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視華夷為一體,四海之內一片升平景象。
貞觀二十一年,李道宗以疾病請居閑職,後來轉為太常卿。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病逝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皇太子李治即位於柩前,是為唐高宗。
新皇帝冊封吐蕃讚普為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吐蕃讚普向新皇帝殷勤致意,“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當勒兵赴國討除之”。
唐高宗永徽元年,李道宗加授特進,增實封並前六百戶,這一年,吐蕃讚普去世了,唐高宗派人前往隆重吊祭,此時唐蕃之間的關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下。榮華富貴短暫,黎民百姓長久,唐高宗永徽四年,一場彌天大禍不期而至,降臨在李道宗的身上。
房遺愛、高陽謀反一案牽連了眾多的皇親國戚,其中包括長孫無忌一向忌憚的吳王李恪,還有與長孫無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在這場血淋淋的權利鬥爭中,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被斬首示眾,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
巴陵公主、高陽公主都被賜死,李道宗持身再正,也逃不出報複式的清洗,他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歲。
權利鬥爭周而複始,武則天得勢,長孫無忌、褚遂良重蹈李道宗的命運,李道宗又被追複爵邑。李道宗的兒子李景恒降封盧國公,官至相州刺史。
李道宗還有一個弟弟李道興,武德初年,被冊封為廣寧郡王,後來降為縣公,貞觀九年。被任命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厲”,獨自在蠻荒之地鬱鬱寡歡。死於任上,朝廷追贈文州都督。
李道宗晚年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淩人,在唐初宗室之中,隻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讚。
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他的心胸,貞觀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擺酒宴,尉遲敬德也在邀請之列。尉遲敬德發現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為不悅。
任城王李道宗出麵勸解。尉遲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臉上,差點把李道宗的一隻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並未與尉遲敬德計較。李世民非常生氣
,事後嚴厲警告尉遲敬德,“我以前一直認為劉邦對功臣做得太絕,自己當上皇帝後,希望君臣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看到你如此無法無天,
才知道當年劉邦殺韓信,實在是迫不得已。這次我可以原諒你,你以後一定要自我約束。不要日後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為大唐的皇親國戚,猶如漢朝的衛青和霍去病,征戰四方。功勳顯赫,深受敬仰,但在戲曲中卻成了一位機關算盡的大壞蛋,處處陷害名將薛仁貴,最後自食其果。
酸腐儒們肆意歪曲唐朝的曆史,唯一沒有歪曲的是,唐太宗確實非常愛護李道宗,
兩人維持了一生的友誼和親情。唐初的輝煌戰果,與軍中存在一個關隴貴族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一堅強核心的表率作用,
將唐軍變成了威服四海的常勝軍隊。關隴貴族集團的自信,五胡亂華後漢族民眾的勇悍。
鑄成了大唐帝國的鋼鐵長城,無堅不摧,無往不利,李道宗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衝鋒在前,奮不顧身,他無愧於貴族的榮譽,無愧於鐵筆下的青史。
西魏八大柱國
北魏末年,高歡當政,首都在洛陽,後來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跑到關中投奔高歡的反對派,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幫人在與高歡的對抗中逐漸形成了以宇文泰(遼西鮮卑宇文部之後,
宇文部後來被鮮卑慕容部所滅)為核心的領導集團,除宇文泰外,還另有元欣,李虎,李弼,於謹,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等七人,號稱八柱國。
古代中國的魏晉時期有過許多政治貴族,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
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複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衝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
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
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
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
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曆史。唐朝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其中,宇文泰首創府兵製,雖說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正合周禮治六軍之意。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了。
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就是府兵的係統了。(注:隋文帝楊堅就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兒子)
府兵製由宇文泰首創,初唐時完善,高宗武後時衰落,玄宗時被徹底破壞。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朝隋唐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同一之係統及階級。而太宗時期,權力漸衰,
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
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製等皆是。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征:
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對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發端——西魏八柱國家有所了解。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西魏時又重新設立。
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
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製,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
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
北周曆代皇後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裏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後來的盛況,都源於在南北朝最後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裴行儉
元代戲曲作家白樸寫有一出《裴少俊牆頭馬上》。講得就是大唐名將裴行儉家裏的事兒,可惜白樸脫不了酸文人的俗套,
裴行儉又被塑造成一個趨炎附勢的反麵角色,以封建禮教為由逼迫兒子裴少俊休妻,其實,曆史上真實的裴行儉自己就是胡漢聯姻,
他的繼室庫狄氏並非漢族女子,根據出土的唐代墓誌和史料,有史家猜測此女曾嫁給裴行儉元配之子裴貞隱。與裴行儉原為翁媳,後來裴貞隱早逝。
庫狄氏改嫁給裴行儉,並生下四個兒子。其中的裴光庭後來成為大唐一代名相。有唐一代,觀念胡化,風氣開放,不僅異族聯姻比比皆是,
在李唐皇族之中,父奪子妻、兄占弟媳、子承父妾之事也屢見不鮮,
就是一向自視甚高的士族,也免不了胡風的影響。當然,士族是大唐帝國的堅強柱石,
其主流恪守的是儒家道德,論到冠蓋之盛、名流之多、貢獻之大,當首推聞喜裴氏,也就是裴行儉所在的家族。
聞喜裴氏出自贏姓,與秦國同祖,因為跟隨周王伐紂立下戰功,被分封在裴柏村,“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茂鬱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先後出現過宰相59人,
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與皇族聯姻更是家常便飯,裴家駙馬先後有21人,
皇後3人,太子妃4人。裴行儉的曾祖父裴伯鳳,北周時期曾任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琅邪郡公,祖父裴定高,曾任馮翊郡守,襲封琅邪公。
父親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祿大夫,後來想要歸附大唐,事泄被王世充所害。史書上記載裴仁基被王世充“夷三族”,
死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而裴行儉就是在這一年出生的,他很可能是位遺腹子,他的母親是如何逃脫滅門之禍的,至今是曆史上的一個疑團,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日後的功業大大超過了他父親的期望,成為有唐一代不出世的名將。
裴行儉幼年時期以門萌補弘文生,但他沒了親生父親,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裴行儉沒有灰心和沮喪,人性的高貴和堅持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貞觀年間,他通過了明經考試,
成為左屯衛倉曹參軍,成為蘇定方的部下,千裏馬遇上了伯樂,蘇定方將兵書戰策傾囊相授,“我用兵,沒有幾個人學得會,唯獨你除外”。
名師用心指點,學生努力學習,裴行儉的軍事造詣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
為以後的建功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裴行儉升為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令。當時,唐高宗李治準備廢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後,
立武昭儀為皇後,遭到朝廷上下的強烈反對,裴行儉認為此舉是國家禍患的開始,與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大理袁公瑜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告密,武昭儀懷恨在心,向皇帝誣陷裴行儉,
得罪了皇帝的枕邊紅人,裴行儉自然沒有什麽好果子吃,被迫離開京城,成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都督府長史。天高皇帝遠,
裴行儉在任上努力經營,成績斐然,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升任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裴行儉拜為司文少卿。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他回到京城,後遷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一起典選官員,
他們進行了人事製度的巨大變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官員選拔的隨意性,世人稱為“裴李”。此時的大唐承平日久,參加銓選的人越來越多,
而唐朝的科舉製度與後世不同,通過科舉考試的人隻不過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要想真正步入仕途,還要通過吏部的選拔,裴行儉製定的選拔製度就成為當時比較完善的銓選製度,以後固定下來,
成為有唐一代的用人標準。“總章選製”兼顧了士族和庶族的利益,對於當時來說是相當先進的舉措,這使裴行儉得以名重一時。
裴行儉書法極佳,尤善草隸,曾用百卷素絹書寫《昭明文選》,唐高宗看後讚不絕口,賜帛五百段。
裴行儉也頗為自豪,曾對別人誇耀,“褚遂良如果沒有精筆佳墨,就不會動筆,不擇筆墨就寫字的人,隻有我和虞世南兩位”。上元三年,吐蕃寇邊,
裴行儉被任命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不久又被任命為泰州鎮撫右軍總管,聽從周王李顯的調度,
李顯未能成行,而裴行儉也未能隨軍出征,但是,以此為契機,裴行儉開始了縱橫天下的征戰傳奇。
。(未完待續)
貞觀二十一年,李道宗以疾病請居閑職,後來轉為太常卿。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病逝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皇太子李治即位於柩前,是為唐高宗。
新皇帝冊封吐蕃讚普為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吐蕃讚普向新皇帝殷勤致意,“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當勒兵赴國討除之”。
唐高宗永徽元年,李道宗加授特進,增實封並前六百戶,這一年,吐蕃讚普去世了,唐高宗派人前往隆重吊祭,此時唐蕃之間的關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下。榮華富貴短暫,黎民百姓長久,唐高宗永徽四年,一場彌天大禍不期而至,降臨在李道宗的身上。
房遺愛、高陽謀反一案牽連了眾多的皇親國戚,其中包括長孫無忌一向忌憚的吳王李恪,還有與長孫無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在這場血淋淋的權利鬥爭中,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被斬首示眾,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
巴陵公主、高陽公主都被賜死,李道宗持身再正,也逃不出報複式的清洗,他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歲。
權利鬥爭周而複始,武則天得勢,長孫無忌、褚遂良重蹈李道宗的命運,李道宗又被追複爵邑。李道宗的兒子李景恒降封盧國公,官至相州刺史。
李道宗還有一個弟弟李道興,武德初年,被冊封為廣寧郡王,後來降為縣公,貞觀九年。被任命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厲”,獨自在蠻荒之地鬱鬱寡歡。死於任上,朝廷追贈文州都督。
李道宗晚年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淩人,在唐初宗室之中,隻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讚。
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他的心胸,貞觀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擺酒宴,尉遲敬德也在邀請之列。尉遲敬德發現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為不悅。
任城王李道宗出麵勸解。尉遲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臉上,差點把李道宗的一隻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並未與尉遲敬德計較。李世民非常生氣
,事後嚴厲警告尉遲敬德,“我以前一直認為劉邦對功臣做得太絕,自己當上皇帝後,希望君臣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看到你如此無法無天,
才知道當年劉邦殺韓信,實在是迫不得已。這次我可以原諒你,你以後一定要自我約束。不要日後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為大唐的皇親國戚,猶如漢朝的衛青和霍去病,征戰四方。功勳顯赫,深受敬仰,但在戲曲中卻成了一位機關算盡的大壞蛋,處處陷害名將薛仁貴,最後自食其果。
酸腐儒們肆意歪曲唐朝的曆史,唯一沒有歪曲的是,唐太宗確實非常愛護李道宗,
兩人維持了一生的友誼和親情。唐初的輝煌戰果,與軍中存在一個關隴貴族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一堅強核心的表率作用,
將唐軍變成了威服四海的常勝軍隊。關隴貴族集團的自信,五胡亂華後漢族民眾的勇悍。
鑄成了大唐帝國的鋼鐵長城,無堅不摧,無往不利,李道宗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衝鋒在前,奮不顧身,他無愧於貴族的榮譽,無愧於鐵筆下的青史。
西魏八大柱國
北魏末年,高歡當政,首都在洛陽,後來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跑到關中投奔高歡的反對派,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幫人在與高歡的對抗中逐漸形成了以宇文泰(遼西鮮卑宇文部之後,
宇文部後來被鮮卑慕容部所滅)為核心的領導集團,除宇文泰外,還另有元欣,李虎,李弼,於謹,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等七人,號稱八柱國。
古代中國的魏晉時期有過許多政治貴族,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
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複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衝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
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
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
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
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曆史。唐朝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其中,宇文泰首創府兵製,雖說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正合周禮治六軍之意。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了。
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就是府兵的係統了。(注:隋文帝楊堅就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兒子)
府兵製由宇文泰首創,初唐時完善,高宗武後時衰落,玄宗時被徹底破壞。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朝隋唐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同一之係統及階級。而太宗時期,權力漸衰,
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
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製等皆是。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征:
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對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發端——西魏八柱國家有所了解。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西魏時又重新設立。
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
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製,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
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
北周曆代皇後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裏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後來的盛況,都源於在南北朝最後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裴行儉
元代戲曲作家白樸寫有一出《裴少俊牆頭馬上》。講得就是大唐名將裴行儉家裏的事兒,可惜白樸脫不了酸文人的俗套,
裴行儉又被塑造成一個趨炎附勢的反麵角色,以封建禮教為由逼迫兒子裴少俊休妻,其實,曆史上真實的裴行儉自己就是胡漢聯姻,
他的繼室庫狄氏並非漢族女子,根據出土的唐代墓誌和史料,有史家猜測此女曾嫁給裴行儉元配之子裴貞隱。與裴行儉原為翁媳,後來裴貞隱早逝。
庫狄氏改嫁給裴行儉,並生下四個兒子。其中的裴光庭後來成為大唐一代名相。有唐一代,觀念胡化,風氣開放,不僅異族聯姻比比皆是,
在李唐皇族之中,父奪子妻、兄占弟媳、子承父妾之事也屢見不鮮,
就是一向自視甚高的士族,也免不了胡風的影響。當然,士族是大唐帝國的堅強柱石,
其主流恪守的是儒家道德,論到冠蓋之盛、名流之多、貢獻之大,當首推聞喜裴氏,也就是裴行儉所在的家族。
聞喜裴氏出自贏姓,與秦國同祖,因為跟隨周王伐紂立下戰功,被分封在裴柏村,“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茂鬱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先後出現過宰相59人,
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與皇族聯姻更是家常便飯,裴家駙馬先後有21人,
皇後3人,太子妃4人。裴行儉的曾祖父裴伯鳳,北周時期曾任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琅邪郡公,祖父裴定高,曾任馮翊郡守,襲封琅邪公。
父親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祿大夫,後來想要歸附大唐,事泄被王世充所害。史書上記載裴仁基被王世充“夷三族”,
死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而裴行儉就是在這一年出生的,他很可能是位遺腹子,他的母親是如何逃脫滅門之禍的,至今是曆史上的一個疑團,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日後的功業大大超過了他父親的期望,成為有唐一代不出世的名將。
裴行儉幼年時期以門萌補弘文生,但他沒了親生父親,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裴行儉沒有灰心和沮喪,人性的高貴和堅持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貞觀年間,他通過了明經考試,
成為左屯衛倉曹參軍,成為蘇定方的部下,千裏馬遇上了伯樂,蘇定方將兵書戰策傾囊相授,“我用兵,沒有幾個人學得會,唯獨你除外”。
名師用心指點,學生努力學習,裴行儉的軍事造詣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
為以後的建功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裴行儉升為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令。當時,唐高宗李治準備廢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後,
立武昭儀為皇後,遭到朝廷上下的強烈反對,裴行儉認為此舉是國家禍患的開始,與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大理袁公瑜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告密,武昭儀懷恨在心,向皇帝誣陷裴行儉,
得罪了皇帝的枕邊紅人,裴行儉自然沒有什麽好果子吃,被迫離開京城,成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都督府長史。天高皇帝遠,
裴行儉在任上努力經營,成績斐然,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升任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裴行儉拜為司文少卿。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他回到京城,後遷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一起典選官員,
他們進行了人事製度的巨大變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官員選拔的隨意性,世人稱為“裴李”。此時的大唐承平日久,參加銓選的人越來越多,
而唐朝的科舉製度與後世不同,通過科舉考試的人隻不過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要想真正步入仕途,還要通過吏部的選拔,裴行儉製定的選拔製度就成為當時比較完善的銓選製度,以後固定下來,
成為有唐一代的用人標準。“總章選製”兼顧了士族和庶族的利益,對於當時來說是相當先進的舉措,這使裴行儉得以名重一時。
裴行儉書法極佳,尤善草隸,曾用百卷素絹書寫《昭明文選》,唐高宗看後讚不絕口,賜帛五百段。
裴行儉也頗為自豪,曾對別人誇耀,“褚遂良如果沒有精筆佳墨,就不會動筆,不擇筆墨就寫字的人,隻有我和虞世南兩位”。上元三年,吐蕃寇邊,
裴行儉被任命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不久又被任命為泰州鎮撫右軍總管,聽從周王李顯的調度,
李顯未能成行,而裴行儉也未能隨軍出征,但是,以此為契機,裴行儉開始了縱橫天下的征戰傳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