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鎮曾一度被吐蕃攻陷過,城池殘破,缺乏用水。李嗣業不辭辛苦,帶領大家修複城牆,挖掘溝渠,引水灌溉,短短幾年,疏勒鎮麵貌一新,成為一方富鎮。
當時,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他屠戮石國,諸胡震怒,招來了大食國的軍隊,怛羅斯之戰爆發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後,葛羅祿人被大食軍隊收買,
臨陣倒戈,唐軍終於潰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高仙芝本想收拾殘部再戰,李嗣業見大勢已去,勸其退兵。唐軍的盟友拔汗那部眾阻塞了退路,
唐軍情勢危急,退無可退。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手持大棒,連人帶馬打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為唐軍開通了道路。別將段秀實頗為不滿,昂然爭辯,“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
獨無愧乎”,李嗣業大為羞慚,知恥而後勇,率領陌刀隊留拒追兵。陌刀隊勇猛絕倫,如牆前進,大食聯軍頓時膽寒,不敢再行追擊,
李嗣業收攏散兵遊勇,“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後,李嗣業向高仙芝推薦了段秀實,“以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為己判官”。
天寶十二年,李嗣業升為驃騎大將軍,回京麵聖。酒宴之中,他跳起了疏勒的民間舞蹈,令唐玄宗大為欣賞。
鑒於李嗣業鎮守邊疆勞苦功高,皇帝的賞賜極為豐厚,但李嗣業回到安西都護府之後,
就把這些賞賜全部充公了,他自己一向不置私產,隻養了十匹精壯的大宛馬。
平時的賞賜也多分給將領士,因此深受將士們的喜愛和敬重,都願意跟他衝鋒陷陣。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殺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了,
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長安和洛陽都陷入了叛軍手中,多少龍子風孫,成為叛軍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負眾望,挺身而出,
在眾人的擁戴下,於甘肅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到,李嗣業帶領的五千安西精銳粉墨登場了。
安西精銳的到來,讓唐肅宗吃了一顆定心丸,感到十分安慰,唐肅宗對李嗣業說,“今天有你助陣,勝過數萬兵卒。
成功與否,就看你的表現啦”,李嗣業和安西精銳為大軍先鋒。每戰必持大棒衝擊,
勢不可當,所向披靡。在這支隊伍裏。湧現了白孝德、荔非元禮等諸多名將,後來都成為保衛大唐江山的棟梁之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在長安城西的香積寺北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決戰。賊將李歸仁率精銳騎兵數次挑戰,
都被唐軍萬箭齊發。射了回去,唐軍騎兵乘勝與叛軍激戰。結果不敵叛軍,反被叛軍突入唐軍陣營。此時。唐軍陣營一片混亂,潰兵不斷後撤,眼看唐軍士氣就要崩潰。
李嗣業站了出來,他對郭子儀言道,“今天不跟敵人拚命,我們每個人都休想活著回去。為國家犧牲,請從嗣業開始”。
他赤膊上陣,手持陌刀立於陣前大呼,潰兵經過他的身邊,陌刀一揮,人馬俱碎,連殺了十幾個潰兵,才重新穩住了唐軍的陣角。
李嗣業率領他的陌刀隊排成一條散兵線,如牆而進,他衝鋒在前,所向無敵,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
叛軍正麵進攻未能奏效,埋伏於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後方,唐軍大將仆固懷恩率領四千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
李嗣業與回紇騎兵衝鋒在前,又迂回敵後,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餘級,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
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十五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與唐軍鏖戰,李嗣業再為前鋒,與回紇合兵,表裏齊進,賊眾大敗,安慶緒驚恐之下,
隻帶了一千多步騎兵逃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唐軍收複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李嗣業以功加開府儀同三司、衛尉卿,冊封為虢國公,食實封二百戶。
乾元二年,唐軍圍困鄴城,築堤引漳水灌城,“經月餘,城不拔”。李嗣業親自“被堅衝突,履鋒冒刃”,
終於被流箭所傷。他在帳中養傷幾日,本來傷勢好得很快,一天晚上,突然聽到外麵金鼓齊鳴,以為又要打仗,從病榻上一躍而起,大叫殺賊,箭瘡破裂,
流血數升,一代名將,就此而逝。皇帝聽到惡耗,十分震驚,傷痛不已,追贈李嗣業為武威郡王,諡號忠勇。李嗣業的兒子李佐國襲封爵位,食實封二百戶。後來李佐國因為父親的功績,死後追贈宋州刺史。
“北庭送壯士,貔虎數猶多,精銳舊無敵,邊隅今若何?妖氛擁白馬,元帥待雕戈,莫守鄴城下,斬鯨遼海波”,每當詠起杜甫的這首《觀兵》,就想起了李嗣業,
就想起了香積寺外那個堅毅的身影,就想起了他在危難之際的豪言壯語,“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
這位典型的大唐軍人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至今讓人十分感動。通過他,我們認識了大唐軍人,通過他,我們感受了大唐盛世。
王玄策.
雪恥,就是借兵複仇,王玄策展開了全部外交手段,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計劃。
他來到吐蕃西境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王國。以吐蕃王的名義,向老國王借了七千騎兵。吐蕃鬆讚幹布得知消息以後,
也派出了一千二百名精銳士兵。聽從王玄策的調遣。根據史籍的記載,西域的一個小國章求撥也向王玄策派出了援軍。
雄兵在手。王玄策一刻也不耽擱,晝夜兼程,直撲中天竺的茶和羅城,與擁有大象部隊的阿羅那順大戰三晝夜,中天竺數萬象軍潰不成軍,王玄策的部隊斬首三千級,
天竺兵被趕到水裏淹死的有上萬人。阿羅那順見大勢已去,趕緊棄城逃跑。收拾殘兵敗將,企圖卷土重來。
蔣師仁率領部隊緊追不舍,大破中天竺和東天竺的聯合軍團,殺敵上千人,阿羅那順被王玄策的部隊擒獲。
阿羅那順的妻子和兒子繼續負隅頑抗,憑借乾陀衛江堅守,王玄策的部隊一鼓作氣,在蔣師仁的帶領下,步步緊逼,節節勝利。將阿羅那順的王妃和王子生擒,並俘獲一萬二千人、牛馬二萬多頭。
中天竺滅亡了,天竺各國膽戰心驚。望風而降,“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
東天竺曾出兵援助阿羅那順與王玄策對決,此時王玄策的部隊準備乘勝前進,踏平東天竺,東天竺國王屍鳩摩趕緊向王玄策獻上厚禮,甘願臣服大唐,王玄策這才罷兵。
倒了大黴的阿羅那順被披枷帶鎖押往長安,與之同往的還有一名自稱活了二百歲的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回到長安。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當即將王玄策冊封為朝散大夫,獻俘於太廟。那位印度和尚自稱能煉製長生不老藥。
大膽在唐太宗身上做實驗,卻直接促使了唐太宗的早死,王玄策的五品官銜就再也沒能升上去。唐太宗去世後,阿羅那順的石像與其他酋長一起,列於玄闕之下,供後人瞻仰。
韋皋
“雨霽天池生意足,花間誰詠采蓮曲。舟浮十裏芰荷香,歌發一聲山水綠”,這是大唐名將韋皋的《天池晚棹》,意境優美,婉轉動人,至今為世人所稱道。
由韋皋改編的《南詔奉聖樂》曾在長安德麟殿上獻演,轟動一時,從此列為唐代宮廷十四部樂之一,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韋皋與掃眉才子薛濤的交往,創造了蜀地女校書的佳話,時人有詩讚曰,“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
管領春風總不如”。《太平廣記》上更記載了韋皋與美女玉簫的兩世姻緣,這些,已經足以讓他留名青史,當人們注意到他一生的功業時,
才發現他是中唐的赫赫名將,寫詩作曲不過是他閑暇時的點綴和情趣,為他沒有虛度的一生增添些許溫馨和絢麗,那麽,曆史上真實的韋皋,到底是個怎樣的男人?
韋皋的出生籠罩在一個神秘的傳說當中。當他滿月的時候,父母請了一些高僧為他祈福,有一個相貌醜陋的胡僧不請自到,被認為是想吃白食,遭到韋家下人的白眼。
當小韋皋被抱出來的時候,胡僧登上台階,對小韋皋言道,“別來無恙乎”,小韋皋麵有喜色,
似乎與胡僧已相識多年。韋皋的母親大吃一驚,連忙追問原由,胡僧說道,韋皋是諸葛亮的轉世投胎,將來必為統帥,守護蜀地的一方平安。
後來,韋皋成了太尉兼中書令,在蜀地呆了十八年,正如胡僧所言。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韋皋開始不過是個建陵挽郎,張鎰成了鳳翔隴右節度使之後,韋皋才當上了營田判官,
“得殿中侍禦史,權知隴州行營留後事”。如果沒有爆發奉天之難,韋皋隻能按部就班,升遷到一品高官恐怕是猴年馬月的事情,
涇原軍隊的嘩變,對長安的龍子鳳孫來說,是萬劫不複的滅頂之災,對韋皋來說,卻是出人頭地的絕好機遇。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朝廷派涇原士兵前去討伐,路過長安時,因為賞賜微薄,
激起士兵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挾持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一起嘩變,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擁立朱泚為首領,在城中大殺李姓皇族,大唐江山一時岌岌可危。
李楚琳響應朱泚的叛亂,殺害張鎰,“劫眾叛歸朱泚”。朱泚舊將牛雲光此時戍守隴州,準備挾持韋皋投奔朱泚,不料手下將消息透露給韋皋,牛雲光驚慌之下,趕緊出逃,在路上碰上了朱泚派出的家僮蘇玉。
原來朱泚已經稱帝,蘇玉作為使者,特來向韋皋宣布禦史中丞的授命。
牛雲光和蘇玉兩人一商量,決定先禮後兵,如果韋皋拒不受命,再用兵不遲。
兩人一起來到隴州城下,向韋皋傳達了朱泚的意思。出人意料的是,韋皋笑臉相應,馬上表示願意接受朱泚的詔書。
他首先讓蘇玉入城,恭恭敬敬接受了朱泚的任命。然後,又到城上與牛雲光周旋。他假意責備牛雲光,“不辭而別,又去而複回,是何道理?”
牛雲光趕緊表白,“先前不知你的心意,所以離去,今天我們已是同一陣營的人,願與閣下同生共死”,韋皋笑裏藏刀,“既然沒有惡意,請把兵器送入城內,讓大家放心”。
牛雲光認為韋皋是一介書生,翻不起什麽大浪,就依言而行。之後,牛雲光率眾入城。
第二天,韋皋大擺宴席,為牛雲光和蘇玉等人接風洗塵。二人以為招降了韋皋,心中喜不自禁,喝得東倒西歪,醉得不醒人事。
韋皋早已布置妥當,隻等甕中捉鱉,待牛雲光和蘇玉明白過來,已經被捆得象粽子一般,等待他們的是斬首示眾。
朱泚再派其他的奴才去向韋皋授命,同樣被韋皋砍下了腦袋,隻放隨從一人回去向朱泚報信。
在奉天的唐德宗聽說了韋皋的事跡,任命韋皋為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韋皋終於有了起家的本錢。
史上記載了韋皋與將士們效忠大唐的誓言,“協力一心,以誅元惡,有渝此盟,神其殛之”,在皇帝蒙難的時刻,韋皋處驚不亂,派出使者與吐蕃言和,“隴坻遂安”。唐德宗急躁刻薄,處置失當,
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多虧李晟等人的赤膽忠心,才掃平叛亂,迎接唐德宗回返長安。事後論功,韋皋被封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未完待續)
當時,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他屠戮石國,諸胡震怒,招來了大食國的軍隊,怛羅斯之戰爆發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後,葛羅祿人被大食軍隊收買,
臨陣倒戈,唐軍終於潰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高仙芝本想收拾殘部再戰,李嗣業見大勢已去,勸其退兵。唐軍的盟友拔汗那部眾阻塞了退路,
唐軍情勢危急,退無可退。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手持大棒,連人帶馬打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為唐軍開通了道路。別將段秀實頗為不滿,昂然爭辯,“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
獨無愧乎”,李嗣業大為羞慚,知恥而後勇,率領陌刀隊留拒追兵。陌刀隊勇猛絕倫,如牆前進,大食聯軍頓時膽寒,不敢再行追擊,
李嗣業收攏散兵遊勇,“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後,李嗣業向高仙芝推薦了段秀實,“以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為己判官”。
天寶十二年,李嗣業升為驃騎大將軍,回京麵聖。酒宴之中,他跳起了疏勒的民間舞蹈,令唐玄宗大為欣賞。
鑒於李嗣業鎮守邊疆勞苦功高,皇帝的賞賜極為豐厚,但李嗣業回到安西都護府之後,
就把這些賞賜全部充公了,他自己一向不置私產,隻養了十匹精壯的大宛馬。
平時的賞賜也多分給將領士,因此深受將士們的喜愛和敬重,都願意跟他衝鋒陷陣。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殺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了,
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長安和洛陽都陷入了叛軍手中,多少龍子風孫,成為叛軍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負眾望,挺身而出,
在眾人的擁戴下,於甘肅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到,李嗣業帶領的五千安西精銳粉墨登場了。
安西精銳的到來,讓唐肅宗吃了一顆定心丸,感到十分安慰,唐肅宗對李嗣業說,“今天有你助陣,勝過數萬兵卒。
成功與否,就看你的表現啦”,李嗣業和安西精銳為大軍先鋒。每戰必持大棒衝擊,
勢不可當,所向披靡。在這支隊伍裏。湧現了白孝德、荔非元禮等諸多名將,後來都成為保衛大唐江山的棟梁之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在長安城西的香積寺北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決戰。賊將李歸仁率精銳騎兵數次挑戰,
都被唐軍萬箭齊發。射了回去,唐軍騎兵乘勝與叛軍激戰。結果不敵叛軍,反被叛軍突入唐軍陣營。此時。唐軍陣營一片混亂,潰兵不斷後撤,眼看唐軍士氣就要崩潰。
李嗣業站了出來,他對郭子儀言道,“今天不跟敵人拚命,我們每個人都休想活著回去。為國家犧牲,請從嗣業開始”。
他赤膊上陣,手持陌刀立於陣前大呼,潰兵經過他的身邊,陌刀一揮,人馬俱碎,連殺了十幾個潰兵,才重新穩住了唐軍的陣角。
李嗣業率領他的陌刀隊排成一條散兵線,如牆而進,他衝鋒在前,所向無敵,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
叛軍正麵進攻未能奏效,埋伏於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後方,唐軍大將仆固懷恩率領四千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
李嗣業與回紇騎兵衝鋒在前,又迂回敵後,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餘級,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
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十五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與唐軍鏖戰,李嗣業再為前鋒,與回紇合兵,表裏齊進,賊眾大敗,安慶緒驚恐之下,
隻帶了一千多步騎兵逃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唐軍收複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李嗣業以功加開府儀同三司、衛尉卿,冊封為虢國公,食實封二百戶。
乾元二年,唐軍圍困鄴城,築堤引漳水灌城,“經月餘,城不拔”。李嗣業親自“被堅衝突,履鋒冒刃”,
終於被流箭所傷。他在帳中養傷幾日,本來傷勢好得很快,一天晚上,突然聽到外麵金鼓齊鳴,以為又要打仗,從病榻上一躍而起,大叫殺賊,箭瘡破裂,
流血數升,一代名將,就此而逝。皇帝聽到惡耗,十分震驚,傷痛不已,追贈李嗣業為武威郡王,諡號忠勇。李嗣業的兒子李佐國襲封爵位,食實封二百戶。後來李佐國因為父親的功績,死後追贈宋州刺史。
“北庭送壯士,貔虎數猶多,精銳舊無敵,邊隅今若何?妖氛擁白馬,元帥待雕戈,莫守鄴城下,斬鯨遼海波”,每當詠起杜甫的這首《觀兵》,就想起了李嗣業,
就想起了香積寺外那個堅毅的身影,就想起了他在危難之際的豪言壯語,“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
這位典型的大唐軍人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至今讓人十分感動。通過他,我們認識了大唐軍人,通過他,我們感受了大唐盛世。
王玄策.
雪恥,就是借兵複仇,王玄策展開了全部外交手段,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計劃。
他來到吐蕃西境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王國。以吐蕃王的名義,向老國王借了七千騎兵。吐蕃鬆讚幹布得知消息以後,
也派出了一千二百名精銳士兵。聽從王玄策的調遣。根據史籍的記載,西域的一個小國章求撥也向王玄策派出了援軍。
雄兵在手。王玄策一刻也不耽擱,晝夜兼程,直撲中天竺的茶和羅城,與擁有大象部隊的阿羅那順大戰三晝夜,中天竺數萬象軍潰不成軍,王玄策的部隊斬首三千級,
天竺兵被趕到水裏淹死的有上萬人。阿羅那順見大勢已去,趕緊棄城逃跑。收拾殘兵敗將,企圖卷土重來。
蔣師仁率領部隊緊追不舍,大破中天竺和東天竺的聯合軍團,殺敵上千人,阿羅那順被王玄策的部隊擒獲。
阿羅那順的妻子和兒子繼續負隅頑抗,憑借乾陀衛江堅守,王玄策的部隊一鼓作氣,在蔣師仁的帶領下,步步緊逼,節節勝利。將阿羅那順的王妃和王子生擒,並俘獲一萬二千人、牛馬二萬多頭。
中天竺滅亡了,天竺各國膽戰心驚。望風而降,“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
東天竺曾出兵援助阿羅那順與王玄策對決,此時王玄策的部隊準備乘勝前進,踏平東天竺,東天竺國王屍鳩摩趕緊向王玄策獻上厚禮,甘願臣服大唐,王玄策這才罷兵。
倒了大黴的阿羅那順被披枷帶鎖押往長安,與之同往的還有一名自稱活了二百歲的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回到長安。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當即將王玄策冊封為朝散大夫,獻俘於太廟。那位印度和尚自稱能煉製長生不老藥。
大膽在唐太宗身上做實驗,卻直接促使了唐太宗的早死,王玄策的五品官銜就再也沒能升上去。唐太宗去世後,阿羅那順的石像與其他酋長一起,列於玄闕之下,供後人瞻仰。
韋皋
“雨霽天池生意足,花間誰詠采蓮曲。舟浮十裏芰荷香,歌發一聲山水綠”,這是大唐名將韋皋的《天池晚棹》,意境優美,婉轉動人,至今為世人所稱道。
由韋皋改編的《南詔奉聖樂》曾在長安德麟殿上獻演,轟動一時,從此列為唐代宮廷十四部樂之一,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韋皋與掃眉才子薛濤的交往,創造了蜀地女校書的佳話,時人有詩讚曰,“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
管領春風總不如”。《太平廣記》上更記載了韋皋與美女玉簫的兩世姻緣,這些,已經足以讓他留名青史,當人們注意到他一生的功業時,
才發現他是中唐的赫赫名將,寫詩作曲不過是他閑暇時的點綴和情趣,為他沒有虛度的一生增添些許溫馨和絢麗,那麽,曆史上真實的韋皋,到底是個怎樣的男人?
韋皋的出生籠罩在一個神秘的傳說當中。當他滿月的時候,父母請了一些高僧為他祈福,有一個相貌醜陋的胡僧不請自到,被認為是想吃白食,遭到韋家下人的白眼。
當小韋皋被抱出來的時候,胡僧登上台階,對小韋皋言道,“別來無恙乎”,小韋皋麵有喜色,
似乎與胡僧已相識多年。韋皋的母親大吃一驚,連忙追問原由,胡僧說道,韋皋是諸葛亮的轉世投胎,將來必為統帥,守護蜀地的一方平安。
後來,韋皋成了太尉兼中書令,在蜀地呆了十八年,正如胡僧所言。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韋皋開始不過是個建陵挽郎,張鎰成了鳳翔隴右節度使之後,韋皋才當上了營田判官,
“得殿中侍禦史,權知隴州行營留後事”。如果沒有爆發奉天之難,韋皋隻能按部就班,升遷到一品高官恐怕是猴年馬月的事情,
涇原軍隊的嘩變,對長安的龍子鳳孫來說,是萬劫不複的滅頂之災,對韋皋來說,卻是出人頭地的絕好機遇。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朝廷派涇原士兵前去討伐,路過長安時,因為賞賜微薄,
激起士兵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挾持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一起嘩變,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擁立朱泚為首領,在城中大殺李姓皇族,大唐江山一時岌岌可危。
李楚琳響應朱泚的叛亂,殺害張鎰,“劫眾叛歸朱泚”。朱泚舊將牛雲光此時戍守隴州,準備挾持韋皋投奔朱泚,不料手下將消息透露給韋皋,牛雲光驚慌之下,趕緊出逃,在路上碰上了朱泚派出的家僮蘇玉。
原來朱泚已經稱帝,蘇玉作為使者,特來向韋皋宣布禦史中丞的授命。
牛雲光和蘇玉兩人一商量,決定先禮後兵,如果韋皋拒不受命,再用兵不遲。
兩人一起來到隴州城下,向韋皋傳達了朱泚的意思。出人意料的是,韋皋笑臉相應,馬上表示願意接受朱泚的詔書。
他首先讓蘇玉入城,恭恭敬敬接受了朱泚的任命。然後,又到城上與牛雲光周旋。他假意責備牛雲光,“不辭而別,又去而複回,是何道理?”
牛雲光趕緊表白,“先前不知你的心意,所以離去,今天我們已是同一陣營的人,願與閣下同生共死”,韋皋笑裏藏刀,“既然沒有惡意,請把兵器送入城內,讓大家放心”。
牛雲光認為韋皋是一介書生,翻不起什麽大浪,就依言而行。之後,牛雲光率眾入城。
第二天,韋皋大擺宴席,為牛雲光和蘇玉等人接風洗塵。二人以為招降了韋皋,心中喜不自禁,喝得東倒西歪,醉得不醒人事。
韋皋早已布置妥當,隻等甕中捉鱉,待牛雲光和蘇玉明白過來,已經被捆得象粽子一般,等待他們的是斬首示眾。
朱泚再派其他的奴才去向韋皋授命,同樣被韋皋砍下了腦袋,隻放隨從一人回去向朱泚報信。
在奉天的唐德宗聽說了韋皋的事跡,任命韋皋為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韋皋終於有了起家的本錢。
史上記載了韋皋與將士們效忠大唐的誓言,“協力一心,以誅元惡,有渝此盟,神其殛之”,在皇帝蒙難的時刻,韋皋處驚不亂,派出使者與吐蕃言和,“隴坻遂安”。唐德宗急躁刻薄,處置失當,
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多虧李晟等人的赤膽忠心,才掃平叛亂,迎接唐德宗回返長安。事後論功,韋皋被封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未完待續)