十幾萬。頡利可汗逃往靈州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想要投奔吐穀渾。李道宗率唐軍進逼沙缽羅,強迫其酋長交出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逃走了,


    藏匿於荒山野嶺。又被沙缽羅騎兵抓回。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軍包圍了沙缽羅的營帳,沙缽羅部落被迫投降,頡利可汗被押送長安,


    漠南為之一空,東*突厥汗國滅亡了,此後北方邊境平靜了數十年。李道宗“以功賜實封六百戶,召拜刑部尚書”。


    貞觀五年,靈州斛薛部舉兵反唐。為李道宗所敗。貞觀八年,吐穀渾寇邊,威脅河西走廊的暢通,李世民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吐穀渾問題。他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李道宗為副,


    分別擔任集石道行軍總管和鄯善道行軍總管。此外,還有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


    吐穀渾聽聞唐朝大兵壓境,主動退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距離唐軍已然數千裏。諸將商議準備回師,李道宗堅持要追擊吐穀渾軍。


    得到了李靖的首肯。李道宗率領偏師晝夜兼程,急行十日,終於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了吐穀渾軍。吐穀渾軍據險苦戰。進行頑抗,李道宗派出千餘騎兵繞襲其後,“賊表裏受敵,一時奔潰”。


    唐軍氣勢如虹,在李靖的調度之下,兩路出擊,李靖與李大亮從北路,在曼頭山(今青海共和西南)、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南)、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大破吐穀渾軍,俘虜多名吐穀渾貴族。李道宗、侯君集從南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馳行二千裏,越過破邏真穀(今青海都蘭東南)。飲冰臥雪,


    窮追吐穀渾的慕容伏允可汗。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苦海)追上慕容伏允,唐軍俘獲甚眾,慕容伏允向西逃竄,企圖投奔於闐,卻逃不出唐軍布下的天羅地網。


    唐軍窮追猛打,追至沙漠地帶,無水可飲,將士們喝馬血維持體能,很快追上了慕容伏允,斬首數千人,慕容伏允倉惶逃脫,卻無處可去,絕望之下上吊自殺。


    李道宗率領南路唐軍一路高歌奮進,長驅直入,先後轉戰於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皆大克獲”,李靖率領北路唐軍趕來會師,雙方在柏海合兵一處。慕容伏允的兒子慕容順殺掉了吐穀渾的天柱王,


    舉兵投降,被封為西平郡王,吐穀渾成了唐朝的附庸國,西北邊境平定了,吐穀渾再也翻不起什麽大風浪。貞觀十一年,定製諸王為世封刺史,


    又定製勳臣為世封刺史,二者兼而有之的李道宗改封為江夏郡王,授鄂州刺史,當時享有同等待遇的隻有功業顯赫的河間郡王李孝恭。


    貞觀十二年,李道宗遷禮部尚書,不久,坐贓下獄,唐太宗很生氣,後果卻不嚴重,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道宗俸祿很高,宴賜不少,


    家中足有餘財,而貪婪如此,讓人歎息。人心無厭,唯當以理製之”,李道宗被罷免官職,削其封邑,以王就第。唐太宗是個重情的男人,


    與堂弟一向脾氣投緣,如同唐高祖和裴寂,是看到了就心裏舒坦的老朋友,雖然當著群臣的麵不得不做些表麵文章,但是,唐太宗對這位堂弟從來是愛惜有加,僅僅一年時間,李道宗又成了茂州都督,還沒成行,


    就封為晉州刺史,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李道宗再拜為禮部尚書,又成了一位大官,貞觀十五年,他被任命為文成公主的送親大使。史家猜測,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親生女兒,筆者以為可能性不大。


    李道宗是唐朝宗室和一代名將,史料記載得非常詳細,他的女婿韋待價出身名門,也有傳記,李道宗後來受房遺愛的牽連,其女婿韋待價也遭貶為盧龍府果毅。


    如果文成公主真是李道宗的女兒,作為唐史上大名鼎鼎的和親公主,她的父親必然要提上一筆,而史料上隻是模糊地宣稱文成公主為宗室女,可見李道宗與文成公主應該不是父女關係。筆者認為,可能是李道宗英俊挺拔,


    氣度清貴高華,完全能夠代表大唐皇室的光輝形象。因此被唐太宗認定為送親的最佳人選,成就了唐蕃之間的一樁和親美事。


    鬆讚幹布親自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紮陵湖、鄂陵湖)迎接李道宗和文成公主,向李道宗恭行子婿之禮。“既而歎大國服飾禮儀之美,


    俯仰有愧沮之色”。鬆讚幹布迎娶了上國公主,為了誇耀後世,建造了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送親回國不久,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已在李


    道宗預料之中的大事,陳國公侯君集跟隨太子李承乾企圖謀反軾君,被唐太宗依法處死。當年,侯君集平滅高昌國,誌得意滿。凱旋之際,


    李道宗侍宴,對唐太宗直言相告,“見其恃有微功,深懷矜伐,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誌,非毀時賢,常有不平之語”,


    唐太宗當時並不相信。然而,事實擺在了麵前,唐太宗不得不誇獎堂弟的識人之明。感謝他對朝廷的赤誠和坦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出兵征討高麗,李道宗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副總管,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六萬進逼遼東,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率江、淮、嶺、峽勁卒四萬,


    戰船五百艘,自萊州(今屬山東)渡海進逼平壤。水陸並進,高麗岌岌可危。


    在此之前。李道宗曾率領上百騎兵,到遼東勘察地形。臨行前,他告訴唐太宗,“臣請二十日行,留十日覽觀山川,得還見天子”,李道宗完成任務後,發現退路被高麗軍切斷,就率部從小路行走,


    如期趕回來麵見大唐皇帝,皇帝衷心稱讚,“賁、育之勇何以過”,當即賞賜黃金五十斤,絹千匹。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從洛陽出發,禦駕親征,直指高麗。李勣和李道宗猛攻蓋牟城(今遼寧撫順),曆時十餘天,終於攻克,俘虜二萬人,獲糧食十餘萬石,“以其城置蓋州”。


    張亮攻占了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俘男女八千人。


    李勣和李道宗的大軍乘勝前進,直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外,高麗步騎四萬人趕來援救,一場惡戰開始了。


    因為眾寡懸殊,旁人建議李道宗深溝高壘進行堅守,李道宗慨然言道,“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必摧。


    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率領四千騎兵迎戰高麗軍,起初形勢不利,唐軍敗退,李道宗奮起神勇,


    帶領幾十名騎兵在敵軍中左衝右突,殺進殺出,李勣也領兵相助,唐軍斬首千餘級,


    大敗高麗軍。唐太宗的禦駕來到了前線,他對堂弟的勇猛十分欣賞,當即賞賜奴婢四十人,予以嘉獎。七天後,唐軍攻占遼東城,斬首萬餘人,


    俘獲萬餘高麗兵,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置遼州。唐軍一路推進,很快就到達了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外,攻堅戰打響了。


    安市城的百姓聽說李勣上奏唐太宗,要求在攻破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都拚死幫助高麗軍守城,雙方鬥智鬥勇,展開了殊死爭奪。


    李道宗在安市城東南築起土山,逼近城牆,城中守軍也加高城牆,與唐軍對抗。李勣進攻安市城西麵,衝車猛撞城牆垛,


    拋石車拋出陣陣石雨,城牆垛撞開了缺口,城中立即用木柵欄填補,嚴防死守,


    寸步不退。唐軍攻城六十餘日,竟然不得而入。李道宗在陣前腳部受傷,唐太宗十分擔心,


    親自為堂弟針灸,賜以禦膳。此時,唐軍堆起的土山高度已超過城牆,足以俯視城內,眼看破城在即,雙方的爭奪到了關鍵時刻。李道宗讓果毅都尉傅伏愛駐守土山頂,隨時觀察軍情,


    不料傅伏愛擅離職守,更不巧的是土山突然坍塌,壓壞了城牆,高麗兵趁勢衝出,占領了土山,挖掘溝塹,重新布置防禦工事。唐軍連攻三天,未能拔城,傅伏愛被斬首示眾,為自己的失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李道宗是他的頂頭上司,自然難辭其咎,他光著腳板,到唐太宗麵前請罪。


    對於曾經同生共死的堂弟,唐太宗不忍重責,他告訴李道宗,“汝罪當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


    此時遼東已近深秋,氣候寒冷,這裏到了最冷的冬季,剛流出的鼻涕就會結成冰,繼續與高麗人作戰,於軍不利,


    唐太宗決定撤兵回師,其實,此行唐軍已經收獲頗豐,一年時間,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等十城歸入了大唐的版圖,


    唐軍斬首四萬人,俘獲高麗人口七萬多戶,自身僅僅損失了兩千人。李道宗先為前軍,後為殿後,功勞不言而喻。


    唐太宗曾對臣子言道,“當今名將,唯有李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


    李勣、李道宗比較持重,不會大勝,也不會大敗。薛萬徹不是大勝,就是大敗”。


    唐軍東征高麗,薛延陀部落卻在背後搗亂,惹得唐太宗十分惱火,貞觀二十年,李道宗被任命為瀚海道安撫大使,與其他幾路唐軍一起討伐薛延陀。


    薛延陀的多彌可汗見勢不妙,逃到阿史德時健部落,卻被回紇兵圍攻,多彌可汗被殺,群龍無首,薛延陀餘部尚有七萬之眾,於是擁立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書請和,要求駐留在鬱督軍山(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勣和崔敦禮前往安撫。


    李勣發現伊特勿失可汗並非真心歸附,而是暗中圖謀不軌,就和李道宗一起,在鬱督軍山北痛擊薛延陀,斬首五千餘級,俘虜薛延陀男女三萬餘人。


    李道宗渡過沙漠,追擊薛延陀,與數萬餘眾激戰,斬首千餘級,追出了兩百裏,滅薛延陀之戰取得了完勝,咄摩支被帶回京城獻俘。


    大唐的國土空前遼闊,大唐的威名播於四方,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餘部落相繼歸附大唐,唐太宗各因其地,置為州府,由燕然都護統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